校本教研特色

2024-07-12

校本教研特色(通用6篇)

篇1:校本教研特色

凸显特色 深化校本教研

——人民路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介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校本教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加快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发现其中不乏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改革固然离不开形式的变革,但更关键的还是内容,或者说是实质的变革。所以校本教研要去其“浮华”,求其“真淳”。

我校的校本教研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请看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场景:彭伏元校长把一块写有思考题的小黑板一挂,老师们立刻围上来,争相抄题。然后,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写写画画,有的交头接耳。接下来的几天,在课间的办公室里、上下班路上,饭桌前,围绕那几道思考题,老师们讨论、争辩……直到周四的教研活动,彭校长先请老师解答,大家各抒己见;在老师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他再来解答,独到的解题思路令人顿悟。接着,老师提问,他答辩……

这种练习式的校本教研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也使我校形成了扎实、朴实的教研之风。近年来,我校根据多年的教育积淀,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秉承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校本教研呈现开放化、多元化,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五大工作措施:

(一)理出一种思路,实现校本教研定位的准确化

校本教研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位。那么,究竟何为“校本”,“校本”的内涵应是什么,值得我们作些冷静的思考。

国内被普遍认可的关于“校本”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基于此,我们认为校本是一种权力,它赋予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管理、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校本培训的权利;校本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为校本而“校本”,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好“本”的问题,这个本是什么?我们认为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以实践为本,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一种文化的构建,一种实践的智慧。

校本应“以人为本”——一种生命的关怀 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师生发展,所以,校本教研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不是学校的“形象工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时下的校本似乎成为骨干们的专利,研讨、沙龙、论坛„„由少数精英霸权话语,难以唤起“沉默的大多数”。校本活动作为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只有充满生命关怀,使教师人人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交流真意见、得到真启发,在表达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个性的张扬,研究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创造,才有助于教师生命活力的激发、生命价值的彰显。

校本应“以文化为本”——一种文化的建构

学校之本其实是文化,只有追求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才能营造积极有效、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这样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在校本教研成为时尚的今天,如果我们不用文化的观照来提升活动的品质,所谓校本活动只会是徒有其表、流于形式的平庸。只有将文化的特质和魅力注入校本活动,使校园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平等的对话、激烈的争吵、昂扬的雄辩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文化风景。

校本应“以实践为本”——一种实践的智慧

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校本也就意味着以实践为本,并以此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提高教育实践水平。只有追寻实践智慧并使之成为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才会实现校本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而目前的现状却是重理论轻实践:各类教研活动均以“课标”为指针,行动研究、实践价值遭到冷落。殊不知“课标”建立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充满智慧的实践解读,课程理念才会得到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自由发展才有保障。

因此,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定位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并整合校外资源,在充满生命关怀、充溢文化气息、洋溢实践智慧的教研中,实现校本教研由任务驱动状态内化为教师工作常态,并逐渐提升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辐射、带动片区共同发展。

(二)完善两种建设,保障校本教研的持续化

校本教研是教研工作的理想境界,其终极目标是由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由内而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是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度建设和氛围的形成。

1、完善教研制度建设 校本教研是否行之有效的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是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我们一是构建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下设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采用分级管理,并制定了相关职责,另外还成立了校本教研专家视导组,聘请校内、校外的专家为视导组成员。二是建立“例会制”:教研组活动例会制(每周一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例会制(每学期一次);三是建立一套与校本教研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考核细则》《教学教研成果奖励细则》;四是建立计算教师工作量制、档案管理制。

2、完善教研组组风建设

管是为了不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形成一种风气。人小教师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高素质群体,所以,我们把校本教研深深扎根在教研组活动中,业务领导重心下移,自上而下地从主角走向配角,着力创造校本教研生长条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确保校本教研的时间,保障每个教师的话语权,创造说真话的环境,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团结和谐有凝聚力、敢干敢创有战斗力”的良好教研组风。

(三)搭建三个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

1、学习的平台

面对新形式下的教育,唯有不断学习,丰厚自我文化底蕴,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顺应时代的发展。

(1)专家引领

一是请江兴代、高光煌、宋传庆、张启树等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二是组织观看窦桂梅、吴宗宪等名师的精品课录象;三是聘请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学科教研员何成法、李东林、陈俊、叶孟林、江兴玲等作为我校校本教研视导专家组成员,定期到我校进行课堂视导、深度对话。

