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2024-07-10

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精选11篇)

篇1: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葫芦岛市胜利小学吕艳梅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表明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世纪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使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照课题方案,我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从“关注作文教法”转到“关注儿童生活”,让学生进入作文课堂。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杨再隋)。因此,关注儿童,了解学生生活的主导活动,从儿童生活入手研究作文教法,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把作文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努力实现从关注作文教法到关注儿童的转变,这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敏锐地洞悉小学生的生活及情感变化。

从关注作文教法向关注儿童生活的转变是作文教学的方法问题,更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更新问题。作文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与儿童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生活进入作文课堂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我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我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

2、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阅读,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杨再隋语),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即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幼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的习作能体现出了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写出了实在的事物,写出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能说真话实话,抒真情实感。

二、实现了“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

毫无疑问,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解决好“认识的表达”问题。生活是一回事,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又是一回事。然而,小学作文教学并不是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已有认识,即生活的积累向作文转化的难题。其主要作法是:

1、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见题生意,自由为文,使训练性习作与有感而作合拍,缩小课堂习作与学生平时写生活作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厌倦作文的心理负担。小学作文教学不是用成人的认识或机械的写法指导或用书中的优秀习作去限制学生作文的思维,而是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性劳动。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大森林的主人》等课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森林漫游记》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这样的作文,勿需自己过多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本身已有的生活经历及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快速作文。

2、重视生活信息的相互传递,引导学生构想作文内容。

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准确传递的过程,是引导小学生构想作文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生活信

息传递的面越大,速度越快,构想作文内容的时间越短,作文教学效率越高。因此,我十分重视在课堂上挖掘学生已有的认识,创设广泛交流、自由交流的氛围,努力让学生回忆生活的情境,还原生活的细节,找出事物的特征,疏理习作的脉络,综合习作的素材。我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生活领域去寻找习作的材料,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让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与激情,学会用自己的小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写好《我尊敬的老师》,我这样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并构想作文内容:由粉笔想起老师生活节俭的二三事,从教室的灯光想起老师繁忙的工作情景,由学生与老师惜别的场面想起老师关爱学生的生活细节,从老师温和的语言想到老师一次严厉的批评„„在相互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相应的获得构思作文的方法,不再发愁作文。

3、鼓励学生自由写生活作文,巩固作文技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诉的作文氛围,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外写生活作文,是生活向作文转化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这是作文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环境,依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确定学生活动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研究习作命题及学生自由拟题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建立适合学生自由作文的题库,给学生自由表达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参加作文

竞赛,口头作文比赛,优秀作文评选,自编系列童话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写生活作文的机会与条件。学生在自由作文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在读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弥补课堂作文训练的不足。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可以说水到渠成。

总结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自己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需要自己不懈地为之付出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地探索、实践,为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2004年6月1日-7月5日之间,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周林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并从“问题”、“措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儿童的区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上,又结合了一些相关的优秀经验,提出了更为根本的制度性措施。为搞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2008年1月12日,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该调研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已转化为“问题儿童”。由此,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留守儿童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心态。甘肃民乐姚寨小学采取四种方法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一是发挥班主任作用。二是发挥学校的作用。引导孩子摆正心态,自强、自立。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甘肃民乐县南古镇通过“春蕾计划”“1141”关爱女孩活动等公益性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反映了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的教育问题。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教育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本课题根据我镇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存在地区差异。本课题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这个课题一旦得以批准,并顺利实施研究,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

四、课题界定和解释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甘肃河西地区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本镇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要求省教育厅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

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六、课题研究目标

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留守孩子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教育活力,满足留守孩子在精神、物质上需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追求“学生身心健康,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环境更加和谐”,农村风貌新颖,探索出一条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之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七、研究内容

1、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观察、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

2、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建立留守孩子专门档案,更加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4、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与管理。

5、在挖掘隐性课程、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弥补他们的精神空虚。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2、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3、行动研究: 从甘肃河西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问题的行动研究。

