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2024-07-26

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精选8篇)

篇1: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2017年11月 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9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17‟13号)精神,全面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内陆地区人才集聚高地和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为抓手,聚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

— 1 — 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站位全局、服务发展。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高标定位、开放创新。坚持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刻把握变革趋势,对标一线城市,持续推进人才制度的精准创新、系统创新、协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市场主导、注重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人才加速集聚、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实现人才能力最大化和人才效益最优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深化改革、务求实效。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专业部门履行专业职责,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人才政策落地生效。

— 2 — 3.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到2020年,引进培育5—1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3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社会事业领域领军和专业骨干人才,新增40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全市人才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的局面更加生动,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人才城市发展共同体。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分类体系 4.制定全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

按照人才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分为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四类。

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入选国内人才引进计划、符合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外国高端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顶尖人才。

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不含“千人计

— 3 — 划”青年项目)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完成人;国家外国专家局“首席外国专家项目”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世界综合排名前100位大学中担任助理教授以上、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理工科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

地方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地方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人选;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银牌获得者;中原学者;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原百人计划”)人选;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地方级领军人才。

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包括:省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级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级特聘教授;省级特聘研究员;省级“国际人才合作项目计划”外国专家主要人选;中原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铜牌获得者;入选“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地方突出贡献人才。

建立人才分类认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对郑州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

— 4 — 标准难以界定的“专才”,经认定后,享受相应类别的人才政策。

三、全面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5.实施顶尖人才(团队)引领计划

加大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力度。3年内重点引进培育5—10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和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等,采用参股投资或跟进投资等运作方式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扶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助推高端人才集聚。到2020年,集聚100名左右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实现顶尖人才倍增。对全职引进或新当选两院院士以及同等层次顶尖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5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对全职引进或新培养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以及同等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2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在郑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无偿获赠免租住房。支持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建立高标准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根据科研成果转化前景和发展需求,协调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跟进,服务支持共建经营管理团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对新培养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领军人才,— 5 — 分别给予培养单位100万元、50万元奖励。

提升“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建立“财政资助+基金投资”的支持机制,实行人才与项目双向扶持。对入选人才,按类别给予奖励;对入选项目,政府给予项目启动资金。同时,坚持市场导向,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郑州市创新创业基金,按照“政府母基金+专项子基金”架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给予扶持。

6.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

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增材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现代农业等战略主导、新兴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到2020年,引进培养3000名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经认定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项目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5万—10万元奖励。制定发布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7.实施社会事业人才荟萃计划

推进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开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社科等领域,大力引进培养一批知名教育学者、医疗专家、文化名家和艺术大师等,繁荣社会事业,提升城市品位,打造

— 6 — 文化郑州、健康郑州、幸福郑州。到2020年,在社会事业领域引进培养1000名具有国内外专业领域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行业影响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在专业领域成绩较为显著、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加快培育1000名左右网络传媒、城市规划设计、市政管理、环境工程、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骨干人才,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8.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组织管理作用,在全市培养200名有战略眼光、锐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具有行业(区域)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开设“智汇郑州〃企业家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介绍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管理者驾驭市场和管理企业的能力,着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企业家出国(境)培训力度,定期选派企业家到国(境)外学习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和创新素养。实行企业家培养导师制度,选择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对成长型企业家提供指导、咨询和建议。开展郑州市杰出贡献企业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家评选活动。

— 7 — 9.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聚焦郑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计划,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到2020年,新增高技能人才40000名。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支持高校、职业(技工)院校、企事业单位选派技能人才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原技能大奖”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大力开展郑州市百万职工技能比武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0.实施青年人才储备计划

着眼培养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后备人才队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出台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落户后暂未就业或创业的,按上述标准发放6个月的生活补贴;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1万元一

— 8 — 次性创业补贴;初创企业可申请参加我市举办的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可获得2万—10万元创业奖励。实施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每年资助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境)外学习进修,根据培养时间和层次给予3万—10万元资助。

11.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依托我市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载体作用,吸引归国留学生来郑创新创业。依托欧美同学会、中国创客领袖大会、美中药协年会等主题峰会,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学术论坛落户郑州。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外籍人才融入郑州培训计划,对长期在郑外籍人才进行社会融入学习培训。

