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

2024-06-28

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

常州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学号: 常 州 大 学

学年论文

(2011级)

题目苏锡常物流效率评价及分析

学生刘胜宇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物流111班指导教师蔡建飞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二○一四年六月

苏锡常物流效率评价及分析

摘要: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苏锡常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在全国物流业版图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而为了提高各地区的物流业竞争力,三地也需各自致力于其特色的物流业为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发展——苏州应巩固物流业竞争地位;无锡应致力于航空物流业的发展;常州可推进医药物流业再上台阶.本文将通过展示三地物流业的构成特色来对苏锡常的物流效率进行总体的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苏锡常效率现状不足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在近年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态势,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也同世界经济更深入的接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是大势所趋,而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果的转型和升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们重点发展的目标。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近年来中央关于物流业的规划与方针政策层出不穷,进一步凸显了物流行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物流服务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突破口。

现代物流业已经广泛的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过去十年是中国物流快速发展的十年,这和国家对于物流行业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引进UPS、DHL等国外物流企业的同时,中国物流业正在迈向现代化,中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规模优势、网络优势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如锦程物流网、中国物通网等以及即将整合中国各大物流公司的菜鸟网,特别是中国物通网将GPS卫星定位、手机配货网等新科技和新设备引入物流业,加速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将成为主要趋势,物流行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将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通过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改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支出。例如:中国物通网,运用GPS卫星定位,手机配货网、物通配货软件等服务,为企业物品流通提供保障,助推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转型升级。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着重分析一下苏锡常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概况。首先,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我国三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截止2013年年末,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近1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7.2%之多。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的步伐也走在我国前列,苏锡常地区地处于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密集带,三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位于江苏省内地区的前茅,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也同样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下面我们将从三个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的发展背景、区位特征等各方面

结合数据对其物流业的发展概况及效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二、苏锡常物流业竞争力分析

物流竞争力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市场环境中,在保证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物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物流业竞争力决定着地区产业规模。

(一)苏州市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1.苏州物流现状概述:

①经济基础好,三资企业众多。苏锡常城市圈经济实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苏州的经济实力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三资企业已成为苏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发展潜力所在,其高新技术产品已占全市的77%之多。

②一体两翼,五虎争雄及经济格局。苏州市目前已形成古城,河西城区,工业园区,“一体两翼”和五县“五虎争雄”的经济格局,发展物流业,尤其在基础设施的配套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物流需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与物流联系。

③交通区位良好。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沟通苏北、江浙的交通走廊,是距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是上海面向内地辐射的重要交通节点,区位优势显著;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及苏嘉杭高速均经过苏州,距上海虹桥机场不足80公里,离浦东机场135公里,到吴淞港口100公里,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④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现代物流概念被大家逐步接受,发展物流会得到各方面的 重视。我市已成立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加紧研究和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性文件。近期海关“长江流域、沪苏陆路”通关改革又减少了通关环节和费用,进一步加快了货物周转和通关速度。

2.存在的不足:

1、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上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

2、社会物流需求水平不高。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无迫切需求,多数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购自储自运部分过大,而且忙闲不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苏州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外资企业只能自建仓储等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3、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特别是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双重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

4、技术装备落后。运输车辆车型偏小,车种陈旧,大部分是一户一车。仓储设施陈旧落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尤其是普遍缺乏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的网络信息设施。

5、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快。目前苏州市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实力、信誉好的物流企业也不多,这一状况的存在,已导致其近70%的进口,近90%的出口被上海等地的物流企业或货代公司做去了。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服务网络的企业

更是没有。

6、人才短缺。目前苏州的物流教育还是空白,物流培训才刚刚起步,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

7、苏锡竞争。苏州与无锡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类似,在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苏州要成为区域枢纽城市,必须善待两市竞争。

(二)无锡市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1.无锡物流业的发展概述

无锡位于苏锡常都市圈中间,是以沪宁杭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发展带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十五”以来无锡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07年正成立六大物流区:①江南商贸物流区 ②江南空港物流区,主营高科技产品 ③无锡口岸物流区,主营粮食、金属等④无锡藕糖综合物流区,主营工业原料等 ⑤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区,主营重金属、集装箱等 ⑥宜兴物流区

2.无锡物流业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无锡是沪宁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特别是无锡传统物流业较为发达,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萌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1世纪随全球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无锡围绕建设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对汇聚人气、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具有显著成效,还将有力地促进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实现无锡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其中空港物流是无锡物流业的一大特色。

3存在的不足:

①物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速度缓慢

②现代物流观念较为缺乏

③物流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④物流产业发展中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

