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2024-07-07

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共8篇)

篇1: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中国要想成为地区 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 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

篇2: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重庆第十五中学校 刘珍伟

关于“差生”问题的探讨,各种报刊杂志可以说是连篇累牍,同行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处为人师的班主任,我并没有什么丰富的工作经验可值一提,在这里仅仅是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以求大家斧正。

我个人认为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差生”这个概念的本身涵义。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许多教师一提到“差生”这两个字眼就感慨万千,引用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教十个优生,不教一个差生”。但我个人认为,就“差生”这个概念而言,它的本身涵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在不断的发展成长,我们教师就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个较差的学生。古人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从吕蒙身上都能悟出这个道理,而我们教师顾不如三国之鲁肃哉?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差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昨日的“差生”经过教育和转化,今日就有可能取得一定的进步,或许明日还会成为一名不可限量的人才。全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爱迪生在小时侯,不都一度被认为非常愚笨吗?但后来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成就否定了那些人为的偏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告诫过我们“你这糊涂的先生啊!你可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所谓的差生。另外,就划分差生尺度而言,过去那种传统的标准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引起我们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大讨论的上海松江二中的韩寒,只因学习成绩差就被校方勒令退学。面对现在的韩寒,我们还能底气十足地说他是一个“差生”吗?因此,我认为一些较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只用分数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会深深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做人的尊严”。所以,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一种平常的心态去正确对待每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尽快的取得进步和发展。

其次,要深入了解“差生”的各种基本情况,找准转化的切入口。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在开学初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时,他无精打采不专心听讲,老师为了提醒他,便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他总是显得那么腼腆,小得像蚊子一样的声音总是那三个字“不知道”。但是,下课铃声一响后,上课时的那些“不良症状”马上就消失了。在教室里和同学开玩笑、打闹,有时他大喊大叫的声音连离教学楼较远的办公室都能听见。甚至一周内在校的五天每一天他都能干出让你“意外”的傻事。比如和同学半夜讲话、唱歌;悄悄地在自己看不惯的`同学的床上倒水等等。刚开始,我也对他发过火,每天都把他拉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但事后证明,这些工作都没有多大成效。于是我冷静地思考了很久,决定从调查他从前的基本情况入手,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再来考虑转化的对策。通过电话和家长联系后,我详细摸清了这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他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离异的家庭,继父常年在外开车,母亲是一个忙着做生意的个体户,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根本无法教育和管理孩子,即使有时挤点时间出来,也是采用十分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就是把他锁在家里看书、做作业,否则,就是棍棒上身。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该生养成了极强的逆反心理。你把我锁住,我就翻窗偷偷溜出去,跑到外面去和一些社会人员闲混。每到周五下午放假,别的同学都急着想回家,而这位同学却有家不想回,不敢回。另外,我还通过“家长联系本”开家长会等渠道了解这名学生的其他一些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包括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以及偏科情况,他的人际交往情况,性格,爱好和兴趣等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我才能在做转化工作之前做到胸中有数,比如从他的人际交往情况中,我就能够了解他经常喜欢同哪一类人来往。正如古龙先生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所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了解他的朋友或敌人”。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了解一个学生自身情况的方式之一。在充分掌握了该生的情况之后,我经过冷静的分析,决定从家长那里入手,来作为整个转化工作的切入口。通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改变,既让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让他把我当做了贴心人,下课之后,愿意和我交流思想与感情。这些都为我下一步的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要正确采取各种转换方法,在转化过程中,如果发现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恰当,要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第一、我引导了这名学生调整对自我的期望值,让他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一开始,他满怀信心地向我保证:要从入校的36名(倒数第一名)进步到前15名。我就引导他结合自己的实际:鉴于小学基础太差,目标暂时定为进步10名,即进入前26名。如果达到了,教师和家长都高兴并且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真是进步到前15名,那就是取得重大胜利,到时一定会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学生听了我的分析之后,信服地点了点头。第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十分注意尽量给他创造感受成功体验的机会。比如,上课的时候,如果有些简单的问题,就尽量叫他来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下课后,也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慢慢淡忘自己是一名差生,逐渐消除以前那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第三、我还十分注意培养团结而热心的班干部,让他们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帮助这名同学,从而形成转化的凝聚核。比如说,我把学习委员的位置调到他的旁边,让他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随时请同学帮助。其他干部也随时在学习上帮助他,纪律上提醒他,生活上关心他。经过一个学期,这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变化。如果把今天的他和刚进校时的他一做比较,你马上就能感受到他已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第四、我还十分注意随时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比如每周六通过电话和家长交换意见,周五要带“家长联系本”回家,我把周末的作业全部都记录在上面,由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做出评价并签上意见,然后,返校时同作业一并交上来。这种班主任、家长、学生干部的密切配合关系,便构织成了一张较为完善的转化教育网。

