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2024-07-05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精选12篇)

篇1: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再认识

通过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话题。但要做好这一点,绝非易事。

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感觉在体验式学习引导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值得探讨。

一是教师要有体验式学习的引导意识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各个教学点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认真去研读教材,落实好各个体验的点。如低年级“两位数加减”教学中,教材一开始并未讲先算十位还是先算个位,而是在“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时候才引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先加十位还是先加个位好,通过比较,得到“先加个位”比较科学。在高年级学“可能性”时,教材引导学生一起来做实验,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加深对概率与随机事件认识。这样安排在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读懂、去落实。

二是教师要有体验式学习的引导方法

要落实好体验学习,并非易事。除了教材提供的一些方法、素材,更多时候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思索更好的策略。教师要想办法,把教材想说的话,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来、让学生去体验到。

如“分数的产生”,我听到一位优秀教师,他同样是分苹果,但是,他把学生说的“半个”、“半个的半个”、“半个的半个的半个”等均纳入了板书,还接着问“如果再分一次呢?”学生明显感觉这样的表述实在是太麻烦了„„这里,教师高明地利用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去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从而自然而然产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想法。再如,我们在上“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时,经常要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等,这些都是加深学生体验的好办法。

最近,我在听一位低年级的老师上“搭配”时,在出示主题图后(大门经猴山往游乐场可有几种路况可以选择),学生在交流时,说:从这儿到这儿,再从这儿到那儿,于是就问学生:那你能告诉大家,这些路都叫什么呀?引导学生去想办法——看来这些路得“编编号或是取个名称什么”,从而,把符号的思想引入其中,十分高明。

教师在善于设计一些情境、提问,把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能体验到,这是真正的教学境界。

三是教师要明确检验式学习的目的

体验式学习,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自我评估的标准。如在低年级学习长度单位过程中、在中高年级学习较大面积单位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些可以有不同结果的问题。旗杆20()填什么单位合适?大部分学生往往会填“米”,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但我在教学时,就问学生,“填‘厘米’的小朋友,你们能给我一个说法,让‘厘米’也成为正确答案吗?”于是,学生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旗杆大约会是20厘米呢?当他们想运动会上同学们挥舞的小旗时,我想,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在填写这些单位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对了,脱离了“凭记忆”和“猜谜语”的状况,这比记住旗杆长度要一般用“米”好得多。

篇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性、被动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使教学活动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训练活动,缺乏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构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不难看出这段话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理念。因此,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该课题的探索,是基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里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为媒介,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的流程。

二、实践案例

1.??设情境,引导感知

为激发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和需求,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情景,并让他们很快进入这种情景,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口味,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便于学生探索发现。操作策略有:

(1)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使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3)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思维活动能促进学生外部操作活动的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通过摆弄学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课堂之初设计了“寻宝游戏”,隐含圆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突出讲解,旨在感受,初步体会圆的特点。学生“各有想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课末回应该游戏,学生再次反思,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特征的理解。

2.问题引导,启发诱导

体验式学习的关键是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问题在探究学习中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问题贯穿始终,如,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把孩子的思绪拉到生活中,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在交流画圆的画法时,老师提问请边画边想:圆规画圆的步骤是什么?你觉得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无形之中把思维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实践体验,多向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合作的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营造探究的氛围,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地自主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并明确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归纳自己的意见,整理未解决的问题,以便小组内交流解决。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操作策略有:

(1)教师要提供便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

(2)制定研究方案。

(3)合作探索。

活动方式一: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学生明确自主画圆的任务后,进入探究阶段。在开放性创造活动中,不拘泥方式,自我选择,多思考,多分享。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安排了两次自主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探究圆的画法,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体画圆,抑或是借助专门的工具圆规画圆。第二次是借助圆规画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也权力下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和结论。

活动方式二: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圆的认识”一节课中让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研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两者关系等圆的特征。

4.交流反馈,汇集资源

交流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深层次学习活动。不仅对认知学习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探究所得和体会,同时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操作的策略有:

(1)交流探究所得。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2)仔细倾听,相互补充。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或其他组的意见。如和自己的发现差不多的,应听一听哪些是不一样的,及时补充。如和自己的发现完全不一样的,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指导评价。适时,必要的教师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问题的结果,一个算式,操作的过程,上课的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作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圆的认识”这节课在全班交流圆的特点环节时,学生验证的方法多样性,当一组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是利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的长度相等时,别的小组给予补充,还可以利用折一折或旋转等方法来验证。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愿意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还学会认真聆听、互相评价与赞赏,反思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接纳正确的观点。

学生在认识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激起冲突问题,尊重求异思维,深化圆的特点。全班汇报,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独特见解而思考,因为思维碰撞更内化,提高了学生自评和他评能力,收获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总结收获,体验升华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练习的设计上,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力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大胆引进开放题,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的策略有:

(1)对知识进行及时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小结收获与疑惑,并不断调整学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练习要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课堂中的练习作为一种整理、强化、运用知识的方法,应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注意知识的迁移,不只局限多做几道习题等形式。

(3)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反馈练习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习者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采取相应矫正措施的依据,本身就要有层次性。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第一次的习题出现在半径、直径的教学之后老师面对全体学生紧跟着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第二次习题教学出现在谈收获之后,老师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于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注意到对学优生的培养。

篇3: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一、构建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psychology) 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 关键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 而这些仅凭教师的知识传授是难以全部达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是:第一, 相信学生的潜能———自然人性论;第二, 注重学生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第三, 学生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 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基本视角和价值观对教师正确看待学生, 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

2.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 (thetheoryofmasterylearning)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 (cb“s”bloom) 提出的学校课堂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以“人人都能学习”为基础观点, 其理论精髓就是相信学生经过努力, 是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

3. 小学数学教学新的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与程序

1.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实施的学校在教师、学生及相关软硬件方面均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教师必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生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在资金、设施上给予一定的配备;师生能够适时更新观念, 实施全过程、多元化的师生评价体系, 从而保证体验式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2.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动机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为学生创设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体验的关键。教师要创设或捕捉生活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从情境教学思想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求知的欲望, 增强兴趣动机。比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 可联系生活实际,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这样的场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 他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两家公司各招聘一名技术人员, 甲公司月人均工资3000元, 乙公司月人均工资3500元。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大学生, 你选择哪家公司?学生情绪高涨, 一致选择乙公司, 因为乙公司月工资高于甲公司。师:大学生的想法和你们一样, 去了乙公司工作, 但一个月以后, 他拿到的工资却是2600元, 他十分纳闷。这是什么原因了?学生议论纷纷, 说乙公司骗人, 接着师出示乙公司职工工资的详细报表, 不少学生立即去计算, 发现乙公司月人均工资的确3500元。学生一脸疑惑, 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 “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太高了。”……

(2) 投入实践探索, 加深体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认知周围的事物, 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之道。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大脑中形成表象, 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观察事物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要得出可信结论, 不能指望一次就能完成, 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 学生在观察中先有初步印象, 然后经过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 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 才能真正有所体验。通过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操作, 才能真正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六年级 (下) 教学面积变化时, 为了让学生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 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这个规律, 我就通过指导学生在多次的实践比较中, 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是: (1) 猜测验证。出示四个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圆形各一个) ,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2个图形, 按3∶1放大画出图形, 之后让学生估测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和原图形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再要求学生想办法验证, 看估算得对不对。之后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么验证的? (2) 比较思考, 初步形成结论。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思考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与对应边的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有无规律?如有又是什么样的规律? (3) 再次实践。马克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我又提醒学生, 一次两次实践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必须进一步去实践。如果你们选的图形按4∶1放大了, 那么面积比又是几比几呢?如果是其他的图形按一定比放大后, 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和原图形的面积比是不是也符合你的结论呢? (比如我们学过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还有不规则的平面图形) , 这样反复实践, 分析比较才得出了: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 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这个规律。 (4) 拓展讨论, 加深感悟。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 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实践—分析—再实践—再分析”获取的知识, 印象才深刻,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任何结论的形成, 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 方能使你的结论更准确。

