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2024-06-28

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精选8篇)

篇1: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答案)

村别:成绩:

1.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2.3.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4.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前)

村别:成绩:

1.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前)

村别:成绩:

1.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篇2: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ABCD)

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

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BC)

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

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BC)

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BCD)

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

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BD)

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BCD)

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ABD)

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

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BCD)

A 早产 B 低体重

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9、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后容易造成耳聋?(ABCD)

A 遗传因素 B 药物中毒

C 传染性疾病 D 高热

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前)

村别:成绩: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培训试题(班后)

村别:成绩:

1、产前造成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涉及哪些?()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 早产 B 低体重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9、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后容易造成耳聋?()A 遗传因素 B 药物中毒C 传染性疾病 D 高热)A 染色体异常 B 先天代谢异常C 脑发育异常 D 母体因素E新生儿疾病

2、下面哪几种是耳聋的种类?()A 传导性耳聋 B 感觉神经性耳聋C 混合性耳聋 D外伤性耳聋

3、智力障碍也称为什么?()A 智能障碍 B 智力落后 C 弱智 D 白痴

4、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总体归结为哪几种?(A 产前因素 B 围产期因素C 产后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5、及时发现儿童发展迟缓,可以用下列那几种方法?(A 观察 B 比较 C 训练 D 咨询

6、成人智力障碍的康复原则包含一下那些?()A 自立性原则 B 个别化原则

C 功能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7、人得听觉系统有以下那几部分组成?()

A 听觉器官 B 听觉传导路C 产生听觉 D 听觉中枢

8、以下情况哪些在出生时容易造成耳聋?()A 早产 B 低体重C 缺氧 D 病理性黄疸

篇3: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根据残疾人康复业务的工作内容, 档案管理人员所做的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不断夯实康复业务档案基础建设, 提升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管理成本, 发挥康复业务档案的功效, 是整体提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目前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基层残联组织只重视康复的具体业务, 忽视或轻视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 对康复业务档案所起的现实性、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康复业务工作与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 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残联组织或康复机构, 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 相关资料散落在康复工作人员、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手中, 业务档案不齐全完整;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列入档案系统整理的范围, 案卷质量不高, 如目录不全、目录和资料脱节等, 致使查阅极为不便, 利用率不高。

3. 基础设施不达标。

目前, 部分基屋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没有设立专门档案室,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无专用柜架, 缺乏档案工作开展必需的装具和设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大多数单位都未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各业务环节形成的电子文件也未纳入管理范畴, 有的单位将康复业务信息存入磁性介质后, 对磁盘、光盘中的康复业务信息疏于管理, 没有纸质档案或备份的配套管理, 造成康复业务信息流失或毁损。

4. 队伍建设不匹配。

目前, 康复业务档案人员多由康复业务人员兼任。康复业务人员上岗前, 很少进行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 不懂得档案的基本要求, 对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随意性大, 导致整理出来的康复业务档案不合标准, 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另外, 受现今整个社会诸多情况的影响, 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也较为频繁, 致使队伍不稳定, 影响档案的日常管理。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负责人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 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 认真抓好抓紧, 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要、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 着力提升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努力使康复档案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把“死档案”转化为“活信息”。

2. 建立规范, 完善管理。

要使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计划, 提上日程, 制定目标, 明确责任, 督促落实,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借阅等规章制度, 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行为。如在收集方面, 应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 按规程标准,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立卷。又如在利用方面,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于自己的相关资料特别在意, 也十分敏感, 加之其康复状况事关隐私, 涉及他们的基本权利, 基层残联和康复机构人员应加强保密意识, 严格档案的阅读、使用规范, 保障其隐私不被泄露。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违规操作或疏漏, 要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或切实加以改进。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逐步开展, 以光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新型载体档案日益增多。这些档案的保管条件远比纸质档案的要求高, 多数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现有的档案库房无法达到这些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要求, 必须在现有库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配备专用的防磁档案柜、空调和除湿机, 以确保数字康复档案信息不因保管保护设施的欠缺而损毁。除上述设备外, 为满足当前和未来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还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切纸机、打孔机、装订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碎纸机、刻录机、加湿器、移动硬盘等设施设备和档案用具。

