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2024-05-26

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通用8篇)

篇1: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中小型食品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种类型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型食品企业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 中小型食品企业前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信誉,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ISO9000标准正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1.1 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1.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同行业大企业而言,它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99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以某饼干、糕点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从专门生产饼干开始,车间面积不足300m2,员工100人,发展到目前饼干、糕点等二十多个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500多万,车间面积1000m2,员工100多人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水平始终未发生过改变,仍沿袭已前的***惯,厂长负责采购、销售和生产。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仍然如上述饼干、糕点生产企业,生产员工文化程度低;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全;生产、销售、采购几乎均由厂长一把抓;无质量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出厂检验要求。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一般来说,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往往凭个人喜好办事,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人治色彩比较重,企业老板及一些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

(2)生产管理工作薄弱

生产管理缺乏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 “脏、乱、差”现象处处可见,凭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经验生产,甚至导致生产交货期无法达到。

(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建立或有效运行。一味地进行事后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无人负责。

(4)财务管理不健全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5)研究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研发管理的观念,而没有从营造适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去考虑;有的研发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丰富,但是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研究标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质量目标不明确

上述企业质量目标是这样的: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未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员工对如何实现质量目标不知该怎样做。

3.2 产品出厂检验不到位

该企业生产的饼干及糕点出厂检验指标有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由于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提供给客户的出厂检验报告只有外观,净含量和水分。没有对出厂要求检验的指标进行检验,而且也未按标准的规定逐批检验。

3.3 流程不畅,车间管理混乱

生产计划与执行一直是由厂长直接安排,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产量小体现出快速灵活的生产优势,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厂长一个人还要兼顾采购、销售等,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生产安排, 兼之未对生产各人过程进行识别,随意性很强,必然会导致车间管理混乱。

3.4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由于企业一直沿袭成立初期的管理原则,一直未分别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因此即使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也由于没有执行部门而形同虚设,同时因为没有对相应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导致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进行落实。中小食品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策划

4.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策划

质量方针的定义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具体的量化目标。根据讨论及结合实际将该糕点、饼点厂的质量方针定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质量目标定为: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5%,顾客投诉处理率达100%,采购原材料合格率100%,产品出厂检验率100%,顾客满意程度≥95%。

4.1.2 职责、权限和沟通

参照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策划并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方式:厂长下设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质量负责人管辖:生产科、质管科、供销科,通过例会、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4.1.3 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进行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

4.1.4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为使过程满足要求,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确定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过程如半成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厂质量目标。

②确定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③确定产品所耍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④确定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4.1.5 支持过程的策划

针对采购、销售、服务等支持过程同样进行了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接收准则等。

4.1.6策划结果

整个策划的结果最终形成文件,恰当地描述了该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该体系的的运行提供指导。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作业文件

④记录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4.2.1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培训为企业输出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小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也离不开符合要求的人员,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4.2.2 采购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因此,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策划的支持过程要求进行严格把控,做好采购工作。

4.2.3 生产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生产过程是企业的增值过程,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②明确生产过程实施和运行的各方职责。

③注意供方管理,定期评价供货业绩。

④加强车间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严禁违反工艺要求。⑤注重设备管理,定期检修,按时清洗消毒。

⑥尤其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人员、器具卫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4.2.4 检验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该企业的检验过程包括:出厂检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以及委外检验。

①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检验工作,并有专职人员展开工作,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检验流程。

②制订各种类型检验的方法及验收准则并确保可操作性。

③按照相关要求做到生产一批、检验一批。

④原辅材料按照进货验收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半成品、在制品按照过程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成品检验按照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3 测量、分析和改进

企业为了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该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改进。

4.3.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包括: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①顾客满意

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等进行测量。

②内部审核

通过审核策划的安排,按内部审核程序及规定的时间进行内部审核a)制订审核大纲。

b)确定审核范围。

c)编制审核计划。

d)开展审核活动。

e)采取跟踪措施。

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根据所区分的不同过程及确定的各个过程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或是验收准则的要求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确定的产品检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控制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出现的不合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置。

4.5 数据分析

对各种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合格情况等,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6 改进

企业可以利用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o多个角度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纠正、预防并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2] GB/T 19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3]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200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4] 甘华明主编.质量经理工作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篇2: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发布日期】2017-03-28 【生效日期】2017-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总局关于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若干规定的公告(2017年第3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食药监科〔2016〕122号)等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附件: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7年3月28日

