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2024-07-14

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卫辉市地质矿产局

二〇一○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了切实做好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我市地质灾害安全渡汛,根据新乡市国土资源局安排部署和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到我市太公泉镇、唐庄镇、狮豹头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进行工作安排和巡查,现将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灾情及避险转移情况

我市西北部山区唐庄镇、太公泉乡、石包头乡等汛期多雨时期,容易产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中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三个山区乡镇,由于石灰岩的开采形成的孤峰、断壁、陡坡极易造成汛期山岩碎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太公泉陈召煤矿区范围周边祁爻村。

汛期前夕,我局组织人员多次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巡视检查,并认真向防灾有关单位和群众讲解防灾救灾的监测监灾的判断,预定避灾地点、疏散路线、报警信号等措施规 1

定,一旦发生突发险情,在安全撤离灾区的同时,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组织抢险救灾,做到万无一失,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安全渡汛。

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制定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治方案。根据我市降水的气候特点,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6、7、8、9四个月,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地质灾害安全渡汛,汛期期间,制定下发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于汛期期间,对全市所有工程项目、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发区进行调查,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各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明确具体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群防群测网络。

2、制定完善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文件要求,制定完善汛期值班制度、灾害巡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灾害预警预报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制度。汛期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值班,责任到人,值班到位;村、镇组成巡查小组,实行全天候巡查,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控、监测;对重要隐患点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20份、避灾明白卡80份,并认真向防灾有关单位讲解防灾救灾的监测临灾的判据,预定避灾地点,疏散路线,报警信号等措施规定,使防灾有关单位和受灾村民一旦发生突发

险情,在安全撤离的同时,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组织抢险救灾,报请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并做好灾情续报工作;如果灾情严重,由市政府发令,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矿、医疗、公安、武警、民政、交通、水利、电力、气象、通讯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一系列措施制度的实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确保地质灾害万无一失,安全渡汛。

3、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警示工作。为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卫辉市地矿局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在卫辉市气象局和电视台的配合下,认真做好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逢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利用电视、电话向全市范围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今年来我市共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4次。根据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在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及祁窑村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3块,使卫辉市地质灾害警预报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4、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监测信息网络。为确保我市安全渡汛,卫辉市地矿局积极组织协调太公泉镇、唐庄镇、石包头乡、祁窑村,建立群防群治、监测信息网络,指定专人负责灾情监测工作,如遇灾情扩展恶化,及时上报至有关部门和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使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第一时

间掌握了解灾情发展情况,为有效防灾救灾取得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今年汛期已经过去,由于政府重视,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对此项工作及早安排部署,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乡镇,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群测群防,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保证信息畅通,各有关乡镇、部门联动,使我市汛期地质灾害无一伤亡事故发生。

通过几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运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全社会参与,防患于未然,才能达到减灾防灾的效果。

四、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尽管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未真正引起部分领导、部门的足够重视,存在侥幸的心理,给防治工作带来隐患。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防灾救灾资金、物资不能及时落实到位,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影响和困难。

五、工作建议

1、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强化全民的防灾意识,对管理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各级政府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防灾救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

卫辉市地质矿产局

二〇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篇2: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一、全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地形条件复杂,起伏较大,表层风化严重,在降水、震动等自然因素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我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采空区分布广,采空塌陷时有发生。据调查,目前全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19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5处、泥石流2处、采空塌陷4处、地裂缝1处。

二、重点防范期的划定

我市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10月份,这期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将2006年的6月至10月即汛期定为重点防范期,其它时间为一般防范期。

三、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及防治措施

(一)黑旺村周边采空塌陷区

位于黑旺村南部及河滩,该地区由于开采铁矿石,在地下形成了大面积的叠加采空区,采空高度大,距地表浅,采空区上部岩层稳定性差,汛期受降雨的影响有大面积塌陷的危险。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拨专款265万元用于采空区居民搬迁工作,现已全部搬迁完毕。目前在采空区范围内已无居民居住,原有住房已经拆除,但地面塌陷的危险依然存在。

防治措施:

1.严厉打击取缔私开矿井,避免形成新的采空区。

2.根据划定的塌陷危险区范围,对进入塌陷危险区的道路进行封堵,在塌陷危险区周围设置警示牌,禁止车辆、人员进入危险区。

(二)峨庄乡滑坡危险区

位于峨庄乡东石—响泉一线的山谷谷地中,有下端士村滑坡、东东峪村滑坡、乡政府驻地北滑坡和西石村东滑坡等4处滑坡。该地段滑坡体为土体,均为山间谷地松散堆积含砂砾粘土体,结构极为松散。滑坡体体积小于1万立方米,属滑动式滑坡,遇强降水极易发生滑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措施:

1.滑坡体前沿严禁开挖边坡,同时在后壁上部修建排水沟;

2.各滑坡体前沿修建挡土墙,并留设排水孔;

3.在峨庄乡政府北、西石村东滑坡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

4.汛期派专人加强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报。

(三)XX区过境路(国道)673公里路牌桥东600米处崩滑危险区

该崩滑体长20米,宽50米,体积约3000立方米,属修路破坏山体边坡形成。此处为断裂带,岩石破碎,坡度较陡,遇连续降水或强降水极易发生崩滑,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

2.清除后缘破碎岩石,减小山体坡角;

3.在滑坡体上方后部修筑截水渠,防止降水沿裂缝或软弱面下渗。

(四)XX区域城镇岭西、石门地区崩滑危险区

位于XX区域城镇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加之岩石风化强烈,易产生崩塌、滑坡灾害。2004年发生4起小型滑坡,分别是岭西牛角村滑坡、岭西医院公路滑坡、岭西东南滑坡和石门村滑坡。共毁坏房屋8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汛期在降雨的影响下,这些滑坡体仍不稳定。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