4. 打造队伍, 提高素质。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 一方面应加强对康复业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 把增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康复业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档案培训班及观摩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扩充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 应克服困难, 落实档案岗位人员, 改变其他有关岗位人员兼职搞档案工作的现状, 责成热爱档案工作、熟悉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长期、稳定地担任此项工作, 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外, 档案人员也应自我加压, 自我充电, 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并自觉地吸取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 做到学以致用, 争取在业务上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刘建荣.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与培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维.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残疾人事业及其档案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2

篇4: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学科、多领域,涉及法律法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工作规范、科技研发等多个层次,卫生、人口计生、民政、教育、劳动与人力资源、工商、公安和残联等多个部门,其中,卫生部门的主导作用是很突出的。

据我区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区有残疾人1.49万人。按照中国残联对于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推算要求,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应为0.9万人。2014年,全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已经建有康复需求档案的残疾人有0.85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0.6万人。在0.6万人中,视力残疾人0.03万人;听力言语残疾人0.12万人;智力残疾人0.04万人;肢体残疾人0.38万人;精神残疾人0.06万人。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实施了康复救助、社区康复达标等重点项目,扩大了康复服务覆盖面,全面提高了我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自2012年以来,全助区有2.2万残疾人得到了机构训练、假肢装配、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配发等基本的康复服务,其中,有1.4万贫困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救助,初步满足了残疾人基本的康复需求。

残联要针对各个专业政府部门进行的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做具体的配合工作。配合的目标要以完成专业政府部门的康复工作任务为导向。配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1、通过残疾人建档立卡,摸清相关的康复需求;

2、经费支持或者购买其专业服务;

3、开展相关的残疾康复知识的宣传;4,购买服务要组织专家进行服务评审;

5、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的方式督促、提醒各专业部门重视和履行康复工作的职责。

具体而言,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联组织系统主要职责:

1、健全组织机构。目前,全区6个街道63个社区,共配备兼职残联理事长、专干、残疾人专职员7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53名,做到了基层康复管理人员配备到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100%。

2、保障康复工作资金。2002年以来,区财政投入经费累计***万元(以前投入多少,宋科不知道,叫问杨阳),实现年均递增**%以上(中残联要求按辖区人口每年人均0.3元的要求投入康复经费)。卫生、人口计生、民政、教育、劳动与人力资源、工商、公安也投入了相应的康复资金。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康复经费做到了财政为主、多渠道投入、逐年增长,有力保证了各项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服务网络。目前,我区残联系统建有1个区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3个街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发挥龙头示范和辐射指导作用。全区康复服务网络依托和平区中医院、劝业场街社区医院、南营门卫生院、天津安定医院和特教学校,建立了区级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精神、肢体和辅助器具康复资源中心,在辖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设立康复服务指导站、康复站。街道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率达到10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9.7%,康复服务有效转介率90%以上,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3.76%。在视力残疾康复、残疾儿童康复、肢体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和辅助器具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白内障致盲患者手术率达到100%以上,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率达78.54%,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儿童机构训练率达到80%以上。

4、康复救助。我区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了白内障手术、假肢装配、辅助器具配发、残疾儿童进机构训练、贫困精神病人和成年智力残疾人减免费康复训练、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康复救助工程,受益贫困残疾人累计达到**万多人,有效满足了贫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

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康复”部分第20条的规定,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的任务明确划给政府有关部门,不属于残联康复工作的范畴。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即医疗康复应该由卫生部门负责。还有教育康复,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是康复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门承担了学龄儿童少年的特教工作。“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也是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同样,依照残疾人保障法第17条规定,残联组织不宜承担社区康复工作责任。因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残联只能负责组织和指导“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而不能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而社区康复的主体工作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和卫生部门主管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开展的,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第15条、17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残联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中的“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上,在“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上,都具有康复工作的责任。残联自主进行的专业服务项目,目前集中在聋儿语训、盲人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和智力残疾康复、肢体康复、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等领域。

篇6: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刘小兵

残疾人康复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 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北京2008残奥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残奥会本身,就是从二战伤残老兵为了康复而进行的体育锻炼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数千万人的渴望与需求