⑤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三)常州市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1.常州市物流业的发展概述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的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与上海相望,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区位条件优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齐全。同时,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呈现经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的总体特征。常州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常州经济一年减少4亿元的物流消耗,2013年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8900亿元以上,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逐步提升。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0%。现在,常州的物流企业已成为常州经济中十分活跃的经济亮点。近几年常州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拥

有货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及综合服务等各种功能的各类物流企业一万多家。代表性的物流企业有德邦、亚邦和安邦等物流公司。

目前常州物流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①以运输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此类企业依托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104国道、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等几条公、铁、水交通主干道,主要为常州市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常州新区的外资企业提供以运输为主功能的物流服务。

②以仓储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此类物流企业主要依托铁路、公路等货运场站,拥有仓储用地和仓储设施。

③以货运代理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常州市现有货运代理服务企业4000多家,其中17家从事国际货运代理服务,主要为常州新区外资企业的原材料和成产品进出口提供代理服务。

④以信息服务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此类企业为常州市的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如江苏炎黄在线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结合常州特色产业进行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建设的信息类物流企业。

⑤以城市配送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常州市目前的配送企业主要是一些百货公司或连锁超市自建的配送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为下属分公司或门店实行商品配送。

⑥以流通加工为主功能的物流企业。此类物流企业主要提供以原材料专业加工为主的物流服务。

⑦以提供综合服务的物流企业。此类物流企业一般依托便捷的水陆交通,为常州市的工商企业提供多功能的物流服务。

2.存在的不足:

①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仍比较简单。不少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够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匮乏,物流服务大多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等单项或分段运作上,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物流统筹策划、物流的精细化组织与管理都明显不足,很难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增值服务效益不高。

②物流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常州虽然已经拥有20多家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物流类企业,但相对于常州大多数物流类企业,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所占比重偏低,相当一部分物流类企业仍停留在个体经营户状态,只能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具有全国服务网络、能提供全程全网服务的企业缺乏,更谈不上提供全球范围的服务。③物流技术水平较低,投入不足。从物流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方面来说,专用运输车辆、专业化仓库等比重偏小,装卸搬运及仓储保管机械程度偏低;从物流信息及电子商务技术方面来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急需整合完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

⑤物流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需改善。省政府已经明确规定,经贸委为现代物流企业主营单位。但常州尚未明确,仍然条块分割,分头管理,致使出现常州行政推动落后于产生发展需求的客观局面。针对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足、物流园区等现代化物流设施缺乏、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区域物流协调困难等问题采取的措施进展难以跟上物流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苏州的物流效率整体较高,无锡次之,常州略微靠后。苏锡常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上升态势,但仍有许多的不足。结合三地物流发展状况,三地在今后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中,都要着重注意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和高等物流培训教育事业的推进,并且结合各自优势特色打造各自的物流产业园区,对现有的物流企业结构进行优化革新,对不足之处要“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解决问题。面临着我国第三产业日益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今后的路如何让走,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雪莲.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0,33(2):72-74.

[2] 杜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35-38.

[3] 苏州市统计局数据

[4] 无锡市统计局数据

[5] 常州市统计局数据

[6] 2013年我省各市物流业工作总结

[7] 张雪莲.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0,33(2):72-74.

[8] 温芳琴.苏锡常与宁镇扬物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7-22.

[9] 史金虎.江苏常州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1672 5557(2007)06 0069 02.

[10] 苏州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11] 无锡物流的现状与发展

篇2: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也叫做环境友好物流,其最初的定义是在物流管理研究中增加了环境因素,同时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物流管理思想,它充分考虑了物流中各个环节涉及到的环保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促使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 世纪70 年代最早提出了在物流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但当时这种思想仅仅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来的。随后绿色物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大量的、有意识地研究绿色物流。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绿色物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绿色物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开展了“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首次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概念,其目的是将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结合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流管理的环境评价、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的设计与结构化、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的战略实施、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等方面。与此同时,英国的工程与物理研究会与汽油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资助了 “ESRC 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研究,将绿色物流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Min H &Galle W P( )探讨了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之时应该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并分析了绿色采购在减少废物中的作用[1]。Handfield等(1997)研究了在供应链条件下的环境管理环节,认为对物流的考虑应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物流与销售、制造与装配等多个环节,并提出了今后将绿色方法融入物流管理的方向和领域,如环境法规、战略动力、环境责任、顾客期望、产品设计等[2]。Carter C R & Ellram L M提出了应该讲资源放在环境管理的战略的首要位置,因为它能为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最大的潜在收益,然后依次是再利用、再循环、废物处理与处置[3]。Beamon B.M.()的研究中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了供应链模型,并提出了一般化的物流设计方式,并调查了导致环境供应链发展的因素,对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物流绿色化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绿色物流的一些具体的绩效指标[4]。Paul R. & Richard F.()指出物流对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环境问题会对价值链中的物流决策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环境问题,并制定出正式的环保政策,这样企业会在环保审计和公共环境中获得好的成效 [5] 。Paul R.等()指出由于环境问题会影响物流多个方面的功能,因此今后环境问题将成为物流及物流管理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 [6] 。Froseh 对采购和供应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何通过改进生产过程减少废物的产生的方法 [7]。Abdelkader和Richard ()在《组合优化和绿色物流》,中提出绿色物流关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如受经济影响的物流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指出绿色物流活动包括测量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分布策略,减少能源使用的物流活动,减少浪费和管理它的费用 [8]。Chieh-Yu Lin an和 Yi-Hui Ho()在《绿色实践采用的决定因素为物流企业在中国》中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绿色实践采用的中国物流公司进行的322个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和兼容性的绿色实践、组织支持、质量的人力资源,监管压力和政府支持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绿色实践为中国物流公司 [9]。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尤其绿色物流才刚刚开始兴起,在绿色物流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发达和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技术上、政策上和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曾国平和谢庆红()在《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一文中提出物流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开发和运用,但同时在环境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存,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绿色物流将成为未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10]。

