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2024-07-26

长篇小说故事梗概(精选8篇)

篇1: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家住邯郸西滑村的文盛今年23岁,曾在省城厨师学校学过大厨,尽管有手艺在身,可找工作还是不太容易。这不,他来到新辉市已十多天了,还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天上午,他接连又去了几家饭店,仍是一无所获,准备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后就离开这座城市。他见路边有一家“胖哥”小吃店,便抬脚走了进去。

店老板张民见有客人到来,马上叫服务员倒茶,并亲自上前介绍各种小吃。文盛要了瓶啤酒和几个小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过饭准备算账时,一摸口袋,不由“啊”的一声愣在那里,原来他口袋里空空如也,钱不知何时被小偷偷去了!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没了钱,不但饭费付不了,想离开这座城市也不成了。他硬着头皮向老板作了解释。他隐瞒了找工作一事,只说自己是寻亲不遇,钱被偷去。

张民是个热心肠,听过他的解释后,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不但答应免除餐费,还要资助他路费回家。

这种尴尬场面文盛以前曾经见过,下场一般都不会好,他本准备承受老板一顿辱骂,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局,他庆幸遇到了好人。老板的信任、大度,深深感动了文盛,他推开张民递过来的钱,说:“您开小吃店挣钱不容易,素昧平生对我如此信任已让我非常感激,我不能再要您的路费。我想好了,从今天开始就在你店里帮工还账,用自己的劳动挣回家路费。”

张民想不到这个小青年会口出此言,更加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他拗不过文盛,只好同意了。

一转眼七天过去,文盛在店里从打扫卫生、拣菜洗菜,到帮助配菜、熬粥,样样活儿都拿得起来,店里人都非常喜欢他。经过几天观察了解,文盛得知老板是个下岗工人,家中母亲、妻子有病,为了生活,他东挪西凑开起了这家小吃店,实指望小店能让家里翻身解困,不承想生意一直不好,开张三个月了还没挣到一分钱,勉强保本。为此,张老板整天愁得眉头不展。文盛晓得老板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资助自己后,对其更加感激。他想,这样的好人应该得到好报,自己应想法帮他渡过难关,于是找到老板商量“突围”的办法。

张民很受感动,主动向文盛介绍了开店前后的情况。他说,开店前,他曾走访过一些专业人士,把小吃店定位在“味美价廉,经济实惠”上。开店后,他见自己的小吃店不景气,为找出原因,多次扮作顾客到其他小吃店暗访,发现各店经营的品种都差不多,自己店里饭菜的质量比他们好,价钱比他们低,服务质量也不比他们差,可不知为啥他们店里人流如潮,生意红火,自己店里则是冷冷清清,惨淡经营。后来想明白了,这不能怨顾客,人家的店经营多年,名声在外;而自己的店才刚开张,谁知道“胖哥”小吃店呀,当然竞争不过他们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当务之急是把小吃店的名声打出去,可怎么把名声打出去,他一直想不出办法。张民说:“不瞒你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为此事头痛……”

文盛听着老板的介绍,心中忽然有了主意。他告诉张民,自己以前学过厨,会一手绝活,店里开设这个品种后,管叫小吃店一举出名。

张民闻听文盛有一手能让小吃店一举出名的绝活,心中大喜,忙问他是啥绝活?文盛说:“熬小米粥。”

一听此语,张民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心里说,原以为你真有什么救店高招,弄了半天竟是熬小米粥,这种活除了傻子谁都会干。出于礼貌,张民尽量不让心中的不满流露出来,他叹口气,婉转地对文盛说:“对不起,我这里不缺粥。”

文盛见张老板误解了自己,忙移开话题,说:“老板,我问你个事,你知道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吗?”

张民见他突然问起此事,甚觉好笑,清朝的乾隆皇帝电视上都演腻了,中国人哪个不知?于是他轻蔑地说:“我不但知道乾隆,还知道他是个长寿皇帝,活了89岁。”

“那你知不知道乾隆为啥会长寿?”文盛又问。

这一下把张民给问住了,他暗自思忖: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乾隆长寿跟小米粥会有啥关系?再说,乾隆长寿的秘密自己咋会晓得?

