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2024-07-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共6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2014-201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喝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的结合起来。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鲜明的特征。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对反映,而革命性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而这两者是统一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2013:p28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段2010: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2013:p29 2010:p2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到此段最后。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表现。从这个角度,它是无限的。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的,这又是说明它是有限的,所以时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5、物质决定意识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表现。

意识来源于物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如实地反映,错误的意识是歪曲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使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具体形态发生改变。比如:大楼的设计蓝图是意识,在蓝图的指导下,人们使用工具,作用于原材料,使原材料的形态发生改变,变成一栋大楼。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是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则阐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除非,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8、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

实践是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征是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时间使人生存的基础,然后时间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最后时间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其基本形式分类: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9、实践在意识产生、认识过程(第二章)、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实践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人类活动主体性的确证。(加)2013:p65 2010:p64-65第一---第四

10、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对应,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及其关系。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题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有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义的正确选择。

11、唯物辩证法对联系、发展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普遍性: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

特殊性: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等等

13、质量互变规律(即质变与量变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其方法论意义在于,一,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原则。二,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三,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中的指导意义。四,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质量关系。

14、否定之否定规律(即肯定与否定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其实质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使事物在其发展中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展现自身的完整性、总括性。1)要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和否定。2)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和曲折。3)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真理的客观性。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及其辩证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及其辩证关系。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辩证关系)。

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6、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7、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8、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9、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用和实质。

2、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2、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BE)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C、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E、都主张精神产生世界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BCD)

A.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D.没有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发展中的过程

E.否认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D)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反映剥削阶级愿望的哲学具有陕隘的剥削阶级的偏见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说明人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从现实中找到原形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设计出来的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5、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内容

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7、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部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适合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0、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

1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A.所有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1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辨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4、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决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表明()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10、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有什么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5、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

1-5 AABBD

6-10 CBCCA

11-15 CBBAC

二、多项选择题:15%

1.CD

2.AB

3.AB

4.ABCD

5.ACD

6.AC

7.ABC

8.ABCD

9.ABCD

10.ABCD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

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7、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A、垄断完全排除了竞争

B、垄断和竞争并存

C、只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没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只有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1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D.降低劳动力价值

12、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13、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14、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同时实现

D、缓和与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巴黎公社的诞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A.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下列说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A.真理是一个过程 B.真理是全面的 C.真理是具体的 D.真理是客观的

5、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正确方法有()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D、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6、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

A.贸易全球化

B.金融全球化 C.企业经营全球化

D.生产全球化

7、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和精神文明

9、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的和价值的统一体 10.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有()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细节描绘,而不是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对未来社会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幻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简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分)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2分)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分)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2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2分)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2分)

3、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以及保持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基本条件。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1.5分)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1.5分)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1.5分)

保持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基本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1.5分)

4、简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1分)(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2分)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1分)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1分)(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1分)

5、什么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两者有何关系?

(1)“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 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分)(2)“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两个决不会” 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2分)(3)应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也应看到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它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它的灭亡。(2分)

五、材料分析题(20分){同上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参考B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 CDDCC 6—10 DBABC 11—15 CBCB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3、ABCD

4、ABCD

5、ABD

6、ABCD

7、ABC

8、ABD 9、AB

10、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C卷 一 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发展的规律性

C、客观实在性

D、本质的可知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7、“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

A.发展过程及状态

B.发展的总趋势

C.发展的内在动力

D.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

12、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保持一致

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商品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标准是()

A.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

B.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 多选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B.“心外无理”

C.命中注定

D.法轮功宣扬的“渡人上天堂”的理论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联系的特点包括()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联系具有整体性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它与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诸形式具有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D、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有()A.它的价值不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它的价值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 C.在生产中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耗费,其价值也会丧失 D.在生产中它的使用价值会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是()A.货币资本循环

B.流动资本循环

C.生产资本循环

D.商品资本循环 7.就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 B.有价值就必须有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A.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B.流通时间的长短;C.资本周转的时间;D.流动资本的速度;9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 贸易全球化

B 生产全球化

C 企业经营全球化

D 金融全球化 10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A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C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D 世界历史的走向不同.四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集成,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中的中断。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二者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答: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两大阶

C卷答案

一 单选

BCCDA CDCCC CBBDC 二 多选

ACD CD ABC ABCD BD ACD BCD AC ABCD A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D卷

一、单项选择题(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4.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温家宝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

B.家庭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1.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A.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值

D、价格

13.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该商品的价值量()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D.无直接关系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 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E.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祸福相因,有无相生

5.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E、把实践上升到理论

6.下列观点属于抽象人性论的有()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人生而自由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E.人性善恶取决于社会环境