高拢2004)在《欧洲,绿色物流》中写道:欧洲许多国家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主要包括了在交通量、交通流、污染发生源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如:在进行物流活动和物流系统的规划与决策中,应该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和策略;采用小排量的货车车型;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等[11]。

李文静()在《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中认为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欧、日等许多发达国家在物流业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比较重视环境问题。因此,很多年前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就开始探索和研究绿色物流,并在物流活动绿色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2]。

陈建波(2006)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恶化。因此必须加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发展清洁生产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以降低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降低商品流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消耗。当前,绿色生产及消费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而作为绿色供应链之重要环节的绿色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其理论与实践均处于摸索阶段[13]。

吕诗芸(2007)在《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中指出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式,它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对环境的全方位的关注,以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绿色运输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体系。他认为绿色物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新趋势[14]。

沈利民()在《绿色物流与国外物流发展之比较》中指出绿色物流就是是在物流活动中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绿色物流通过改革包装、储存、运输、装卸以及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可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5]。

杜丽娜(2008)在《发展绿色运输,促进绿色物流》中从发展绿色运输出发,开展了对绿色物流的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的运输现状,提出了目前我国绿色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发展我国绿色运输的方法和途径,如实施共同配送、多式联运、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等 [16]。

许红莲()在《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讨论综述》中总结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经验,如早期注重农产品物流质量安全、如何降低提高运输效率以及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应该积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政府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17]。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绿色物流理论

绿色物流是指利用现代化物流技术进行包装、存贮、运输、装卸以及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活动,以减少对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消耗,也叫做环保物流。广义而言,绿色物流就是指所有不破坏生态、不损害环境的物流 [18]。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了绿色生产物流、绿色销售物流以及绿色供应物流等多个方面。从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来看,它包括了单项绿色物流作业和从供应链整体的绿色物流协调性两个方面,是对整个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化。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恶化环境重大事件。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科学地描述了人类对地球上现有的自然资源未加规划、任意支配的行为给自然环境所照成的负面影响,卡尔逊对地球环境的敏锐与不安引起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24]。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三) 物流绿色度

1.物流绿色度含义

按照绿色物流的定义,绿色物流的范畴包含了所有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进行物流系统控制、规划、管理和实施的过程。所有正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缩减以及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实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逆向物流系统都属于绿色物流。物流系统有不同的表现层次,例如企业物流系统、城市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等,不同的物流系统有相异的资源及环境表现,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指物流系统与环境的友好程度即所谓物流系统绿色度。绿色度越高的物流系统环境友好程度也越高,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小。

理论界一般将绿色理解为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绿色度可认为是对资源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友好程度,但从物流的发展目标以及绿色物流系统的最终目的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物流系统没有经济效益,对社会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的物流系统也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物流系统的绿色性应该是一种综合体现,必须考虑物流系统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另外绿色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化。技术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会促进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因此绿色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时间段内的环境标准、环境氛围或标准规范而言的,是时效性概念。

2.企业物流绿色度特征

本文所研究绿色度的概念,主要是从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的角度进行考量,而生产企业的绿色度除一般绿色度的共同特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下:

(1)企业绿色度难以计量

由于环境问题较为复杂,范围涉及广泛,因此很难直接用统一便捷的财务方式来计量。由此导致了绿色度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并且含有相当比重的非财务计量。现有的计量报告一般是以定量数量化表述和定性文字描述相结合,其中定量化的形式又包括了货币量化和通过实务及技术指标间接转化的非货币量化。这一特征显然使得绿色度的评价极为不便。

