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2024-07-08

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精选8篇)

篇1: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一、语法教学有助于作文教学

文章是由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由它们来支撑、充实和装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语法是运用语言的规律与法则。由于学生不懂语法,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常发现错字、病句连篇。例如“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使……增长了知识。”这是一种常见的病句,可学生在写作中却屡犯。学生如果具备相关的语法知识,懂得“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是介词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成分,它可以提到主语之前,用逗号隔开“;使……增长了知识。”而这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这样,就会明白这是个主语残缺的病句,在写作中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语病会严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学生写作如果连最基本的语句通顺都做不到,那就更谈不上写出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了。

二、语法教学有助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通过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需要一个着眼点,才能化虚为实。这个着眼点就是语法。《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要求是: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只要学会运用句法知识阅读,就能准确理解其含义了。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妙在何处?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嫩嫩的,绿绿的”是形容词,是来形容主语小草的。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二是为了强调小草刚发芽时的质地、色泽。又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一句中的“朦胧”一词好在何处?“朦胧”这个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生动地表现出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因此,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语法教学有助于英语教学

学好汉语语法对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英语非常重要。汉英语法体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在汉英语法中,名词和形容词语法的`作用大致相同,都是名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词充当句子定语、状语。又如汉英句子的时态表示法都相同,都可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等。如果学生能学好汉语语法,那么他们学起英语来就会事半功倍。六、语法教学有助于规范网络语言时下网络已基本覆盖了人们的生活,初中生谁如果没有QQ那就意味着严重OUT.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对于学生来说。网络语言泛滥,以致学生作文中也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现摘录一学生作文中的句子:“偶8是美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如果不是经常上网聊天的网民根本看不懂这在表达什么。这些网络语言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玷污了有着千年文化根底的汉文化,也阻碍了学生语言思维表达能力的形成,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就会合理地表达,合理地运用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法虽不是万能的,但不懂语法是万万不行的。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表达更符合规律、更科学。初中生应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篇2: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近年来,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从语法教学历程、语法教学现状、语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面广而不深、研究方法缺乏新意、研究的结果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今后应更加注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注重对一线语法教学情况的分析等。

中学语文;语法;语法教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出了“淡化语法教学”的呼声。在2018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规定“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自此开始语法教学就远离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直至后来基本退出了中学语文课堂。语法教学退出中学语文课堂,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现代人特别是中学生汉语水平迅速下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学好汉语言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概述

近年来,对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为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7篇。其中期刊论文52篇,博硕士论文12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全文1篇。具体如下

1期刊论文方面有关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期刊论文很多。包括李晓宏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处境与归趋》、耿淑荣;卢伟浅的《论新课改后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孟德腾的《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等。

2博硕士论文方面郑学莲的《对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理念的批判与探索》、陈巍的《中学语文中语法教学问题之探讨》、马光伟的《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新探》、钱芳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王雪梅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定位与应用研究》等。

此外,会议论文、报纸全文还有若干篇。李海茹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强化语法教学》、罗爱萍的《中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之我见》等。

二、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内容简述

对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如下

钱芳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则从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入手回顾中国语法教学的历程,认为《马氏文通》为中国的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张志公先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公布则标志着我国教学语法体系的正式建立。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一文中介绍了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看法

1、语法不需专门教学。理由是语法太束缚人的思想。所以,不如让学生大量诵读古今中外优秀名篇,在自然习得的过程中,通过积累、感悟、熏陶而培养语感。

2、将“淡化”语法理解为“简化”语法。这是一种较为折中的观点。曹甲楠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问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规定模糊,难以把握;

2、教材中语法知识分散,体系陈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普遍较低;

4、评价体系欠完善。李晓航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则从反面分析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他认为淡化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语言水平的整体下降;影响汉语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的缺憾

由上可知,研究人员对我国的语法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从研究的内容上看,面广却不深 当前对语法教学的研究分布在语法教学历程、语法教学现状、语法教学方法等方面,可以说涉及的内容很多,面很广。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是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停留于文献的搜集,已有经验的梳理、概括,缺乏深刻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法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切入点窄,大多数的研究者是从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的角度来探讨语法教学的方法。我们或许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语法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

2.从研究的方法上看,缺乏新意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大部分研究者的思路是首先梳理我国语文语法教学的发展历程,或从其萌芽开始,或从近代开始;然后分析当前我国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的研究思路虽然层次分明,却缺乏新意。且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缺乏实践基?A。如对当然我国语文语法教学现状的分析,多数研究者只是泛泛而谈,缺乏一线情况的支持,鲜有研究者对一线语法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3.从研究的结果上看,缺乏操作性 对于语法教学的方法,众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或从学生的角度、或从教师的角度、或从语法本身的角度。然后笔者发现这些策略往往浮于空中,缺乏可操作性。

四、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发展展望

目前,研究者在语法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也给笔者带来了启发。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对语法教学的研究也有一些展望。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一线语法教学情况的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对语法教学现状进行更加深入、深刻的分析。其次,对于如何筛选、编排语法知识,如何在教材上呈现出来,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最后,我们应得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法教学方法。