(3) 开展合作探究, 促使认识升华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 还能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 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了解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直观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 操作中, 学生能更深层次思考、理解与体会。对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反复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出的结果。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 并在小组中说一说测量过程。活动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可一人单独操作, 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所得结果都应予以肯定, 或小组交流, 或全班汇报, 借助多媒体展示, 从而实现认识的升华。如, 在教学测量物体的体积时, 我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让学生自主选择物体测量并求出相应物体的体积。提供的物体有:长方体的橡皮, 圆柱体的饮料罐, 正方体的魔方, 还有苹果、红薯等。学生基本选的是规则的图形, 那些苹果、红薯不规则的基本没人问津。我就采用激励措施, 故意调侃道:这么可爱的苹果, 就无人喜欢吗?大家好好开动大脑, 你们一定能测出它的体积, 哪组选择苹果、红薯的, 并测出体积的, 这些苹果就犒劳哪组。重奖之下, 必有勇夫, 后来好几组选择不规则的图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 各组一人汇报测量方法, 规则的基本都是测量必要的数据, 然后按公式计算出体积, 而不规则的图形的体积的测量, 方法各异:有的把玻璃杯装些水, 量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内直径, 而后把苹果放进去, 再量水的高度, 这样水面升高的部分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也有的直接用量杯测量, 把量杯装一些水, 看是多少毫升, 然后把苹果放进去, 又是多少毫升, 相差的毫升数就是苹果的体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规则的与不规则图形各自的测量的方法。在这样的合作探究氛围中, 学生们人人参与, 主动体验, 在反复比较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通过实践验证, 培养应用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实践, 验证探究所得知识的真伪,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并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巧设练习, 扩展思维。问题明白了, 概念抽象出来了, 并不等于对知识牢固掌握和切实理解, 此时, 必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 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练习和新课结束后的综合性练习, 是加强实践, 培养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验证的练习, 学生兴趣浓郁, 参与的热情高, 更能起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5) 及时总结评价, 以利全面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教师进行点评、总评, 使学生对体验获得的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当然, 实施程序只是相对稳定, 而非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

三、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篇4: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式 学习探究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已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形广泛存在:如学习形式比较单一、被动,学生很少有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经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个性成长,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体验式学习含义

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体验式学习”开展了研究,但由于认识角度有不同“体验式学习”概念含义不尽相同,人们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界定“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在参照诸多先知们的观点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理解为在“经历”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2.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本质属性,是指学习主体必须真实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这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体验必须是直接的,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不可能替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因素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从而感悟知识的真谛。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求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个性在行为和情感上的经历,获得发展。如果没有个体亲自的参与,个体就不能产生任何相关体验,更谈不上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亲历性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环节都要独自完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互动、沟通、帮助、讨论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未知的过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重演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在亲身经历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并有快乐的体验。

2.2情境性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体现在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上完成的,要想体验需要有其存在的基础即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生活场景的再现,知识探索经历,学生追求知识渴望以及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丰富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的进行学习,达到产生领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目的。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现场化,让学生再现生活,再现历史,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要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种急于进取,勇于发现的氛围,鼓励学生去勇于创新:要给学生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间成为学习的伙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获得心智的发展。

2.3实践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学生的实践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基础,体验和实践不可分,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同样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数学学习体验活动有明确目标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内容,用新学习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完成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时个体的体验过程,从而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数学实践贯穿了体验式学习的全过程,彼此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而且在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由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发展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活动还表现出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践活动内容不仅包含学生的亲身实践,又包括知识再现,探究知识的数学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获得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牲,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的、盲目的安排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和完成体验。

2.4情感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不被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领域三维目标之一,改变了以前的数学教学“重认知发展轻情感培养”的不良倾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数学由于它的学科特点,内容抽象,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其它学科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活泼多样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往往不太容易。其实,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品质的形成同样

可以在数学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更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因此,体验往往并不存在于体验过程中获得某种有形的知识上,而在个体经历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将“情感教育”蕴涵于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之中,倡导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的态度与情感。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体验式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娜.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2009.

