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2024-06-21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精选6篇)

篇1: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篇2: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

3、默读课文

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

(2)、指导复述方法。

(3)、同桌互相复述。

(4)、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请4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

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

教师小结。

四、拓展想象。

小组讨论:

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2、预习《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移动 记号

捞不到

剑 静止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3、感悟几个好。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1)力气总算没白费;(2)禾苗都哭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4、常试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1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的爷爷打来电话,问我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他田里的禾苗长得更快些,我想了一宿也没想出办法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出:在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快点长大,用的办法和你们不一样,而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

理解题意:拔苗跟课题中的哪个词的意思一样揠苗。拔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理解助长。

二、整体感知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1、自由读课文,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碰到词语宝宝多跟它打声招呼。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课件:(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枝头,词语宝宝就藏在苹果中,只要我们叫对了它的名字,就能将它摘下来。

(1)指名读词语,教师演示摘苹果。

(2)课件:把生字宝宝运回家。学生齐读词语。

(3)了解词性:词语宝宝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你发现什么没有?

第一排: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ABAC的形式,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

第二排:巴望 焦急(形容心情很着急,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如:心急如焚、心急火燎等)

(4)你觉得课文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三、探究其因

农夫在巴望什么呢?他为了什么事而焦急?

(一)课件出示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1、巴望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用巴望而不用希望?

3、出示句子比较: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b、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4、让学生说说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为什么?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大的焦急心情。

(二)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很焦急?(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体现农夫焦急的词句。

2、交流:你从哪里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句子: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当你读到这个句子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②刮大风时,他去吗?下大雨时,他去吗?他这样做为得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是为了看到禾苗快快长大,从而理解他焦急的心情)

③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 体会焦急一词。板书焦字,指导学生书写。

② 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

③ 你仿佛看到农夫焦急地在干什么?(表演转来转去的情景)

④ 你们仿佛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些什么?(动作加上语言表演)

⑤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3、农夫天天等啊,盼啊!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大,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怎样的结果?

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 禾苗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② 为什么那个人会认为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

③ 这时,农夫的心情如何?

④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四、朗读感悟

(一)最后,农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让禾苗长高了?(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划出体现农夫这个办法的句子。

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对于农夫的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

3、可是农夫却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你从哪里看出农夫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抓住:急忙、终于,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地方进行理解)

4、老农累得怎么样?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板书筋疲力尽并指导书写疲字,老师故意把疲字的病字框用红色的粉笔写成,让学生从病字框联想到生病,体会生病时有什么感受?从而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

(二)(课件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1、老农觉得自己什么没白费?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份付出换来了什么?理解费的意思。板书白费,指导书写费字。

2、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是如何的?

3、指导朗读,读出农夫高兴的心情。

五、阐明道理

1、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

2、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3、才一夜工夫,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就枯死了呢?你心痛吗?

篇3:《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 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天鹅项下的珍珠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甲天下山水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的。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从这幅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大树,还看到几只小鸟。

生:我还看到一张人脸。

师:看看这儿,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 :我看到了 鸟儿回窝喂食。

师:仔细观察,还读出了图中的故事呢!再来个有难度的,你还能发现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大家都读过寓言,每次读寓言你都会发现什么?你都读过什么寓言,发现了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生:我知道《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眼界要开阔。

生:我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

师:看来大家很有经验,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咱们来读读。

师: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氏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说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愚公肯定不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姓智。所以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大家先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实录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再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说。

生1:勤学苦练 才能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后面那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按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师:哦。谁还能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体会到?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

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 ,人非常勤 奋努力地 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能想象到他之前付出的勤奋和刻苦。来,你来说。

生5:(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 它写在课 文纸上 ,好吗?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

生6: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得很大的时候,每天都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句子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7: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大声说。

生7:(大声地)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生:(齐)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8: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 皮 ,他的眼睛 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不流畅)

师:眨(zhǎ)一下。

生8:眨(zhǎ)一下。

师:练了几年?

生:(齐)两年。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你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生: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纸上。(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师生齐说:原因。)

师:那么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大家点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儿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了?

