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2024-07-23

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共9篇)

篇1: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稳定职工队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关规定

为了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他们时刻以愉悦的心情去工作、生活和学习,树立长期为企业服务的信心,从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使全厂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 一处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特制定以下有关规定:

一、改善职工工作环境

二、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各工序工种的性质,定期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围裙、安全帽、肥皂、手套、防护眼镜等。

三、采取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1、对新进厂职工前三个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具体为:第一个月每人每天给予20元的补助,第二个月每人每天给予10元的补助,第三个月每人每天给予5元的补助。(此条专指单独作业的工序)

2、职工在本单位每多工作一个月,每月给予10元的补助,以后依次类推,但最多不超过120元。

四、改善职工饮食和住宿条件

1、提高伙房的饭菜质量,规范伙房工作人员的行为,中午对磨光工序人员提供免费午餐,对上夜班人员每天给予2元的夜餐补助,其他人员每天给予1-2元的生活补助;

2、改善住宿条件,所有单职工宿舍全部安装暖气,由公司定时供暖;宿舍为生活区,下班后可适当吸烟和饮酒,但不能有其他违法行为。

五、提高职工文化娱乐水平,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1、发挥好团委和女工委的作用,定期开展各项文体娱乐活动,如乒乓球赛、台球赛、篮球赛等;

2、舞厅定期开放,放映一些光碟,以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六、春节和仲秋节发放一些福利用品,让职工体会到公司领导的关心和亲情,激发起职工高昂的斗志,全身心地为企业服务。

篇2: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管理规定(试行)

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是在中心党委、中心工会的领导下,由具备艺术专长的教师指导,并由中心各类有艺术特长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员工组成。策划组织各类艺术文化活动,活跃中心氛围、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致力于中心广大职工的艺术团体。

为了维护艺术团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保障艺术团的训练、演出效果,引导艺术团团员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一、团员资格

第一条 凡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职工,身体健康,要求进步,热爱艺术(具有一定文艺基础和艺术特长者优先),均可申请参加艺术团。

第二条 职工在取得团员资格后可参加由艺术团组织的各类训练、教学、比赛、演出等活动,同时必须履行艺术团团员的责任和义务,艺术团成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心和艺术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艺术团团员不允许擅自退团,如遇特殊情况确需退团者,必须递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退团。

二、日常教学及训练

第四条 聘请专业艺术教师指导艺术团日常教学和训练。艺术团团员要按时参加日常教学、训练及演出、比赛活动。

第五条 艺术团各团训练时间原则上安排在业余时间,具体时间由各团负责人与团员协商确定;训练地点设在中心三楼。

第六条 如遇临时演出、比赛任务需进行突击训练,则训练时间根据演出要求由各团负责人具体安排。

三、演出、比赛及其它社会活动

第七条 艺术团团员要积极参加由中心组织或选派的演出、比赛等活动,配合艺术团工作,团结协作,发扬拼搏精神,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活动期间要服从相关部门的管理,遵守相关规定。

第八条 重大演出、比赛活动如与工作发生冲突,艺术团须向中心工会反映,由工会与相关领导协商解决。

第九条 对在演出、比赛等活动中为中心争得荣誉的团员,艺术团将依照相关制度进行表彰。

第十条 对在演出、比赛等活动中有损中心声誉及集体形象的团员,将视其情节进行警告;情节严重者,开除艺术团团籍并进行相应的处分。

第十一条 艺术团团员不得擅自以艺术团名义参加对外演出和比赛,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

四、考勤 第十二条 艺术团团员日常学习及训练、演出、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缺勤、旷课;不允许排练时接电话、会亲友、擅自离开排练场地;因事因病必须向艺术团负责人请假,经批准后方可;不允许补假、代请假。

第十三条 无故迟到三次记旷课一节;无故迟到三十分钟以上记旷课一节;累计旷课三节在中心范围内进行通报。

第十四条 合唱团、舞蹈团、模特队、分别由相关负责人负责记录考勤,并于每月末报中心工会。

第十五条 考勤结果作为艺术团评比表彰参考依据。

五、设备及场所管理

第十六条 艺术团训练场所及相关训练器材、用具均属公有财产,为艺术团团员专用,任何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如有非法损坏及偷盗行为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七条 艺术团的各种训练器材、用具由行政事务部专人负责管理,艺术团团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使用。