(2)企业绿色度与经济绩效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企业的绿色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有两种观点,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改进可以来源于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法规管理,因此绿色度与经济绩效正相关。而Walle 和 Whitehead 提出,市场主体会自发实现有经济效益的环境改进项目活动,意味着企业是在政府强制下才被动地改善其绿色度的。而强制性地改善绿色度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其竞争优势从而被损害了,所以绿色度和经济绩效应该是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从实际角度来看企业绿色度的提高是可以改善企业经济绩效的。

3.绿色度评价的意义

篇3: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

物流中心作为物流系统的硬件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它的选址布局对能否发挥物流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起着决定性作用。

物流中心的选址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因素,且存在因素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如何对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处理,使物流中心的选址能够在符合城市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也能在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物流中心的选址有多种方法,从定量的方法看,大致可分为连续性数学模型与离散型数学模型两类。

连续性数学模型法选址是指在一条路径或者一个区域里面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作为一个选择点,代表性的方法有交叉中值模型和精确重心法;离散性数学模型法选址指的是在有限的侯选区域位置里面,选取最为合适的一个或者一组位置为最优方案,目前代表性的方法有覆盖模型和P-中值模型。本文首先对物流中心选址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然后对选址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最后结合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实例,运用所介绍的选址方法给出了三个备选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这三个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最优的选址方案。

2 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的影响因素

2.1 选址目标和原则

选址目标:一般来说,物流中心选址和网点布局应以费用低、服务好、辐射强以及社会效益高为目标。

选址原则:物流中心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2.2 影响因素分析

物流中心选址方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影响因素、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技术效益影响因素。

(1)社会影响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居民生活、城市道路交通等。物流中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需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还要兼顾区域与城市用地规划的其它要素,尽可能与区域和城市的长期规划相结合;物流中心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能方便居民的出行,相反,它也能吸引居民的入住;一旦城市居民的入住选择在物流中心或是物流中心的附近地区,又会造成出入路口交通量的增加,加之货物进出频繁,将导致交通入口道路趋近饱和度。因此,物流中心选址方案受社会影响很大,尤其是土地利用及道路交通的影响。

(2)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物流中心要求货物进出迅速、方便、快捷,道路交通是否便利是考察一个地方是否适合作为物流中心的首要因素,当然,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也要相当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提高货物的流动频率,另外,物流中心的货物流量相当大,但大部分情况下有一部分是周围企业的货物的流量,即企业密度的大小也是物流中心选址的考虑因素之一。因此,物流中心选址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为:道路运输网络通达性、公共设施完备情况、周边企业的密度。

(3)技术效益影响因素

技术效益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地利用效率、多式联运协调程度、物流中心功能完善程度三个方面。城市的土地费用昂贵,而物流中心的选址要求有相当大的土地,因此,物流中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利用率,而多式联运协调则是物流中心的首选必备的条件;最后物流中心不但对交通条件的完善程度要求很高,而且对技术的含量也是有要求的,技术含量的高低是考察是否能够成为物流中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国际物流中心都是有相当完善的技术支持的,这也是大城市或者是技术中心都是物流中心的原因之一。

3 物流中心的选址和方案评价方法

3.1 选址方法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实质是预测问题,通过对目标的分析,确定合理的可实施方案,即预测可行方案的选址。对于单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定性的选址方法和定量的选址方法。

定性的选址方法主要有集思广益法、德尔菲法等;定量的选址方法主要有重心法、最短路法等。

(1)集思广益法。集思广益法又称专家会议法、经验判断法。这种方法是请有关预测问题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参加专题讨论会,对所预测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探讨。这种技术是由美国人奥斯于1939年首创的,适用于确定影响因素比较多的方案,因此,它允许参加会议的人畅所欲言,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不受任何约束。该方法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明确问题→发表意见→认真讨论。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预测单位根据预测的目的、要求,设计意见征询表,有选择地聘请一组专家,向他们提供与预测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发给征询表,要求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对征询表的问题做出回答。在实施过程中,专家们单独回答,征询表不署名,这样,就排除了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心理干扰。预测人员把第一轮征询表收回后,将各位专家的意见归纳整理、列表,再发给各位专家,使他们把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意见进行比较,以修正自己的判断。这样,经过几轮的意见反馈,当各专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后,询问即结束。然后进行意见汇总、统计、计算、分析、整理成预测报告。由于这种方法克服了集思广益法“面对面”时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缺点,故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实施的主要步骤为:提出预测问题→请专家对调查表所列的项目做出评价,阐明理由→就上一轮中有分歧的意见和问题,进一步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由评委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成为预测结果,写出预测报告。

