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2024-07-18

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精选9篇)

篇1: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一、全面扫描,重视考试结果

基础是考试的源头,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全部的基础知识都在课本上。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皆属于综合性的考察,涵盖高考中必考要点。这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好的查缺补漏的机会。通常对待试卷,很多同学就只有学生考一遍、老师过一遍,然后就束之高阁,不再利用,其实一份试卷多运用几次,能够抓基础、提高解题技巧、缩短考试时间。

我们先合上试卷,再通过考试来全面扫描课本,尤其是基础知识部分,再联系到试卷。要清晰的通过课本来比照试题,比较考试时做题的思路,无论考试时正确与否,一题一题的过一遍,反复比较,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无形中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通过多思考多尝试,就能从局部到全局的掌握知识的应用。尤其注意在扫描课本对照试题的时候,把当时不会的、没有把握的、或是猜对的试卷所考察的基础知识的从课本摘抄出来,这部分强化吸收。

我们再强调一遍,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不仅在高考中分数比重极大,并且能够直观的在课本上体现出来。基础分往往是高考时绝大多数学生竞争的部分。

二、敢于尝试、善于比较

虽然我们不怎么赞成题海战术,但这阶段做题练题确实是复习的主要内容,我建议大家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同学不会做题是因为无法正确理解题目考察意图,这需要同学们敢于尝试。尤其在日常训练时,拿到题先尝试推测该题考察目标范围,然后大胆去求证,不管对错,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即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在今后考试中往往能第一时间把握做题方向,为顺利解题打下坚固的基础。尤其是数学题,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方法,希望大家做出来后再用不同的角度思考3~5分钟,是否用其他方法可行。

另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各种解题思路上。同类的题型往往有类似的解题思路,相同的解题步骤。甚至不同类型的题型都可能存在相同的思路和固定的解题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比较。比如让很多理科学生很头疼的物理大题,其实绝大多数题目,只要前面一步读题做到了,几乎都可以用一个思路来解决。无论是热学、电学、动力学、光学大题,只要按照题目陈述条件罗列公式,代入数据,几乎就能联立求解。

只要日常训练中敢于尝试、善于比较,勤于总结,那么拿下绝大多数题目是不成问题的。

三、检讨得失、防微杜渐

我们见过很多学生其实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在考试中往往无法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纵观原因,无非是题目条件看错、抄错、算错、写错等归结于粗心、马虎。或者是答案明明呼之欲出,却想不出来,在考后翻然醒悟。名言网 这科丢5分,那科丢8分,最后一算总分,丢了40、30分。总之自身能力与成绩不挂钩,导致成绩起伏不定,心中没底。其实造成这些原因并不是偶然存在的,有人说是注意力不集中,须知考试时基本上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对待这类情况,我们要注意检讨得失。首先将毛病找出,必须书写于纸上,然后在逐步矫正,并在做题考试时学会边看边默读题目。

当然,还要本着少算少错、多算多错的原则,在平时做作业训练的时候,尤其是选择填空题,要多思考能不能把计算量减少。在做大题的时候,要思考如何降低你的做题风险。大家往往有这样的经验,解法一很复杂,解法二往往很简单。有的甚至思路一模一样,只是代入未知数表达式不同。希望大家重视这些经验。

至于临场脑空白、选择题时选项模糊等情况,究根结底是平时的不严谨,往往导致会做的题做错甚至不会做,这类题无论是考后恍然大悟还是考时模棱两可,站总体丢分很大比例,我们要防微杜渐,本质是基础不够牢靠,还要回归基础,从最底层抓起。

四、放松心态、勇于交流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经验,心情愉悦放松的时候,往往对答如流,心情烦闷的时候会感到越来越紧张或越来越别扭,有时听课的时候感觉吸收很快,有时却完全听不进去。这都是心态问题,这需要日常累积。平时上课、做题、做作业时尽量放松,不要与试题结仇,把解题当作解谜,顺利则鼓励,不会则尝试3~5次就放弃,而后钻研思考,最后总结。以不急、不燥、不苦大仇深的心态做题,考试时遇到难题学会先绕路,别抬杠,这样即可做最大化发挥,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可以把学习变为同学朋友们的交流,勇于求教。一道难题,问3个同学的解题过程比老师讲一遍的效果要好。自己会做的和同学交流心得更能巩固提高技巧,表面上给人解答、提问会浪费双方时间,其实不然,完全可以起到互相进步的效果。

五、依照能力掌控考试技巧

面对试卷时,我们要力求基础分全做对,一般中等题能得多少是多少,较难题尽量尝试,即使做错也不留空。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中等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大题有步骤分、公式分,一般高考试卷都给出了可能用到的公式,所以别留空,甚至不小心做出大题来。依照学生自己本身的能力,如现阶段基础不好的重点放在基础。如一般中等题没把握的要把重点放在题型训练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平时训练时,把会做的题考虑周全,没把握的题尽量找准方向,不会的题根据题意列出相关的式子,往往能多考数十分。

不仅要将自身能力作为主导方向,还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支总结,探索新方法。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总之,虽说现在离高考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是还是希望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善于用课本、试题和试卷来考验自己,高考定能考出预期甚至更好的成绩。

篇2: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提供一篇学习方法范文,作为参考!

模考后,不乏有部分同学在一模的时候成绩仍旧平平,但是通过找到问题的所在,积极正确的面对,最终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有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模后总是能够轻松的一路领先,他们的经验可以说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想法和说法的真理性,可供我们考试时借鉴。这里我们给大家总结出五大建议,尤其对中等或中等程度一下的学生尤其有效:

一、全面扫描,重视考试结果

基础是考试的源头,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全部的基础知识都在课本上。一模前后阶段的考试皆属于综合性的考察,涵盖高考中必考要点,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好的查缺补漏的机会。通常对待试卷,很多同学就只有学生考一遍、老师过一遍,然后就束之高阁,不再利用,其实一份试卷多运用几次,能够抓基础、提高解题技巧、缩短考试时间。