对残疾人而言,最大的渴望莫过于身体或精神的康复。“如果我能听得见,我一定要去当主持人。”记者采访聋儿李莹时,她向记者比划着她的梦想。“要不是我腿瘸走路不方便,我就能拍出更漂亮的照片。”拄着拐的摄影爱好者王绍良对记者倾诉着苦恼。“因为我坐轮椅,给许多人带来了麻烦。”善解人意的夏云一脸无奈。

身有残疾,往往使他们很难实现对生活梦想与追求。他们渴望恢复身体机能,渴求生活自理,憧憬健全人的生活。康复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病痛的减轻或机能的恢复,更是希望的种子和美好的未来。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占总人口的6.34%。其中包括肢体残疾2412万人,听力残疾2004万人,多重残疾1352万人,视力残疾1233万人,精神残疾614万人,智力残疾554万人,言语残疾127万人。在对残疾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想接受怎样的服务和需求的调查中,残疾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2.7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这些沉重的数字,呼喊着数千万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肢体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治疗、训练和配备假肢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肢体功能;听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听力检

测、助听器验配和康复训练指导等,补偿听力缺陷,培建听觉能力;视力残疾的人希望通过手术、配镜等方法,恢复视力,重见光明;精神残疾的人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措施,促进康复„„

社会康复让残疾人融入社会

所谓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史珏芝是黑龙江漠河的一名农村妇女,由于患小儿麻痹症,造成髋关节、膝关节挛缩,只能蹲着走路,身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煎熬。虽然家境不好,她还是四处打听想治好自己的腿,为此还上过当,受过骗。快要绝望之际,遇到了从北京来巡回医疗的秦泗河大夫,秦大夫告诉她腿能治好,她一听立刻泪如雨下。果然,十年间史珏芝经过几次手术后,蹲着走了30多年的她终于彻底站了起来,告别了“低人一头”的日子,结了婚,生了小孩。

秦泗河是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和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的主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从事残疾人医疗服务。“这样的病例我这里还有很多。”秦大夫对记者说,“绝大多数肢残病人智力没有问题,许多人还非常有才华。只要能够通过现代矫形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训练,解决或改善他们的站立、行走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他们以自信,让他们完全融入社会,在他们中间蕴藏的极大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发掘出来,必将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此次残奥会,正是一个生动写照。我国参加残奥会的许多运动员,都接受过康复训练,他们通过康复克服了身体残疾的障碍,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被誉为“中国的索普”的游泳选手王晓福,6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右手。为了使身体得到康复,他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身体锻炼,初中时被著名游泳教练张鸿鹄一眼相中,悉心教导他学习游泳,他的游泳天赋被发掘,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并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三金一银一铜;田径运动员王芳,小时候由于身体残疾的影

响,动作不协调,身体素质差,她利用体育课不断进行锻炼。在教师的指导下,她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后被选进天津市残疾人运动队,得到了正规的训练,并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100米、200米两枚金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树菡认为,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他说:“医学康复是康复的首要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使残疾者全面康复的基础。教育康复包括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以及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及语言残疾者进行的特殊教育等。职业康复包括了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四个连续的过程,最终使残疾者能找到从事某项适合本人能力的工作岗位。社会康复是使残疾者在完成各项康复的同时,为其创造一个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这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经济、社会生活、法律等方面,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

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残疾人康复加速发展。

甘肃永登的蒙向延,因摔下悬崖后冻伤被截去四肢。他只能将破篮球绑在下肢残端上跪行,度日维艰,想一死了之。“长江新里程计划”中的“长江普及型假肢”让他又站了起来。贵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娇娇两位盲姐妹,早已过了入学年龄,却因贫寒而失学,得到了“长江新里程计划”的相关项目资助使她们走进课堂。田楠自幼失聪,也是得益于“长江新里程计划”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

“长江新里程计划”是2000年由李嘉诚及其属下公司捐款一亿元港币,与中残联合作实施的计划,由长江普及型假肢项目、聋儿语训教师培养项目、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项目、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项目、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项目等5个项目组成,使众多残疾人从中受益。2007-2011年,李嘉诚基金会再次捐资1亿港元,支持“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第二期),配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假肢服务”、“高科技助残就业”、“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三个子项目。

