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论文

2024-07-11

姓氏文化论文(精选6篇)

篇1:姓氏文化论文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 万智康

万,萬,wàn(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中念作mò),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

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修 :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 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万

安:明代,宪宗,孝宗两朝,翰林院编修大学士。

万阳春:明代,进士,十岁能成诗对,十六岁中进士,两任知县,一任知州,诰封清祯惠民大夫。

万元吉:明代,军事纪监,兵部左侍郎。

表:世袭宁波指挥佥事。正德武进士。于国计赢绌,河流通塞,无不通晓。通经术,熟习先朝典故。曾求学于钱德洪(绪山),宗王(阳明)学。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万密斋(万全,1488—1580):湖北省罗田大河岸人,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大医学家。清初...被皇帝封为“医圣”,康熙四十七年(1708),罗田知县沈廷桢为他重建坟墓,并立墓碑。

泰:清代,户部主事,诗史学家。

万斯同:清代著名史学家,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他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万斯大:清朝经学家。他一生精于经学,对《春秋》、《三礼》尤有研究。为万斯同之兄。...

万寿棋:清代著名国画家。

树: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在词的格律方面,造诣很深。编有《词律》20卷,为填词者所推重。又有杂剧、传奇21余种。

万启均:清代,江西南昌人,进士内阁中书,癸酉四川大主考。

云:清代,浙江仁和人,监察御史。

万人杰:清代,潼川人,资州学政。

诚:清代,涌州人,内阁中书。

川: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博学能文,尤精绘画,擅长花鸟。用笔含蓄,色调柔和清新,富有天趣,为当时艺苑所推崇。有《绘事琐言》、《绘事雕虫》等绘画论著,影响颇大。

万玉山:名僧、气功大师。

万福麟:民国,国民党高级将军。

涛:民国,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烈士。

万家宝:笔名曹禺,共和国著名剧作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雷雨》等。..........

万国权: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万海峰:共和国成都军区政委。

万绍芬:共和国江西省省长、省委书记。

万贤国:湖南省澧县人,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水稻辐射育种工作,育成了“湘早糯 1号”、“湘激80—41”等。出版了《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水稻栽培》2本专著,发表了论文60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健:四川简阳人。“九三”学社社员。曾任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副主编、编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甘肃省高校学术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美学研究会理事。先后发表美学、诗歌研究、经济等方面的论文30余篇,诗词80余首,书画70余幅。学术研究、书画成果已分别入编《中国当代专家学者传略选》、《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

万百万:教授,江苏南京人。交通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万百五:教授,江苏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发表270余篇学术论文。

万德钧:笔名鲁曼,广西玉林人。民盟盟员。广东肇庆市群众艺术馆戏曲部主任。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肇庆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一 :原名万梃森,河北昌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霞色》、《清幽》分别参加第六届、八届全国美展。1987年设计“猛禽”特种邓票一套四枚被评为银质奖。万望月:陕西洋县人。中国书协、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书研会会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万联众:天津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被聘为人民日报社历闻函授部黑龙江分校常务副校长。著有《郭玲春新闻伯选评》《消息写作艺术技巧》两书。成表新闻论文70多篇。

万龙骧:河北枣强人。沈阳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沈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里: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6年荣获“奥林匹克勋章”金奖。1993年6月被世界桥联和北美桥联授予主席最高荣誉奖和世界冠军金牌奖。1994年1月被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公共服务荣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7日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还曾被加拿大里加纳大学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

钢:上海市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

三、迁徙分布

万姓主要有两个支派,即出自于芮伯万及毕万之后。这两个支系后成了我国万姓的主要来源,.....自然,万姓发祥地应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大致上,早在战国之时,已有万姓迁入山东省境,至汉代以前,万姓乃主要繁衍于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区。汉代,万姓已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万姓有以“扶风”、“河南”为其堂号。换言之,主要发源于山西芮城一带万姓,在后来不久却称盛于今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河南一带由于他族改姓万,使得万姓家族的队伍更加庞大,同时,又因北方战乱之故,万姓同其他士族一样,又不得不大举南迁。早期主要南迁繁衍于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四、《万氏家训》