文盛笑了笑说:“告诉你吧,乾隆之所以能够长寿,跟小米粥有很大关系。他每天都要喝由御医配制的特殊的小米粥,那粥里有多种名贵中药和营养滋补品,滋阴补肾,养脑提神,延年益寿……”

听到这里,张民精神为之一震:乖乖,原来这小米粥有这么大的名堂呀!他问文盛:“这么说,你手里握有乾隆御膳小米粥的秘方了?”待文盛点头证实后,他怕有假,又问:“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秘方是从哪儿搞来的?”

文盛犹豫了一下,告诉他说,当年文家的一个先人是乾隆帝的御厨,先人觉得这个秘方对后人有用,便悄悄把它偷回家里,一直传到现在。他学厨时按秘方练过这个活,可惜一直无用武之地。通过这些天的接触,他发现张老板确实是个好人,才决定用这个绝活帮其一把。

张民又感动又高兴,他问熬制御用小米粥的成本需多少钱,文盛粗略算了一下说:“每碗不低于70元。”张民听后懵了,禁不住摇头道:“这么贵的粥谁喝得起?”

文盛见张老板又想打退堂鼓,忙解释说:“人参白菜,各有所爱。这粥一般老百姓是喝不起,可现在城里有钱人多的是,越有钱越是怕死,只要它能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不愁没人喝。最重要的是,这个品牌推出去后,全市独此一家,小吃店的名声就响了。”

张民听后,还是有些不放心。文盛拍着胸脯打保票说:“这件事你尽管放心,保证两个月内见效,如不见效,我不但不要工资,还甘愿赔你损失……”张民见文盛把话说到这个分上,只好同意了。

很快,御膳小米粥熬制成功。为招徕食客,张民按照文盛的要求,在报纸、电视上做了广告。广告一登,消息立即在城里传开了,说啥的都有,有的说,这老板八成是想钱想疯了,竟搬出了乾隆皇帝的招牌;有的说,这老板也太黑心了,一碗小米粥竟要88元?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到底什么粥能值这么多钱。一时间,“胖哥”小吃店热闹了起来,虽说看的人多,掏钱品尝的人少,但关键是顾客来后发现店里各类小吃都不错,进了店就不想空着肚子走了。“胖哥”小吃店的生意在御膳小米粥的带动下,从此红火起来。

这天,两个老乡来看文盛,文盛心中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后失言道破天机:原来那御膳小米粥的“秘方”是他在一本食谱上抄来的,他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把御膳小米粥巧妙地和长寿皇帝乾隆连在一起,成功地把“胖哥”小吃店的名声打了出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报答老板的善待之恩;二来嘛,小吃店的生意好了。自己也可以在这儿长期打工了……

篇2: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曾经的三草爱情箴言:兔子不吃窝边草,好马不吃回头草,天涯何处无芳草。没想到十年后,我居然吃了窝边草,很神奇的是,这窝边草还自我保护良好,等着我来吃。

再次认识他,是在夏天,太阳毒辣,我穿着白褂红裤,横跨自行车,一副女汉子的形象,全无矜持,他背身向我,我吆喝一声,没想到那个转身就是一辈子:一辈子都面对着我!那时的我,忘记了毒辣的太阳,忘记一身燥热,只记得那张淌满汗水似曾相识的脸,当时我心里的想法只有一个:原来我老公是长这样啊。

,初到高一(1)班,我弱懦且自卑,每天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下课就对着窗外发呆,周边前后两桌的同学知道我,其他的同学只隐隐约约有印象,但是,剁哥是属于那种完全不知道的,他每天忙着捣蛋,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蹭,恰好,那时的热闹与我无关,所以他也与我无关。时过一年,我们再次被分到一个班,高三(14)班,他依然喜欢热闹,而我已经不排斥热闹,可是,他依然不知道我的存在,也许,所有的无视只为了那惊鸿一瞥。

,我们高中毕业,我只身来到荆州,我知道所有这边的老乡,包括同学,可是我偏偏不知道他也在,所有的校区,我都逛遍,唯独很少去他们南校区,那时的他,忙着三国杀,英雄联盟,不亦乐乎,上大学后,我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那时的我,张扬跋扈,忙着初恋,接着忙再恋,也是不亦乐乎。

这七年来,貌似如影随形,其实形同陌路。

,我在深圳,他在江苏。毕业后,我斩断情丝,磨刀霍霍向深圳,他在江苏默默无闻,在深圳三年,我褪去我的稚嫩,蜕变成一个精明干练的白领,注重细节,注重气质与修养,与之前的我完全不同,我开始发光发亮,身边不乏追求者,可是,那些对我而言,都是将就,我理想中的应该是身骑白马,风度翩翩,轻轻的来到我的身旁,对我说一声:久等了。可是剁哥,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他是身骑黑马,满头大汗。尽管如此,可他就是我的刚好,有些人说不上哪里好,可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我们在一起什么都是刚刚,他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他负责瞻前顾后,我负责调皮捣蛋,他负责洗耳恭听,我负责滔滔不绝。……