四、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育模式 12.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坚持以用为本,鼓励用人单位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咨询、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到2020年,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对批准建立的院士工作站,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加大博士后工作扶持力度,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分别享受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资助。到2020年,各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达到100家。

— 9 — 13.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引才途径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组织,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将人才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充分发挥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组织引才聚才作用,有针对性地寻访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市全职引进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的中介组织,经认定考核后,每引进1人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14.注重“乡情”引才

立足河南人口大省资源优势,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开展“豫才聚郑”行动。建立海内外豫籍重点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与在外豫籍人才对接,吸引来郑创新创业。对在相关领域有重大影响力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豫籍人才授予“郑州人才特使”,宣传推介郑州发展优势和引才政策。开展“智汇郑州”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等人才对接活动,组织园区、用人单位到境内外人才集中城市开展专项引才。依托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社团、企业驻外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等,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郑创新创业渠道。对经过考核成效显著的人才工作站,给予5万—10万元奖励。

15.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

— 10 — 创业载体,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市级财政补贴。对入驻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的创客或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按照不超过50%、最高10万元的标准,对入驻创新创业载体产生的场租进行补贴。鼓励综合体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引进专业化、高层次运营商及运营团队。每年对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进行公共服务能力和孵化绩效考核,经评审认定,给予优秀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30万—50万元的市级财政补贴。对认定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市、开发区、县(市)区每年按其税收贡献给予奖励支持。

16.打造研发型聚才平台

实施郑州市产学研合作计划,积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科研资源,主动对接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央企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企业、郑州大学等驻郑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内外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吸引集聚国内外理工类杰出人才来郑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各类研发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补贴。

五、营造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17.增加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

— 11 — 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专利技术成果应用长效机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务的事业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比例不低于70%、最高可达100%,事前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允许国有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盈利后,连续5年,每年提取不高于30%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

18.支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推广

对列入我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的人才研发生产的,经国家、省认定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在实现首台(套)销售后,按首台(套)产品销售价格的最高30%给予奖励,单个产品奖励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其研发生产的终端新产品,优先推荐纳入省、市创新产品目录。

19.完善人才荣誉制度

对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重大科研突破、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培育、社会事业领域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颁发“商都英才奖”,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劳动模范等荣誉,推荐和协商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候选人。对

— 12 — 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颁发“商都友谊奖”。对引才工作成效显著的人才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市有关部门,颁发“商都伯乐奖”。

六、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服务体系 20.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确定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和责任人。在相关职能单位指定服务专员,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规范化服务。对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实行人才专员服务制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21.实行更为开放的人才落户政策

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的落户限制。专科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凭毕业证来郑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22.为外籍人才来郑提供停居留和往来便利

积极争取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R字签证(人才签证)范围,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无签证来我市的,允许其在抵达口岸后申请R字签证和Z字签证(工作签证),入境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办理居留许可。完善永久居留证申报渠道,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中原百人计划”等重点引才计划备案项目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直

— 13 — 接通过有关部门向国家部委推荐申报永久居留证。在华高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河南)自贸区创新创业的,可申请2至5年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进行毕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

23.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自主选择”的原则,通过政府统建、单位自建、出让国有用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安臵房资源和公租房建设等方式,筹集建设人才公寓,供在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租住。对在郑工作并拥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以上的非郑户籍人才,在郑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

24.搭建人才服务平台

成立郑州人才发展促进会,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服务等职能,组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项目推介和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开展高层次人才日常沟通联谊、座谈交流和建言献策等,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组建郑州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咨询论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建立300名由各行业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信息库。

七、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 25.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

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

— 14 — 用。积极探索并推行在事业单位设立人才编制。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公开招聘纳入总量管理的博士研究生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不再进行前臵备案和审批,实行自主招聘,人才到岗后进行备案。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事业单位设臵特设岗位,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或聘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所需薪酬不受单位工资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建立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办理绿色通道,优化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

26.深化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探索建立由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多元主体参与的,符合人才岗位特点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完善现有职称制度,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进高校全面开展自主评审。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可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通过特设岗位方式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加快职称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职称网上申报评审。