最后,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差生”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差生”的转化十分困难,这是所有班主任的共同心声。这种困难不仅是由于“差生”以前成堆的缺点造成的,而且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还会时常出现反复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差生”在有点进步之后,又开始犯“老毛病”就恼羞成怒或气馁、打退堂鼓。我们知道一个人变坏容易变好难,“差生”的转化就犹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日有所长”。更何况一个人是否变好,也不是一、两周或一、两个月就能断定的。这也正如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所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总之,“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是取得这项工作成功的关键。

附简介:

篇3: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跨国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是国际经济领域中跨国投资者和各国政府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国际税法的核心问题。国际税法的许多规范, 都是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现象的规范。国际重复征税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点:

(1) 居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即鉴于各国对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不同, 导致跨国纳税人在两国均有居民身份, 而两国均按居民税收管辖权对同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征税而引起的冲突。

(2) 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之间的冲突。即一国按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另一国按收入来源管辖权, 对同一纳税人所得重复征税而引起的冲突。

(3) 收入来源地国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则是由于各国对所得来源地的认定不一所致。

(4) 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居民和公民有一定的差异, 当不同国家分别采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时, 就会产生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重复征税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重了跨国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影响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阻碍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影响了有关国家之间的财权利益关系。

2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以及中国现阶段的运用情况

对法律性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主要有:

(1) 免税法, 又称豁免法, 是指一国政府单方面放弃对本国纳税人 (就属人管辖权而言) 国外所得的征税权力, 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 扣除法, 是指居住国对居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时, 允许该居民将其在境外已缴纳的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扣除后的余额按相应的税率纳税。

(3) 抵免法, 是指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 在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 以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税款冲抵本国税收的方法。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此种方法。比较而言, 免税法对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完全免税, 能够较为彻底地消除国际间重复征税, 但意味着企业所在国放弃了征税权, 不利于保护企业所在国的税收利益, 目前世界上已很少采取此种方法。扣除法是将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作为一项费用, 可以在计算企业来源于境内外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证企业所在国的税收利益, 但消除重复征税的力度相对较小。比较之下, 抵免法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能较为彻底地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使投资者向国外投资与向国内投资的税收负担大致相等, 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二是既避免了对同一笔所得的双重征税, 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际逃税和避税, 保证了对一笔所得必征一次税;三是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 有利于维护各国的税收管辖权和税收利益。

对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主要有:

(1) 减除母子公司重复征税:

(1) 对来自国外的股息减免所得税。 (2) 母、子公司合并报税。 (3) 实行间接抵免。这是解决国际重叠征税的最重要的措施, 这种方法将母公司所收股息上承担的子公司所在国税款通过一定公式还原出来, 然后用还原来出来的税款与股息之和作为税基乘以母公司所在国所得税税率, 作为母公司所在国给予母公司的间接抵免额。

(2) 对于公司所得税与股东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有:公司层次可以采取股息减除法, 双税率制。股东个人可以采取归集抵免制和分类课税制。

3 中国现行税制对减免重复征税的不完善之处及建议

虽然我国在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公司所得税与股东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仍然存在盲点, 现行税法对此未做规定。这与国际通行作法是极为不符的, 在实践中也大大有害。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作为近期选择, 我国应尽快建立以免税法为中心的避免国内重复征税的制度。在公司阶段, 可以不分留存利润和分配利润按统一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在股东阶段, 如为公司股东, 可按其持股比例的大小相应确定免税额, 直至全额抵免如为个人股东, 可直接对股息予以全额免税也可只确定一定比例的股息 (如50%) 免税。与其他方法相比,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1) 简化税制, 节约征税和纳税成本。双税率法和归集抵免法虽然也可达到减轻或消除重复征税的效果, 然而其计算极其复杂, 会给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带来额外的税收成本。而免税法计算简便, 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完全消除重复征税。无论对于征税机关还是纳税人, 在具体操作上都会更加方便易行, 从而大大地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降低税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2) 降低避税空间。免税法没有错综复杂的计算程序, 少了很多计算的中间环节和漏洞,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纳税人浪费资源进行避税的可能。