特别是一模试卷,大部分试题都是精心编排,较为贴近当地新课标考试大纲,因此一模试卷值得重视。

我们先合上试卷,再通过考试来全面扫描课本,尤其是基础知识部分,再联系到试卷。要清晰的通过课本来比照试题,比较考试时做题的思路,无论考试时正确与否,一题一题的`过一遍,反复比较,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无形中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通过多思考多尝试,就能从局部到全局的掌握知识的应用。尤其注意在扫描课本对照试题的时候,把当时不会的、没有把握的、或是猜对的试卷所考察的基础知识的从课本摘抄出来,这部分强化吸收。

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不仅在高考中分数比重极大(基础+中等题分数占比80%),并且能够直观的在课本上体现出来。基础分往往是高考时绝大多数学生竞争的部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记住一点:高考你所竞争的分数最多的来源于基础分,而不是难题。难题仅仅属于极少数同学的分数。

二、敢于尝试、善于比较

虽然我们向来不怎么赞成题海战术,提倡用思维引领成绩。用思维去理解题目,利用题目的信息处理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但这阶段做题练题确实是复习的主要内容,建议大家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读题”上,也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同学不会做题是因为无法正确理解题目考察意图,这需要同学们敢于尝试。尤其在日常训练时,拿到题先尝试推测该题考察目标范围,然后大胆去“求证”,不管对错,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即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在今后考试中往往能第一时间把握做题方向,为顺利解题打下坚固的基础。这其实就是教会大家朝着“利用题目本身信息来解决问题”的途径转换。

当然,总结是十分关键的。高考的考点始终变化不大,通过多年来对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的研究,即使题型不断的变化,但是解题的思维皆十分类同。因此建议同学们把另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各种解题思路上。同类的题型往往有类似的解题思路,相同的解题步骤。甚至不同类型的题型都可能存在相同的思路和固定的解题方式,故而我们要善于比较。比如让很多理科学生很头疼的物理大题,其实绝大多数题目,只要前面一步“读题”做到了,几乎都可以用一个思路来解决。无论是热学、电学、动力学、光学大题,只要按照题目陈述条件罗列公式,代入已知条件或数据,必定能联立求解,即使解答不出,由于把所有涉及的相关公式列出,最多扣2~4分。

只要日常训练中敢于尝试、善于比较,勤于总结,那么拿下绝大多数题目是不成问题的。

三、检讨得失、防微杜渐

我们见过很多学生其实完全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在考试中往往无法“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

纵观原因,无非是“题目条件看错”、“抄错”、“算错”、“写错”等归结于“粗心、马虎”。或者是答案明明呼之欲出,却想不出来,在考后翻然醒悟。这科丢5分,那科丢8分,最后一算总分,丢了40、50分。总之自身“能力”与成绩不挂钩,导致成绩起伏不定,心中没底。其实造成这些原因并不是偶然存在的,有人说是“注意力不集中”,须知考试时基本上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对待这类情况,我们要注意检讨得失。首先将毛病找出,必需重视,最好书写于纸上,然后在逐步矫正,并在做题考试时学会边看边默读题目。

至于临场脑空白、选择题时选项模糊等情况,究根结底是平时的不严谨,往往导致会做的题做错甚至不会做,这类题无论是考后恍然大悟还是考时模棱两可,占总体丢分很大比例,我们要防微杜渐,本质是基础不够牢靠、思维不够奔放,不敢打破常规,因此还要回归基础,从最底层抓起,同时多角度思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答题。

四、放松心态、勇于交流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经验,心情愉悦放松的时候,往往对答如流,心情烦闷的时候会感到越来越紧张或越来越别扭,有时听课的时候感觉吸收很快,有时却完全听不进去。这都是心态问题,这需要日常累积。平时上课、做题、做作业时尽量放松,不要与试题“结仇”,把“解题”当作“解谜”,顺利则鼓励,不会则尝试3~5次就放弃,而后钻研思考,最后总结。以不急、不燥、不苦大仇深的心态做题,考试时遇到难题学会先绕路,别抬杠,这样即可做最大化发挥,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可以把学习变为同学朋友们的交流,勇于求教(如果拉不下面子,可以自我安慰为“不耻下问”亦可)。一道难题,问3个同学的解题过程比老师讲一遍的效果要好。自己会做的和同学交流心得更能巩固提高技巧,表面上给人解答、提问会浪费双方时间,其实不然,完全可以起到互相进步的效果。文章整理编辑:大学网

五、依照能力掌控考试技巧

面对试卷时,我们要力求基础分全做对,一般中等题能得多少是多少,较难题尽量尝试,即使做错也不留空。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中等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大题有步骤分、公式分,一般高考试卷都给出了可能用到的公式,所以别留空,甚至“不小心”做出大题来。依照学生自己本身的能力,如现阶段基础不好的重点放在基础。如一般中等题没把握的要把重点放在题型训文章整理:练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平时训练时,把会做的题考虑周全,没把握的题尽量找准方向,不会的题根据题意列出相关的式子,往往能多考数十分。

不仅要将自身能力作为主导方向,还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支总结,探索新方法。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总之,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善于用试卷和试题来考验自己,高考定能考出预期甚至更好的成绩。

篇3:2012年高考化学备考建议

1. 不避主干, 保持稳定。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 考查的题型基本上也是常见题型。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有机反应、电解质溶液电荷守恒计算、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原理的应用、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化学平衡计算等基础知识。考查的知识范围基本上比较稳定。

2. 重视能力考查, 体现课改。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

的考查, 尤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如2010年27题 (2) 和 (3) 对实验现象和操作方法的描述。2011年28题对原因的分析, 也考察了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2011年30题 (5)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这几处是新课程下高考的新热

点, 对考生来讲是挑战, 也是失分点。

3.计算量增加。选择题计算量有所增加, 这也在提醒我们计算有回头的趋势。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提上日程, 重解题过程更要注重计算结果, 如

2011年27题 (3) 。

4.注重考查实验知识。如2011年29题探究试题从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实验操作、尾气处理等方面考查了化学实验知识。

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备考建议:

1.突出重点——实行四轮复习。一轮单元复习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争取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月20日结束。二轮专题复习主要研究2012高考《考试大纲》, 查漏补缺, 确定专题, 构建知识网络, 4月20结束。三轮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月20中旬结束。四轮模拟测试训练应试能力与应试技巧。