[1]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上海上海教育,1959.[2]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北京人民教育,1956(7)

[3]张志公.《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北京人民教育,1956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1980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

[6]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山东教育,1987

[7]芦淳.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研究 [D].扬州大学.2018.[8]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州广东教育,201815

篇3:初中语文应重视语法教学

一、语法教学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好处

1. 有利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 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 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对于课文实质的把握又离不开各种汉语语法知识。阅读一个长句, 学会利用语法中的句法知识对其进行阅读, 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就能准确理解起含义。一篇好的文章, 一些精彩的段落, 教师分析如果没运用到有关的语法知识, 恐怕在教学中难以胜任。例如, 《春》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朗润”, “涨”这些动词的巧用:“鸟儿……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用“卖弄”而不用“夸耀”。至于词序的变动,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 绿绿的小草,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 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

2. 有利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作文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某种程度上讲, 作文教学的水平就代表着我们语文教学的水平。但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真的令人汗颜, 不敢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此不堪。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立意方面, 有谋篇布局方面, 有语言表达方面的, 但更多的情况下, 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学生存在着错别字过多, 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 句子不通顺, 病句纷杂等基本知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因为我们的语法教学不够深入有效。如果我们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一下语法教学, 就会有效改进这一状况。譬如, 我们如果对汉字的组成, 演变历史作一下介绍, 恐怕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与运用就会更加准确, 更加有效。还有就是当前学生习作中的病句问题, 如“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 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词语等语病经常出现。要求学生写日记注意成语、修辞的运用, 可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些恐怕与不学语法, 或语法学得少掌握得少不无关系。不讲究语法, 做教师的又怎样告诉学生哪些句子是比较好的, 那些句子是不恰当的呢?

二、作为语文高考的前奏, 初中语文教学应涉及以下相关语法知识

1.在辨析、修改病句中, 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 如成分残缺, 即指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 这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句子的成分, 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否则, 学生对这类病句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所然, 也就谈不上在这方面得分。再如, 重复累赘, 就是成分多余, 有定语多余、状语多余、补语多余等, 如果学生不清楚, 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2.在文言文方面, 我们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实词、虚词的常见意思, 比如“尝”的意思是“曾经”, “去”的意思是“距离”, “行”的意思是“走”, “走”的意思是“跑”等。另外, 像一些基本的文言语法, 如宾语前置, 倒装句, 词语的使动用法等, 虽然这些语法知识在中考的试题中没有直接地点明, 即不会考“这句是什么句式”“这是哪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 但这些语法知识却常常是高考的考点。比如文言文翻译题, 如果评分标准是一个句子的分值为5分, 那么必然有3至4个考查点, 这些考查点有部分涉及到语法知识, 有的是词类活用, 有的是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只有把考查点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才能得分。

3.修辞手法方面。虽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生也碰到了一些, 但许多学生都没有很好地掌握, 在高考中就会吃亏。每年高考的语文考题都涉及修辞手法, 但它们是隐性的。如仿写题, 有的要求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来仿写;有的却没有直接点明, 只是说按照例句来仿写, 这就需要考生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如果在仿写时没有运用到这些修辞手法, 就是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做, 必然会失分。还有现代文阅读部分, 有些题目问:“某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这样的题目经常涉及修辞手法。而在作文方面, 很多学生词不达意, 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的, 缺少生动感, 更谈不上有文采可言, 这是他们不会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而导致的。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没有语法教学是不行的。我们不能为了考而教, 而应为了学而教。“因中考不考语法而不教语法”的逻辑如果成为语文教师的群体思维习惯、教学行为, 那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因为这将影响着千千万万学生的前途!

摘要: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能夸大也不能漠视语法知识的作用, 要教会学生“活学活用”, 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 尽量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淡化语法概念, 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 强化语法能力。

篇4: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语法教学缺失;影响

近些年,淡化语法的观点在中学语文界颇为盛行,许多语文工作者,包括一些语法工作者,公然提出淡化中学语法教学观点,受其影响,现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严重缺失,进而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一、现行语文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安排及说明

(一)教材对语法内容的安排:

七年级上册:无语法教学安排。

七年级下册:附录中设汉语词类表(实词),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词的意义及举例说明。

八年级上册:附录中设短语结构类型表,涉及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五种短语,并对每一短语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句子成分简表,涉及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种句子成分,规定了每种成分的符号并列举了示例。

九年级上册:附录中设复句常用关联词一览表,涉及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种复句间的关系,并对每种关系单用关联词和配对使用关联词举了示例。

九年级下册:没有涉及语法。

(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说明: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现有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从上面教材和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安排和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1.现行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关于语法教学的内容都安排在附录中,课程标准只是以知识要点的形式在最后一部分做了简单的列举说明。

2.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未安排语法内容。

3.语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由词类到短语,由单句到复句。符合学生实际,便于学生掌握。