2.清除后缘破碎岩石,减小山体坡角;

3.在滑坡体上方后部修筑截水渠,防止降水沿裂缝和软弱面下渗;

4.对受滑坡威胁严重的居民实施搬迁避让。

(五)李家疃采空塌陷

位于X区X镇李家疃村中部,村庄处于王村煤矿采空区范围内,有7-8户民房和村幼儿园墙壁、地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斑裂和地裂缝,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措施:

1.停止村庄下面的采煤活动;

2.圈定可能塌陷的影响范围;

3.对斑裂房屋进行鉴定;

4.随时监测塌陷区及周边房屋的变化情况,发现灾情加重,应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六)X县X镇龙泉村滑坡

位于X镇村南、村北。滑坡体为多组裂隙极为发育、岩石极为破碎的暗紫色页岩。每逢强降雨,雨水沿裂隙及破碎石缝渗入而降低坡体稳固性,威胁多户居民安全。2004年市政府拨30万元专款用于居民的搬迁避让补贴,先期搬迁15户;同时沂源县政府委托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工作,认定村南、村北滑坡均为村民在古滑坡体上建房开挖引起的古滑坡体内小范围滑坡。古滑坡体上的居民现已搬迁完毕。

防治措施:

1.落实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

2.加强汛期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紧急避让措施;

3.严禁在古滑坡体上及其影响范围内新建建筑及随意开挖坡脚。

(七)XX县石桥镇关河峪滑坡

处于关河峪村中居民集中地段,滑坡体长23米,宽200米,厚5米,体积约20000立方米。滑坡体表面呈阶梯状,滑坡体上方民房分3个台阶展布。2001年7月,由于连降暴雨,中间台阶边沿塌落约50立方米,将下一台阶民房破坏。该滑坡体为坡冲积物被河流切割成陡坡,其基底为花岗片麻岩风化带。目前仍存在严重隐患,如遇连续或强度较大降水,滑落的可能性较大。

防治措施:

1.滑坡体后缘修建排水沟,集中排水,防止流水冲刷浸润滑动面;

2.汛期派专人加强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发出警报;

3.雨季受威胁居民采取避让措施。

(八)XX燕崖乡大洪峪崩塌

位于大洪峪村东及北,村庄三面被山环绕,山体下部为寒武系页岩,形成相对平缓的山坡,坡度在30°左右,顶部为厚层灰岩,形成近90°峭壁,顶部厚层灰岩与数层薄层绿色页岩互层,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山体突出部位一组与坡面走向一致的裂隙张开度较大,极不稳定,遇暴雨、爆破震动等极易造成崩塌,危险性极大。

防治措施:

1.汛期加强监测和预警;

2.崩塌前缘居民雨季时采取避让措施;

3.清除残留石块、削方减载。

(九)XX县鲁村镇镇政府及丁家庄采空塌陷

位于鲁村镇镇政府驻地和丁家庄。X县鲁村镇镇政府驻地及附近供销社大楼和鲁村二村等房屋的墙面、地面出现大面积裂缝;丁家庄河北侧的150多户民房墙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裂缝长1000-4000mm,宽10-50mm,墙面倾斜达10-30mm,丁家庄小学经有关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其中,鲁村镇镇政府驻地下面为鲁村煤矿采空区,丁家庄下面为草埠煤矿采空区(鲁村镇镇政府驻地采空区地面塌陷引起的房屋斑裂已由淄博市房屋鉴定中心作变形观测,现已经进行鉴定补偿兑付工作;丁家庄采空区已由草埠煤矿落实了维修款,发给各受灾户用于受损房屋维修)。

防治措施:

1.调查圈定可能塌陷的影响范围,在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

2.加强监测和群测群防;

3.搬迁避让。

(十)XX县三岔乡泥石流易发区

该泥石流易发区位于山沟谷,由于岩体破碎、风化残积物较多,植被稀少,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如遇暴雨易产生泥石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防治措施:

1.汛期建立监测预报系统,指定县、乡镇、村联络员及时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定期巡查,防患于未然;

2.为防止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威胁,不得在山沟出口处修筑建筑物;

3.在山上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做好山区绿化,增加抵御灾害能力。

(十一)其它地质灾害

主要是煤矸石堆崩塌。我市煤矸石渣量大堆多,这类松散堆积构成的堆坡,有的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及周围建筑及设施的安全。如石谷渣堆、龙泉渣堆、岭子渣堆、寨里渣堆、洪山二立井渣堆等,均存在安全隐患,汛期应注意加强监测,以确保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防

(一)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村庄),明确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责任分工附后)。

(二)认真落实各项制度

《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市政府公布,要重点抓好实施工作。已经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制度、巡查制度、值班制度、登记与速报制度,要坚持做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层层落实好昼夜专人值班制度,公开联系电话。要加强对重点防治危险区(点)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遇突发性地质灾害,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到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工作

各区县、高新区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组织勘查治理,消除隐患。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市及区县政府分级负担。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各区县、高新区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抓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均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否则,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做好汛后总结,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对汛前调查、汛期值班、巡查和现场调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要认真做好记录,汛后及时对本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

各区县、高新区要在全市防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并在汛前进行全面检查。

为便于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设立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田锡富;副组长:宋长清。在市国土资源局设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值班室,联系电话:

篇3: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2010年汛期大伙房水库流域平均降雨930.3毫米, 是常年均值的1.7倍, 是2009年同期值的2.4倍, 降雨量排在建库以来同期降雨量的第2位 (1995年汛期流域降雨量968.8毫米) 。2010年7月19日至8月30日, 大伙房水库流域连续遭遇八次强降雨过程, 40余天时间内流域累计降雨量达697毫米。水库汛期总入库水量为33.76亿立方米, 为常年均值的3.2倍, 较去年同期值多7.6倍, 汛期入库水量排在建库以来同期的第2位。汛期水库发生洪峰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场。