附件

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所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法监管的企业。本规定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适用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自制食品;不适用餐饮企业销售非预包装食品。不适用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行为,可参照本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二、工作目标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客观、有效、真实地记录和保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三、基本原则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企业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应当作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是部门指导。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三是分类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多、工艺差别大、规模水平参差不齐,既要坚持基本原则,也要注重结合食品行业发展实际,分类实施,逐步推进,讲究实效,防止“一刀切”。

四是统筹协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注重同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促使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

四、追溯信息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记录全程质量安全信息。

(一)生产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产品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的食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及标准内容、配料、生产工艺、标签标识等。情况发生变化时,记录变化的时间和内容等信息。应当将使用的食品标签实物同时存档。

2.原辅材料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确保记录内容上溯原辅材料前一直接来源和产品后续直接接收者,鼓励最大限度将追溯链条向上游原辅材料供应及下游产品销售环节延伸。

3.生产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一是原辅材料入库、贮存、出库、生产使用等相关信息;二是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三是成品入库、贮存、出库、销售等相关信息;四是生产过程检验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的检验批号、检验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及检验人员等内容,包括原始检验数据并保存检验报告;五是出厂产品相关信息,包括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联系方式等内容。

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等,确定需要记录的具体信息内容,作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规范,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对相关内容调整时,应记录调整的相关情况。

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4.销售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5.设备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设备的材质、采购、设计、安装、使用、监测、控制、清洗、消毒及维护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备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

6.设施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的设施信息,包括原辅材料贮存车间、预处理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成品库、检验室、供水、排水、清洁消毒、废弃物存放、通风、照明、仓储、温控等设施基本信息,相关的管理、使用、维修及变化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施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7.人员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人员的培训、资质、上岗、编组、在班、健康等情况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履职信息关联,符合相关规定。明确人员各自职责,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材料采购、技术工艺、生产操作、检验、贮存等不同岗位、不同环节,切实将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具体人员,记录履职情况。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生产企业特点,确定关键岗位,重点记录负责人的相关信息。

8.召回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记录管理制度,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来源、发生召回原因、召回情况、后续整改方案、控制风险和危害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9.销毁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食品处理工作机制,记录对召回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现场监督的,还应当记录相关监管人员基本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可依法采取补救措施、继续销售的,应当记录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10.投诉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如实记录相关食品安全、处置情况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二)销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定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实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过程的相关信息。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3.销售信息。从事食品批发的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经营企业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或外包装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及散装食品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来自不同的预包装食品混合而成,应当记录混合品种及比例等情况。

(三)餐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如实记录原料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规定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记录的运输、贮存、交接环节等基本信息

1.运输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相关的运输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企业的运输行为。企业应当建立运输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运输相关信息,包括运输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交通工具、运输时间、运输人员及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双方交接情况等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输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运输的,还应当记录运输过程的相关信息。

2.贮存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原辅材料和成品,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餐饮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相关的贮存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贮存企业的贮存行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贮存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包括贮存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入库、出库、仓库管理、双方交接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保障食品安全贮存要求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贮存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3.交接信息。交接环节是指食品、食用农产品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交付接收过程。应当保证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即种植养殖环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并保存相关凭证。

交接环节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一进一出,即不论物权归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需记录一进一出交接信息。应当在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等要求记录的信息基础上,记录交接的时间、地点、人员、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信息,保证食品、食用农产品在不同主体间流转有序,确保食品安全,并保存相关凭证。

4.其他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应当记录的设备、设施、人员、召回、销毁、投诉等信息,参照前述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内容,如实记录、保存。

五、信息记录、保存和衔接

企业食品安全信息记录与保存,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信息链条的衔接是根本保障。

(一)信息记录。一是有效。记录的信息应当全面反映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实际情况。企业应当根据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生产经营的特点和信息采集记录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设定信息的采集点、采集数据、采集频率、采集方法、建立追溯平台形式等要求。防止发生问题后,应当记录的信息没有记录、记录的信息无法使用或记录的频率过低等,导致无法查清问题原因的现象。信息应当形成闭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二是真实。企业应当真实记录采集的信息。能够实时采集的信息,应当实时采集、自动记录。手工记录的信息,要核查记录人员是否如实记录。纸质信息,要保存原始记录;电子信息,要保存初次采集数据。手工记录的信息,后期录入计算机的,要核查信息录入是否真实。所有信息记录应由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确保信息记录内容完整。