4、个案研究: 研究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研究: 对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篇3: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一、营造蕴含本土文化的环境,感受家乡风情魅力

1. 营造蕴含乡土文化的无形大环境

(1)“引进来”。就是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引进幼儿园,让幼儿在对这些文化的接触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并对这些乡土文化形成一种学习和热爱的意向。白蒲有多种本村语言,教育幼儿用多种本村语言对话、表达,可以培养幼儿的乡村感情和语言能力;对于不能移动或不便移动的资源,通过绘画、录音等方式,将各种相关的音像带入教学情境之中,还可请会唱民谣,会讲民间故事的爷爷奶奶来园给孩子现场展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幼儿园丰厚而宝贵的乡土教育资源,不但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亲子欢乐,还可以为家园合作创造融洽和谐的氛围。

(2)“走出去”。要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民间,去亲身感受本地文化。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用心灵与大自然、社会对话。比如参观文化站、法宝寺等单位,教授幼儿乡村历史知识。带领和引导幼儿参观茶厂、黄酒厂,感受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2. 创设富含乡土文化的园所小环境

(1)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将家乡特产、传统节日见闻等,用图片的形式布置于幼儿经常走过的走廊和过道,让孩子随时感受乡土文化。组织教师和家长,引导幼儿共同制作具有乡土特色的学具和游戏器材,进而让儿童在游玩中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如:用筛子作为游戏材料,顶在头上、装上沙子来玩,锻炼幼儿的平衡性、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2)班级环境的布置。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布置富有特色的区域环境,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享受本土文化的熏陶。乡土材料制作区(提供稻草、麦秸等让孩子随意创作);白蒲特色一条街(把白蒲的一些民间小吃、地方特产等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录制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歌谣《倒花篮》《挑担号子》等,利用过渡环节在班级播放,进而从视觉、听觉等多维度促进儿童感知。

二、感悟经典游戏、本土主题游戏的情趣

1. 一日活动中融入乡土经典游戏

乡土游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好动、好游戏的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玩具材料简便,百玩不厌,是农村孩子的好伙伴。如在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中,幼儿无需复杂的材料,就可以三三两两地玩起“跳皮筋”“跳格子”等游戏,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别有韵味:一根绳子,维系着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在争论、商讨的过程中锻炼了合作的技能、丰富了交往的技巧;一房格子,考验着每个孩子,在单脚、双脚跳的挑战中,体验着坚持的胜利、期待的味道和成功的历程。

2. 区域活动中开展特色主题游戏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的主题游戏才能使幼儿感兴趣,玩起来才津津有味。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为载体,把本土特色带进幼儿的活动。建构游戏“我爱我家———美丽新白蒲”;角色游戏“我说我家———多姿新白蒲”;区域游戏“我乐我家———特色新白蒲”。整个游戏活动从材料的收集到主题的了解与熟悉,既丰富了每一个蒲幼人对家乡的认同,也激发了每一个蒲幼人对家乡的热爱。

三、构建田野灵动课堂,体验农家劳动乐趣

1. 野外拾趣中感受地方特色

春天阳光明媚,是孩子亲近、拥抱自然的最佳时节,我们组织幼儿来到田野:柳树随风飞舞,幼儿也随着柳树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快乐地跳起舞来。在公园的草地上,孩子们捉迷藏,奔跑、追逐,放风筝……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春天景象,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春天的热爱,更加深了朋友间的友谊。

2. 走进新农村体验劳动乐趣

组织幼儿开展“亲子农家乐”活动,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参加实践活动。花生、豆子下种季节,让幼儿数数点种子,把种子放在土坑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拔草、捉虫;收割庄稼时,组织幼儿拾麦穗、掰玉米、摘毛豆。通过这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感知经验,掌握农作物收、种的季节特征。总之,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寻找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田野成为灵动的课堂,让粮食、瓜果、蔬菜成为幼儿的玩、教具,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代替教师刻板无趣的说教,让农村孩子也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玩具,植根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而引领他们自主、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众所周知,越是接近幼儿生活的事物,越能激发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乡土资源是伴随孩子出生、成长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是孩子身边所特有的活的教育环境。营造本土文化环境、开展经典特色游戏、构建以田野为基地的灵动大课堂,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将乡土的物产、特色等融入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会使乡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心中播种、生根、发芽。

篇4:生活节目也谈谈儿童教育

采访人:记者程戈

记者提问:胡阿姨,您好。听说您平时很喜欢看生活节目?