2 充分准备, 科学调度

汛前按照省防防汛责任制要求, 建立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大伙房地区防汛指挥部, 召开地区防汛工作会议, 明确各职能部门防汛职责。组建了水库自身的防汛指挥部, 在主汛前, 组织了“709”的防汛综合演习, 提高应急能力。

水库调度针对今年气候异常, 上半年来水量排在有资料记录以来第1位的特殊情况, 认真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汛前准备。密切关注水雨情变化, 完成洪水作业预报、模拟预报等各项工作, 科学编制百余套水库泄洪调度方案, 为上级及时、准确的提供水情动态信息。“10730”洪水, 水库按照沈阳断面流量不超过3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流量, 最大下泄河道流量2020立方米每秒。“10805”洪水, 为沈阳市苏家屯浑河闸错峰, 如果没有水库拦蓄, 下游河道流量将超过沈阳和抚顺河道组合流量安全值, 沈抚两市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10730”洪水水库削减洪峰70%。“10819”和“10826”洪水, 为浑河闸错峰, 减轻大辽河三岔河铁路桥段的堤防防守压力, 水库积极有效地控制下泄流量。大伙房水库发挥出巨大防洪功效, 确保了浑河安澜。

3 工程观测

3.1 挡水建筑物

大伙房水库的挡水建筑物有主坝、一副坝、二副坝、三副坝和贴坡。在汛期我们加密了巡视检查的次数, 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位密切监测。9月份我们进行了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观测, 通过和历年资料的数据对比, 可看出汛后位移量与6月份比较, 垂直位移呈现负值比较多。我们分析认为由于受库水位增高的影响, 土体的含水量加大, 土体反弹比较明显, 因而几乎全部出现负值, 且变幅也较大。我们截取了从6月份到9月份渗流观测资料进行比对, 主坝选取了四个测压管, 与库水位基本没有相关性, 证明心墙的止水性能非常好。一副坝的情况与主坝基本一致。二副坝与贴坡由于是均质坝, 测压管的水位与库水位的相关性很密切, 符合测压管水位的变化规律。三副坝的观测数据比库水位高, 我们分析认为三副坝坐落在两座山体中间, 可能是山体中含水较多渗入坝体所致, 属正常现象。综上, 从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的结果看, 所有测点的变化符合土体的自然沉降规律, 属于正常的坝体变形, 证明挡水建筑物运行情况良好, 工程安全稳定。

3.2 泄水建筑物

大伙房水库的泄水建筑物有输水洞、主溢洪道、非常溢洪道。

3.2.1 输水洞

2010年7月27日, 工程巡视检查中发现, 输水道尾水渠末端局部水流异常, 局部边坡塌陷, 并且有继续上淘破坏的迹象。关闭输水洞后发现尾水渠底板损坏严重。我们初步分析认为尾水渠末端蛙式积块和板式积块出现不均匀沉降, 高速水流造成底部垫层被冲刷带走形成掏坑, 使底板遭受破坏。

3.2.2 主溢洪道

在输水洞关闸抢修期间, 开启主溢泄洪, 8月1日在巡查时发现主溢左导墙和坝体挡土墙连接部位上游40米~50米处不断出现浑浊的水流, 在导墙前端还有不规则的漩涡。请专家到现场查看, 制定了观测方案, 即在此段挡土墙上布置若干个测点, 定时观测点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及时比较, 确定此段挡土墙是否出现位移和沉降, 从而判断挡土墙齿墙有无淘刷, 主坝和主溢导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工程人员历时7天不间断的观测, 采集数据700多个, 对比结果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均无异常, 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我们认为挡土墙没有出现冲刷, 我们分析随着洪峰入库, 洪水携带的泥沙量加大, 入库水流在撞击挡土墙时下层含沙量较大的推移质浮上表面, 使我们看到了明显的浑浊。主溢导墙的基础坐落在岩石上, 其安全稳定是有保证的。导墙和挡土墙连接部位前端有冲刷现象, 形成了冲坑。我们在此冲坑位置投放了大量沙袋, 阻止了冲坑部位的进一步扩大。

3.2.3 非常溢洪道

为腾出库容应对大洪水的袭击, 非常溢洪道提前开闸泄洪。2010年7月31日16时, 发现非常溢洪道尾渠护坡局部混凝土面板及齿墙被水流冲坏, 砂砾被水流淘空, 于当晚20时关闭非常溢洪道闸门。检查发现非常溢洪道转向冲击墩下游挡墙被冲出大坑, 溢洪道下游堤防右岸部分齿墙倒塌, 溢洪道下游右岸300米齿墙被淘空, 有200余延长米护坡遭到严重破坏, 直接威胁沈吉铁路和土口子村、水库街1000户村民的安全。尽管该工程是主体以外路堤结合工程, 但沈吉铁路是吉林灾区抢险物资运输的大动脉, 一旦冲垮, 来自各地的救灾物资就无法顺利运抵吉林。

4 工程应急抢险

4.1 输水洞尾水渠应急抢险

针对输水道尾水渠末端局部淘刷, 我们立即确定抢险施工方案, 第一时间组织抢险队伍200余人和抢险车辆20多台开展抢险。利用反铲平整河道, 填筑砂砾石垫层, 剩余1米的高度时垫层上铺土工布, 土工布上铺筑1米高铁丝笼子, 四周结合处码砂袋并浇筑混凝土。当晚施工作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历经3昼夜的连续作战, 30日中午, 输水洞尾渠应急抢险工程结束。30日晚18时放水, 9月8日晚6时停水。在此期间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密切观察水流变化和工程运行情况, 停水后到泄槽中查看底板情况, 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证明抢修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2 非常溢洪道下游护坡应急抢险

