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2024-07-15

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共10篇)

篇1: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抗震救灾思想汇报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震惊了全国。这场堪与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可比的灾害,给我们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也牵动着13亿国人的心。而政府和广大的爱国群众,又一次站在了严峻的考验面前,一起面对!当灾难发生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迅速决策。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在第一时间乘上飞往成都的专机前往受灾第一线,亲临指挥救灾。在救灾过程中,很多共产党员在灾区危如累卵的建筑物下搜救幸存者,冒着生命危险打通一个个“灾区孤岛”,在滚滚泥石流中帮助灾区群众转移。他们在历尽劫难的灾区废墟上,用他们的党性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词,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勇当抗震救灾主心骨,是对党员干部的动员令。按照中央要求,地震灾区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想方设法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抢修因灾损坏的基础设施、做好恢复重建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为此,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确保这些事关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落实到位,为将地震灾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在地震发生后的不久,全国范围的爱心接力活动也在紧张有序的展开,热心的公众积极关心着灾情和灾区的人民,向灾民伸出援手,及时捐赠,帮助灾区人民渡过生活难关,重建家园。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们以“特殊党费”“认捐活动板房”等形式向灾区的广大受灾群众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震后短短13天,全国就收到“特殊党费”17.73亿元。我的祖父,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得知地震灾情后,马上就以“老党员”的名义向慈善总会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退休金。危难时刻冲锋在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在“九八抗洪”的大堤上,在抗击非典的病房中,在抵御冰雪灾害的铁塔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个共产党员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现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全国人民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彰显出一个泱泱大国、伟大民族临危不惧的彪彪风范。

事实证明,无论多大的灾难,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华夏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合力,有强大祖国的支撑,就没有度不过的难关。民生哀危之时,最是考验国力及执政党责任之所在。政府坚强有力,则民众信有所靠,有“干部和党员站在第一线”的号召,则生民有望不死,民力有望抗天。在这场灾难中,党中央国务院指挥得当,领导得力,及时动用一切力量投入到救灾前线。显示出党和政府在大灾大难面前有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领导力,彰显出中

国政府以人为本,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危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念。正如俄罗斯日报所评论,中国共产党靠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最近这些天,我一直被那些为抗灾而奔走前线,赶赴抗灾的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和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深深的感动着。我更加了解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理解了站在一个党员立场上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自己的人民那种深切的情怀。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是你们在这个时候撑起了灾区人民希望的蓝天,是你们给了那些还压在废墟中的人们生还的希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愿以那些优秀楷模的党员们作为榜样,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更加忘我的工作精神,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不懈努力,为灾区的重建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一定能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汇报人:

二○○八年六月十八日

篇2: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党的关怀和帮助,不断成长,学会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从做人到做事到服务人民。我是一个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的人,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一次次灾难面前,使得我又一次次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大灾难。山崩地裂的瞬间,房屋坍塌,数万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被吞噬于瓦砾之下,几百万人失去家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在大悲大痛面前,受尽苦难的灾区人民没有被压垮。他们擦干眼泪,挺起胸膛,挺直脊梁,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震不垮的民族”。这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感慨。到底是什么力量让13亿中国人凝结成一个整体?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人变得如何坚强、伟大?是精神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13亿人固结起来,最先发挥的先锋模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所迸发出的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

党曾经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的巨大成绩,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整齐漂亮的城镇,那些现代化的设施,舒适和有保障的生活,都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这次突如其来的地震将这些成果毁掉了大部分,曾经安居乐业的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房屋和必要的财产。看着这些自己亲手创造的果实被毁坏,党当然为此感到心痛。而更令党心痛的,是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无数人在地震中受伤,需要医疗照顾,还有无数人虽在地震中幸免,但被困在与外界隔绝的村庄,陷入缺食少水的绝境,更有无数人被掩埋在墙垣瓦石之下,等待着生命的火速营救。

于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号召和指挥下,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大营救展开了。在这次地震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如死神一般压迫生命的废墟之下,在满目创痍的瓦砾场上,一曲曲关于生命的赞歌正在谱写着。有18岁的花季少女、人民教师张开双臂主动承受墙壁跨塌的重压,而将三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保护在单薄的身躯之下。她走了,把生命留给了别人。有怀抱婴儿的母亲在临死之前发出的手机短信,希望他能活着看到自己的写有爱他和祝福他内容的留言。更有营救生命的赞歌在地震发生后谱写着。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强行军60多公里,每人只携带一点方便面和矿泉水,成为第一个到达震中灾区的队伍。还有那个在被救后抬上担架情不自禁的向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男孩,他的那个手势成为这场大地震为数众多的标志性画面之一,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所有这些行动和故事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汶川大地震这场悲剧的强度的体认,同时也强化了我们对生命、对人间大爱的体认,强化了我们对党的领导、对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的奉献精神的体认。

在普通的故事之外,还有那样的一些人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形象让我们铭刻于心,无法忘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无数次了,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无论是洪水,火灾或是煤矿、道路塌方等,都是他们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克服困难,排除灾情、险情。这次地震中,当然不会例外。我们无法忘记,地震前还在开会的某县办公楼里,当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县长只喊了一句:“共产党员,先留下!”混乱的人员立刻变的有秩序起来。他们能够在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同样也能在最危险的时候,选择留下。我们无法忘记,美联社报道的灾区的那位乡干部,他的亲人在地震中全部失去了,当他正在红着眼圈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忽然接

到了任务,就掉头匆匆的离开了。他的行为,为外国记者认识共产党员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了很好的注解。我们无法忘记,很多的党员干部在救灾时,靠前指挥,奋力救人,有一些是在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还有很多却是连自己的亲人还埋在废墟里都顾不上。我们无法忘记,有一位年轻的人民子弟兵,因为过度劳累而牺牲了,而他不久前还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行为使得他有资格称为一名共产党员,于是,他被党组织追认为共产党员。我们同样无法忘记,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很多是80后,包括战士,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通过在地震灾区的经历和见闻,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积极的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有些还火线入党。通过在灾区的事件,可以充分说明,党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震区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在熔炉里锻造的钢铁,去除了杂质,变得纯正了,自然就受到了磁力的吸引.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全面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我们要看到党中央是怎样快速准确的做出正确的工作指示,我们要看到全国人民是多么积极地参与救援活动,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积极投入。即使不能去到灾区现场,我们可以捐款捐物献血,我们可以祈福许愿祈祷,我们可以号召大家都来帮助四川人民,通过这次汶川地震事件,让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党领导下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再也不限于书面口头上的陈述。而是用心侦察到的一个光辉的,伟大的,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形象更加清楚明了,这使我的心灵为之震颤,情不自已。我们不能沉浸在伤痛之中并,我们要振作起来,团结起来,重新恢复生产,把悲痛化为动力.我相信,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篇3:结合汶川地震浅谈桥梁抗震设计