我之前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有:当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你会原谅之前所有的不可原谅。现在我明白了,遇到他,我花光了所有的幸运,我现在感觉每天的阳光是温暖,花是只开不谢的,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笑逐颜开的,原来这就是幸福。

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十年之后,我是你老婆。

篇3: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作者温明远先生长期在我省司法战线系统担任领导职务, 他怀着对黑土地的挚爱与眷恋, 于退休后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作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之一, 于2011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我省西满地区的一段传奇故事, 在生死离别与爱恨情仇中, 展示了东北黑土大地的历史风云与时代沧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该小说以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充满温情、诚意的写作姿态;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流畅、质朴、幽默;对丰富我省地域文学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次作品研讨会旨在通过分析温明远的创作, 挖掘其作品内蕴与特质, 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小说的可持续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拒绝媚俗, 书写真实

商品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学, 许多写作者开始放弃写作的责任与诚意, 一味迎合读者与市场, 追求功利化、时尚化的媚俗写作, 对于民族、历史、生活以及人的关注, 愈发淡出作家们的视野。温明远的小说, 用生活说话、用心灵写作, 作品真实可感、质朴动人, 散发着泥土地的芬芳, 读来荡漾心灵, 正是对当下文学渐行渐远的文学精神本原的回归。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认为, 时下官场小说流行, 领导退岗出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但大多热衷于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吟风弄月, 品味宦海短长者不在少数, 对腐败现象揭露有余却批判不足。明远先生的小说绝非此类。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农场本是农垦系统中的一个生产企业, 但同时它又包括公、检、法、卫生、教育, 被称为“小社会”。温明远通过农场场长这一独特岗位, 对官场腐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李琦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首先向作者的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致敬。写作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要把写作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也是寂寞的事情, 当下用文学取巧的人太多, 恰恰是笨、执著、一笔笔写、一个一个故事写, 才能体现一个大师最初的基础。本书作者日后可能成为为西满大地立传的人选, 要把气场做足,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议结束后, 更认真地往下走。文学是有等级的, 在不同的位置, 带来的襟怀、格局、气度是不同的, 写作可以提升生命的等级, 写作会让人老得漂亮。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认为, 在众多的当代小说中, 这部小说因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而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此前是一个干部, 但直面当下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农场在经营中的腐败。当下的时代应该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 因为我们的社会纠结着很多问题, 但少有作家真诚地去面对问题, 写作者丧失了诚意。获得诺贝尔奖的《古拉格群岛》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 动人之处就在于对专制时代的裸呈。现在我们有的作家太想利用文学创作去获得什么, 也就绕着问题写, 对现实视而不见, 被文学之外的文学所迷惑。很多作家对形式主义的叙事追求实际上是回避问题的表现, 其实现实往往比小说精彩。温先生退休在家想写自己的东西, 写作纯粹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里我看到了写作的诚意。

黑龙江日报社监审任永恒指出, 黑龙江省写作的人已不多, 让人不免心头悲凉。作者在长期的行政工作后退休, 退休后人变得无功利心, 对生活的理解更真实也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文学曾经是他的梦想, 作者回到了青春时期不经意建立起的精神故乡, 重新捡起曾经的爱好。用文字记录着他的生存经验和他爱的部分。将长篇小说的写作作为一种退休的寄托, 并写得很好, 这一点让人敬重。作者的写作态度具有善意和仁慈的一面, 我们尊重有善意的写作。

二、民间写作, 专业风采

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而言, 鲁迅有他的鲁镇, 沈从文有他的湘西, 张爱玲有她的老上海, 萧红有她的呼兰河……每个作家依托其原乡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 都是独一无二的。温明远带着对西满地区独特的地域体验, 创作了这部充满故乡原味的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从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研讨, 对优长做出积极的肯定, 对作者的后续创作提出深切期待并寄予厚望。