(2)自主学习

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从各种媒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鼓励教师学习,学校每年拨一笔专项资金,由专人负责,给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另一方面规定教师每学期完成五个“一”:看一部教育理论书、写一本学习笔记、出一份试卷、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写一本教学札记,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中;三是教师根据读书情况,提出热点、难点问题,学校举办读书沙龙。

(3)同伴互助

学校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实施了三项工程:一是 “青蓝互辅工程”,即名师带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二是“城乡帮扶工程”:开展送教下乡、“一托三”课改开放日活动,派业务校长、教师支教,培养乡村骨干教师,尽可能地给来校上挂的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如上挂的陈秀骏老师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比赛,获得了微型讲座二等奖。三是创建网上BBS教育论坛,提供便捷、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4)吸吐式培训

为吸纳教育教学新信息,加强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学校分批、分学科组织了教师赴外地观摩学习,再撰写考察报告,分学科汇报。

2、活动平台

为给教师提供锻炼、展示、提高的机会,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数学竞赛、教坛新秀评比、教学沙龙、教师论坛、教师博客评比、优质课大赛、教学能手评比等。由于每次活动都求真务实、公平公正,教师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争先恐后,在实践中发展、互动中提升,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科研平台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以科研带动教研,使研究内容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和针对性。如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中在评价上突破,大大改进了评价方式;市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探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多年的传统是:领导少一分行政命令,多一分示范引领。所以领导始终作为教师的学习同伴、合作伙伴,和教师一起学习、一道参与活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民主宽松的环境使老师们敢想、敢说、敢干,个性鲜明;潜移默化的引领使老师们能想、能说、能干,形成了真淳浓郁的学术氛围。

(四)推行五种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品化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如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问题,规范制约与开放自主的均衡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协调处理问题等,探索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常态课堂教学向精品化发展。

1、立体化教学视导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视导,不仅视导教师课堂教学,而且指导教师撰写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评课等材料。据粗略统计,每,我校专家视导组成员中,听课最少的是90节,最多150余节。批阅、整理、修改教师教研材料达千余篇。

2、全员化公开教学

(1)人人献一课

学校自1999年就开展了“每人献一课”活动,即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至少一节校级或组内公开课。

(2)典型公开课

在保证人人参与基础上再重点锻造,组织安排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任务背景下的各学科公开课任务:如课题展示课、新课改开放日公开课、送教下乡课、各类课堂教学大奖赛、研讨课。

(3)合作研讨课 我们关注教师的差异,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开展了合作公开课活动:一课多构(一位教师预设两种或多种方案后试教,大家比较研讨)——一课同上(组内同上一堂课,博采众长)——一课共磨(和群体对话,共磨精品)

3、开放式听评课

课程整合观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不囿于学科的局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借鉴,校际资源共享,可以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1)跨学科听评课 校内,我们提倡跨学科听评课,每年,每位教师听课均达30节以上,并大多附有“点评”,另外,对校级公开课,我们还开了综合点评会,集中组织点评。

(2)跨学校听评课 我们不仅请区内城区学校、还有长风乡、皖河乡的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区外的高琪、石化三小的骨干教师都参与其中。

(3)跨学段听评课 我们根据毕业生普遍反映刚入中学后不适应的情况,考虑起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在2005年的课改开放日上,请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来听课,他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连外籍教师都踊跃参与了点评。

4、全程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为使老师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我们采用专业指导、制度规定、榜样引领、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教师全程反思,课前带着问题和思考,课中注重反馈和调整,课后反思得失。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集中反思,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进行回顾,从中整理出一个典型案例,展开详尽的案例分析。自2003年我们推出吴彬彬老师的教学札记后,教师写反思已蔚然成风。2004年底,我们对教师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了三本书——《获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改实践初探》,精选了教师近两年的获市级以上奖的论文 篇,区级以上公开课 篇,教学札记、案例与反思、家访札记 篇。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江兴代局长还欣然为三册书作了序,参加安徽省基教会的领导和专家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我校又率先开展了叙事研究,此项举措得到了《人民教育》的宣传推广。目前,教师已把反思当作工作常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并日益感到写得轻松,尤其是教师建立了个人博客后,博客反思更成为自觉行为。如余萍老师一个月内撰写的反思多达28 篇。