生2:第1自然段说他很喜欢学箭。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2:他很想学射箭,就向能手飞卫去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你再讲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2:他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学射箭 ,就去找能 手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你来说。

生3:他喜欢学射箭。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生七嘴八舌:梦想……)

师:大声说。

生:梦想。

师:还是他的———

生:爱好。

师:是的。

生:还是他的爱好。

师: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师:其实从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 ,你还能明 白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可以用一句名言来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他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了飞卫的话”,这个老师的话那么值得相信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

生:因为他想成为能手,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他关注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漏掉了,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点没发现。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你明白成功的原因了吗?

生:要想成功还得找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少走弯路,就能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记下来。

师: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吗?

生:要加强练习。

师:对,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叫坚持不懈。还有新的吗?你来说。

生:他做每一件事都聚精会神。

师:哦,那我们就说勤奋刻苦,也说过了。看来,没新的发现了,是吗?再给你一个机会,你来说说。

生:“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和“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他……喜欢射箭。

师:对,用我们刚才那句话就是有梦想。看来,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是怎么教的。给你们点时间,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生读)

师:谁又有发现?你看,读了语言文字,你的发现多了。来,这个机会让给你。

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

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

师:是吗?再读读。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再说说,干什么?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如果不练眼力的话,射箭就不能瞄准目标。

师 :对 ,不能瞄准 。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如果不练习眼力,比如说看目标的时候,你就不能射到那个中心。

师:哦,如果练好了眼力,飞禽走兽都逃不出你的眼睛。那把小的东西看大,有这个必要吗?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能看清楚,那他就可以射到它。

师:百步穿杨,那样才能够想射到哪儿就射到哪儿。你这回又发现他成功的什么原因了?

生:纪昌练了两年的眼力,飞卫还是不满意,纪昌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生:关键。

生:基本功。

师:听清楚了吗?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看,第一遍读书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多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生:(齐)有。

师:可惜课上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得在课下接着读,接着发现。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个寓言中的语言。给你们点儿时间,请你们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把它们画下来。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来,这位同学,你读一读。

生:(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 :“练到后 来”———再读读。

生:(读)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们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它写得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写法。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得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就是“有人用针……”

师:哦,你还想读这个句子是吗?而你好像没有读完整,你再看看!对!从这儿开始,读读吧。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哦,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啊?

生 :特别夸张 ,让人感觉到 纪昌的练 习水平特别高。

师:技艺高超。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 面的去掉 ,你们再看看。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生:(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你来。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 ,你们自己 再练读一下。

生:(全班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 领练得相 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 :后面那个 句子 ,再读读。

生:(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

生:佩服。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也有很多,你看,于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

生:(读)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能!

师 :快换一种 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

生:(读) 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

师:没错,还有吗?

生:还有“你就要成功了”。

师:非常正确。

生:还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是的。还有吗?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前面再加两个字“成了”。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是这些吗?来,一起读。

生:(读) 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你觉得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表现了学 习效果很好。

师: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嗯,最厉害的是,成了———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读。

生:(读) 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不要落掉“感到”。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生:(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师:剩下的就是学习效果一般的了,一起读。

生:(齐)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得差不多了。

师:我们积累得还不够,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生1:二年级……

师 :大声说 ,让大家听清楚。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们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填错了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3:我觉得应该改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嗯,很好。

师:接着说。

生1: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 不已 ,老师高兴 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齐)对。

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回答得不错。

师: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能够让你更好地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

(生鼓掌)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 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课下将两类短语分别摘抄积累下来好吗?

生:(齐)好。

师:本篇课文当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书,看谁在读寓言过程中就认识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

生:妻子。

师:不够大声,再读一遍。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

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

生:视虱如轮。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生:(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 里一天天 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 像车轮一样。”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不用学,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刺(cì)。

师:这个字背后是有故事的。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生试着读)

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板写“朿”的甲骨文字形)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

师: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分别板写“朿”的金文、小篆、楷体字形。)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带刺儿的植物有关。比如说我们常吃的———

生:大枣的枣。

师:对,枣树的树枝上就带刺儿。再比如说,荆棘的“棘”。“朿”加上一个立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你注意观察,捺要变成———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

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

师:(巡视)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突出。好的,你做到了结构疏密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发现,收获了这么多道理,同时我们又积累了两类短语。《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如果你也能像今天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等方面得到很多启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课后可以读读。下课!