丛坤认为, 作品围绕徐宝秀与师愈元的故事这一主线表现了广阔而厚重的社会现实。作品的厚重感首先体现在对文革民间史的成功补写上。作者选取独特民间视角, 以普通人物的不幸遭遇, 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的恐怖与残暴。小说直面现实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性摧残, 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当下, 社会出现了一股潜流, 一些人出于对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的不满, 勾起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平均主义的怀念, 进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有了改变, 这是应当令人警醒的。

黑龙江大学叶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 作者有着很好的文体自觉性。小说的叙事结构讲究, 将徐宝秀的现实处境与过去的经历交错在一起。时空的交错切换让小说的故事富有弹性与张力, 显出作者对小说创作的自觉, 这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很多作家受先锋小说的影响过于强调形式, 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国当代小说家不觉中丧失了写实的能力。这会让小说显得花哨, 生活远比故事精彩, 老实地写身边的人和事, 就可以写出很动人东西。作者具有十分扎实的写实功底, 文字温和、平静、本色。同时, 叶教授指出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点枝蔓, 应有意识强调叙事的节奏。文字有书卷气但稍欠精简。这点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然完善的。佟堃社长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小说的成功主要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这部小说没有十分刻意地去设计情节, 而是按照人物的命运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主人公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深刻。特别是四个场长的描写, 从战斗英雄到知识分子, 每个场长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表现丰富精彩。老场长柳云豹, 战斗英雄出身, 做事处处显露革命军人的特色。其子柳必成作为革命后代, 又深受主人公徐宝秀的耳濡目染, 在工作中恪守做人底线, 同时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元文化影响下, 又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 使读者感到人物十分丰富, 真实而深刻。

省社科院文学所喻权中研究员则从“以故事说痴情”这一文学主题出发, 认为该小说匠心别裁, 一下塑造出两代时段三家人的情痴群落, 演化出风情迥异的人生传奇。其中, 柳必成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丰厚与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纠缠于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中, 在浮躁纵欲、红尘滚滚的乱世, 他一面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另一面又无时不挣扎在良心与欲望的争夺中。让人们得以见识走出大学校门混迹于官场之中的新一代国人, 怎样在传统的血脉与时尚的诱惑间徘徊。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笔下不同的是, 柳必成还保有着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生命力度。迷惘忏悔与无奈, 构成了柳必成生命的常态。某种程度上讲, 柳必成形象的刻划让小说的情痴群落生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任永恒认为, 作者善于使用自己的生存经验, 这是作家的基本功之一。作者以他特有的潜质和天赋, 使用形象思维的叙事手法且带有文学色彩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 通过回忆来记录西满作为一个地区在他的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的部分, 告诉人们“曾经的年代”和在这年代中生存的人群的文化形态。并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使黑龙江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的阅读进行了有意义的补充。小说具有传奇意义, 而传奇在故事本身也是东北文化意义的重要支柱点, 农场在黑龙江省是混杂类的群居性事物, 这样背景下的人物故事是不一样的。赵大勺子是我很喜欢的人物, 他让我们知道俗与卑鄙在生存面前未见得比我们期待的更卑鄙。毋庸置疑, 这是本泛文化阅读的好书。

著名诗人桑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指出, 作者没有被唯物史观遮蔽自己的个人经验, 小说中的很多话可能就是作者的一句实话, 真话, 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 在这样开放、进步的中国仍然有惊人的语言效果。同时, 小说的语言富有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桑克还进一步谈到作家的写作伦理和做人伦理的区别, 他认为普通人伦理就是善恶的区分, 然而作家伦理就比这个复杂。作家写坏人应该深入人性黑暗深处, 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作家笔下没有万恶不赦的人, 都有值得去悲悯的地方, 打破普通人的善恶观。由普通人伦理向作家伦理转变, 是由业余写作进入专业写作的重要调整。

王新第发言说, 这部长篇中集中笔力塑造比较成功的, 也较能典型地体现其叙述的故事里人物命运和思想历程的是这样两类形象:一是倾注了浓重肯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 如徐宝秀等;二是倾注了强烈否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 如于思贤等。在对第一类形象的塑造中, 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人生的艰难及母爱的伟大。对人性进行了精细的描摹。而对第二类形象的认识价值在于作者展示出动乱年代里一些丑恶的灵魂, 生动地把这类极少数人物无价值的本质撕裂给人们看, 从而为我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 且唤起了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 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