27.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

— 15 — 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为依托,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金水区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核心区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示范区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在自贸区探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负面清单,争取政府支持,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设计、会计、教育和医疗等专业人才,在备案后直接为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条件成熟时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全市。试点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探索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海外人才在自贸区创新创业,逐步建立多层次离岸创业服务支持系统,为海外人才营造开放便利的创业营商环境。

八、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8.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党组)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臵,发挥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

— 16 — 工作责任制述职重要内容。健全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设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各县(市)区人才工作力量。

29.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建立各级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综合工作考核,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发布人才发展统计报告,将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0.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和服务工作。完善市领导直接联系高端人才制度。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重点建设郑州人才数据库、“智汇郑州”人才网、“智汇郑州”微平台、咨询服务热线,打造人才服务“一库一网一平台一热线”,实现人才政策发布、项目申报、问题咨询、人才交流、服务保障等事项线上推送、实时对接、及时办结。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对典型人才和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成功的浓厚社会氛围。

现行政策与本文件不一致的,按照“从新、从高、奖励补贴不重复”的原则执行。市直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

— 17 — 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兑现落实。

篇2: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为加快推进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经党委政府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见,3月10日,《石岗乡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出台并下发至各相关办公室。

《实施意见》就我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予以明确并进行细化。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大力实施‚10+1‛工程建设同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乡城镇化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之路。实现到2010年末,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18%,2012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8000人;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场镇体系。

到203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1万人的场镇框架。

‚10+1‛城镇化发展战略

‚乡镇‘10+1’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以乡镇作为责任主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及拓展筹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得项目推进良好,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主动

介入从项目规划审批、建设资金争取和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都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全乡‚10+1‛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我乡‚10+1‛工程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预计3年之内全部完工,总投资近1000万元,工程共涉及8个项目。

乡镇建设‚八个一‛要求

篇3: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近日, 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部署加快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逐步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建立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使用机制。二是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 建立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综合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在批发、物流等贸易流通领域, 建立对入驻商户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三是支持建立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建立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组织部分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商协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四是鼓励发展商业信用交易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扩大内贸信用销售规模, 规范发展单用途预付卡市场, 支持商业保理行业发展。五是着力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意见》强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示范引领, 试点建立一批以行政管理记录、市场化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专业评价为主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五是加强绩效考核。

篇4: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为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加快我县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原则,以拓宽网购市场和农产品网销市场为抓手,围绕“谁来做、在哪里做、如何做”电子商务的三大问题,集中用两年时间,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人才、物流、通信、政策等支撑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全面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威宁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新路,推动威宁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

XX年,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发展产业园,与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合作,打造示范电商企业1个,实现线上线下正式运营;培育发展注册地在县内的电子商务企业5家以上,建成35个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和100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确保年底全部建成投运。打造2个综合服务示范乡、10个综合服务示范村。

XX年,培育发展注册地在县内的电子商务企业30家以 上,全县627个村全部建成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打造10个综合服务示范乡、50个综合服务示范村,力争建成2个以上省级综合服务示范乡、10个以上省级综合服务示范村。

确保到2018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0亿元;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20亿元。

二、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采取“一企一议”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进省内外电子商务巨头和相关知名企业进入我县,做大做强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互相连接等方式,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

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我县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生活服务业等通过B2B、B2C、O2O等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入驻阿里巴巴、京东、贵州省电商云、贵州供销社“贵农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布新产品信息、销售特色产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丰富产品营销方式,支持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

鼓励本土人才通过电子商务创业。以“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宗旨,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职业院生、大学毕业生、个体经营户等重点,通过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政策引导,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切实发挥其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打造集电商综合运营中心、电商企业、快递物流公司、仓储配送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电商培训基地等电商配套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集聚区,将电商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的企业形成聚集,打造完整的电商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建立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重点对现有的“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邮政基层代办网点、远程教育站点等网点进行相互整合,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网络购物、农产品网上销售、快递收发、机票车票代购、话费充值、电费代缴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乡级服务站要组建电子商务服务队伍,实现品牌推广、物流配送、产品包装、网络接入、业务技能培训,构建起由镇到村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解决长期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村级综合服务点要配置电脑设备,开通上网功能,培训网点人员,使之具备一定的网络购物和信息收集技能,在提供便民超市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网络代购服务,代买农耕用具、家电、服装、日用品等商品,商品通过物流送到各村的服务点,村民再到服务点取货。

