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2024-07-29

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精选5篇)

篇1: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发布时间: 2010年03月06日 11: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每经记者 马宇飞 马超彦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多位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资本市场的表述相比,今年强调了“积极”二字,且明确提出要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这意味着今年资本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融资活动。

解读

今年的融资活动更频繁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资本市场的表述有所不同。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今年则提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

稍具可比性的是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与2007年相比,今年强调了“积极”二字,且明确提出要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这意味着2010年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活动会更为频繁。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是管理层从整体金融战略上考虑的结果。

“去年和今年的银行信贷发放量特别大,这里面隐藏了很大的风险。”华生说,近期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单纯依靠银行投入大量银行贷款刺激经济的风险极大。而扩大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是一个既能降低整体风险,也符合市场规律的途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今年银行贷款规模预期会有所下降,资本市场将更多地担当起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角色。

回顾

直接融资已很“积极”

不难看出,在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已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之一。

这自然又会引出投资者最关心的新股扩容和再融资问题。实际上,自2009年7月IPO重启以来,新股扩容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早已迅猛展开。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IPO首发募集资金达2021.97亿元,较2008年1040.05亿元的IPO首发募集资金高出近一倍;而2010年前2个多月的IPO首发募集资金就已高达876.27亿元,相当于2009年的4成多、2008年的8成多。

另一方面,按照IPO、增发以及配股的融资总额来看,2009年全年的融资金额为5160.74亿元,已相当于A股市场最火爆的2007年全年融资额的64.62%。考虑到2009年新股发行仅4个月时间,这一速度实在惊人。

更为惊人的是,进入2010年后,A股市场截至本周五的融资总额已高达1675.36亿元,达到2009年的32.46%,表明融资速度还在加快。

展望

多数专家看好今年A股

“今年新股发行成为常态的可能性较大,且融资规模应该会大于去年。”郭田勇认为,IPO或将贯穿整个今年。

IPO和再融资一般被认为偏利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会给今年的A股带来巨大的压力,还是会反而成为市场维稳要求的推力?有意思的是,接受采访的专家们,大多选择了后者。

“放水养鱼,鱼养得多,水自然也要增加,”郭田勇形象地表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市场之所以担心新股发行,是因为之前的发行市盈率过高,定价过高,是一种圈钱行为,但新股发行改革后,再不必惧怕IPO。

有专家甚至称,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扩大直接融资的“任务”,监管层一定会考虑保持A股市场的健康稳定。“在银行信贷紧缩的前提下,经济发展需要股市这么一个输血站,这个输血站肯定不能是2008年那样的市场,很可能以一个牛市来完成。”

郭田勇指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带来的是投资多样化和多层次投资者进入,在此情形下,今年A股虽然向上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但是总体上应该有一个涨幅,具有投资机会。

篇2: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积极运作直接融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山东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看,融资渠道狭窄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直接融资发展步伐较慢,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不够.下面谈几点看法:

作 者:王越军 作者单位:聊城市招商局刊 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篇3: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一、扩大直接融资的作用与影响

直接融资是与间接融资相对应的一系列市场化融资产品和工具的统称。在金融体系发育完备的市场, 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余地很大, 主要包括:自有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商业信用、金融中介短期融资、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私募、发行股票、中长期票据、企业债券等。这样的安排让不同的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分担了企业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能够有效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选择机制, 有利于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有利于弥补行政化产业政策从宏观到微观在衔接性、精细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入高成长性的企业, 而且资本市场能够为创业资本、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工具提供有效的退出机制, 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示范和导向作用, 加速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融资难、贷款难一直是严重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可以促使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 借助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引导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 通过发行多种形式的债券满足融资需求, 同时, 还可以借助各类产权交易市场, 使一些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交易, 及时筹集发展资金, 从根本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各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企业规模等不同而不同。美国的直接融资占比最高, 企业较多地依赖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与股票加总后占比接近75%;而在德国和日本, 在全银行或主银行的体制下, 银行拥有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改组企业的广泛权力, 企业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 企业债券与股票加总后占比也将近44%。目前,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 直接融资比例仍停留在15%左右, 有时甚至低于10%, 表明现阶段社会资本形成能力十分有限。社会资本形成能力不足, 一方面会抑制贷款发放, 导致信贷资金过剩, 降低社会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盲目增加贷款, 扩大金融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于广泛吸收和消化民间资本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础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在于扩大社会资本形成能力, 提高资本收益率。社会资本形成, 不能依赖财政拨款, 也不能依赖企业积累, 更不能依赖外商投资, 而主要是通过投资管理人, 把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资本, 不断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市场融资需求。据统计, 2010年辽宁民间融资总规模约为1043亿元, 2009年以前的三年增长不足300亿元, 仅2010年一年就增加了334亿元, 而隐藏在民间融资规模背后的民间资本规模势必更加可观。与相对充裕的民间资金相比, 民间投资领域却受到诸多限制。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 能够有效地缓解资产价格泡沫, 分流投机资本, 使其通过市场化渠道流入实体经济, 并使拥有闲置资金的人得到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回报, 这是在高储蓄背景下, 将大量民间储蓄资金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最佳途径。