白内障是我国视力残疾的最常见和主要原因。1997年,中国残联、卫生部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共同开展了每期五年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一期(1997年7月至2002年6月)和二期项目(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一期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是实现了白内障致盲人数的负增长,二期预计共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2007年达到所有的县级医院都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有效控制白内障致盲。

2004年5月,民政部在西安市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三年来,全国共有3.5万名残疾孤儿得到了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这些儿童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其中有5000多名被国内外家庭收养,重新获得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共确定了286家“明天计划”定点合作医院,基本形成了部、省两级残疾孤儿手术救治网络。这一救治网络为残疾孤儿提供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使多数残疾孤儿在最佳时机得到了最佳的治疗和康复。

2006年,中国残联和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科技助残行动计划”(2006-2015年),以帮助解决残疾人迫切需求,特别是以康复需求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直接服务于残疾人及残疾人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与残疾人共享。

有关资料显示,从“八五”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已有133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1988年我国有计划地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以来,已完成600多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1969

篇7: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残疾人康复工作涉及医疗保健功能训练、救助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为务实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服务,使他们的需求及时得到相应的抚慰,现将06工作计划安排如下,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落实全民卫生康复,建立健全康复效益。全县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点,都要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并设立站牌,此项工作由卫生部门负总责,残联给予协助。

二、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活动。具体内容有:

1、开展白内障手术医疗救助活动。

2、开展残疾人用品用具的救助活动。

3、开放康复训练免费活动场所。

4、积极为安装假肢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此项工作由残联负责。

三、开展康复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班。此项工作由残联负责。

四、开展肢体聋儿的康复训练及教育工作,由残联、教委负责。

五、民政部的完成彩票公益金对残疾人康复手术的任务。

篇8: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

然而,由于我国的康复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弱,在各级康复机构组织建设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去指导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各地康复机构在初期建设与运营发展中难以明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工作。因此,积极开展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分析得出一套规范完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构建设标准,指导我国不同级别康复机构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模式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基本现状

1.1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历程

康复是残疾人功能补偿,实现自强自立的基础。康复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途径,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下,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4-1995年:起步阶段。198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开工建设是我国康复事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正式开始。此后,“八五”期间,国家就对省康复机构、聋儿康复机构、用品用具三类康复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多数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纷纷立项和开工建设。

(2)1995-2000年:试点推广阶段。在“九五”期间,全国康复机构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康复服务机构,并通过实施康复服务与重点康复项目相结合的方法,使300万残疾人得到了适宜的康复服务。

(3)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五”后,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康复事业形成的新格局,康复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中国残联分别在2002、2003年组织召开省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明确了省残联康复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职能、任务,使全国省级康复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底,国家又提出了加快残疾人“二个体系”建设的宏伟战略,确定了省、市、县大力开展康复机构建设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省级康复机构,专业队伍从小到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

1.2 我国康复机构的规模状况

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达到6040万人,中国社会对康复有巨大的需求,因而,我国需要建设数量规模庞大的各级康复机构以满足伤残患者的康复需求。本课题就我国各级康复机构建设规模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残联系统,除了拥有一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外,截止2010年,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8971个,其中:国家级康复机构1个,总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省级康复机构59个,总建设规模67万平方米;地市级康复机构281个,占总地市数的84.4%,总建设规模111万平方米;县级康复机构2043个,占总县数的71.5%,总建设规模285万平方米。此外,残联系统还建有残疾人综合性托养机构47个和全国社区康复机构7.7万个[2]。详见表1。

2 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康复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部分基层康复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康复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

2.1 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亟待规范统一

我国残疾人各级综合服务设施作为向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功能定位、业务布局、服务流程、质量监控等必须既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又须适应当地的实际需要。然而,各地政府在建设康复机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没有一个适合各级康复机构建设的统一、适宜的行业标准,部分政府领导者不明确康复机构如何建设,对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中,机构设置和建设内容混乱,既不符合当地残疾人实际特点,又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性,不能充分发挥康复机构在残疾人康复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残疾人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针对各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统一的建设规范,指导各地正确开展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把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成为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特点,又能够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康复服务机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和管理者的机构运营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康复机构的工作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流程的认识,确保各地康复服务机构能够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实质作用,全面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2 各级康复机构建设中功能定位不明确