胡秀坤:是的。我看的最多的就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那里面的节目教做菜、教一些生活小窍门,特别实用。家里孩子小,拿着贴纸到处贴,揭的时候很费事。后来我在《快乐生活一点通》里学了一招,对着贴纸喷点花露水,很快就掉了,非常方便好用。除了看生活频道的节目,我还爱看北京卫视的《养生堂》,从节目开播到现在,只要有时间就会看,学到了不少养生治病的方法。前一阵子节目里教了一种祛痰利湿的中药茶,原料有荷叶、甘草、陈皮、山楂,电视里教的是放到锅里拿水煮,煮一锅喝一天,我直接用热水冲泡当茶饮,效果也挺好的。我爱人吸烟,嗓子不是很舒服,有痰,喝这种茶喝了一周,确实管用。我觉得这些生活服务类节目都特别贴近生活,感觉特实用。

记者评论:截至2012年底,全国近400家电视台拥有的2200多个电视频道,总共开办生活服务类节目2100多档,健康养生类节目1300多档,家装类节目120多档,民生类节目共计3600档,几乎每个频道有1.6档节日。央视公布的“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获取生活服务信息”列收视动机的第四位,占49.80%。由此可见观众对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喜爱。这些节目胜在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针对观众提出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对症下药”,一个个简单的小妙招、家常菜、养生法让老百姓能现学现用,切实体会到电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胡秀坤:最后,我还有点建议。生活类的节目能不能再进一步,扩展点范围。我家孙女今年入托,在这方面我感触挺深的。电视台能不能增加点育儿、教育方面的节目,介绍一些婴幼儿早教、保健的知识,介绍一些幼儿园、小学的情况,说说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也帮我们答疑解惑一下。

篇5:儿童生活作文课题研究计划1

磴口县二完小聂春雨2014年3月

本学期针对教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当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此特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多种题材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兴趣,发展写作的创造力。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本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及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模式。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1、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

2、着力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语言。

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通顺。具体通顺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学生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观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二、在丰富的生活中指导观察,帮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认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这就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留心个人生活,学会体验生活。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应当让学生懂得,在个人生活中蕴藏着一个取之不竭的作文题材的宝库。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

五、课内训练写作,养成良好习惯。

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何进行写作呢?就是“活写生”,即用语言文字生动逼真地活画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但“生动逼真”要区别于词句“优美”、“浮华矫饰”,而是要倡导孩子用最平常、最质朴的语言,心理怎样写,口是怎样说,笔下就怎样写。

(1)教育学生养成说真话,吐真情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

(3)淡化文体,加强实用文的写作。

(4)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习作的好习惯。

篇6: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1、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设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是宝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课题小组,韩长明为组长,李亚军为副组长,邓花花、崔欣、李建东、邢小珍为组员进行课题研究。

3、、选取实验群体,在我校46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13人,约占总数的28%,我们课题小组确定了我校13名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6个班级当中。

4、拟定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下一步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并且与非留守儿童各方面进行对比。此次调查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5、完成了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下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6、完成了高龙中心小学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帮扶计划。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好了基础。

篇7: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幼儿园生活情境化礼仪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传承礼仪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养成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礼仪启蒙教育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园确定以礼仪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幼儿园生活情境化礼仪教育 研究》,2014年12月课题立项,我们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园幼儿进行幼儿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教育的养成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遵循文明礼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课题开展半年多以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在我园已有迹可循,园所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园所里乱丢纸屑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孩子们越来越有礼貌了,争抢玩具的少了,孩子们遇到老师问好的越来越多„„全园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越来越和谐。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及关心下,我们根据计划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探索,在奋进的路上也收获了一点的成绩,现就课题研究开展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加强领导,构建并完善了组织网络。