第十八条 各种训练器材、用具原则上不允许外借,如遇特殊情况,可向艺术团负责人提出申请,同意后方可外借。

篇3: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关键词:薪酬,确认,辞退福利,披露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作为新增的职工薪酬准则是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政策以及我国企业类型多样、职工构成类型众多的实际情况, 为规范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而制定的, 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1 职工薪酬准则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其所生产产品成本的高低, 质量好坏, 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 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人工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高低, 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明确企业使用各种人力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 以及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 有利于有效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工费用支出, 改善费用支出结构, 节约成本, 降低产品价格,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职工薪酬概念及范围

2.1 职工薪酬概念

新准则中指出,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了获取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于的各种形式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非货币性福利,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但准则不涉及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的规范。

2.2 职工薪酬基本内容

从以上薪酬包括的范围可以看出, 职工薪酬最基本的内容是工资和福利费。这里工资包括了一切构成工资总额的部分, 如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职工福利费一般都是用于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的, 对于非独立法人和非对外营业性的职工医院、浴室、食堂餐饮等均可在福利费中列支。职工福利费的集体则是按照其他的相关法规或制度办理, 以前职工福利费的处理一般是按照工资的14%计提, 新准则则要求按照实际发生额列支, 与税收规定不一致时, 做纳税调整, 年末账户余额清算结零。

2.3 五险一金应不应纳入薪酬范围

五险一金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以前被认为是职工福利, 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薪酬范围, 对于不同的养老金费用, 只要是企业为其职工缴纳的, 无论是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 还是设立提存计划的补充养老保险, 均为企业的职工薪酬。

2.4 职工薪酬范围

职工薪酬还包含了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为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用等, 这是因为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的后续教育提供条件。对于退休职工而言, 企业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时期获得职工提供的在职期间服务的一种代价;另一方面, 企业与职工协议停止其服务但并未解除劳动关系时, 企业也要按期支付停止服务日至法定退休日这一期间的职工工资、福利并为其;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2.5 非货币性福利属于职工薪酬

新准则还明确规定, 非货币性福利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在原来的制度及相关规范中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 被称为职工的隐性收入, 企业在对这一部分福利费用的会计处理中也较为随意, 给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稽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企业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一直是企业较大的费用开支,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造成了企业成本费用信息的混乱。因此, 为了使非货币性福利的列支更加规范, 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 以规范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2.6 辞退福利概述

此外, 新准则参照国际惯例引入辞退福利部分内容。辞退福利是指对职工还没有到退休的时候, 企业提前与其终止了劳务合同, 相当于辞退了该员工而给他一笔作为补偿的资金, 或者为了鼓励员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

可以看出, 新准则更注重对于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方式的规范, 而对于辞退福利、养老金成本等长期职工薪酬福利的规范则显得较为原则, 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历史变革和会计发展的现状相符合的。

3 职工薪酬的确认与计量

3.1 职工薪酬的确认方法

新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确认与计量充分体现了配比原则。首先, 应根据配比原则, 在职工为其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相应的职工薪酬负债;其次, 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一点同先前的会计准则是相一致的。

3.2 职工薪酬的归集

职工薪酬是按其发生地点进行归集, 按用途进行分配的。生产产品的工人工资薪酬借记“生产成本”、账户, 提供劳务的工人工资薪酬借记“劳务成本”账户,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借记“制造费用”账户, 进行基本工程的人员工资薪酬借记“在建工程”账户, 自创无形资产人员的工资薪酬借记“无形资产”账户, 行政管理人员工资薪酬借记“管理费用”账户,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账户。与原应付工资的核算制度相比, 职工薪酬分配渠道扩大到无形资产成本。

3.3 职工薪酬的分配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 应当按照职工所在岗位进行分配。分别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管理费用”等账户,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保险费”账户。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时,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账户 (职工负担部分) , 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处理类似, 分别在“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账户和“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账户中合算。

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 应将该产品的成本及视同销售的税合并作为应付职工薪酬的入账金额, 分别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账户, 贷记“存货”、“应缴税金--增值税 (销项税) ”账户。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收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的账户, 借记相关账户,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账户。

4 新准则引入并规范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辞退员工包括两种情况: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提出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 企业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在第一种情况下, 企业可以在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时就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在第二种情况下, 企业在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时, 就可以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预计负债的条件。确认预计负债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第二,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新准则规定,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才能确认辞退福利的预计负债, 并计入当期费用。具体会计处理应视辞退员工的岗位分别借记成本费用等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辞退补偿”。

