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06-24

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篇1: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周 娣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作出相应的改变呢?我对“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办好教育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事业心强等优点,但也因教学时间短而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要求让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我们还对青年教师实施拜师制,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多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在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时,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我们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建议教育部门多组织一些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少做一些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

而真正认真认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2: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织金县第七中学

教师

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篇3:信息技术新课改后的体会

一、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以往上课时往往会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能像在闹市般地闹哄哄。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正确处理好课本与课程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按课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不应该按部就班的将课本上所讲授的知识作为整堂课内容。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同时应起到辅助作用,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他靠的就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并对课本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融入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

五、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此外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让同学能很好地了解学校、爱学校,我们让学生参与到制作学校网页的活动中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们还专门成立了摄影小组,及时抓拍学校的动态,更新网络新闻。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只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要求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自身素质不提高,就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千万不能以已昏昏,使学生昭昭。

参考文献

[1]李明.当思维成为定式.期刊.初中教育.2008年第11期

篇4: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 整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具体到化学实验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本人结合我们宿迁中学近八年来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式、策略和体会,以供大家借鉴。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具体做法

信息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1、运用投影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为引出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尤其是我校化学教学模式——四部教学法,首先应以实验引出课题,通过多媒体,使我们的这一课题得以全面推广和实施。我们知道,有些演示实验不能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使演示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和讲现象。如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2、运用摄像、放像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许多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会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还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而借助于录相教学,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氯水见光分解实验和钢铁腐蚀等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生动地看到氯水在几小时的光照后才开始慢慢地冒小气泡、20多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更体会到了有些化学反应是很缓慢地发生的,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二、完善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可以得到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效果,显然要加以提倡和推广,但目前还存在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和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现在江苏省电教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注意:(1)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2)信息技术不能全代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3)不能把电教变成“电灌”。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接受多媒体教学时,要逐渐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我们的教学有机结合,不要把电教流于形式,防止落入“为电教而电教”、摆“花架子”等教学误区,更不要把电教变成“电灌”。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也有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等。综上所述,电化教学手段象一缕温馨的风,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种催化剂,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②邵泽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报》,2000-11-6。

篇5: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培训总结

进入七月份以来,系列的新课改培训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本学期我还在上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学期还不能上高一,所以系列在桂林、柳州等地的各种培训都没有机会参加,更谈不上能直观的与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与分享,有点遗憾。所幸的是广西新课改培训项目网站上的新课改学习视频也比较全面的讲述了信息技术学科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在新课改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几天的视频学习、网上在线讨论及参与的专家答疑,收益非浅。作为一名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去适应的新课程理念,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好的服务于未来地教学工作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把握新课程的宗旨。

我认为新课程的宗旨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发展。新课改后,信息技术教学也由原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到如今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能发挥自身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我们教师也由传授者为引导者。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更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训,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教师的素质。由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面临着专业化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而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师要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

三.理性看待学生差异,以全新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学生。在新课改远程培训项目信息技术专题视频学习中,有一个专题就专门针对学生的差异作了探究。专题认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这种差异尤突出。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理性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差异,是我们教师在未来教学中都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皆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篇6: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

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中走出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是机械的、枯燥的,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把无味的知识化成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但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在新课改的改革大潮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既然是工具,那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的信息的挖掘、判断、评价中。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者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开放机房,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然后个小组讨论研究,形成结论,交给老师进行评价或者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前社会,团队合作是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营造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并能利用网络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利用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篇7:谈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总结出一套如何在新课改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这门过渡学科学习好、掌握好,为其它课程的更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时间;兴趣;协作学习;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作为一名农场的信息技术老师,在电脑硬件和软件相对落后,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好是一个长期探究的问题。刚开始教这门课时,看到学生那兴奋劲,认为学生一定喜欢这个科目,可担任这个科目后才发现,学生实际上只是喜欢玩电脑游戏,并不喜欢教材的内容,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与农场的学生平时接触电脑少,大多数家庭还没拥有电脑,不能自由使用电脑,即便有电脑也不会利用电脑学习。这可能是与学习压力大有关,他们每天可能8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都在学习,一旦坐在电脑前,就只想着玩了。二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只作为考查科目,并没有把它纳入到升学考试当中,所以社会、家长乃至学校对信息技术课都不太重视;三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身不感兴趣,对信息技术教材上那些术语、操作、菜单、命令、语言等感到乏味。四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面的网吧、家庭电脑等场所真正用电脑知识的地方很少,以至于很多学生一谈到电脑就觉得什么都懂,但他懂的无所谓就是些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知识,真正的电脑知识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新课程改革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把我这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把上机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接触电脑