抢险工作于7月31日晚开始, 8月1日零点, 500多名施工人员、110台施工设备进入场地, 采用转向冲击墩下游大坑前端支护钢管, 回填抛石混凝土, 挡墙上面护砌砂袋, 下游护坡上层铺筑土工布、石笼子上浇混凝土, 原挡墙部分挡护砂袋的措施进行加固。8月5日18时, 防护工程全部完工, 防护工程齿墙、护坡、子堤运行稳定, 经受住了8月5日强降雨的考验。动用机械设备180多台, 共1400台班, 投入施工、抢险人员总计3000多人次。

5 大洪水带来的反思

在水库抗洪抢险过程中, 水库防汛指挥部积极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部门, 在历时六天六夜的工程防护抢险中, 抢险大军视险情为“命令”、视险区为“战场”, 以顽强意志筑起了一条安全之堤。通过大洪水及汛期抢险, 也有一些体会:1) 防汛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 联防工作至关重要;2) 科学调度、领导组织得力、物资供应及时是重要保障;3) 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关键。今后我们还要加强日常的管理, 做好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 加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熟的技术队伍。

6 结语

篇4: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关键词:地质灾害;汛期;预警预报

1 概况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与湖南省气象局在经过2003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基础上,于2004年4月29日联合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书》,并于2004-2010年汛期联合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通过两单位不懈的努力和广大国土资源基层领导干部的积极工作,2010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汛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数保持较低水平,未出现群死群伤事件,工作成果受到社会公众好评,为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社会,增强政府处置应急事件能力建设树立了良好形象。

2 工作成效及经验

2.1 工作成效

通过对2004-2010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情况、伤亡情况和避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预报期数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准确预报次数在增加,成功避灾人数也逐年在增加。主要是因为准确及时的预警预报信息传送,及时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2.2 取得的经验

2.2.1 汛前准备,层层落实防灾责任

省国土资源厅自2002年起,每年汛期前都要召开一次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工作责任制,防灾工作要做到人员到位、任务到人、监测到点、防范到户。

同时省国土资源厅在每年主汛期到来之前都会对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通过巡查,落实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监测单位,落实防灾和监测责任人;督促隐患监测责任单位在隐患区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制订防灾预案。

2.2.2 汛期多种渠道预警,防灾成效显著

自2005年5月,省国土资源厅在地质灾害预警指挥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了预警预报短信群发系统,在历次群发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6月20日凌晨,永州市双牌县茶林乡全药村3组发生一起泥石流,15栋房屋被冲毁,65名群众成功避险;6月24日,株洲市醴陵市西山街道办事处万宜村耿耿塘组发生泥石流,23户116人成功避险。地质灾害成功避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国土资源厅已建立的较完备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指挥网络,得益于地质灾害区调成果与先进的多普勒雷达监测技术、中小尺度天气资料应用系统综合应用,并将这一综合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迅速发至县局以及乡镇国土所各级领导,展现了现代网络技术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准确性。

2.2.3 发挥群众力量,做好群测群防

根据多年防灾工作实践,现阶段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群测群防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省国土资源厅自2000年以来,已在全省122个县市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该网络在2004年汛期开始运行,7年汛期期间不断巩固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

2.2.4 做好隐患调查,把握防灾主动

全省已完成122个县市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并在调查过程中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对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并完善全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从过去被动局面朝着主动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2.2.5 改进技术方法,提高预警精度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预警预报的手段与方法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方面的合作正走向专业化、精确化。2008年汛期,湖南省气象台历时两年半完成的“中小尺度天气资料应用系统”落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由于结合了该系统的2000多个自动雨量站实时降水数据,省总站的“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预报精度得到大大提高,通过每小时气象卫星云图实时传输图像,可以观察大区域降水形势;每6分钟多普勒雷达对全省的扫描实时传输图像,可以观察到全省各个局部区域的降水现状和降水云系移动趋势;中小尺度天气资料应用系统中2100多个自动雨量站的时实降水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精度和准确度。

在开展日常预警预报的同时,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基础研究工作,研发出符合我省省情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全省概况、灾点查询、信息统计、预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编辑、安全管理七大功能模块。系统的核心模块是预测预警,该模块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与GIS平台相结合,实时接收气象、地质灾害监测等多元数据,提高了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2.6 加强普及宣传,提高公众减灾防灾意识

2007年湖南省委组织部和国土资源厅组织了“湖南省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省直宣讲团,2010年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 “万村培训”、“五到位宣讲”活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讲活动。通过发放宣讲教材、宣传光盘、防灾知识手册、张贴宣传挂图、专家集中授课、野外现场讲解等各种形式,对各类干部群众进行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广大农村群众、中小学学生以及基层干部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体制进一步完善。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7日舟曲泥石流,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生命的可贵、掌握自然灾害基本知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 存在的问题

我省属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基础调查研究工作仍然比较薄弱。我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危害程度、潜在经济损失等基本情况已基本查明,但调查工作始于1999年,时间跨度大,调查比例小,精度低,而地质灾害隐患变化大;

二是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尚不完善。以市级和县市区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尚未全面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缺乏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待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专业化设备极为缺乏,国土资源、建设、水利、铁路、交通、气象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尚未形成,处置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综合能力仍然不高。

4 工作方向

(1)健全全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专业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支撑,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道路离不开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2)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以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为先导,以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为支持,形成国土资源与建设、水利、铁路、交通、气象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指挥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