7.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个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E.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8.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A.一方面是劳动过程

B.一方面是价值形成过程

C.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D.一方面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 E.一方面是劳动力价值转移过程 10.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A.价值补偿

B.无形补偿

C.有形补偿

D.实物补偿

E.劳务补偿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5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分)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2分)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分)

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统一为前提(1分);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1分);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分)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分)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分)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它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2分)

(2)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2分)

(3)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2分)

4、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1分)第二、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分)第三;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分)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只需答出三个方面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1)在所有制上,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用、职工持股等制度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

(3)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上,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在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上,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减轻,长度缩短,阶段差别减小,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在政治制度上,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DCDAC、DACDA、DBAAC

二、AE、CDE、BCD、ABD、BCD、ABCD、BCE、ADE、AC、A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E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5、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8、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A.300% B.200% C.150% D.100%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发达的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按劳分配原则

D.共同富裕 11.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的规律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13、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的补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部分

14、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15、消灭剥削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力一定高度的发展 C.按劳分配原则

D.实行计划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的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4、空想社会主义萌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之际,并随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9世纪初达到以了顶峰。当时,欧洲有三个最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A.莫尔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欧文

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B.立场不同

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存在要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D.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7、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

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

D.两个以上的垄断企业的联合

8、战后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A.海牙国际法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9、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

A.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

D.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 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D.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为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先导,没有量变就谈不上质变。量变是潜在的质变,在给定的外部条件下,量的变化突破了度,就要发生质变。(2分)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分)

第三,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量的特征。(2分)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5分)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5分)(3)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5分)(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5分)

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2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分)这种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商品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2分)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2分)

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2分)

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分)

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答案E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 ADCAB

6-10 DDCDB

11-15 BBBC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ABCD

2.AB

3.ABCD

4.BCD

5.CD 6.ACD

7.ABC

8.BCD

9.BCD

10.A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F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大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现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D)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沦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9.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1、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12、“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社会劳动为尺度

B.私人劳动为尺度 C.简单劳动为尺度

D.抽象劳动为尺度 1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5.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至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尽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6.下列说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A.真理是一个过程 B.真理是全面的C.真理是具体的 D.真理是客观的 7.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和精神文明 9.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的和价值的统一体

10.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有()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细节描绘,而不是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对未来社会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幻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简述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分)(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2分)(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2分)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2分)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2分)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2分)

3、简述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2分),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分)。

4、简述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生产所有制的变化;(2分)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分)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分)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1分)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1分)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参考答案F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1—5 CDDBA

6—10 BDDCB

11—15 CBAAC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E

3、DE

4、BE

5、ABD

6、CD

7、BCD

8、ABD 9、AB

10、BC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G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理念或客观精神创造的 D.由客观物质和主观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5.下列论断或寓言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是()。

A.刻舟求剑

B.过犹不及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了解事物的量 D.认识事物的本质 7.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8.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0.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D.被剥削阶级 1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A.所有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1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5.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

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辨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3.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E.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4.认识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飞跃是()。

A.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飞跃 C.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飞跃

D.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E.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6“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表明(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E.商品的社会属性

8.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9.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竟争 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E.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10、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分)第四,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分)第五,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分)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5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5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5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5分)

3、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第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2分)

第二,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2分

第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2分)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一,生产的全球化;(1.5分)第二,贸易的全球化;(1.5分)第三、金融的全球化;(1.5分)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1.5分)

5、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分)

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1分)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1分)

第四,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第五,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分)第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G卷

一、单项选择题:15%

1-5 ACCCA

6-10 BCCBC

11-15 CCBAD

二、多项选择题:15%

1.CD

2.ABDE

3.ABD

4.AE

5.AB

6.AD

7.ABCD

8.ABCDE

9.ABDE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1 科学设定具体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中宣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谈及课程内容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用通常的话说,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 “马原”课的根本教学目标是向教育对象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1.1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 明确教学任务

“马原”课的性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决定的。“马原”课的根本任务是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首先, “马原”课教学要为学生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立心。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根本上说, 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价值追求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阶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马原”课教学必须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 让学生站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 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我们过去的教学和宣传中, 较多的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特性, 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宣传不够系统全面。这是近些年社会上不少人价值追求迷茫的重要原因。

第二, “马原”课教学要为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立范。马克思主义作为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正确性的基础。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来源于对其理论基础, 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的认同。教育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以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有时注意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正确阐释, 却忽视了对它的正确运用。讲理论时讲的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但分析现实问题时却往往偏离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这就有损马克思主义的威信。身教重于言教。“马原”课教师必须既要教授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又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做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第三, “马原”课教学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合理性立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原”课教学必须科学阐释人类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 让学员了解人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科学进步性, 以及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坚定学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1.2 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明确教改方向