教学反思

我们平常看到的语文教学,都是先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再进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是想当然的,既然合理,定然符合规律。回顾一下我们的常态阅读,首先吸引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那些陌生的词语和句子呢?答案显而易见。至于那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揣摩其意思。除非这个词语对理解文章产生障碍,如果不明白它的意思就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才具有解词的必要。这也是汉语学习的一个规律,即模糊意会。至于那些要求读准的生字新词,会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复现。教师只需相机指导,最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我的观点,不得不提及我们南岗区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的研究。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学分导”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大量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加快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何为“读学分导”?“读”就是阅读理解,在语言的实践中读懂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是积累语言、品味写法并尝试应用,这也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的。为什么要分开引导呢?“读”和“学”都是以文章架构起来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事物 。打个比 方说吧 ,“读”和“学”就像是一座完整的冰山,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水下的部分往往要大得多。我们把暴露在外的部分称为显意识,水下的部分称为潜意识。当我们“读”的时候,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时的“读”是不受语言学习干扰的,不让写法的习得打断系统的阅读,使理解文章的过程 一气贯通 。此时 ,“学”处在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语言,属于无意识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忘言”。当“学”的时候,“学”处在显意识,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大大方方地积累语言、大大方方地拓展训练,迁移到其他语言环境中运用。此时,“读”处在潜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再次加深了对“读”的理解。这就是“以意烛言”。以上,是“读学分导”教学模式的大体框架。

提到“模式”,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有概念化、机械化的印象,空谈模式,死守教条主义、极端主义更是要不得。唯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接下来我就以 执教的《寓 言两则———纪昌学射》一课为例,反思得失利弊,希望能带给大家思考。

一 、紧 扣“ 道 理 ”,凸 显文体

一个阅读者,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如果用阅读小说的经验去阅读童话就会疑惑不解,同理,用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去阅读游记就会枯燥乏味。寓言这种文体的阅读就是要收获道理,启迪智慧。作为教师,就要发现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丰富其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

本节课,我始终引导着学生探寻寓意,符合寓言教学的规律。如: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学生第一遍读书的过程中。接下来,我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则寓言只读了一遍,怎么就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在讨论中修正其原有寓言阅读的认知图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内驱力。最后,我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纪昌成功的原因,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自主发现,点拨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倡导的“生本思想”,虽提倡多年,鲜有教师能主动“让贤”。在全国小学语文最高级别的赛事上去努力践行这样的思想,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学生受年龄、阅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制约,见解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以至于十余次的试教都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开放的课堂,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千变万化,但本质的东西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关注之前阅读中忽略的语句,有所发现;自主质疑、讨论、释疑,有所发现;上下文对比阅读,有所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交流起来。现在的课堂很少能够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思想”。教师是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问题指向性过强,学生疲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开放性呢?“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还有哪儿也能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一字不易地用在每一节阅读课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能提升。这样才能出现“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不作为,教师的导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比如说,学生知道飞卫说的三段话都与“练眼力”有关,但其中的道理却领悟不到,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进而体会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 来 ,这同样需 要教师提供 相应的帮 助和辅导 。比如对“有梦想才能成功”这一道理的发现。

作为教师,只有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交流能力得以发展。在探究这则寓言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的过程中,“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这一启示没有在课堂上呈现,留下了些许遗憾。原因有二:首先,学习环境改变让学生缺乏安全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灵感的迸发;其次借班上课,对学情不能充分了解,认知水平、阅读能力不同,教学的起点不好把握。于是,我就果断舍弃,把更多的时间让给语言文字的学习。