我园建课题专项研究小组,由我主要负责。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大家齐抓共管,狠抓落实,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我园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教育无小事”,我们高度重视工作中存在的小问题,如:一日生活环节中喝水、进餐、洗手、入厕、上下楼梯等“小事件”,观察、反思这些“小事件”中老师的教育与要求是否能确保幼儿安全?是否符合礼仪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否有更好的组织方式?力求让我们的礼仪教育既符合社会的规范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实现“规则与自由”的高度统一。如上下楼梯的安全,礼仪教育中有这样的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有秩序”。在这里:规则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幼儿的身体安全,更是为了帮助幼儿掌握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了让幼儿从小学习“做社会的人”、“做文明的人”、“做快乐健康的人”。

二、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发挥了环境潜在的教育作用。

首先,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所物质环境,努力让园所每一处都成为教育的场所,使每一堵墙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为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供环境支撑。第二、对园所的人文环境作精心规划与设计,让园所的宣传橱窗、幼儿画廊等园所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的、静态地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比如:在活动室创设了学做能干宝宝的操作区域,既激发了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又无形中教育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图书区张贴上文明阅读规则儿歌,既给孩子们创设了自由阅读的空间,又提示孩子们要学会爱惜图书,文明阅读。

三、细化教学内容,确保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效果。

1、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为使幼儿得到全面的礼仪启蒙教育,我们对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了细化,将生活礼仪分为用餐礼仪和仪容仪表礼仪,促使幼儿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别人共餐时的礼节。在仪容仪表礼仪上,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在交往礼仪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能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具体情况与他们打招呼;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在学习礼仪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做到会举手、会听,服从活动的规则;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轻轻;学会商量,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能保持安静。

如小班以生活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学习用餐礼仪和仪容仪表礼仪,促使幼儿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别人共餐时的礼节。在仪容仪表礼仪上,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立、走;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

中班组以交往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并使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不影响他人,会尊重和原谅别人;同伴间能互相帮助等。

大班组以学习礼仪为主——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做到举手回答问题、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服从活动规则;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能尊重长辈,懂得孝敬和感恩;学会商量,能尊重别人的意见,有爱心等。

各个年级段还充分利用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父亲和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集体的教育,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让幼儿学会和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

2、从幼儿方面来看:

通过开展课题活动,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了幼儿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促进了良好文明礼仪行为和素质全面提高。如:孩子能够把学到的礼仪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3、从教师方面来看:

教师的教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及文明礼仪行为得到提高。通过课题开展,教师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如:平均每月完成课题研究优秀教案的设计、心得撰写、个案记录、阶段性小结。

四、重视过程反思,注重成果梳理。

长期以来,我园教师“重做事、轻思考、少动笔”,对过程资料、阶段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很不够。大家普遍认为:幼儿园工作应该注重日常工作、家长工作、安全工作等“落在实处”的工作,对教育反思、论文撰写等不够重视。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动员与激励,老师们的成果意识逐步增强,在务实工作的同时加强了成果资料的收集和论文撰写。本年度,有好几篇论文在溧阳市年度论文中获奖。

篇8:儿童生活教育误区谈

儿童是一个生物学和文化上的双重存在, 儿童生活是一个双重的任务:生理上由一个由娘胎里出生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壮成人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和一个由只有动物本能和无意识生命的个体发展为一个现代社会人的文化过程。教育不仅要引导人追寻积极的生命意义, 而且要防止其走向异化。生活与教育的共同出发点就是生命, 即有意义的生命是好的生活, 而使生命有意义的途径就是教育。

儿童生活和儿童教育有着本质性的联系, 儿童生活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 以生活作为课程来教育儿童。儿童生活教育是相对于书本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来说的, 所以它以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为主, 也包括学校教育中的课外活动和生活化课程。

