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

2024-06-29

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共5篇)

篇1: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

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给定资料5”中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请结合“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认识透彻,表述准确,不超过400字。【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根据题干所示,快速锁定这句话的位置在给定资料5第3段。

从作答要求来看,提取答案要点时,将包括但不仅限于给定资料5,因此,我们必须在把握整篇材料主题的基础上作答。

通过审题可以清楚地分辨这是一道典型的词句理解阐释题,作答难点在于对句子的理解,以及作答的全面性。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5第1段——通过举例说明,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是酿成金融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给定资料5第2段——陈述了美国回归实业战略的实施情况。近几年美国推出多项推动本国制造业复兴的政策措施,多种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归”使得经济活动连续30个月保持增长,出口稳步上升,增加了就业岗位。

给定资料5第3段——这里是“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这句话的出处,学者冯艾盟1999年就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通过比较,指出了制造业的好处有以下三个:一是制造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组合要好得多,而是先进的制造商可以积累大量秘密的生产诀窍,从而避免来自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三是制造业的出口能力表现优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几乎不会遇到适应性问题。

给定资料5第4段——陈述了20世纪日本制造业由盛转衰的事实。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是发展出口的主力产业,产品精致且深入人心,制造业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制造业基地对外转移引起国内制造业的萎缩,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离工厂越来越远,创造力越来越弱。

给定资料5第5段——讲述了“德国制造”的神话。德国以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金融危机期间,德国政府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句子理解题,不仅要解释这句话的内涵,还应以具体的资料内容为依托,对句子的含义进行适当拓展,形成对整句话的完整理解。先根据“正确解释句子含义—联系材料阐述—结合实际适当拓展”的思路来加工要点,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

脱离制造业的虚拟经济“虚火”是酿成金融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主因,繁荣未来经济,制造业是关键。

与先进的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制造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组合好,每个人都能从制造业中获得工作。二是制造业可以积累大量秘密的生产诀窍,能避免受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三是制造业产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售几乎不会遇到适应性的问题,出口能力表现优异。

有例为证:美国制造业“回归”使其总体经济活动持续保持增长,出口稳步上升,就业岗位增加。日本制造业曾是发展出口的主力产业,后因制造业基地对外转移而萎缩,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创造力减弱。德国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让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抵御金融冲击的产业基础,以人为主导的生产使危机过后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能够迅速恢复。

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发展高端、密集型制造业,是繁荣未来经济的关键。

二、“给定资料6”中提到“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请结合“给定资料6”,谈谈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取得成功的原因。(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题干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分析归纳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的原因”,为作答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6”;二是作答内容为“分析归纳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的原因”。要求中提到“条理清楚”,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还要注意字数不超过200字。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既然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6”,那就需要了解“给定资料6”讲的是什么,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要点。

通读“给定资料6”可知,“给定资料6”讲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在资料中,与作答内容相关的要点包括: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给学生发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格、设备等都有所规定;企业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无力或不愿培训时,由职业培训中心帮助承担“校外培养”任务;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商会活动;监管企业、证书发放;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等重要环节;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调解企业与学徒产生的纠纷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分析以上提炼出来的要点,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是因为政府和工业界的共同作用,具体分析时,应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和企业四个方面组织答案。最后,将要点用简洁的语句,全面、准确地写出来即可。【参考答案】

原因:德国政府和工业界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为目的。

联邦政府: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联邦州: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商会活动。

商会:监管企业,发放证书,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调解企业与学徒纠纷。

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与职业培训中心合作。

三、假如你是某企业的一名工会干部,在学习了“给定资料7”后,请你写一个倡议书,号召爱岗敬业、积极创新。(25分)

要求:定位准确,语言生动,具有号召力,不超过400字。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本题要求以某企业工会干部的名义,写一份号召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创新的倡议书。作答时注意题目的作答要求,即定位准确,语言生动并且有号召力,这与题干中所给出的内容是相符合的。这里的定位是指倡议书的对象是某企业的职工,所以倡议书的语言不能太官方、太生硬,要吸引人,要生动。不过既然是倡议书,所以一定要注意有号召性,号召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创新。此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是不超过400字,不要在字数上面丢分。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从题干中我们得知答案的要点集中在给定材料7中,所以我们重点梳理材料7的有关内容。材料7的第一段主要是讲述一个案例,浙江Z公司的组长老梁,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工人的自主创新作用,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从老梁身上我们能看出来新时代工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他们不再把自己当成生产工具,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在价值观的带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新时期工人的新定位。