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以威宁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起点,以跨境电商为抓手,以沿海发达地区电商企业为依托,以大学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城市、农村创业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积极与第三方服务商、物流企业等合作,不断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整合周边优质旅游、购物、消费、休闲等产业,形成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创业、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综合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

四、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做好邮政线路规划,增加物流运输车辆,扩宽服务范围,依托邮政物流快递网络开展县乡村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和引导快递物流企业进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入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支持农产品、农村消费品集散地,农村客货运站等网点开展物流快递业务。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加快实施“小康讯”项目,提升农村地区的宽带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无线4G网络和有线宽带网络 建设,实现县城、乡镇、重点景区连续覆盖和农村繁华区域有效覆盖。鼓励各通信运营企业进一步优化通信资费方案,加快资费调整,降低流量资费。

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村与村之间循环路网、出境道路和通往重要村寨、重要产业基地公路建设。加快建设最后一轮111个行政村863公里通村油路任务,确保全县627个行政村村村通油路,通畅率达100%,实现村村通油砼路、组组通公路目标。

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结合我县电商发展起点低、人才溃乏的实际,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电子商务策划人才和中层次网店开设技术人才,统筹策划威宁电商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模式,通过试点示范,指导传统企业电商化,培养孵化有志青年开设网店,推动全县电商产业的发展。

着力电商人才队伍培养。立足县职校、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课程,就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理论和实操能力的电商人才。同时依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创业青年、村级网点服务人员电商知识、实操技能、网上开店等业务培训,为全县特别是乡村提供应用型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电商发展环境。

加强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加大对政府管理部门、重点园区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讲的方 式,加大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重点培训电子商务全过程实务操作,分级培训,全面推广,打造一支为电子商务产业服务的专业队伍。

五、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县财政设立县级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和重点平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以及开展人才培训和电子商务宣传推广等。

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在本县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电子商务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网上商城、网店以及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税收优惠、用地安排、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积极鼓励小微企业、大学生和农村知识青年创业。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培育发展农特产品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对于经国家知识产权、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认定的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同时借助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营销工具进行全方位、多领域、高密度的推介传播,形成品牌互联网市场影响力。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虚假宣 传、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以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向电商企业、信用服务机构、消费者开放。

六、加强工作和服务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威宁自治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县供销社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人员配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以及《贵州省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聘请专业人员科学编制威宁自治县电子商务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此规划来引领全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工作。

强化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有关会议筹备及各成员单位日常协调、沟通等工作;协调组织制定推进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协调办理需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重大事项;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收集、整理、发布各乡镇和部门有关电子商务的工作信息;督促各乡镇和成员单 位开展电子商务工作,协调落实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各部门依据自身职责,制定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措施,研究出台配套实施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公共服务,营造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强化监督管理。研究制定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电子商务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和网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加快建立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方法,加强监测分析,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市电子商务业发展情况。

篇5: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共牛街镇委员会 牛街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牛街古镇建设管理工作的

实施意见(试行)

各村(社区)、各单位:

为了加快推进牛街古镇建设进程,全面提升集镇品位,根据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就牛街古镇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围绕 “雄踞白水江边,辐射镇(雄)彝(良)盐(津)大(关),具有浓郁古文化特色,集江面、水体、古道、廊桥、两岸古朴建筑景观、生态农特产业为一体,人口上万,别具一格的中心古镇。”的总体思路,强势推进牛街古镇建设,全力推进拆除重建,全方位实施配套工程,全面提升集镇形象。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建设管理;坚持城镇化、聚居化,互动并进,不断提升古镇承载能力;在市政配套工程、景观打造方面努力寻求突破,实现快速提升牛街古镇形象和加快繁荣古镇经济。

二、总体目标

全面完成一般区和扩展区民房风貌改造扫尾工程;完善一般区两条街道的配套工程;实施核心区的拆除重建工程;加快推进防洪河堤、过境公路、广场码头、廊桥等基础工程;广泛吸聚农民进镇居住,确保镇区人口规模达10000人以上;全面落实镇区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以及道路、给排水、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力争在2011年底启动20项市政基础工程,拆除所有民房;在2012年6月前全面启动42个项目,新建一批民居房。