二、儿童生活教育的误区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孩子的成长成了全家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社会竞争和现代生活的压力, 使成人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 想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交给儿童。然而, 在儿童生活教育方面却存在着许多误区, 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婴幼儿期的无奈的“无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在教育学的角度讲就是教育要发展人的天性, 完成人的“天职”, 人只有完成了自己潜在特性的发展, 才算是完成了自然赋予儿童的任务, 异曲同工的是卢梭“消极”教育思想。无为的思想就是要解放儿童, 要相信儿童有成长的能力和天性, 尊重儿童的肉体成长、精神成长天性, 对他们抱有信心。

1.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的错误理解

现代的家长、教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教育知识背景, 然而对于“无为”的思想却有着不同程度的曲解。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及早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天性, 然而又苦于没有一套好的生活教育方法, 或者地处偏远, 没有符合自己理想的幼儿园和学校, 就以“无为”为由, 不去主动开发儿童的感官, 不去实施“积极”的儿童生活教育。让孩子呆在家里, 只是重复着玩沙子、橡皮泥的简单游戏。

2.缺少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的“无为”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 相信学校可以教会孩子一切, 关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就基本完全撒手, 只有在孩子的教师面前训斥几句, 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子交给你们了, 打他骂他都可以, 只要是为他好。”“孩子, 要好好听老师的话, 老师的话没错, 老师是不会害你的。”

(二) 家长强烈的“天才少年”梦想

望子成龙本是天下父母心, 但一些父母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把儿童当作是光耀门庭的工具的“天才少年”梦。翻翻报刊杂志, 随处看到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广告词里充斥着“天才”和“神童”的字眼, 充满着极富诱惑力的“成才”培养方案。于是家长们纷纷经受不住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的冲动, 让本应有着自然发展轨迹的儿童生活处在拔苗助长式的及早教育的高压下。

让孩子多识字, 让孩子背诗, 拿到英语、计算机、钢琴、美术和其它各种名目的证书, 让孩子学习跆拳道, 让孩子练拉丁舞……仔细分析, 许多所谓的“天才”方案都要打个问号, 很多严格来说不是对儿童进行的教育, 而是对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的一种催残。

(三) 青少年期的“学校万能论”与“读书无用论”

有的家长因缺少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 只好完全把儿童的生活教育交给学校, 这样容易导致“学校万能论”。其实家庭是儿童生活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所以简单依靠学校来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有的家长认为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教会儿童一切的知识与技能, 甚至优良的品德和人格等, 这种思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机械主义。殊不知, 学校教育只是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能与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就只会让儿童无所适从。

学校的功能是有限的, 不是万能的, 这是无数教育思想家已经论述过了的, 但这在一些家长的意识中, 却演变成了“读书无用论”。

进入到青少年期后, 一些儿童被认为是没有潜能的。家长或者在前期的生活和教育中投入了太多, 给予很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自己已尽其所能给予了孩子, 学校都教育不好, 自己又能如何。于是他们失望了, 绝望了, 改而对孩子进行“读书无用”的生活教育。

(四) 性别的错位

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的性别的认同是有区别的, 如希望男性阳刚、果断、有力, 希望女性有细心、灵巧的特征。

本应是性别角色最理想化的学校生活教育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教师的女性化严重, 如:北京朝阳区民办小学共有教师三百余名, 而男教师却仅仅有十来名;海淀区公立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占到近八成。

心理学专家的看法是:小学段女教师应该更多一些, 男、女比例最好在1∶4—3∶7之间, 男教师在25%左右较合适;初中段男、女教师比例应该在2∶3较合适, 即男教师占到40%, 不能低于30%。

专家指出, 在低年级教学中, 女教师因为耐心、细致等性格特点具有“优势”, 但在女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孩子身上会不经意地继承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缺乏男子汉的阳刚气概。所以,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 男教师的比例还是大一些为好。

(五) 物质“异化”的问题

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知, 儿童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防止儿童的生命走向“异化”。异化是对象化、物化的延伸, 是由人创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