材料7的第二段就是讲宝钢集团的“蓝领创新”,工人在生产一线中,进行发明创造,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利润。并且,工人之间能够发挥传、帮、带的精神,将“蓝领创新”能够得以推广。而且,企业也能够给工人提供创新的平台,建立激励体系,激发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和潜能,最好的诠释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如何依靠职工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将上述要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按照“阐明倡议事由——写明倡议事项——呼吁号召”的形式组织答案,注意用语要有号召性,语言生动准确。

【参考答案】

致全厂工人的一封倡议书

全厂的工友,爱岗敬业、自主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使我们自身摆脱“流水线生产工具”的身份,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目前我厂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亟需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在此号召全厂工友,要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爱岗敬业、自主创新需要工友转变价值观,将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对自我的重新定位;需要工友不断在岗位中学习,在一线中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不断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效益;需要工友带头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发挥团体的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机制;需要全厂上下尊重工友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我们会不断完善体制,将创新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之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职工是创新的灵魂,岗位是创新的源泉。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迎接企业发展新篇章而共同努力!

XX工会

X年X月X日

四、“给定资料2”中提到“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考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写作思路】

通读给定资料可知,资料讲的主要是工人与制造业问题,围绕工人与制造业问题谈到了工人的过去与现状、中国制造业危机与转型升级、美国重新重视制造业、日本产业“空洞化”、德国制造业成功经验、德国职业教育情况、工人技术创新、我国加强职业培训几个方面。题干要求根据对“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因此,写作时要先找到原文,再联系上下文以及整篇材料,确定文章立意。根据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文章立意应为“创造条件,让工人实现自身价值”,题目可设置为“以人为本 让工人实现中国梦”。

例文是按照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

第一段介绍背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工人是仅次于农民的第二大主体。

第二段提出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工人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劳动技能低下,薪酬微薄……

第三段分析原因:中国城乡二元对立;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功利主义盛行。

第四段提出对策:

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强舆论引导;

六、激励工人提升自身价值。最后一段总结提升,照应标题和开头,发出呼吁号召,进一步升华论点。【参考例文】

以人为本 让工人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说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于工人来说,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要想高质量地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高素质工人。在我国,工人是仅次于农民的第二主体。只有让工人过上小康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让工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加工制造业为我国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甚至被誉为“世界工厂”。在这段时期,无数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正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才有了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可以说,没有工人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进入新时代以后,工人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劳动技能低下,薪酬微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单调枯燥,工作压力大、时间长,没有上升空间,在社会上受歧视,无法融入城市……更可悲的是,他们无法像父辈一样,回到农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阻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会破坏社会稳定。

出现以上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改革迟缓,自由迁徙受到极大限制;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无法为工人提供好的岗位;中国职业教育落后,教育质量差,无力培养高级技工,职校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很多工人都享受不到社会福利,尤其是私企的农民工;功利主义盛行,存在歧视底层劳动者的现象。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让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农民工有机会在城市立足。

二、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要与学校、企业合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教育质量,认可职校学历,全面提升工人劳动技能。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严惩不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企业。

五、加强舆论引导,改变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底层劳动者的社会风气。

六、激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人为本,让工人实现中国梦,既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相信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的逐步推进,工人的中国梦一定会很快实现!

2013年413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深度解读

举世期待和万众参与中,2013年413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落下帷幕。在第一时间,中公教育对申论试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解读。综观试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2013年413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一、材料紧接地气、案例挑大梁 1.国内工人相关案例

材料以深圳普通工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人物为切入,通过两对工人的对比,引出中国工人得到美国的认同,却没有得到本国人的尊重和认同。2.国内企业相关案例

命制人以盛昌企业因成本的增加“盛极而衰”和A市产业转型升级对比,此外,还讲述了浙江工人老梁不断自主创新,而宝钢集团也将自身成功归为中国工人的创造力。3.国外相关案例

材料介绍发达国家认识到需脱离“虚火”后,选择“回归实业”。紧接着罗列了美、日、德三个案例,重点以德国为例,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德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理论型材料

理论型材料较为集中,主要介绍了陈博士的系列观点。他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积极信号,应大力关注劳动力资源,才能促进技术创新。

二、题目解读

第一题,此题为综合分析题目。

此题是最普通的综合分析题目,所以思路就是常规思路,如第一步:解释此句子,第二步:为何是关键,主要就是谈谈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第三步:得出结论,如何发展制造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题,表面是概括原因,实质是概括德国的做法。