1 桥梁典型震害分析

1.1 百花大桥

百花大桥地处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 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 全长500米, 为弧形梁桥2004年12月建成通车。在5.12地震以后, 该桥两跨桥板发生落梁, 两个桥墩发生严重破坏, 其余桥墩全部出现开裂和倾斜。桥梁上部采用4×25m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5×25m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50m (简支T梁) +3×25m (钢筋混凝土连续粱) +5×20m (钢筋混凝土连续粱) +2×20m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 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式桥墩, 柱间设置系梁, 桥台采用肋板式桥台, 桥长495.55m, 最大墩高30.87m。平面位于R一150m的圆曲线、L=192.601m的直线以及R一66m的圆曲线上。第5联桥跨, 即5×20m连续梁落梁整体倾覆, 完全破坏;百花大桥其他墩柱与系粱连接处和墩柱也出现多处破坏, 粱体出现较大位移、伸缩缝等也基本破坏。

1.2 庙子坪大桥

庙子坪大桥为都汶高速公路最长的一座桥梁, 横跨都江堰紫坪铺库区通往漩口镇的岷江。该桥主桥为预应力连续刚构桥, 125m+220m+125m设计, 其余19跨每跨50m, 为连续梁桥, 每跨梁由10片T梁构成, 总长1436m, 墩高大于100m。该桥引桥采用板式橡胶支座, 板式橡胶支座放在支承垫石上, 梁体与支承垫石的搭接长度约50cm, 没有采用任何纵桥向的防落粱措施。由于板式橡胶支座与梁体底无连接, 地震中, 当梁体惯性力大于支座与梁底问的摩擦力时, 梁底与支座顶面产生相对滑动, 相对位移超过与支承垫石的搭接长度而落梁, 同时部分墩跨之间挡块出现横向挤压破坏。

1.3 高原大桥

虹口高原大桥位于都江堰虹口乡, 2006年竣工, 4×25m简支梁桥, 墩高15m, 梁系上部结构由8根矩形截面梁构成, 桥墩与每跨梁的纵向搭接长度为0.55m。地震后, 由于延桥纵向地震力的作用导致桥梁上部结构整体出现移位, 在第三跨位置处出现落梁破坏, 落梁打到下部的桥墩上, 导致桥墩出现严重倾斜, 同时地震力传到桥台处, 导致桥台出现严重挤压破坏, 桥面板挤压隆起达1m高, 该桥沿其纵向的最大水平位移达1.2m。在横向地震力作用下, 由于简支梁桥各跨是通过桥墩台简支相连, 其抵御横向地震力的方式仅是在桥墩处设置横向挡块将其约束, 使挡块已出现严重挤压破坏。

2 桥梁抗震设计

综合以上三座典型的桥梁破坏, 可以看出, 此次地震中桥梁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上部结构的落梁破坏及横纵向滑移问题, 桥梁下部结构如桥墩基础基本完好。在其他受损桥梁中, 桥台锥体、墩周铺护开裂、滑移, 墩台身位移, 支座锚栓剪断, 墩台身开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 我们在桥梁结构体系的选择、桥型布置、路线走向以及桥梁结构细部设计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结构防震、减少震害的效果:

1) 由于地面运动和场地条件会对桥梁损伤造成重大影响, 故应首先评价场址的稳定性, 应保证地震时基础不能产生大的位移, 同时要求建桥不能在跨越活动断层处选址修建桥梁。加强对桥梁墩柱和桥台基础的地质条件考察, 以免发生地基沉陷和沙土液化等不良现象;

2) 对常规的简支桥梁结构应加强桥面的连续构造, 以及需提供足够的加固宽度以防止主梁发生位移落梁, 另外还应适当的加宽墩台顶盖梁及支座的宽度, 并增设防止位移的隔挡装置。

3) 尽量采用连续的桥跨代替简支梁跨, 进而减少伸缩缝的数量, 降低在此落梁的可能性, 同时也提高了桥上行车的舒适性。

4) 地震区桥跨不宜太长, 过大的跨度意味着墩柱承受的轴向力过大, 从而降低墩柱的延性能力。

5) 桥梁位置应选在良好和稳定的河段, 同时应尽量使桥梁中线与河流正交, 以避免采用斜交时, 地震产生的河岸向河心滑移使桥梁发生错动或扭转破坏。应注意在主河槽与河滩分界的地形突变处, 应尽量避免设墩, 否则应予以加强措施以减免滑移。

6) 对采用橡胶支座而无固定支座的桥跨, 应加设防移角钢或设挡轨, 作为支座的抗震设计。

7) 采用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成具有足够的延性, 以使在强震作用下使该部位形成稳定的延性塑性铰, 并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 耗散地震力。

8) 在地震区的桥梁结构以采用跨度相等、每联连续跨内下部墩身刚度相等为宜。跨度不均, 墩身刚度不等极易发生震害, 这已经为国内外许多震害所证实。对各墩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可采用调整墩顶支座尺寸和桩顶设允许墩身位移的套筒来调整各墩的刚度, 以便使之刚度尽量保持一致。

9) 可采用上部结构和桥墩完全连接的刚构体系, 对于可能产生土壤液化的地点, 桩应穿过可液化层达到坚硬土层上, 由于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增大和坚实的桩承载能力的保证, 减少了由于土壤变形而失效的可能性。

10) 加强桥梁各跨间的构造连接, 特别注意纵向挡块的设置以防止落梁的产生。

11) 对高烈度区的桥梁设计应在纵向设置一定的消能装置, 如采用减、隔震支座, 以及在梁体和墩台的连接处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以便共同受力和减小水平桥梁荷载。

12) 对于较高的排架桥墩, 墩间应增设横系梁以减少墩柱的横向位移和设计弯矩。

3 总结

桥梁抗震设计的措施有很多, 设计时关键是要根据具体的地质环境条件, 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因素与安全因素, 选择恰当的抗震措施, 以达到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延性抗震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陈惠发, 段炼 (美)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篇4: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摘要:“5.12”汶川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损坏最严重、人员伤亡最大的部门是中小学学校建筑。文章结合大家搜集的抗震救灾的相关资料,对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学校建筑进行相应分析和反思,最后对学校建筑今后的防震减灾及学校建筑设计提出思考意见和合理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学校建筑;震害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1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19-01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中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汶川8.0大地震再次证明了我国抗震任务的艰巨性,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基础设施及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同时还会引起山崩、滑坡、地基液化、地裂缝、喷砂、冒水等现象,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教学楼区一般人口密度高,流动量大而且频繁,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由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他类型建筑大的多,此次5.12特大地震中,四川省近7000座学校建筑倒塌,大量校舍坍塌导致学生伤亡达数万人,地震引起的学校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避免中小学建筑的倒塌及其将地震伤亡减至最低程度,成为土木工程界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1中小学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学建筑现状

由于资金有限以及考虑到使用功能,大多数中小学教学楼都采用砌体结构,多道纵墙,然后外加一外挑走廊的典型教学楼模式。这种形式教学楼的横墙间距约为7~10 m,纵墙间距为5~7 m,层数多为3~4层。再加上很多教学楼的施工为了缩短工期,不规范的加大建设速度,更有一些不法分子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致使教学楼成为了地震灾害中最严重的建筑群。

1.2中小学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结构体系来说,产生震撼的原因主要在于多道横墙和两道纵墙,外加一外挑走廊的教学楼模式以及砖砌体本身存在着不足:

①此单边悬挑单跨体存在着缺点: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严重不对称结构会出现水平侧移,使屋盖粱的弯矩和剪力向外挑廊侧柱头转移,挑廊侧柱轴力大。水平荷载作用下,柱轴线变形较大,因此侧移也较大柱轴力较大。由于以上两个特点,当强地震来临时,在竖向、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来不及发挥,挑廊侧柱轴力急剧增大,发生脆性压溃破坏。②大多采用预置楼板,整体性差。所采用的预制楼板一般搁置在两端的墙或梁上,地震是容易滑落造成重大危害,其抗震性能明显比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要差。在村镇中小学建筑中,由于资金以及技术等因素,没有采用构造柱、圈梁以及其他构造措施提高其延性和抗倒塌能力,导致大地震结构由于整体性不足发生倾斜倒塌。③绝大多数学校建筑采用砌体结构,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倒塌和破坏。

2震害分析

①工程的选址不当。由此次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几所学校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在建设校园时没有考虑地震安全评估,避开地震活动地带和大的地质断裂带。②结构造型不合理。学校建筑作为特殊建筑具有内部空间跨度大、荷载高,教学楼墙体高宽比不当,且长期处于动静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人员密集,疏散时间长等特点。这就要求校舍建筑必须满足耐久度高柔性佳抗倒塌能力强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校舍所大量采用的砖混承重墙+预置楼板的结构形式,这些隐患在平时单纯竖向荷载作用下不明显,一旦遇到地震、风暴等外界破坏力极易诱发瞬间整体垮塌。③对校舍建筑重视不够,抗震设防过低。我国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不修,大震不倒。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将建筑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前两类作为标志性建筑,或指挥性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较高,而中小学校舍多按普通建筑划分为两类建筑,只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一旦遇到类似此次汶川8.0的偶遇地震时,抗震性能明显不足,在国外多是按照避难所标准修建。因此,我国的校舍抗震设防明显过低。

3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此提出学校建筑抗震建议:①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②保证施工质量;③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从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可以看出,在建筑方面应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措施筹集资金,加大对校舍建筑的投资力度,并做到“全程监督,专款专用”,不要等到灾害真的发生的时候才心痛,才去寻找问题。

参考文献:

篇5: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戒指5月22日19时,已造成55239人死亡,28万余人受伤,数字还在上升。

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生命岌岌可危。一片片废墟,一座座倒塌的楼房,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一。的亲情、友情、爱情的赞歌。

我们的党,我们的解放军让我感动。当温总理冒险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并潸然泪下时,当我们年轻的伞兵将士们写下遗书伞降灾区时,当我们的武警战士们不顾余震用双手救出一条条生命时,他们的敬业奉献与执着让我们感动,深信党,相信我们的解放军。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让我感动。灾难发生后,各级政府反应迅速,13亿人民上下同心,救援队、志愿者自发奔赴前线,工人、农民、学生、华侨„„捐钱、捐物、捐血。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情谊,是抱着“只要团结必将胜利”的一颗颗坚定而充满爱的心。

灾难总会过去。时间为汶川遇难者停留三分钟。十三亿同胞为你们祈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重建美好家园。

这个月思想上真的使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汶川地震让我深深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珍贵。活着就是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以前总觉得时间很多日子很长,常常无意识地便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现在想想是多么的惭愧。还有就是,看着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自己钱不多力也帮不上,心里很内疚。只盼着哪天可以用上自己的热血挽救一条生命。

篇6: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1993,09-----1999,09在道真县三桥镇联生小学学习。

1999,09-----2002,09在道真县三桥镇三桥中学学习。

2002,09-----2003,09在道真县民族中学学习。

2003,09-----2007,09在道真县金星中学学习(复读一年)。

2007,09-----2008,09在贵州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学习。

2008,09----------在贵州民族学院管理学院学习。

何时何地受的奖励:在2008级学生军事训练中,评为优秀战士。

在三十三期团校学习评为优秀学员。

在2009至2010学年获优秀学生干部。

在2010年获优秀共青团干部。

自我鉴定:入学以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我努力学习,完成本专业所有科目的学习,并在课余时间参加各项活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在思想品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团结同学。在工作上,在任班干期间,我积极承担并完成学院分配的任务,为同学服务。在不断的学习中,虽然在各个方面有所成长,有所提高,但是也任然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弥补缺陷,不断提高自己。

入党申请书

管理学院第三党支部:

今天我郑重的提交我的入党申请书,请组织考核我。我是2008年度入学的大一新生,经历了严酷的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本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习,开始我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党的十六大在党章中将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概括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学习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的民族性、群众性和阶级性相结合的结晶,它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进性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信赖和托付,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神圣的组织成立于1921年。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荣的道路,这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几十名党员,逐步发展到今天这一个拥有七千多万左右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选择是我们党在革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引领中国社会实现变革进步的结果。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进性,不断引领中国社会走向成熟、完善。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探索实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是引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领导中国社会实现革命与进步的力量。面对中国社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实现“独立”与“富强”的两大目标,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

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提出了改良政治和“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失败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借助西方的“上帝”而实行一种农民“乌托邦”式的政治主张也失败了;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提出并实施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百日维新”运动遭到了地主阶级顽固派的血腥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仍然在黑暗中摸索。中国社会在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选择了新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这个先进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先进、有力的思想武器的指导下独立地登上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中国的社会革命就在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追求变革进步的选择,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中国近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向西方学习,他们追寻着,比较着,踏着前人的足迹,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治夷”再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从“中体西用”到政治维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革命;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满怀救国救民热忱的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先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中国社会在追求变革进步的进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引领中国社会初步实现了不断进步的愿望。它领导着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它领导着人民解决了历史上任何统治者都不曾解决的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它领导着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达到了世界前列;她领导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人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惊人的建设成就拓展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提升了中国社会要求在党的引领下不断进步的愿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七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生日之后,我一直在深思、在回顾,从小就受爱党爱国的教育,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早已扎根在我的心中。黄继光、邱少云、雷锋从小学就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入队、入团、入党是我们这带人政治成长的体现。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有自身的优点,在思想品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在工作上,我责任心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工作勤奋刻苦,刚进入大学我就加入了本班班干,和班上其他班干组织和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比如“迎新晚会”和“迎新篮球杯”等一系列活动。性格上也比较坚强,自制力也较好。同时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

篇7: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

剑阁县柳垭小学地处108国道旁,距普安镇10公里,属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小学教学班6个,初中教学班6个,幼儿班1个,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工43人。学校占地面积12034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生源辖区二十余个行政村,人口70000余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剑阁县柳垭小学的房舍6000多平方米全部受损,大部分房屋垮塌、开裂,有3600多平方米的房屋不能使用,各种设施设备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590多万元。师生住帐篷、板房近8个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经县规划局和建设局、县安监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校舍进行了勘察检测。综合判定教学楼、学生宿舍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教工宿舍、厨房及厕所必须进行维修和加固后方可使用。经科学的测算及实地考察,规划在原址重建。学生公寓资金由易居(中国)公司捐赠1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887.35平方米,属二层砖混结构,7度设防。工程于2008.9.25开工,2009.1月底完工交付使用。教学综合楼是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3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2123.87平方米,三层全框架结构,建筑层高3.6米,7度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计划修建教室12间,各种功能室8间,办公室6间,130天完工;维修加固工程,计划维修房屋24间,维修面积约1000平方米,加固堡坎约300平方米,硬化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71万元,40天完工;附属工程,计划硬化两个操场约5000平方米的地面,重建校门等,造价为66万元,中央财政拨付资金,60天完工。