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建立各级康复机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各级康复机构在具体建设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机构性质定位不准、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级康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

有的省级康复机构的管理者认为他们的定位就是开展简单的康复训练或聋儿语训康复,未将省级康复机构定位为省一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的资源中心,以至从建制到人员配备上没有考虑综合性康复问题,甚至把康复训练等同于健身训练。还有的康复机构为求暂时经济利益,把大部分房屋用于出租、餐饮、宾馆等非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因此,上述主导思想导致各级康复机构缺乏康复功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3 各级康复机构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次基层调研能够看出,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热情高涨,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很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建设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而贫困地区则建设进程慢,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当地残疾人服务需求,全国康复机构建设的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建议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资金投入水平,特别要对贫困地区适当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快康复机构设施改建、扩建、新建步伐,尽快建成完善并投入实用。同时,要加强我国各级康复机构的软件设施建设,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团队,深入基层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帮助服务机构提升康复专业的技术水平。

2.4 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结构和人才状况。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两少一低”,即在职工总数中业务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在业务技术人员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少(甚至没有正规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这种人员结构状况既无法形成我国康复机构在医疗康复上的优势,又严重影响各级康复机构康复功能的发挥和业务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某省级康复中心30%人才、70%非业务人员严重倒挂。

此外,部分基层管理干部对康复业务知识认识不足,对全面康复的理念内涵、康复技术规范、康复工作流程要求以及机构基本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尤其加大康复相关业务领域的技术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懂管理,又懂康复业务的内行,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康复机构的良好发展。

3 我国康复机构分类研究

3.1 按级别规模分类

根据中国残联发[2006]43号《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文件,我国康复机构按照级别规模可以分为三级(省级)康复机构、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一级(县级)康复机构三类。由于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康复机构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43号文件中制定的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因此,笔者对文件中机构规模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分类如下:

3.1.1 三级(省级)康复机构。

作为省级的大型康复机构,是本省残疾人康复的技术资源中心和残疾人康复的示范窗口,对本省所辖区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起规范和引领作用。(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不少于5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6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为综合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教育、科研、工程、信息”全面发展。(3)业务内容:涵盖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康复新技术科研、康复信息研究与康复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各个方面,贯彻全面康复的理念,有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同时还肩负着全省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指导、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组织管理等职能,推动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全省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3.1.2 二级(地市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3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为在30000平方米以上。(2)功能定位:注重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并适当开展一些县级康复技术人员进修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3)业务内容: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评定、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教育康复、一般性康复科研课题、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并做好对县级康复机构康复技术指导工作。

3.1.3 一级(县级)康复机构。

(1)规模大小:床位规模为50~100张,建设面积规模一般不少于5000平方米。(2)功能定位:作为县级康复机构,主要功能为当地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3)业务内容:包括残疾人运动康复训练、心理康复、假肢矫形器适配、职业社会康复、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和残疾预防等方面,开展残疾人家庭和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工作,并提供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

3.2 按功能分类

按照康复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残疾人康复机构可分为综合性康复机构、专科性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三大类。

3.2.1 综合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承担着各类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任务,并不同程度地开展科研、教学、工程、信息等多方面康复领域研究工作。省级以上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建设为综合性康复机构。

3.2.2 专科性康复机构。

此类机构主要承担某类残疾患者的康复医疗任务,对某类残疾病症有着独特的康复治疗手段,该类机构一般围绕某一专科领域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专科教学条件和科研能力较强,在相关专科领域尝试开展深层次研究。

3.2.3 社区康复机构。

我国社区康复机构是以基层社区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从机构康复向最终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相对接的关键步骤,主要以伤残患者的中后期康复为主,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社会与日常生活能力。

4 现代化康复机构建设建议

通过对我国康复机构建设发展历史、机构分类、康复特点以及国内外多家康复机构建设指标的深入研究分析,现就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康复机构科学规范的建设发展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4.1 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

本课题中,大型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以500张床位为例制定建设模版,以供省级康复机构建设参考。各省中心在具体建设中,应以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斟酌调整。

