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2024-07-08

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共14篇)

篇1: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们早早地来到了作文馆,排着整齐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去滨江广场放风筝。我带来了自己心爱的凤凰风筝,同学们带来的风筝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有漂亮的美人鱼风筝,有巨大的蝙蝠风筝,还有小巧玲珑的叮当猫风筝……看得我眼花缭乱。

到了滨江广场,我迫不及待地装起了风筝,不一会儿,我的风筝装好了,它好像对我说:“快点把我放上去吧!快点,我要在蓝天里自由地飞,我要和小鸟比赛飞行!”我一手拿着线,一手高举风筝,用力地向天空一抛,一边飞快地跑,一边放线,可是,风太小了,风筝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地掉了下来。我放累了,就坐了下来,我看见天空中翩翩翩起舞的风筝,心里真羡慕。我不累了,又去放风筝了,放了好几次,还是放不上去,心里很着急。我的爷爷来了,爷爷对我说:“要站在有风的地方,站在原地不要动,觉得手里重,就放线,觉得手里轻,就把线拉一拉。”就这样,爷爷放了一遍给我看,我记住了,自己也放了一遍,看着空中高高飘舞的风筝,我高兴地喊:“成功了,成功了!”我放累了,爷爷就给我买了冰淇淋,带着我一起回家了。

今天我玩得真开心呀!

篇2: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风筝,来到铺着绿色地毯的田野。一阵暖暖的微风吹来,我连忙掉头往后跑。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拽着线,风筝渐渐地随风飘荡,不一会儿就飞起来了。可爱的喜鹊欢叫着从树上飞下来,好像在说:“哇,飞起来了!”小蝴蝶停在了风筝上面,似乎把它当成翻过青山的大飞机了。

两个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也来放风筝,我热情地邀请他们和我一起比赛,看谁放得高。我们踏着柔软的草地奔跑,大声地欢笑;清澈的小河“哗啦啦”地流着,它在为我们加油鼓掌。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s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中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选编这篇课文首先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学习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体验,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2. 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3. 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典型事例,感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借景抒情、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作者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工作中的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别是哪几个典型事例呢?

2. (指名学生汇报)笑谈掉腿、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师相机板书:刘老师→典型事例)

3.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⑧至⑩自然段,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非常认真、细致,他们边读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2.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从“决不肯”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师:是啊,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句子②: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深深地触动了你?(笑、叫、拄)

C、这是刘老师哪些方面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描写,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

D、除了这些词语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同样触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顽强执著的精神)

3. 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4. 小结:同学们的朗读以及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乐观积极、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5. 假如你就是站在这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他放飞风筝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纯朴而强烈的爱与追求,应该像他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6. 师小结: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那样乐观。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一直有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种照应文题的写作方法。(板书:照应文题)

三、领悟写法,学以致用

1. 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刘老师放风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情景,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2. 出示学生劳动的画面,学生动笔。

3. 师巡视。指名展示自己的描写片段,生评价、师评。

四、体会文章结构,升华文章中心

1. 刚才读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知道了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①②③自然段)

A、配乐齐读。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嫩绿的柳枝、举起金黄小喇叭的连翘花、一只只与白云玩耍的风筝,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B、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多美的春天啊!谁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D、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春天的美景?(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2、对,作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想到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试着把它背诵积累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挑战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刘老师,还学习了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的表达方法。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

篇5:写放风筝的二年级日记

一路上,丹桂飘香,我高兴得连蹦带跳。开始放风筝了,爸爸把风筝放在地上,帮它展开翅膀。我们把线都准备好,我拉住线的一头慢慢的跑了起来。可是风筝像一只正在睡觉的猫头鹰,怎么也不肯飞起来。后来爸爸把早已准备好的两条尾巴装了上去,对我说∶“再跑的快一点。”

“好的。”

于是我拿起线像一支离弦的箭似的跑了起来。“成功了,成功了,风筝飞起来了。”此时此刻,我们父子俩的心情是无比的兴奋。我的蝴蝶飞上了蓝天,我的心也跟着这只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的风筝一起飞上了蓝天。

风筝越飞越高,忽然起了大风,我赶紧收线,可是线“嘣”的一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了一下,便极快的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篇6:放风筝的二年级日记100字

星期天的时候约了几个好朋友,带着各自的宝贝一起在公园里晒太阳。我家的宝贝是最大的一个,他已经可以满山的放羊了,所以我也是几个老妈中最轻松的一个。

我鼓励宝贝自己去交朋友,自己去与不认识的小朋友交换玩具,但是我会一直远远的在身后看着他。我们带上了春节的时候买的风筝,不过,但我呢又想与朋友聊天,又想抱抱朋友的宝贝们,所以就把风筝完全的丢给儿子自己处理。现在回过头来看儿子的这些照片,看着他或调皮或专注或开心的表情,心里暗暗窃喜,莫非我的偷懒反而是给儿子创造了更多思考与自己动手的机会?莫非又是在无意中锻炼了他?