柳垭小学的灾情牵动着各级人民的心,剑阁县各级领导关怀和支持,易居(中国)公司捐资援助的义举,更加坚定了柳垭师生的信心,他们积极协助、配合各承建公司,建设新校园。学校成立了由方杰校长任组长,刘平任副组长,聂银成、张国庆、贾长城、张海斌、洪绍东为组员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学生宿舍楼由广元市众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工程于9月25日奠基开工,施工队伍克服了秋季多雨,施工场地狭窄,材料紧张、价格高等诸多困难,顽强拼搏,历时130多天全面竣工,实现了2009年春季开学入住的目标。教学综合楼由四川省广通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施工队伍自施工开始,克服了夏季雨水多,气温高,施工材料紧缺等困难,艰苦奋战,昼夜施工,严格把好质量关,历时150天,全面完工交付使用。维修加固工程、附属工程均由广元市金益建筑有限公司承建,从2009年10月份开工以后,工人们实行了“5+2”、“白+黑”的工作机制,争分夺秒,艰苦攻关,于2010年1月底完工。至此,我校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

柳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学校硬件建设得到了提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美轮美奂的新型学校。她能更好地满足柳垭、凉山、盐店、西庙等地适龄中小学生的就学,对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秀学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建设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促进全县特别是城北及周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柳垭小学

篇8: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关键词:汶川地震 概念设计 构造 未成年人保护 楼梯间

0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

在这次地震中,“89规范”之前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倒塌;90年以后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作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在极震区,有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可相邻的砌体结构却“裂而不倒”。本文依据《规范》,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原因,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认识。

1 抗震设计应重概念、轻精度

地震作用计算是依据当地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对应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来计算的,原本就是一种数学上的精似计算,想得到精确准确的计算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设计时只靠提高地震作用来提高抗震能力,结构的各构件将需全面增加材料,增加投资,不符和我国国情;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1.1 结构体系合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2条3.5.3条规定,不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砌体结构,均要求结构体系完整,传力路径明确,但在设计中,为满足建筑师的创新突破,结构设计以拆柱子、开大洞、砌体结构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承重、转角开门窗、楼梯间凹凸于建筑转角等作为代价,结果破坏了结构整体性及传力路径,在地震中率先破坏导至结构失稳坍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围护墙和隔墙(不包括轻质隔墙)不合理布置,可使结构形成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薄弱部位而引起倒塌,(上下楼层的数量相差很大导致上刚下柔;墙不到柱顶,形成短柱剪切破坏);

目前的学校建筑因建筑构造要求及经济因素等的影响多采用单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抗震计算时,此体系结构对抗震有明显的不利因素,高烈度区的横向层间位移难以满足规范要求而倒塌,

1.2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此次地震发现,在高烈度区理论上抗震性能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倒塌的,而抗震相对较差的的砌体却也有裂而不倒的;甚至个别私人建造的砖木结构的住宅都完好无损;同一地点,同是砌体教学楼,有的损坏严重,甚至倒塌,有的却表现良好。这就是多道抗震防线起了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3条对结构体系提出了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对于在大震作用下结构抗倒塌具有重要意义。

砌体结构的构造柱、圈梁虽然不能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但作为砌体的约束构件,可以提高墙体的延性。在大震作用下,作为“第二防线”延长建筑物变形时间,约束紧箍建筑物裂而不倒,保证居住者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框架结构,尤其是教学楼这种大空间结构,如果合理设置柱间支撑或柱子翼墙(不影响空间采光和美观),增加结构纵向刚度;剪力墙结构合理设置连梁,让其作为结构的“第一道防线”在大震来临时,率先破坏,消耗地震能量并改变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地震力,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

多层框架设计时可考虑将楼梯间墙体设置成剪力墙,大跨度的公共建筑适当在墙体位置处增设剪力墙,形成抗震的多道防线。

1.3 有意识作到“强柱弱梁” 《规范》第6.2条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计算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但在这次地震中,应该要求的“梁铰机制”在毁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大量的“柱铰”。

在实际设计中,考虑到部分楼板作用形成T形梁,将框架梁的抗弯刚度放大到1.5-2.0后,梁的实际承载力大于梁端弯矩;一般情况下,框架柱即使增大了柱端弯矩设计值,计算结果只能按构造要求配筋;只有当构件抗震等级为9度一级时,规范才要求按照梁的实配钢筋反算柱端弯矩。因此对于占建筑大比重的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构件,实际的结构设计再精确,形成的还是“强梁弱柱”。

因此,设计时要意识的减小框架梁的断面和配筋,尤其是层数低跨度大的框架结构,有必要加大框架柱截面和配筋。合理确定梁的放大系数,计算后切记不要人为再放大框架梁的配筋。

2 抗震构造的合理设置是提高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汶川地震中,有许多建筑因构造的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是因为构造缺失造成整体的跨塌:预制楼板不拉结,砌体结构不设构造柱、圈梁,地震时墙体外闪而楼板瘫塌、楼梯板施工缝留在最大弯矩处;楼梯与主体结构连接薄弱,地震时先于主体破坏,堵塞逃生通道;抗震缝宽度不够,或因施工堵塞,不同结构的相邻建筑物在地震中碰撞而相互挤坏;框架结构节点钢筋锚固不足,箍筋不加密或不够长度,造成节点先行破坏;填充墙不到顶形成短柱时没有全高加密,造成柱剪切破坏。

《规范》提到的构造都是根据以往的地震灾难和工程经验积累出来的有效且必要措施,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砌体结构应严格按《规范》设构造柱、圈梁。尤其是楼梯、电梯间的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墙体;错层部位、不规则部位纵横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较小墙垛处;外墙四角均设构造柱

砌体结构受力集中部位应构造可靠,加强混凝土大梁与墙体的连接,7-9度时不得采用独立砖柱,大跨度梁应采用组合砌体,即在支撑部位仅设置构造柱是不够的,是需要进行沿楼面大梁平面内、平面外的静力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框架结构节点钢筋须满足锚固要求,梁柱箍筋按规范加密,注意箍筋与纵筋的比例;填充墙不到顶形成短柱时,框架柱应全高加密,从构造上保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保证大震来临时,梁的塑性铰能发挥作用,避免柱及节点破坏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

女儿墙等非结构构件应与结构主体可靠连接,且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尤其是建筑物出入口上部的挑檐、女儿墙、玻璃幕,吊顶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严禁采用无锚固的预制混凝土挑檐。

当设计必须采用预制装配式楼板时,则应做好预制板间拉接锚固,设置板边圈梁,板缝现浇配筋带,并设置板端现浇配筋腱鞘,可有效提高楼盖的整体性。

3 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

根据震害,国家再次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密集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与大型体育场管(人口密集)同类设置。

4 生命通道——楼梯间的安全

由于楼梯段侧向刚度较大、山墙较高、休息平台与楼层存在错层,地震是最容易破坏。作为逃生通道,楼梯间的抗震设计应予以充分重视。

4.1 楼梯间的混凝土梯段、梁、板应参与计算,并考虑对楼梯间山墙造成的不利影响。

4.2 在教学楼、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建筑有必要在室外另设疏散楼梯,以便室内楼梯间破坏时有第二个逃生通道。