(二)信息保存。一是不能灭失。采用纸质记录存储的,要明确保管方式;采用电子信息手段存储的,要有备份系统。无论采取何种保存形式,都要明确保管人员职责,防止发生信息部分或全部损毁、灭失等问题。信息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二是不能修改。建立追溯体系所采集的信息,应当从技术上、规范上、制度上保证不能修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修改的,必须保存修改前的原始信息,并注明修改原因。

(三)信息衔接。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追溯关联企业之间的追溯信息有效衔接。食品生产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餐饮企业的采购信息,及其相关的贮存、运输等信息,要保证有效衔接。二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农业部门逐步构建贯通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通过监督食品生产企业、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实现与农业部门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三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逐步构建贯通进出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

六、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基本要求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建立、实施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追溯体系有效运行。

(一)科学严谨,可追可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规范,适用和涵盖企业组织实施追溯的人员,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追溯的记录,追溯方式及相关硬件、软件运用,追溯体系实施等要求。记录可采用纸质或电子信息手段记录,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信息。

(二)统筹推进,积极实施。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组织实施。出现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情况,要依托追溯体系,及时查清流向,召回产品,排查原因,迅速整改。涉及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应当按规定及时通报。

(三)不断完善,逐步提高。企业在追溯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特别是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制度存在不适用、有缺环、难追溯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设备设施、生产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及相关人员等发生变化,应当及时调整追溯体系的相应要求,确保追溯体系运行的连续性。

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

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明确责任。地方政府应当依法履行领导责任,组织、协调、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责任,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定和本规定,结合行政区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各级责任。切实建立与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追溯责任主体之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指导与监督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追溯工作信息化平台,掌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及建立追溯体系运行情况,并通过预警管理、远程监督、指挥联动、现场检查等协调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先行试点。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不同品种食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点,具体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及追溯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追溯方式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增减等多方因素,做好试点工作。可本着先主后次、先简后难原则,在一类或几类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中选择代表性企业先行试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途径、总结经验。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推广试点经验工作,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日常指导、完善和监督工作。防止急功近利,追求形式、走过场等行为,切实做到分类实施,稳步推进,逐步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争取“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大米、小麦粉、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重点食品安全可追溯。

(三)督促落实。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情况监督检查,对于没有建立追溯体系、追溯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特别是出现不真实信息或信息损毁、灭失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严肃处理。不断探索根据监管工作需要调用企业追溯信息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适时分析总结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情况,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八、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记录纷繁复杂,追溯环节链条长,专业技术性强,相互衔接难度大,需要社会各方切实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一)切实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推动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制定行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规范,搭建合法、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行业追溯实施情况咨询平台。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系,及时沟通、交流和解决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技术机构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追溯防伪技术专业性组织等技术机构跟踪食品行业技术发展,研究不同类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技术要求,探索实现不同的追溯技术手段,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技术层次与科学运行水平。

(三)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持社会共治,对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企业,鼓励公众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通过大力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我国食品行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篇3:国内企业积极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联席会议日前在上海举行。GS1是一家制定供应链国际标准的、中立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 成立至今已经40年。现在, GS1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快消、医疗卫生、运输物流等多个领域, 被全球1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家会员启用使用, 全球每天扫描条码超过50亿次。

GS1主席兼CEOMiguel Lopera表示, 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 是GS1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中国, 累计已有50万家企业的5 000多万种商品拥有商品条码标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认为, GS1标准从四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即促进产品出口和对外贸易、改变我国产品流通模式和购物模式、提升各行业领域信息化水平以及服务政府监管和网络经济。

会议上, 光明食品董事长王宗南透露, 到2013年底, 光明食品集团将有10条学生奶生产线和2条黄酒生产线采用GS1赋码技术标准的追溯与供应链管理方案, 并通过单瓶 (包) 赋码、箱码、垛码的关联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 未来光明食品还将持续推进大米、生猪、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可追溯管理和供应链建设。

篇4: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摘 要】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种类型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型食品企业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 中小型食品企业