三、语言学习,扎实有效

在语言学习中,不管是句子写法的体会,短语的积累与运用,还是生字的认写,我都努力做到扎实有效。尤为突出的就是对短语的积累与运用,体现出清晰的层次性。

首先,从表现学习效果的句子梳理品味,过渡到描写学习效果的短语。由于学生之前是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语文知识的盘点过程的,所以教师先示范,列举两个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随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找到了“成了……的能手”“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学得差不多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短语的细微差别,即表现学习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体味语言细微差别的最有效方式,进而根据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行分类。此时,学生头脑中关于此类词汇的积累就不是一团糨糊,而是清晰的知识框架。其实,还能够让学生根据这类短语回想出纪昌学习射箭取得成功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练习复述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哪个短语漏掉了,就说明相应的情节没有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可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环节删除了,在此补记一笔。

接着,结合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运用的过程不算顺利,但换一个角度来想,正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才更能体现出在具体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的价值,这更能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我们来看,整个“学”的过程是在“读”之后进行的,言语学习完全处在显意识状态,迁移运用完全不受体会文章主旨的干扰,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体会。

最后,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积累文章中另外一类描写“看”的短语,课下阅读《扁鹊治病》,积累描写与治病有关的短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够这样,进行有效的显意识的语言学习,就真能做到加快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四、识字写字,浸润文化

在“读学分导”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把识字写字置于最后。因为当我们读懂一篇文章之后,会回味文章是怎么写的,是怎么带给我们这么丰富的感受的,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就必然会先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谈起,然后是精彩句段、鲜活词汇,最后才到识写汉字的环节。

在识字环节,我是以检查的方式进行教学。“妻”“虱”两个字,教师没有教,为何学生掌握效果却很好呢?客观地讲,本课认字量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次切近生活,学生便于借助经验来认记。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这些生字不断被复现,形成表象认识。如果一篇课文的识字量大,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查缺补漏,使识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并非生字,但确在阅读中易出错的字进行指导。比如说“眨”,学生容易读错,是因为受“眨眼”一词,两个上声第 一个字要 变调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如何做到规范呢? 需要教师善于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和规律。比如说“刺”字的字理讲解,展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又体现了形声字归类识记的方法。汉字疏密匀称、笔画谦让的结构美也让学生记忆犹新。浓浓的汉字文化,需要教师挖掘出最核心的智慧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晓其声、知其义、摹其形。继承和传扬文化做到了,规范、端正 、整洁也就 轻而易举了。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的这节课,能在浩瀚的教海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我将感受 到无比的愉悦。

教学评析

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创新”为核心词,鼓励老师们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推陈出新,探寻更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却也容易出现“总要搞出点名堂来”的形式主义和“自我折腾”。因为教育不是演出,也没有神话,它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而不允许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去“创造”。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活动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年轻教师,他们遵从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研究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为观摩者展示了他们新的思考和新的教学方法。于东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案例。

认真学习于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按比赛规则,执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几分钟的交流。如何运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为自己的教学做铺垫,历来是参赛选手们用心思考的事情。

于东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1.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寓言两 则———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显“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于东老师以他敏锐的文体意识做到了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2.体验成功,激励发现

课前“看图找发现”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更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没有一种快乐比不断“发现”更能激励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了。“发现”的过程与之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相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的道理。

3.以身作则,严谨治学

关于“纪”字的读音,于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想想看,如今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备课,又有多少语文课能够呈现教师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于东老师的课,一开场就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二、学习过程至真至简

阅读教学,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带领学生学习,也有人为了顺应学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过解读在先,识字、写字在后,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于东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意,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意,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有 法 , 但无定法”。于东老师的课“创新”在此,大智在此,这是具有颠覆性的教学设计,值得语文教学同仁好好研究。

在于东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学生去交流。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地去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于东老师的课堂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这是于东老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重要提示。在他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意”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这是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使然,它让于东老师的课始终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三、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情动辞发、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了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功夫。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稚拙的填写,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4:《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课前借助工具书,解题,自学生字词,会认“窟、窿”等5个生字,会写“寓、叼”等12个字,止确读写“寓言、羊圈”等11个词语。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3.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看图猜成语

1.看图猜成语导入

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揠苗助长

2.引入课题:《寓言两则》

边板书边解释“寓…‘言”“则”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

1.解题

第一则是:亡羊补牢

第二则是:南辕北辙

读课题(渎出节奏)

检查对“亡”“牢”“辕”“辙”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

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结结实实把式盘缠

三、演读中感悟

1.演一演,读一读

(1)你喜欢扮演哪个故事里面的人物?