就审题而言,此题最关键在于审清原因即经验。材料中谈到:“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且培训费用多由政府和企业承担,••••••”所以答案要点为:政府和企业承担费用。第三题,明确身份,结尾号召。

此题是典型的宣传动员阶段的贯彻执行题,要求写一份倡议书,整体作答思路为现状+倡议内容+号召。

身份为企业工会干部,注意,此身份为非政府身份,要“定位准确”。号召内容为“爱岗敬业、积极创新”,这在题干中有所体现,请考生注意审题。第四题,作文题目富有哲理性。

文章写作要结合对“他们不仅要安生立命,他们还有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天空”的理解,这句话侧重劳动者的生存权、人格权、发展权三方面权力,读懂这句话,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篇2: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

《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相关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较差;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农民和农民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实行“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然是“集体所有”,但实际上村集体并不能买卖,只能由政府买,而且由政府定价。政府征用、征购农地之后,再将使甩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再在以后的出让、转租、开发等经营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产生大量的富豪。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的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实际上,地方政府和企业,一直到购买房地产的城市居民,正是利用这一“剪刀差”制度,分享了农民土地的商业价值。

这种做法以很低的代价和很高的效率促进了快速的城市化。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发展,政

府从中赚取的土地差价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土地财政”已经为各级政府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此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在政府和农民处于市场不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价值日益显现,农民的利益却没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同步增长,反而受到损害。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致力于保障和扩大农民权益,比如延长农民土地承包期,不断提高农民种田补偿标准,等等。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采取各项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工业发展了,可以反哺农业。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就转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促进全面现代化。

2.近年来,在曾经以包产到户闻名全国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们自发地搞起了新的合作社模式。65岁的老农严金昌是当年秘密在“分田到户”协议上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他和几户农民一起,把自己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租给上海一家养殖公司发展生猪养殖,公司请严金昌担任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农民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公司的聘用成为企业员工。严金昌说:“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售到上海的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员工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再加上每亩地一年500元租金以及一定量的年终分红,一年少说也有两万多元收入,这可比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亩地一年的纯收人也超不过500元。”

3.作为河南信阳市种粮的“能人”和“高手”,柳学友也是土地流转“大户”。早在上世纪9年代末,老柳就开始承包土地,那时,他联合一帮种田能手远赴新疆、河北、天津等地,曾把上万亩荒地改造成良田,积累了人生的“

续签下3000多亩地,年收入上百万元。

4.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宗胜果品有限公司是农民办起来的。入股农民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农村集体成员,也是公司股东。同时,他们还在公司工作,像城里人一样,领取一份应得的工资。43岁的公司董事长余安全说:“成立公司,完全是形势逼出来的。”1998年,余安全先是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试种柑橘,而后逐渐扩大规模,发展到周围村民的几十亩土地。余安全的示范带动了其他村民也开始种果树。然而,他发现一家独户的种植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水果的质量也难以标准化,而变幻莫测的销售市场就更难把握了,进而“拿土地当股份”的构想开始出现。2005年,在镇领导支持下,余安全提出这一构想。看到余安全不仅把自己租来的上百亩地全押上,还拿出了5万元现金,村民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加入。石堰镇党委杨书记说:“新鲜事物搞不好会带来隐患。为了防范风险,最终我们决定在508户的514亩土地上进行试验。”

如今,地有了,柑橘苗也有了,但树苗从种植到挂果需要5年的周期,这5年的管理养护费用如何解决?虽然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愿意提供贷款,但麒麟村的村民不能借款,他们必须注册公司具备法人资格。通过反复动员,从村民中选出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人数,长寿区政府承诺财政贴息,担保公司(恒河公司)提供担保,重庆市工商局最终同意特事特办。2006年3月,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在麒麟村挂牌成立,余安全当选公司董事长,514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评估作价253.42万元,贷币资金25万元,后者由麒麟村508户农民和恒河公司共同投入,共担风险。

在杨书记看来,麒麟村的试点效果明显。宗胜公司对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恒河公司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支持。6万株柑橘苗成功种植下去后,成活率接近100%。根据估算,等到柑橘挂果的季节,每亩土地每年的产值将达到4000元,除去成本,每亩地的收入有2000元以上,而过去每亩地每年的收益只有250元左右。无疑,农民的纯收入将大大增加。

5.部分农村问题专家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观点摘要:

A先生指出,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跟日本相似,对于土地流转,要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应当制定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日本规定是3公顷/人。我们也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具体多少根据情况来定,目的是防止土地过于集中,把土地流转可能产生的弊端限制到最小程度。同样,也必须规定拥有土地的最低限额,土地已经减少到口粮面积的标准,只有二分地、一分地,这样的农户不准再出让土地,确保安全。

B先生则认为,政府征地与土地流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可以改变土地用途,后者则必须农地农用。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探索一条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政策相协调的新途径。要规范政府和企业征地行为,政府除了公益事业需要征用农地外,不得以其他名义征用农民土地进行招拍,从中获得高额土地差价收入,侵占农民土地利益。

C先生强调,目前农村居民点占地4亿亩,许多农民的住房方式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如果将农村富余人口迁入城市居住,大量宅基地可以还原为耕地,弥补因城市化需要而占用的农村耕地缺口。他援引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05年东部地区有5%一10%的农民在城市购房,大约有1500万户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严重。近年杭州等地出现了用全产权“农民公寓”换取农民宅基地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6.2006年3月,成都市温江区制定了《关于鼓励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居区集中的意见(试行)》文件,该市农民变市民的“三保障、两放弃”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所谓三保障是指:农民变市民需要三个保障条件,一是能够在城市的二、三产业就业;二是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宅,家属能够在城市居住;三是能够享受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所谓两放弃是指: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可在城区集中安排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

“三保障”和“两放弃”互为条件,农民有了“三保障”,必须“两放弃”;要农民“两放弃”,就必须给农民以

“三保障”。这里,农民变市民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身份的交换,即农民以承包地换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城市的住宅。

试点过程中,共有4700多户农民报名参加,这一数额远远超出了预计。为此,温江区农村发展局制订了两个“限制条件”。

其一,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必须达5000元以上,其中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这样,他们自愿“两放弃”后,能够承受城镇居民社保的缴费水平。

其二,在如下区域内居住的农民优先考虑:城区规划的优先发展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延伸的区域、在“拆院并院”过程中整体成片集中区。

7.2007年10月1日起,浙江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暂行办法》设计的是一个“低门槛”。不仅农民,城镇居民中未参与保险的,以及非本市户籍但已经取得暂住证的外来人员,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因此,嘉兴成为全国

索各种有效的改革措施;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搭建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要尝试推进区镇合一,打破地域行政界限。

10.据四川有关部门调查,协阳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例如,41791起土地流转案例中,签订规范合同的仅4223起,占10.1%;签订不规范合同的3137起,占7.2%;不签合同的34431起,占82.7%。一些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或合同内容不完善、特别是租金约定不合理的,流出方或流入方常常受到利益驱动单方面毁约,引起矛盾和纠纷。

又如,一些承租方在租赁农地后,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开矿、建厂甚至用于房地产开发,成为建设用地。这种流转被称作“黑色流转”,对保护耕地危害较大。

再有,土地流转的规模不大,土地集中连片困难,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许多企业或业主在农村租赁土地都希望能够集中连片,便于实施机械化耕种。但由于不同农户之间利益目标不一致,常常导致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因个别农户不同意而难以成功。

参考文献1 《中国共产党

材料3:列举了河南信阳通过承包经营的形式,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案例。材料4:列举了通过对土地入股,对土地统一经营管理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材料5:介绍了专家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若干不同观点,反应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

材料6:通过成都两个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文件,展现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上的差别。材料7:以嘉兴的做法为例,提供了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成功经验。

材料8:讲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宅基地和承包地,搬迁和土地流转的分离,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快农村发展。

材料9:通过昆山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来发展农村,用工业反哺农业。

材料10:介绍了农村发展过程中与土地流转相关的经济、经营和利益分配问题。

篇3:2023福建异地高考报名要求

2.具有福建省户籍、但不符合其他条件的报考人员,可以申请福建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报名(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但只能报考高职(专科)批次。

3.教育部另有文件规定的,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高考报名有哪些注意事项

1、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填报、修改及查询本人信息,逾期将取消报名资格。

2、报考者只能选报一类,报名后不得更改。其中拟参加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课考试的考生须填报艺术(文、理)类、体育类。

3、建议考生尽早上网填报并提交,避免集中在截时间临近前填报,特别是网络条件差的地区要避免在高峰期上网填报,防在报名结束前网络拥堵不能登录填报网站。网上报名截时间一到,考生网上填报系统将动关闭,考生将不能再报名。