研讨会的最后, 作者温明远先生做了《我的真情告白》的主题发言, 在谈到写小说的原因时, 他说:“首先, 我是在选择生命存在的方式。其次, 我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再次, 记录我经历过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也没写官场小说, 去迎合一些读者和图书市场。我就想写我熟悉的现实生活, 实实在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人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篇4:小说《战马》背后的故事

除了导演杰出的执导能力之外,优秀的剧本是《战马》广受好评的核心因素,这得益于精彩的原著——儿童长篇小说《战马》,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代表作。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作家之一,莫波格创作了包括享誉世界的《战马》在内的百余部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舞台剧和歌剧,最为成功的就是小说《战马》。

说起这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直以来,迈克尔·莫波格就想写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故事。在他看来,这次大战作为人类世界性浩劫的一戰,将美好的世界弄得满目疮痍,人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寻找勇气。可是莫波格苦恼于寻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求一个灵感,可惜未能如愿,也就一直无法动笔。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上天眷顾,他在一间酒吧里认识了一位老兵,他参加过一战。两人聊天时,这个老兵谈性很足,神采飞扬,但谈的不是他的辉煌战绩和同生共死的战友,而是那些奔赴战场的英勇战马。战马,这个充满力量的词语,瞬间让莫波格有了创作冲动。“我听着那位老人动情的讲述他与一匹马在西线的经历,他的眼里满是泪水,”莫波格后来回忆说,“那些马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搬运伤员与武器,它们对人类影响至深。”

我们要感谢这个老兵,以及他讲的关于战马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独特的题材,同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相比,通过一匹马去写战争和战争中受伤害的人,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不仅独特,而且动人。莫波格之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那名老兵的故事开拓了他的眼界。他开始思考一些新的命题:战争中人与动物的联系、动物在炮火中的命运。

为了弄清楚战争中的战马情况,莫波格花了很多心思,对一战中关于战马的历史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得到了一串震撼人心的数字。仅在一战中,就大约有一百万匹马与英军一起投入战场,到战争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六万两千匹马。也就是说,有九十多万匹马死在了战场上,死于炮火,死于劳役,还有伤病。这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马的重要作用。他还发现,战马不分阵营,是所有士兵共同的牵挂,不管是德国兵,还是英国兵,对战马都没有区分对待。战马为人类挑起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承受了难以磨灭的苦痛。这是一个需要被讲述的故事,莫波格期望更多人知道马的故事,不要忘记它,不要忘记那场战争。

1982年,莫波格完成了小说《战马》,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小说。事实上证明,优秀的小说不分大人和孩子,成年人同样喜欢这部小说。有心的读者不妨结合电影一起阅读它,看看斯皮尔伯格导演做了哪些改动。小说《战马》完全是以马的角度、马的视线来讲述整个故事,作者用的是拟人手法,赋予战马以精神活动。这一点比电影要明显很多,毕竟银幕上的战马不能说话,在小说里它可以有许多心理活动。

故事开始于英国乡村,1914年,一位酗酒的农场主为了与人赌气,花了三个金币买了一匹不会耕地的小马,名叫乔伊。它与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训练下,乔伊学会了耕地。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艾伯特的父亲因为急需用钱,把乔伊卖给了军队用作战马。艾伯特很伤心,但拧不过父亲,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参军去找回乔伊。乔伊就这样参战了,经历了几任主人,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还被德军抓去运输弹药,也遇见了一位善良的女孩艾米莉,并结识了好朋友、另一匹战马托普桑。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乔伊被铁丝网缠住了。这一点显然是电影表现得更好。对阵的双方各自派出一个战士,一起弄开了铁丝,把它救了出去。在你死我亡的战争里,此时的战马超越了国籍和战争立场,成为彼此共同关心的动物。此刻,你会感觉到战争的荒谬,更会感觉人与人间和平相处的珍贵。乔伊被救回了英国军队并接受治疗,终于遇到了他的朋友——艾伯特,最终一起回到了家乡。

篇5:长篇小说故事

后来妈妈着急了,因为她知道我那些要好的老同学们都有了女朋友,而且有的已经结了婚,就剩下我自个儿是单蹦儿了。

不过,妈妈再着急也没用,找对象又不是买商品,去商场转一圈儿就能拿回来,那得碰巧了才行。

还算幸运,后来我终于“大器晚成”,交上了女朋友。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的关系基本上确定了,也快到过春节的时候了。我跟她约定:“初一你到我家来吃饭,初二我到你家去吃饭,这样公平。”

“行!”女朋友痛快地答应了。她心里明白,总得在未来的婆婆跟前露个面儿呀,不是有那句话吗: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嘛!