同时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课本将语法知识安排在附录中,课程标准将语法知识安排在最后一部分,明显体现出了淡化语法的倾向。编在附录中,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充足的课时安排,考试中也未涉及语法知识测试题,因而教师也不会专门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更不会自觉地去学这些知识,语法教学实际上形同虚设,这样淡化最终导致缺失。笔者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就这方面的问题曾做过调查,问现在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处理附录中的语法内容,答案令人震惊,没有一个老师曾经讲解过这方面的知识,理由很简单,他们说附录中的内容不列为考试范围,不讲也是很正常的。由于老师不重视,学生不主动,或者压根就看不懂,所以导致语法知识的缺失也就很正常了。

2.语法知识安排缺乏科学性。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未安排语法内容,给人印象是两头空空;而八年级下册,语法既安排了短语类型,又安排了句子成分,内容繁重,令人难以消受。另外以前未涉及单句、复句有关概念知识,就涉及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未免有突兀之感,让老师棘手,使学生茫然。

笔者认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在编写语法知识时,不妨以知识板块形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材的语法知识,以知识短文的形式散编于各册课本中,便于教师操作,也利于学生掌握,这样就不至于造成语法知识的缺失。

二、语法教学缺失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语法是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语法是语言的要素之一。光有词汇不能形成语言,只有运用语法规则,把词组织起来,语言才能成为交际工具。也正因为如此,语法才具有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特点。有人说汉语语法分歧很大,实际上任何民族语言的语法都存在分歧,这是客观事实,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语法教学。我们学习语法的根本目的不是只记住一些术语,而是要弄懂语法规则。这样既能透彻理解别人的语言,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以培养和提高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语法既然有这样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法教学的地位。学术界虽有淡化语法的说法,但笔者认为淡化语法绝不是不要语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实际上有安排,只是没有落实,形同虚设,最终导致语法教学的缺失。下面本人就谈谈语法缺失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语法教学缺失使语文教学面临尴尬局面。

语法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无论在教学还是语言实际运用中,都是离不开的。比如每年高考,病句题是必考内容之一,而要准确地做好这道题,离不开语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平时讲解句子的结构分析时,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教师一脸难堪,无所适从。又如连贯题、句式变换题,一旦涉及语法,就如步入盲区,学生毫无反应。初中缺失,高中大补特补收效也不见好,这种局面,实在尴尬。

2.语法教学缺失影响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写作水平的高低。笔者所在的学校,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每学期都要求写大作文8篇,小作文18篇,单就数量而言,够可观了,但就质量而言,就难以启齿。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病句太多,语言表达缺乏简明、连贯、得体。而真正能做到文从字顺的文章不到10%。另外还有一种新的现象,就是大量的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堂而皇之出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本上。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作文得分。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作文中的病句就可以自查自纠;网络中的不规范词语,自己就可以扬弃。

3.语法教学缺失对以后汉语语法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缺失,导致高中语法教学只能是临时补救,因而中学生对语法所知甚少,在头脑中根本无法形成简单的语法体系。而中学英语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相对重视,学生掌握较好。有时学生会利用外语语法知识来分析汉语句法结构,最终在头脑中形成错误的不伦不类的汉语语法体系,这种语法体系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我们知道,清人马建中于1898年就写成了我们最早的一部汉语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而我们的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作为教者,我们怎不汗颜。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把这种错误的语法体系带到大学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这种错误的认识。

篇5: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也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初中语法教学是处于被轻视被忽略的状态下的。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定位不明确,学生对语法知识缺乏兴趣。而语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素质教学的发展。因此,应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善评价体系;要想改变初中语法教学低效的现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法教学

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课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语文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完善自身,追求进步。而在语文教育中,语法教学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性。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该何去何从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尝试提出几点促进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建议。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规定性

关于语文语法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的有:“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在语文教育中,语法不同于写作、口语交际、阅读鉴赏等,语法教学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对于知识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忽视知识的传授,偏重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法 教学的地位,引发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的再思考。

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语法知识教学的内容的阐述并不多,但细细比较可发现,与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还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上看更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构建的目标体系更全面,但对语法教学仍提及得不多,仅仅是零散地分散各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得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是被忽略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学好语法知识,是传承母语的需要。袁东升说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法对完成这一任务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由此可知,语言规则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学好语法知识,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只有借助语法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母语的构造、文化内涵和使用规则,母语才能正确使用和传承。其次,学好语法知识,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好比该房子的打地基阶段,中学语法教学也只是给学生在这方面做点铺路的工作。看起来学的只是写最基本的东西,但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用的东西。学生学语法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材料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加广,领略语法并研究语法各派的学术奥妙。”这指出了语法教学的效果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显现出来的,而学好语法知识却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铺好路。因此,教育者们应对语法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找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对策探讨

首先,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重新定位,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整体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是不予以重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 2 以完全忽略语法教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最显著的概括和要求便是“随文而教”,这很明显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既要改变以前过于重视语法教学的弊病,同时又不忽略语法教学。力求在这二者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充分认识语法知识与语言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才不会顾此失彼,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希望实现,语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析上,这容易使他感到枯燥无味。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他感觉有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法教学的内容一般分两方面:一是分析和掌握语言的内部结构,句法是重点,词法是基础。二是培养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法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心中应做到有数,在知道教什么的基础上,优化语法教学策略,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运用呢?方法主要有三:

一、初中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众所周知,与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比,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许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熏陶陶冶等都是通过阅读教学才能达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遣词造句的规则,这些规则在运用是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等等。

二、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与写作教学结合。在语文教育中,写作教学是除去阅读教学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会促进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学生若掌握了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描写类作文时再加以恰当使用,所写作文一般不会失败。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才能提 3 高。因此,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应适当讲解相应的语法规则。一个没有语法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的。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善评价体系。对初中学生来说,语文语法知识学得好不好,并不是看他死记硬背了多少语法知识,而关键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的提高。当然,除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之外,以适当的形式在考试中考查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除了传统的修改病句之外,也出现了仿写、语篇连贯和衔接等包含语法能力测试的题型,这应该可以看做是对语法教学评价的完善。要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是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得久远。

当然,要想改变初中语法教学低效的现状,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一桶水。”要使初中学生对抽象的语法知识产生兴趣,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教师时化抽象为具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法知识并不是可教可不教的,教师们一定要端正态度,对语法教学重新定位,绝不能依据自身的喜恶来决定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是否应该存在。要想改变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现状,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应共同努力,探索出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篇6: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综述

一、运用汉英语法比较法的重要性

1.这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挑战。

当前中学阶段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日益加强,语文教材中科技知识不断增加,传统语文教学单一、封闭 性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 必须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必须把“死灌”变为“活学”,全面启迪学生 的感觉、记忆、判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法”能从认识角度使人们从相类似事物的比较对照认识事物 的本质。

中学生进了中学就面临汉英两门语言的学习,其语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学生经常困惑、混淆 。教师在语文语法教学中适当进行两种语言语法比较,学生从教师分析中得到启示,这就远比孤立的、纯理论 的阐释要透彻得多。因此运用汉英比较法,不仅能促进英汉两门语言学科的`教学,而且能发展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类比推理的思维,促进学习。

2.运用“比较法”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特点的最好途径。

恩格斯曾经指出:“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我国语言学家 吕叔湘也说过,“要认识汉语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可见,这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 好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外语言学家编写了不少汉语和其他语言语法比较的书,如《汉英比较语法》、《汉日 比较语法》等。这些研究成果理应受到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理应将它应用于语文语法教学实践中。

中学语文教学运用“比较法”,不仅需要,也具有可能性。因为,人类的语言虽然各不相同具有民族性, 但人类的思维形式大同小异;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就决定语言间必然有某些共同规律,才有可能互相翻译 。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总要与自己的母语比较,也就说明不同语言存在比较的可能性。况且,中国近代语法多 是模仿西方语法(尤其是英语)的。目前推行新语法系统更接近英语语法,这就为我们运用“比较法”奠定了 基础。而现在任教的中青年语文教师,大多都学过英语,这为运用汉英比较法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了解汉英 语法安排程序,从整体上粗略掌握两种语言异同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以几年来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运用汉英语法比较法的实例,阐明其作用。

二、运用“比较法”的作用

运用比较法能解决课时少、课程多的困难。现在中学使用语文统编教材,课文篇目增多,语法知识量增加 不少。单单语法的名词术语就有29个:即11种词、4种短语、6种句子成份,以及8种复句名词。学生既要掌握这 些名词术语的概念、结构,还要分析汉语语法现象。教师讲授语法知识最多只能两周一次,练习量不可能多, 因此学了三年,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印象不深。而英语不同,一教英语单词就讲词类。英语教学重视句型操练, 每讲授一种句型都反复讲、读、背、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因此学生对英语语法比汉

篇7: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全集

1.语素

以分子原子为例来说明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

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2.词

定义: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5)量词

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物量词(尺,斤,个,辆);动量词(趟,次,遭,回等)。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他,大家自己);疑问代词(什么,谁,多少,怎么);指示代词(这,那,这样等)。

(7)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肯否定等。

例如:很,更加,略微;全都,总,仅仅,只;已经,刚刚,一直;再三,往往,时常,屡次;可,却,难道;不,竟,可能没有等。

(8)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朝,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和,跟,由于等。

(9)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那么等。

(10)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结构组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啊,罢了,吧,呢等)。

(11)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

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3.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雄伟壮丽

唱歌又跳舞

调查研究

光荣而艰巨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定语用“()”表示,状语用“[

]”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

(汉语)语法

(祖国)大地

[完全]相信

[小心]翻阅

[更加]坚强

[多么]伟大

(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宾语用“

”表示,例如:

吃晚饭

盖房子

住石洞

卖豆浆

夸奖我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例如:

给我笔

教你一首歌

(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建议将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称补充短语。这样,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补语用“〈

〉”表示。例如:

洗得〈干净〉

翻了〈一阵〉

抱〈起来〉

活跃〈在基层〉

热得〈出汗〉

大得〈多〉

暗〈

得很〉

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

红旗‖

飘扬

天气‖

养分‖多

举止‖稳重

一个短语一个成分或每一个成分,还可以扩展成短语。这样短语中包含短语,成为复杂的短语。扩展后的短语,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例如:

迷人的秋色——一派迷人的秋色——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走进来——急急忙忙走进来——神色慌张、急急忙忙走进来

另外,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介宾短语如:从今天(开始),向我(走来),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的字短语如: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4.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1)单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①单句的成分和主干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主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谓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树叶黄了。明天星期日。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宾语:宾语在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做宾语。

宾语:我们热爱祖国。/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三杯)美酒敬亲人。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

状语:他[勇敢]地站出来。

他[已经]走了。咱们[北京]见。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词组。

补语:他急得哭<起来>。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很<多>。他生<于1918年>。

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中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

公式:【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②用符号法分析主谓句。

第一步,用“‖”界分出主语和谓语。

大的人

大的时

代。

第二步,用“()”标出充当主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

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三步,用“〔

〕”标出状语;用“()”标出充当宾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四步,用“〈

〉”标出补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这样,除去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主干就显示出来了:……人民……创造……时代。

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

单句若是由复杂的短语构成时,单句也就成了复杂的单句。

(2)复句

①复句的构成和分析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结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直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一种方式是借助虚词构成。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大都是连词和副词,统称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组成复句的单句结构叫分句。

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复句中前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二、前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三、复句中的每个分句都扩展成复句结构。用符号法分析二重复句,第一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第二层次在分句间用“‖”表示。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例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果

假设

②复句的主要类型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加点的是关联词语):

并列复句

云薄了,雾又上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是要空谈,而是要实行。

递进复句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品质也好。

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选择复句

或者跪着生,或者站着死。

不是跪着生,就是站着死。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转折复句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可不小。

我一再邀请,然而他执意不去。

因果复句

因为它们的内容重要,所以选录了。

他们既然深入调查,就有发言权。

假设复句

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即使不相信我,也得说实话。

条件复句

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只要有肥料,一年就可能稻麦两熟。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③常用的关联词

例如:

单用:也,又,还,而且,并且,况且,何况,或者,还是,宁可,要么,但,而,却,然而,不过,其实,可是,只是,因此,既然,以致,否则,不然,便,只要,就,才。合用(有的不一定必须配对):既,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决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除非,才。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他们去中山公园。

他们去中山公园吗?

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多么热爱伟大的祖国啊!

5.句群*〔注文〕

句群是由前后衔接、表达中心语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例如: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②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③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的第一段)

(二)语法知识应用

1理解和使用实词、虚词

教学词类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词的特点,以便准确使用。

(1)正确组合、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汉语中,只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极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能够自由地组合。对一小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要防止词性误用。

不要把一些抽象名词误用作动词,例如:

①教师们愿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愿望”是名词,误用作动词。可改“愿望”为“盼望”或“要求”。)

不要把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例如:

②今天出发了一排三班的战士。(“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把“出发了”挪至“战士”的后面。)

不要把一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或名词,例如:

③老师批评她迟交作业,她一听,眼睛里就饱满了眼泪。(“饱满”是形容词,误用作动词。可改“饱满”为“饱含”。)

④他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误用作名词。可改“沉重”为“沉重感”。)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这几类词,使用频率高,要注意理解运用。下面例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下雨的情景,如果抓住了画横线的名词或短语、加点的动词(的有带状语),就把握了雨状。又如,例②中的动词、例③中的形容词都用得确切,分别同宾语、主语搭配得当,阅读时要细细品味,领会语义。

①风带着雨星……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的,一个水世界。(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袁鹰《井冈翠竹》)

③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准确理解、使用表示时间、空间的名词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空间,一般使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及其短语。例如:

①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回忆我的母亲》)

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3)准确理解、使用数词和量词,特别要准确使用倍数和分数。

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或“增加到十倍”。从十减少到一,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减少到十分之一”;减少尽量不用“倍”,不说“减少了九倍”。例如: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到距离防风林等于林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向沙漠进军》)

(4)准确理解、使用代词

准确地使用代词,就能简明地描述对象,避免重复罗嗦,张冠李戴。

在起替代作用时,代词应当有替代对象,否则代词无着落。

①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它”代替“死海”)

*②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指“各色光”)

一个代词只应有一类替代对象如果有两类替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

③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那里”指书堂站)

*④王玉明在会上介绍他一家:父亲是篮球爱好者,母亲是冬泳爱好者,哥哥是百米健将,打破过区百米纪录。他拿过象棋冠军,在区里称雄棋坛。(“他”可能指“王玉明”,也可能指“哥哥”)

代词与替代对象不应脱节。

⑤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替代“夺取全国胜利”)

*⑥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它”表面上指“煤”,实际上与“煤”脱节,暗中换上了“煤炭工业”作替代对象。)

在一定语境中,注意代词的运用。

*⑦我的弟弟来信说:“他在学校里很好,老师都很关心他。”

(“他”应为“我”)

(5)准确理解、使用虚词

甲、正确辨析虚词在句中表示的结构关系和事理关系。辨析虚词,实质上也是辨析语义。辨析有虚词的比较复杂的语言片断,非辨析虚词不可。

①三中和六中组成的联队或者三中和十中组成的联队,可以参加本届篮球锦标赛。

②有些同志还怕谈缺点会被反动派利用。我看这一点不用怕。因为我们不谈缺点,他们也会造谣中伤。他们就是唯恐我们不“天下大乱”。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反动派是怕我们谈缺点的,因为这将对我们的事业更加有利,而对他们却更加不妙。(陶铸《太阳的光辉》)