篇5:高等数学学习中错误的再认识论文

【摘要】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其合理的一面。教师要看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的探索、修正、提高,升华的过程。充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错 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把错误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错误; 合理性; 认知; 反思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乃至应用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随着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错误”,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前的纯粹否定转而对“错误”的类型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力求去发现其中的积极成分。笔者认为,对于错误加以充分的分析和利用,不仅可以使教师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认知结构上的成熟度,还可以使“错误”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并帮助完善、更新认知结构,调控思维方向,进行反思性学习等,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篇6: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体验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的意义,其中分别讲述了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其中分别从增加兴趣、寓教于学和创新情景、景中生情以及结合科技、引起共鸣三个方面对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38-02

引言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且具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最初来源于美国,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开始普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且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这种教学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这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为我国的教育质量带来了很明显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够灵活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要求。所以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为目标。通过设置教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完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等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标准,优化教学质量。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验式教学着重强调学生“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且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体验式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理解加深。教师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保持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高效灵活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小学生的个性追求都比较明显,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一定会积极主动学习。体验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等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积极探索更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且满足他们兴趣爱好,找到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增加兴趣,寓教于学。在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活动等各种方法为学生构造有个体验式教学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例如在数学课程《小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猜活动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制作一些问题卡片、设计活动环节等,让学生分成小组模式,组内互相交流,对卡片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抢答,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对于学生每一个小组,一定要为学生的的分工分配明确,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分配到任务,避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的发生。

(二)创新情景,景中生情。在对小学生高年级的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案例和场景,通过让学生对实际中的场景进行联想性的学习。教师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然后将其渗透到教学中,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就是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并且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统计》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涉及到数字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学生陪妈妈购物的过程中,在结算价格的时候需要统计数字总额。再比如调查一个班级里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时,需要涉及到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对现实生活观察的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的道理。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灵活有趣的知识,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达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三)结合科技、引起共鸣。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进入了每家每户。自从有了互联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变得更加广泛。小学生普遍喜欢追求时尚、新颖的事物,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不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而是一个帮助他们学习,引导他们成长的伙伴,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为学生制作一些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还可以搜集到生活中使用几何图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带来的美感,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成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篇7: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征的再认识

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征的再认识

一、小学数学的特性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启智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促进身心发展.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生活性、现实性和体验性.

作 者:潘敬霞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师范,附属小学,江苏,宿迁,223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

篇8:小学数学课堂体验式学习的运用

一、联系生活,体验实际运用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课堂上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鲜活背景,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注重引进生活,帮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又要善于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化的生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理解和认识,巩固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调查统计班上同学们喜欢上的科目,并根据统计情况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引进了熟悉的生活内容,学生的学习相对容易了许多,较好地运用了所学知识。

二、尊重个性,体验自主探究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在比较交流中提出最好的方法,达成共识,教师的这种尊重能够触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自主地体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潜在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于数学课堂的精彩纷呈。此外,教师除了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之外,还应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和风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一课,有这样一道例题:8+5=?我先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做,再请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学生们的办法可多了,有的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凑十法,有的用数数法等,对于这些方法我都给予表扬,让学生带上这份探究体验进入今天的学习,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三、开展活动,体验知识生成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都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制作、操作、游戏、调查、实验等数学实践活动,巧妙地让所要学习的知识动起来,活起来,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建构知识,自主地体验知识,学生所拥有的远远超出了知识本身,因为活动的参与作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一段重要经历,必然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更有利新知识的生成。

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标出它们的底和高,再思考如何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通过观察、比较、列式、换算、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操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四、引导反思,体验求知过程

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反思知识获取的过程。因为反思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有利于深化正确的认识,加强自身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我国新课改的实施,使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感受更是高过于教学质量的要求。国家强调要加强小学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提倡教师在授课方式上敢于创新,最终是为了让小学数学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接受未知的知识。针对这样的问题,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教学上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新课改,以此来不断完善教课方式,让授课内容最大程度的被学生理解接受。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我国教学大纲不断提出,以学生为授课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核心,让学生在不断完善教学机制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于老师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知识巩固和反思;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在对学生教授知识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这种体验式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教学的情境性。在情境性教学的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只因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且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之后是教学过程的亲理性(?),换言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素。其次是教学的实践性,能有效的将课堂中枯燥的数学知识,合理的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对理论上的数学知识,做出检验,对知识的准确性,得以认定,同时通过生活实践,将知识运用在生活,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后便是教育的情感性,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却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项能力的培养以及全方面素质的提高。而相对体验式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情感的培养,也更加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的价值意义

