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满庭芳鉴赏

2024-07-08

诗歌满庭芳鉴赏(共14篇)

篇1: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诗歌鉴赏

满庭芳,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句而得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 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仄韵体又名《转调满庭芳》,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中吕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又入高大石调正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参见“常用词谱”、“常用曲谱”类。

《诗余图谱》载本调亦名《满庭霜》。万氏《词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满庭芳》,以九十五字者为﹝满庭霜﹞。实则仅后者之前后阕第七句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一则取柳宗元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为词名,一则取方夔诗:“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为词名,实则同一调也。又本调亦名﹝锁阳台﹞,毛氏《词学全书》:“﹝满庭芳﹞,采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一名﹝锁阳台﹞,中吕调也。”

本调九十五字,前阕首二句各四字,不用韵。第二句一、三两字皆可仄。第三句六字,起平韵,第二、三字平仄可不拘。(“过”字作仄)第四、五句与﹝蓦山溪﹞后阕第四、五句同其句法。第六句亦六字不用韵;第一、三、五字平仄皆可不论。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协韵。第八句亦七字,亦为上三下四,而不协韵,且一为平收,一为仄收;一则第二、四字可仄可平,一则七个字平仄不能稍易也。末句五字,协韵;与本调第四句同。后阕换头。首句五字,为平起仄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二、三句四字对句,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惟下第三字不能作仄,其“珠”“翠”“玉”三字均可不拘。第四、五句实亦四字对偶,惟首冠一“渐”字,在填词法中名为“一字豆”;省去此一字观之,则与上二、三两句无二致也。第六句以下均与前阕同。

定格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篇2:诗歌满庭芳鉴赏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

寻红探粉,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鉴赏

13(元红宗廷祐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

“小春”即“十月小阳春”。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休整”。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阳和“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使之忧虑的是: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

篇3:诗歌满庭芳鉴赏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如下方法, 挖掘教材当中的口语表达训练点, 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一、设置“兴趣激发点”, 言之有乐

兴趣是一切的起源。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培养其口语表达的兴趣, 那口语表达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而在语文教材中, 我们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兴趣浓厚的知识点, 设计相关的口语表达训练, 营造良好的氛围, 来实现学生“乐说爱说”的目标。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 一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 令人震撼, 让人感动, 引人深思。而在《语文园地六》中更引入了漫画作品《父与子》。漫画这一形式, 深受学生喜爱。因此, 在教学中, 我因势利导, 出示了十余幅《父与子》的漫画作品, 在学生高涨的兴致中,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画面, 并运用本单元中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 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学生不仅能完整流畅地讲述漫画大意, 更能在口语表达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凸显人物个性, 将故事讲述得更为生动传神。

二、联系“生活切入点”, 言之有物

教材其实无非是一个例子, 而当中传递的情感体验、生活哲理却是共通的。因此, 在口语表达的训练中, 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以达到“言之有物”的层面。如《桂花雨》一课, 记叙了作者儿时摇桂花、赏桂花的乐事, 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在品析“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一句段时, 当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后, 我联系学生生活, 以“深圳的再, 也比不上家乡的。”这一句式, 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学生的回答既紧扣主题, 又异彩纷呈。

生1:深圳的楼再高、房子再大, 也比不上家乡的小院子。

生2:深圳的早茶品种再多、味道再美, 也比不上家乡的小吃。

生3:深圳的大梅沙再漂亮, 也比不上家乡那条爷爷带我捉螃蟹的小河。

三、发掘“想象创新点”, 言之有序

卢梭曾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 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对于小学生而言, 想象正如给思维插上了翅膀, 让他们能够思路开阔、畅所欲言。因此在口语表达训练中, 想象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同时需引起注意的是, 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虽是宽广的, 但其表达应是有序的, 不可漫无目的、天花乱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 发掘“想象创新点”, 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另一方面提出要求、加以规范, 引导学生在模仿、创新之中, 进行言之有序的口语表达。如《新型玻璃》一课中, 作者以生动具体的语言, 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当学生熟读精思,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后, 我组织学生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 把他们想象设计的新型玻璃介绍给大家, 要求重点说明其特点和用途。孩子们积极踊跃、纷纷发言。