高考报名的材料

1、考生本人身份证、全家户口簿原件,户口簿主页、父母及本人页复印件。

2、预报名表一式两份,应届生由就读学校填写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负责人签字。往届生由居住地办事处填写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并加盖公章,负责人签字。

3、应届生由就读学校出具学籍证明,加盖就读学校所属教育局学籍专用章,区外学校就读考生需提供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报告。

4、往届生需提供高中(中专)毕业证(原件、复印件)。

篇4: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

由于本次质检联考采用统一阅卷,根据南平市的阅卷时间也可大概知道每个地市的阅卷开始与截止时间。

山东2022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报考资格

(一)普通高中学生。

尚有未合格科目的级、级、级、级普通高中学生和2022级普通高中学生。

(二)社会人员。

社会人员参加考试必须先取得考籍,考籍有效期5年。没有考籍的,须在4月17日—27日完成考籍申请。

申请程序为:登录山东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网上注册;注册完成后,本人于工作日持户口本、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户籍地或居住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籍管理机构进行现场确认。未经现场确认的,不能取得考籍,不能报考本次考试。之前已经取得考籍的,无需再次申请考籍。

篇5:2023福建省申论答案

近来.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c,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有目共睹,然而大量环境隐患也因此产生,如今隐患已进入爆发期。数据显示:我国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六成地下水污染严重,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我们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遭遇空前危机。

“环境污染让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当生活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时,环境问题已经变成危机了。”“这样发展下去,挣来的钱最终全要为医药„埋单,!”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忧心忡忡,确实,如果连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望,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那么高歌猛进的GDP又有何意义呢?

虽然我们早已提出不能走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依然没有根除这种陈旧意识,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甚至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虽然科学发展观已是各级政府执政理念,“GDP至上”在理论上已站不住脚,然而“宁要毒死,不要穷死”的观点仍有市场,“带血的GDP”“有毒的增长”仍大行其道。

以地下排污为例,这一现象并非今日才有。2010年4月《半月谈》就曾以《揭开污染地下转移黑幕》为题,在全国舆论界首次深度披露了地下水污染问题。记者深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调查历时半年之久,向公众独家揭示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地下排污路线图: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逃避监督检查,通过渗井、渗坑、渗透池将大量工业废水、污水偷排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百姓苦不堪言。报道刊发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然而,近三年过去了,据记者了解,一些污染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大肆偷排,当地政府则装聋作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本刊编辑部曾将有关情况反馈到相关主管部门,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地下污水还在横流,当地百姓依然生活在毒水困扰中,这种漠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态度,实在让人气愤。

对污染问题听之任之,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错误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说:有的地方领导当面说环保重要,背后还是GDP挂帅。而公众所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这种不作为、乱作为。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许多涉事企业规模大,效益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利税大户。出于GDP增长、增加税收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偷排乱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监管、执法不力,甚至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导致污染愈演愈烈。因此,要想根治污染问题,除了用重典、出重拳查处问题企业,使之无处遁形外,还须严厉追究相关监管者的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当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须知,发展不只是单纯的GDP,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挂帅,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环境是最基本的托底保障。为经济社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弃守的底线。

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望中,我们看到了中央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好价格等多种手段推动环境治理,使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健康,”

资源环境的“瓶颈”正越收越窄,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环境保护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改变,绿色转型步伐亟待加快。针对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PM2.5监测治理正逐步铺开:对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也将开展;多省份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跨流域联合治理水污染行动也在酝酿中……人们期待,这些政策、举措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为解决污染问题发挥作用。

对公众日益觉醒的环保意识和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更需加倍鼓励和呵护,充分保障公民对环境问题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春节期间,公益人士邓飞发起“家乡污染全民拍”活动,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响应。“共同治理水污染,还我青山绿水”既是政府的应有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亿万国民的新期待,而兑现承诺、顺应期待,治理环境污染绝不能手软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架下进行:要向全社会讲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缺失了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全然没有意义。更何况如果没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连生活的前提都没有了,遑论发展。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上营造制度环境,通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向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企业从账面上看效益不错,其实是大管子把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那些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曾经有位市长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这样的感受发人深省。

要改变这种现象,企业一定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可能。企业应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决改变把资源成本和环境生态成本外部化的行为,让企业的效益成为不欠生态账的效益,用充满阳光的利润为美丽中国奠基。