(3) 无损国家税收主权。这一点主要是与国际重复征税相比较而言的。在消除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各种措施中, 虽然免税法有以上诸多优点, 然而由于采用免税法是以放弃缔约国的税收管辖权为前提的, 所以在缔约国之间的双边税收协定中, 较少采用免税法, 而多采用抵免法。在国内重复征税中, 无论公司还是股东, 都处于同一国的税收主权之下, 所以根本不存在牺牲税收管辖权的问题。

从远期考虑, 在将来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课征制时, 可改为归集抵免法。从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 实行综合课征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随着个人财产登记制的施行和银行存款实名制的完善, 各地税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化的实现等一系列实施综合课征制条件的成熟, 在处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关系问题上, 可改为实行归集抵免法。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征管手段的现代化, 为归集抵免法下降低征税成本创造了条件;二是届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已基本成熟, 股东的股息收入已成为颇为可观的税源, 如再采用股利所得免税法, 将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第三, 此法有利于税收公平。因此, 适时引入归集抵免法将是远期可行的选择。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制定实施各项措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概论, 中国目前国际重复征税的现状以及中国对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现有解决措施, 探究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以及进一步解决我国目前重复征税的对措。

关键词:国际重复征税,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铁军, 苑新丽.国际税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企业内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研究

企业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1.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干部管理制度的局限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的,在很多企业,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整个任职期间,调动干部已成定势才开展审计,事前、事中审计少,事后审计情况多,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企业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的权威性不强)

根据中央的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 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审计的独立性不强。由于审计部门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毕竟也是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还要与其它部门交道,或需要求人办事,这其中就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别说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好意思深究。

1.4唱赞歌的多,严要求的少。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应该依照《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规定,一是一,二是二,但现实审计处理中,往往避重就轻,使多数领导干部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难以体现权威,流于形式的多,对问题追究的不深不透,不能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

1.5在实际审计中,听取群众意见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都忽视了收集群众意见这一工作,致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1.6审计定性依据拘泥于财政财务收支法规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以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来体现。审计结论的确定依据主要为财政财务收支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政策性规定作为定性依据使用情况少,影响了审计处理力度

1.7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财务系统转移而来的,而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法律专业人员、IT专业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2.1各级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检查和经济评价,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对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参考。企业的党政领导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障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职能建设,内审工作目标要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要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严格区分提拔、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领导干部的任期审计制度。对拟提拔领导干部必须实行任职前审计,做到先审计后任命;对调任、转任领导干部应当实行届中审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干部应实行离任后审计。对拟提拔领导的任期审计由上级审计机关实施,即“上审下”;对调任、转任领导的任期审计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即“同级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的任期审计,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实施,即“内审”,主管部门为同级政府的,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

2.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而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各企业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条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工作的独立性。首先,内审机构必须由政治可靠、廉洁奉公、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活动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准确,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思考,以确保审计的公正性。

2.4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任期审计内容不仅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也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任期审计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重点,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任期审计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一部分为审计调查内容,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廉政建设情况、投资决策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等,调查对象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相关部门,发改、统计、经贸等部门,重点审计合法性和效益性,突出管理的弱项。

2.5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任期审计除使用专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硬件设施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晰事理,合理划分领导干部个人和集体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座谈,全面收集领导干部施政行为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五是“报”,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设立群众意见举报箱,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逐一予以查证或落實。

2.6审计结果报告的撰写应具有实用性。任期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为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所理解,审计结果报告在写作上应当大众化、通俗化。内容必须包括对领导干部的去向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并代表任期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就领导干部的去向问题向组织部门提出明确的建议意见。

2.7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时间,有目的经常地组织指定内容的研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确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篇5: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 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篇6:浅谈对ERP的认识

根据锻炼安排,从本周开始我将在管控部展开锻炼学习。本周一报道后,我向管控财务部张金峰经理汇报了前一阶段在仓储部、贸易部锻炼的总体情况、心得体会以及产生的疑问并听取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制定了在管控部的锻炼学习计划。

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ERP,横向来看,它包括了客户资质审查、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各类合同的申请与审批、收款、付款、结款、还款的管理以及各类文件的查询等功能;从纵向来看,它包括了从粮贸部到各经营部、平台直至各个利润点的所有层级。每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从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直至合同的关闭都会涉及到ERP,在每笔业务的各个环节中,ERP都在被频繁的使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粮贸部各级管控人员除了会要熟练操作、使用ERP还应充分了解ERP系统的产生、历史、当前ERP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促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ERP 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的缩写,翻译为企业资源规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来实现应用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及一线操作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ERP是一个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以获得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的最后付款的顾客。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效益与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充分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但是,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财务、顾客资料、采购情况等众多信息,有效地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所需要的信息,将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者,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迎接挑战、作为竞争工具的 ERP 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今,ERP建设不仅是自身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入 ERP,可以在管理方面导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像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样的全面信息化的、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他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国内出现的背景