2.研究出题新趋势。注重收集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尤其是研究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研究高考的新变化, 抓住重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重视模拟考试, 真正使考试达到检测巩固的目的。

特别是月考, 要精心设计, 尤其是难度方面要贴近高考, 让学生在应试能力、应试技巧、应试心理各方面得到训练。

4. 强化规范训练。

在高考复习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解题规范训练:充分重视解题格式, 力求书写规范、清晰工整;训练各种化学术语的规范使用, “强制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在模拟考试中要狠扣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分数;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板书要规范。

5. 注重新题型训练。

图表题作为信息量大、技能要求高的一类题型, 已成为高考题的热点题型之一, 备考时师生都应高度重视。

6. 研究新课程。

纵观近三年的化学试题, 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 但题目的灵活性较高。所有题目都是以学科内知识为素材进行命制, 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从命题思路、命题角度、考查内容、试题结构等各方面都在向新课程靠近, 所以在今后的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研究新老教材的交叉点和不同点。

7. 加强学法指导, 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错题, 掌握审题和答题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力求解题思路清晰完整、计算结果准确。要指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在平时的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篇4:2010年高考地理备考五大策略

一、基本原理提升策略

(1)跨章节归纳整理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气候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地面反射率等)和洋流等。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

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组合。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在一定空间的相对统一。

气候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具体地区。

气候资源——光照、热量、降水、风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霜冻、沙尘暴等。

气候评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精选题目,做到精讲精练。地理原理与规律性的知识较多,适当精选精练试题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3)重视基础知识,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

二、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要求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系统地理的基础上,加强思维训练,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训练,将知识不断引申。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很难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例1:气候类型的分布一植被类型一自然带的分布一土地利用类型一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作物的分布一某些轻工业的分布,

例2:季节更替一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一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一水文现象的季节变,9c--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一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三、读图绘图提升策略

从高考试题来看,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地理图像非常丰富,主要有经纬网图、区域图(政区图、交通图、气候图、人口图、矿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扇形百分比图等)、剖面图和景观图等。而地理计算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进行的。因此,可以对各种图表进行专题或者分门别类复习。复习时注意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复习图形,做到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

(1)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值线图是用以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图,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内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等级或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地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PH值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对这类图的判读和运用关键是搞透等高线地形图,其它图的判读方法可以类推。

(2)作图能力的培养。地形剖面图、冷暖锋与天气图、大气运动图、全球性大气环流图、气温降水图、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等,这些图必须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作图。

四、空间定位提升策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之一。如2009全国I卷第3-5、36题等,有些题如果不能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则无从下手。因此备考中要加大空间定位的训练。

(1)养成多读图的好习惯,平时多翻翻地图册,做练习时碰到区域图也尽可能翻地图核对。

(2)对重要经纬线通过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强化记忆。并熟记重要经纬线交点的位置,以便进行空间定位。

(3)自己画出重要区域和局部地区轮廓图,并将主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填绘到图上。

(4)引导学生关注各区域内自然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以地理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探讨重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以及发展变化规律。

五、答题规范提升策略

篇5: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的五大关键点

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的五大关键点

作者:郭毅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9期

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高考备考两大体系中,目前似乎更加强调探究性命题,而对于传统语文的基础教学则有所忽略。表现在平时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作文写作等方面语汇贫乏、语言不畅和逻辑混乱,也表现在各科老师对学生因不懂词语意义而使到审题失误的无奈,更表现在高考语文基础题考查成绩的每况愈下。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中加强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的落实。因为在欣赏语文这幅山川美景中,语汇、语法是美景欣赏的起点(解读的基础),语段是美景欣赏的桥梁(解读的中介),语体、语境是美景欣赏的背景(解读的背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解读环节,就不能欣赏到语文之美。反过来说,关注三方五大关键点,你就能领略绝美语文。

先从解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一道题说起。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原文]: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这是一道文言断句考查题。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答好这道题,用好“五语”知识是关键。从“语汇”看,找出常处句子开头结尾的文言虚词:遂、也、是,可得1分。从“语法”看,找出结构对称的句子“满招损,谦受益”和找出动宾结构“名小立”、“执叶公之余习”,可得1分。从“语段”看,这是一个结尾总结段,主要是说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满之为害如是夫”理应自成一句,而“满之为害”在文段中对应有两点,一为自以为是,一为因袭而不知与时俱进,因而在分析“满之为害”时,这两点应作为“大败涂地”结局的两个独立原因,所以“遂自以为是”、“狃而不变”可断,又可得1分。从“语体”看,选文是志怪小说,结尾段是有讽喻作用的评论语,如果留心“语体”,就会便于理解段落内容,断句就容易得多了,如“曰”后是评论语,“曰”可为断句标志。从内部“语境”看,前文一开始就提到郭生“家中患狐”他“深患苦之”,接着写他在朋友王生的指点下以狐为师,学业大进,最后写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而“不为狐设馔”,结果失去狐的帮助,学业止步不前;这样,在掌握了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去对结尾总结段理解分析,断句就有了保证。从外部“语境”(作者、书名、注释等)来看,文章后的“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和

“注:……②狃:因袭”也可作为一些句子的断句依据,据“选自《聊斋志异·郭生》”知作者为蒲

松龄,其所写各篇结尾都有“异史氏曰”的评论,“曰”字后必要断句;据“注:……②狃:因袭”知“狃”前必得断句。

再从一节阅读教学课例剖析。

课题:铁肩担道义(见《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第2课)

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一、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三、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根据“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五大阅读关键点,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探究:从“语汇”思考探究,标题中“铁”“担”“道义”三词含义应着力研究。“铁”,坚硬、坚强;“担”,挑起重担,负起重任;“义”是国家民族大义,“道”是共产主义坚定信念;“道义”,文中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