例①的“或者”,例②的两个“因为”,不辨清,就不能正确的地理解语义。

乙、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一种事理关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表示相应的事理关系。也表示一定的语义。因此,写作时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比较:

③*a.尽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b.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丙、虚词的个性很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虚词要逐一了解它的具体用法。如介词“对于”的用法:

“对于”的作用在于突出指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同时预示着动作者对这种对象采取了或将要采取什么态度或行动。比较:

④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

⑤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⑥对于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例④是一般叙述;例⑤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例⑥则不仅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而且提前给了听话人一个信息,下文将表明说话人要采取什么态度。因此,当要表示对某人、某事采取什么态度、行动时,便往往用“对于”。

丁、使用虚词要注意一些运用不当的毛病:不该用的而用了;该用而没有用;该用,但放得不是地方;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成对使用虚词不相搭配等。如下例:

*⑦从上述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它是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欠缺)

*⑧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重复错误,明知故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以致语义不清)

*⑨一厂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二厂高,就是寿命比二厂短。(连词位置不对,“不是”应放在“价格”前)

*⑩学习上的退步,往往是由于自满开始的。(应用介词“由”而误用连词“由于”)

*⑾只有大家团结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好。(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恰当安排语序

恰当的语序反映有条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义。“学生回答”和“回答学生”不同,“空气新鲜”和“新鲜空气”也不同。词语、成分的次序不能随意颠倒,对应关系也不能错乱。使用语言,要重视组合的语序,正确反映逻辑事理的语言习惯,否则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产生歧义。比较:

*①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②屋里陈列着鲁迅过去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东西。

语序问题,还可联系数理化教科书上有关的定义、定理、术语进行数学,既加深对语序的理解,练习运用,又使语法和学习各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例如:

解方程——方程的解

两数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

a、b全不为零——a、b不全为零

语序有规定性,也有灵活性。在句子里,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突出谓语,可以把谓语移到主语的前头,把一般语序变为特殊语序。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荷花淀》

先说“怎么了”(谓语),再说“你”(主语),表现了说话人想知道缘由的急切心情。

复句里分句的语序也有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况。例如:

(1)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一般语序)

(2)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特殊语序)

采用特殊语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突出了前一句,让后一分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be

opposed

to

反对……

3.合理搭配成分

教学短语的五种主要结构,学生懂得了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组合关系,了解到各种成分,也就为使用句子打下基础。短语教学,要着重训练运用短语,熟悉几种成分的使用,注意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的搭配。成分搭配得当,是运用语言的重要能力。如下面一段话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

周总理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蠃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佩。

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使用句子,如不注意成分的配合,会使文句语义不通。学生造句,往往出现一些成分不搭配的语病。如:

*①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主谓不搭配)

*②校长请著名艺术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动宾不搭配)

*③我们以辽阔轻远的天空为背景画了这幅画儿。(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④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地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⑤他蹲得那么外面,仿佛只要谁大声喊他一下,就会把他吓得掉下去似的。(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要指导学生注意语义搭配,这是汉语组合的实质问题,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4.正确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要训练学生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能组织好句子。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会使结构残缺;句子成分重复、多余,会使人感到累赘;句式杂糅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语义。组织句子要结构完整,避免重复,句式不杂糅。

学生造句,成分残缺的语病常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等情况。残缺主语,有的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的,如:

*①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增强了她学好外语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较好地掌握了外语。

应将介词“在”和后面的“下”删去;或将“增强了”后面的“她”挪到“增强了”前头,让“她”作主语,再将后面的一个“她”删去。

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如:

*②听了王长键的话,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坐在一边不言语了。

“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的是“王长键的话”,而不是“听了王长键的话”这一行为,宜将“听了”删去。或保留“听了王长键的话”,将“使”删去。

*③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使他认识到了吸咽的害处,下决心把烟戒了。

或删去“在”“下”:或删去“使”,把“他”放到“终于”的前面。

残缺宾语中心语。如:

*④他的发言,表达了我们为把北京西客站建成现代化车站的努力奋斗。

“表达”后面要求带“……的心愿”“……的意思”“……的决心”这样的名词性宾语,按这句的意思,应在“努力奋斗”之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如:

*⑤代表我们走进了开会的会场。

杂糅,常是把两种说法、两种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如:

*⑥学习任务再重,越在坚持体育锻炼。

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法。

5.变换、选择句式

句子从结构上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可以互相变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把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如下例用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意更重,语气更加肯定。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又如,下面两个句式语义基本相同而又有细微区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两个句式宜分别用在下列句子中:

a.“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对调一下,a句b句都不协调。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的变换,表达相同意思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这些都可指导学生练习运用。

