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

2024-06-19

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通用12篇)

篇1: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

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五、教具准备 收集地震的感人事迹

六、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启发想象,体会情感。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2.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

立即

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

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说是责任那又因为

。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4.集体交流。

布置作业 阅读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课后札记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篇2: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点:

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习。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篇3: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塌陷了……。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2)“地震时,眼看……身上。”(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篇4: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12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重点学写“憾、凹、漱”三个字;体会二类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初步感悟反衬的写法。

2.搜集当年抗争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

【切入和主线问题】

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引导学生感悟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无私精神。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谭老师的 英雄壮举。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谭老师的恪尽职守及无私大爱。

【拓展读写】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补充资料】 谭老师简介,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详谭老师那样舍己救人的英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交流。

3.思考并笔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2.交流对“5.12”地震和谭千秋的了解。学生交流汶川地震的有关的资料,教师投影出汶川地震的惨状,相机补充资料,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谭老师就是地震中涌现出的舍己救生的楷模。学生交流对谭老师的了解。指名读资料。

①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同位互查、开火车读)

谭老师

洗漱

废墟

坍塌

震撼

凹下去

感受

诠释

生死攸关

眼含热泪

血肉模糊

预设 :

①“漱”读音易错,注意让学生反复识记。

②“憾”学生容易把右边上面的部分写成“成”或者少写“ˉ”,可以采取书空、教师范写的方式加以强化。

③“凹”的笔顺容易写错,要通过教师范写,学生反复书空加以强调。以上两个生字都要在指导后描红、书写两遍。

3.指名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于学生概括不全或者说的啰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概括。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二、精读课文

㈠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你从哪些自然段中体会到了这种精神?

1.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大爱无私

2.默读8、9、10、11自然段:反映了谭老师的什么品质?请用小标题概括。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誓死救生------大爱无私--------恪尽职守

㈡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的想、画出有关的句子,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要地写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指导的段落一:(第8段)“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⑴指名学生谈体会。

⑵教师引导:“震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场的人都震撼了?

⑶相机引导学生:这一感人至深的场面你是怎样了解到的?(救援人员的话)这里引用救援人员的话,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种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谭老师高尚品质的写法在文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那种舍生忘死,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1、“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2.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⑷激情朗读8----10段:短短的几句话,蕴含着多少的敬佩、悲痛和泪水。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深情朗读。

预设:重点指导段落二:(第11段)在学神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⑴学生自由谈感受。

⑵去掉一个“再也”并江结尾的“!”改成“。”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这种反复的写法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谭老师的恪尽职守,更能体现学生们对谭老师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读出对老师的热爱和思念来!(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说这个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的理解。

指名交流、谈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们永生难忘。)

⑷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片真情。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谭老师的精神。

三、谈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

1.学了这一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恪尽职守

誓死救人 爱生如子

(小结: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亲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四、布置作业:

1.有声有色读8----------11自然段。

2.继续搜集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3.抄写课后2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听写前先看一看------听写-------小组间相互批阅-------小组长上台讲评、订正出错的字,教师随机强化-------学生修改错字。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回顾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

自己感情朗读全文-------练读、指名读、赛读8、9、10、11自然段-------用简练的话讲主要内容及谭千秋的品质。

三、升华

你从谭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交流搜集的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及小故事

五、小练笔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回顾全文,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自由表达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将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1.学生进行习作。

2.交流点评。

3.修改。

4.交流修改后的习作。板书:

6最后的姿势

誓死救生

恪尽职守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大爱无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的高尚品质,明白了“英雄不死,精

篇5: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谭老师的同事说:“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个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谭千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在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危誓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的伟大壮举,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他不仅在言语上教育学生,更在行动上为我们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这种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正如人们所赞颂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篇6: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谭老师的这种举动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深情,父爱如山,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缩,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谭老师走了,讲台上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没有了幽默的声音。可是,谭老师没有死,他曾经的身影,他生动的课堂,他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谭老师没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学身上延续,“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篇7: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大地震颤,花儿折断了新生的嫩芽。

残垣废墟,生命失去了绚烂的阳光。

万众瞩目的,竟充满了如此多的磨难;冰雪灾害,冻坏了美丽的南国;打砸与抢烧,玷污了圣洁的高原;汶川地震,震碎了人们的家园。

但是,汶川不会倒下,中国也不会倒下!

在荒芜的废墟下,一位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的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为同学们上了最后一堂品德课;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告诉人们什么是“人生价值”……

废墟里,四个学生没有失去生存的信念,因为有永不倒下的谭老师给他们生的力量。老师,折断了自己的翅膀,让学生继续飞翔。我看老师那宽阔无比的怀抱中,永远留着那脆弱的生命灵魂,自己却折断了翅膀,永远停栖在了天堂。那永不倒下的力量,让他以这个姿势,飞入了天堂。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句话如今我终于懂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果敢无畏的姿势,这充满大爱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废墟中,发生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襁褓里,母亲用短信留给几个月大的孩子最后的礼物,最后的爱,因为母亲有永不倒下的力量,让她匍匐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担架上,3岁孩童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因此他向救他的官兵举起仅能活动的右手敬礼,那震撼,那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当面对余震来临的危险,荆利杰跪地哭求“让我再救一个”,因为他有永不倒下的力量,有一颗跳动的火热的中国心……一个个有着永不倒下的力量的人,一件件感人的事,数不胜数。

篇8: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篇9:六年级组教案 6最后的姿势

一、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谭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教育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定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学生赶快离开,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十分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二、环境描写。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第二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情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定。

第三处: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说明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通过配乐读,学生们明白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事件和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最后的姿势

篇10: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

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篇11:最后的姿势教案

通什中心学校

李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际,在生命最后时刻,忠于职守,救护学生的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齐读、指名读)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谁?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2、学生交流、理解

A、课件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1)学生齐读、动手做这个姿势。(2)他为什么做这个姿势?

3、浏览课文,找出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句子,用重点号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B课件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拉、撑、护)

4、如果没有这些动作,学生会怎样?体现了谭老师什么样的品质?(急中生智、临危不惧)C、课件

3、“牺牲的姿势”

当我们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5、当你读到这句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直接描写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属于什么描写呢?(正面描写)

7、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语速平缓、语调低沉)

三、学习“有关地震的”句子

过渡语:我们知道,地震是一种很可怕的自然灾难,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2008年5月12日那场骇人听闻的地震。

1、学生自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地震前、地震时的句子。

课件4:(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3、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都会怎样做?而谭老师有事怎么做的?体现谭老师怎样的品质?(舍己为人、忠于职守)

4、这段直接描写地震时的情景,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的高尚品质)

四、学习“评价谭老师的”句子。(感悟英雄)

1、文中都有谁评价谭老师的?他们是怎么说的?

课件4:

(1)救援人员说:___________________(2)获救的学生说:__________________(3)一位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4)我也想说: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2、这段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赞扬谭来师的高尚品质,属于什么描写?(侧面描写)

3、齐读最后一段。

4、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1、谭老师能做出最后的姿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是对学生的爱和责任)

3、板书:爱与责任

过渡:在那次地震中还有许多舍身护生的老师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再次感受师爱的伟大吧。

4、在汶川地震中涌现救人英雄的资料:《遍地是英雄》

5、以:假如我是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之际,我会这样做……(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当做一次小练笔)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爱与责任)

谭千秋

急中生智 临危不惧 舍己为人 忠于职守

篇12:《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我心中最美的人作文800字下一篇:请假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