5.多元化教学研讨

为使课堂教学的研讨扎实有效,我们坚持四个原则:“人人参与、常态进行、就事论理、重在改进”,并且使形式多元化:有不分时间地点,不拘形式的“随机研讨”,有邀请专家、骨干教师把脉诊治的“会诊研讨”,有备课组提方案、教研组集中研究的分层研讨,还有对比研讨(对一课多构、一课同上、一课共磨的研讨)、网络研讨(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并上了宽带网,五十岁以上的教师都会用、乐用电脑)。

五、突出三个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1、数奥特色

数学奥林匹克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我们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自1978年至今,一直坚持做到五个“一”:每日一题(数学教师每天出一题数奥思考题,第二天课前三分中讲)、每周一训(每周进行一堂课的讲练)、每月一刊(每月由专人负责出一起“数学园地”,并计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做出后将答案投入“数学小博士”信箱中)、每期一评(每学期根据学生投递到信箱中的做题率和正确率评出“数学小博士”)、每年一赛(每年元旦前开展1—6年级“迎新春数学竞赛”)。

2、活动课程特色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在90年代就尝试着开设活动课程,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了面塑班、腰鼓班、科技班、美术班、舞蹈班、健美操班、器乐班等27个兴趣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报名,周四下午学生不带书包上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各兴趣班已逐渐向正规课程转化,活动课程固定设在周一、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科技班还编写出了校本教材——《科普创新》,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传统文化特色

我校以《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为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一上课,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同时以此为辐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多次举办经典文化诵读比赛、古诗词表演、经典文化知识问答、硬笔书法比赛、中国画画展、中国功夫比赛。二、四大工作成效:

(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学生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如左斌同学分别被授予全国好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提名奖、安徽省十佳少先队员等多项殊荣。张艳婷同学获安徽省“宋庆龄基金会”奖、姚丹丹同学获省“江淮好少年”称号、笪然、张梦雪同学获市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

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成绩骄人:全国华罗庚数学金牌赛、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小学生数学报及安徽省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安庆市前茅。2005年的区数奥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率达到全区的一半以上,几乎包揽了满分奖和一等奖;在2004年的作文竞赛中获团体第一。

学生升入中学后,赢得了各中学的高度赞誉,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习潜力大,每年的各初中新生摸底考试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年的七年级摸底考试又取得佳绩: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城市学校生源呈整体下降的趋势下,我校生源却逐年上升,班级数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24个教学班增加到现今的30个教学班。

(二)学校教师德艺双馨 由于举措有力,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入新世纪,教师中又产生了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2人、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1人、市教坛新星7人、市骨干教师2人、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优秀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优秀教师8人、区师德标兵2人、区优秀班主任6人。2006年,胡静老师在全国课改研讨课中获一等奖,周静老师在市“教坛新青年”大赛中获特等奖,马俊老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6年11月,我校在迎江区首届“教师论坛”中获团体一等奖,2007年10月,又在迎江区“教师博客大赛”中夺得“十佳团队”称号。教师的数十篇教学论文被刊登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全国核心刊物上,近百篇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札记被收编于市、区级教育部门编辑的教学丛书上。一支师德高尚、师艺精湛的教师群体正出现在人们面前。

(三)教育科研厚积薄发

教师的研究水平在校本教研中逐年提高,教育科研厚积薄发。在各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屡获佳级:2004年,在全国“注 提”实验中,我校的实验结题报告获得二等奖;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获得评课一等奖、论坛一等奖、说课一等奖、微型讲座一等奖、课件制作一等奖,由于成绩显著,2005年,学校获“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标兵学校”。在省级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我校作为子课题组承担了开题和结题现场会的重要任务(此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全省一等奖)。

(四)特色教育成果凸显

我校特色教育声名远扬,不仅外省学校,更有日本、新加坡曾派考察团来我校参观学习。2007年8月,我校艺术团赴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民乐大赛,一举夺得“月光奖”和“组织奖”两项大奖;田园同学设计的邮票《地球变年轻了》由国家邮政局发行。黄磊、许嫣然、张鸣媛同学表演的黄梅戏获省小梅花比赛银奖;在全国第四届青少年航模比赛中,凌子同学荣获东风带降火箭女子乙组第四名,创我省该项目的最好成绩。在安徽省“十运会”上,操峰同学获男子蛙泳全能比赛第二名,另在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省少儿游泳锦标赛、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市校园歌手电视大奖赛、市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市少儿围棋比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有上乘表现。