初一那天,女朋友如约前来,这可是她头一次见我母亲啊,这也算“面试”!

巧得很,她前脚刚到,后面就来了另两位姑娘——我们家以前隔壁邻居的女儿,是姐俩儿——艳艳和文文。这俩小妹妹比我低好几届的,在一块儿住邻居时,我经常带着她们玩耍。艳艳和文文都是漂亮的女孩儿,尤其是艳艳,在我们同楼住的几十个姑娘里面,她的容貌可是数一数二的。

一看来了三个大姑娘,妈妈兴致很高,就忙着张罗包饺子。艳艳和文文倒也不客气,本来就很熟,挽起袖子就上了手;我的女朋友原本就是约好来家里吃饭的,自然也一起干了起来。这倒好,她们仨和妈妈一起擀皮儿、包饺子,我连手都插不上了,干脆去厨房煮饺子。

等大家吃过饭后,又聊了一会儿,我把三个姑娘都送走了,回来问妈妈:“你看着我的女朋友还满意吗?”

“真好!她跟艳艳、文文一样好看,脸蛋儿白里透着红,就像大苹果!”妈妈的比喻虽然俗了一些,不过她能把我的女朋友跟两个漂亮的小妹妹相比,而且她脸上还露着由衷的笑容,我能感觉出她是满意的。

妈妈用苹果比喻三个姑娘的脸蛋儿也是有道理的,在那个年代,年轻的姑娘们时兴穿红衣服,偏巧那天我的女朋友和两个小妹妹都穿着红色的上衣,只是颜色的深浅不太一样罢了。本来她们仨的面色都是粉嫩嫩的,在向阳的房间里被阳光一照,再有红色衣服衬着,自然显得脸上红扑扑的像红苹果。

篇6:长篇故事小说

别看刘柱的奶奶在刘家当了一辈子家,可她却不愿意自己的独生儿子刘富贵跟他爹一样,懦弱、胆小,她想让刘富贵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无奈事不由人,刘富贵的身高遗传了母亲,只有一米五几,性格却遗传了父亲,一说话就是娘娘腔。他娘经常看看他的个头,听着他的话音,回过头骂自己的男人一顿:“你说,你也就个头配称个男人,咱富贵咋不随你呢?”然后长叹一口气,说:“咱们家,真是黄鼠狼下豆雏子——一辈不如一辈!”

刘富贵十八岁生日刚过,母亲就为他找媳妇了,她是怕找晚了,自己的儿子找不到媳妇。因为她许下了一袋米、一刀肉的高价谢媒礼,四里八乡的媒婆四下出动,给刘富贵说媒,没想到说了足有一个加强连,人家听听男方是刘富贵,就摇摇头。媒婆子碰壁的次数多了,就对刘富贵家的谢媒礼死了心,不再给他说媒。

就在刘富贵的娘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儿子朝光棍的道路越走越近时,事情有了转机。刘富贵二十八那年,村里老会计因病去世,因为刘富贵念过初中,出身又好,村里让他干了会计。那会,乡下有句话说“干个大队差,顶个小县官”,刘富贵当上大队会计,也算是光宗耀祖了,这时,他的婚姻大事开始有转机了。邻村的丁媒婆给他说了邻村张有福的女儿张菊花,但刘富贵的娘一听就直皱眉,刘富贵一听就直摆手。

为啥?那张菊花身高一米八三,相貌丑陋,身材魁梧,据说能单手举起一百多斤的碌碡(注:石制的圆柱形农具),而且脾气火爆,动不动就跟人家试吧试吧身手,就为这,今年二十六了,一直没找到婆家。刘富贵的娘怕她会欺负儿子,刘富贵是嫌张菊花太丑。

刘富贵的娘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对儿子说:“这事呀,娘寻思着,还是愿意吧!”刘富贵嘟哝着:“为啥?那张菊花就是个母夜叉,她进了门,还不骑在俺头上拉屎?”刘富贵的娘说:“这一点丁媒婆说了,她张菊花是楞,但人家还算是通情达理,不会平白无故欺负人,再说……”刘富贵的娘咽了一口唾沫,又说:“娘看了,那张菊花屁股像盘磨,老人都说,这样的屁股能多子多福!”刘富贵还想反对,他娘说:“就这么定了!”他娘在这个家一直说一不二,刘富贵只好屈从了。