第一组:演《亡羊补牢》,谁来当街坊?谁来当养羊人?

(设计意图:用课本剧学习文章,让孩子们扮演文中角色是适合低年龄段学生的活泼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灵动活跃起来。)

你能否用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个人?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此处不动声色地调动孩子们学成语用成语的积极性。)

第二组:演《南辕北辙》,谁来当赶车人?谁来当他的朋友?

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位赶车人? (2)补充相关成语 改过自新 洗心革面 迷途知返 幡然悔悟 改恶从善 从善如流 背道而驰 固执己见 一错再错 执迷不悟 一意孤行 不合情理 2.学会用故事说服别人 简单解释《战国策》,引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劝说别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预设场景,让学生用《坐井观天》来劝说家长需要读书。

(设计意图:这两个寓言故事来源于《战国策》,而战国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成功说服别人,其中用寓言讲故事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道这种文章背后深层的含义和功用,也是教师教学应有的深度。)

四、推荐阅读

篇5: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守株待兔、窜出、撞、树桩、乐滋滋、锄头、掩耳盗铃、掩住、发觉”

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寓言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4.提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重、难点:探究种田人、盗铃人事与愿违的原因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释题入手,诱发兴趣。

①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说明题目《掩耳盔钤》意思的句子吗,

(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档。)

(2)读通读顺课文,再看看插图,你有什么问题?

①那个人为什么要“掩耳盗铃”?

②他怎么会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

门》学习生字,鼓励学生发现读准生字的读音和记住字形的方法。与同学互相交流。

(3)说说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精读课文,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出示“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学生反复读,再观察插图。

②想想、议议: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

被人发觉,可他为什么还是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

③指名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3.指导背诵。

(1)学生自己练读,也可找好朋友练读,互相取长补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要像平时讲故事那样,语调要轻松、幽默。

(3)指导学生按“愉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复述课

文。

(4)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任务。

4.迁移拓展,悟明道理。

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的句子。(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

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2)自由读课文,把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合作学习,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自解,把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评议。

(4)自由读最后一段,想想你能把种田人“守株待兔”的结果用一个词语归纳吗?(一

无所获,一无所得,一无所有……)

3.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练读或合作练读。

(2)指导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要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悟道明理

1.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那个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在想什么?要是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读读其他的寓言。

板书设计:

32 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课后小记:

篇6: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2、3、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等词语。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小黑板2块 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板书:做事

师:这个词谁会读?说说它的意思?举例说说。

是啊,每个人的工作不同,他每天做的事就不同。例如我,当老师的,每天做什么事?(教书)。再比如说你们,做学生的,每天做什么事?(学习:听课,写作业„„)。还比如医生,每天做什么事?(治病救人)。歌唱家呢?(唱歌)渔民?(打渔)„„

不管我们每天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追求?(把事做好、做成功)

板书:求成

师:医生想把病人治好;交警叔叔想把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园丁们希望自己花圃里的花儿竞相开放;接下来颜老师也想把这节公开课上好,不过需要你们的配合,成吗?„„那好,咱们开始上课。

一、识记生字词,书写生字

师:刚才咱们说了做学生的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可多了。听老师讲课、写生字、读生词、有感情朗读„„现在有件事要你们做了,看谁做得好。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巴望、焦急、喘气、总算、一大截 .....谁来读一读?(这件事你做得很好)谁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带点的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件事你也做得很好)谁来说说哪个带点的字最难写,你要提醒大家写的时候注意哪些笔画。(这件事你做得特别好)看我写得怎么样?