4.3 楼梯间构造合理,形成应急疏散的安全岛。

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拉结钢筋,钢筋混凝土带,可靠连接或锚固。

4.4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是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5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部或转角处,更不宜设置突出建筑物的转角圆形楼梯间,这都是宜引起地震时集中变形破坏的地方。

5 结语

汶川地震表明,只要严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保证施工质量,以及震前经过抗震加固的建筑都能达到“三水准”的抗震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篇9: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绵震灾志〔2009〕1号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印发《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篇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军分区,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现将《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编纂工作实际予以修改完善,并及时报《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审定。联系人:晏茂川 李维怡 电话:2317433。

附件:《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

二00九年十月十三日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

(征求意见稿)

图 照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无题小序

第一章 地质构造与地震监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龙门山地质构造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节 地震监测(含震前监测和余震监测)

第二章 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次生灾害

第三章 灾情概况

第一节 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二节平武县 第三节 安县

第四节 其他县(市、区)第五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

附表:全市人员伤亡表(含死、伤、失踪)第四章 房屋财产损失

第一节 房屋损毁 第二节 财产损失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野生动物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公路设施 第二节 铁路设施 第三节 通讯设施 第四节 邮政设施 第五节 电力设施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节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第八节 水利设施

第七章 工业灾情

第一节 市属工业 第二节 县属工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八章 农业灾情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水产渔业 第四节 农业机械 第五节 林业

第六节 城镇、农村沼气

第九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金融业

第三节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十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第二节 教育设施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四节 科技设施 第五节 文化设施 第六节 体育设施 第七节 社会福利设施

第十一章 文化和旅游业灾情 第一节 羌文化的毁损 第二节 文化遗产灾情 第三节 文物毁损 第四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抢险救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二节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三节 成都军区、济南军区、二炮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四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五节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绵阳工作组工作 第六节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七节 驻绵军事机关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八节 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九节 绵阳市领导在极重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第二章 救援

第一节 军队救援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第三节 武警、消防救援 第四节 公安、特警救援 第五节 国家部委救援

第六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救援 第七节 省内市(州)救援 第八节 市内救援 第九节 社会救援 第十节 志愿者救援 第十一节 国外专业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含设施与重要人物)第三节 搜救

第四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灾民临时安置 第一节 九洲体育馆 第二节 南河体育中心

第三节 县(市、区)临时安置点 第五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通讯设施

第三节 应急供电和电力设施 第四节 广电设施

第五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抢修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 第二节 电视台、广播电台 第三节 报纸、杂志 第四节 网络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 第一节 堰塞湖的形成 第二节 除险 第三节 避险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堰塞湖排险 第二节 治理水利隐患

第三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第九章 维护稳定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第二节 稳定市场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守护重点目标

第十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监测 评估

第二节 运输保障(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财税政策 第六节 特殊金融政策与保险措施

第三篇 医疗防疫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部署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第三节 政策支持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第一节 国家医疗卫生救援

第二节 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卫生救援 第四节 港、澳、台医疗卫生救援 第五节 国际医疗卫生救援 第六节 市内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第二节 市内救治 第三节 转送外地救治 第四节 心理治疗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含遗体处理)第二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五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二节 医疗对口支援

第三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四节 防疫对口支援

第六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第三节 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构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第二章 捐赠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队捐赠 第二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捐赠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第四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捐赠 第五节 志愿者队伍捐赠 第六节 省内市(州)捐赠 第七节 市内捐赠 第八节 特殊党费

附表:1.捐赠资金总额 2.捐赠物资总额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第一节 协调机构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第一节 生活救助 第二节 安置灾民 第三节 危房鉴定 第四节 市场供应 第五节 文化生活

第六章 灾区重要民政事务

第一节 抚慰活动 第二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第三节 “三孤”人员安置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和政策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法规、政策 第二节 市级部门重建政策 第三节 县(市、区)重建政策 第四节 对口支持重建政策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北川新县城规划 第三节 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国家和省、市的支援重建规划 第二节 山东省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 第三节 河北省支援平武县重建 第四节 辽宁省支援安县重建 第五节 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 第六节 其他县区的对口支援与重建

第五章 住房重建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实施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四节 其他住房 第五节 居民区设施配套

第六章 工业重建

第一节 县(市、区)工业 第二节 主要产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七章 农业重建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第四节 生态修复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八章 交通重建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船舶渡口 第四节 汽车站

第九章 文化和旅游重建

第一节 羌文化保护 第二节 文物保护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广播影视 第六节 新闻出版 第七节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旅游设施

第十章 科教重建

第一节 校园重建

第二节 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重建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计生机构 第三节 医疗防疫管理机构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重建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电子政务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第十三章 电力重建 第一节 输变电工程 第二节 供用电网络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第一节 商品零售网络 第二节 生活服务网络 第三节 商贸批发体系 第四节 物流配送体系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系 第六节 金融信贷服务

第十五章 防灾减灾重建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十六章 精神家园重建

第一节 宣传 第二节 心理康复工程 第三节 地震遗址保护

第十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协调

第二节 资金筹集、监督与审计 第三节 中期评估 第四节 规划调整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六节 全面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和英雄(先进)集体

无题小序

第一章 英模传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且牺牲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军委表彰和记功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节 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烈士

第五节 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灾后重建的英模

第二章 英模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章 英模表

第一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七一”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五节 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章 英雄(先进)集体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三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五章 英雄(先进)集体名录(市委、市政府表彰)

附 录 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图书等原始文献(原件、节录或目录),少量收入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照片。

篇10: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

为了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确保全志行文规 范统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修志实践经验,制定本行 文规范。

一、书写格式

(一)用字、用词。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繁体字外,一律使用规范汉字。书写格式 一律自左向右横排。

简体字以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 布的《简化字总表》、异体字以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异形词以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为准;不得使用1986 年已经宣布废止的1977年12月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 “简化字”或其他不规范汉字。通假字、异体字、自造字以及已经淘汰的 旧字形、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只有在引文和特殊需要并加以注释的地 方方可使用。

含义相同的字词使用时要统一。如“截至”就是“截止到”,“报名 到5月底截止”里的“截止”,不能为“截至”。“唯”、“惟”可通用 时,统一使用“唯”。“其他”与“其它”,统一用“其他”。“制定”

与“制订”,法律、决定、规定、制度、章程用“制定”,计划、规章用 “制订”。

(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按照199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执行。

1.标点符号写在行内,除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他每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后引号、后书名号、后括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不可出现在回行的行首;前引号、前书名号、前括号不能置于每行的行末,应加在回行的开头。

2.关于引号的使用。词语使用引号,有比喻、引申和贬义的作用,因 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改革开放不得再加引号。要正确处 理完全引语与局部引语中引号和句号的关系。引用整句而且包括冒号的,最后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不是引用整句,而且无冒号的,最后的标点 符号放在引号之外。

3.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常用的连接号为占一格的一字线

(一),只在 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两字线(——占两个字位置)、浪纹(~)和半 字线(-)可以作为连接号的特殊形式使用。