(3)重心法。重心法是一种模拟方法。这种方法将物流系统中的需求点和资源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流系统,各点的需求量和资源量分别看成是物体的重量,物体系统的重心作为物流网点的最佳设置点,利用求物体系统重心的方法来确定物流网点的位置。重心法一般应用于一元网点布局。一元网点布局,是指在计划区域内设置网点且网点数唯一的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在流通领域中,一元网点布局问题实际并不多,较多的是多元网点布局问题。不过,对于多元网点布局,为了使模型简单化、计算工作量减少,有时将它变换成一元网点布局问题来处理。

3.2 方案评价方法

方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评分比较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莎帝提出来的,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按问题的要求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系统递阶层次结构,给出判断标度,对每一层的系统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计算,得出该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层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综合权重,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综合价值,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实施的主要步骤为:分析评价系统的要素集合及相关关系,用结构分析法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评价基准或判断标度→从最上层要素开始,依次以最上层要素为依据,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要素的优先级向量→确定总体优先级向量→按照优先级别向量,对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序。

摘要:现代物流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而物流中心的选址则对企业有极大的影响。影响物流中心选址的因素有:社会影响因素、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技术效益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物流中心的选址提出一套简单的流程,结合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用重心法、集思广益法和得菲尔法得到了三种选址备选方案,然后根据影响物流中心选址的因素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对备选方案综合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出每个备选方案的相对权重,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的选址方案。结果表明,此物流中心选址方法及流程简单方便,结果正确,可用于今后的物流中心选址。

关键词:物流,物流中心,选址

参考文献

篇4:物流企业风险的内涵分析及评价

关键词:物流企业;风险;模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008-04

Abstract: From the complexity of risk and the importance of risk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sult deflection, expectation deflection, risk loss and psychology feeling, this paper displays the connot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risk, sets up AHP-GRAM model on the risk evalu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makes an empric analysis of Shanghai Jinban Logistics Company.

Key words: logistics company; venture; model; evaluate

物流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型行业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行业特点、发展趋势决定了物流行业较一般行业的风险种类更多、影响更大。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企业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可为物流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物流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管理加以预测,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风险对应的收益进行取舍,可以为物流企业及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展开对物流企业风险的内涵分析及评价。

1物流企业风险的内涵分析

物流企业风险是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物流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物流企业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目标偏离预期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包括:

(1)结果偏离说。物流企业风险的结果偏离说是指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所实现的结果具有波动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某百分比之间波动,交货期仅能确定在某小范围之内,物流企业投资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与最低收益相差甚远,等等。物流企业风险的结果偏离说揭示出,物流企业的观念偏差与行为误差可能会导致实际经营活动的结果不确定性,尽管该不确定性未必一定会给物流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在特定的事件中(如应对突发事件、特殊物品的运输、客户需求较为苛刻的服务等)必然会触发一系列不利后果。

(2)预期偏离说。物流企业风险的预期偏离说是指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企业无法按照其承诺兑现基于投资者的承诺;物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目标、产值目标、利润目标等偏离预期值;物流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偏离消费者预期等。显然,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偏离必然会导致风险的产生,如投资者的预期偏离在影响投资积极性之后会导致财务风险,物流企业自身追求目标的预期偏离会阻碍下一轮目标的实现,消费者预期偏离会降低顾客感知质量与品牌忠诚度,等等。同结果偏离说一样,即使物流企业在未能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偏离预期目标,但仍然会影响物流企业的后续风险。

(3)风险损失说。物流企业风险的风险损失说是指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遭受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物流企业生存的目的在于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基于此风险损失说相对狭义地认为任何可能会导致物流企业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均可称之为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说,损失是风险产生的最终结果,但该损失包括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后者可看作风险损失的外延或者间接经济损失,具体包括物流企业信誉丧失、品牌形象受损、市场地位降低等。

(4)心理感受说。物流企业风险的心理感受说是指物流企业管理者以及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在遭遇外部环境复杂性以及经营条件局限性时的具体心理感知。显然,物流企业风险的心理感受说具有相对性,其受到管理者与具体执行者风险偏好、心理承受能力、经济实力的影响。比如,同样面对政治局势的变动或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实力较强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对于风险感知的敏感程度要远低于经济实力较弱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物流企业;面对不可多得的市场机会,风险偏好型的决策者感受程度要低于风险规避型的决策者,等等。

2物流企业风险评价模型

2.1物流企业风险的AHP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邹辉霞. 供应链管理与复杂性科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57-60.

[2] 彭良涛,姜大立.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虚拟物流组织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6(6):27-29.

[3] 谢季坚,刘承平. 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 丁蓉. 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5] 刘联辉.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评价[J]. 物流技术,2005(9):107-118.