【中途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 前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信誉,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ISO9000标准正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1.1 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1.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同行业大企业而言,它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99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以某饼干、糕点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从专门生产饼干开始,车间面积不足300m2,员工100人,发展到目前饼干、糕点等二十多个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500多万,车间面积1000m2,员工100多人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水平始终未发生过改变,仍沿袭已前的老习惯,厂长负责采购、销售和生产。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仍然如上述饼干、糕点生产企业,生产员工文化程度低;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全;生产、销售、采购几乎均由厂长一把抓;无质量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出厂检验要求。

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一般来说,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往往凭个人喜好办事,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人治色彩比较重,企业老板及一些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

(2)生产管理工作薄弱

生产管理缺乏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 “脏、乱、差”现象处处可见,凭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经验生产,甚至导致生产交货期无法达到。

(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建立或有效运行。一味地进行事后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无人负责。

(4)财务管理不健全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5)研究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研发管理的观念,而没有从营造适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去考虑;有的研发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丰富,但是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3 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研究标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质量目标不明确

上述企业质量目标是这样的: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未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员工对如何实现质量目标不知该怎样做。

3.2 产品出厂检验不到位

该企业生产的饼干及糕点出厂检验指标有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由于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提供给客户的出厂检验报告只有外观,净含量和水分。没有对出厂要求检验的指标进行检验,而且也未按标准的规定逐批检验。

3.3 流程不畅,车间管理混乱

生产计划与执行一直是由厂长直接安排,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产量小体现出快速灵活的生产优势,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厂长一个人还要兼顾采购、销售等,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生产安排, 兼之未对生产各人过程进行识别,随意性很强,必然会导致车间管理混乱。

3.4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由于企业一直沿袭成立初期的管理原则,一直未分别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因此即使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也由于没有执行部门而形同虚设,同时因为没有对相应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导致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进行落实。

4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策划

4.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策划

质量方针的定义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具体的量化目标。根据讨论及结合实际将该糕点、饼点厂的质量方针定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质量目标定为: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5%,顾客投诉处理率达100%,采购原材料合格率100%,产品出厂检验率100%,顾客满意程度≥95%。

4.1.2 职责、权限和沟通

参照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策划并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方式:厂长下设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质量负责人管辖:生产科、质管科、供销科,通过例会、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4.1.3 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进行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

4.1.4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为使过程满足要求,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确定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过程如半成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厂质量目标。

②确定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③确定产品所耍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④确定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4.1.5 支持过程的策划

针对采购、销售、服务等支持过程同样进行了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接收准则等。

4.1.6策划结果

整个策划的结果最终形成文件,恰当地描述了该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该体系的的运行提供指导。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作业文件

④记录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4.2.1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培训为企业输出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小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也离不开符合要求的人员,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4.2.2 采购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因此,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策划的支持过程要求进行严格把控,做好采购工作。

4.2.3 生产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生产过程是企业的增值过程,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

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②明确生产过程实施和运行的各方职责。

③注意供方管理,定期评价供货业绩。

④加强车间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严禁违反工艺要求。

⑤注重设备管理,定期检修,按时清洗消毒。

⑥尤其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人员、器具卫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4.2.4 检验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该企业的检验过程包括:出厂检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以及委外检验。

①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检验工作,并有专职人员展开工作,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检验流程。

②制订各种类型检验的方法及验收准则并确保可操作性。

③按照相关要求做到生产一批、检验一批。

④原辅材料按照进货验收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半成品、在制品按照过程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成品检验按照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3 测量、分析和改进

企业为了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该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改进。

4.3.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包括: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①顾客满意

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等进行测量。

②内部审核

通过审核策划的安排,按内部审核程序及规定的时间进行内部审核

a)制订审核大纲。

b)确定审核范围。

c)编制审核计划。

d)开展审核活动。

e)采取跟踪措施。

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根据所区分的不同过程及确定的各个过程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或是验收准则的要求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确定的产品检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控制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出现的不合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置。

4.5 数据分析

对各种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合格情况等,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6 改进

企业可以利用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o多个角度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纠正、预防并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2] GB/T 19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200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5: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新医改会加速行业的集中度,会在一定时期内改变中国医药企业散、乱、差的局面,这种集中带有市场资源优先向国有医药企业集中的明显趋势,这给国内民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增加了壁垒。某企业这时必须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解决长大问题。

某企业目前采用临床、普药销售、otc销售三条线在运作,史立臣三条线在市场上相互独立,比如一个省级或者县级市场存在三只队伍在运作,三条线自成体系,在公司内部由三个事业部各自独立管理。