篇7:二年级放风筝日记

我有一个蝙蝠风筝,它的身子是黑色的,眼睛是桔黄色的,还长着一对扇子一样的翅膀,样子可有点吓人。可它会飞的很高。

在很远的地方,我就看到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有喜羊羊的、老虎的,还有蛇形的。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风筝放了起来,放了好几次,可还是没有飞起来。爸爸看见了,说:“你要迎着风,然后慢跑,等风筝向上移动时就放手,这样它就能飞起来了。”我照这个方法去做,风筝真的飞起来。我轻轻地拉着线,慢慢地让它飞向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把全部的线都放完了,爸爸又给我接了新线,我的风筝飞到了最高。正当我得意的时候,新接的线又放完了,我一把没抓住,风筝就飞走了,失去控制的风筝慢慢落入水中。看着风筝从最高飞到最低,我心里可难受了。

篇8: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1.在第一课时初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2.在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中学文悟情, 体味刘老师的乐观、顽强对“我”的影响。

3.领悟作者见物思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读导入, 情感预热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每逢春天到来时, “我”就会——— (引读) “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 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我”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

出示: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指导读出思念之情。

[评析:让学生迅速找到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 并由朗读指导展开课文教学, 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效。同时, 情感预热, 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期待。]

二、分层探究, 扣事品人

(一) 一位残疾老师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深切地思念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源-怨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读后交流, 了解刘老师的“三件事”。

1. 笑谈腿疾

(1) 播放刘老师“笑谈腿疾”的课文录音。

听读后交流:你是怎么从“笑谈腿疾”这件事看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的?

(2) 出示: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找出两个写学生的感受的词。

给句式说话:

淤“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于“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又是因为____________。

指名读句子, 体味同学们既难过又尊敬的心情, 品味刘老师的坚强乐观。

(3) (教师引读) 多么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啊, 难怪事隔近30年, 作者仍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酸涩”, 通过听读、品读、引读等方法, 为学生搭建阅读实践的平台,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 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加深了解。]

2. 艰难板书

(1) 读一读, 算一算:第5自然段让你从哪儿感受到刘老师的顽强?

如果刘老师员节课板书5次, 就要转10次圈;1天上源节课, 就要转次____________;1周 (5天) 转__________次;1个月 (4周) 转_________次;1年 (9个月) 转___________次;30年转_______次。

(2) 谈一谈, 悟一悟:说说自己课前单脚转圈的感受。

看看这些数字, 想想刘老师板书时转圈的动作,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这种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配乐引读第5自然段) 此时, 同学们的心里仅仅是激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敬佩, 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用课前单脚转圈的体验和课上估算出的令人惊讶的数字, 让学生深刻体会刘老师板书时的艰难, 并用描述、引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 感知语言的精彩, 感知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 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尽在琅琅书声中。]

3. 乐放风筝

(1) 默读第7-9自然段, 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细读慢品, 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 交流, 并相机品读重点句, 体会刘老师顽强自信、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精神。

银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 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指名读。讨论:听了他的朗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机再次练读)

女生齐读。

银出示: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漾”用我们这儿的方言可以怎么说?刘老师为什么笑得这么甜蜜、这么充盈呢? (相机练读)

引说:老人走路常是慢吞吞的, 更何况是一位腿有残疾的老人!可刘老师不畏困难, 从不肯——— (生答) 所以我们和作者都觉得他像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刘老师真是一个这样的人?