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近四年来,我校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注·提’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少年科学院会员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实验标兵学校”。并接受了全国课外文体示范区创建工作、省基础教育会议来访工作、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验收工作、省级课题结题现场会工作等各项大型活动的检查、验收,获得了一致好评。2006年,我校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成功申报了省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这是对学校教育形象的大力升华与再次刷新。本,我校派业务校长到长风乡最薄弱的临江小学挂职一年,使该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我校“一托三”帮扶了新建、高松、联兴三所农村学校,使这三所学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三大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一种精神:“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奉献精神是我校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教师应具的师德;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实;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二是深化两项改革:深化教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是争取三个突破:(1)课堂教学的突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个性风格的特色课堂;(2)课题研究的突破,由学校集体研究课题的模式发展为教师个人课题。(3)校本教材的开发,组织并鼓励个人开发更多的校本教材。

我们深知,人小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爱,饱含着人小人艰苦奋斗的心智与汗水。校本教研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在向校本教研登攀的进程中,每一个脚印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汇聚生命全部的激情与智慧,继续秉承多年的教育积淀,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使人小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枝历久弥新、绚丽多彩的奇葩!执笔: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胡静

2007年12月

篇2:校本教研特色

我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注重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工作,具有实效性、真实性、趣味性等特点,几年来,逐步形成了“教师反思系列化”、“学生特色作业系统化”两大特色工作。这两项工作,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带动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一、教师的反思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教师反思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课课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和阶段性反思”,具体要求为:

1、课课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每篇课文一反思;数学教师每一知识点一反思;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每课一反思,具体反映在教案上。“课课反思”,使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的把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失误以及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等及时反思、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倡正反思,目的是让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式,以利于自己的教学成长。

2、周反思:一周的教学工作,有苦有乐,有成功,也有失败。为此,做好周反思工作,是对教学经历、教育资源积累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可以抓住本周上课发现的共性问题的某一方面,或在某课的教学成功的做法,或某课突然生成的教学信息来进行反思,对自己一周来的教学经历的成功、失败做一次定性,对成功的方面不断提升,对失误方面进行查找,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3、月反思和阶段性反思:这种形式的反思,是在“课课反思、周反思”的基础上生成的,它能对教师一个阶段来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教育情况进行的一次总结、回味和品尝。教学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一个阶段教学情况的咀嚼。品味的越深,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的越快,自己的成长也越快,这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

二、学生的特色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我校学生的特色作业,以“行为作业、自主作业、手抄报、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呈现,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在活动课中自主去完成。此种作业有如下优点:

1、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每次作业前,各班都有不同的主题,学生通过主题,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手操作等方式去完成,这样,学生成了小主人,他们定会乐于创作、主动创作。

2、增强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趣味性。学生自主设计的作业,童心童稚,既丰富了课外生活,又充满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自己愿意去设计、去创作、去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3、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体验了成功的快感。学生作业完成后,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欣赏,他们为自己能设计出和完成好这样优异的作业而自豪、而骄傲。为此,他们的心中是充满快乐的,他们才真正体验出自己成功的快乐。

4、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特色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启迪了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大脑的健康发展和创造力的生成,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在课堂上无法比拟的教学培养活动。

篇3:校本教研特色

一、加强组织领导, 走科学管理渠道。

为了能够使我校的校本教研顺利开展下去, 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形成了“校长——校务办公室——教研处——各年级教研科组——科任教师”的校本教研网络, 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教育科研功能。以语文科为例, 设语文科组长一名, 负责全校的语文教研工作, 直接对教务处负责;每个年级再设语文备课组长一名, 负责各年级的语文教研教学工作, 他们要组织好各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科本教研, 直接对备课组长负责。这样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校本教研铺平了道路。

二、更新教育理念, 实现教研工作的重大转移。

1、由指导性教研转向互相探究性教研。以往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 自上而下, 教研方式主要为“教练式”, 而现在我们老师不再以检查者的身份出现, 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学第一线, 以一种积极互助的方式平等交流, 共同切磋, 与课改同行, 共同成长。通过交流切磋使老师明白:在新课程理念下, 应该在老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彻底转变。拿初三级语文课科目来说, 以前, 老师各自为阵, 各备各的课, 有什么问题也从不互相探讨研究, 老师的教学教法也很单一: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不同了, 现在要求集体备课, 有问题共同研究探讨, 有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 这样就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 转向多维互助群体研究模式:一是我们语文科要求每个语文老师上完课后写教学后记, 记及时案例, 反思一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到的成果、同学们的接受情况等, 研究一下这一堂课, 对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总结;二是我们还重视同伴互助。通过互相听课、互相评课,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让老师在尊重中教学, 在虚心中接纳, 在碰撞中领悟, 在互补中共同成长, 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