儿童生活教育中的玩具、食物、游戏, 都是人创造的, 但反过来又成了束缚儿童生命和正常生活的对象, 所以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玩具异化、食物异化、游戏异化问题。而这些又多为外在的物质, 所以可以统称为物质异化。

玩具异化现象表现在许多孩子被家长溺爱得以占有为乐趣。玩具本来让儿童游戏的功能反而没有了, 孩子千方百计地占有玩具, 攀比占有的多少和种类质量的高低;有的孩子对某种玩具有特殊嗜好, 一刻也离不开, 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或是造成了他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新奇食物或饮料对许多孩子也是一个经受不住的诱惑, 他们不知满足地喝着垃圾饮料, 吃着垃圾食品, 对身体发育有益的正常的进食也放弃了, 这样就产生了各种营养缺乏症状, 或肥胖儿童, 或对牙齿和消化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后果。

游戏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儿童沉溺在电子游戏中, 他们不知疲倦地玩游戏, 经济的损失还在其次, 由于儿童生活的发展性, 对其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才是最严重的, 造成了一些学生冷漠、孤独、有暴力倾向, 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一些儿童视力严重下降、骨骼变形, 甚至暴死。

(六) 精神“异化”的问题

异化还包括交往的异化和精神的异化。现代哲学家在马克思异化理论基础上认为, 在商品意识发达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钱”与“物”关系。黑格尔认为, “异化”即“外化”, 即“绝对精神”外化为客观对象。

亲子交往是家长生活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和儿童本来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 然后才是亲子的关系, 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正常人的交往和以血缘为纽带的交往, 但这种交往被异化为把儿童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儿童在精神上被托付了家长许多未能完成的梦想;孩子不能受到除家长之外的任何人批评, 甚至孩子的精神也成了家长的附属物。

生活教育在儿童精神生活上的异化主要有阅读异化与艺术异化。儿童的阅读不只是识字、看书, 还强调看到的符号、标志、图画、动画、文字等与听到的词语之间的联系, 突出了对生活中的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方面生动画面的理解, 更表现在孩子与文字、孩子、家长、教师的互动等。但它常常被“简”化为以多识字为荣。儿童的绘画和歌唱艺术, 本以陶冶儿童的情操, 培养儿童的细心、节律为主, 但一些家长以成人化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作品, 异化了这种艺术精神, 把孩子的胡乱涂鸦“引导”为参赛级作品, 认为孩子的“本能的缪斯”是胡乱发声, 是教师的失职, 是孩子的捣乱。家长不是把儿童学习才艺作为训练孩子的优雅、沉着、勇敢等气质和精神的方法, 而是以得奖为目的, 以攀比为基础。证书与奖状替代了艺术, 并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娟娟主编.广州: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吧.中山大学生出版社, 2006.

[3]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儿童康复中心党组织生活活动总结

XX年6月2日星期天,我们去了洪山区一个儿童康复中心,给那里的孩子们欢度六一,希望能都给他们一点温暖。很遗憾的是,我们由于一些事情无法协调到位,只能选择在6月2日去,没能在六一当天去,后来去和孩子们玩了之后,回来发现实质上哪天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惦记着他们,能够一直关心下去。那天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只是有些东西,我感觉自己还是不能够真正地切身体会,毕竟我没有实实在在地经历过。然而,我多少还是从中学会了一些生活心态。

6月2号早上,我们党支部一行人6点半起来,吃完早饭,7点开始出发,奔赴康复中心。在去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策划部的预备党员曾两度大老远跑去和康复中心的负责人交流,沟通相关事宜,我们其他党员也在去之前学习唱儿歌,提前给孩子们买礼物,有画笔,图画,皮球等儿童玩的,去的时候还买了一些吃的。另外的就是,我们这次面对的孩子和一般正常的孩子不同,他们有的智障,有的残疾,有的自闭,为了和这些孩子们能够顺利交流玩闹,我们都对自己做了一些心理准备。这次活动虽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我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是在切切实实地做些善事,我一直都在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和工作事情,为了也是图自己的发展。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见志愿者和一些明星们的慈善行为,心中也告诉过自己,自己强大了之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更多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个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世界更加地充满爱和温暖。然而我一直没有做出过多少真正的贡献,我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是在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而奋斗着,这样并不是不对,但我个人这么久以来,通过反省自己,我觉得一个人长时间想着提高自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美好愿景,因为个人生存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会很容易在奋斗中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要懂得有多少光就发多少热,不要好高骛远,既要踏实提升自己,也要牢记自己的愿景,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贡献和回报社会的机会,不要迷失在尔虞我诈之中。