某企业连续几年在销售业绩上没有实现突破,而且还存在下滑的现象。某企业的产品线规化很乱,普药品种为主,约有七八十种,特色产品没有,独家产品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品牌产品。

某企业在团队建设上缺乏系统的内训体系和培训体系,基本上招来业务人员后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介绍培训后基本就推向市场,导致营销队伍战斗力较弱,实战能力低下,企业的营销人员流动性较强。

市场布局上,还没有强势的根据地市场,在全国分散运作,各自发力,缺乏市场运作统一性,导致营销资源分散,史立臣虽然企业在上海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但是其分公司的在整个市场的作用定位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划。

尤其是某企业的名称,在网络上搜素,可以发现很多相同的名称,只是地域名称存在差异,导致企业的品牌建设存在先天的缺陷,无法形成独一无二的企业品牌,这位企业品牌建设认为的设置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点在中国的企业中很少见,但是可以看出当初定名企业时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考。史立臣

某企业也曾经聘请了几个营销总监,意图把企业从现状中带离出来,但是这些营销总监都没有做到,经过了解,我觉得其实也许不是营销总监的责任,因为中小企业本身的历史渊源和老板的统领地位的不可或缺性,空降的营销总监不可能从几个角度就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因为老板不可能放权给营销总监,一方面老板内心的不放心,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掌握在老板手中,这些社会资源的动用必须由老板出头,那么营销总监就得靠后,最后是老板的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肯定不买空降营销总监的帐,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单纯的医药营销或者销售出身的空降营销总监在这个企业注定失败,重要表现是营销总监在企业内部环境下不可能的进行系统的思考,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老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从而全面的解决企业的问题,而企业的问题吧不是解决一两件事就能使企业获得新生和活力的,很多历史的顽疾必须进行根本性的革新,这是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这种革新必须是建立在老板内心的认可和变革的决心下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会成功,但是,那个营销总监能够进行根本性变革呢?即使有这个想法也不敢执行,起码得保护自己的职位吧!这也是很多企业聘请营销高管不能成功的原因,

史立臣

某企业也曾找一些咨询公司的人进行过探讨和咨询,我不知道某企业找的是哪家的咨询公司,起码不是我所知道的知名的医药行业内的咨询公司,某企业的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同时更是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老板的企业发展思路的问题,表象看,某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各个部门都很弱,执行力不高,管理不系统不科学,企业战略对企业的指引性不强,但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老板的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的确,老板的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是最难的,这也是很多咨询顾问畏惧的地方,也是很多咨询顾问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因为说的太深了,会引起老板的不理解,容易让老板恼怒,说的浅了又不起作用,解决的办法需要多次的和老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对老板进行逐步的引导,比如,如果建立了管理制度,而老板习我行我素,自身漠视制度的存在,那么,下属就会同样不在乎制度,史立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没了制度的约束和管理,企业就是一盘散沙。

经过系统的思考,本人根据众多国内医药企业的众多弊病,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提出了一下营销变革建议,当然,建议实施的前提是和老板进行多层深度沟通、进行长时间的指导和进行多次的系统性培训。

主要思路:建立系统化营销体系。

一. 明确企业的医药板块的发展战略

核心思想:

某企业目前正进行多元化扩张,但是必须明确企业医药板块的战略地位,多元化的触角必须经过多层次的论证,防止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危及企业医药板块的正常运行,毕竟,医药板块是某企业的安身立命的支柱,据此。必须确立某企业医药板块在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根据5年的战略规划,将经营指标分解到每一年,那么在保证医药板块每年所需要的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其他多元化的投资,如果5年内企业所获得的资源不能满足或勉强满足医药板块的需要,进行多元化投资应该慎重。但是,医药板块内部多元化行业横向多元化根据尽职调查和市场研究等结果,可以选优性进行行业内部扩张,根据全国医药市场现状,针对性的进行收购可以扩展某企业的产品线和收购营销团队及市场资源。

医药板块战略的发展中,产品线规划应该放置首位,必须规划好作为载体的产品,明确企业在治疗领域的竞争方向,在明确的竞争方向上拓宽或加深产品线的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竞争和产品线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学术推广队伍和产品经理队伍。同时逐步建立效率较高的战略管控体系和公司治理的结构。史立臣