一字线“一”用以表示两个相关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及相关地点之 间的起止;在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表示产品型号、化学键或 标准代号与年代号的分隔、图注的横线等;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的 发展。如产品型号“TPC一3”。表示年份起讫,全志统一省略前一“年” 字,如“1978一2005年”;相同月份时间名词省略方法同年份,如“2003 年1月2一5日”,但不同月份的不能省略,如“2002年1月12日一2月18日”。表述时间时,前后单位对等的用一字线“一”,如“1986一1990年”;前 后单位不对等的用“至”,如“1986年7月至1993年春”。

浪纹“~”用以表示相关的时间、数字的起止范围。由于负号与一字 线会联成一线,容易产生误解,故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 范围时,使用浪纹“~”,如“10%~30%”、“10℃~32℃”、“300km~ 600km”、“10~50”等。两个连用的数值之间不能省略单位,如“300公 里~500公里”不能写为“300~500公里”。数字后面有量词的量值范围,一般只需要在后面写一个单位,如250~300个、700~800根。

半字线“-”用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名词,以构成一个复合词,如4-二乙烯基卟吩;也可用于公式、图号、表号、题号、项目号等的编号。

两字线“——”用在公式的说明文字中;用在副标题之前。连接交通 运行起讫点,为了醒目可用两字线,如“北京——成都”。

4.关于分号、逗号、顿号的使用。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的停顿; 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分号内不能用句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果并列词语内部又包含有并列关系的词语,则上一层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如“中共××省委书记某某,省委副书记、省长某某,中共××省委常委某某、某某、某某,××省副省长某某、某某”。

5.关于书名号的使用。书名号用于著作、篇名、报刊名、论文、文章 名、文件名、刊物名,法律法规、规定、方案等的名称,以及大部分文化 产品的名称等。不用于单位名,如可以说“《人民日报》的人民日报社”,不可以写成“《人民日报》社”。丛书名不是正书名,不可使用书名号,如“幼儿认知丛书”。

6.关于括号的用法。文中需要括注的说明性、解释性内容,一般使用 圆括号(即“()”)。文件号用方括号(即“[ ]”)。

7.与序号配合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要得当。“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码“一”、“二”……后面用顿号,带括号的汉字数码“

(一)”、“

(二)”、“

(三)”……后面不用标点,阿拉伯数字“1”、“2”……后面用齐线圆点,“(1)”、“(2)”……后面不用标点。“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后面不用标点,并与后面的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单独占行的标题中使用汉字“一二三……”做序数词时,序数词后面不用标点,并与后面的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

8.高撇号“’”(习称“省字号”)仅限用于某项活动“标题式”的 名称中,例如“’97全国足球甲级联赛”、“ ’97中国商品交易会”。“’97”这种形式不可代替 “1997年” 表述一般的年代。“’97年”、“’97”中的“年”、“”是多余的。

9.一般说来,句内括号里的注释性文字末尾不用句号,更不能用逗号。如不能写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组织和进行了大量调查(包括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作为他理论的佐证和支持。”而应写作:“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组织和进行了大量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 查),以作为他理论的佐证和支持。”有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气和情感,句 内括注文字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如果是句外括号,括号内注释文字 要根据需要使用句末点号。

10.外国人名中的间隔点应从前面文字,如“N.曼德拉”的西文后面使用下脚点,“纳尔逊·曼德拉”中文后面使用中圆点。

(三)编次形式。

篇、章、节、目一律用汉字标明次第序号,如“第一篇”、“第二章”、“第三节”;子目标题加方头括号(【】),不标次序。目以下若需使用 分层序码的,可以“

一、”、“

二、”、“

三、”……为第一级,“

(一)”、“

(二)”、“

(三)”……为第二级,“1.”、“2.”、“3.”……为第

三级,“(1)”、“(2)”、“(3)”……为第四级。目以下的层次划分不超过四层。

二、文体语言

(四)除引文和附录等文献资料外,一律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 述体。注意与议论文、教科书、总结报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文体相 区别,除文学艺术、旅游等相关内容外,不抒情、不描写、不议论。一般 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

除引文和附录等文献资料外,不用口头语、方言、俚语或文言文,不 文白夹杂。

(五)行文朴实、严谨、简洁、流畅。要惜墨如金,杜绝空话、套话、废话、浮词,尤其应杜绝渲染性、广告性文字。

使用判断词和修饰语时,要仔细斟酌,注意分寸,不以偏概全,不言 过其实。慎用“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第一”等类文字;经权威 单位评选的,须记明“原表述的”评选结果和评选单位。

(六)不使用含混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如“上级的指示”、“由 于种种原因”、“多数人的意见”等。无知识性和常识性错误,没有乱改 科学定律、理论概念、政治术语、历史典籍、名家名言的提法和内涵。

(七)专门术语必须准确。运用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加以注释说明。忌用仅在行业内使用的简称,如“砼”,应写成简明易懂的“钢筋混凝土”。

(八)志书从第三人称角度进行记述,不用第一人称。

三、称谓名称

(九)除引文或特殊情况外,政区、机构、政党、军队等均直书其名,不用第一人称代词,如“我党”、“我军”、“我市”、“我集团”、“本 市”、“本办”等。

(十)不同时期的国家、团体、机构、职务等,均以当时名称为准,不能用今称代替。名称必须准确规范,如“清朝”不称“满清”,“国民 政府”不称“伪政府”、“旧政府”等。

朝代名称使用规范的通称,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中国历代 纪元表为准。

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得称为“建国前、后”。涉台用语,遵照中央有关文件执行。

(十一)人物称谓,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应直书姓名,不加职务、兼称及其他褒贬之词。不在姓名后加教授、先生、局长等身份词;必须说 明身份的,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前冠以职务(职称)。除僧侣、作家、艺人外,其余人名一律用正式姓名,不用字、号、别名、谥号、绰号;确需使用字、号、别名、曾用名、绰号的,在首次使用时注明,以后不必重复使用。以字知名者,可用字不用名。同名人物,应分别在首次出现时括注其生卒年或出生地,或在姓名前加身份词。外国人名首次出现时应括注外文原名。

(十二)各种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等专有名称使用全 称。使用简称的,应在首次出现的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简称概念必须准 确规范,不可使读者产生歧义。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可简称为“中 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简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可简称为“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 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可简称为“四川省外事办公室”,等等。

(十三)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

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下限时名称。同一地名连续出现的,不必一一注明。

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地名的,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

(十四)跨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航线、文 物古迹、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其名称和数据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为准。

(十五)外国国名和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 名,以新华通讯社译名为准。新华通讯社没有译名的,首次使用译名时括 注外文全称。(十六)生物、矿物名称,使用中文标准学名。记述自然资源时涉及 某地生物名称的,首次出现时采用二名法,括注该地俗名。

四、时间表述

(十七)时间概念表述准确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民国以前用帝王年号纪年、农历纪日月,括注公元纪年月 日,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嘉庆元年(1796年)、光绪二十六年