2、集思广益, 拓宽校本教研范围。教研的内容不仅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关注教什么, 怎样教, 而更多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学生与老师、教材的关系等。关注学什么, 如何去学, 研究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价值观、学习观等因素, 从而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服务。

3、由单一培养骨干老师, 转向所有老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我们都知道, 一个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成果的获得, 单靠一两个骨干老师是不行的, 而一个学校要想进步要想生存下来, 进入名校行列, 必须让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得到全面发展。所以, 我校校本教研的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大量培养优秀骨干老师的前提下, 让这些骨干老师再去带一批年轻的老师,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此, 我们定期组织年轻老师去听一些骨干老师的课, 让他们学习名师的教学教法, 并定期举行校本教研沙龙, 请校内、校外的名师来我校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 这样, 老师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教学教法,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

三、转变观念, 树立行业服务意识。

近几年来, 我校之所以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 在不同领域屡获大奖, 并受到市、镇两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究其实质, 还是我校上至领导、下至老师都树立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在我们竹溪中学, 学生就是顾客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老师的心中。学生送到了我校, 就如同到了家里一般, 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人处事, 事事关心。学生犯了错误, 我们老师不再象以前那样, 或停课, 或见家长。而现在不同了, 学生有了问题, 老师就是家长, 并且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解决问题, 又有什么问题解决不好呢?又有什么学生教育不好呢?正因为这一点, 我们学校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 如同是圣地, 老师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我想这就是一种信任吧!这是用多少金钱也无法买到的信任啊!这也正是我们校本教研中, 树立服务行业意识的精髓之所在。

四、多方努力, 营造书香校园。

在我校的校本教研中, 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积极响应省、市级主管部门的号召, 多方努力, 营造书香校园, 全面提升办学品味。那么, 到底什么是书香校园呢?我想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让阅读成为师生们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篇4:校本教研特色

一、校本教研的探索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创建特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展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勤于学习,加厚理论积淀

教师是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将直接决定校本研究是否深入有效。近年来,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培训工作日常化: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四晚上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即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随笔案例,生发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校本教研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它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作为案例,再藉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从而把要求学生的“学会学习”和教师的“学会教学”统一起来,让教师在反思、总结、改善的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的成长之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3)同伴协作,构建沟通平台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通过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课题研究、读书交流等。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我校最基本、最经常的培训方法。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进度,每单元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备课主讲人,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大家互评、互议,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专业引领,促进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富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学校特地请来各地的专家,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教学带头人。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备课、听课、上课示范、交谈等方式,与徒弟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取得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同时师徒结对还促进了带教老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

2.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模式

第一,构建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目标体系。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诸项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这里的“学有特长”指的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有特长学科(指文化学科),有特别兴趣(指音体美等方面),有特殊成果。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在课堂管理上,要充满民主气氛,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才能激活。在课堂评价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评判者,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材施教,分层发展。在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内容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与此同时,通过举办高低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兴趣小组,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派科任老师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对某些在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依据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选派教师加以指导。

第三,强化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在强化活动课程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建立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六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指导教师、定期展览成果,使活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2)内容多样化、系列化。近年来,我们整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组建了高中实验班和体育特长班,与此同时,在全校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第四,改革评价机制。中学生特长的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创造的欲望,培养特长潜能,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效,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要力求建立从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校本教研的收获

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师群体素质不断优化,对于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启东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江苏省前茅。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都有20人左右,占江苏省的十分之一,在全省数理化生学科竞赛中也连续多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启东中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带有奥林匹克标志的高大丰碑,碑座上刻着几行大字:“启东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启东中学国际奥赛中屡获殊荣,专立此碑。”到目前为止,启东中学国际奥赛奖牌达13金2银之多。另外,我校在体育、文艺、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也培育出不少特长学生。如陈骏马、陈莉莉、蔡洁炜等同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校本教研的思考