(3)增强调查监测与预警预报能力。大力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等核心技术业务领域的野外调查和监测能力,加强预警示范研究,提高地质灾害区域和单体预警预报能力。

(4)提升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能力。提高全省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成果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创新,开展全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分析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化特点。

篇5: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一、地质灾害情况

1、降雨情况

今年,我市11个县区多次遭受暴雨袭击,1—

9月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345.2mm,其中汛期为1052.4mm。5月上旬、下旬和7月中旬,全市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5月5日至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56.7mm,降雨最大的新田、宁远达167mm。5月24日至2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68.4mm,降雨最大的道县、江华达183mm。特别是7月15日至17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137.3mm,蓝山、宁远、江华、双牌、江永等5县降雨量超过200mm,江华县湘江乡一带达331.9mm。强降雨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受灾群众达1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2万公顷,倒塌房屋3285间,受损房屋18866间,直接经济损失共约10.4亿元。

2、地质灾害情况

受降雨影响,我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据县区上报的情况统计,全市发生了579处较大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4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42处,地裂缝11处,地面塌陷4处。因地质灾害倒塌房屋919间,破坏公路5310米,损毁农田1113亩,直接经济损失3150多万元。由于预报分析准确,转移群众及时,应急措施得当,全市没有因地质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主要的防治工作与成效

今年,我们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灾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未雨绸缪,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条例,广泛宣传防灾知识。今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同时,我们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保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展览地质灾害图片和举行知识竞赛,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4.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4000余条。今年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地质环境工作氛围,增强了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又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切实贯彻条例,及时编制防灾方案。今年4月3日,我们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永州实际,及时编制了《永州市2006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今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县区场也编制了相应的防治方案。

2、夯实基础,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点上防灾预案

我们按照省厅关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在已建立的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切实落实了基层的防灾责任。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约500余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为全面了解和收集灾情信息提供了保障。依靠这一网络,今年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处,及时组织150名受威胁的群众安全撤离。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泥石流,由于地灾监测员黄费柱及时发现发灾前兆,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决策赢得了时间,保护了受威胁的112名村民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3、政府组织,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巡查

进入汛期后,为摸清各重大隐患点变化情况,督促各县区落实防灾措施,应我局请求,5月15日至20日,市政府牵头,国土、水利、交通、建设以及地勘等部门组成4个巡查组,对市级重点防范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基本掌握了重大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巡查结束后,对7处存在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发出险情通报,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今年汛期,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一处发生险情。

今年,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6处,根据各个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一制定了点上防灾预案,明确了防灾措施,落实了防灾责任。全市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据初步统计,全市共组织巡查600余次,排查险情131处,紧急转移群众1831人。

4、科学防灾,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今年,在充分利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局与市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成功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共发布预警消息16期,成功预报3期。

一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7月中旬,市电视台三个频道的《天气预报》栏目插播了我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

二是开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群发业务。通过网络向市级领导、县区长、县区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乡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员,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共发布手机短信3100多条。

三是通过电话传真准确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消息。为确保防灾信息能及时传送给每一个防灾责任人,我局除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发布防灾消息外,又电话督促县区主要负责人切实抓好落实。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手机上有短信、电话里有通知,收到了较好的防灾效果。5月6日的第2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双牌县上梧江乡平漯村滑坡。5月25日的第4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泥石文秘家园流。7月14日的第11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练江村韦家寨滑坡、双牌县茶林乡白水岭村滑坡等地质灾害。

5、常抓不懈,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

认真落实了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汛期,市局克服经费紧张、办公场地狭窄等困难,设立了专门的值班室,并添置了一些应急调查设备。市县两级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做到了24小时畅通,确保了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汛期,市局不但要值好班,还经常对县区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如迎战“碧利斯”暴雨期间,市局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值班室,三天三夜没有回过家。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的同志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斗在防灾抢险第一线。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晚上9点,正在长沙出差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宗炳接到灾情报告后,连夜赶回发灾现场指导救灾抢险,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现场值班。朱东晖、李旧元等四名工作人员轮流在该灾害点不间断值班20多天,直到灾害隐患基本消除,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7月16日,江永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唐德富,放不下全县最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源口乡大田村滑坡,为了1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带领工作人员住进了大田村,在点上现场值班两天一夜。

6、合理调度,适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今年,三次大的强降降雨过程,我局均及时作出发灾的预报,并要求各县区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如7月15日,“碧利斯”台风直逼永州,我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晚上6时的防汛会商会上,市委书记曾庆炎根据雨情水情分析指出,这次迎战台风暴雨,重点是防范地质灾害,尤其要加强对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并将23处隐患点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后,市长龚武生及其他25名市级领导带领工作组火速奔赴11个县区,亲临防灾一线,督查防灾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指挥防汛救灾。

15日晚上7时,我局局长秦坤同志接到汛情报告后迅速赶到办公室,亲自给各县区局长打电话,要求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以正式文件把防灾要求下发到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以指导基层的防灾工作和督促县区落实防灾责任。

7、及时排险,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理

今年,全市共派出调查人员170余人次,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45份调查报告,为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市本级先后10次派出调查组,对10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10份调查报告。

5月29日至30日,市政府副市长程晨曦亲自带队,组织政府办、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规划建设、民政等部门,对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地面塌陷、道县道江镇文化路滑坡、江华县蔚竹口乡蔚竹口村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地灾一线解决问题。6月16日至17日,市政府督查室按照我局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派员对部分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8、严密防范,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工作

根据省厅的要求,我局切实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特别是厅领导亲临我市指导防灾工作后,使我们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求各矿山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停止井下作业,迅速撤离井下人员。同时,加强对矿渣废石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范。正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在强降雨时段必须停止施工,防止施工项目出现伤亡事故。已竣工的项目要严密监视工程的稳定状态,出现险情,迅速撤离受威胁的群众。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地质灾害底子急待查清