张菊花出名出在入洞房那天。刘家村娶媳妇有个规矩,入洞房得男人把女方背入洞房,刘富贵看着张菊花的山神个头就打怵,但在伙伴们的起哄下,他不得不屈下身子,张菊花也在众人的推搡下往刘富贵的身上靠去。刘富贵运足丹田之气,想把张菊花背起来,但试了几试,张菊花的脚就是没离开地,刘富贵头上的冷汗却冒了出来,他用哀求的眼神看向众人,想让他们饶了自己,众人都是来找乐子的,哪里肯轻易放过他们,他们更加起劲地闹腾起来,大有不把张菊花背起来,就不让他们举行婚礼之势。

乡下有句话,叫“来得早,过得好”,意思就是新娘过门过的越早,日子过得就越好。眼看时间逼近中午,张菊花急了,她一把将众人推开,抱起刘富贵就往洞房里跑,这下子可热闹了,人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男的叫,女的笑,老的喜,少的闹,用一个词说——沸腾。

有人说刘富贵娶得不是媳妇,而是一头野驴——自那天以后就“野驴”“野驴”的就叫开了。村里人都说,这一下有刘富贵受的了,可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刚开始一年,“野驴”张菊花竟然对刘富贵很好,甚至可以用温柔来形容,她给他做饭,给他洗衣服,早上给他打荷包蛋。有一次刘富贵在村民赵二家喝醉了,她把他背回家,还给他洗脚……村里人都很奇怪,这么个三寸钉、枯树皮是怎么把一个女武松降服的?也有人说,新媳妇过门装三天,过点时间她的原形就露出来了。

篇7:校园鬼故事长篇小说

我开始跟踪她是在四个月前,有一天我看到她出现在楼梯转角,我的大脑顷刻间被她占据,于是我开始跟踪她。

她一定是在这座楼的四楼上课,因为我经常能在三楼看到她走上楼梯。但是我却总是赶不上她的脚步,每次追上去的时候她都早已消失。

我苦思冥想如何才能离她再近一点,但是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也曾在上课时走遍四楼的所有教室,但是所有的教室里都没有她的影子。

我开始迷茫!

于是我在三楼到四楼的转角天天苦等,那正是她每次消失不见的地方。我相信她总会过我的面前,那时我就拦住她向她一诉相思。我不去上课等在那个转角已经一个星期,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已经注意到我,可是只有她却从未出现,难道她生病了吗?

某天早上我又一次走上楼梯打算等候,却发现她正走在我头顶的那段楼梯。

我喜出望外,她微笑然后转过转角消失不见。我在四楼的走廊里找了三圈,但是也没找到她的踪影,明明她才刚刚走上四楼,可人呢?

我决定就在这里一直等到晚上关门,我就不信她会呆在四楼一直不走。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渐渐过去,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慢慢升温。

放学了,所有的人一群群跑过我的眼前,没有她!

我失望,她在哪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傍晚的楼梯上面,女孩的长发突然拂过我的眼前。我抬起了酸痛的脖子,我看见了她。

上一层楼梯的背面长出了一缕缕长发,她的面庞也在水泥上隐约浮现,长发柔柔地拂过我的脸庞和大睁的眼,然后在我的身体四周静静的垂下。

“你真的很诚心,所以我来了……”她从水泥中间对我说。

我听说过一个流传了整整七年的故事,故事中曾有一名女生在这楼的建设工地附近离奇失踪。

篇8: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以上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发的故事》的几个版本的流变作的大致梳理,以谱系方式呈现如下:

初刊本:《作家》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五日刊载

出版本:单行本《发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出版

再版本:《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三集,桂林开明书店,一九四二年六月初出版

文集本:《巴金文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

全集本:《巴金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在对巴金《发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做了以上版本梳理外,笔者还做了细致的校对工作下面将结果展示出来让读者一同体验巴金这一时间里的心理活动及变化。

一九八九年版的《巴金全集》第十一卷收录的《发的故事》与一九五九年版的《巴金文集》第九卷只有一处改动,将文中的“像”改成“象”,这也只是用语习惯正常变化的显示,而其他地方均一致。

初刊本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版本《发的故事》相比,加上标点符号有二十来处改动的地方,标点的变动如“我不吃一点东西,连一口水也不喝,”中的“,”变成了“。”小说末尾“任我怎样费力,也做不到了。”中逗号被删,如此等等标点的问题在初刊与一九八九年全集版、初版与全集中有类似改动。除却标点的小幅度更改外,文本具体内容的变动我觉得有几处应值得注意。