带着感受齐读。

银出示: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

读一读, 找一找表示刘老师动作的词语。

银引读:“他气喘吁吁……力量。”

给句式说话:此时, 刘老师觉得很幸福, 很充实, 因为他______________。

读出这样的意境来。 (相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们的心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同桌讨论后, 全班交流。)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发出深情的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理解体验,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这一环节, 学生自主读书, 并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句式练习和课文朗读, 自主表达感受, 自由发表见解, 从而实现多元解读。]

三、资源链接, 情感升华

1.引读第10自然段, 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2.转眼30年过去了, 30年里, 刘老师的言行举止, 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课文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 (出示苏叔阳的简介)

学生默读, 思考:作者苏叔阳从刘老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3.刘老师的风筝不仅放飞上了蓝天, 也放飞到了他的学生心中, 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启迪, 创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同学们, 你又从刘老师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出示:刘老师啊, ______________。

学生练写, 交流。

4.遐想联翩, 思绪万千, 都化成了对刘老师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思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次深情地呼唤: (引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5.推荐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如张海迪、霍金、史铁生……还有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陆永康。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他们的故事, 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评析:让学生在深情呼唤中体会“我”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在真情练写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强烈共鸣, 并在互动交流中升华对刘老师尊敬、敬佩、敬爱的情感。而资源的扩充, 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 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展, 也是情感的深化。]

四、迁移运用, 情文相生

同学们,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一定也有一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后回忆一下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人, 选择其一两件最能打动人的事例写下来, 再互相交流交流。

篇9: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生:(读第一组词语)我想到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这件事。

生:(读第二组词语,两个“转”字读不好,教师引导纠正)读这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旋转板书这件事。

生:(读第三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

生:(读第四组词语)我想到刘老师追风筝这件事。

师:这是刘老师放风筝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特写镜头。

【点评】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此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第8~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点评】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长文短教”,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二、 学习第8~9自然段,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师:(课件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生:决不肯。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生:可见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生:亲手制作,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读)

师:(课件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也许他会想,风筝啊,飞吧,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

生:也许他希望他的学生像这青黑色的燕子一样在理想的天空展翅翱翔。

生:也许他想,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还是要亲手放飞风筝,这就是生活。

生:他也许在想象自己也像风筝一样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风筝中去了。

生:刘老师不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尽情地享受着放风筝的快乐,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生:我们一般用“流露”或者“洋溢”。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感受这笑容是刘老师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笑。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师:(课件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被刘老师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精神感染了。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生:“故意撒脱”和“任”。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指导个别读、齐读)

师:(课件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生: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刘老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生:他像孩子一样天真,是一个老顽童。

师:是啊,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师:(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撼?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的腿疾,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著来! (指名读,齐读)

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师: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著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可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間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中,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 品读第4~5自然段,感受幽默、敬业

师: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生:刘老师将自己腿残疾这件事通过女娲造人传说巧妙告诉学生。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生:有趣,更能衬托刘老师的幽默与开朗,因为他虽然丢了腿,但他却不愿把伤心事告诉学生。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一个笑对人生的老师,否则他不会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的,他会把自己的悲伤告诉同学们的。

生:一个身残志坚的老师。

生:一个耐得起折磨的强者。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请注意他的神态。

师: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课件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_。)

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位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师: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师:(课件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映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

生:刘老师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深爱着学生。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生:是靠他顽强的毅力。

生:是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是他对挚爱事业的执著追求。

生:是靠他的敬业精神。

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点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的过程中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著、自强不息。

四、 品味心聲,深化主旨

1. 师:(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希望自己能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刘老师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课件出示作家苏叔阳感慨,学生齐读)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点评】挖掘相关背景资料,找准了焊接点,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五、 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乐观坚强。

生:为了理想的实现要不懈追求。

生:我想对刘老师和作家苏叔阳说“感谢你们让我懂得了人生要笑对坎坷,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悲观退缩。”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点评】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篇10:二年级放风筝日记

姐姐拿着风筝,我牵着线,姐姐一声令下,我跑了起来,姐姐用力往上推去,可是风筝不听话,从上面掉了来。

这次,是姐姐拿着线,我拿着风筝,姐姐一声令下我用力往上一抛,呼的一声风筝顺风飞了起来。

篇11:放风筝二年级日记

星期六上午,我和老爸、姐姐一起去体育馆操场放风筝。

今天天气很好,真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操场上的人不多,我们开始放风筝了。风筝飞着飞着突然绳子断了,从天空中掉了下来。绳子断了?真奇怪!但是,我们不心甘,又放了一次,风越来越大,风筝也越飞越高,绳子快拉不住了,都快要把我拉到天上去了。老爸连忙过来帮我收绳子,终于收回了风筝。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放风筝真是太有意思了!