5 职工薪酬信息披露原则

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下列信息:

5.1 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5.2 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5.3 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5.4 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 及其计算依据。

5.5 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5.6 其他职工薪酬。

综上所述,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 作为新增的职工薪酬, 综合了以前的众多项目, 解了职工薪酬的概念, 范围, 确认与计量。新准则引入了辞退福利的概念及方法, 完善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

参考文献

[1]明华.论新准则企业职工薪酬之会计处理.财务与会计.2007.1

[2]吴德林.新企业会计准则运用实务案例.商业会计.2006.12.

篇4: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企业;签订;解除;试用期

一、引言

新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年初实施的,这一新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细化对劳资双方的约束,针对目前国内用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劳动者权益极易受到伤害,这样造成了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新法进一步强化对劳动者的保护,进一步构建了劳资双方的一个平等的用工环境,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给出更为规范的约束和要求。新法实施多年来,已经为构建现代化和谐的劳资用人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提升劳动者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权益的意识,作为用工企业,我们如何应对现代已经出现变化的用工环境,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如何回避相关的用工风险,进一步适应新法给企业在用工过程中的新变化[1]。

二、有关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新规及企业应对措施

新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即用人单位需要在用工开始之日起,与劳动者已经形成了事实劳动。需要将其通过书面的形式约定下来。最迟是用工一个月之内就需要建立这样一份劳动合同,如果超出一个月之后,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将视为无定期的劳动合同,属于事实劳动,需要支付给劳动者两倍的报酬,超过一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政府相关部门将给予用工单位更为严厉的处罚。

用工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主要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规避出现用工工伤等事故之后的风险等,同时没有劳动合同,劳动者没有更多的理由要求缴纳社会保险等,在辞退劳动者的时候,用人单位更加具有主动性,同时可以不给予更多的经济补偿。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约束性更小,其自由度更大。然而这样一个劳资用工环境,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权益上的践踏,他们正当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构建和谐的用工环境上存在负面影响。

在这一新规落地之后,企业需要采用的应对措施:这一条对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了具体的规定,给与不执行这一条法律的用工企业更为具体、严厉的处罚。这一条款使得用工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上更加慎重,因此作为用工单位,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疏忽,严格筛查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存在漏签,或者是过期的情况,针对出现的一些合同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及时整改相关的措施,避免出现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这种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的措施可以进一步增进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正规的合同签订之后,员工可以安心工作,稳定企业员工的心理,构建和谐的企业用工环境。

三、有关劳动合同解除难度增大的新规及企业应对措施

新法在员工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方面有着更多的偏向,只要员工在单位工作满十年或者已经签订了两次以上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就可以续签无定期的劳动合同。新法对用工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设置相对苛刻,例如需要支付被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高额的经济补偿。

这样的一个规定从表面上看给用工单位在解除与劳动者关系方面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一些单位偏执地认为,对于那些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企业难以实现对其开除的处罚,这样就变相地建立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铁碗饭,使得员工在工作紧迫感上完全放松,工作压力明显降低,这样只能降低员工工作的效率。就是解除劳动合同,用工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支付相关的经济补偿[2]。这样就无疑给企业在管理员工工作积极性上提出了新的课题,更多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没有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只看到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从这一条款的另一方面来看,这一新劳动合同法的目的在于建立劳资双方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一条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同时给企业留下稳定的熟练技术、经营人才奠定基础和法律保障,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在这一新规落地之后,企业需要采用的应对措施:企业需要对这一条款辩证地看待,实现更为积极的管理措施,目前我国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用人管理上实施的还是“终身制”、“铁碗饭”,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效能建设,同时与其工资福利,绩效奖金,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单位在管理员工的时候也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不要将解除劳动合同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这样只能进一步伤害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进一步降低,这一点上企业单位需要学习现在党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干部管理,从其他方面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新法在解除劳动合同上也给出了具体条件,例如员工出现严重失职,给企业单位造成损失等这些都是可以解除与劳动者劳动合同的依据。

四、有关试用期的新规及企业应对措施

新法对用工单位实施试用期做出了新的规定。在劳动合同签订时间在三个月之一年、一年至三年,三年以上,企业设置的试用期分别不能超过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同时针对同一个员工不能设置两次及以上的试用期,在以工作任务为劳动合同期间的用工过程中,没有试用期一说。这些新的规定进一步约束了企业在试用期运用上的乱象,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用工制度。