篇5: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2年第1期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分析

马瑞平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方法不科

学。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即评价知识,又评价能 力和素质;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还要包括企业、社会和学生;最后,评价方法应多元化,不仅采用笔 试,还要采用面试和心理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24—02 从物流人才的层次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物流技能操 作型人才,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对这类人才的能力和 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体 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具 有物流从业者所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甄别、鉴定 和考核的过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 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主要解决“评价 什么”、“谁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问题。它对实现物流行业 “人岗匹配”,保证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物 流人才需求的对接具有重要作用。1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的内容

(1)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一 致。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或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 育,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评价内容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 致。教育部[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工作的意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表述:高等 职业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应用于生产、服务、管 理、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 人才,学生应在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 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 的评价内容,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和目标要求,一方 面要突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与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关 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一

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是按职 业、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的,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因而,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或岗位对物流人才的任职要 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又不同于中职院校,不是简单地培 养操作工,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而,也应关注学生未来 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为此,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在对校企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物 流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如表1所示。(3)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内容普遍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各高职院校还不能很好地评价物流管 理专业学生在“职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普遍存在“重理 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考核评价内容一般以专业知识为主,兼少量专业技能,对于 “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基本是空白。由 于传统考核评价内容只能指向学生应当掌握的极小部分,不能覆盖所有学习内容,致使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就 业率低。因而,评价内容应该是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 素质的有机结合,为了有效地评价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 质,我们给出了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2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

(1)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评价主体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呈单一化倾向,学

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虽然也有实习实训企业的指导 教师参与评价,但范围小,且管理不规范,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评价维度比较单一,评价内容难于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很难契合社会和市场需要。另外,作为评价的客体,学生总 是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 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

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

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具有抗拒情绪。

表1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 评价

内容 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 —

l、仓储管理知识;2,运输管理知识}

3、配送管理知识f

4、物流信息管理知识;

5、国际、专业 贸易及货运代理知识;

6、物流营销知识{

7、物流法律法规知识}

8、物流外语知识;

9、知识 其他知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

(一)职业专

1、仓储作业能力f2、配送作业能力}

3、运输作业能力;

4、物流信息管理

能力}

5、货运代理能力l6、物流市场拓展能力F

7、其他能力:

采购作业 门能力 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吸取 1、学习能力 各种经验,增加学识、提高技能,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人际沟通

能力 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职

业(1)计划能力:对实际 作任务提出实施目标。进行宏观 能(二)职业发

3、计划、组织 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I(2)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工作任 力 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 展能力 协调能力 程,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面对意外事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 4、应变能力 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不受以往经验的柬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 5、刨新能力 观点和找出新办法。

勇于承担责任,坚守T作岗位,提高职业技能.面对工作一丝

不苟、全 1、爱岗敬业 心全意。

2、诚实守情 讲求信用,重视承诺,尊重事实,真诚不欺,信誉至上。= 遵守规章制度。遵守lT作纪律,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 3、遵守纪律 职 范

.严守法律法规 业 顾全大局

.求同存异.互助协作,公平竞争;能够团结同事,密切配合同 素 4,合作精神 质 事完成工作任务

5、奉献精神 愿意为集体贡献白身力量,自觉自愿,不讲回报,不计个人得失

采用合理的方式自我调节,妥善处理生活工作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 6、抗压心理 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舒解;保持乐观心态。(2)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包括学

校教师,还要包括企业、社会和学生。高职院校应根据物流 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及时组织不同的评价 主体对物流人才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倾向和需求,可

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物流人才进行评价。尤其是来 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更能体现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 想,不仅使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 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 物流人才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项目基金: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0245。

作者简介:马瑞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No.01,2012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2年第1期

表2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主体

评价环节 评价地点 评价主体(依重要性排序)校内课程理论学习校内教室 专业教师、学生

课程实训 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兼职 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综合实训 教师 认知实习

陂外综合实 顶岗实习校外实习(训)基地 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专业

教师 毕业实习

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考评 职业技能鉴定所 考评员

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被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 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通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 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 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帮 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扩大评价主体的同时,还须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各种评价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 互动,使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构成“多 元复合”的立体评价网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物 流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考评,以保证对物流人才评价的科学 性、准确性。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1)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普遍存在问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评价方式上,仍然沿 用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的形式,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

性评价;注重笔试功能,忽视面试功能。以课程评价为例,考查课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核成绩综合

评定,考试课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所占比例仅为30 一

4o,期末考试成绩占到60 ~7O。再看评价方式,各种

考试绝大部分采用以笔试为主、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

传统方式,虽然在某些环节也采用了诸如口试、论文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方式,但所占比重极 小,组织实施也不严密。这种状况只能评价物流人才对专业知识及少量技能的