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 “马原”课内容丰富, 思辨性、抽象性、历史性都比较强, 给搞好“马原”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一是教学内容多, 完成任务时间紧。2005年课程改革以后, 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并加入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 属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浓缩版。与原来相比, 基本内容减少不多, 但教学时间只及原来的一半。如何完成这一内容多而且深的教学任务, 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反差较大, 实用性较难突出。首先,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至今已有近160多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 (狭义) 反映的社会现象离现实太远, 有脱离现实之嫌;其次,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受严重挫折, 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同;再次,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 在经济上有很多地方跟资本主义差不多,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张有很大区别, 影响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反动性、腐朽性的认同。如何教育学员坚信马克思主义, 也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调整了教学内容。要精, 就是精选一些确实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容, 讲深讲透。为此, 我们将学员在高中期间学习过、且容易把握的内容安排学员自学, 核心内容多讲多练。要管用, 就是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和学员生活学习实际, 尽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成与实际相结合的有用的课。为此, 我们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比如, 在“马原”课绪论教学中, 我们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仿效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社会政策克服危机、以及马克思批资本主义的巨著《资本论》在西方热销的世界发展大趋势, 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很有说服力, 学员听后很信服。在辩证法教学中, 结合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党中央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实践, 创造性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和矛盾学说, 既使学生把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及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社会热点问题时常是影响学员理想信念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重大时势问题教育结合起来, 讲理论不以空对空, 讲形势不就事论事, 而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既提高了学员对形势的认识, 又加深了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坚定了学员的理想信念。

1.3 准确把握学生基础, 明确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是科学确定“马原”课教学目标的又一前提。根据我们对本校近几年新学员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抽样调查, 由于政治常识不是升学必考, 高中理科生完成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学目标普遍不理想。没有一位学员能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只有不到20%的学员能勉强回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不到10%的学员能回答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不到30%的学员能回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较差的高中理科生, 在大学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目标, 这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认为, 大学生的“马原”课教学目标, 不但要有整体性的内容要求, 而且还要有深度上的内容要求。补高中理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 普及马克思主义的ABC, 是高校理工科“马原”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比较深入的内容, 要作适当的简化。比如, 货币理论, 资本主义再生产以及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瓜分过程等, 内容比较深入, 我们在教学中就予以精简, 这既不会影响学员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又降低了学员学习的难度。

2 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有机统一, 体现教学内容的辩证性

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有机统一, 是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根本要求。有的“马原”课教学“信用”度不够高, 效果不够好, 与割裂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很大的关系。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不讲政治的科学主义;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实践功能, 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这些都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信用”度和教学效果。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 必须坚持实践性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观。为此,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作为主导, 贯彻到“马原”课教学的始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特别是坚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为此, 我们在“马原”课教学的十一个专题中开设了六个世界观方法论专题,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教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用在长期实践中经受过检验并得到证明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为此, 我们加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进入”工作, 特别是把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入”作为重要任务, 贯彻到了“马原”课教学的始终。

根据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我们对以往的“马原”课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凡是符合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内容就坚持;凡是不符合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内容就舍去, 从而大大增强了“马原”课教学的辩证性。

3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 凸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在于它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理想的先进性。加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是“马原”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对“马原”课教学内容进行的重大改革, 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改变以往“马原”课教学核心价值观不够突出, 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统一的缺陷, 代之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导, 以“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总思路,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在这一重大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建立了“一个主导”、“两个关系”、“三个阶段”的“马原”课教学框架。

“一个主导”。即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最高价值理想作为“马原”课教学的主导, 把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的始终。

“两个关系”, 就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哲学基本问题中, 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实践基础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实践基础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在本体论层次肯定物质世界对人的先在决定性, 又在实践论层次肯定人类主体对自然和社会客体的优越性。既避免了过去人们在物质和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问题上的机械论理解, 又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 彻底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更具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内容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文档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实践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所具有的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8、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规律的含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1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题改造客体的过程。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5、认识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6、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0、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二是理论只有回到时间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1、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2、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

主要体现在内容以及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个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15、真理与谬论的辨证关系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16、为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四、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改革,科技等。

8、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转化而成。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是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价值和使用价值辨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5、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7、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为剩于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1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段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事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

积极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消极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思想文化来源:

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 如上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哲学基本问题:

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辩证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普遍联系: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观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矛盾学说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④各自作用:

同一性: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辩证否定观

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认识论

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

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

3、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

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

第二次: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

*关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2、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

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主体不同:

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

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

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二者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坏的:

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

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上一篇:人教下四年级一单元:校园的早晨作文下一篇:仪器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