在去康复中心的路上,做公交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看上去并不是很特别,但是他的故事令我为之一颤。当时和我一行的另一个党员主动给老人让了个座,因此,我得到了和老人交流的机会,当时老人因为有人给他让座,说了一句:“这个社会还是有好人的!”,当时,我挺诧异的,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这个社会肯定是有好人的,虽然我常在网络上看到各种黑暗现实,但我始终都相信这个社会上肯定是有爱存在的,一个人肯定是遭受了许多心灵创伤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就好奇地和老人搭讪起来。他说他是一个癌症晚期的人,医生说他靠着不断治疗应该还可以活5年,他已经活了3年多了,我条件反射地问他,有没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的,他说,没有什么愿望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了。他说,他都这个状况了,没有什么奢望了,他已经决定死后要捐赠遗体了,而且已经和相关遗体捐赠人员谈好了,并且还影响了自己身边很多人和他一样遗体捐赠。我听到这些,我都感觉我从来都没认真想过这些问题,只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过这些事情,但是那天如此近距离地面对面地和一个癌症晚期,并且打算遗体捐赠的老人聊天沟通,我还是头一回,我感觉死神貌似就在那,但是没有一点杀气。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直到他下车后,我才隐约感觉到生命的沉重。我和同行的预备党员聊了聊,我说要是我们到了他那个年纪,也得了癌症,我们会是什么样,我们该怎么样。在我的内心,一时半会真的说不出来答案。我觉得生命真的很宝贵,我在想老人看见我们还那么年轻,他会不会感叹人生光阴易逝,失去地再也不会重来。我不知道,我想,到了那个年纪,我们就真的会淡定许多吧,更加成熟勇敢吧!这样想想,现在的许多烦心事又算什么呢?!

[page]

后来,2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顺利来到了康复中心,我们按照负责人的要求,把东西放到了指定的地方,然后去见孩子们。我们刚一进去,就看见好多孩子热情地把我们拉进去,立马就和我们笑呵呵地玩起来了,有好多党员都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内心就被孩子们的热情给震住了,我们迅速调整好心态,开始进入角色,和孩子们玩起来。这些孩子们真的很需要关爱,也一点也没有攻击性,他们只知道开心地玩,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生活,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基本的社交常识。和大部分孩子一起玩时,你根本就感觉不到他们很悲哀,因为他们要么已经乐观起来了,要么只知道玩耍,根本不懂什么叫悲哀。当然,其中也有些孩子很自闭,我们支部的成员看上去比较温和的女生或者男生,能帮上忙的都会尽力去抚慰他们的内心。有些党员在教一些智力较高的孩子们写字,有些党员抱着孩子给他们唱儿歌听,有些党员带着孩子到处转悠,有些党员和孩子们画画,有些党员和孩子们玩躲猫猫,有些党员和一些能够沟通的孩子聊天。整个场面显得很温馨很热闹!看到这一群群孩子,天真的样子,虽然我无法体会他们这么幼小的年纪就承受这样的现实是作何感受,但是我感觉他们是需要爱的,是需要关心的,是坚强也是脆弱的。我们和他们开开心心地玩了很久,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些小朋友是不舍的,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很感激他们教会了我们坚强和放怀。最后康复中心负责人送了我们一袋栀子花,是小朋友亲手交到我们手上的,好香!