三、重点工作

(一)风貌改造扫尾工程

工作目标和任务: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房顶、墙体、小青砖、立柱的改造,完成仿古门窗、吊瓜柱、仿古房 檐改造和卷帘门打磨上漆工作;2011年春节前力争启动一批仿古招牌的制作。

责任人:张晓先

(二)拆除重建工程

工作目标和任务:2010年12月底前全面拆除南华街、文兴街临江临河房屋,拆除南华街沿山面水文站至老运输站民房,拆除文兴街80%以上民房;2011年春节前力争拆除育才街河坝街段房屋;2011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房屋拆除,同时启建水文站至老运输站处民房基础。

责任人:石兴华

(三)市政基础工程

工作目标任务:2010年12月底前完成廊桥桩基打孔,防洪河堤修建至广场码头处,迎宾路、渔樵路、和平路全面完成开挖扩界工程,四棵树广场完成一半以上工程量;同时新上一批市政工程和景观工程。具体如下:

1、迎宾路、渔樵路、停车场建设、新大桥至停车场处河堤修建。责任人:吴道银

2、城隍庙、观音堂修建、岑宫祠、文昌宫修复等。责任人:文义富

3、振兴街、江北路管线下地和绿化亮化工程。责任人:赵华毅

4、滨河公园、农贸市场的修建工程。责任人:张晓先

5、社区办公大楼、敬老院修建。责任人:肖远杰

6、滨河码头、污水处理厂修建。责任人:王家才

7、四颗树广场、南华街半边街景观工程。责任人: 石兴华

8、栈道修建、入口牌坊安装工程。责任人:张昌德

9、新老大桥装饰和橡胶坝提升工程。责任人:单清洪

10、垃圾处理厂修建。责任人:沈 勇

11、牛街署衙、万寿宫修建:责任人:刘作银

12、镇政府办公大楼、廉租房建设、二中搬迁等工程待随后逐步确定。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领导,提升组织水平。镇建立牛街古镇建设管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指挥长:刘跃辉 组

长:张晓先

副组长:石兴华、吴道银

成员:赵华毅、周培琴、左宗厚、肖远杰、王家才、蒋道云、刘

燕、颜

勇、马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牛街古镇建设办公室,由赵华毅任办公室主任,周培琴任副主任,其余成员从镇党委政府各站所中抽调组成。

指挥长职能职责:负责与市、县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接,争取资金、项目支持,负责与投资方、项目部恰谈,负责与 设计方对接,全面掌控整个古镇建设的进度,下达上级指示和命令。

古镇建设办公室职能职责:负责通知党政主要领导、工程具体负责人以及项目部和施工方等与设计方对接,统一意见后形成报件,逐级上报审批后开工建设。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定期向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组书面报告或反馈情况。

各具体负责人职责:负责对已启动项目的施工环境保障,对群众反映的历史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主抓落实;协助参与对未启动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和前期预审等工作。

工作人员职能职责:在上述责任人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指令不打折扣的落实各项工作。

五、相关要求及保障

(一)注重过程控制,确保有序推进。要在提高效率、快速推进上下硬功夫,责任明确到人,时点控制到位,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落实。

(二)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整体联动。各职能部门、各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目标要求,全力以赴,齐心协力、紧密配合,确保各项措施推进到位。

(三)强化服务,创造良好施工环境。各部门、各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县级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加强与投资方、项目部、设计方和施工方的对接,在强化服务方面有所提升,在施工环境保障方面全力协调,形成合力。

(四)强化工作纪律,狠抓各项工程落实。牛街古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若不按期启建,或工程推进过程中,不及时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就会导致所定工期延后。各责任人凡不正确履职,或应付了事,导致工程停工的,将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并报县委督查组调查。

(五)强化廉政纪律,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牛街古镇建设涉及到的项目多,资金量大,从党政主要领导到具体负责人至一般工作人员,必须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严禁在工程建设中插手工程承包,严禁收受礼金礼物,严禁介绍亲属参与工程建设,确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锻炼成长一批年青人。对我行我素,不听打招呼的,违反规定的,必须严肃追究纪律直至法律责任。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牛街古镇

工程推进

实施意见 抄

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牛街古镇建设指挥部,县委曹书记、县政府石县长、申副书记、杨家伟副县长