——建设美丽中国,公众是主人。

如果说生产方式的主体是企业,生活方式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来,全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但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方面测算,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要占到三分之二还强。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即将过亿而且增速不减。高排放、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压力,从这两个数据可见一斑。反过来,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情况就会不同。仅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例,今年北京烟花爆竹的总体燃放量在下降,而且相对集中在除夕和初五这两个节点,其他地方烟花爆竹的销售量也都有下降的报道。这就是公民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每个公民都是美丽中国的主人。

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1+1>2的效果。比如,我们大力倡导公交出行,可是城市私家车增长仍然很快,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共交通不够便捷。如果政府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体面的公共交通,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新车性能,公民尽量少开私家车、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形成共振。所以说,公众转变生活方式的背后既有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的责任,又有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的义务,这三者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戒奢何难

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

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试问,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竟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

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且是你怎么践行。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日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几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

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

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一个源头。政府主导,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一些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带有先天的模糊性、随意性。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财政转移,与这些公共权力相连接的稀缺资源的分配,都是攸关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要去争,去挤,去求。这就给“跑部钱进”的队伍拓开了陆续跟进的路道.给“吃喝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创意无限的空间。

戒除官场奢靡风气,既要治流,更要清源。显然,政府改革应当提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削减或转移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杜绝“跑部钱进”顽疾: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辅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度。

更重要的,是把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取决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取决于最大限度地加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力度,使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还是在2006年,深圳3位公民就开始了“公共预算之旅”。他们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预算案的申请,直接引发了社会对公共财政改革的强烈期待。因为你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你就必须向老百姓公开,必须告诉老百姓钱是怎么花的。老百姓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修改你的预算。后来的四川省白庙乡政府网上“晒账单”,已是改革实践的一步勇敢的迈进。一笔笔公布财政公务开支的详细账目,每一项费用支出均标明时间、金额、事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改革的指向,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科学进步的公共预算制度,从而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搭建更有效的制度平台,为理性化责任政府的构建提供更坚实的民主支撑。

公务接待改革也已不容迟滞。关键是确保公务消费支出的真实性、程序性和民主性,确保社会监督的法治化、制度化、日常化,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廉政成效。

戒奢已是一个老大难。但知难不难。路径已经清晰,我们要鼓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

戒奢也是一个突破口。从作风建设到制度创新,由此拓开更深层的改革,社会呼唤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都是改革者

社会再一次燃烧起改革的热情,期待再一次升腾在人们的心底。比期待更迫切、更可贵的是实践,是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顸层设计被寄予热望。只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非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如何重塑改革动力机制,在与基层实践和群众诉求的密切联系中汲取改革的力量,在超越部门利益的制约、协调多元群体的纷争中坚守改革的公平?如何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参与、推进改革的进程?

我们见证了底层创造的力量。

安徽小岗18户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小企业改制中的股份合作制,还有闯过户籍藩篱挤进城市大门的自发民工潮……这一幕幕雄壮的景观,构成了中国改革编年史上最光彩的篇章。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基层改革实践中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如在城市化潮动中政府让农民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两个置换”,推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村新社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的“腾笼换鸟”,还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政府政策鼓励行政强势推动下的资本上山、资本下乡和资本进村……可是,这些创造是否保障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权益公平?真正的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创造在哪里?我们高谈要凝聚改革共识,要促进利益共享,但是,没有表达,何来共识?没有参与,怎保共享?

政府干预市场的边际要清晰,政府主导改革的取向要理性。尊重民众的实践探索,呵护民众的首创精神,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和深刻启示,我们应当记取,倍加珍惜。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生气,持续迸发推动改革的激情。

我们也见证着事件倒逼的力量。

想当年,中国改革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在挑战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逼进改革,这也是一条颇有成效的改革路径。

个体生命的非正常伤害,召唤起全社会的深切检讨和体制反思。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因没带暂住证被收容殴打致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饱受诟病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正式废除。相隔近10年,湖南妇女唐慧因女儿遭强奸上访而被劳教的事件令人痛心,折射了劳教制度的严重缺陷,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呼吁,促使存在近60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有望在2013年发生重大改革。

利益诉求的非常规冲突,也直接倒逼着深层次矛盾的求解和深水区改革的突破。中国正进入转型时代。这是公民权利意识加快生长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频发的时期。一些地方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倒逼土地征用、户籍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我们难以回避倒逼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只有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其中蕴涵的改革的机遇。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多个“拐点”“陷阱”需要跨越,有多重“风险…危机”需要转化,有多种“两难”“悖论”需要求解。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从消极被动的压力型维稳转向积极主动的改革型维稳,在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期因势利导加快深层改革的攻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