四、巧用“矛盾冲突点”, 言之有据

矛盾冲突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它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氛围, 让读者体验交织错杂的内心情感, 因此这也是口语表达中不可错过的训练点。针对课文中的矛盾冲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读。那么, 教师如若能巧妙地借助教材中的“矛盾冲突点”, 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引导学生在有理有据地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 和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辩驳和论证, 将有效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如《钓鱼的启示》一课, 文中的“我”经历了一次道德的考验, 是趁着四下无人捞起那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还是遵守捕捞的规定将其放回湖中。这样的道德抉择, 对于文章主人公而言是一次成长的历练, 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口语表达的好机会。我适时引导他们进行辩论, “你是支持父亲的做法, 还是支持儿子的做法?”不同观点的碰撞、有理有据的探讨, 不仅使得文中蕴含的道理深入人心, 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巧用教材中的“矛盾冲突点”来进行口语训练, 能够将学生的口语表达推至新的高度, 由“交流”走向更高层次的“辩论”, 促使其达到言之有据的境界。

五、把握“情感升华点”, 言之有情

“言为心声, 缘情而发”, 表达的内在动力源于内心的情感。因此, 在教材中我们应把握“情感升华点”,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语言表达的需要。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地震中, 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 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我找准“情感升华点”, 通过品读句子, “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的执着信念和爱子之情。当其内心已受到深刻触动时, 我把握契机,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此刻, 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又想对阿曼达说些什么?”学生自然能直抒胸臆、畅快表达。

可见, 把握“情感升华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让其慷慨陈词、言之有情。

篇4:偶地居,满庭芳

“满庭芳”是王伯勋一直进行的系列创作,本为词牌名,相传出自柳宗元的《赠江华长老》“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之句。后沙峪工作室就是王伯勋的“偶地”,2010年,为了安心写作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他搬到了望京以北的后沙峪工作室,借用王伯勋的自述,“这里南面是逶迤绵延的温榆河,北靠沙峪口山区,中间还有一块叫做罗马湖的水域。”如此惬意的山水屏蔽了大城市的扰攘,避免了拥堵车厢里的挣扎,也暂且逃离了些许雾霾的困扰。

王伯勋一直对“艺术家”这份职业心存感激,因为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与生活的“偶地”,“偶地”不仅“满庭芳草积”,庭外也是绵软的泥土和芬芳的绿植。“满庭芳”系列描绘的即是王伯勋的世外桃源,里面有他热爱的绿植花卉和杯盘器具,还有一只猫经常客串画面,工作室的每一个精心布置的角落都成了他的画中景,养花养草养猫的日子时至今日应该算作一种理想吧,王伯勋不经意得到了。

创作不是摹写,一份惬意的环境影响了艺术家画面的总体氛围,但是王伯勋的画面并没有局限在目之所见,还有心之所向。他说他习惯近景微观,但不习惯照片式临摹,每一件摆置在桌角的器物都被赋予了满满的“正能量”,亦如他的为人。绿植是画面中的主角,能够给人传递安静祥和,追逐自由的精神诉求,旺盛的生命绿色让画面熠熠生辉。那只偶尔客串的猫也会换身衣裳,作为画里为数不多的可行动生物,它总会摆出慵懒的姿态,似乎告示天下太平,享乐当下。此外,很多意象符号也会出现在画面里,如山石、佛像等,这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符号,就像是可以直接对话的人物,在他们的方正、敦厚及中和之美中,也能体会到一份平淡和天真。

“满庭芳”这个系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着,毕竟生活继续,享受生活的心情也在继续。王伯勋本来就生活在世人向往的理想国里,他还要把画面锤炼成他理想中的理想国。我说他是绘梦者,他说自己是一个手艺人。他用自己的手艺传递出一个画家经过长时间人文蓄养之后的取向判断和品质追求,以及试图打造的理想生活状态。这组绘梦系列作品静谧安逸,色彩绚烂却不耀眼。王伯勋毫不避讳谈到自己作品被藏家收藏,他认为用画面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把高质量的精神追求、高品位的生活状态传递给收藏者和观众,都是极好的。