二、扩大直接融资的国内外基础环境

截至2010年底, 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23.5万亿元, 国内各行业中绝大多数骨干企业都已经上市, 预计到2015年, 上市公司数量较目前可望增长70%以上。

作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 创业板的推出也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贡献了重要力量。自创业板首批公司上市以来, 创业板市场发展迅速,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到去年底, 共上市153家企业, 首发总筹资额1200亿元, 总市值4401亿元。目前,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连锁经营、智力密集型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公司占7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接近90%。

与资本市场规模扩张相适应, 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也迅速壮大。目前, 有效投资者账户数已达到1.27亿户, 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 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截至去年年底, 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接近四成, 今后一个时期, 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向市场注入的比例也将大大提高。

在国内资本市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 必需清楚地看到我国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的现实, 包括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2010年, 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总量约11.6万亿元左右, 其中9.6万亿元为间接融资, 2万亿元左右是直接融资, 占比为17%。直接融资里央行票据和国债等政府信用约为1.1万亿元左右, 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只有9000亿元左右, 其中, 债券和股票各占50%。资本市场支撑背景下提供的债券和股票占社会融资总量的8%左右, 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占50%相比明显偏低, 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辽宁是全国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已形成了由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全省共有8468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 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213家证券期货机构, 以及2300家保险机构, 金融从业人员20万人, 占就业总人口的0.86%。“十一五”期间, 全省新增上市公司40家, 通过资本市场融资1428亿元。截至2010年底, 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共计98家, 总市值约为4595亿元。近年来, 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已增至8个, 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农产品市场向综合性期货市场的转变。

三、现阶段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工作重点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培育和引进投资银行、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高端金融机构和咨询中介机构。重视资本市场融资工具,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和完善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管理运行机制, 鼓励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民间资本参与辽宁省企业股权投资。”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提出:“加快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 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和铁岭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规划核心主旨在于积极充分利用各类融资工具, 全面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同时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以此为目标, 重新审视辽宁省现有金融体系与结构后不难发现, 现实与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首先是结构失衡的问题, 与近万家银行类机构相比, 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1家信托公司、3家财务公司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 无法满足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次是功能缺失的问题, 缺少能够独立承担直接融资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主体, 如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和各种股权类基金;同时, 为直接融资提供专业服务的高端金融中介机构不足, 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于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金融信息及认证等辅助性服务, 是扩大直接融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除此之外,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企业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对直接融资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专业人才数量、投融资信息产品和传播渠道等因素,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归结起来, 要显著提高全省直接融资比重, 必须从聚集机构数量和改善市场环境两方面同时入手, 通过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和综合配套政策营造出的适宜气候, 吸引各类从事直接融资业务的专业机构参与辽宁经济社会建设并从中收获满意的回报。

在政策层面, 应考虑尽快整理并出台吸引直接融资领域金融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具体办法。直接融资产品及工具相对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业务而言专业性更强、操作过程更复杂, 需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和机构来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通过专业人才的参与可以提高项目筛选的效率和质量, 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 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价值, 不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而且能够将先进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目前, 各地都在积极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有关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 需要把自身有利于专业人才和机构迅速成长的比较优势充分加以展示, 将发展空间、发展潜力以及优惠政策融为一体, 提高政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组织层面, 应考虑尽快在全省范围开展直接融资市场需求调查,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 分别从上市融资、股权基金、创业投资、融资租赁、债券发行等不同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 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梳理结果按成熟程度和直接融资产品适用范围作进一步分类, 整理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金融信息和总体策划方案提供给各类专业机构, 并根据总体策划方案制订“企业管理者金融专业培训认证计划”, 由各地政府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机构联合组织实施, 加深省内企业管理人员对直接融资工具和产品的认识及理解, 学会选择和运用直接融资方式满足自身资金需求。通过有组织的系列活动, 内外结合, 将市场推广与产品认知同步开展起来。

在操作层面, 省、市两级政府应考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 参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的成功经验和国内扶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的路径, 由政府出资三分之一、民间投资者出资三分之二的比例组建投资基金或融资租赁公司等专业机构, 共同聘任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投资管理, 在双方约定期限内, 如果效益比较好, 政府按银行贷款利率将本金加利息退出;如果投资失败, 则共同承担损失。通过这种方式, 广泛吸引民间资金, 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专家, 并向社会提供直接融资的成功盈利模式, 扩大直接融资对民间资本流向的影响力。

在市场层面, 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 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应逐步建立起柜台市场、为未上市公司提供股票交易的兴柜市场、以从事未上市股票交易经纪业务的证券商为中介的非公开股权交易市场三个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 满足众多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需求;努力创造条件, 全力推进大连商品交易所由单一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的转变, 提升其对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围绕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航运金融发展平台, 不断扩大外资出入境、海上保险、出口退税、国际结算、银行担保、资金汇兑等航运金融业务服务领域, 逐步将大连建设成东北亚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航运金融中心。

篇4: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2016年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涉及企业的直接“利好”,迅速引爆民营企业朋友圈。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一些企业家表示感受到满满“获得感”。