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行政听证等。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

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赢得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光明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历程。在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当务之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减轻对出口需求的过度依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区域、城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急需解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成败关键。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中国经济提升自己的站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更将强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制的激励作用和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赢得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

改革开放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综合发展。深化对制度体系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精心设计,坚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背景链接】

2013年3月5日,有无数国人为长春两个月大的婴儿小皓博伤心落泪,这名婴儿本来被留在自家车里保暖,未料到车被盗走,盗车贼周喜军在逃跑路上发现车内的婴儿后,残忍地将其掐死、掩埋于雪中。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不该苛责婴儿父母、社会力量和警方。婴儿死于犯罪事件而非意外事故,父母不应对此负责。的确,父母不该把婴儿单独留在车内,但这是指一种安全育儿方式——为了防止窒息等常见意外事故。但一个正常社会不能要求人们“时刻防盗贼”,这种“时刻提防”是对人们提出过高的注意要求。在自家超市门口车被盗,应该怪贼太猖獗而非失主没捂紧。如果说小悦悦的悲剧中其父母还负有疏于监护的责任的话,本案中小皓博的父母不该为结果负有责任。

“兴师动众”的营救与婴儿之死无关。有不少人认为这次媒体、社会力量、警方总动员参与营救的方式不妥,会对犯案者形成压力而致使其走极端。然而从周喜军自首后的供词可以发现,他在发现车后座有婴儿后不久就对婴儿下了毒手,时间是在八点左右,距离车辆丢失时间不足一个小时。而在周喜军杀害婴儿时,除了部分电台,媒体、公众和警方的大规模参与搜救其实并未开始,且电台的广播内容也多是以安抚为主。事实上,至少在儿童失踪,特别是遭遇绑架时,“兴师动众”也是一种国际惯例。以美国为例,“安珀警戒”是当美国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的一种警戒。一旦确认儿童因为绑架而失踪,负责调查该绑架案的警察机构就会迅速决定是否发布“安珀警戒”。

[原因]

从药家鑫到周喜军,不健全的人格让他们穷凶极恶。决定人行为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一个人拥有不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他错误的看待事情,进而做出错误的行为。郑民生砍杀幼儿,在于他错误的把自身境遇不佳都看成“别人的错”,因而要报复社会。李磊在制造灭门案时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于他错误的把自己的命苦看成“人活着就是苦”,因而“帮”自己的孩子“解脱”。药家鑫捅死被他撞倒的妇女,在于他错误的把逃避责难看成最重要的事,因而先想到掩盖。人格健全的人也会在利益诱惑下犯罪,但出于利益考量也不会无必要的扩大罪行,而人格不健全者的偏颇认识会使其行为偏激化,走向极端,小事化大,显得更为穷凶极恶。

[措施]

一个人刚出生在世上,其人格犹如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将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最重要的一笔,然后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画好了,少儿会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画不好,就会成为社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专家建议:

加强社会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将个体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条件结合起来,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培养个体的价值观,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塑造健康的人格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格素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支撑,很难想象能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体系;健康的人格素质能促进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只有拥有良好的人格基础,才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走好人生之路。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提出,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送礼收礼成风、趣味低级生活作风败坏、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缺德”现象引发人民群众不满,污染了社会风气,也败坏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标准表述】

[原因]

官德缺失的原因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道德滑坡。当下不仅官德,整个社会道德都面临着考验,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符合市场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形态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真空地带,没有了信仰、没有了道德底线和道德追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变得扭曲。有媒体指出,全民道德出现了大滑坡大倒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道德将向何处去,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二是体制、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们对官员道德建设不重视,仅从反腐倡廉的角度去约束,而缺乏相应的建设机制。

三是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够。许多领导干部自身忽视党性修养,忽视世界观改造,导致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仆意识淡化是一个普遍而相当严重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缺德,对于共产党员来讲,就是党性弱化。公仆尤其是领导干部缺德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党性、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方面,“官德”必须制度化、法制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寄托在官德身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官德养成不能仅靠自律,还要靠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应将官德的考评置于干部的选拔任用的首位。近年来,党中央不仅从理念上倡导官德,更把官德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贯彻到干部选拔、使用、管理、考评等各个领域。首先是在干部选拔中高度重视干部的德,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其次,将官德纳入官员考评之中。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道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干部道德列入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