两年前,王伯勋在后沙峪西边的北七家另择“偶地”。工作室位于温榆河北岸,同样绿植环绕。只是,每日从家到工作室的必经之路是机场北线,机场北线两侧挤满建设中的突兀建筑和生产中的厂房。如果是一个叛逆至上的艺术家往往开启对城市扩张带来种种危害的口诛笔伐,但是王伯勋并没有被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他平心静气的审视这类现象的原因。王伯勋发现大家一直陷入到城市扩展与生存耗费二者间无解的悖论里,一方面人们会埋怨城市扩建带来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还会埋怨机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殊不知这些扩建中的厂房可能就是为机场提供基础配给的重要场所,有些“突兀”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接受的。这些思索使得王伯勋在面对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时,能够保持一种“不愤不怠”的公允姿态,因为他认为仅仅消极的非议是不能够支撑社会积极发展的,而发展又是一个社会的终极趋势。所以,他始终觉着,人们应该对这个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呵护,而不是相反。他的“机场北线”系列绘画里可能缺少“满庭芳草积”的郁郁葱葱,但是这些绿植一直培植在王伯勋心里,积极、向上、有朝气。

“机场北线”系列是王伯勋走出优雅家居和书斋后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另一类思考。我们会从他的画里看到建筑残垣却高耸挺立,厂房凌乱却虎虎生气,它们不仅是从事生产的现代空间,更是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特色景观。王伯勋把它们记录成无名碑,正正直直的延伸到地平线以至更远的地方。虽然王伯勋对社会的思考与别人不同,但是这的确是理想主义者的反思,一往无前,毫无顾忌。

从“满庭芳”到“机场北线”,从室内到室外,从自我深思到社会迷思,王伯勋把自己从自我世界拉到社会视野里。我想说,这只是表象。他骨子里温文尔雅的气质投射在画面里,无论题材何如,总能让观者平心静气。区别于很多艺术家试图营造的视觉刺激和心灵抨击,那些都是比烟花绚烂的一瞬光影,王伯勋选择了积极引导的治愈系。就像“满庭芳”带观者共同神往理想生活,“机场北线”告诉我对待社会问题不必太过焦虑。王伯勋画笔下的景致是一种更为持久的影响方式,也是越品越有滋味的艺术表达。就像他所说的:“我觉得对于社会问题,可能也需要扎它一下,但是扎完之后,你总还得有矫正,有医治的药物。”言语间,反映出画家王伯勋内心深处那种“济天下”的传统文人情怀。

如此平和的心态是怎样练成的?王伯勋说他只是保留了传统中国人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庸致和。对人之道,可“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惠而不费,劳而不恕,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反映在画里,也会是温雅儒气。换言之,王伯勋将一颗激越的精神内核安置在一派温和的表象之下。

想必最传统的应该是最普遍的,但王伯勋的传统反而让我觉得他有些不一样。王伯勋的创作思路倒是应对了徐冰在《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里的话:“我认为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

艺术新方式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从而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篇5:《满庭芳》苏轼词作的鉴赏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篇6:《满庭芳》秦观词作鉴赏的

秦观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

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

独棹孤逢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

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

篇7:诗歌满庭芳鉴赏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⑾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⑿渠:它。

《满庭芳·促织儿》创作背景

篇8:张鎡词作《满庭芳·促织儿》鉴赏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⑺,敛步⑻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⑼戏斗,亭台⑽小、笼巧妆金⑾。今休说,从渠⑿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⑴促织:蟋蟀。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⑾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⑿渠:它。

【白话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创作背景】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赏析】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名家点评

“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

篇9:满庭芳汉上繁华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满庭芳·汉上繁华》是徐君宝之妻所写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

【原文】

满庭芳

汉上1繁华,江南人物2,尚遗宣政3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4。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5。长驱入,歌楼舞榭6,风卷落花7愁。

清平三百载8,典章文物9,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10。破鉴11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12。

【注释】

1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

2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江南:长江以南。

3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句是指南宋的都市和人物,还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

4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

5貔貅(pí xi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此处指元军。

6舞榭(xiè):供歌舞用的楼屋

7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8三百载:指北宋建国至南宋灭亡。这里取整数。

9典章文物:指南宋时期的制度文物。

10南州:南方,指临安。

11破鉴:即破镜。

12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这里指作者故乡。

【白话译文】

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的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创作背景】

徐君宝妻是岳州人,她被元兵俘获至杭,被安置在韩蕲王府。从岳州到杭州,遭到数次侵犯,她都用计得脱。主人因她貌美,不忍杀她。终于有一天,引得主人大怒,想要用强。徐妻巧言先祭丈夫,再嫁与主人妇。在换妆焚香,祭祀完毕,作词于墙壁上,遂投池而死。