教学的知识通过实践,从实物本质上来认识,这是我们的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个通过实践性来掌握知识,在整个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自身参与和观察,达到主观意识上的理解,将抽象的数学思维通过如此的实践方式来加深记忆,并通过操作中的感受,去体验知识的达意,领悟其中的概念意义。传统教学中就是因为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导致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抵触,厌倦心理。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却始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于知识是否真正理解,而对于数学中的知识要点,以“死记硬背”方式加深记忆,在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已不多见。

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在体验式教学中,情境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制定学习内容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人基本的视觉和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再次激发学生主观意识上主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学习上的主导权,再加上丰富的教课内容,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来。在此期间,可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教师所教的课程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在吃饭的圆桌上,绕桌子给每个人倒水,需要走多少米。结合这样日常实践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中出发,更加具体形象的去分析问题。

(二)体验式教学中,感受探究的过程

在体验式教学中,对于问题的答案探寻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中,一个感受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在小学数学授课的过程中,关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解决出现在身边的问题,尤其是像数学这种,与实际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项学科,学生在解决生活中出现关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学以致用的心理感觉下,真正的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

(三)加强动手操作,辅助探究学习

思维在理论指导与实践的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得到有效开发。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实践验证,提升小学生的思维高度,所以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中,要时时注意加强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小學生的注意力因其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在课堂上完整地、高度地集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环节讲解时,要调动积极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生动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加深记忆。例如,在进行正方形这部分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好动、喜欢与同学交流等特点入手,将实际操作与知识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把纸片剪成正方形。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可能不了解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剪出纸片的形状可能多种多样,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正方形的边长、周长、面积等属性进行了解,再发给学生老师事先剪好的正方形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折等操作对正方形属性、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加强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强化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方法中注重实践学习的众多方法之一,可以把小学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合理的结合,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学知识尽可能地与小学生的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融合。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进而实现培养分析、观察、想象的能力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宪亮.论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2].马丽珍.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篇10: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陶志侠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杨集小学)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研究和应用。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应用技巧。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明确提出“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性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2)自主性。体验式教学通过丰富的情景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现实情景为背景设置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动手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

1.创设情境,设定目标

体验式教学通过有趣的情境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情境是整个教学中知识的载体,情境创设是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设置的好坏决定着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生活。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知识对其而言比较抽象,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进入情境积极探索。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工具,以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能力。

2.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在设计并验证完所创设的情境后,下一步任务是如何将情境导入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引入形式多种多样,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角色扮演、趣味游戏等。如,认识图形一课,教师可以用丰富多彩的PPT展示图形,也可以用多种形状的实物展示,还可以用分小组用卡片制作不同图形的方式进行。

3.活动体验,自主探索

情境导入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发现情景中设置的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

这一环节是活动体验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主完成探索任务,注重不同学生的合作来提高课堂气氛、交流个人观点,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同时老师要观察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

4.启发讲解,答疑解惑

无论何种教学方法最基础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是教师的传道解惑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这个环节要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怎么将具体情境抽象化,然后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5.体验强化、应用实践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此环节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应用的课外作业或者课堂活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数学素质,形成数学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情境的创设要综合考虑

情境的创设在综合考虑教学任务、现实条件和教学课时,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力求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融入当中。

2.教师要紧紧把握课程的方向

小学生求知欲强但自制力差,同时存在个体差异,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并不意味可以在活动体验阶段完全放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3.要改进评价体系

体验式教学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仍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加快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推广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11: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文章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创设情境 动手尝试 应用方法 引导发问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智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探索,设计更加新颖、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技能知识等融入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享受快乐,是实现当代数学教学价值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其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贯通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个人劳动与集体协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教学规律与知识。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二、体验式教学对一年级小学生的适用性

一年级小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身心发育不健全,认知水平较低。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目的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常常导致观察不够精确,观察结果不够全面、完整和深刻。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正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高速发展,形象记忆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注意力的自觉性和程度还不够高,易分散,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0分钟。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转移视线,或者心不在焉。

一年级小学生缺乏空间透视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比例关系,想象比较接近于现实,并且以再造想象为主,真正由自己创造加工的不多。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会经历重大的转折。一年级小学生所获取的概念大部分是直接感知得到的,比较具体直接,虽然其思维已经有了一些抽象的部分,但是对于事物概念中较为本质的东西还难以探索出来。其思维主要带有直观具体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点,推理则依靠由知觉得到的直观形象,结论也非基于逻辑论证,而是将判断与感知得到的知识直接对比。