这是从百度贴吧-“万吧”找到的家族家训: ..万氏列祖,源远流长。国法家规,紧记心上。遵纪守法,莫乱朝纲。爱国爱家,忠孝莫忘。孝敬父母,长幼相帮。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君子风范,能忍谦让。为官为吏,恶惩善扬。夫妻平等,祸福共当。兄弟姐妹,互谦互让。乡邻四党,和谐至上。邻里有事,竭力相帮。为人处世,自立自强。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戒赌戒淫,身心健康。耕读并进,振兴家纲。扶贫帮困,共奔小康。兴我族门,为祖争光。先祖有灵,佑尔后昌。

五、万氏图腾

附录:

一、中国姓氏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复姓较多,常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二、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网站免费统计分析产品,2006年11月中国大陆前二十位姓氏户籍人口数据如下: 排名 姓氏 人数(万人)黄 2941 14 朱 1646 1 李 9255 8 赵 2618 15 胡 1497 2 王 9102 9 吴 2502 16 郭 1426 3 张 8669 10 周 2433 17 何 1334 4 刘 6528 11 徐 1855 18 高 1290 5 陈 5664 12 孙 1794 19 林 1250 6 杨 4168 13 马 1689 20 罗 1240 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二日

篇2:姓氏文化论文

摘要: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除了个别例外,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从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据《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但让伏羲颇伤脑筋的是,当时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乱,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这些皆带“女”字的姓意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他为庶民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的,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的,如牛氏、马氏等;有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如杨、叶、柳、花等,有以方位为氏的,如左氏、南氏等;有以天象变化为氏的,如雷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如柴氏等。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中华民族的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少到多,不断分衍,迄今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共有两万多个,得名的方式各种各样,无所不有,其发展演变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姓的产生。中华姓氏产生于伏羲、女娲时代的母系社会,是伏羲为了避免近亲交媾给后代带来危害,将族人按血缘关系区分为不同的集团,这些不同的血缘集团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渊源于此。

第二阶段是氏的出现及其演变。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

第三阶段是中华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实行周朝贵族内部的层层分封制,共建立71个诸侯国,还分封了不少有功的异姓贵族,至春秋时发展为140个国家,这些诸侯多以封国为氏,封国以下层层递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姓氏制度。中华姓氏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阶段姓氏混一。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

第五阶段是少数民族的融合。秦汉以后,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和入主中原,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强固性和包容性,将它们一一融合,中华姓氏也不例外。

谢钧祥(著名姓氏文化专家):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鹿邑)、张(濮阳)、陈(淮阳)、黄(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阳)、林(淇县、洛阳)、何(信阳、洛阳)、宋(商丘)、郑(新郑、开封)、谢(唐河、南阳)、冯(新郑、荥阳)、于(沁阳)、袁(洛阳、巩义)、邓(邓州)、许(登封、许昌、鲁山)、傅(安阳)、苏(温县)、蒋(淮滨)、叶(叶县)、阎(洛阳、荥阳)、潘(固始、洛阳)、戴(商丘、民权)、夏(巩义、淮阳)、范(范县)、方(禹州、洛阳)、石(淇县、洛阳)、姚(范县)、廖(唐河、固始)、孔(新郑、商丘)、康(禹州)、江(正阳)、史(新郑)、邵(汝南、安阳)、段(辉县)、雷(禹州)、汤(商丘)、尹(宜阳、安阳)、武(巩义、安阳、商丘)、赖(息县)、樊(安阳、淇县、济源)、兰(新郑、洛阳)、殷(安阳、许昌)、陶(安阳、淇县)、翟(鲁山、宝丰、叶县)、安(洛阳)、倪(新郑)、严(洛阳)、牛(商丘)、温(温县、洛阳)、芦(洛阳)、俞(新郑)、葛(长葛、宁陵、洛阳);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卫辉、洛阳)、刘(鲁山、偃师、洛阳)、赵(巩义)、吴(濮阳)、徐(安阳、淇县)、孙(濮阳、淮阳)、胡(淮阳、郾城、洛阳)、朱(洛阳)、高(新郑、洛阳)、郭(登封、陕县)、罗(洛阳)、梁(洛阳)、韩(新郑、洛阳)、唐(方城)、董(临颍)、萧(安阳、淇县)、程(洛阳)、沈(平舆、沈丘)、吕(南阳、新蔡、洛阳)、卢(洛阳)、蔡(上蔡、新蔡)、魏(开封、邓州)、丁(开封)、薛(洛阳)、杜(新郑、洛阳)、钟(洛阳、长葛)、姜(南阳)、熊(新郑)、陆(嵩县、洛阳)、白(息县)、毛(宜阳)、邱(淮阳、洛阳)、秦(范县)、顾(范县)、侯(辉县、洛阳)、孟(濮阳)、龙(新郑、临颍、鲁山)、黎(洛阳)、常(新郑)、贺(洛阳)、龚(新郑、辉县)、文(鲁山、濮阳)、施(安阳、淇县)、洪(辉县)、季(开封);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在占汉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个,二者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发展,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河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9%;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7%。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而河南是在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河南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令鲜卑人改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