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玩电脑,而是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并激励学生谁先完成教学目标谁就可以自由支配电脑(包括在电脑上随便看看、修改修改桌面、屏保等)。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本大多都涉及到网络,可农场学校的微机室有的根本没有连接网络,有的即便连网,网速也很慢,要想在没有准备素材的短短一节课内实现教学目标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上机时间,课前信息技术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认真备课,准备相关素材,像那些需要从网上查找的资源老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好,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然后通过共享的方式让学生再从老师的电脑上下载来用。对于网络知识的学习我们可能用远程教育网来替代因特网。现在大多数农场中小学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网,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而且远程教育的资源是在校园网内共享的,所以网络速度非常快,节约很多上网时间,为学生节省时间提供了便利。

二、以自己的重视带动学生的重视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自己首先得重视这门课,既要认真备课,积极准备授课资料教好自己的课程,又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教育中的领航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其它科目中理解记忆不够深刻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从网上获取的课件、视频资源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等,让学生了解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其它科目理解的重要性。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玩玩而已。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单靠教好课本内容还不行,还要有过硬的电脑知识,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要有“两下子”,有机会就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让学生从内心羡慕你、崇拜你,从而带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和重视。

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那些工作在信息技术课程一线的老师已经讲了很多,诸如:选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艺术等等。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几点实践经验拿出来供大家试用。

(一)在教学上注意临场发挥,这不但指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内容,我们不能照搬教材,不能因“材”施教,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课本内容(也就是“材”)灵活的转化为学生容易吸收的知识。比如讲PHOSHOP的图像合成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有的学生做起来可能没有兴趣,如果我们让每个学生在摄像头前把自己拍下来再去做和某个名星或景点合成的练习,学生们就会用心多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自己。其次就是实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对信息技术这种重实践的学科来讲,更能发挥它的优势。首先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心理上有它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用同龄人之间所特有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二)学生从心理上非常乐意去帮助他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缓解教师对几十名学生的课堂辅导任务,不但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与他人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再者就是得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特别强,不动手是绝对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中小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农场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没有见过几次计算机,所以计算机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很快就能克服这种心理,原来计算机是如此的简单有趣,了解计算机是今天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另外,动手实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基本方法,学生在平时不断的自我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种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所在。边动手边动脑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模式,这样就避免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传统学习方法。

四、优化校内网络环境,给学生一片灿烂的天空

俗话说:好的环境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可以让好人变坏。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古代的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目前,中小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络教室,连入了互联网,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就开始接触到网络,到了中学,据调查,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依然还是学校,他们的网络水平大部分还很不成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就是让学生一开始接触网络就着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小组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各学科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篇8:信息技术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 在新课标下,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上, 而技术上的方法。

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技能、应用水平等) 进行调查摸底,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 (类) 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 实施起来不方便。但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 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 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 但是优劣互补,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

(2)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 (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 , 在

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 课堂上必须习, 共同提高。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

(1)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 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 (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 , 形成“小组联盟———组内 (间) 竞争”的学习机制。同

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 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 课堂上可以采用相关措施来组织教学。

2.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 (类) 学生, A类 (水平高) 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因思维的切入点, 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 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带动下, 学生逐渐地能够发现问题, 并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物理实验教学是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主要教学形式, 是训练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而且也是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简易实验不可忽视

简易实验简单易行, 贴近自然, 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做实验的欲望。比如, 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时, 我们进行如下系列实验:纸片下落, 纸团下落, 粉笔下落, 然后再出示要动用抽气机的毛细管。这样从自然现象开始的有层次的实验, 使学生对空气的阻力、自由落体发生的条件、不同落体和自由落体的差异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完成, 学生被动地去观察、记结论,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活动空间,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为此, 我对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比如“双缝干涉实验”, 将光源改用激光, 用硬纸板做成双缝, 教室的后墙作屏, 其效果是在墙上呈现出很大的干涉条纹。让学生从前向后移动硬纸板, 墙上呈现不同的效果。这一实验让学生十分激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分别在两条缝前分别放上红色滤光片和绿色滤光片, 结果墙上只有光亮, 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了。学生开始用各种理论去解释, 讨论到恰当时再给出正确的解释。通过此实验拓展了学生探索和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索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营造了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

3. 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实验的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比如“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我将设计实验的条件公布给学生, 课题有以下两种:第一, 不限定接线次数, 第二, 限定只许接一次线, 每个课题只有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显然, 这两个课题都不能直接用伏安法来解决, 书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因而需要进行设计。学生急于探寻结论的积极性立即被唤起, 积极思考, 通过思维加工和创造性劳动, 最终获得设计方案, 然后, 再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去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得出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误

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 同学的“小老师”, 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 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新课改即将开始,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 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 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 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为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努力。