这一条款规范了现代用人市场上试用期乱用的现象,降低了企业随意增加试用期,恶意降低用工成本,任意损害员工的利益,这种试用期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不能在运用试用期来损害员工的利益,降低劳动报酬,进一步保护了企业员工的权益。因为在新法实施之前,劳动者在劳动权益上,与用工企业之间是存在强弱之分的,他们常常处在弱势的情况之下,这种试用期乱用的情况就是对员工权益的一种伤害,新法实施之后,这种试用期进一步规范,员工可以得出自己应有的利益[3]。

在这一新规落地之后,企业需要采用的应对措施:在试用期的问题上,用工单位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只有正规,才能实现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在劳动合同管理上实施国家统一的规定,才能更为确切的保障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从内心深处不断构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从而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单从试用期等方面损害员工的正常权益,这也是万万可以取的,尤其是现在国家法律已经明确了这一问题,用工单位就需要严格执行。

五、结语

新的劳动合同法在实施之后,国内的劳资关系处理具有了更为明显的法律依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拓展企业在新法执行和落实情况,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贯彻新法的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成文,白成春,童前学,朱江蓉,梁苗,杨玉军,田永斌,王君安,李彬,黄文,王洪喜,栗侠,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背景下电网工程建设劳动用工规范与法律风险防范实践[A].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5年经典案例集(《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年第一期增刊),2015,02:124-125.

[2]李向民.《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查——基于企业员工的角度[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FITME 2010),2010,10:111-112.

篇5:企业年检新规定

①9月1日之后注册登记的免检。②每2年按规定提供交强险、车船税证明,将交通安全违法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后,直接领取检验标志。③发生过伤人事故的不在此列。

机动车可直接在车辆所在地进行检验

新规还规定:①机动车可以直接在车辆所在地进行检验,领取检验合格标志,取消事先在登记地车管所办理委托检验的环节。②大型客车、校车除外。③机动车跨省(区、市)异地检验也将试行。

面包车和7座以上车辆暂不纳入免检范围今年9月1日起,试行6年以内的在用私家车免检,每2年需要定期检验时,车主只需按照相关规定提供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车船税证明,将交通事故和交通安全违法处理完毕后,可以直接领取检验标志。注意:①在此期间车辆未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②面包车和7座以上车辆,此次暂不纳入免检范围。

私家车报废年限新规定

5月1日起,国家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将正式开始执行。明确根据机动车使用和安全技术、排放检验状况,国家对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实施强制报废。这就意味着,自下月起,连续3个周期内未年审合格车辆将被强制报废。根据新规,小型私家车将再无使用年限限制,行驶里程60万公里后引导报废。新规对车辆的环保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消费者购车时将更看重节能环保。

私家车报废年限取消对车辆的安全技术检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政中私家车自注册登记后的第起车辆需要一年进行两次年检,超过的从第起每年定期检验4次。年检中对高龄车辆进行了严格规定,在私家车在进行功率检验时,底盘输出功率不得低于发动机额定功率的60%或最大净功率的65%。同时,新标准提出,在一个机检周期内的车辆,安全不合格、环保不达标将强制报废。功率检验项目也将取代现有的油耗项目,用以淘汰性能指标较差的车辆。

篇6:新企业所得税的减免规定

日期: 2009-06-1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减免项目及免税范围是:

一、关于扶持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一)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3.中药材的种植;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5.牲畜、家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集;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8.远洋捕捞。

(二)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二、关于鼓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

三、关于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具体条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并符合规定比例,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四、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五个方面的税收优惠,实施条例分别作了具体规定:

(一)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的上述研究开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50%。

(四)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实施条例据此明确,这一优惠是指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五)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实施条例据此明确,可以享受这一优惠的固定资产包括: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六、关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实施条例据此从登记程序、活动范围、财产的用途与分配等方面,界定了享受税收优惠的“非营利组织”的条件。同时,考虑到目前按相关管理规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为规范此类组织的活动,防止从事营利性活动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实施条例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不予免税。

七、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按照便于征管的原则,实施条例规定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

(一)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二)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八、为了保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连续性,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对原依法享受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