目前,我市仅有祁阳、东安、零陵、道县等4个县区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冷水滩区完成了三乡镇一城区的工作任务,其余6个县区还未开展此项工作,其中还包括隐患较多的双牌县和江华县。由于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导致全市地质灾害底子不清,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请省厅在安排此类项目时给予倾斜。

2、地质环境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尚不相适应,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省厅加强对基层地环工作人员的基础业务培训。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篇6: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202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x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及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及预警工作。

二、防治重点

x县近几年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被省厅、市局确定为重点防治地质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根据x省农业气象中心的预报资料,我县今年汛期降水总量将高于前几年,高强降水,容易造成洪水并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在公路沿线、x沿岸及靠近丘陵山地的村屯和矿区等,极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应着力抓好以上几个重点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

三、防治措施

(一)迎兰乡山区地带以稀性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为重点防治对象。x村公路东侧山角下,是洪水汇聚的主沟,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汛期派专人进行巡视监测。二是落实

防灾工作明白卡

防灾避险明白卡

。三是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组织抢险队伍。四是设立警示牌,有险情时禁止行人、车辆通行,附近居民要搬迁避让。

(二)x沟泥石流隐患点位于x乡x村东

公里

处。汛期遇强降雨,汇聚渠沟后的洪水极易下泄,形成泥石流,公路和民房将直接受到严重威胁。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一是加强乡、村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继续增强群众防灾意识。二是落实

防灾工作明白卡

防灾避险明白卡

。三是在隐患点明显地段设立警示牌,有险情时禁止行人靠近和车辆通行。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根据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增派专人负责现场监测、指挥。五是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必要时及时转移灾害威胁的居民、财物、牲畜。

(三)对x龙化x煤矿原三采区防洪大堤断裂进行治理。为防止汛期险工垮坝,回灌采区,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成立由x煤公司领导组成的防汛抢险指挥部。二是继续对坝体进行加固。三是汛期派专人对坝体进行监测、巡查,遇有险情及时上报。四是认真组织落实应急抢险队伍和车辆。

(四)x县x镇x村西山崩塌。该隐患点位于x县x大桥西端南侧

3850

处,x县

红星公路西侧为陡峭的山体,x紧靠路基流经。多年来,汛期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经常覆盖并冲毁公路阻断交通,对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构成威胁。该隐患点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一是禁止在崩塌体前缘取土、切削边坡;二是在崩塌体多发地段设立警示牌;三是汛期加强监测、巡查,遇有重大险情与有关部门联系,禁止车辆通行;四是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五)x桥镇、x岗镇、x乡、x乡、x镇等乡镇的山区靠近公路、村屯地带,特别是x镇、x镇靠近山区一带村屯在汛期要加强巡逻,建立起监测网络,成立应急分队,组织抢险队伍,采取应急措施。

四、组织领导

篇7: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市政府副市长 魏常平

一、2011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土资源厅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继续保持了预案内地质灾害点未造成人员伤亡的良好局面。一是科学编制预案。我市认真编制了《宜宾市201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宜宾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发布。预案确定了56处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并落实了监测责任人。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县、乡、村、社五级监测预警网络。二是扎实抓好宣传工作。投入资金74.96万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区县村社开展培训会616次,培训20万余人次,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6.29万份。投入资金98.86万元,开展应急演练209次,参与人数8万余人次。三是认真开展“五查”工作。重点排查了重点建设项目、公路两侧以及场镇、学校、施工人员聚集区、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查明隐患点921处,威胁到4.17万人生命安全,发放防灾明白卡6721份、避灾明白卡12724份,聘请了931名群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场监测员。全市全年发生地质灾害11起(滑坡5起、塌陷3起、崩塌3起),1人死亡、2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1042万元,预案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市全年地质灾害成功避险1起,挽救了141人的生命。四是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汛期24小时值班、灾情险情速报、应急处置等制度。全年投入276.45万元启动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认真开展避险搬迁安置工作。2011年共争取到省财政资金48万元和区县配套资金14万元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搬迁安置群众60户,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50户的120%。六是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各区县投入资金1146.67万元,开展了长宁县长宁镇城区边坡治理、兴文县仙峰乡仙峰村海子坝危岩应急排危、高县焦村镇龙潭村“10.15”滑坡应急抢险、筠连县镇州镇尖峰村应急除险、宜宾县安边镇豆坝村金江组危岩应急排危等17个应急除险工作。高县趱滩乡老鱼池滑坡治理工程、筠连县镇舟镇中学滑坡治理工程、南溪区青龙咀废弃煤矿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屏山县中都镇灯盏窝滑坡,翠屏区菜坝镇石马村八社油坊坡潜在不稳定斜坡,高县四烈乡金星村大池组滑坡,兴文县僰王山镇同心村1、3社同凤园滑坡等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了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正在开展勘查设计工作。

二、进一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面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动态变化大、隐蔽程度高以及防灾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立足于抓隐患,全面掌控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立足于防大灾,将工作部署置于最为恶劣的时空条件内;立足于战全年,突出汛期这一关键时段;立足于保全市,突出防灾减灾重点,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及时落实,努力构筑群测群防、避让搬迁、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四道”防线,确保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2012年我市总降水量正常偏少,但有2—3次区域性暴雨,特别是局部强降雨很可能引发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何做好防灾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现在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把安全问题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事故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有些事故在发生前想都想不到。从前段时间的检查情况和从侧面了解的情况看,在地质灾害防治上我们大部分区县、乡镇和部门都是重视的,但也有部分地方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漏洞,比如说监测记录、值班记录不全,临灾避险预案不健全,监测责任人工作不落实等问题,分析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观念偏差。过分的热衷于GDP,认为地质灾害防治浪费钱,搞好了GDP也不会增长,看不见成绩,因此愿意把钱投入到能够立竿见影的地方。