利好一: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表明中央对实体经济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为企业减负的决心很大。当前一些企业税负较重,如果通过减轻税负让企业轻装上阵,一定能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研制生产出更好产品,和国际品牌一决高下,擦亮“中国制造”这块响当当的牌子。

利好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

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华炎软件董事长庄建国: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经济增速下滑、一些企业困难加大背景下,有助于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几年,政府对小微企业免征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说,基本已不构成负担。

不过,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中型以上企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收费还比较高,一些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本来就低,在有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甚至逐渐接近其利润总额的1%。国家推行给企业减负是好事情,但是要重视政策的落实情况。

“利好”三: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当前,确实存在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时候办一件事需要跑很多部门。如果通过互联网,尤其是通过政府的大数据互通共享,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政府办事的程序,大大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普及对企业将是大利好。

“利好”四:落实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高薪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

西电捷通公司董事长曹军: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举措让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家看到更多希望。企业天然有创新的动力。当前,释放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关键在于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利好”五: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

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

乐金健康董事长金道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对成本尤其敏感。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成本,直接回应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诉求,希望能够通过税费综合措施,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利好”六:大幅放宽六大领域市场准入

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篇5: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融资体系, 在具体思路上, 则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个思路自1996年起便已存在, 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指出中国金融体制不健全, 需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而到了2010年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依然是“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这15年中,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 但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在2010年, 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5%, 虽然超过了2007年的的21.3%, 但相比10年前的2000年反而略低, 2000年直接融资比重为27。

1996年央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这个提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商业银行仍然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三角债”问题严重, 不良贷款率过高。因此, 处于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发展金融市场的思路, 央行开始提出这个理念。在国际上, 典型的直接融资体系发达的国家就是美国, 近几十年来, 美国的直接直接融资比重都在80-90%之间, 但主要是债券融资。在提出这一理念的同时, 中央政府也注意到, 效仿美国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话, 优先发展的必定是债券市场, 通过发展金融债和企业债市场来解决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务院当时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重要的时代背景。因此, 尽管政府多次呼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但这仅限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论层面, 实际的金融体系依然是银行主导的局面。

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国内融资结构的畸形——企业债市场不发达, 直接融资主要是国债和股权融资。国债发行量和股票发行规模决定了直接融资的规模。纵观全球资本市场, 这种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倒挂”的情况较为罕见。作为高风险资产, 股票在家庭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不应过大, 这是金融市场的共识, 因此, 美国、日本等国的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均为10%左右, 主要的直接融资均为债权融资方式。因此, “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的思路值得我们反思。

二、中国发展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

基于畸形的发展结构, 中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遇到了上文所说的瓶颈。在笔者看来, 目前直接融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

1. 银行业通过上市壮大自身, 提升间接融资比重

2006年以来, 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纷纷上市, 通过IPO和上市后再融资, 银行业可以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 满足巴塞尔协议等严苛的监管要求, 从而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因此, 一个悖论产生了:股权融资越发展, 越容易导致间接融资规模增加, 从而使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银行业从A股市场获得的巨额融资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 而其上市以后, 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盈利丰厚的背景下, 银行业盈利增长又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可以维持现状的绝好理由。

统计结果显示, 仅自2006年大型银行在A股上市至今, 银行通过IPO增发配股融资, 股权融资总量高达5254亿元, 在2006-2011年公司融资总量中所占比例达2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银行业通过股权融资得到壮大, 从而提升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在之前的几年中, 由于GDP增速较快, 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以来银行信贷的背景下, 银行信贷规模也以较高速度增长, 2009年的全年新增贷款余额高达9.59万亿元。较为严格的监管使得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下降, 经营更加稳健, 股权价值凸显, 为日后从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悖论:作为服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 由于银行业的IPO和再融资, 不但挤占了其他公司的直接融资份额, 也增加了银行的资本金, 使其间接融资能力得以加强。从而直接融资比重难以提升。

2. 股权融资市场的机制不完善

经过22年的发展, 我国股权融资市场规模得到飞速成长, 为解决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顽疾:一级市场融资方的收益率极高, 而一级投资者收益率步入融资方, 但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的不平等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产业资本视A股为“圈钱”基地, 通过IPO获得巨额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 A股市场财富效应减弱, 相较不再具有吸引力。这个现状显然与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愿望相违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需要改革目前畸形的直接融资市场, 一方面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鼓励业绩出色的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于债券的保值增值功能远好于股票, 发展债券市场可以使投资者在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 从而逐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整顿A股市场, 重点在于: (1) 改革审批机制、改为注册机制; (2) 强化退市机制, 避免A股沦为垃圾股遍地的地方; (3)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严厉打击财务作假行为。

三、结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及错误的发展方向。首先, 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 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 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 间接融资规模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其次, 股权融资市场一直存在融资方暴利、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低于一级市场投资者, 无法体现财富效应。这两个原因导致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无法提高。

摘要:从央行1996年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至今, 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本文提出两个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2个原因:国有银行借助资本市场融资, 导致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 以及A股长期存在的融资方暴利、二级市场投资方实际亏损的收益率不均等。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地管理办法下一篇:语文S版 《语文百花园二》WORD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