许顺湛(著名考古学家、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总共属地147个,835个氏。835个氏到后来都演化为华夏族的姓,现在汉族人的姓氏都来源于此,是为炎黄子孙。作为炎黄子孙祖源的这147个属地、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载物、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根文化正是出于这种民族品性,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质。

谢钧祥: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继承祖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而且对加强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速经济建设等方面,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袁义达: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体现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中国人姓氏形成的血缘链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断,牢牢联系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子孙。中国人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生存。中国人姓氏的血缘链、遗传本质和传统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一股坚韧的、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的民族凝聚力,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

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藏、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有具体生动的体现,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中华姓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鲜明特色。姓氏文化对于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乃至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主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父不慈,则子不孝”、“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在宗族内部,强调“相爱相敬”、“平则同安乐、患难则共扶持”;在邻里关系上,强调“傍金傍银,不若傍个好乡邻”、“患难扶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发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剑(周口师范学院教授):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共同建构的一种民族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区别。正如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个广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习俗与血缘上的认同和延续等因素。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和弘扬姓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保障,并利用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祖国建设和民族发展。

郑强胜(寻根杂志社副主编):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内容包含在传统文化里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缘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们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仅仅要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内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文化的根,港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

姓氏寻根有助中原崛起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原崛起。

李乔:对炎黄子孙来说,寻根最终要落实到一个祭祀祖先的行动上,而亲自到祖先的陵墓前,或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祭拜,则是对祖先祭祀的最好方式。因此,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才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这方面,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河南有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黄帝生于华阳(今新郑),今新郑有黄帝故里、始祖山,新密有黄帝宫,灵宝有铸鼎原;黄帝之后颛顼、帝喾皆以河南为主要生活区域,今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河南还是尧和舜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同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遗迹,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又名朱襄氏,今沁阳有神农祭天坛、柘城有朱襄陵、淮阳有五谷台。

二、河南有丰富的古城古国资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曾有众多的古国建都在这里。

三、河南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汝南周氏、济阳蔡氏等。

四、河南是众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们出生、生活的地方无疑是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

五、河南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移民的主体大都来自河南。河南是客家人、闽台人、粤港人的祖根地。而唐代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兄弟的两次率众入闽,使得固始成了福建、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的祖根地。

李立新:河南有三个地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一是洛阳的洛阳桥、二是信阳市固始县、三是开封的宋都珠玑巷。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西晋灭亡后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大的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阳的洛阳桥,正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最初迁出之地的标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客家先民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所以,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个重要的迁出地,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的许多华人的族谱上都写有“光州固始”的字样。第一次南迁始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区镇抚山民骚乱。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8000余人,计有80余姓,落籍闽地。第二次南迁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据考证,在固始南迁的中原后裔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广东新语》载:“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止至南雄,不忘竔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国之思也。”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孙已经遍布粤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姓氏族谱中可以追寻到其祖先出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再辗转各地的踪迹。