从“语法”思考探究,“担”是行为谓语;“铁肩”是“用铁肩”之意,作状语,它修饰“担”,是“担”的具体状态,包含有人物丰富的内在品质;“道义”是“担”的宾语,它不是实物,而是虚化了的人格力量。总之,“铁肩担道义”就是(李大钊)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救国救民这副重担。可见标题对文章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从“语段”思考探究,第7自然段“……高压之下……李大钊……坚持留下来”,可见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第22段“……供词……有意无意地回避共产党情况的倾向……为中国共产党保守秘密……争取到有利于自己和其他被捕同志的形势”,可见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这是忠于革命意志坚;第20段“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诛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可见他勇于承担责任,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第20-22段叙述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巧妙”“充满智慧”,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这是他大智大勇的精神表现;第26段“判处李大钊……绞刑……神色未变,从容就义”,可见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视死如归。通过语段分析,可归纳出课后练习二的答案: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从“语体”思考探究,本文“语体”是人物传记,有史料的引用和思想的评议。引用李大钊自己的文章、“自述”和新闻报道集中在第10、13、14、15、19、20、21、22、23、24、25自然段,佐证了李大钊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大智大勇、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风范。通过分析,可回答课后练习三: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而思想的评议集中在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其中“无私无畏”“勇敢地面对死亡”“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为自己的同志……革命事业而斗争”“没有……恐惧……大我生命放射……光华”“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等词句,高度评价了李大钊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和他行为的本质及意义。至此,可回答课后练习四: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从“语境”思考探究,课后练习一的句意理解,可从第10、11段“李大钊……无私无畏……态度甚从容……镇静……绝不提家事……来自……信仰……信心”这些前后文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当然,这“五语”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以上分开来说,只是为了方便解释而已。譬如对标题《铁肩担道义》的理解就可综合运用“五语”知识来探究解读:对标题本身可用语汇、语法解读(见前),从文章各段寻找信息来佐证解读就要用上语段、语体和语境。如文章第7段的“留下”,第15段的“勇敢地面对”,第17段的“争取”,第19段的“挽救”,第20段的“负责”等等,都是“担”的同义语,在此不一一尽述。我们还可从外部语境来探讨李大钊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联前面已作分析,此从略。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对联为传主一生人格作注,他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由此观之,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和高考语文备考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我们有理由对“五语”作认真、深入的研究。

怎样才能在极短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五语”知识呢?下面简谈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关于“语汇”积累,可以采用“成语记忆法”,因为成语是勾连古今汉语形、音、义的桥梁。我们在识记文言实虚词时,可以通过成语语素归类来加强积累。譬如文言实词“爱”,可凭借成语记其词义:爱财如命(吝惜,吝啬),爱不释手(喜欢),爱莫能助(爱惜),爱屋及乌(喜爱),节用爱民(爱护),爱才若渴(爱慕,欣赏),甘棠遗爱(恩惠,恩泽),爱而不见(通“薆”)。把这些成语的音义也写出来,并像学英语那样进行“成语天天读”,岂不是既积累了文言语汇,又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汇中的形音义吗?

关于“语法”掌握,遵循由简单至复杂(主谓宾→定状补,字→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短句→长句)的原则,运用古今汉语比较(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等)的方法,注重汉语(文言翻译、病句修改和语言运用等)“留、换、调、补、删”辨析的共同规律,化难为易,各个击破。

关于“语段”理解,分清对象转换,找出对象特征,辨明褒贬评价,重点分析句群关系。句群关系有:并列、选择、承接、递进、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补充。句群关系应该作为阅读探究教学的重点,它前接词句语法,后连篇章结构,是阅读理解鉴赏的桥梁,不可等闲视之。凡教学一文,选一段作突破口,便能落实语段知识。譬如教《六国论》,首段最堪玩味,“六国”总起,再分说“赂者”与“不赂者”,随手略作分析并补充说明,脉理清晰,构思老辣。之后引承转接下文,章法严谨,又以“六国”煞尾,讽喻当今,含蓄深刻。关于“语体”学习,论说类说明类语体阅读重在理清逻辑思路,如社科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来进行,科技文按照“提出概念——解说概念——归结概念”思路来进行。文学类语体阅读重在体味情思,如散文、诗歌情思在景、物、人、事之特点与作者之情感理趣相通处,或借景抒情,或移物就情,或借物说理,或托物言志;小说情思往往落在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看法及评价上。实用类语体阅读,是新闻,就重点探究“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之间的关系;是传记,就重点探究“传主、事迹(简历)、性格(思想)、结局、作者评价语、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关于“语境”探究,按一般说法,所谓“语境”,就是专指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笼统。就文章内部语境而言,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人物或称交际者、景物等)、场景、方式、语体等就是言语使用的语言环境,要重点关注它们,以准确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就文章外部语境而言,指注释信息、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高考时,外部语境常为考生所忽略,故平时应多加训练。

篇6: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一.抓“纲”扣“本”, 明确高考要求

㈠把握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向, 熟知《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大纲和标准是教学原则, 考试说明是教学方向。在基本原则中把准方向, 教学的灵动性和教师个性才会得以体现。当前, 我们要深入研究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湖北省《语文科考试大纲说明》, 分析其中的“变”与“稳”。如课标版《考试大纲》与大纲版《考试大纲》有不少变化: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运用”, 意味着考核重点由语言知识、语言结构向语言运用转变, 体现了高考命题“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此可见, 新时期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又如课标版《大纲》对汉字字形的要求增加了“正确书写”, 并且提法上用“规范汉字”, 说明要求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将语言表达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与“准确、鲜明、生动”的位置做了互换, 更符合认知要求的规律, 也意味着语言表达在注重篇章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强调词句的运用。在理解能力中将“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核要求表述更明确。

㈡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命题的变化

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面目一新,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是湖北省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 湖北卷命题设计“坚持稳定为主, 注重基础考查, 突出能力立意, 着力内容创新”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 我们认为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命题仍然会“平稳过渡”, 不会有太大变化。就2012年“新”试题与以往“老”试题比较而言, 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发生了如下变化:

1、能力要求提升。在以往A、B、C、D、E五种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 以突显新课程理念, 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着意人文素养。