一、表达心理状态的描述性用语的大量改动。

这种改动在小说里是数量最多的,有删减的增加的有替换的。对于语句的删除,“他坐在我的对面,望着我苦涩的淡淡笑了笑”删掉了“淡淡”,应是作者觉得“淡淡”多余,与“苦涩”相冲突。除此之外,我发现小说中有近三十处可以说是大句被删除的现象。金猜测“我”不愿见他,“我”予以分辩后的一句“我现出为难的神气,我怕他误会了我的意思,但看见他没有动气,我又渐渐地静下心来。”被删掉了,金不信,后反问我,作者写道“他好像故意在追逼我似地,他说这话,”改成“他又说。”“我极力忍耐。”、“使他不要再谈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都是表达“我”内心主观感受的句子,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主观性太强的文章容易让人猜测,引起不必要的政治上的麻烦,所以在收入后面集子的时候作者作了这方面大删改。还有关于金的心理内容表达的句子,如“他的淡漠和冷静有些动摇了”以及“我”对身为朝鲜战士的金表达感情的语句如“我对他起了更深的同情”也都被删除。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金对关于“我们”对他们那类人的看法的句子“我有时只想做个和你们一样的人,也不能够。连你们的人也看不起我,讨厌我,好像我们这种人就不是人一般”在收入选集和后来全集里时都被删掉了。

巴金在《<发的故事>序》中提到“这是在百忙之中仓促写成的四个短篇,但是我自己爱它们”。我常常听见一个声音:“我要给你们人晨星。我相信我终有一天会看见晨星的。”作者通过《发的故事》反映进步青年蕴存于心的屈辱和愤怒,在后来收入的集子中通过删减低沉情感类表达的句子歌颂他们决心把青春和精力献给民族解放运动的壮举,表达了作者深沉而又充沛的进步豪情和世界范围内革命者之间的纯真友谊,展现了不同国度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文本中地名的变化思考

《发的故事》是一篇回忆录性质的小说,文本中出现两处关于地名的描写,这两处在文中以衔接方式存在,然而版本衍流中的变动却很奇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望着金,想从他的脸上看见从前他经历的一切,这时金发问说道六年前“我们”几个在“北京”“**公寓”的事,一九五九年的《巴金选集》和一九八九年的《巴金全集》里“北京”改成“北平”,公寓名字明白具体的写了出来。我大胆推测,按初刊本计算,作此文时间是一九三六年五月,“六年前”就应是一九三零年,而这篇小说本是回忆性质,则可推测,此“六年前”一定是一九三零年前不久,据中共党史,一九三零年正是红军围剿前抗日的筹划阶段,处于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在南京而非北京,因此这时北京称为北平,一九三六年政府迁都北京,北京才被改称为北京。初刊本中公寓名称的模糊后的集子里反而写明全名,我想不是作者记忆问题,而是有意为之,在当时把公寓名称写清楚明白肯定会招致大家好奇可能还会引起调查,加上当时的政治敏感度较高,所以容易惹事上身,而后面时隔已久,写清楚明白反而能增加小说的真实度。

三、小说文本结尾落款时间的变动

开明书店一九五一年七月版一卷本《巴金选集》在《雨》的文末注曰“一九三六年——《发的故事》”,《巴金文集》两卷本《巴金选集》等均误为“一九三六年三月在上海”。其实,《作家》初刊本的文末就有“四月四日,一九三六年”的准确登记。于《作家》第一卷第二号作《发的故事》,发表于《作家》时,文末后有括注“五月二日”。

总之,和初刊本比较,初版本除少数几处标点,个别词语改动删减外,小说文本可以说几乎没多大变动。不论何种情况的改动,在作家看来,想必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也更能从这些版本变迁中体悟作家文笔状态和当时心理的变化。

摘要:巴金一生写了短篇小说七十三篇,只有一篇未结集(一九三一年八月载于《文艺月刊》二卷八期的《最后的审判》),本文就《发的故事》版本变迁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巴金,《发的故事》,版本变迁

参考文献

[1]、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关于〈发的故事〉(选自《谈自己的创作》)《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2]、《巴金书信集》,巴金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巴金研究资料汇编》,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1960年版

[4]、《巴金文集》第九卷,巴金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巴金全集》第十一卷,巴金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6]、《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班主任计划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