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评课稿

2024-07-27

《圆的面积》评课稿(精选8篇)

篇1:《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1

黄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角色转变。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黄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黄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黄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是学习主人。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学的轻松,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思想的渗透

a、转化思想。求圆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课前先帮学生复习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b、极限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的组把圆分成8、16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32、64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教师在这其中就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圆的面积》评课2

李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这一节课,是人教学版六年级的上册教材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上课的思路是先出示生活中出的的牵马图,让学生想到一些数学问题,从而进行探索和验证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圆的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的验证科学地让学生感到了知识的转化过程,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是一节较好的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授之以渔;我们的教学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李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听了本校xxx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由于李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动手操作推理和多媒体教学的科学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路咏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 例1,圆的面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生活中哪些事物、物体、物品是圆形的?随机播放课件(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2)提问:求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实际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3)说说,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也是计算圆形的面积?(圆桌的桌布,圆形 草坪或花坛的占地面积,圆形锅盖、桶盖、蒙古包的占地面积等等)

2、导入新课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同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启发引导。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1)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播放课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请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方法。

小结: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这些图形通过割补或其他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2)启发: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实践探索(1)引导鼓励

用课前准备好的8等份或16等份的圆形纸片,把它一份份剪开,并用剪开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学过的图形?(2)动手操作

学生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

师提示:安全使用剪刀;尽量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3)组织交流

8等份、16等份的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各一个进行展示。讨论:大家把圆形纸片剪开,拼出近似的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观察比较:这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

教师小结:如果把圆等分成32、64、128份等等,一直这样分下去,会怎样?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圆的转化”

小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

3、推导公式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拼出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后,播放课件帮助思考。(2)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交流得出: 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宽近似于()。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所以圆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圆的面积= πr × r = πr²(3)分析思考,理解公式

观察公式,说说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4)运用公式验证圆的面积和拼出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具操作,教师演示。)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A、给出圆形图案的半径(直径),求出图案面积? B、一个圆形水池的底面半径是 4 m,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圆的半径10m,所求问题: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示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3)全班交流,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S =πr² =3.14×4²=25.12(m²)答:它的占地面积是25.12 m²。

三、巩固练习

1、火眼金睛辨真伪。

(1)圆周率π就是3.14。()(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3)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转化过程中周长和面积都没有发生改变。()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一、感受几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几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一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 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圆的面积》评课稿

李海润

门高和

听了路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可见路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亮点纷呈,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

1、教学引入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入,干净利落,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教学,同时一开篇就有效的将学生学习起点与今天的学习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正如那首古诗的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中,教师着重想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求圆的面积公式,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而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是作为学法的指导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3、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从“点——线———面”,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练习的设计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别设计了已知半径如何求圆的面积的小马溜溜一题,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练习设计将求圆的面积的各种类型都充分考虑到了,同时练习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了让数学回归生活,让书本回归学生。同时练习内容不失人文性和趣味性。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讨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的地方:

1、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后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

2、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篇3:《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重要的曲线图形。“圆的面积”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先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通过了解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观察、操作,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成十六等份的圆形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关于圆这个图形, 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 以及它的周长公式, 谁来说一说?

点名回答 (C=2πr或C=πd)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圆的知识——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师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 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师提示:想一想, 关于圆的周长, 我们研究的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

师整理: (1)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 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在教学开始时是用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二、感受新知

1.师:猜一猜, 圆的面积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学生自主猜测。 (直径或者半径)

师追问:圆的面积与半径和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多媒体出示:先出示一个正方形, 再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

师提问:猜一猜,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三倍, 三四倍)

师:圆的面积到底是正方形的几倍呢?我们继续来学习。

师: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数方格)

追问:那圆的面积怎么数呢?点名回答。 (先数出四分之一的圆)

指出:接近满格的可以看作满格, 其余不是满格的可以凑成满格。

学生独立完成自学纸上的问题。

并思考: (1) 图中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点名说说)

2.师:只用一个圆, 还不足以验证猜想, 作业纸上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圆, 同桌合作, 分别用同样的方法把研究成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完成后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思考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追问:正方形的边长是这个圆的什么?

接着思考: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再点名汇报。

师总结:

1.圆的面积是它半径的平方的三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大约是半径×半径×3。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数方格来学习圆面积的计算,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 更为下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做引导。

三、自主探究

1.谈话导入:经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是它半径的平方的三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剪开再拼成一个新的图形。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一个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平行四边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点名说说)

师: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6份, 剪开会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小组合作并想一想。

师接着演示并讲解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会拼成什么图形。想一想, 拼成后的图形与圆之间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随着圆平均分的份数增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

学生看课件对比一下, 再点名回答。 (长方形)

根据刚才我们的动手操作及观察, 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圆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哪一部分?宽是圆的哪一部分?

小组交流, 点名汇报。

生:形状和周长变了, 面积大小没有变。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宽是圆的半径。

(课件演示)

思考:1.如果圆的半径是r,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怎么表示?

2.你能根据以上关系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讨论交流, 再点名汇报。

师总结: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相等, 这里的宽也可以用r表示。因为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所以C÷2=2πr÷2=π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πr×r

追问:1.看公式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 圆的面积是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2.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点名说说)

设计意图:整个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 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 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流反馈。

2.师: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9)

师: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指的是圆的什么?