掌握,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

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在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直接经验来获得,很难通过传统的 考试来测量,更不可能“一考定终身”。

(2)高职院校应使用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

职院校必须在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多 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加大过程 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如表3所示。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多元化的 评价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其中,关键要素是物 流人才的评价标准,它是检测物流人才质量是否符合培养 目标的尺度。当然这个评价体系的实现,需要借助校企深

度合作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搭建,需要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

表3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评价形式 说明 评价依据 评价成果

笔试 传统的纸笔 专业知识和技

笔(可机考)测验 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对经过学习所取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测试 能测评成绩

卷标准答案 试 笔试+操作 职业资格考

(机考)证 助理物流师、物流经理、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 是否取得证书

问答 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也可让学生抽取选题回答 根据测评内容确定演讲主题,如进入一职位后,如何根据形势、任务而 演讲

发挥自己固有的优势,也可提出专业领域的问题让学生演讲

口 辩论 同时提出论题和反论题,作为辩方和反方的学生采用包括直接论证和

试 间接论证在内的各种逻辑方法证明己方论题为真、对方论题为假

答辩 提出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论证、反驳,如论文答辩

提供文字或图表等资料,要求学生以行家身份讲解其中的要点、难点 阅读讲解 心 和特点,或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录像、记录资料、能力素质测评 理

无领导小组 给一组学生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评价标准(表)报告 素 试 设 讨论 来检测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岗位的综合要求 质

测 计 要求学生扮演一定角色,完成一定任务,并对完成任务的行为过程和 评 观 角色扮演 报 察 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口 行 法 要求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实际操作某种工具或仪器完成工作任 为 模拟操作

务,并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观 察 自然规 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其_T作过程或工作

察法 顶岗工作 结果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评估

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过程或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并记录,这样有利 记录资料评价标 关于能力素质 自我观察法 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实习(训)中各种事务性、过 准(表)的自我鉴定 程性的记录诸如实习日志

标准化心理 经过专门设计和开发的、结构化的、对人心理特征进行测评的T具,在 智能测验结果

心理测试 问卷设计、施测、计分及解答上都要求科学、客观和标准化。可组织指 人格测验结果 心理素质测评 测验 心理健康测验结果 报告 导学生进行网上测评

职业发展测验结果 参考文献

[1]费栋华.员工脑电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严正.管理者胜任素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3余思勤,陈丽江.物流人才测评的需求及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

篇6:物流评价及案例分析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20 10:24:55 点击:0 1 概述

国务院2014 年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 - 2020 年)》,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国务院2015 年11月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强化包括现代物流业在内的10 个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国标委联合有关部委于2015 年发布了《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0 年)》,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物流标准体系的发展目标;深圳市市委市政府2015 年1 号文件《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提出以国际一流标准为标杆,积极制定实施创新性、引领性深圳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盐田区政府文件《盐田区打造深圳标准行动计划(2015-2020 年)》、《盐田街道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 年)》提出推行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2015 年底至少完成1 个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将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作为盐田区打造深圳标准的重点项目。

因此,通过建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的“深圳市盐田区物流标准体系”,满足深圳市盐田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物流标准化对盐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现盐田区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对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化现状的调研

为了摸清盐田区的物流标准化水平,切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企业的标准化需求,项目组对盐田区物流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此次调研共面向辖区内400 家物流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共回收302 份有效问卷。

2.1 企业标准化基础

承担标准化工作的部门方面,只有6%的企业为专职的标准化部门,其中有6%的企业没有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方面,95% 的企业没有取得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 人及以上取得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只占5%。

用于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方面,30% 的企业没有在标准化工作上投入资金,其余大部分企业投入为10 万元以内。

在标准化的专项激励机制方面,64%的企业未设立标准化的激励机制,其余企业分别设有专项奖金、岗位津贴奖励、月度奖金等。

企业内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74% 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标准体系;另外,21%的企业正在建立标准体系,但存在困难,具体体现在资金和人才方面,1% 的企业正在建立标准体系,4% 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标准体系。

参加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方面,目前盐田区没有企业加入物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2 企业制修订标准的情况 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目前辖区内的企业没有参与过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方面,调查的企业均表示没有参与。

2.3 企业执行标准的情况

执行物流技术标准方面,超过200 家企业分别执行运输作业标准、装卸作业标准、搬运作业标准、设备、基础设施管养标准;超过100 家企业执行工艺装备操作规程、工艺装备管养标准;不足100 家企业执行报关作业标准、配送作业标准;不足20 家企业执行其余各类标准。15 家企业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