二月初二(1900年3月2日)。民国用民国纪年,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 写,如“民国25年(1936年)3月8日”。同一帝王年号在同一实写类目中 多次出现,公元纪年只括注首次出现者,余不括注。民国纪年在同一实写 类目中不是一年的,括注首次出现的年份,其余年份不括注。民国时期一 般用公元纪日、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用公元纪年,公历纪日月。干支纪年括注公历,如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 世纪90年代”、“1996年12月31日18时25分36秒”。

年份书写用全数,如“2008年”,不能写成“○八年”或“08年”。

(十八)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用汉字。如 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须用间隔号“·”将表示月份和日子的数字 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

等。此外,月份或日子只要有一个是两位数,要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已为大众所接受的词组不用引号,如五四运动、五 一国际劳动节。

(十九)时间表述必须准确具体。除引文外,不使用时间代名词,如 “今年”、“前年”、“上月”等,也不使用“最近”、“不久以前”、“多年来”、“目前”、“现在”、“近年来”、“已经”、“即将”等 模糊时间概念。

(二十)人物生卒年代、任职起讫时间等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括注人 物生卒年份可不加“年”字,如“鲁迅(1881—1936)”。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可采用《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 表示法》(GB/T 7408-2005)的5.2.1.1中的扩展格式,年月日之间使用半

字线。当月和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数上加“0”,如“1994年9月30日” 可以写为“1994-09-30”,“1994年10月1日”可以写为“1994-10-01”。

五、数字运用与书写

(二十一)统计数据的使用,符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数据的定义、含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等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

(二十二)数字书写方式,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 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执行。全书一致。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包括: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特定情形下,月份有的时候 应该使用汉字,如“早春二月”、“红五月”、“金色的十月”等。

2.记数与记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千)分数、比例、经纬度、设备型号等,如53678、-76889、1/

4、4.5倍、66.82%、95‰、7:

5、17.88万公里、40克、36.9平方米、217.89亿元、48岁、10个月、-18℃、2.67安培等。

3.部队代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编号等,如国办发[2008]1 号文件、77891部队、21/22次特别快车、ISBN7-303-06685-X、HP-3000 型电子计算机、93号汽油。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或书写纪年、时间、数值,不能断开或移行。公历、农历不可混用,不得写成“2004年十月二日”。

(二十三)阿拉伯数字书写的5位和5位以上的整数的分节,一律不使 用千分撇“‚”分节的办法,而是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即将数字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分成每三位一组(即“节”),组与组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如36 877 121。

5位数以上,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记位)的数字,如268 000公里写为26.8万公里,268 000 000公里写为2.68亿公里。

尾数不是零,或改为亿万为单位影响数据精确的,按原精确数书写,如3 211 661。

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要夹用“

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记位(千瓦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列),如“5千公斤”应写为“5000公斤”;2.68亿公里不能写为2亿6800万公里,也不可写成2亿6千8百万公里。

尽量避免使用分数,采用小数。小数点为齐底线的下脚圆点“.”。除 需精确统计者外,小数取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小数点后第三位四舍五入)。

(二十四)数字书写时使用汉字的,包括:

1.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专用名词、诗词、古文中的数字或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如一律、十滴 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第三世界、四氧化三铁、“十一五”规划、九 三学社、十一届三中全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等。

2.相邻的两个数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以及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如

二三米、三五天、七八十种、十之八

九、几千年、二百几十次、十余次、三千元左右、一千多件、约三万吨、三十年上下等。连用的两个汉字数字 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如不写为“

二、三米”。但在表示统计意义的一组 数字中既有确数又有约数的,为统一,全部使用阿拉伯数字,如“银行贷 款2.6亿元,调集技术人员100余人,购进钢材2000多吨、水泥8万余吨、铝

材500吨”。

3.数字后不带量词的,如“三省”、“五国”、“四大项”等。

4.非公历年月日,如正月

十九、辛亥年五月十六日、清道光二十一年 四月初九。

5.星期几,如“星期五”、“礼拜一”等。6.成数,如“只占九成”。

7.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 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的一致,如一个人、三本书、读了 十遍等。

(二十五)序数的书写根据相关语言环境而定。十以下序数独立使用 时,用汉字,如“第五军”、“第二名”。十以上序数、一组序数或与其 他阿拉伯数字连用的序数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38师”、“第1团、第38 团、第138团”、“2004年第4期”。

(二十六)表示数量的增减,要注意下列情况:“翻番”是两倍两倍 地增加,如现在基数是3,翻1番就是6(=3×2),翻2番就是12(=3×2 ×2),即“翻几番”就是原数乘以几个2。“加倍”表示某数的几倍,就 是用几去乘以某数。“为(是)过去的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 “增加了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降低到80%,即原为100%,现为80%;降低了80%,即原为100%,现为20%。不能用“降低(减少)××倍”的不确切表述(因为降低或减少一倍即原数减去原数等于零)。

数字增长的比较,比较的为“比某年增长×%”,一般不用“同比”或“增长×个百分点”,对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时用“提高×个百分点”。

物价数据分别记述时,采用当年价,如进行纵向比较,须折换为同一 的不变价,并予以括注。

六、量和单位

(二十七)计量单位名称、符号的运用,按照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 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 3100-3102-93)执行。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使用非法计量单位。

行文中的数量符号、物理量符号及其他符号、代号的书写应保持前后 一致。

度量衡单位使用标准的公制,不使用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公 字号”单位。如原长度单位中的“公尺”、“公分”,应分别改用“米”、“厘米”,不用市“尺”。因“千米”可用其俗称“公里”,本志一律用 “公里”不用“千米”。面积用“平方米”、“平方公里”,“公亩”改

成“百平方米”。质量单位(人民生活和贸易中习惯称重量)用“吨”、“千 克”、“克”。因“千克”俗称“公斤”,本志一律用“公斤”不用“千 克”,也不用市“斤”。容量中用“升”,不用“公升”、“立升”、“加 仑”。电能单位中的“度”用“千瓦时”。

物理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50平方 米”(不可简写成“平方”)、“100立方米”(不可简写成“立方”)、“4公斤”、“200升”、“20℃”等。非物理量值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如 “5人”、“600个”、“22.6元”、“1000美元”、“20岁”、“60万册” 等。

(二十八)历史上的旧计量单位和外国计量单位,如旧制“斗”、“石”、“亩”,英制的“哩”、“码”、“磅”,日制的“坪”、“町”,俄制 的“普特”、“沙绳”等,在引文或叙述当时历史史实时可以使用,但要 做出与今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释。如与当今法定单位换算有困难,也必 须做出说明,如“老亩”每亩绝大多数大于60平方丈。

(二十九)温度采用摄氏制,不用华氏和列氏制。引用历史记载,涉 及华氏、列氏制时,用圆括号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

(三十)行文中计量单位用汉字表述,不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 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如“克”、“米”不写成“g”、“m”。必须载入的公式则要使用相关字母、符号,如在行文中用“平方米”、“大 于”、“水”,在公式里则用“m2”、“>”、“H2O”。行文中的文字和符号不得交互使用,前后必须统一。如前面写成30℃,后面写成三十摄氏度。

(三十一)词头符号和单位符号的大小写必须准确,如m(米),cm(厘米),km(千米),g(克),kg(千克,公斤),t(吨),A(安〔培〕),W(瓦〔特〕),Hz(赫〔兹〕),MHz(兆赫〔兹〕),V(伏〔特〕)等。