点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校对。

3.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点名读题后, 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

师: (1) 这节课学了什么?

篇4:求圆的面积

分析与解 要求圆的面积,用常规的解法,先要知道圆的半径。图中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就等于求出了圆的半径。因为正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15是由哪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呢?用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无法解决。如果我们另辟蹊径,就可以化难为易。因为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由此可知,圆的面积是:3.145=47.1(平方厘米)。看,这样多简便!

例2 如图2所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分析与解 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圆的半径,题目没告诉半径,所以要另想办法。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把图2平均分成4份(见图2右边画有虚线的图),这样每份的面积就是6=1.5(平方厘米),即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r2=1.5平方厘米,所以圆的面积是3.14.5=4.71(平方米)。

解法二 如果将正方形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面积就为36平方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则圆的半径为6=3(厘米),圆的面积为:3.14=28.26(平方厘米)。因为正方形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圆的面积也随着扩大到了原来的6倍,所以,原来圆的面积为:28.26=4.71(平方厘米)。

解法三 假設正方形的边长为1(也可假设为其他数),那么圆的半径为1=0.5,正方形的面积是1=1,圆的面积是3.14.5.5=0.785,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所以,所求圆的面积是6=4.71(平方厘米)。

反过来,假设圆的半径为1,则正方形的面积是(1)2=4,圆的面积是3.142=3.14。因此,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得,所求圆的面积是6=4.71(平方厘米)。

同学们,你们比较喜欢上面那一种解法?

篇5:《圆的认识》评课稿

薛老师的课由铅笔转尺画出一个图形,从而引入圆,通过课件出示光盘、硬币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找到到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即“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在新授环节中设计了两次画圆:第一次让学生利用自己带的材料画,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少数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情况介绍画圆的一般步骤“定长、定点、旋转”,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第二次画圆。然后组织学生自学书本94页例2下一段话,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呈现教材三个概念;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篇6:圆的面积说课稿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 画一个半径为2.5cm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5厘米 r=24厘米 d=9分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篇7: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1、以学生为本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概念,对于圆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的引入就让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联系旧知,找一找生活中圆的图形。在新授中,卫老师让学生先自己徒手画一个圆,让孩子觉得画得不好,必须借助工具来完成,产生了学习的内需。然后教学用圆规来画圆,让学生通过这样操作、观察、尝试的活动来学习,加深对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让孩子自己自学,并请小老师来介绍下,非常适用高年级的学生,体现了自学――点导的教学模式。

2、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通过直观体验区感悟。本课教学圆中的一些特征时,让学生用圆来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在组内讨论直径、半径的特点,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教师采用多媒体来演示,很直观的凸显这一知识点。

篇8:《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103~105页例7、例8、例9及相应的“练一练”, 练习十九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及圆的周长,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圆的知识。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猜测探索

1.谈话:请你猜想一下, 你认为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2.课件出示例7。

提问:途中的线段r在正方形中是什么?在圆中是什么?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数方格的办法得到圆的面积吗?

(1) 学生自主计算、填空。在学生数1个圆有多少方格时提示:涂色部分非常接近1个整格的, 按1个整格计算。

在学生交流答案后提问: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2) 谈话:我们已研究出当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圆的半径为4厘米时,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 那么r取其他值时又会怎样呢?出示例7下面的两幅图, 让学生计算并填表。在班内组织交流。

(3) 谈话:如果我们不计算, 直接观察例7中的三幅图, 你能发现图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吗?

学生可能发现: (1) 圆的面积不到正方形面积的4倍。 (2) 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点。因为圆的面积可以看出是四个正方形面积中再去掉四个角上空白的部分的面积, 四个空白部分的面积加起来比一个正方形面积稍微少一点, 所以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点。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r在图中既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又表示圆的半径, 如果用字母表示, 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写? (r2) 既然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那也可以说圆的面积是什么的3倍多一些?引导学生发现: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即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

4.小结: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三、得出公式

1.谈话:圆的面积究竟是半径的平方的多少倍?

2.操作体验, 等积变形。

(1) 课件演示: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圆, 把它平均分成16份, 剪开后拼一拼。谈话:课本第123页画了两个圆, 上面的一个就是平均分成16份的, 你们把它剪开, 像老师这样拼一拼。

(2) 学生操作后引导观察:拼成了一个什么形状?这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圆比较,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3.再次操作, 寻找联系。

(1) 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 拼成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桌合作把课本第123页下面的圆剪开拼一拼, 边拼边观察。

(2)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拼成了什么形状?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刚才拼成的图形比, 哪一个更接近长方形?

(3) 谈话:请大家想象, 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 甚至更多的份数, 按这样剪开后再拼起来, 会拼成怎样的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足够多, 那么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了。

4.小结: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π倍。

四、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例题9。

(1) 你知道这个喷水器喷水喷灌的范围是什么形状吗?学生想象后借助课件演示, 验证学生的想象。

(2) 提问:问题就是求什么呢?

(3) 学生列式:3.14×52。

教师说明:在这个算式里, 有乘法, 还有平方, 平方是比乘除法还要高一级的运算, 所以要先算平方, 再算乘法。请大家把计算过程完整地写在书上。

(4) 小结:求圆的面积, 一般要先找到圆的什么?

2.完成练一练。

五、课堂总结

上一篇:高考心理调适下一篇:新任村党支部书记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