送:县住建局、国土局、财政局、水利局、文体广电局 牛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1年11月5日

校对:陈

篇6: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讨论稿)

为认真地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第十四次会议精神和《“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意见》,加快雪岸小城镇开发建设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0年城镇化率达55%以上的目标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建设管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招商建镇相结合,促进小城镇建设由形态型开发向功能型开发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工作目标

(一)规划编制。

1、在镇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并完成报批。

2、全面完成和完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履行法定报批程序,确保出让地块按控规实施。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和村委会的聚居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报批。

3、规划执行与管理。镇区的建设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来执行与管理。镇区规划区内 1

所有出让地块,必须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坚决做到没有编制控规不出让地块。镇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不得任意调整和改变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并进一步提升“三横三纵”,力争“四横四纵”的镇区交通总体框架;主干道道路红线20米宽度以上,次干道道路红线10米宽度以上的框架必须全部建设到位,把环镇南路、向阳南路建成高品位的景观道路。加快主要地段(块)支路连接,形成镇区道路网架体系,当年新增道路建设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2、管网建设:坚持“道路建到哪里,管网铺设到哪里”,加快道路沿途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广电等管线建设,当年新增投入不少于200万元。

3、路灯亮化:加大镇区亮化工程建设,逐步在所有主次干道两侧、支路单侧设置路灯照明,镇区中心公共服务地域、绿化休闲广场等逐步考虑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亮化工程投入不少于150万元。

4、绿化景观:全面加大镇区绿化工程建设,主次干道两侧行道树、绿化隔离带全部建设到位,支路两侧行道树建设到位。休闲广场绿化、公共服务中心绿化以及红旗港整治绿化都要实施到位。当年绿化投入不少于150万元,做到质

量较好,品位较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三)房地产开发。

1、土地出让:镇区按规划实行土地出让,当年新增出让面积50亩以上。

2、开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新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折算660套)。

3、竣工面积:当年实现镇区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区)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折算500套),以此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向镇区集中,新增镇区人口2000人以上。

4、房地产销售: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税收 300万元。

(四)主体功能区建设。

1、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包括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服务中心,一个体育健身广场,一个农(居)民居住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一个集中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八个一”工程。

2、工程重点:

(1)体育健身广场:对体育健身广场的标准和品位进行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增添部分健身器材。

(2)农贸市场:全面完成镇区一个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

平方米,封闭式的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的建设,确保在3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内建成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年底前投入使用。

(3)商业中心:在镇区黄金地段,年内要建设一个以二星级以上的星级酒店为标志的商业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健康娱乐中心。

(4)污水处理厂及运行:上半年必须完成污水处理厂设备的调试和运行,镇区主要道路的污水干管必须在6月底前建设到位,同时对有污水源的支路要实施全部支管网对接,确保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同时加快西镇区污水管网的配套完善,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5)其他“四个一”工程:以镇区公共文体中心为载体,完善提高一个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以向阳小区为核心,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适宜人居的农民居住小区,一个商品房服务功能区;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一个集工商、税务、金融、会计、警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五)镇区拆迁改造

加大镇区拆迁改造力度,不断改善镇区环境,当年拆迁改造建设一个集商业、居住与环境景观同步到位的典型示范小区。当年拆迁不少于100户,拆除建筑面积不少于6000

平方米,拆迁地块面积规模达50亩以上。

四、推进举措

(一)建立有力的推进指挥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建立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组,挂帅:吴鹏,组长:宗爱君,常务副组长:赵小成,副组长:周斌、袁爱林、王学生、张冬林,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协调服务。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坚持整体联动。城建线全体同志要进一步聚集中心,明确职责,并建立正常的工作例会制。机关单位要服从大局,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堆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

(二)建立有效的推进服务体系。一是树立标杆,以点带面。通过参观学习、现场会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全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紧扣时点,全力推进;二是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围绕房地产开发(含镇区农民集中居住)、镇区主体功能区及配套建设、拆旧复垦、镇区环境长效管理、工业集中区建设等工作重点,精心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建镇力度,通过多元投入加速解决城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问题。三是强化服务,跟踪协调。及早建立小城镇建设“项目库”,建立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明确目标任务。