(一)2007年3月16日前登记成立的企业才能享受过渡期税收优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企业适用税收法律问题的通知”强调,2007年3月17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经工商等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成立的企业,在2007年12月31日前,分别依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自2008年1月1日起,上述企业统一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及国务院相关规定,不享受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

(二)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前批准设立的企业税收优惠过渡办法

企业按照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行政法规效力文件规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以下办法实施过渡: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25%税率执行。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起计算。

享受上述过渡优惠政策的企业,是指2007年3月16日以前经工商等登记管理机关登记设立的企业

(三)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记注册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新设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的条件,并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以外的地区从事生产经营的,应当单独计算其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取得的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7: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1月22日,建设部公布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新资质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据悉,新规定对原有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等级标准进行了重大修订;一是企业申请资质升级、资质增项的,《新规定》要求对其既有全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要求的资产和主要人员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进行检查,改变了以往只审查申报专业的规定。二是《新规定》的修改重视了技术负责人的资格要求,要求技术负责人具备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注册建造师资格同时,基本要提供两项及以上的相关资质标准要求的业绩,改变了以往老标准只要求具备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较低条件,从中说明以后建筑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管理经验,而非纸上谈兵者能担当技术负责人。另外企业应按每项所申请资质类别各明确对应1名专业技术负责人。三是《新规定》取消了土石方,金属门窗工程等等7个专业承包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专业工程分包时,应将上述专业工程分包给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且取得公司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四是《新规定》明确了企业主要人员范围,包括:注册执业人员、技术职称人员(包括技术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4类人员,明确了四类人员具体的人数要求且四类人员都要求由企业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五是资质证书的管理出新规。每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今后只包括1个正本和1个副本。同一资质许可机关许可的资质打印在一套资质证书上;不同资质许可机关做出许可决定后,分别打印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增加二维码标识,公众可通过二维码查询企业资质情况,资质证书实行全国统一编码。六是新规定明确了新资质标准完成就位的时间,自《规定》施行之日至12月31日为过渡期,自1月1日起,旧版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篇8: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影响

一、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比较

(一)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可否转回规定不同

新颁布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可否转回的规定不同。我国现行准则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应计提得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是考虑到现行准则实施过程中,我国企业经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在年度间调整利润,导致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对投资者形成不利引导。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基本来源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估计,公司可以通过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当期利润,形成虚假会计信息,在满足避税、筹资等需要的同时,易使投资者产生不正确的决策。

(二)资产减值确认时间和资产减值迹象判断规定变化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确认时间和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规定与原准则有所不同。按照原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原准则没有具体说明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对于资产可能发生损益的预计也没有确定的依据可循,这使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新资产减值准则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某项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从规定来看,首先,准则明确规定了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即为会计期末,即公司对外报送中期报告时均应该按照准则进行判断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就减少了公司计提减值准备时间的随意性;其次,新准则对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减值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减少了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随意性,降低了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空间的可能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不同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规定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不同。原准则规定,企业需要估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所指的资产,不包括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由此看来,计提减值准备适用资产的范围主要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规定不同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规定不同。现行准则规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而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

(一)明确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

从新准则的规定来看,更加明确了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有利于统一企业会计人员的计提标准。首先,新准则明确了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根据新准则,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其次,新准则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根据新准则,会计期末企业是否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看企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这一是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从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给出了八项判断标准,强调只要存在其中一项或几项,就应当估计其资产减值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账面价值进行对比确定减值损失的金额。

(二)实务操作性更强

在原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并未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导致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新准则的规定与原准则相比,更有利于企业人员的实际操作。首先,新准则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操作。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形成了操作指导。如明确规定了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除非企业管理层能证明更长期间是合理的,则可以涵盖更长期间。

其次,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的规定。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使不同企业具有可比性。

三、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新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要真正发挥资产减值准备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就需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对资产减值的认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认识不到位,造成应提减值准备的企业少提或不提的现象。因此要真正运用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就需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此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对相关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更加准确的确定资产减值迹象。其次,新准则提出运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比较确定可收回金额,虽然其他会计准则中都有提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实际中运用较少。要熟练运用计算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不仅需要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练习。

(二)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新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的判断、计量的方法以及一旦计提不能转回,对企业盈余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首先,新准则的规定能够更谨慎反映企业的业绩。新资产减值准则增强了计提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企业能够及时的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新资产减值准则防止企业调节利润。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出了新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能够防止企业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当作调节利润的工具。再次,新准则的规定影响企业所得税。新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当企业的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应该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金。而根据相关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此看来,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金并不能全部作为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因此产生差异,对企业净利润也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文超, “资产减值准则的新旧对比”, 《四川预算与会计》, 2006年第10期