第二种是侥幸心理。认为地质灾害点虽然列入了预案,但是几十年都没有发生灾害了,监测、记录是多余的,白费力气,不处理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第三种是畏难情绪。地质灾害点多,监测、治理和搬迁耗时多,投入多,开展困难,只有听天由命。

因此,同志们一定要进一步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做好这项事关全局的工作。

三、全力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

根据掌握的情况,当前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立足防大灾,抗大灾,减大灾,主动出击,全力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

(一)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力落实决定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28条要求,市政府也将出台实施意见,各级政府一定要强力落实。一要加强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副区县长、副乡镇长是第二责任人,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负责。二是要落实责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要求,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两点既是决定的要求,也是我们衡量各级政府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实、抓好的评判标准。

(二)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共同推动防灾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全局性工作,不是哪一级政府单独的工作,也不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情,涉及到交通、水务、住房城乡建设、教育、扶贫移民、安全监管等部门。因此,一定要联动、互动,共同推动。一是部门联动。部门之间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强有力的地质灾害防治联动机制,按照当年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分行业联动结合起来,运用各条线的力量,发挥各部门优势合力应对。二是上下互动。市国土资源局、市政府应急办对区县工作要加强指导、沟通、统筹,区县对市上要加强反馈、贯彻、支持,使市上与区县融合互动起来,推动防灾工作开展。

(三)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群策群力防治灾害。地质灾害之所以难防,是因为灾害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要求我们必须靠大家的力量,靠专家的力量,群策群力防治灾害。一是群测群防。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对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二是群专结合。要积极发挥专家在防灾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构建群众参与,专家把关,科学防灾的工作格局。各地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要组织专家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御预案进行会审,科学确定隐患点的临灾避险方案;相关部门和各区县要组织专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广泛培训学校师生,乡镇、村社干部,教给他们必要的防灾知识。灾害发生后,各地要组织专家分析形势,研判趋势,搞好防灾部署,尽可能避免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四)全时段,全区域,全面开展防灾工作。一是全时段。这里面包括了24小时值班制度,24小时监测制度。在24小时值班方面,从市上到村组都要加强值班值守,及时上报灾情、险情信息,这样才能够及时开展应急救援,避免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特别要强调一下的就是乡镇上的值班工作。因为乡镇是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桥头堡,直接面对村社监测人员,预警预报工作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乡镇值班制度的建设。24小时监测制度的落实要靠村社,很多成功避险案例告诉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的往往是离灾害最近并且受到灾害威胁的农户,因此在村社这一级的监测人员选择上一定要选择离隐患点近并且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因为这个事情也关系到他自己的性命。二是全区域。既要加强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的防范,也要加强对零星的农户房前屋后,村道等地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工作中要尽可能思考哪些地方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有针对性地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地质灾害防不胜防,我们只有更加留心,更加小心。在全域防灾中的全部隐患点,无论是新发现的还是存在多年的,都要有针对性的预案。

(五)抓避让,抓治理,抓好灾害综合整治。对地质灾害实施整治是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威胁的有效方法。在整治工作中将灾害分为三类区别对待。对人口不集中,治理耗资大的隐患点群众实施搬迁避让;对地处人口稠密、工矿企业多,治理耗资大的隐患点争取资金整治;对地处人口稠密、工矿企业多,治理耗资小的隐患点安排资金进行整治。一是抓避让。避险搬迁分永久性搬迁和临时性搬迁两种,永久性搬迁要作为防治地质灾害的长期战略,坚持不懈,按轻重缓急分批实施。要把地质灾害防治避让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科学设计,精心施工,采取防水、加固、控制等综合措施整治。有的地质灾害可以通过挖沟引水、加固、爆破来避免,同时各区县不要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域再新建建筑物、扩大规模和增加人口。

四、进一步健全防灾工作保障机制

(一)加快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各区县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目前,各区县均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但进人的情况并不理想,有些区县还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来了又走的情况。各区县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适当降低进人门槛,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监测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有功人员的奖励机制,激励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个区县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搞这个工作,要基本能够保证监测人员的补助、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逗硬奖惩制度。各级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考评中,对那些工作不在状态、措施不落实、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要严格问责追究。对工作表现突出,特别是成功避灾的要在全市范围内表彰,并给予重奖。

篇8: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市国土资源局:

7月5日,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对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也对泸州市共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后国土分局认真贯彻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精神,针对近期出现强降雨天气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1、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7月5日下午,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分局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及时专题学习和贯彻省、市对近期暴雨防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当前我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分局将工作落实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及区政府有关部门。

2、组建防灾机构和队伍。区分局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中心所所长为成员,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工作责任。另外前期区分局还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由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包括各股、室、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应急分队。

二是落实防灾措施

1、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在汛期各隐患点严格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汛期地质灾害点监测、预防和预警体系,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和负责人,建立群防群测网络,负责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广泛地收集整理与汛期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数据和信息,并及时逐级上报监测结果。

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汛期国土分局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巡查工作,监督“地质灾害群防群测明白卡”的发放,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上报地质灾害险情和灾害等级。要求如果地质灾害发生后,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在30分钟内将灾情电话报告区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区指挥部1小时内电话报告市国土资源局,同时率领应急分队赶赴现场组织调查、作出应急处置,并在2小时内形成书面报告,报区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应急处置结束后,5日内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处置工作总结报告。

3、建立和执行汛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及险情巡查制度。区分局2012年汛期值班从4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各中心所及地灾监测点均严格执行汛