6.理解和使用长句

(1)分析长句的结构。通过理解结构来把握比较复杂的语义。分析长句结构,一个办法是切分较长的句子的成分。可以依靠连词、介词、助词切分,切分出来的短语可长可短;另一个办法是紧缩长句,抽出句子的主干,再添上枝叶。

①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长单句词语多、容量大。可以表达严密的语义。为了表达需要有时要有长单句。用长单句,结构要正确,搭配要恰当。比较:

a.山区沟谷中,山体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而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夹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b.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夹带而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泄的急流。

b.用长单句下定义,表义严密。

(3)复句表达丰富的语义,有时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哥白尼》前三段叙述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接着第四段开头写道: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是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

前一分句承上;后一分句启下,揭示他的地动学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的巨大影响。

7.句子之间衔接、连贯

写一组句子,即组合一个句群,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意衔接连贯,就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安排合理的顺序。如

①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②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③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④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⑤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的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这段话第一句句首的“所以”是承接上段说的,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同物理和数学的关系。②③④句则进一步解释。第⑤句又引出结果。

分析下面一段语言的层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语义: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语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联想不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扬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扬礼赞》)

这段话是由两组句子构成的。第一组句子包括①②③④句,第二组句子包括⑤⑥⑦⑧句,第一组句子讲白扬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第二组句子讲白扬树象征什么,以白扬树的本质来象征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写一段话,如果来回兜圈子,横生枝节,就全使中心语义不突出,不能清楚地说明问题。一些学生写一组句子,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要使自己成为有本领的人,就得充实自己的头脑,即要有知识。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得“求学”。“求学”里的“学”是学问,也就是知识。只有不断去“求”,才能掌握知识。

对类似这样的语句,要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删去罗嗦的句子,使得句意简明,衔接连贯,中心意思明确。

8掌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

有的词句在一个确定的语境中结构才确定,语义才明确,而且常常还有隐含语义。使用词句要恰如其分,准确、得体。

一个语言片断可能有两种结构关系、两种意思。“我要刀削面”,可能是“我要/(一碗)刀削面”,也可能是“我要刀/削面”。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片段的结构和含义相对稳定。例如:

我不要担担面,我要刀削面。

我不要擀面杖擀面,我要刀削面。

下面带点的对比使用的副词,在语境中表示特殊的含义: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在一定语境中,相同意思用不同句式表达,就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如下例: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

篇8:关于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忧思

请先看一段网评:

高中语文教师也别在这里愤愤不平了。

其实我们都是很功利的。考, 我们就教;不考, 我们就不教。

中考不考语法,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就不教。高考涉及到语法, 所以你们就要教。

初中教师能顾及好自己的三年就是了, 不承担为高中教师服务的义务。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责任田吧。

至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得了吧, 让我们的后人去完成吧。

以上是百度网上网友就是否能淡化语法这一问题的评论, 颇具典型性。

当然, 我们对该评论不敢苟同。

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 “淡化语法”的主要表现为语法知识内容过简, 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初三毕业, 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 错别字连篇, 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 句子一长, 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 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 “一叶障目”, 感到如坠云雾, 不知所云…

淡化语法, 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 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发、点拨、疏理、释疑, 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 岂不“皆大欢喜”?没有了“迎难而上”的痛苦, 而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 这似乎正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成为“明日黄花”而鲜有人持异议的根源之一。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真的能成为“明日黄花”?

探究语法教学是否重要, 有必要对“语法”这一概念作一界定。

什么是语法?

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可见, 语法所包含的规律是很广的。包括词怎样组合成短语, 词或短语怎样构成各种句子, 单句又以什么关系、什么方式构成复句, 等等。就其普及面来说, 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法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如,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社戏》) 。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 学生才会明白: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夹杂吹来, 月色朦胧。什么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所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是什么关系?“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朦胧”这一词语用得好, 好在何处?“朦胧”这一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新鲜、生动, 写出了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 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透彻、深刻了。

又如, 进行古诗、对联、古文的整句等内容的教学, 最好的办法是建构在学生掌握词性的基础之上, 这是不言而喻的。掌握词性能促进学生学会对仗。

至于课文中丰富多彩的短语, 从语法角度分析它们的结构, 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学会理性分析。

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 培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生活中有不少人由于忽略了语法, 闹了不少笑话。

例如, 《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学校有大小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食堂, 小食堂为老师食堂。因为小食堂供应炒莱, 许多学生过周末、过生日时便跑到小食堂来打牙祭, 常常弄得老师反而吃不上饭。为此, 小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则告示:经研究决定, 本食堂专卖老师, 考虑到实际情况, 兼卖学生, 但要先卖老师, 卖完老师, 再卖学生, 卖完为止。

有位学生看了告示, 笑着说:用不了一星期, 老师学生都要被卖完了!