2、试卷结构调整。试题结构以六大板块呈现: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 共5小题, 每小题3分) , 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 知识点难度适中;二、现代文 (论述类文本) 阅读 (共9分, 共3小题, 每小题3分) , 试题重在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要点整合能力;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 共7小题) , 此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考生情操的陶冶;四、现代文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 阅读 (共20分, 共4小题) , 选文《耳边杜鹃啼》文化蕴涵深厚, 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融合;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 共3小题) , 能力考查综合全面, 体现了湖北卷“彰显人文精神, 注重审美意蕴”的一贯风格, 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六、写作 (共60分, 共1小题) 采用的是材料作文形式, “书信”材料有利于考生深刻思考, 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认识。

3、出现新题型。除传统题型外, 新增了探究题、古文断句题和多项选择题, 但均未超出2012年《考试说明》所列之“题型示例”范围。同时, 赋分情况也有了变化。

4、选考内容出现。2012年试卷选考题只出现在名句填空题中, 为8选5样式。

5、考查范围扩大。语文科考试范围: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1”至“必修5”五个模块, 与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2012年试题对必考和选考内容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如文学常识考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

6、内容和方式微调。如标点符号考查融入写作等。

二.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夯实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应依赖于“积累”和“灵性”。多读多写,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 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的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然, 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 不同于呆读傻写, 无效低效的读写。

多读多写不能忽视教材。湖北高考有紧扣文本、回归课文的传统, 往往是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如在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诸多知识点中, 最重要的是实词。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不难发现, 文言文的考查, 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 还是翻译语句、默写名篇, 其考点设置, 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 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 重视课本, 进一步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 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进而做到成竹在胸, 应对余裕。阅读与写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课文内容不仅体现在试题中, 同时也体现在素材的应用中。课文与素材休戚相关, 最主要的作文素材还是来源于课本。因此, 应该帮助指导学生“悟”出课文的精髓, 自我发挥和正确使用课文素材。

稳扎稳打要求教学中排除功利之心, 不能眼前不考的就不讲不练, 而要着眼于高考和学生一生的发展。具体到三轮复习中, 我们要科学安排, 不快不慢, 落实好每一个备考点,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三.树立规范答题意识

首先, 不写错别字, 用好标点符号, 卷面整洁;其次, 看清题目要求, 有针对性地作答;再次, 整体把握, 掌握题型规律, 学会使用排除法。阅读理解题应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 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 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 因此, 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 (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 ,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最好是根据赋分情况和设问角度分条作答。

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 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因此, 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第一, 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第二, 文体要鲜明, 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第三, 语言晓畅。第四, 书写清楚。

四.研究突破新题型

如前所言, 湖北新高考增加了断句题、探究题、选择题等新题型, 高一、高二老师要关注这些题型, 除平时多训练、各类考试按新高考模式出题外, 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如探究题的命题位置, 涉及内容文体, 设问方式角度等。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水准,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艺批评专业修养。可见, 探究能力的考查近乎专业化的标高, 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企及的。

五.发挥高效课堂优势, 为高考增色增分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学生的主动发展、激情燃烧才能转化成高考升学率。高效课堂以课堂改革为核心, 让每一堂课、每一道习题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以学习的高效率克服学习的“高消耗”, 同时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快速堆积上, 通过“赏识激励”、“情感渗透”、“分层教学”等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储备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为学生考场超常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三年, 影响一生。”实践新课程理念,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高分就会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2]《新课程高考命题研究语文》 (李世伟主编,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年10月第一版)

[3]《2012年高考各地真题卷精析语文》 (冯盾主编, 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第一版)

篇7:历史高考备考复习建议

1.认真读好教材,真正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2013年高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回归教材,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题的“材料—情境—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存在较直接的关联。因此,2014年高考 “依托教材的命题导向”不会改变。

(1)要形成“联系知识”的习惯自觉

历史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普遍联系,同学们在平时考试中应通过类比联系,使“知识的联系”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到高考时,就会潜意识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如古代雅典城邦制的特点,应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建立以下联系:

政治上,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早期王权没有发展为君主专制;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有平等的参政权。经济上,农、工、商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商品经济发达,与古代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文化上,创造出最具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古典科学文化,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滥觞。

(2)要把“死的知识”内化为“活的认识”

历史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要学会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形成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必修(Ⅱ)中的“草市”这个考点。可把教材中的内容串点成线(魏晋南北朝: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政府实行行政管理;唐朝: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市”),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草市”的发展演进,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我国古代市镇经济特别是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

2.关心时政热点,实现“历史—现实”的常态互动

高考历史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但热点入题一般都是教材的主干基础知识。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必须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如,必修Ⅰ中涉及的制度建设、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必修Ⅱ涉及的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体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必修Ⅲ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技的创新与发明、近代以来政治观念、文明的核心理念等,都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3.留心学术前沿,避免自己因囿于教材而“遮望眼”

近年来,高考命题更多的是直接把学术观点引入题干,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说明,使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陡然加大。

篇8:高考备考五大建议列举

(一)命题意图

听力测试体现了英语交际的真实性和交际性,用以考查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反应及应用能力,在命题上遵循了渐进性、多样性以及口语化的原则。它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能够理解主旨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的信息,对所听内容作出推断并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

(二)内容分析

2016年高考英语新课标甲卷听力命题取材广泛,语料真实丰富,由5段简短对话、4段长对话和1段独白组成,内容涉及计划安排、天气情况、道歉、交通方式、外出旅行、预约会面、接待来客准备、询问个人情况、去欧洲出差、伦敦旅游。命题对所选材料的难易度把握较好,生活场景逼真,语境清晰,内容简单易懂,语言优美,发音纯真。试题均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功能意念项目的内容范围之内,难度适中。试题设问绝大多数是wh-类问题,用what提问的句子占14题,用why、where和how提问的句子各占2题。在20道小题中,考查获取具体的事实细节的题目占16题,对所听内容作出判断的题目占2题,理解主旨要义的题目和情感态度的题目各占1题。

(三)备考建议

既然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对听力都有具体的考查和要求,且很多省市采用了含听力的试卷,听力又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应将听力考试成绩计入总分。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和教研部门的强烈呼声,也是课程改革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如果将高考英语听力成绩只作参考分,不计入总分,致使多数考生不重视听力,导致听力试题平均成绩偏低,难度系数偏大,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听力水平和试题的真实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学英语教学和高校选拔人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1. 有关决策部门在今后制定考试政策时能够与时俱进,作出适当的改变。