期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灾监测点监测责任人(人员)非汛期半月巡查监测一次,汛期每天至少巡查监测一次,雨天随时加密巡查监测。区分局、中心所不定期进行巡查。

三强化督查考核

1、明确防灾责任。7月5日,江阳区国土分局在参与四川省汛期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之后,分管领导副局长对相关业务股市人员作出重要指示,根据研究和部署。对分局各股室、各中心所的工作责任、工作任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要求、重申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制度以及前期签订的2012年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内容。

2、加强督查考核。区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部门、地矿股对各中心所人员在岗在位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国土资源中心所班子主要成员带领工作组深入灾情严重的乡镇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

下一步,分局将继续抓好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巡查制度的建设,汛期遇有险情及时处理,落实好汛期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损失。对落实责任不到位、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并造成损失的,要通报批评,取消先进单位评比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从严从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9:2010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我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县教育局有关预防地质灾害的指示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柳桥镇中心小学2013年汛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按上级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杜绝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监督力度,做好安全疏散演习,确保安全。

二、工作目标

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技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成立防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一)柳桥镇中心小学防地质灾害应急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何学院(校长)

副组长:程文能(副校长)黄果(副校长)

成 员:黄精明、黄春华、韦东花、廖子智、黄志明 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本校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2、督促、检查、落实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调查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3、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负责救灾物资和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二)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有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认真配合上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安定学生情绪,协助调运救灾物资、设置避险场所,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受灾学生;核定和报告灾情,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生救助和安置情况。

2、值日老师: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参与抢险救灾。

四、应急防范。

1、加强防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雷雨季节来临,全体教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晨会、班队会、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及紧急救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防御预案和自救措施的宣传教育活动。

2、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在汛前、汛中,监测人员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校区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学校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4、学校要按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一次在紧急情况下的演练,在演习中进一步完善防汛防灾方案,使方案达到科学、快速、安全的要求。

5、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6、逢恶劣天气坚持24小时值班,当发生险情时,协调组织好抢险工作。

五、地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一)白天上课期间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地质灾害发生时,由学校校长、学校当天值班人员和在校教师等采取拉响警报、吹哨或校园广播等方式发布预警及撤离信号。

2、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指挥,学校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反应,指挥各小组到达制定位置,立即开展工作。

3、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职工必须参加救援和疏导。如在上课时间,由科任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制定的路线到通往中堡街的大路集中,班主任立即到场,老师必须在确认学生完全离开教室后最后一人撤离。

4、班主任、任课教师应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

5、紧急撤离时,指挥学生停止其他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和其他物品,迅速离开现场。相互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学生撤离。

6、门卫听到信号后立即打开所有大门,后勤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确保畅通。

7、在紧急疏散学校师生员工到安全地点的同时,半小时内信息资料搜集及报告小组将相关情况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

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事故处理工作:(1)应急指挥小组:

由行政办公室成员组成:程文能副校长任组长 成员:黄果

其职能主要有:

①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并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决定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②尽早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情况; ③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④密切配合医疗,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

⑤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2)医疗救援小组 组 长:韦东花 成 员:黄锦香 主要职责有:

①立即组织护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

②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追踪了解伤情或病情动态,随时与校长保持联系;

③接待赶到医院的家长,并说明基本情况,做好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3)现场控制小组: 组长:黄精明

成员:文风勇、黄肖平、黄丹华、玉泽升、何建程 主要职能是:

①控制现场,维护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 ②排查其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医院; ③接待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及思想工作;

④管好各班的学生,不围观,不拥挤,防止学生慌乱、散失,维护学生秩序;

(4)后勤保障组 组长:李春俊 成员:廖子智、黄志明 主要职能:

①尽力做好医疗救治现场的联络和后勤支援工作;

②做好上级来人和家长的接待工作,必要时为上级工作组织现场办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5)信息资料搜集及报告小组: 组 长:黄春华 成 员:韦春湖

主要负责汛灾、滑坡事件全过程的各种文字、图象信息资料采集、撰写书面报告,整理取证材料,做好相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提供各种资料,12小时内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逐级上报。

(1)报告程序。当学校后面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要及时向中心小学校长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并由中心小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具体程序如下:班主任、教师(或接到学生报告的教职工)→ 中心小学校长 → 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和市教育局。

(2)学校突发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简要经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等。

8、后期处置

学校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市教育局,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

(二)住校学生夜晚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组织领导 组 长:程文能 副组长:黄果

成 员:各班班主任

1、如遇突发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果断措施,按规程处理突发事件;

2、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具体协调、组织和实施工作,确保各项行动能够按照预案顺序进行;

二、运行机制

(一)预测

1、常态下对地灾隐患点定期开展形势检查、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突发事件发生后,全力进行监测和跟踪预测。

2、在出现恶劣天气时,值日教师组织学生避险,停止上晚自习。

3、校安人员汛期要加强对地灾隐患点的观测,每次下大雨过后要对预置标志点的相对位置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二)应急处理

1、险情发生时,值班教师要快速作出反应,通知校安人员采取拉响警报、吹哨或喊话器喊话等方式发布预警及撤离信号,并立即组织住校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

2、当晚住校的教师要参与转移学生,及时到学生寝室清查,不得让学生躲藏在宿舍内。

3、信息报告。事故发生后,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如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4、启动预案。接到住校学生夜晚突发事件报告后,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根据事态及发展趋势,研究决定是否启动《预案》,有关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就位,可就地成立临时指挥机构,并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六、应急保障

(一)汛期安排校安人员和两名值班教师实行24小时值班,并保持随时联络。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手机应保持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二)按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质及器材。

(三)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

上一篇:难忘的一天(科学拓展活动)_作文400字下一篇:预防火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