中国企业通过辛勤工作,锐意进取,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部的实力,也要将目光辐射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如果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必然的趋势就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中国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素就是 ERP。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可以说,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仅靠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只有横下一条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ER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复制西方 ERP 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展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ER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这个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 80 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时应用程序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 1990 至 1996 年,其主要特点是 MRP-II/ERP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从 1997 年开始直至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 ERP,并逐渐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二,三产业,并一直被探索和不断实践,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进入成熟阶段的 ERP 应用。

中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日益复杂,上升和下降的企业的命运在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参与到 ERP的使用中来并成为技术和管理推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从 ERP 的生产看,我国已有了多家 ERP 厂商,例如台湾的普扬、汉康、天心,香港的盛创、佛氏,大陆的北京利玛、用友、金蝶等等。从 ERP 的使用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 ERP 软件,一些企业应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如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

ERP 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时代,对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必须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ERP在我国企业推广使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企业引入 ERP 已很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业务高速的增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ERP 在本质上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各级员工、员工与客户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RP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的落后局面,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3.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变革和创新,ERP 正是迎合了这一特征。著名 ERP 专家金达仁先生曾说过,ERP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

4.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下,快速成长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但是,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企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销售订单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不能及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但某些材料却在仓库里大量囤积;由于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很慢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深深感到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以达到不断提高生制的改革和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及业务流程。

通过实施 ERP,可以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体现企业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减少大量中间成本。可以说,ERP 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五、ERP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

ERP在企业中推广使用过程中,其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合理配臵和利用资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转向为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可利用资源,确定其能力和资源的程度,才能在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而 ERP 结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臵。另外,ERP 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样,企业不仅合理地管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有利于利用供应链上的企业外部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企业要不断创新就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的环境调整策略,并时刻审查业务流程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用 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 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企业资源计划与业务流程重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ERP 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它对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方面不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库存,增加财务风险。应用 ERP 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同时,ERP 的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企业外部资源被集成进来,使企业外部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

其次,ERP 将企业内大量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后,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企业管理的实时性得到了加强。ERP 的应用可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可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去解决问题,减少企业因生产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ERP 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

六、ERP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实施 ERP 并不只是购买软硬件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身业务流程重新改造重建的过程,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牵涉面广、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风险的大型系统工程。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恰当选择实施 ERP 项目的时机

企业实施 ERP 时机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为,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实施 ERP 的阻力。只有在 ERP 实施所需的条件者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有计划、按进度进行。

2.谨慎选择 ERP 软件

不同的 ERP 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性能、产品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在准备上 ERP 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搞清自己的需求,谨慎的选择将要使用的软件。

3.企业一把手要把好关

企业实施 ERP 是对企业整体流程的改进和提高,实施的过程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没有“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作好人员培训工作

ERP 项目的实施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相关的员工参与进来。同时,为了提高每一个相关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之达到 ERP 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篇7:浅谈对教师礼仪的认识

12011244824 11地科班

罗凯丹

【摘要】礼仪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志,中国为礼仪之邦,教师这个职业形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形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当今教师的礼仪形象,教养,风度,魅力和品位,更加深入影响着学生。【关键词】教师礼仪

教师形象

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容、仪态、仪式等。一般认为,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交中为了互相尊重而在容貌言谈、行为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规范和程序。中国礼仪是按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俗一点一点积累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自己国情及民俗习惯演变的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道德与规范的地域文化。所以礼仪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古今中国礼仪的实质都是尊重。即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两方面,大致划分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修养”两个部分。

第一,外在的行为——体现为德高望重、慈爱威严的师表形象。

语言——温文尔雅,谈吐斯文。传统教师礼仪对教师语言的要求大略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要规范,《说文·序》:“孔子讲学,书必大篆,语必雅言。”“雅言”即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摒弃方言,才能使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二要谦恭,说话时要谦恭文雅,体现君子风范。三要体现尊重,《弟子规》中所说的“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不光学生要“切戒之”,教师更要首先“戒之”,而应该“凡出言,信为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服饰——青衫蓝袍,朴素稳重。身为人师不仅要注重道德提升,也要关注形象塑造;不仅要有一种内在的清俊气质,还要有一种外在的飘逸洒脱。一心以教育为重,不讲吃穿用度,不追求光鲜华丽的衣着,唯朴素为其根本,青衫蓝袍、整洁恭肃、清俊儒雅、深沉稳重,是教师形象的写照。