2. 听、说、读、写技能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技能。英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长远地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听力教学纳入常规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听力,坚持上好听力课。在平日教学中,夯实弱读、重读、爆破、略读、缩读、连读等语音基础知识,加强辨音能力;进行听力训练时,应注意话题的多样性,熟悉特殊情景的特殊词汇,强化数字、人物关系的微技能训练,重视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听力综合素质,培养语言灵活转换的能力,养成通过预读题干和选项推断话题的语料梗概,了解听力测试的命题特点,深谙听力设题的敏感语段,诸如谈话转折、使用数字处、情况结论处及态度意图处等的规律,以提高信息筛选、甄别、整合和推测能力。

3. 在学校的期中、期末及平时测试中保留听力的内容,并将听力成绩记入总分,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别因为目前某些省市的高考听力成绩作为参考成绩而忽视听力教学,对学生放弃正常的听力训练。

二、阅读理解

(一)命题意图

阅读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着重培养的重要语言技能,阅读测试是高考试题中分值最大的题型。阅读理解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阅读策略等,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其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作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能力,在能力的维度上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在认知水平上考查对语篇的分析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

(二)内容分析

2016年高考英语新课标甲卷阅读理解由两节组成,试题总阅读量是1833词,阅读速度为52.37wpm。

第一节四选一的四篇文章题材丰富,篇幅短小精悍、情节引人、语言地道、贴近生活、人文气息浓郁,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长句、难句不多,考点类型设置合理,符合考试大纲和课改要求。事实细节题考查比例占53.33%,词义猜题占13.33%,推理判断题占26.67%,主旨大意题占6.67%。近年来文章篇幅有所加长,词汇量增加,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七选五阅读理解题为新课改新增题型,该题要求从短文后面的七个选项中(均为完整的句子)选出五个能填入文章空白处的最佳选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教育部,2016)。题型体现了新课标“用英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获取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阅读学习和教学理念,预选项通常由主旨概括句(文章的整体内容)、过渡性句子(文章结构)和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关系)三类句子构成。七选五任务型阅读是一篇以逻辑为顺序的说明文,试题阅读量294词(含题干),主要内容是搭建属于自己的花园,亲近自然,体验种植的乐趣,重温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主要考查了主旨概括句子(第37题)、过渡性句子(第36、38、39和40题)。例如,第37题应选A,空格在段首,意味着它是标题归纳题,要看整个段落的大意及关键句,由此处的关键句“However,there are a number of other reasons that might explain why you want to garden.”可知,该段主要介绍自己种植的原因。纵观近三年七选五任务型阅读题,皆为说明文,话题与学生的成长或考生的生活信息相关。

(三)备考建议

近年来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体裁不同、题材丰富,考点也具有多样性,概括起来主要考查的有事实细节、词义判断,主旨大意、推理判断、文章结构、作者意图等六大类。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技能和解题技巧,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训练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培养篇章意识,形成英语语感,学会具体运用。同时要强化语篇阅读,重视思维训练,善抓语篇的关键词、关键句、主题句和结论句,养成在语篇所设定的具体情境中准确领会词义、句义、段义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助于理解整篇文章。

另外,还应注重文化意识,高考阅读理解中会出现有关文学、科普、生活、时事、广告等各种题材的文章,所以平时要拓宽阅读面和知识面,多关注社会热点、生活常识、文化信息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报道,多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技术、科技发展,多学习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知识,以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程度。

阅读理解“七选五”任务型阅读题考前要进行强化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技巧。一方面要通读全文、领悟大意,另一方面要分析结构、注重逻辑。考生应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文章主干部分设空的位置和类型,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文章的结构。主旨概括句,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过渡性句子,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注释性的句子,考查的是对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考试做题时要通读全文抓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大意;详读段落抓主题句及小标题,明确段落大意;定位选项结合其关键词与上下文语意关系作出合理的选择(杨飞鸽,2016)。

三、完形填空

(一)命题意图

英语知识运用由两部分组成———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完型填空是一种障碍性阅读,是根据格式塔原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从语篇中抽掉一些词,破坏短文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多层次、全方位而且比较准确地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测试手段(潘玉梅,2005)。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语篇基础上的词法知识,要求考生通读短文后,掌握大意,立足语境,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汇、习惯用语、语法知识、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句法结构等,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意思通顺,结构完整。

(二)内容分析

2016年高考英语新课标甲卷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自己一次预定机票的经历告诉读者,现在很多人是通过冷冰冰的电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些人仅仅通过电话里的声音就对对方进行评判,这样是不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面对面的、有接触的。该题考点全为实词,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居多,分别占30%、25%和20%。全文256个单词(不含题),平均挖空间距为12.8个词,最大间距23个词,最小间距5个词。难句有两个:

1. Hundreds of people have formed impressions of you through that little device(装置)on your desk.

该句主句的时态是现在完成时,强调对现在的影响,form impressions of对…产生印象。句意是:成百上千的人们都是通过桌子上的那个小小的装置来对你形成印象的。

2. Rani’s friendliness——her warm smile,her nods,he‘rI’m here for you’attitude——were all silent signals that didn’t travel through wires.

该句点明文章的主题,破折号中间部分是对friendliness的解释说明。句意是:Rani’s友好———她温暖的笑容、点头以及她的那句“我就在这儿帮你”的态度都是无法通过电波传过来的无声信号。重点考查考生对语篇、语境和语意的深层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准确把握词汇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

(三)备考建议

近年来,高考完型填空的文章都是励志小品文,文体多为叙论文,语言原汁原味,生活气息浓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高考完形填空文章弘扬“真善美”的永恒主题,绝大部分挖空处的设计越来越有规律,挖空处一般是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注重上下文或语篇的理解,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突出词汇的语境化,避免纯语法的考查,词汇以“大纲初中教材词汇”和必修模块为主,涉及选修模块的词汇极少。随着新课标词汇量的增加,该题的长难句也增多,整体难度自然加大了。因此,学生平时学习中要立足语篇,以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为主,兼顾其它文体,素材要积极阳光,传递正能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点拨和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努力记住考纲词汇中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的基本词义,并注意其引申义及一词多义现象,做到熟能生巧,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能灵活、得体、自如地进行运用。