不知道现在这帮孩子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我们该怎么成长下去呢?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王聪

篇10: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醒目的社会话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农村里发生的事情总会引起我的关注。近一个星期我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实践调查,对现在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为了改善、提升现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出现了父亲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母亲;更为甚者是父母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在孩子祖父母哪里照顾或者是亲戚那里亦或者放在临时监护人哪里照顾。就这样,一大群缺乏家庭温馨的儿童便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渐渐的,他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让他们不想接受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没有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出现了诸多

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是,真多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有时候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是因为彼此天各一方,对留守在家子女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时间久了,便陷入有心无力的地步。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连与子女最基本的联络、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或者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或者数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家里的境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祖父母或是亲戚或者是父母离开时指定的临时监护人取代。在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祖辈都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只能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长此以往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极端现象: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父母回到家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照顾不周,内心都会有愧疚之心,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在家照顾孩子的错误,补偿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因此,一些留守儿童就变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亲戚或者一些别的人监护,则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

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担心管教太多会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这样,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而在家监护孩子的人无法起到父母的作用。着导致了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调查中,留守儿童有两种极端情况: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甚至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人不可理喻,在家里从来不听从管教,经常流连于玩吧、游戏厅等一些风气不好的场所;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很体贴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懂得自立自强,在平时主动承担家务,有很强的自律性,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政策下。以分数论成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用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情况无法根除。这样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被认定为是无法教育的差生。而这些长期留守的儿童紧紧是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亲情绪,这导致了他们上课思想停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可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评价,他们被彻底的打上了劣等生的标签。于是,他们翘课、逃学,甚至学习他们的父母,休学外吃打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父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很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费是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用自己的怒力,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别人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欢迎,更是一部分学生的榜样。

相比较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与同龄人家庭的生活相差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远超同龄人。他们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祖辈一般都会宠着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而且,没有不疼爱自己孙子孙女的祖辈。而且,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是不会被拒绝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担忧。离开了父母,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父母离开之前。只是,生活让他们过早的明白自立。明白了生活的各种艰辛苦楚。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各种生活。因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我的调查也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力深挖解决。也许,我们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许,当地的学校真的能够贯彻国家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防治,让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留守儿童出现后如何正确、高效的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

篇11: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根据定陶县政协的安排,政协文教卫委员会于0八年四---五月份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深入到教育部门、村委会、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现有人口61万,其中农村劳动力26.1万,外出务工劳动力1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现有学校139所8万名学生,其中农村中小学校137所7.4万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1.5%,农村现有留守儿童近5000名,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9%.。农村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有2781名,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1615名,由邻居监护的有197名,由大孩子监护的有88名,缺乏监护人的有300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学校教育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处境相对不利

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剩妇女、小孩、老人。因此,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祖辈无力教育“留守儿童”。一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由于目前农村中祖辈所受的教育程度大多不高,甚至不少部分还是文盲,无力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监护重任。二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认识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的钱还要多,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难就业,因此,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家长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并不很重要,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闻不问,放纵自如。另外,有些家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留在家中一方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几节课,难于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而教育引导的不及时到位,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的沟通是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良沟通或缺乏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在忽略型的家庭中,儿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孤独感,并会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和满足,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容易产生畸形、厌世心理。目前我县农村家庭多数有2个孩子,经济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得承担繁重的家务活,想念父母又长期不能相见,与祖辈又存在亲情差距,缺乏沟通交流,容易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严重得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尽管现在许多城市制定了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民工子女仍与城镇居民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民工子第学校不能办初中,而公办初中门槛高,借读费昂贵,普通打工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另一方面,民工子女的升学存在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中考和高考,而我国各省之间、城乡之间的教材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得不在城市和农村的学校之间来回

奔波,从“流动儿童”成为回流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移和发展的衍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很多方面配套方案,但是只要留守儿童群体减少或者发生问题的机率下降,不构成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由宣传部、文明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推动出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父母以及关注重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部门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树立榜样,典型带动,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文明办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和家长示范学校,开展结对互帮、志愿者服务、亲情热线、捐赠物资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县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上一篇: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下一篇:成立党委办公室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