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学校。第一,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和个性化相融合的鲜明特色。因此,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教育的带头人。第二,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科研。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以落实。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用各种方式培训和培养骨干教师,同时,引领教师直面教育实践,开展“案例反思”、“讲身边的教学故事”等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三,必须畅通专家引领渠道,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它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靠集体协作、团队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因此,要加强大学研究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中小学教师要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要发挥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第四,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教研经费的严重不足,会制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需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的制度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建立以教学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师研究制度,确立以崇尚科研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和鼓励教师主动投身于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校本教研之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中学

篇5:校本教研特色

——云水中心完小综合教研组总结汇报材料邵阳市双清区云水中心完小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学校地处郊外农村,现有在校学生400余人,教师20余人。学校硬件匮乏,经费短缺,师资相对薄弱,生源基础差……所有当前能描述和反映农村学校现状的词汇,我们学校几乎一一具备。面对如此的一个现状,如何开展教研工作,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是一道难题。经过审慎的思索和严谨的论证,我们决定:结合实际,立足乡村特色,实施校本教研。以农村劳动体验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农村田园广阔舞台,开发利用乡村田园中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乡村田园的大舞台上快乐学习、快乐劳动、快乐生活。

一、教研组构成

为了有效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学校精心打造了一支包括学校主要行政人员、少先队辅导员、骨干教师在内的教学研究队伍。综合组教研人员共15人,他们中有多年从事教研活动的老教导主任,有乡、区级骨干教师,有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大学毕业生。教研人员的专业构成涵盖了中文、数学、物理、美术、电子、体育等多个专业,年龄结构上老中青搭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二、教研组建设

1、加强常规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清楚、规范、切实可

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我们坚持开展两星期一次的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记录,每学期结束有工作总结。我们还建立、健全了集体听课、评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0节课以上(教研组长15节,并至少开出一堂校级公开课,听课做到记录,听课后及时评课,实事求是,教研气氛浓厚。我们把每一次公开教学作为组内教师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机会。

2、集体教研与个人创新实践相结合。

除了教研组集体参与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之外,我们鼓励每一位教研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并定期相互交流,对于有推广价值的教研活动则在全校推广实施。比如2010年秋,我校吴魁雄、简陈贤两位老师率先在学生中开展了田间劳作体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向全校教师推介后迅速转化为全校性的一次综合教研活动,并延伸出了田间生物调查、田间测量、田间绘画等创新活动。

3、多种形式培训学习,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区市种种新课程培训,再由这些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学校请市教局赵健军主任、双清区教研室朱美成主任、中心校教研员姚亮明等专家到校为全体教师做专题讲座,以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三、工作特色及成绩

1、校本特色明显,综合性强。

综合教研组的成立宗旨就是实施乡村特色的校本教研,故在开展 的教研活动中,校本特色浓郁,且大部分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与乡村实际的结合,没有很明显的学科分界,呈现一种多学科综合的状态。比如我们开展的田间劳作系列活动,这是我们依据学校实际而量身打造的一次活动,综合了劳动、信息技术、科学、数学、语文等多个学科。

2、注重过程管理,完善教研保障机制

(1管理到位。为保证综合教研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课题组进行过程督导与期末评价。

(2制度到位。学校有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校本教研的具体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的积极性。

(3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3、在开拓中前行,校本教研初见成效(1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

我校地处偏僻,是一所不起眼的乡村小学,自学校开展综合校本教研活动以来,学校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综合校本教研开展以来,学校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上半年以来,学校教师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论文三十余篇,其中省一等奖3篇,省二等奖6篇,市一等奖3篇。2010年下半年参加全市以综合

实践活动为主题的说课比赛,我校张臣校长参赛课题为《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该说课内容浓缩了学校综合教研组教师汗水的结晶,以独特而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引起了评审老师的关注,荣获一等奖;2010年10月份,学校组织了高年级学生开展了“精彩田园,颗粒归仓”活动,此次活动在10月11日《邵阳日报》在头版和10月16日《湖南日报》综合版予以了报道,随后这一活动在全校推广;十一月中旬,我校综合教研组选送的《田间劳作体验》在湖南省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并被收录入省教育厅主持出版的《实践探索创新》一书中;2011年3月,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桂花园基地的综合探究活动在3月31日的《邵阳晚报》和4月1日的《湖南日报》先后进行了报导;2011年5月份,云水中心校以我校综合校本教研为题材,选送的《田间生物多样性探究》一课在全省科学说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区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到我校指导工作,对我校在综合校本教研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领导的重视、成果奖的获得、市报与省报对我们开展活动的报道,是对我们的活动的充分认可,更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2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之路。