篇6: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肉类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化消费食品,也是高风险性、隐患多的食品之一。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有关部门一直把肉类食品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进行部署,开展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肉类食品安全隐患还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源头治理还不够到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多量小,私屠滥宰、未经检疫的肉品及病死畜禽肉在市场上时有发现;市场准入等环节也存在较大漏洞,加工肉类食品还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肉类食品安全,直接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严防肉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以下五大体系:

加快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健康养殖体系

以小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养殖基地规模化水平。按照多元发展,多元投入,多元建设,机制灵活,科学高效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行标准化养殖的畜牧业小区,并对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统一环境治理的“五统一”管理,积极鼓励养殖户进区养殖,使小区饲养的畜禽量占畜禽总量的90%以上,利于实施全程监管。

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畜禽产地。实行自繁自养,封闭管理和全进出制度。饲料和兽药使用,畜禽防疫,饲养管理等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准则。

以废弃物治理为重点,严防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对畜禽的粪便、垫料、污染物等废弃物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要焚烧后深埋,禁止所有污水不经消毒直接排放。

整治饲料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安全的饲料供应体系

查处在饲料生产、经营过程中添加“瘦肉精”、苏丹红、抗生素残渣等违禁药品及非动物食用物质行为;清理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质量合格证、无产品标准的“四无”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清理标签不规范和成分不清的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记录制度。

规范生猪屠宰行为,建立完备的动物检疫体系

严格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实施宰前违禁药品检验;整治明知使用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生猪,仍予提供屠宰或销售其制品的屠宰行为;依法取缔非法地下屠宰场点,杜绝私宰肉上市,严厉打击屠宰加工病死、病害生猪等违法行为;根据现行的免疫标志制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督促屠宰企业建立健全屠宰加工、生猪进出场台账、档案,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严格市场准入,建立规范的肉品加工经营体系

对未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的肉制品企业(作坊)开展集中整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对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但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管理薄弱,质量安全无法保证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作坊)进行整顿和规范;依法查处利用病死、病害猪肉加工肉制品的行为;指导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强检测能力建设,保证合格的肉制品出厂上市;落实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或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肉制品行为。

清理规范肉类经营主体资格,全面落实肉类食品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打击查处非法经营肉类食品行为。

建立群体肉品安全保障和事故处理应急体系

篇7: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关于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随着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苏丹红到吊白块,从甲醛、三聚氰胺到在肉类制品等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滥用的添加剂,海南“毒豇豆”事件等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人们对食品的恐惧感代替了对食物缺乏的担忧,的确我国食品品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阻碍了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也间接地影响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才能造福和谐民生。不能只将监管重点仅放在销售环节,不仅无法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善后处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不让有毒物质侵蚀原料

1、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议必须重视产地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总体讲,我国目前的农业产地环境条件很不理想。要真正实现对食品安全性的全程控制,必须解决产地环境问题,这是源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进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条例的立法,现在耕地质量下降,造成一些农户乱施农药或有毒的化肥,再加之生活垃圾的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地之后,造成土地质量变坏。通过立法保护耕地,生产无公害的、有机的农产品供应市场。

2、建议食品安全要从农民、农业、农村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从

省人大代表建议

构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社会道德底线及精神文化家园做起,重点发展符合自然养生食品。

3、建议构建食品企业自律防线,建立遍布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和配套检测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通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堵住食品污染的源头,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不能自律的企业要严加惩处,绝不姑息。

二、流通各个环节要“透明”,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建议对食品各项指标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以及流通环节的把控等方面,做到“透明”。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建议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食品的流通环节中,一些大型超市的某些经营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采取价格欺诈、以次充好。

建议对超市环节、外资大型食品超市,建立由中方从业员工为主体的“食品生产、销售安全卫生监督委员会(小组)”,负责对该超市经营食品进货质量把关、销售卫生检查、存储防污管理和质量全面公示。

三、监管要避免多头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

省人大代表建议

建议鼓励市民参与监督。目前监督不到位和不完善的地方,可动员消费者积极参与对大型食品超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市工商局、市消协牵头设计成立《西安市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队伍,协助我市食品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执法监管工作。另外,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的如大米、面粉、食油、肉、蛋、奶、食糖、酱油、饮料水等大宗食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市场销售安全检查并在媒体上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应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委、商委等部门,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弊端。

建议废除多头监管,将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行使监管,下设若干处室,分别对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实施监管,哪个环节出问题实行负责人问责的新监管机制。

四、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的问题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目前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篇8:食品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