黄典诚(厦门大学教授):河南固始地方方言的用语和发音,同台湾人口中的“河洛语”(闽南语)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天亮”说成“天光”、“太阳”说成“日头”、“水开了”说成“水滚了”、“清晨”说成“早起”、“下雪”说成“落雪”等。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的族谱上,也都明确的记载,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

寻根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寻根到中原,河洛是故乡。

王建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洞开,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由沿海到内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寻根热。据侨务部门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河南省共接待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人数达30多万人的各种寻根谒祖团。2003年在郑州召开规模空前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有3000余人参加,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刘姓、张姓、谢姓、杨姓、范姓、温姓、钟姓等单姓的世界性联谊大会在河南频频召开。新郑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被定为省级节会,得到空前重视。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增加了对祖根地的了解,积极为祖根地捐资或在祖根地投资兴业,促进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谢钧祥:姓氏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河南既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就应当充分重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并要真正利用好和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一是要切切实实搞好姓氏研究,真正摸清姓氏“家底”;二是要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姓氏学”课程,培养姓氏研究人才;三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如图书、影视等广泛宣传河南的姓氏资源优势;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河南创建一座“百家姓寻根城”,形象生动地展示当今300个常见姓(重点是前100大姓)的来龙去脉,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这当是河南由文化大省迈入文化强省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定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会创造更多引进外资的机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当然,也可先办一个“百家姓寻根展览”,到各地巡回展出,以扩大影响。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要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河南的姓氏文化。一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要从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角度去认识姓氏文化的意义,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河南的重任,充分发挥河南的文化优势,做好姓氏文化开发这篇大文章。二是实现中原崛起,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助推器。要利用河南的姓氏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与民营企业家到河南创业,以寻根为纽带,深入挖掘更多的人力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开放带动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有我们的寻根文化战略与产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特点鲜明的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全面系统的网络性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和紧密配套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打造姓氏文化的品牌与基地。

八大姓氏溯源

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4%,拥有将近1亿人口,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出自嬴姓,颛顼帝和皋陶是其远祖,上古世代为理官,即掌管司法的官员,后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末理征得罪商纣王被杀,其妻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活,遂改理为李氏。得姓始祖是李利贞,李利贞居于今河南省鹿邑县,他的11世孙李耳,就是《道德经》的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生于鹿邑县,所以河南鹿邑县是今天天下李姓的祖根地。

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其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41%。王姓的起源源头众多、族派纷繁,多数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谓:“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在众多王姓支脉中,有两支起源于河南:其一

出自姬姓。东周灵王太子姬进,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出自今河南洛阳。其二出自子姓。商王子比干因苦谏暴君商纣王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后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改为王姓。

张姓是今天中国第三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07%。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挥观察弧矢星受到启发,发明了弓箭,任弓正之职,因此便以张为姓。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其得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挥处于颛顼帝之时,其活动地点在颛顼帝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

刘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出自祁姓。帝尧的后裔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刘累,他生于夏代后期孔甲之时,善于豢龙,为孔甲帝养龙。刘累出生时有文在手曰“刘累”,所以就以刘累为名,其后裔以刘为姓,刘累先居于今河南偃师县,后隐居于今河南鲁山县,死后也葬在鲁山县。其二出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姓,出自今河南偃师。即《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林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1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是今天台湾第二大姓。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林姓来源有二,均出自河南。其一,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商王子比干的后裔。比干苦谏暴君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妻陈氏有孕,逃于牧野附近的“长林石室”中生男名坚。后来,周武王因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所以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县)人;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一带;“长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今卫辉市西北12.5公里有比干墓、比干庙。其二,出自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洛阳,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也称林氏。