篇7: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一、原则及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现, 再生资源回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小、回收率低、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 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 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 各地务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把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 指导原则

政府引导支持, 企业市场化运作, 以有利于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于行业管理和培育规模化、规范化的龙头企业为出发点, 以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 立足于整合规范现有回收网络资源, 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改造、提升;试点先行, 以点带面, 实现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 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城市为重点, 率先选择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开展试点 (以下简称“试点城市”) , 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地级及以下城市推开。通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标准和政策, 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通过建立回收企业和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规范改造社区居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 使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 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 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 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 逐步形成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二、主要工作

(一) 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机制

各地要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并通过政府或立法机关发布,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制定并形成包括法律法规、标准及财税、土地等政策在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建立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指导、监督和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 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各地要选择确定承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建设, 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为基础, 集散市场为核心, 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加工能力, 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1. 引导回收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 对目前

“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方式进行整合和规范,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 合理规划布局, 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固定或流动社区回收点。

2. 按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提升废纸、

废塑料 (废饮料瓶) 、废金属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品种的综合分拣加工能力, 形成运营规范、专业化、符合环保要求的分拣加工中心。

3. 对于再生资源集中度较高、交易规模较大、有

较好基础、具有一定的区域辐射能力的大型跨地区的集散市场要进行规范和提升, 完善其储存、集散、初级加工、交易、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 加强拆解、仓储等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和劳动保护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三) 宣传教育培训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编写相应的培训教材, 对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回收拆解工人进行培训, 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四) 规范行业监督管理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统计制度, 开发、完善再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扎实推进企业及从业人员备案工作, 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进行阶段性审核验收, 对符合验收规范的项目, 授权使用全国统一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标识, 逐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给予支持, 具体办法另发。

三、工作要求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指导企业完善经营设施、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设施建设, 提升技术水平, 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培训, 推动回收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财政部门要与商务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 统筹安排资金使用与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对项目执行和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严禁任何单位骗取、挪用、截留资金, 或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关工作进展情况请及时报商务部 (商贸服务司、财务司) 、财政部 (经济建设司) 。

附件: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一、再生资源回收站 (点) 建设规范

第一条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 (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 的要求进行建设。

第二条回收站 (点) 经营证照及资质齐全, 负责人有个人身份证明资料, 无违法犯罪记录。

第三条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 城区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 (点) ;乡、镇每2 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 (点) 。

第四条回收站 (点) 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平方米, 门面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

第五条回收站 (点) 建设要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 设计及装修与社区环境相符, 社区回收站 (点) 采用绿色环保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

第六条社区回收站 (点) 的从业人员须经过培训学习, 持证上岗。

第七条不影响当地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 排污设施完善, 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八条社区回收站 (点) 至中转站至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间配备相应的封闭式运输设备。

第九条保证社区回收站 (点) 再生资源能及时运出, 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 同时配备消防安全设施, 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

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规范

根据网络体系整体功能配置要求, 市场应由“五区一中心”构成, 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

第一条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设置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 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近郊地区选址。

第二条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规划、设计及建设要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 设有隔离围墙, 园区绿化, 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

第三条市场要完善集散、交易、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功能, 并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相配套。市场内加工区、交易区、仓储配送区与服务区、办公区分离, 加工区与交易区配备相应的环保、安全等作业设施, 集中治理废弃物排放, 消除二次污染。

第四条市场的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确定, 集约用地。

第五条市场建设要符合环保部门环保评估及生产技术标准的资质认定, 具备相关废弃物的处理资质。开展易污染废物拆解加工的市场内应铺设具有防止地面水、雨水及油类混入或渗透功能的硬化地面, 处理设施周围应有油类或液体的截流、收集及油水分离的环保设施或措施。

第六条市场内各区域须符合以下要求:

1.商品交易区应依交易产品种类进行细分, 形成集约化经营, 整体设计、装修及建设要符合当地环保及消防的管理要求。

2.分拣加工区建筑面积根据当地再生资源总量而定, 采用轻型建筑材料进行全封闭处理, 在设计、装修方面必须符合环保及消防的要求, 着重防止废弃物溢散、散发恶臭、污染地面及影响四周环境。

3.仓储配送区建筑面积根据市场交易量而定, 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 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4.商品展示区在设计与装修上以现代化、科技化为标准, 为场内交易提供商品展示服务。