四、语法填空

(一)命题意图

语篇型语法填空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考生语法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所设置的题型。该题通常从句子结构、语法形式、词汇的本义和转义、词汇前后缀的变化、语境语篇的线索及标志词等方面测试学生的整体语篇能力。考点常涉及两种形式:一种是提示词功能变换题型,主要考查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式,词性转换和比较级等;另一种是纯空格逻辑分析题型,主要考查冠词、代词、介词、连词、情态动词逻辑关系和固定搭配等。语言材料为对话体或者短文体。

(二)内容分析

2016年英语新课标甲卷语法填空题语言材料形式为短文体,体裁为说明文,难度适中,大部分考生都能从容应对。其内容讲述了我们在感到生活压力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先处理好重要的事情,感到一种成就感后,再处理稍微重要的事情,使自己轻松下来。全文190个单词,平均挖空间距为19个词,最大间距23个词,最小间距7个词。设空比例较为稳定,已知提示类和上下文语境类比例为6:4,考向明晰,已知提示类突出了对实词的考查,上下文语境类体现了对介词、连词和从句的考查。其命题风格也较稳定,体现了“四重四轻”的特点,即:重变化,轻拼写;重搭配,轻单词;重语境,轻词义;重语篇,轻单句。所考单词均为《考纲词汇表》中常见、常用的单词,填写单词一般选用多音节词,单词长度在5~10个字母之内,实词占的比例为70%左右,填写的单词为它的变化形式、诸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非谓语动词形式等,考点分布多样化。

(三)备考建议

常规教学中要夯实词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派生、转化、合成等构词法,加强对易混易错词的辨析;重点掌握常见语法项目,避开冷门语法项目;强化句子分析能力,培养语篇意识,熟练掌握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题型特点和命题思路,了解题目的考点范围及设题角度,有针对性地对考查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解题的思路和提升解题的技能;根据设空特点,对于已知提示类的题目,考生要结合所给单词的词性,判断应该改成何种形式,如动词可考虑填to do,doing,或done一类的非谓语,也可考虑填不同时态语态的谓语动词,还可考虑改成形容词或名词。这就要求学生对句子成分和结构必须准确把握,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空格处所填词的词性,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变化。对上下文语境类的题目,需要直接根据上下文结构判断出该空所填单词词性,然后在该类单词中挑出正确答案。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答题步骤,要学会根据语境一读全文,二定词性与词形,三代入复查。

五、短文改错

(一)命题意图

短文改错是集语法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评价与校正的能力及对词汇、语法和语篇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它是专门针对考生平时学习英语过程中,尤其是写作训练中常犯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而设计的(教育部,2016)。该题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短文形式自然呈现,以“句子”为单位设置错误,情景自然,任务真实,但难度较大;二是要求考生在文中直接用符号标示,在标示下直接写出答案,考生不易出错,阅卷更加直观;三是改错设置有增加、删除和修改三种错误类型,在文章10处错误中,不是一行一个错误,而是以语篇为单位,每句最多有两处错误。

(二)内容分析

2016年英语新课标甲卷短文改错题是一篇贴近考生日常生活的习作,介绍暑假即将来临,作者和同学们之间讨论了暑假生活的打算———待在家里还是去旅游。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作者赞同到附近的一些名胜之地旅游,花钱少而能学习许多知识。全文107个词,9个句子,设有10处语言错误,错误仍为常见的12类语法形式,坚持了时态一致,人称一致,性别一致,单复数一致,主谓一致的改错原则。考点分布广泛,其中考查了两个固定句式(一是特殊疑问词+动词不定的误用,二是虚拟语气的误用);三个动词,(一个是情态动词后动词形式的误用,二是连词前后动词形式的误用,三是动词时态的误用);一个冠词的缺失(特指的the漏掉);一个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的误用;一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误用;一个并列连词的误用;一个形容词修饰不可数名词的误用。

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Ⅱ,短文改错体裁皆为记叙文,篇幅长度在100词左右,话题多样。2014年是我梦想的学校,2015年是小Tony走失又找到了父亲的经历,2016年是中学生暑假生活安排的讨论,这些题材和语言都符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短文错误分为语法错误和行文逻辑错误两种,错词、多词和少词设题比例皆为8:1:1。错词现象主要出现在冠词、介词、连词、助动词、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关系和词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及平行结构中词的正确形式)方面;多词现象主要出现在冠词、介词、连词、助动词、语意重复或行文逻辑等方面;少词现象主要出现在冠词(名词前)、介词(不及物动词后或固定句子中)、助动词、不定式符号to、连词及语意不完整等方面。

(三)备考建议

常规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与目标语接触的频率,形成良好的语感品质;其次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学生要相互关注自己和同伴的语言错误,进行相互纠错;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过好“三关”———语篇大局关,句子中局关和单词小局关,明确短文改错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要求,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第四,学生平时应将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结合起来,养成写作后立即检查的好习惯;第五,学生解题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去甄别错误、改正错误;第六,教师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时时注意自己易犯的语法错误,进行总结归类并加以强化训练,以达到灵活正确使用的目的;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短文改错的解题策略,提高应试能力。引导学生查找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即时态、语态错误,主谓一致错误,指代错误,平行结构使用错误,名词单复数与修饰词使用错误和行文逻辑错误。

六、书面表达

(一)命题意图

书面表达是一种要求极高的综合技能题,高考中的书面表达多要求考生根据文字提示或图文提示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考生应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教育考试中心,2016)。

(二)内容分析

2016年英语新课标甲卷书面表达体裁沿用多年来一直固守的书信格式,作文的开放性增强,但留级生“李华”依然不离不去。要求以李华的名义给你的英国朋友Peter写封信,介绍你校摄影俱乐部(photography club)将举办国际中学摄影展,请提供作品。信的内容包括:

1.主题:环境保护;

2.展览时间;

3.投稿邮箱:intlphotoshow@gmschool.com.