陈姓在中华姓氏中为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陈姓是今天台湾第一大姓,与林姓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周朝建立后,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民,把帝舜裔孙妫满封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是为陈姓的血缘始祖。今淮阳县城有陈胡公墓。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于公元前479年,陈灭于楚,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就是陈氏。

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以浙江、福建居多,是今天台湾第12大姓。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

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郑国在春秋初期为强国,至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居于荥阳郡的一支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于是“荥阳”便成了郑姓最著名的郡望和堂号。

黄姓为当今中华姓氏中第七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黄姓是今天台湾第三大姓,与郑姓享有“郑黄排满街”之誉。黄氏出自嬴姓。上古帝舜时,伯益因佐禹治水、佐舜调训鸟兽有功,被赐姓嬴氏。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就有黄氏。黄氏的先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县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有黄国故城遗址,出土有大批黄国青铜器。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并非如此。据专家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

赵氏出自蠃姓,与秦国蠃姓同祖。赵氏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孙造父,是西周时着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听到了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镐京,及时发兵,平定了叛乱。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称为赵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赵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之后为赵。季胜的曾孙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他的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与韩、魏分晋,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建都晋阳,后迁都邯郸,战国时为七雄之一。赵姓归於以国名为氏的一类。

赵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秦代,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於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於今广东、广西一带。

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河南上蔡人刘龙天在广州建立南汉,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后,南宋末代皇帝帝迁於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不久兵败,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由於秦汉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赵氏遍布江南、岭南各地,加之南宋赵氏政权统治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河山长达150多年,所以,目前赵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赵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长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还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

本论文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网络上的看法观点,也结合了本人对姓氏起源的一些观点,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也是各大姓氏的祖源,而认祖归宗又是中华炎黄子孙比较看重的一件事,由此进行的一些交流必然会推动河南的经济发展,本论文从中华文明谈起,介绍了姓氏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演变经历,粗略的介绍了几大姓氏的起源,对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相信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发展交流会有一定推动作用!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姓名:赵泉深

篇3:中日姓氏文化内涵比较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最早的姓氏都带有女字旁, 如姚、姬、姜等,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最初, 姓代表母系血统, 有区别血统的作用, 氏代表氏族分支, 有区别子孙的作用。进入夏商之后, 姓氏开始带上阶级色彩, 进入秦汉后, 姓和氏已经合为一体,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意义了。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姓为氏、以国邑为氏、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以官职为氏、以次第为氏、以地名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由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或称呼演变而来以及因赐姓、因避讳而改姓等。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统计,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 双字姓氏4329个, 其他姓氏2313个, 其中到现在还在使用的常用姓氏只有200个左右。

日本现有的姓氏并不是都来自于古代, 大部分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这一时期内迅速增加的, 和中国一样, 日本的早期姓氏非常有限, 来源大致分为皇族赐姓、古代贵族的姓氏、外来人姓氏、神官的姓氏几种。现在, 日本已经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日本人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八种分类:第一, 以地名为姓;第二, 贵族和功臣被授予的姓氏;第三, 随着家族发展分出的姓;第四, 以地形为姓;第五, 以职业为姓;第六, 来源于宗教的姓;第七, 根据事物状态为姓;第八, 以传说为姓。

二、中日姓氏的文化意义比较

(一)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是追寻先祖的意识。中日两国的姓氏中, 以出生地名、居住地名以及祖先的土地名作为姓氏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在日本姓氏中, 属于地名型的有238个, 占总数的79.33%, 在中国的姓氏中, 属于地名、国名和居住地型的有90个, 占总数的60%。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强烈的祖先意识, 让他们认为家族的根源是在祖先居住的地方, 以地名为姓反映了祖先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事实。在日本的青森县, 工藤、三浦、小笠原这几个姓氏数量要比其他数量多, 福岛县的安部、菊池、星这几个姓氏要比其他姓氏数量多, 在山西省, 王、赵、张这个几个姓氏占了大部分。