篇12:放风筝二年级作文

虽然我还穿着羽绒服,但是早春的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冷。

我先拿出两根棍子,插入其中,再用线把下面的孔给穿起来,这样风筝就装好了,我站在那里,准备放风筝了。

我让小刚帮我把风筝高高的举起来了。因为他长得最高,所以就让他帮我来举着大风筝。

就在这时我发现了远处已经油好几个风筝了,在天空飞着,是花花绿绿的“蝴蝶”,有的是摇头摆尾的“大蜈蚣,还有的是活泼的“金鱼”。

“小刚,你看别人的风筝都飞起来了,我们也得快点让风筝飞起来吧!我迫不及待地说。

“好的,小明,我们马上就开始吧!”

我先往前走几米,绳子拖到十米就行了,然后,我把线再拉长,小刚听到我大喊一声:“放!”他先一跳,再一扔,这样我的“奥特曼风筝就飞起来了,它超过了“小燕子”,连最高的“大蜈蚣”也超过了,这才是真正的“奥特曼”。

篇13:二年级放风筝的文章

一、课前针对学生特点, 讲清历史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向初级中学过渡的小初衔接阶段, 他们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是零碎的, 他们对历史常识的含混不清或者张冠李戴, 给学习这一类的课文带来不少障碍。教者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品课, 也不能上成历史课,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但是面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了解到这一点, 利用课前预习的时候讲清课文的历史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操作上可以是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查找相结合。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者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仔细研读。

比如《卢沟桥烽火》讲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即“七七事变”。可以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日本侵华史,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多么艰苦卓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而让学生对先烈产生敬意, 更加珍惜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半截蜡烛》讲的是法国人民智斗德国纳粹、递送情报的故事, 情节曲折, 气氛紧张, 扣人心弦。学生可能对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和希特勒的罪行不甚了解, 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二战的背景, 使学生了解到希特勒及其纳粹组织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了解法国人民以及戴高乐将军的有关事迹, 从而对文中“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军队”等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讲述的则是在抗战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百团大战期间, 聂荣臻将军在战场上救起两位日本孤女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伟大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对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 所以坚持抗战, 誓死抗日者, 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 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 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 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 打倒日本军阀、财阀, 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诚然, 日本孤女是无辜的, 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聂元帅的话鞭辟入里, 大义凛然, 分清敌友我, 正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到这一点, 读读聂元帅的这些话, 对于理解课文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中要抓住细节, 品味文字, 和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在课文赏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当中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 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 注意以下几个细节: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 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 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日军恼羞成怒, 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一段描写活画出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嚣张跋扈的嘴脸, 读来令人义愤填膺, 心中充满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恶之情。当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 冒着敌人的炮火, 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顷刻间刀光闪闪, 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 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当天晚上, 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 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 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 看刀!’日寇猝不及防, 一个个人头滚落, 尸横桥头”这一段描写时, 一股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我们的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示弱, 视死如归, 和凶残的日军做殊死的搏斗, 这是多么壮丽的史诗, 足可以惊天地, 泣鬼神, 战士们以山岳崩颓、风云变色的斗志击败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猖狂的进攻, 一个战士倒下了, 他的战友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抛洒下最后一滴热血, 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生命!学生读到这里, 自然会被战士们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文章最后强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 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一心救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中国人民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学生读到这里自然产生了热爱党、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感, 这里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再如《半截蜡烛》一文中从“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 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知道,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秘密就会暴露, 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 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可以看出当时险象环生。伯诺德夫人全家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 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中, 伯诺德夫人全家机智、勇敢, 随机应变地保存了机密, 巧妙地骗过了狡诈的敌人, 这又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扮演文中的人物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则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分清敌友我, 善待日本孤女的博大革命胸怀。文中“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表现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 我们抗战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为人类和平而战, 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人民是友好的, 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聂将军救日本孤女这一行为的伟大意义。这里只要抓住细节, 多读多思, 学生和文章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以语文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篇14:文章好不好,先从开头找(二)

九.对比渲染式开头:即在开头把对立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列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如:

1.我有一个经常竖着大拇指夸我“精彩极了”的妈妈,还有一个经常皱着眉头训我“糟糕透了”的爸爸。正是有这两种极端的爱才让我常常在自信中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2.我的同桌,他有很多优点,比如反应快、学习好、爱锻炼。记得每次上课,老师提问时,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且回答得十分正确;老师每次让我们写作文,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特别好的文章;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坚持游泳锻炼从不间断。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有点粗心。