体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历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对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作出了规定。荀子强调了教师行为要合乎礼仪,“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要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更是明确规定教师必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待生——关怀备至,要求严格。孔子对学生总是“诲人不倦”,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

第二,内在的修养——体现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乐于奉献的师德形象。

励志——刻苦钻研,严于律己,刚正不阿,德行兼备。我国古代大凡有成就的学者和教育家,尽管出身、境遇不同,主张、见解各异,但刻苦勤学却是他们的共同品德。教师作为社会期待和学习的榜样,必须用自身道德主体的完善与挺立来垂范世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治学——学而不厌,专业扎实,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我国古代学者和教育家,少年始学,老而弥笃。

理想——内圣外王,传播道统,安贫乐道,无私奉献。无论传统教师自己愿意与否,其特定的社会角色使得其必须肩负起传播道统的重任,注重师表的传统教师都把能成为内圣外王的“君子”、“大人”作为其终身的奋斗目标,即既具有圣人的才能,又传播道统,推行王道。

现代教师礼仪和传统教师礼仪一脉相承,传统师礼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教师独特的社会地位,这种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传承和示范的使命就越发明显而自觉。现代教师礼仪的体现,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至关重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礼仪作了如下规范:“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教师的仪容。

教师的衣着仪容应整洁大方,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所谓整洁,就是整齐和清洁。教师的服饰无论质量好坏,新旧如何,都要做到端正妥帖、干净卫生。所谓大方,就是服饰、发式等不宜过分时髦华美、鲜艳刺目,而应庄重明快、素雅含蓄。

二、教师的举止

1.站、坐、行端庄稳重

站姿挺拔端庄,坐姿文雅稳重,步态协调稳健,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生提供了站坐行的标准榜样。站姿切忌探脖弓背、斜肩翘臀;坐姿切忌前仰后倾、颤腿摇脚;走姿切忌弯腰驼背、左摇右晃。

2.面部表情丰富亲切

教师情感表现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面部表情活动。根据讲授内容,教师应适时变化面部表情。丰富的面部表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微笑是良好心态的表现,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友善,因此,课上课下,教师都应经常面带微笑。表情会因微笑而变得柔和,声音会因微笑而变得亲切,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会因微笑而变得美好。3.教师应避免不恰当的举止

举止不当,是没有风度缺乏修养的自然表露。教师应避免当着学生的面淘鼻孔、揩眼屎、打哈欠、剔牙⋯⋯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烟蒂等。

三、教师要有美的语言

客观的说,教师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仍然存在着。教师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恐吓、贬损等不文明语言,致使学生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伤害的“语言暴力现象”还常有发生。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丧失生活的勇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教师应加强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语言应符合教师礼仪要求。教师不仅要杜绝不文明语言,而且要带头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撒播礼仪的殿堂。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而且是学生学习文明礼貌的最直接方式。

塑造教师礼仪形象,更多程度上是礼仪素养的建立。礼仪素养是教师的人格精神的底蕴。如前所述, 人格是人之规格, 是一个人心性、才情、人品等综合素质的体现。礼仪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人品内涵, 并且它还是教师整个人格精神的基础。礼仪素养有利于教师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增加其潜在的人格魅力。在一定意义上,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们通过社会联系、人际关系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所以, 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通常确实能昭示一个人的高贵的人品、不俗的才情和超凡的智慧, 同时也显示了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威望和受尊敬被信任的程度, 进而使其具有潜在的人格魅力。

塑造好教师形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对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从思想上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 ,明白“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 ”的深刻内涵 ,意识到自己的品德情操、处世态度、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每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每一所承担着教育重任的学校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 ,并且努力地提高、培养教师自身礼仪修养 ,必将对造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发挥重大的作用。

当今对教师礼仪建设,主要从教师礼仪教育中加强。以下是加强教师礼仪教育的措施。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教师礼仪课的教学应从塑造教师个人形象人手,联系教师切身利益,使每一个正在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懂得,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 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 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2)营造 良好 的礼仪环境。