(三十二)除引文外,全志计量单位名称使用要统一,如机关单位用 “个”,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用“所”,公园、体育场馆、图 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用“座”,病床用“张”,商店、工厂、企业用 “家”,汽车、自行车用“辆”,学生、医生、教师、职工、科技人员用 “人”(称谓在后时用“名”、“位”,如10名学生、5位教师)。

七、图表照片

(三十三)入志图照都要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清绘。所有照片均有准 确精练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事物、活动内容,需要说明的人物 的位置及当时职务等。

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根据2001年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

署发布的《关于严格审核期刊封面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图片的通知》(新 出报刊[2001]141号),严格执行送审制度。

反映综合、宏观性内容的图、彩照、黑白照、数据表可作为插页,置 于志首。反映微观内容的彩色、黑白串文图、照、表与所随正文内容要吻 合。

照片一页多幅时,说明文字集中编排,标明序号。图照没有损害人物形象的画面。

入志图照的著作权问题均应获得使用授权。

(三十四)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示意图等。含有国界和省界的地图 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应履行测绘管理部门 的报批手续。物产、资源图等也须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地图注 明比例尺(注意应为原图缩小成书版后的比例)。

图标题位于图的上方居中。全书图统一编号。图序号以各分卷的篇为 基本单位排序,标于图左。如“图1-2-3”,表示在某分卷第1篇第2章,为全书的第3幅图。图需要注明内容的,在图的左下角抬头空2格写“图注 1:”、“图注2:”,以此类推。

(三十五)表格包括统计表和文字表。统计表包括综合统计表和分类 统计表。统计表表式一般包括标题(表题)、表体、标注三个部分。表体 包括表头、表项和表框。表头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 列或首行。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 成表身。表格一律用三线表(顶线、分栏线、底线)。

标题(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居中,首标时间,次标地域范围(或行业、单位),再标内容事项。

表序在表格的左上角。文中表格以各分卷的篇为基本单位排序,全书 统一编号。如“表1-2-3”,表示在某分卷第1篇第2章,为全书的第3张 表。表一律不加“附”字。

统计数据表应标明计量单位,并应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一 个单位的在表右侧上方标明表的计量单位,如“单位:亿元”、“单位: 万公里”。如果计量单位在两个以上,可加括号直接标在表格的具体项目 栏中,如“工资收入”栏为“(万元)”,“月可供消费金额”栏为“(元)”。

表格内上下栏目内容相同,仍列具体文字或数据,不书写“同上”字 样、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

统计表的总计栏统一居于表的下端最后一栏(行)或右端最后一栏(列)。

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排列整齐,以某种方式对齐,全书统一。如均为整 数或均为保留两位小数的,以个位数对齐(无须非常精确的,小数可一律 四舍五入为两位小数);如既有整数又有小数的采用右对齐。

数据性表格一律采用开敞式(开放式),不加横栏线和表两侧的“墙 线”。统计数据栏中,无统计数字者用“-”表示,有统计但未查出者用 “~”表示,数值为零者用“0”表示。

表格中数字无特殊意义的,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份表项的年 份须加“年”字,如“1992年、1995年……”,不略写成“1992、1995……”。文字表格采用封闭式(纵、横栏线、“墙线”均有),以保证文字内 容的准确框定。

表格可根据内容,合理地安排为单栏、双栏或三栏式,以尽可能地少 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表头及横表项和纵表项不能省略,左上角标“(续 表)”,如再转页,上页续表标“(续表1)”,次页续表标“(续表2)”,以此类推。

表格内没有使用明确的注释符号,而需要对表格作说明的,不可在表 下直接加“注:”,应在表格左下方前空两格写“说明:”。

表格排在相关正文之后,不与正文内容脱节。

八、引文、注释与索引

(三十六)志书主体资料的来源可在各分卷的“编辑说明”中交代清 楚。宜尽量少用引文;必须引用时,注明引自何书、何文,并以最新版本 为准。资料长编中的资料,则必须一一注明来源,以便存史、备查。其注 释方式见“(三十九)”条。

(三十七)引用原文(直接引语),必须用引号;转述大义(间接引 语),不加引号。

(三十八)对引文、辅文和需要加以说明的专业名词、特定事物,必 须使用注释。注释符合学术规范,要素齐备,便于查找原文。

注释形式全志统一,以脚注(当页页末注)为主,随文注相配合: 1.脚注。对整句作注释,或注释内容复杂,文字较长,一律采用脚注。注释排在引文出现的本页地脚处。正文中的引文和脚注分别用上标号①② ③等相呼应,并用8字位的脚注线即“————————”与正文分隔。注文比正文小一号字。一事一注,不采用连注形式,也不用“同上”,如“②③⑨⑩叶大兵等编著:《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329页”。

2.随文注。凡文字简短者,可在紧贴需要注释的词语之后用括号进行 注释,如“清光绪七年(1881年)水渠竣工,造福一方”。注文与正文字 体、字号相同。

3.图、表中的数字、符号或其他需要注释的,在标注对象右上角作一 星标“※”,注释的内容可直接写在该图、表左下方。如图、表下已无空 隙,可采取脚注形式处理。同一图、表中如果有两个以上地方需要作注,依次采用不同数量的“※”号区分,如“※”、“※※”。

注释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其余均用阿 拉伯数字。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年,第513页”。

(三十九)引文必须忠实于原著,不得擅自改动,原文的错别字也应 照录,但可在错别字后面用六角括号“〔 〕”括注纠正的字。对历史档案所做必要的文字加工,统一使用以下符号:系错字的,可改于其后,用六角括号“〔 〕”标明。增补的漏字,用角括号“〈 〉”标明。残缺的文字,能判明字数者,每个字用一个空方格“□”填充;如能准确判明缺字内容时,将字写于空方格内;不能判明字数者,注以“上缺”、“下缺”字样。有疑问的字句,在其后注以问号(?),以示存疑。改正错别字,增补漏字,填充残缺字,必须准确无误。原文标题不确切者,重拟或修改时,采取脚注的办法注明。

引文繁体字要改成简体字。引用古籍,凡因使用简体字而容易引起误 解的(如古地名、古人名),可用繁体字并括注简体字。

尽量不转引,必须转引的,须注明引自何书、何文及其版本、页码等 信息(见下“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的编排方式:

1.引用文献为中文著作,其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 单位、出版年份(版本)、页码,如“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 在华经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24页”。中文篇名标明刊载该文的期刊名称、日期、页码,如“黄留珠:《中国古代的几种储才形式》,载《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第9页”。

引用文献为外文著作,其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 位、出版年份(版本)、页码,书名用斜体。如:K.C.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New He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pp152-153。外文论文篇名采用引号,杂志名称用斜体,如A.K.Coomaraswamy, “The Two Reliefs from Bharhut in the Freer Galley”,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Oriental Art,Vol.6,1938,pp154-155。

2.引用文件资料,应注明发文单位、、文号、标题。如“国发[1981]87号文件《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

3.引用文书档案,需注明字别、文号、标题。

4.引用报纸,著录格式为原载时间、报名、版次,如“原载1999年8月1日《解放日报》第1版”。

(四十)参考文献统一排在书末。

上一篇: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下一篇:心灵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