执行物流管理标准方面,超过200 家企业执行财务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超过100 家企业执行订单管理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合同管理标准;不足100 家企业执行货代管理标准、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其他各类标准。10 家企业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

执行物流信息标准方面,执行信息系统标准的企业有151 家;执行信息录入标准的企业有54 家;执行其余各类标准的企业均不多于31 家。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的企业多达93 家。

执行物流服务标准方面,执行服务提供规范的企业有184 家;执行服务评价和改进标准的企业有112 家;执行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的企业有31 家。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的企业有17 家。

2.4 企业取得认证的情况

取得运输安全认证(或运输资质)的企业有169 家;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认证的企业均不超过11 家。119 家企业没有取得任何认证。

2.5 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开展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主要考虑客户要求、标准强制性、企业竞争力、品牌形象、企业战略、标准的经济效益、标准实施的成本等因素;较少企业主要考虑标准实施的难易程度这个因素。

2.6 对政府支持标准化工作的需求

企业希望获取的标准化信息方面,较多企业希望获取申请相关资助的信息、最新的标准信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相关培训信息和资料、参与各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信息、标准采购的渠道信息。

企业希望获取的标准化服务方面,较多企业希望获得物流行业动态信息、关键物流标准宣贯服务、物流认证培训、我国物流及标准化政策解读服务、国外物流技术发展情况信息、标准编写基础知识培训、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相关信息。搭建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

要推动盐田区物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普及,必须建立并完善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大幅提高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降低物流业总费用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深圳市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结构框架总图如图1 所示。

本体系参照了《国家物流标准体系》、《现代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与要求》,并根据盐田区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在《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0 年)》所确立的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将物流标准体系分为公共物流标准、专业物流标准和物流相关标准。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得比较晚,物流标准化系统是一个二次体系,较多子体系的建立参考了之前其他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例如,其中的子体系“物流相关标准”中的电子商务标准参考了《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物流标准体系实施

本项目搭建的物流标准体系按照PDCA的过程方法在盐田区7 家试点企业中推行,具体包括实施、检查、企业自我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

4.1 实施

4.1.1 标准宣贯和培训

企业对全员进行标准宣贯和培训,使得各岗位人员掌握相关标准,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4.1.2 标准实施情况

企业对标准实施留有相关记录,并将各环节形成的数据和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100公共物流标准物流基础标准101物流管理标准102200专业物流标准物流运营与服务标准103物流设施设备标准105物流信息标准104石化产品物流标准201家电物流标准212农产品物流标准214电子产品物流标准202纺织品物流标准204出版物物流标准203 汽车和零部(配)

件物流标准205煤炭物流标准206粮食物流标准207烟草物流标准208酒类等液体物流标准209供应链标准302电子商务标准301钢铁物流标准213邮政(含快递)物流标准211危险、有毒化学品物流标准210300物流相关标准国际物流标准221其他物流标准222医药物流标准216冷链物流标准217应急物流标准218食品物流标准215绿色物流标准219逆向物流标准220图1 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总图检查服务过程中标准的执行情况,确认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岗位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制定服务行为规范,让服务质量满足标准要求;标准实施率90% 以上。

4.2 检查

通过采取标准实施检查的制度,确定标准实施检查的机构和人员职责、权限明确;制定开展标准实施检查工作计划(或日常检查程序);定期组织检查,并对实施检查记录和问题处理记录保持完整。

4.3 企业自我评价

企业对评价工作进行必要的准备并确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准实施的符合性和实施效果进行具体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4.4 改进

企业持续改进、定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在不断完善标准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物流标准化工作持续改进的程序或制度,有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案或计划;针对标准实施检查和自我评价等发现的问题实施持续改进,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有持续改进的记录。物流标准体系在企业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5.1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

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方针、目标;企业组织机构图和职责划分;标准化人员要求;标准化培训;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标准化规划、计划;标准化信息管理要求;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的制定、批准、发布。5.2 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标准体系的构成;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

5.3 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能源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职业健康标准;设备、设施及用品标准;信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人力资源标准;合同管理标准。

5.4 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体系结构;服务规范标准;服务提供规范标准;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标准;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

5.5 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标准的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

评价的内容包括:应制定体系中各标准的实施计划和程序,并做好标准实施的各项准备,各子体系中的标准(规范)的实施应满足标准的要求;为提供服务所需物资采购标准的实施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设备和设施的检验、试验合格率应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服务过程应符合标准,能满足顾客要求,各部门协调、沟通默契,对不合格项有纠正和预防措施;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标准化审查应符合标准要求;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和程序,并通过测量、分析、评审,制定改进措施和跟踪措施;能源、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标准的实施;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结语

上一篇:海水水质检测分析报告下一篇:三严三实剖析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