3.以前,我对每天只做几道数学题都感到枯燥乏味,可新来的胡老师只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让我一天解几十道数学题也觉得津津有味。是什么原因让我迷恋上了数学呢?说起来,得感谢胡老师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

4.我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平日从来不哭,而那次,我真的哭了……

要点:对比手法开头,可以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印象。

十.揭示中心式开头:即在文章开头就将人物的思想品质,或事件的意义,或景物的特点,或揭示的哲理等交待出来,以突出作文的中心。如:

我爱书,是书教给我许多知识,是书教会我怎样做人,是书给了我许多的喜怒哀乐……

十一.名人名言式开头:即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的开头引语,使文章的角度站得更高,中心提炼的更准确,文章显得更有文采。如:

1.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我从小爱看书,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时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2.有句话说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十二.言语描写式开头:即直接从人物的语言或对话入手开篇,使读者刚一接触文章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如:

1.“懒虫!快八点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了没有!我要掀被窝了!”妈妈河东狮吼般的叫声,逼得我极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地被窝。

2.“哈哈哈……”我一听,就知道又是那个“哈哈”妹妹大驾光临我家了。因为,每次听到她的声音,都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而且是人未到,声先到。

3.“喂,你有完没完?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想做,只知道坐在那里玩,也太废寝忘食了!”我刚进家门,便听见妈妈在训斥老爸。不用说,一定是老爸在玩电脑呢!

十三.引用歌词古诗开头:即直接引用某歌词作文章的开头,可以引出人物、揭示中心、渲染气氛。如:

1.“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伤心地唱着歌,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家后还要弹琴、听英语、做作业我就心烦。

2.“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大家都听过吧,母爱正如一首首歌谣,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想必这首诗,大家都读过。是啊,母爱就像一首首诗,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就像和煦的春风,让绿油油的小草随风飘动,这场景是多么的美丽。

十四.抒发感情式开头:即作者以优美精当的语言,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如:

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那条小巷,小巷幽幽,包含多少人间真情。多少年来,小巷的一草一木总萦绕心头,那石铺的街道,古旧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普通又普通的人们……

十五.倒叙描写式开头:即首先把事件的结局、结果在开篇写出来,制造悬念,然后再依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叙述。如:

哈哈!我的文章上报了!读着自己变成铅字的优美文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星期前的那次观雨经过,真正领悟到好文章是用心和情描绘出来的。

要点:倒叙不仅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魅力。

十六.交待原因式开头:即先交待原因,再记人叙事,读者开始读文章就了解起因,以有利于增加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如:

不知怎么的,我从小就与音乐有缘:六岁起在文工团练了两年的舞蹈,差点儿进了北京芭蕾舞学院;八岁时,学了两年的钢琴,也能凑合伴奏;现在虽然课程紧张,我却迷上了唱歌。所以,在众多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音乐课了。

十七.心语诉说式开头:心语诉说式开头。即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把自己的心扉敞露给文章中的主人公,采用与第二人称交谈的方式,诉说心理话语。如:

1.妈妈老了,您的背驼了,如同那整天在黄土地上不停耕耘的犁;妈妈老了,您的身体那样单薄,就像一段被儿女吮尽水分的甘蔗。女儿长大了变美了,可妈妈额头上爬满了皱纹,头上长满了白发。妈妈呀,是您给了我生命,是您给了我智慧,是您陶冶了我的情操,是您引导我们踏上人生旅途。没有妈妈您,就没有我的一切。

2.每当看着人家在游泳池中变着换花样欢畅地游泳时,我总是呆呆地望着他们,“望水兴叹”。谁叫我是只旱鸭子呢?总不能一直这样呀,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我拜游泳健将——老爸为师,带着游泳圈来到游泳池开始了学游泳的漫长“征途”。

十八.与读者交谈式开头:即作者开篇就用亲切的语言与读者交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向读者提出问题,以拉近读者的心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

朋友,你是否见过没有手,没有脚而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人。如果你亲眼目睹他的写字经过,你一定会被他特殊的写法、超俗的笔迹和惊人的毅力所感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不仅起着总领全文、为下文铺垫的作用,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之处。所以我们要把握住每一个开端,把每一篇文章都写成引人入胜的佳作。小作家们你们都牢记了吗?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师课题研究计划下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