篇9: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31-01

2010年秋季我省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被纳入高中阶段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研究教材、研读课标,明确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不再是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目前,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进行了如下内容的调查: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在初中有没开设信息技术课?你家里有没有电脑?你会不会在网上搜索资料?你会使用以下哪几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吗来调查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大概地了解目前高一新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也称自主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材料能动的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达到学习目标自主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对于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进行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相关软件,而这些软件的使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开始接触。因此,通过“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任务驱动学习操作技能的方式会更少地被采用。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即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以及评价他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其他人那里取得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篇10: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摘要: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教学的网络化和管理的标准化,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教育,加强基础性;要突现创新教育,激发探究性;要加强文化教育,增强主导性。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更加合理的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关健词:农村初中 信息技术

在新课改的如火进行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思考精神、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所有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四年来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一年级上册信息课本为例),在教学过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

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演示、学生示范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适时表扬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篇11: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作者:欧阳清 单位:万载县第二中学

邮编:336100 联系电话:***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课题。在此,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差异并不一定就是劣势,如果能正确的引导应用,反而可以成为一种优势,利用分组学习模式,达到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

一、分组教学的利与弊

分组学习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只要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知识交流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分组学习时,要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加讨论,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学生机会和权利又赋予了他们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但是分组教学也显示了它的不足:那就是对于学习不是积极主动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加之这些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惰性,能力的差别、智力的差异等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二、分组教学课堂实施与应用

1.有效分组,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首先是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包括小组内要注意学生能力的互补、小组间要注意能力的平衡,才能有利于小组内分享合作、小组间竞争的开展。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分组前分发调查表,提前做好学情分析,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为了便于在分组分享教学中落实竞争机制,促进全体学生的公平竞争和发展,教师要对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的水平有个明确的定位,在分组前我们既要尊重自愿原则,但同时也要兼顾均衡、男女混编适当调整原则。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考虑到目前学校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都在50左右,如果小组数太多,则教师上课比较难于兼顾,小组数太少,每组人数就相应多,分享机会与效果都会受影响。同时考虑到电脑房格局的特点,我们采取6人一组形式(见表一),每小组可以由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合理组成,由组内学生集体为自己小组创作好的名字,如“精灵队”“旋风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有利于形成小组的凝聚力。

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在各小组建立管理机构,为课堂管理走向学生小组自律打下组织基础。我们的做法是每小组设两名组长,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相对薄弱的同学提供帮助。同时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在此基础选出两名组长,正组长主负责组织开展分享学习活动,副组长主负责管理纪律与奖惩和考评。有了这一管理机构后,教师要及时组织组长分别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方法,为分组分享教学的课堂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保障。另外,组长的培养是一项贯穿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对组长进行跟进的培训。而且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多,教师不可能顾全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这样不仅老师是应接不暇,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锻炼。如果我们事先就对几个小组长进行培训,在进行实验之前的组长会议上就组织小组长参与实验的准备,让他们弄清楚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应对措施。那样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时,小组长就可以充当“组内小老师”的作用了,他们可以先给组员做一次演示实验,然后指导组员完成实验。

2.互助学习,快乐分享

分组分享的课堂是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分组分享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些分组分享活动目的进行的分享互动过程,借助分享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去。备好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作为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备课,除常规备课原则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通过分享去学习,更便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在备课中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分享点选择与表达,教学中分享点的选择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分享点选择正确了,才能开展有效的分享活动,才能让分享顺利进行下去。例如:我们在讲授Word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结合前几节的内容,选择分享点:(1)、插入图片需要用到菜单栏的中的哪条命令,找找小组内进行操作,然后交流。通过这个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分享,既复习了旧知,强化Word窗口的构成,同时也为下面新知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这课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知识不清楚,或者感觉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组内的讨论分享有效的总结归纳了本课的知识点,既提高了学习氛围,又能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还能真正准确地暴露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组内的互帮互助,实际上就是再次的学习提高过程。

在分组分享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3.合适评价、积极进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发挥着激励、规范、引导等一系列作用。评价的过程也是个管理的过程,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合作互助精神,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高质按时地完成小组任务,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师为上、以书为上”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尊重学生,就应当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因此在每章学习结束、或每个小组合作关系结束、又或是每个学期教学结束时,我都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自评个人学习情况、互评小组合作情况、互评小组学习成果,评定教师教学情况等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省、认识自我,不断提升合作技巧。同时通过学生评教师,也让我有了更多的自我反思,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分组活动。口头评价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当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可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的口头反馈;除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分组教学还要重视对小组合作成果的书面评价,切不可将学生小组的成果作业放置一边,因为无论是采用评语还是等级评定的方式,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与重视,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

上一篇:生产计划部部长职责下一篇:DWG批量转PDF工具安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