这则笑话令人捧腹的原因就是因为表意不完整, 令人产生歧义了。推究起来, 就是语法不过关而导致的。应是“先卖菜给老师, 再卖菜给学生”。

从中国人学语文的历史来看, 不学语法与学语法无法相提并论。确实是先有语言文字, 再有语法规则。但前人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上的, 这种习惯、规则慢慢积累, 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语法。并不是《马氏文通》出现之后才有语法, 即使后人不归纳、不整理, 语法也已存在了, 因为不遵循语法规则就会说病句、写病文。确实有些人不学语法照样文才盖世, 但那只是少数———在茫茫人海中比例又有多少?鲁迅先生1932年曾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 并不讲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 一天到晚, 只是读, 做, 读, 做;做得不好, 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 一任你自己去摸索, 走得通与否, 大家听天由命”。数千年来钻“暗胡同”的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古人是不具备语法学习的条件, 而今人具备了语法学习的条件却轻视、否定、抛弃, 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的虚无和盲目的妄自尊大。

初中语文, 并不属于“精英教育”, 而是属于基础教育, 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跟着感觉走”, 学生的感觉一定灵吗?

如果说, 整体感知与分析归纳是人的智慧双轮, 那么, 人文精神领悟和科学主义理性实为语文双翼, 应并行不悖, 双线发展!正因为如此,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反对“淡化语法”, 认为“应该选择必要的语法规律, 有针对性地教, 让语言学为生活, 为语言文明建设服务, 为提高社会语言运用水平发挥作用”。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 真的能成为“明日黄花”吗?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博大精深, 过偏、过难、过烦、过琐, 确实会使教师难以操作, 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来说, 删繁就简、删难就易, 大方向并不错。但这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 超出了“度”, 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 我们需要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能删则删, 不能删的基础部分、精华部分, 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以通俗、严密、具体、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呈现, 使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成为初中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 常见的基本短语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构成方式、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等, 是不宜删的内容, 因为这些知识和教材、报刊、杂志、网络乃至日常生活, 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总的原则是:贯彻新课程的“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 (包括口语、书面语言) 中学会分析、掌握技能、举一反三、把握精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系统学习奠基

形声字、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等, 宜让学生系统学习, 奠定语法基本素质。在这一阶段, 可以采用尝试教学法, “先学后教”, 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 自己探究、分析。接着, 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等方式“扶一把”。这犹如小学生学习基本拼音、基本汉字等, 属于打基础、打底子阶段。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一定的底子, 才具备学习母语的能力。正所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

(二) 随文而教强化

“随文而教”, 确实为一种机智、灵活、有效的策略。“随文而教”, 使不少语文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 在游泳中学游泳, 在语言中学语法。

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而教要抓住重点, 把握时机。

遇到精彩纷呈的短语时, 我们可以随文而教。如, 在进行《巍巍中山陵》时, 我发现这篇课文词汇丰富, 文采飞扬, 便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并列短语有:烟消云散、断垣颓壁、悲欢离合等等;偏正短语有:大江之滨、相互映衬、陡然高峻等等;主谓短语有: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浓翠蔽日等等;动宾短语有:留下传说、抹去痕迹、作出旁证等等。这样进行辨别短语类型训练, 能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词汇, 积累语言。

遇到复杂的单句可随文而教。如,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 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十三岁的际遇》) , 对这一复杂的单句, 可引导学生划分成分, 梳理关系, 划出主干, 提炼主要信息 (主干为:誓言显得苍白无力) 。这样做, 无疑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 思路更清晰, 理解更透彻。

遇到典型的复句, 可随文而教。如, 在教学《白杨礼赞》第7段由四个“难道”引领的排比句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每一分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并划分每一分句的主干, 理清四个“难道”引领的四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纲举目张, 学生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 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火热、赤诚的礼赞之情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抓住重点, 随文而教;抓住难点, 随文而教;点拨引领, 随文而教;举一反三, 随文而教……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便在随文而教中锻炼、建构、增强。

(三) 语文活动拓展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 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探究意识。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如, 我们可以开展“收集对联”、“为自己改作文”、“街头巷尾找病句”、“改病句竞赛”、“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 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

例如, 学生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对联六则”后, 我组织学生从报刊、网络、书籍、门联等途径搜集课外对联, 摘抄在语言积累本上, 并进行交流。我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搜集到的对联无比丰富:或精妙绝伦, 几成绝对, 如, “运道远近连通达, 福禄礼祺禧祯祥”;或语重心长, 发人深省, 如,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或清新自然, 沁人心脾, 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或慷慨激昂, 催人奋发, 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你收集的句子为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特征?开展这次活动, 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迅速判断词语的词性, 培养他们的语感, 并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语法无用”、“不教语法”, 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个体理论认识, 也许并不悲哀, 因为谁都有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与感悟, 谁都有自己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与解读。

“语法无用”、“不教语法”, 如果作为一种思潮, 人们不断地推波助澜, 并外化为语文老师的群体思维习惯、教学行为, 那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因为这将影响着千千万万学生, 后果堪忧, 难以设想!

语文教学中, 语法不是万能的。它不是万能钥匙, 能打开所有的锁。用语法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需要语法, 也需要整体感知;需要理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也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语文教学中, 没有语法是不行的。语法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 犹如人折一臂、少一腿, 何能健步如飞、举重若轻?

我们不能为了考而教, 而应为了学而教。

何必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我思故我存!我言故我存!我行故我存!

上一篇: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专题下一篇:小学语文毕业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