该题目给出了文字提示,考生有话可说,但提示内容较少,考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自己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考生书面表达的答题情况来看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要清楚是一封普通的英文信件,要符合信的格式;考生要注意动词时态的变化,应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兼有将来时态;考生在动笔之前要确定写作形式,理清写作思路,可采用“三段十句作文法”,即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引出主题,交代写信的目的是希望英国朋友在国际中学摄影展上提供作品;其次告诉对方此次摄影展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并且告诉展览开始的时间,最后告诉对方向哪里投信件。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合理运用高级词汇、短语和复杂结构,简单句和复合句交替运用,合理运用非谓语动词、感叹句、倒装句等提高句中的表达力,提升作文的档次,赢得高分,如运用短语be welcome to participate,sent sth.to sb./sp.和句子Any student who is interested is welcome to participate等。同时要使用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增加作文的亮点,如I remember you showed me some photo on this theme the last time you visited our school.此外,还要注意邀请信语气要客气、委婉,表达要得体,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三)备考建议

书面表达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写作任务、话题、语言结构、文体等要求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体验和语言技能相适应(教育部,2003)。从历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命题分析发现,该题的选材范围深深地打上了特定时代的发展烙印,都与考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多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越来越重视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即提供给考生的写作情境是真实可信的,是考生在以前学习中可能经历过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考试而虚构的情境。这告示我们,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把语言学习与实际联系起来,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根据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要求,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抓好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英语单句的书写练习、句型结构练习等,指导学生背诵高考经典作文和其它佳作,鼓励学生多仿写,勤记日记和写读后感,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规范写作习惯。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审清题目,快速构思,准确把握作文的主题,列出提纲,防止偏题和跑题,正确理解题目中所含的信息,如表格、漫画和文字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2. 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切实可行的英语作文写作模式,时刻提醒学生要留心英语写作技巧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如,理清思路,组织素材,构思文章结构,组织语言,遣词造句,准确使用各种关系的过渡词语、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型的正确使用等。

3. 根据教材主题、题材和体裁,有目的地自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的书面表达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水平。

4. 鼓励学生坚持写作训练,勤于动笔,写完之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相互促进,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掌握评分标准,记住获得高分的三个切口:即以内容思想定档次,以语言质量定分数,以篇章逻辑增美感。

5. 把握训练的方向性,以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为题材,以书信为主要体裁,以中外交往为背景,以人际交往为内涵。

总之,2016年高考英语新课标甲卷命题灵活,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了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了课改方向,在充分彰显选拔功能的同时,很好地发挥了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故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各项要求,认真落实考纲中的各项目标,正确把握复习方向。日常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线,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核心,改进单纯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思路,给学生提供大量输入语言的环境和机会,加强语篇训练意识,改变思维品质,重视听力教学,始终将读和写放在重要位置,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

我们只有分析研究历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特点、情景材料、考查内容、考查重难点及考生的答题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备考,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梅.解读英语完型填空[J]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教育部考试中心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S]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3]教育部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篇9:2010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

一、善用图表掌握地理知识

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掌握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在复习中利用图表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一图胜千言”。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达事半功倍之效。

1地理原理规律图式化

借助图示表达地理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不仅能清晰牢固地掌握基本地理原理、规律,而且能提高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如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圈固定概念,以变式图将概念能、原理具体化。

[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

人文地理原理也可用图示来表达,如可用动态示意图来表达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第一次: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第二次:20世纪初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这两种钢铁工业区位都属于煤铁复合型;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大大减弱,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形成了“临海型”的钢铁工业布局。

2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

高考中图表形式虽然多样,但分值比重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因此复习中要以区域图为载体强化记忆、掌握方法,推导特点和联系,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疏通“区域认定”与“读图分析”两大瓶颈。

区域地理知识图像化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建立心理地图——脑中有图

学习区域地理要将主要的地理要素一一还原到区域图上,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湖、资源分布、重要国家和城市等。在图上落实这些要素,要注意归纳总结地理事物问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步加深印象建立“心理地图”。

(2)用原理分析区域——明地知理

在地图上落实地理要素,要注意有意识地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用高中所学的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人文地理观点方法解释区域现象、分析区域特征,从而实现区域知识在地图上的活化。

二、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比较法对同类地理事象或不同地理事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找寻共性和差异。既可以使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地理比较法的基本思路

(1)选择的比较对象最好是哪里?(学会选择比较对象:同等级、同类型);(2)从那些角度进行比较?(学会选择与制定稳定精确的比较标准即相应的知识结构);(3)两个类型的地理事象有那些异同?(学会按一定的步骤、按确定的比较标准进行比较)(4)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既要比较现象。又要比较本质)。

2地理比较法示例

[例1]南美洲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独特性

[例2]易混工业指向类型的比较

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要其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属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微电子则属技术指向型工业;汇源果汁等果品加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但可口可乐、瓶装饮用水等瓶装饮料则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伊利集团在内蒙古的乳业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但其设立北京的液态奶基地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但在林区设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指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占领市场;因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动力,要接近能源基地。

三、抓住内在联系构建知识链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打通和掌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复习中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地理知识链,进而不断地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比如知道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的特点,就能联想和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木冬季也能生长,为常绿林;同理由于高温多雨森林为阔叶林;降水集中于夏季使河流夏讯明显,也使得夏季洪灾威胁大等等。相反如果将该区域的气候、植被、水文等不加联系割裂开来记忆,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思维的跨越度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甚至答出与该区域特征相背的内容。

再如青藏高原知识间的联系:

四、建立原理分析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原生态、可再生的地理原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

如下面的“气候知识思维模型”包含了气候成因分析模型(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带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太阳辐射→热量带→以温定带;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思维模型有:光照图判读(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参考方法(赤道参照法、晨昏圈切纬线法、直射经线圈法、平分昼夜半球法、日太阳高度最大最小法)、区位因素结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劣势——发展特征——问题及对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成因——治理)、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何调?——怎样调?——何影响?)。

五、适度关注、思考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为时而考”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平时要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释现实热点,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1热点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面对众多的热点要审慎、辨证的取舍,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选择那些能和地理基本原理、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关注永恒的热点,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对热点的关注不能只做简单加法,要用考点分析热点,从地理与热点的连接点上寻找问题、找准突破口,学会在具体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解决具体问题。

2热点分析示例

上一篇:竞争与合作文提纲下一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