[2]、李润成, “浅谈新《资产减值准则》”, 《理论与实务》, 2006年第8期

[3]、朱锡臣, “浅谈资产减值准则”,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年第5期

[4]、“对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思考”, 《四川预算与会计》, 2007年第1期

篇9:新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是建设优秀文化、全面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精神支撑。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稳定器作用。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企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工作热情,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要建立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更好地统一广大员工的思想和意志,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广大员工焕发出创新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企业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时代精神,促进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企业要奉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崇高理念,增强广大员工爱企业的热情,形成幸福和谐的氛围,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重庆银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炼了“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五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通过宣贯强化、制度固化,持续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实施。“五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改变了企业精神面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引领了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企业文化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企业文化要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企业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企业要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道德水平,始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鞍钢集团坚持把选树典型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坚持典型引领,树立英模群体,打造先进团队,凝聚职工力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鞍钢英模文化,先后培育出孟泰、王崇伦、郭明义式的倡导主流价值、展现中国精神的时代典型,使鞍钢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为企业发展集聚了强大正能量。

培育创新文化,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创新作了全面部署。企业文化建设要紧扣创新发展,营造创新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企业文化要重视理念创新。企业创新首先要理念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持续有效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要把理念创新作为服务企业创新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企业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创新实践,从中提炼优秀文化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前瞻的创新理念推动企业创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大力发扬“大唐电信精神”,通过系统构建创新文化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和制度保证,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其牵头研发的TD技术已成为3G、4G的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带动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了从追赶,到同行,再到引领的重大跨越。

企业文化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具有不可预见性,有时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创新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支持。只允许成功不能容忍失败,就不能调动员工的创新工作积极性。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构建自由、开放的创新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就要允许失误,就要摒弃冷嘲热讽、求全责备。多帮助查找原因,在行动上给予合作支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要鼓励员工敢想、敢说、敢为,解开思想的束缚,增强创新意识,大胆作为,营造适合创新的工作环境。金蝶集团把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基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对传统分工、结构产生的重大变革与调整,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培训、创新讲堂、创新评奖等活动,鼓励员工参与,激发创新思维,营造平等、宽松、开放的创新环境。北京建行适应当前金融行业形势,积极推进服务创新,以建立“刘艳快线”为契机,不断提高银行服务能力,形成了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创新是系统工程,要融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给创新人才创造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空间,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要把企业的文化创新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坚守诚信底线、坚持质量标准、坚持品牌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安全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品质、诚信、责任赢得顾客、赢得市场,从而赢得未来。海尔集团把互联网思维和创业文化融入管理变革,从“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实践,到搭建创客平台实施开放创新,进行“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战略转型,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中车通过对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起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实现了高铁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塑造了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优势的品牌形象。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新名片”。

nlc202309031042

坚持人本文化,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联合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职责。作为企业组织代表,中国企联将与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起,共同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措施。要通过大力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为职工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人本理念,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切实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充分考虑其切身利益,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要关注员工的健康安全,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要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要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发展舞台和升职空间,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隆鑫集团把关爱员工、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起点和终点,从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工作条件、爱心公益、教育培训和职业通道等多方面关心员工、帮助员工,践行员工是企业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形成了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构建广大员工共同认同、遵循的价值观,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形成休戚与共、相互包容的命运共同体。企业要牢固树立劳动关系和谐、员工企业共赢的思想,切实关心员工,爱护员工,为员工成长着想,不断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通过企业的发展来满足员工的需求。要利用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载体,营造和谐氛围和人文环境,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员工与企业相互理解支持的环境,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拼搏奋斗。天津港多年来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经营管理中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发挥员工首创精神,保障员工各项权益,营造了家的氛围,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建设要推进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依法合规。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措施。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大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切实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大力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在尊重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让员工了解企业、关心企业、体谅企业,共同为企业出谋划策。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依法治企的氛围,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双方责任和权益,用制度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制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超威集团努力践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为核心的“和合文化”,不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依法维护企业和员工权益,依规开展民主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全国企业文化年会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企业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奋发拼搏,勇于开拓,加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推动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发展,为“四个全面”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乡镇学习七一讲话的总结下一篇:南宁市银杉路小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