从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三、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种类有很多种,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实践运用情境等。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这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开展探索性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一课时,整堂课采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模式进行。我把教室模拟成一片大森林,每个学生都是森林中的一种小动物,然后给每个小动物发放自己家的位置信息,如第几排的第几列,让小动物们按照自己拿到的位置信息去寻找自己的家,最后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家,我就给他一些小奖励。当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时,我会接着问他们前后左右的邻居分别是什么小动物,隔几位又是哪个小动物的家。然后我还会指定一个小动物,让大家说出以他为中心,隔几位分别是哪些小动物的家。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昂。通过参与有趣味的游戏,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动手尝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而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自主感知知识,并通过模仿实践再进行验证、补充、巩固。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水果、小木棒、纽扣等道具,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一定数量的道具。接着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道具算出“9+5”等于几,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说出算法。在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要仔细倾听,然后各组之间展开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多种算法。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巩固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在实际中运用才能获得直观体验,才更加牢固。例如在“有多重”一课中,我把教室模拟成市场,并准备了一些不同的物品,如牙签、棉花、作业本、黄豆、花生、一分硬币、两分硬币、瓜果蔬菜等,让学生比较重量。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逐渐建立起重量的概念,强化了对重量的认知。课程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陪妈妈买一次菜,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称重方法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去。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较好地达成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四)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例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表盘及指针,接着让学生主动提出关于钟表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为什么指针长短不一样呢?”“为什么指针走的快慢不一样呢?”“表盘上的数字代表什么呢?”等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己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交流探讨。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轻松热闹,学生们积极思考,交流互动,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四、结论

篇1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再认识

苍溪县彭店小学

余华琼

在新修订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的学习,更好的复习、温习知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展现教材丰富的过程,想方设法地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索中学会学习。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课堂中,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情感和需求,从而获取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学生熟悉的、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一点儿也不神秘。

比如我在教 “比例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PPT出示五星红旗。

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小朋友们在那些地方看到我国的国旗呢?

学生:电视节目里、学校操场上……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一面小国旗,并标出它的长和宽的数据。

(学生动手操作,开始做小国旗),过一会儿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作品的长宽的比例与真正的国旗相比,太不协调,引发其他学生的捧腹大笑。

生1:他的国旗太长了!(其他小朋友异口同声喊到)生2:他的国旗太宽了……(同上)

师: 如何使我们的小国旗与真正的国旗很像呢?学生自然想出了长与宽的比要和真正国旗的长宽之比相同,即要遵循比的基本性质。

在这一课堂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学做小国旗”这一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活动情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觉运用了比的知识,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觅出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进行呼之欲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二、巧设情境,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

学习数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标准》创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 2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师:小朋友们,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子呢? 生: 3根

师:那摆两个三角形呢? 生: 6根

师:这能用乘法来算嘛?若能,怎么表示呢? 生:2×3或3×2。

师:大家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摆3个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的根数吗?4个呢?依次往下推,你还能继续说下去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比比谁说的乘法算式多。

学生同桌津津有味地说着。说着说着学生就停下了。师:大家为什么不说了呀? 生:无穷无尽,说不完呀。

师:那么大家想想能否只用一个算式就将这许许多多的算式都表示出来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哪组能用一个很有创意的算式来表 3 示摆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数目。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生1:可用3a表示。

师: a指代什么? 3又指是什么? 这儿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哪个小朋友能举个一些例子试试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100吗,可以是1000吗?甚至是更大更大的数吗?可以是1吗?当a是1时表示什么?a可以是0吗?若可以,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与刚才那些数字算式相比,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点?

生:用字母来表示数简洁明了,省事多了。

在以上片断中,用摆三角形的个数的增多所需棒子的根数来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如何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不同个数的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的根数?学生在思考中逐渐从许许多多的式子中找出共同点——算式中每个三角形所需棒子的根数都是3,这是变的,变得只是三角形个数,从而概括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个数。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都得以提升,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品质,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巧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 4 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上一篇:电力工程安全措施下一篇:期货基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