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老实”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校本教研,就要不断地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我校教师围绕综合校本教研的开展,撰写

了不少心得体会与论文,这些都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校一条卓有成效 的校本培训之路。

(3促进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单一的课堂教育很难让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综合校本教研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有了放飞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我们的目标正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劳动,快乐成长。通过综合校本教研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我们的目标。通过近两年的推进,目前活动已初见成效,在学生和家长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篇6:校本教研特色

一、强化意识,激活教科研工作兴奋点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始终把教研工作放在首位,校长亲自上阵抓教研,亲自参与搞教研。各部门分工明确,教科室具体负责教科研管理工作,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领导的重视,唤起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激活了学校教研工作兴奋点。校本管理、校本研究从细小的问题、身边的问题着手,老师们消除了课题研究高深莫测的畏难情绪,95%以上的教师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来,既细化了课题研究又体现了教科研的实效性。

2、教研机构组织健全:学校设有教科室,由分管教学的张校长主持工作,制定了教科室工作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健全了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管理课题组负责落实的三级管理模式;完善了校长室联系教科室、教导处联系课题组、教研组凝聚教师群体参与的教研网络,形成了人人重视,全员科研的良好氛围。

3、激励机制落实到位: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教科所完善了教科研奖励制度,每学期评比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和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了对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鼓励,我校上学期还特别评选出了帅春荣等5名睿智教师。

二、创新思路,开创教科研工作新局面

1、以自主为前提,营造实效教研的氛围。

从上一学年开始,我们追求教研方法的实际性,教研主体的多元性,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和谐发展,让教研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我校把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问题即研究,研究即工作,教研找问题的校本教研新思路。让老师们自主申报:制定研究课题申报表,发放到各教研组,老师们根据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自主提出研究专题;自由申请:制定研究课执教申报表,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自由申请执教研究课。让同伴研究更加实际化,让教研内容体现科学性、基础性、思考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让教研活起来,让教师动起来。

2、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本教研的内涵。

①教研活动实效化:根据老师们申报的研究专题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并重新设计教研活动记载表,有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个人困惑三个板块,由执教教师填写;教师评课记录表,有片段实录、片段赏析、教学建议三个板块,由教研组听课教师填写。然后组织教研组成员说课、议课。这样,改变了过去老师们碍于面子,不提、少提反面意见甚至是只参与不发言的虚假教研局面,老师们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此基础上,由同年级的另一名教师再备课、再执教。这更有利于引起大家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思考,促进大家对教学行为的改进。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民主研讨的作用。

②校本培训实效化:学校立足教材抓培训,围绕共性强培训,针对实际搞培训,利用每周一业务学习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学习与讨论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提档。具体形式有:听专家讲座、观看光碟、学习理论专著等。平时,学校还经常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鼓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简历个人教学博客,让他们在网上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感悟别人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人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③集体备课实效化:每周二为我校集体备课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做到三有,即有中心发言人、有发言稿、有活动记录。做到集体备课前,全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注意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中心发言人提前备课,重在教材分析,学情预测,定准课时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认真设置好集体备课主讲提要,完成个体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时,由中心发言人说教材,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同组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补充意见,最后由集体备课主讲人整理完成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后,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每个班级学习情况的不同,教学条件的差异,教学风格的特点,进行二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案(简案),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创造性地用活教案。

3、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我校是荆州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协作体学校,我们根据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低起点、高要求,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行动即成长的观念,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加强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校组织课题研究成员倾听荆州教科院专家讲座,了解前沿教改信息,知晓最新教育观念,学习最新教学方法,掌握先进评价手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课题研究,驱动模式、骨干引领,示范模式、课例分析,反思模式、资源共享,网络模式等性质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我们深知:只有根植于教学的研究,才是有效的研究。所以,在语文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于上学期深化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学科渗透,数学、英语、品社、科学、综合等各学科都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子课题,并围绕研究专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型专题研讨活动,23名教师执教了研讨课,全体教师参与到了备课、听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在课题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教科研的真谛,提高教科研的水平。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协作区活动,加强校际研修,实现成果共享,突破教学瓶颈,达到成长提速。荆州教科院王佑军院长评价我校的课堂研究是:务实的研究,有效的研究。

4、以常规管理为抓手,规范课堂上质量

上一篇:成功的外贸业务员是如何开展业务的下一篇:“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