其次, 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日本, 氏的产生早于姓, 氏最初是受赐于天皇的, 之后, 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姓出现了, 早期的氏和姓只存在于贵族社会, 这点与中国姓产生于氏之前略有不同。在封建社会, 贵族和平民不仅在职业、婚姻方面天差地别, 就连姓名上也存在的巨大的不用, 这正是儒家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二) 中日两国姓氏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姓氏的延续性和日本姓氏的随意性。中国姓氏到了夏商周时代, 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 与此同时, 姓氏制度与父系社会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对于男性来说, 家族的姓氏是代代相传的, 父亲将姓氏传给儿子, 儿子再将它传给孙子。研究表明, 现在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87%, 在这其中有19个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 分别是李、王、刘、陈、痒、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这些姓氏全部产生于秦汉时代, 这就是中国姓氏具有连续性的体现。日本的姓氏产生于4世纪, 在当时只有贵族能够拥有并使用。此后, 随着大化改新的展开, 姓的尊严性开始淡化, 逐渐变成了家族的名字, 氏和姓的区别也开始混淆。明治维新之后, 为了征兵征税的开展户籍制开始实施, 姓氏开始普及。明治八年 (1875) , 政府颁布了《苗子必称义务令》, 日本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氏的热潮, 使得姓氏数量大量增加, 其中大部分就是以自己的居住地以及根据实物名称来命名的。

其次, 是先祖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对姓氏非常重视, 姓氏代表了一个人的血统。中国自古有“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 令之相生, 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的说法, 就是说姓是一个人生来既有, 代表着血缘关系的东西。正是因为姓氏代表了自己的血缘关系, 反映了对祖先的尊敬, 改姓就成了对祖先的否定, 所以改姓的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对先祖的尊敬意识是中国姓氏能够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日本, 到明治维新为止, 名字都只是代表家族的存在, 只有继承家业的人能够继承姓氏, 除此之外的次男、三男及女性成员是不能使用家名的。另一方面, 日本的女性结婚后就会改用丈夫的姓氏, 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在延续。

第三, 是宗教观念的不同。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在中国起源于宗教的姓氏并不多见。反观日本, 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影响, 当然也包括了他们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中三轮和新谷就是两个宗教型的姓氏。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宗教观所派生出的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文化上的不同。

最后, 是民族种类不同造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民族的融合, 姓氏也随之融合, 在中国的姓氏中的双字姓宇文、慕容、长孙、贺兰等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康、石、和、安等则是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县名。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受少数民族影响产生的姓氏在日本姓氏中是没有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虽然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 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却也存在着不同。姓氏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通过对比我们能发现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也以发现两国文化各自的精髓, 这就是跨文化比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3]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邵加陵.日本人的姓名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篇4:浅谈中国姓氏文化

何为姓?《说文解字》“女部”云:“姓,人所生也。”《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再看“姓”一字的构造,为“女”、“生”二字之合体,由女子受孕而诞生,即“姓”之本意。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氏族公有的名称,因此古姓多与“女”字相关,中国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都是女字旁。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诗经·大雅·生民》所记载的姜螈“履帝武敏歆”神奇受孕的神话便是“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原始表达。那么,古人以何为姓?最初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氏族生活的地名为姓,如黄帝的姬姓源于其氏族居于姬水之滨,炎帝的姜姓则源于姜水;二是以氏族崇拜的图腾为姓,《百家姓》中的熊、马、牛、羊、龙、梅、花、林、水、石、风等姓与部落的图腾有着直接的联系。

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区别。氏是家族的分支,代表父系社会中各个独立出来的小家族,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另一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日:“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所谓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此时,母系社会已过渡到父系社会。《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即远古部落首领高阳氏颛顼。氏的另一重要的产生背景是西周的分封制。《说文》“氏部”云:“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日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氏”造字义为从山体上崩落下的石头,有分裂之义。《左传·隐公八年》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赐予之义。先秦时代,在嫡长子继承权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姓是大宗的族号,氏是由大宗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王室、诸侯的嫡长子有权继承父亲为王、为君;王室、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但有获得分封的权利。庶子通过“胙土命氏”的方式,建立起新的氏族。