5.信息中心负责场内交易、加工等信息的统计, 定期发布国内外再生资源供求信息, 为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各网点以及全市居民与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鼓励设立在线收废网站、统一公开的服务电话及互联网络设施, 以方便居民及企事业单位预约投售。

6.配套服务区与培训中心以培训及其他服务功能为主, 按照消防、环保管理要求进行施工建设。

篇8: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完成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决战城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生态优美、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思想,坚持主攻项目、决战城区不动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产业,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完善市政设施,改造道路和管网,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保障居民住房。2012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万人,其中县城人口达到 万人。全县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0.91%;城市绿化率达到47.3%;开发廉租房500套。

三、工作重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必然结果,是当前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推进峡江进位赶超,必须针对我县项目少、规模小、城市经济水平低、城镇化率低的短板,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民生需求优先、聚集人

气优先原则,加大实施“决战城区”力度。

(一)继续强化城镇规划。加大对规划的投入力度,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及巴邱镇总规修编,科学编制道德经文化公园、玉华路特色商业街、玉笥北路及巴邱沿江小区等城市设计,完成城市道路、绿化、消防、污水处理、地埋管网等专业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6个建制镇和5个乡集镇总体规划编制,继续完善重点乡镇集镇商贸市场、垃圾填埋场、公厕、排污管网等公共公益设施规划编制;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尽快完成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及移民安臵点规划编制。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一批环保生态工程、框架拉动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城建投资亿元。

形成“大投入”,项目建设上规模。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是当前促进我市赶超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和推力。全市务必抢抓机遇,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臵,继续保持主攻项目的强劲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迈上亿元大关。

1、(1)启动道德经文化广场和物流园建设。(2)美化

百花公园、玉峡大道景观工程,打造县城景观区、休闲区,提升城市品位。(3)接通碧玉路至百花路段和玉华路至群玉路段,使城区与工业园区连接互通。(4)拓宽玉笥北路、元阳路,并搞好绿化、亮化。(5)启动玉笥路和百花路“白改黑”工程。(6)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重点工程。

(三)合理开发房地产。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投放土地,对规划控制土地按需分期分批开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商品房地产项目:年内计划开发商品房面积㎡。重点是开发府后住宅小区和普正住宅小区,并督促已出让土地加快开发进度。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年内计划开发经济适用住房8套,面积㎡;廉租住房300套,面积㎡。

(四)加强城镇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巩固“三城同创”成果,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市场化、全覆盖。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负责任、全天候城市监督管理以及数字城管,提升城管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积极投入“三城”同创活动,组织开展争创“绿色机关”、“绿色小区”活动,引绿进城,组织实施“万株大树”工程,完成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复查评审,并致力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行政执法部门职能,强化城镇街道、镇对辖区公共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

管,健全业主委员会、楼长、栋长责任制,培育优秀物管企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和县城街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明年中心城区完成青原大道、吉州大道、韶山路街景整治,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城镇社区管理,建立“运转高效、监管有力、公众参与、和谐有序”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城镇卫生、农贸市场、广告市场、建筑市场、集镇改造、交通秩序和生态卫生环境整治,不断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城建执法监察管理,整治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全面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大力查处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解决好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着力推进物业管理。同时,抓好建设行业的规范约束,坚决打击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着力打造建筑诚信企业。

实施城镇人口倍增计划。以放活政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力争城镇人口实现十年倍增。为此,要抓紧研究制订中心城区和县市城镇人口倍增计划,出台鼓励外来人口落户中心城区及县市城镇的激励政策。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对外来落户人口给予就业、就学、就医同等政策,统一纳入城镇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体系,吸纳更多

农业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在城镇就业落户,力争明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推进新型化城镇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集中力量抓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各项工作。

2、强化集体决策。全面建立科学民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机制,继续完善乡镇(社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县人民政府三级规划评审制度,对修建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以及村镇总体规划等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公示,修改通过后逐级报批。

3、推行县级领导挂点制。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挂重点项目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加以推进。坚持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工程和重点乡镇责任制,积极实行重大事项定期会商办理制度、重点项目情况月报制度、城镇工作定期分析制度,对确定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定期督查通报。

上一篇:微课评课下一篇: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