关键词: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古语说“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年来, 从“毒奶粉”到“健美猪”, 从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肉类激素超标、重金属污染到滥用食品添加剂,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表明了现实的严峻性。继2005年两会期间发现的安徽阜阳“毒奶粉”后, 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和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国内, 中小食品企业的生产占据了总的食品企业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 但他们却是城镇居民生活食品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小食品企业的食品体系的建立和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目前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

1.1 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混乱

一是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 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企业里, 没有组织架构, 没有明确分工, 往往一个员工要身兼多种职务, , 因此, 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有管理, 这类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 有管理体系, 有组织架构, 有规章制度, 但却没有执行。三是有管理, 基本上属“照抄照搬”型, 却严重超前, 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

1.2 缺少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小型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家族式的企业, 分管各个部门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笔者作为生产许可证的注册审核员, 审核时发现很多的小食品企业没有化验员, 有也只是摆设应付检查, 导致企业在管理方法上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食品安全的管理几乎为零, 风险很大。

1.3 员工素质低且流动性大

目前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员工因为薪金等原因有很大的流动性, 这造成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 人员流动性大, 前景渺茫, 跳槽频繁。

1.4 小型企业质量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环境来看, 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缺乏政府政策性支持是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恶意杀价等行为促使小型企业更多的采取降低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 一些小型企业无法通过提高质量来获得正当的利润, 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小型企业不愿意在质量管理上投入精力和资源。

1.5 食品生产许可证形同虚设

在中小企业中特别是管理人员少, 管理的层次少, 通常一人身兼多职。企业费劲千辛万苦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企业生产。只是把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当做一种参与市场竞争时的按码, 没有认真履行其中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 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受其本身条件、员工素质、生存环境等各因素影响, 再者,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赢利, 在这种情况下, 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自我管理形同虚设, 无法靠其自己来保障食品安全。

1.6 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多为被动监管

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府的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监管部门往往是在事件大规模发生以后, 已经无法掩盖的情况下才做出反应, 而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萌芽阶段甚至在其未发生时就拥制事件的发展。究其原因之所在, 除去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 主要还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思维不够主动, 食品安全监管仍为事后的被动监管, 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本身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

2 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界有句名言,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在当前的国情下目前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靠的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的管理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2.1 企业最高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加强,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命脉, 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 否则都是将被淘汰的。所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 必须要有这个意识, 食品行业比较特殊, 有的企业最高管理者一味的追求成本最低化, 投机取巧, 用劣质的原料甚至是食品中违法的使用化学原料, 超范围、超量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结果酿成了悲剧, 不仅给自己, 还给多少无辜的人带来了伤害。可以通过行业交流、互联网、以及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来提高的质量安全知识, 总之, 现今学习的渠道是多方位的。

2.2 引进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食品行业中有用的比较多的体系有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食品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 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2.3 落实政府强制的执行的生产许可证体系

生产许可证体系规定了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条件, 生产和检验设备, 各种相应的管理文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管理的职能, 要求生产、采购、质量、销售应按照生产许可证体系文件所规定来要求执行。必须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检验部门, 人员保证稳定, 定期的进行培训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做到产品出厂前批批检测, 检测的结果记录需保存好, 以便日后查用。

2.4 发挥质量检验部门的把关作用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具有鉴别、把关、预防、报告职能, 即可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出, 又为预防不合格提供依据。中小企业必须按照有关的要求设立质量检验部门, 不能用来应付检查。聘请相应专业的人员, 精通食品检验和体系, 担任负责人, 对生产过程中和产品出厂前的检验负责。同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 防止人员流动性太大造成质量检验的失误。

2.5 定期自查

这里可以结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来做。由最高管理者牵头, 定期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 有条件可以聘请外面的专家来做。检查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 检查的要素涉及所有的方面, 检查要细, 目的就是要找问题。对企业自身的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整改, 形成一个PDCA循环。长期下去, 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也会得到提高。

2.6 重视人才、加强人员培训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企业必须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人员的培训需要是全员参与的。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企业内部的交流培训, 也可以走出去的形式, 让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3结语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体系的建立不是短时间能建立起来, 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讨。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几个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方法。但是中小企业毕竟存在自身的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建立由政府部门领导、少数部门负责, 全社会共同参与, 覆盖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综合性食品安全体系, 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名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及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3) .

上一篇:新生军训心得体会:在历练中成长你我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堆雪人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