姓和氏,是中华文明的两个阶段的产物,它们不同的来源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功能。《通志·氏族略》日:“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由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姓”最重要的社会作用是“别婚姻”,一般加在女性称谓中;“氏”则用以“明贵贱”,一般加在贵族男子的称谓中。“人所以有姓者何也?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周礼》将同姓之间的婚姻关系列入“九伐”之中,“内外乱,鸟兽行,则灭之”。姓代表早已解体的原始氏族,而且不再分化,数量有限;而氏则代表西周分封制下各个等级的贵族宗族,并因宗族的不断分封而不断增加。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

如果说夏商周时期姓氏的分化是母系氏族制度让位于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物,那么春秋以后姓氏的合并则代表着氏族宗法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的必然趋势。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及贵族世袭制不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与之密切相关的姓氏制度也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同姓之间提供帮助、支援的观念已不牢固。晋文公重耳在流亡过程中,“过卫,卫文公不礼”“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卫、曹、郑三国皆晋的同姓,对晋公子却丝毫不加礼遇。但齐、秦、楚等异姓诸侯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眼前现实利益与遥远宗法观念之间,各国诸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此外,同姓不婚的禁忌被打破,“姓以别婚姻”的社会作用正逐渐消失。同时,“氏以明贵贱”的作用也在逐步消亡,“自立氏”这一现象出现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大量无氏庶人与奴隶取得“氏”的重要途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和新的户籍制度,更是打破了姓氏之间的界限。《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先前“男称氏”“女称姓”的区别也不复存在,姓氏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篇5:姓氏文化

摘要: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八大古都河南居半,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先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先和自己。寻根溯源,很多姓氏 的根都可以上溯到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华人祖根在河南,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姓氏文化的概念: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

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姓氏文化的开端:

从人祖太昊伏羲氏 “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但当时部落男女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因此,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姬等。他为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 的,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的,如牛氏、马氏等;有以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如杨、叶、柳、花等,有以方位为氏的,如左氏、南氏等;有以天象为氏 的,如雷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如柴氏等。

姓氏产生条件:

河南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 受氏者必众;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一、河南有众多的 人文始祖遗迹。同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遗迹,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 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

二、河南有丰富的古城古国资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 姓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三、河南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

四、河南是众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

们出生、生活的地 方无疑是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

五、河南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国历史上三次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移民的主体大都来自河南。另外,河南还是客家人、闽台人、粤港人的祖根地。

姓氏文化的发展:

迄今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共有两万多个,其发展演变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姓的产生。中华姓氏产生于伏羲、女娲时代的母系社会。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渊源于此。

第二阶段是氏的出现及其演变。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 组织以男性为中心,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

第三阶段是中华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实行周朝贵族内部的层层分封制,中华姓氏 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阶段姓氏混一。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姓氏合二为一,标 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

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在汉族的 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如:李、张、陈、黄、周、蒋、叶、严、牛等;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如王、刘、赵、徐、孙、朱、白、洪等;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

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

中原姓氏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宗族内部,强调“相爱相敬”、“平则同安乐、患难则共扶持”; 在邻里关系上,强调“傍金傍银,不若傍个好乡邻”、“患难扶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发掘其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弘扬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弘扬姓氏文化,姓氏寻根,有助中原崛起,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 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 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 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促进中原崛起。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文化的根,港 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弘扬姓氏文化对于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 族凝聚力,乃至促进

篇6:日本的姓氏来源文化

日本的姓氏历史很短

在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成立后才开始产生姓氏。

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唐朝咸亨元年)开始编制最初的户籍《庚午年籍》。

虽然大和朝廷将姓氏制度做为政权统治的基础,但此时的姓氏只存在于朝廷和贵族中,与平民百姓丝毫无关。

直到1871年明治政府颁布《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国民才开始为自己取名立姓。

上一篇:ios实训总结下一篇:海边沙滩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