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师:现在请每个小朋友在书上的田字格里书写这四个字,特别要把刚才同学提醒过的笔画写好。

学生在课文后的田字格里写生字,师巡视。

师:这几件事大家都做成了,做成事情的感觉特别好。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想做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也想把他的事情做好。那么他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的?谁预习了课文告诉老师。(农夫,种田)农夫想要的成功是什么?(禾苗长大,粮食大丰收)这位农夫啊,为了求成,为了让禾苗快快长大,用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正音(yà)

师:这个词的意思我不太理解呢,哪个小朋友能解释给我听呢?什么叫“揠苗助长”啊?

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谁也知道?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呢?(预设:假如学生都说不来的话,老师:不知道?没关系,等会学了课文保管你们全知道。)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查工具书理解词语也是个好办法;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更是个好方法;联系插图、问爸爸妈妈„„都是好方法。老师不得不夸咱们二(?)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啊!)

二、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

师:他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找找答案。看看哪个自然段写了。

指名说,念第一自然段。

师:因为他种了禾苗后心情怎样?(非常着急,希望禾苗快快长大。)板书:急

师:请小朋友们从第一自然段里找一找,哪些词语能看出他急切的心情。巴望:找个词代替它(希望、渴望、)

天天:什么叫天天?(今天去看,明天去看,后天去看,每天都去看。)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想,读到“巴望”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同学们真会想象。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就好象看到书中人的影子了。这就叫读到书里去了。

师:农夫那么着急,你能不能把他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呢? 出示小黑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出示小黑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想和他们比一比,你们来当当小评委吧。师读,故意漏掉“好像”“焦急地”

生发现了,师:“这2个词漏了要紧吗?句子的意思还一样吗? 出示小黑板:

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2、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好像”一点儿没长高,并不是真的没长高,只是感觉没长高。去掉后,就表示真的没长高。意思变了。)

(去掉“焦急地”就不能体现农夫焦急的心情。有可能农夫是在田里散步呢。)

三、明白农夫的愚蠢做法违反规律

正是因为他那么着急地想要禾苗快快长大,所以才想了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来帮忙。我们看图:

出示挂图。请大家看这幅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师:他是怎么拔的?

(一棵一棵往高了拔、从中午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力气都没了。师;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生:(低头、喘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伸着腿,两手无力地垂着)师:谁来带着筋疲力尽的感觉读读农夫说的话? 出示小黑板: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请问农夫(刚才扮演农夫的同学),你除了累,还有什么感觉吗?(很高兴)

师:为什么?(因为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师:能把你的高兴表现出来吗? 生:读农夫说的话(第3自然段)

师:这位农夫费了这么大的劲,到底禾苗长高了没有呢?结果怎么样了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禾苗怎么会枯死的?

(禾苗是慢慢长高慢慢长大的,这是它的生长规律。)板书:规律。师: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太阳东升西落是规律。人们白天做事,晚上休息是规律。蛇啊狗熊啊青蛙啊到了冬天就要冬眠是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事情就会一团糟。

师:我们能不能白天睡大觉,晚上出来活动?你生病了,医生能不能为了让你快点好一着急让你一天把5天的药吃下去?如果违反了事物的规律,有些时候事情会不可收拾,甚至危及生命呢。

师:现在听颜老师读第4段,小朋友们想,想什么呢?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回去会对爸爸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爸爸又会说些什么呢?

师扮演农夫,指名扮演农夫的儿子。对话阐述道理。师:俺么这个农夫到底错在哪里呢? 生:违反禾苗生长规律。(板书:违反规律)生:急于求成。板书:违反 不能

四、拓展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例子?

生:有。我家养的金鱼,我总怕他没吃饱,天天给它喂食,结果金鱼胀死了。生:小学生做初中生的作业。

生:我家养的花还是花骨朵的时候,我觉得太慢,就用手去掰,结果花黄了,后来就掉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我们就叫它寓言。

作业布置: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揠 苗 助 长

急于求成做事 不能

上一篇: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职责下一篇:诸暨市旅游项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