在文明礼仪方面,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应当为人师表。学校教职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应以适当的制度和纪律形式加以规范,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3)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感悟,年轻教师,教师素养,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的年轻大学教师, 在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如何上好课, 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问题等众多的疑惑。幸运的是, 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 并担任了班主任和创新实验指导老师。所经历的林林总总使笔者不断地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 教学过程不仅受到教师的素养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此, 笔者将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就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 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课呢?有些年轻教师可能会认为, 经常作科研报告还能讲不好课?其实不然, 首先, 课堂所面对的是学生而非科研同仁, 他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 所以课堂的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浅入深, 由易向难较为妥当。其次, 如何在50分钟的课堂上, 让学生高效率地接纳所学的知识?这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重点在于写好教案1]。有位老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好像一个导演, 而教案就如同导演手中的剧本, 要想导演好整个课堂,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笔者第一次站在讲台试讲后深深地理解了老教师的良苦用心。记得当时笔者觉得讲课对自己就是个小菜一碟。但当笔者站在讲台上, 使出浑身解数去努力讲清楚要讲的内容时, 却发现上课和报告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打羽毛球和打网球”一样, 看似没什么区别, 但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这次失败的试讲使笔者认识到, 上课之前没有设计讲课的场景, 没有预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更没有标注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课堂如同肥皂剧一样枯燥乏味。至此,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案的重要性。因此, 精彩课堂的前提是,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教案, 有预见性的教案, 并设置包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下功夫准备教案, 就不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二、授课的艺术

课前的教案是剧本, 上课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如何才能吸引观众, 这不仅取决于剧本更取决于的演员的演技。对于教师而言, 授课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 要有其独特的授课艺术2]。在大学里,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孤立的, 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同时知识与学科之间同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体系以及所授课程的位置, 那么就会导致所授内容要么重复, 要么跨度大, 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意听讲。因此, 授课就像音乐一样, 要有适当的节奏、层次以及衬托。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讲物理热学时, 可以不仅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也可以衍生到“天宫”的上天以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因此, 授课的过程就像画画、写小说一样, 要有情景、要有故事, 要有悬念, 要能吸引人。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学生能否学好, 不仅在于老师是否教得好, 还在于学生能否认真的学。笔者曾有幸赴美学习过两年, 在此期间, 笔者听过不少的课。有些老师讲得非常好, 由简入深, 很容易理解;也有老师上课比较随意。但不论怎样, 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大学具有良好的开放式教学及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措施。在美国, 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更多是应该学生自学的, 而老师应该教授的是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因此, 美国学生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内容;而老师也会通过前沿讲座等手段及时补充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主动学习。除此之外, 美国大学的课后作业较为繁重。有时作业不仅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还包括了其他课程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虽然非常繁重, 但同时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此外, 大作业几乎都是跨学科的, 由一个团队完成,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关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中,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因素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和学生体验愉快的情绪, 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关系, 使教师能更及时、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个性特点。例如: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一般都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同时他的课堂也会是非常活跃,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相反如果一位老师相对严肃, 学生怕他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 必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样。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力。

五、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重视教学了, 就没时间搞科研了;而重视科研了, 教学就落下来了”。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呢?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4]”。与此同时, 教学过程也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科研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充实教学材料, 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两者的结合使高校教师在科学领域里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因此, 教学与科研必须要两者兼顾。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 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 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

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 要给学生教授知识、同时也要为学生解答疑惑。那么如何才能够好、更全面、更清晰地讲授知识、解答疑惑呢?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关键!首先, 自我意识体现出了个人对教学的主观态度。只有主观上喜欢教学, 才能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高, 正所谓兴趣决定一切。其次, 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现。责任是人这一生中必不可却少的东西, 如果没有了责任心, 将会一事无成, 同时也将面临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教师, 尤其重要, 因为老师的工作在于育人, 老师的劳动对象在于人, 而非其他工作所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某种物体。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只有对得起学生, 才能对得起自己。

七、总结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首先应该育人, 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对得起所面对的学生。只有用心教书才能在学生面前赢得快乐;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在讲台之上赢得尊严。还应该, 在教育的同时搞好科研, 以教学促科研, 用科研助教学。另外, 要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 同时还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乐于奉献, 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侯英敏, 吕炜, 张华清.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浅议[J].高等数学研究, 2011, 14 (1) :104-106.

[2]韩莹, 夏秀峰.浅谈授课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S1) :45-48.

[3]王华.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9) :88.

上一篇:如何当好中层领导干部体会下一篇:文明校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