4.1.1 基本建设要求。

(1)建筑规模: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床位设置500张。(2)建设内容:门急诊区、康复与综合病房区、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用区等。

4.1.2 科室设置与功能定位。

(1)门急诊区。(1)科室设置:设急诊部、门诊部、药房、挂号室、收费处、住院处、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影像科、安保中心等;(2)功能定位:主要用于门诊急诊的挂号、候诊、接诊、检查、治疗等。

(2)康复与综合病房区。(1)康复病区:科室设置:设神经康复科、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中医康复科、儿童康复科、泌尿康复科等病区,康复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7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残疾人的住院、治疗、康复活动等。(2)综合病区:科室设置:设综合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等,综合病房床位占总床位数的30%;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各类综合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和活动等。

(3)康复治疗区。(1)科室设置:设运动疗法科(PT)、作业疗法科(OT)、理疗科(含水疗室、高压氧舱)、语言治疗科(ST)、文体康复科、心理康复科、职业康复科、社会康复科和中医康复治疗科、假肢矫形及辅具装配中心等;(2)功能定位:用于各类残疾人检查、评价及康复训练和治疗等。

(4)科研教育培训区。(1)科室设置:设科研、教育办公室,教学部,培训部,指导部等,包括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实习室、电教室、动物实验室、学生宿舍等;(2)功能定位:用于本省区域康复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各类学术交流。

(5)室外康复训练场所。(1)场所设置:设室外轮椅训练场、室外上下车训练场、室外作业训练场、室外模拟生活场、球类活动训练场、防真路面训练场、儿童康复乐园,花园绿地等;(2)功能定位:用于残疾人开展室外康复训练。

(6)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及附属配套设施。(1)行政管理区:科室设置:设领导办公室、信息中心(计算机室)以及各职能管理部门;功能定位:用于行政办公、会议、接待、信息管理等。(2)后勤保障区:科室设置:后勤保障楼设后勤处、设备处;功能定位:用于后勤管理、运行保障等。(3)附属配套设施:包括变电所(双路供电)、热交换站或锅炉房、地热井,冷冻机房、污水处理、洗衣房、供应室、氧气站、高压氧舱、职工食堂、营养食堂、车库、物资库房、患者家属招待所、直升机停机坪等。

4.1.3 人员配备。

大型康复机构拟设病床500张,预计门急诊量1500人/天。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按照床人比1∶1.7,500张床应配备850名工作人员,考虑到大型康复机构教学、科研需求及康复机构工作特点,应考虑按1∶2配置,共需配备1000名工作人员。

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岗位的80%。因此,大型康复机构设专业技术人员800名,行政管理人员100名,后勤保障人员10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职务比例为:1∶3∶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详见表2。

4.1.4 建筑面积分配。

大型康复机构各类科室部门所占建筑面积分配详见表3。具体机构各科设置及所占面积,依各区域残疾人实际情况分析确定。

4.2 区域性康复机构建设

区域性康复机构主要是地区(市)级康复机构,建议此类康复机构的建设规模控制在200~300张床位。具体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及建筑面积可参照上述大型康复机构设置标准,并结合各地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按比例适当调整。

建设规模如科室功能设置可参照如下分析办法确定:确定区域所辖人口数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的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比例,确定区域内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数量;确定需要机构康复的人群数量和社区康复人群数量;根据区域性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治疗科室设置和整体康复中心规模。

4.3 专科性康复机构

专科性康复机构主要以某一类疾病为主,建议床位规模控制在100张左右。专科康复机构主要可建设为:儿童康复机构、老年康复机构和专科疾病康复机构三类。各专科中心的具体设置应以疾病种类进行细分,根据各类残疾患者的需求确定科室、功能、人员比例等。

4.4 社区康复机构

社区康复机构可以依托基层康复指导机构、社区康复站、地段保健站、基层红十字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设施进行改建,只设置康复训练设施,一般不设置病房床位。社区康复机构中,指导咨询员、全科医生、康复员以及家属利用社区各种康复设施、健身器械对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和康复评定工作,同时残疾人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利用简易的康复器具开展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银芳.加强省级康复机构建设,推进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0(2):172-173.

上一篇:九年级寒假作业内容下一篇:学校管理学考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