【赏析】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元兵自襄阳分道而下,不久东破鄂州。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三月,南陷岳州,“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长驱直入的蒙古兵占领了繁华绮丽的汉上江南,如风暴横扫落花。从起笔写南宋文明之繁华,笔锋一转,写元兵大兵南侵,“风卷落花愁”,表达了词人对国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掳之辱的无限悲慨之情。笔锋一转,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识见转写宋代历史文化大悲剧,笔力不凡,也表现了女词人超人一等的思维安位。当女词人作此词时,已被掳至临安,临安被陷之景,其触目惊心悲慨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清平三百载,从南宋直扩展至三百年南北两宋。“典章文物”四字,凝聚着女词人对宋代历史文化之反思与珍惜。此四字指陈出有宋一代文化全体。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灿烂文化三百年,如今扫地俱休!女词人之绝笔,写是历史文化悲剧之写照。此三句承上片而来,但典章文物显然比十里银钩更其深刻,是为巨眼。全词有此三句,意蕴极为遥深。在女词人心灵中,祖国与个人双重悲剧,原为一体。以下写个人命运之悲剧。“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就其深层意蕴言,则是庆幸自身在死节之前犹未遭到玷辱,保全了清白。是足可自wei并可告慰于家国。词读至此,真令人肃然起敬。一弱女子,能在被掳数千里后仍全身如此。非一般人所及!其绝笔之辞气又复从容如此,气度显亦超常。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借用南朝陈亡时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破镜离散典故,说出自己与丈夫徐君宝当岳州城破后生离死别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丈夫最后的深挚怀念。徐郎,借徐德言指徐君宝。同姓而同命运,用典精切无伦,自见慧心。徐德言夫妻破镜犹得重圆,而她们夫妇死节已决。故女词人之用此古典,其情况之可痛实过之百倍。“徐郎何在”?生死两茫茫,惆怅何其多。情变悲愤激烈而为凄恻低徊,其言之哀,不忍卒读。“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的意思是:从今后,我的魂魄,要飞过几千里路,回到岳阳故土,到夫君身边。从容绝决而又固执不舍,充分体现出能出世而仍入世、置生死于度外的传统文化精神。“夜夜岳阳楼”结笔于岳阳楼,意蕴遥深,亦当细细体味。

女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在回忆和反思中,上片写南宋灭亡,元军直上,词人流落他乡,表达自己内心的痛心及无奈。下片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女词人远思之凌空超越。此词另一特点是意境之重、大、崇高。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重大。词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

名家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读其‘此身未北,犹客南州’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之句,知其有生为南宋人、死为南宋鬼之意。惜但传其词而逸其名胜,至香百年后无从得知此爱国女子之生平也。”

【作者介绍】

篇10: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 ,满庭芳 苏轼,满庭芳 的意思,满庭芳 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苏轼朝代:体裁:词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G。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篇11: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满庭芳曹冠,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曹冠朝代:宋体裁:词 榴艳喷红,槐阴凝绿,薰风初扇微凉。新荷舒盖,翠色映波光。时见金鳞戏跃,听莺声、巧啭垂杨。谁知我,身闲无累,对景自襄羊。南堂。清昼永,瑶琴横膝,芸帙披香。负气冲牛斗,操凛冰霜。吟笔通神掣电,乘高兴、鲸吸飞觞。情何憾,君亲未报,功业志难忘。

篇12: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满庭芳张炎,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张炎朝代:宋体裁:词 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篇13: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满庭芳董颖,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董颖朝代:宋体裁:词 红斗风桃,绿肥烟草,杨柳春暗重门。五陵佳兴,酿酝付芳尊。窈窕笙箫丛里,金猊篆、雾绕云纷。勾情也,歌眉低翠,依约鹧鸪村。人生须快意,十分春事,才破三分。况点检年时,胜客都存。更把馀欢卜夜,纵彻晓、蜡泪流痕。花阴昼,朱帘未卷,犹自醉昏昏。

篇14:诗歌满庭芳鉴赏

满庭芳,满庭芳苏轼,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苏轼朝代:体裁:词 香サ衽蹋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馀韵尚悠扬。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上一篇:VB笔试题下一篇: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教师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