此外,官员要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相关制度、法律的同时,培育和建立现代官德也已刻不容缓。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练就的。干部要坚持以德修身,“牢记为政之本,常修为政之德”。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道德是内因,法制是外因。只有内因——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廉洁自律的高度,外因——制度性反腐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掌权者“缺德”,则权力腐败现象必将泛滥,制度性反腐执行起来必将阻力重重。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值得每一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深思考。

【背景链接】

继雷政富之后,又一个官员因不雅视频落马。据称,因不雅视频和艳照被网络曝光的河南商丘原信访局官员张民强,涉嫌职务犯罪,已被移送商丘市检察机关并被刑事拘留。尽管张已退休,但反腐败没有退休期。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22日在北京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标准表述】

客观而言,我们关于反腐的法规其实并不少,甚至不乏一些非常严厉的规定,但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些法规主要都是在体制内对权力进行监督,而实践说明,仅仅依靠体制内监督,其实际反腐效果比较有限。

[现状]

特别在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执政党掌握的各种执政资源也不断丰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特权思想在不少意志薄弱的执政者身上已经滋生,且越来越疯狂、越走越变形,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焦裕禄式者越来越少,雷政富式者越来越多。

[影响及意义]

当此起彼伏的网络举报,以触目惊心的大起底方式让官员的腐败过程、场面一览无余,社会公众就会对整体官员形成不良印象和负面情绪,最终就会连累党的威信。如果不进一步畅通传统反腐渠道,对那些真凭实据的举报推脱不决或泥牛入海,只会把举报力量全部赶到网络等新兴渠道上去。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反腐带给传统反腐渠道的是紧迫感,催促传统渠道必须发力、提速。

[措施]

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取得民众充分信任,就必须动真格、下重手,让每一条反腐渠道都管用,让每一个腐败分子都没有好下场。如此,反腐败就会越反越释放正能量,越反越得民心。因此,中公教育[微博]专家建议:

首先,要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通常官员对于腐败行为会有一个风险评估,所谓不敢腐,即腐败的风险太大,也就是常说的违法成本过高,一旦有这样的心理预期,官员通常不敢“伸手”,“伸手”的风险过高,怕被“剁手”。“裸官”之所以盛极一时,便是由于他们能够承受预期的贪腐风险。这就要求对贪腐官员的惩戒要具有更大的震慑力。

其次,要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官员之所以能腐败,凭借的是手中的权力,能给要“办事”的人找到“捷径”。限制官员手中的权力,是反腐的关键。要规范政府部门各项工作流程,特别是在审批以及招投标这类易滋生腐败的领域;规范官员升迁制度,因职位升迁导致的腐败现象不在少数,买官卖官并不少见;限制“一把手”的权力,“一把手”权力过大,极容易形成“一言堂”,在权力催生的自我膨胀下,腐败的概率更大。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是从源头反腐,当官员能“伸手”的地方少了,腐败自然会随之减少。

最后,要建立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使腐败不易,就要让曝光和调查容易,就必须对官员“知根知底”,各国的经验表明,官员的财产公开制度,是目前最好的“防火墙”。一旦公开官员的财产,媒体监督的力量更大,直接从技术上降低了官员腐败的可能性,也为官员处理贪腐所得放置了障碍。从目前网络反腐的案例来看,许多腐败官员都是因为奢侈品、名下房产等被曝光而下台,由此可见,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势在必行。

【背景链接】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怎样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事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情。目前农村养老、农村医疗都缺乏必要的保障,能够妥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专家解读】

根据现实情况,福建公务员考试网认为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正确看待农村养老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历来实行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社会和经济变革,家庭养老正在受到来自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的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趋弱化,我们要加强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型。

第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最佳养老模式,因此,要巩固和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就老人而言,居住在家里有诸多好处,其一,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保持之前的生活节奏;其二,老年人可以通过照料后辈,参加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等,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感。政府应该促使家庭养老由传统的道德约束转变成法律、制度的约束,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第三,对家庭养老的事宜制定相关制度和奖惩措施。其一,对善待老人的家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其二,依法打击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恶劣行为,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其三,对部分由于子女残疾、失业等原因而无力赡养老人的家庭,当地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在就业、救济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第四,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根据我国农村当前的现实,应该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并在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例如:在条件好的农村可以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费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方法,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在条件差的农村,政府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

【背景链接】

据调查,有79.7的%的网友反映所在的城市“打车难”。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有8.48%的人表示通常需等待半小时以上,45.29%的人表示打车需等待10-30分钟,只有占总体比例11.68%的人等出租车的时间在5分钟以内。

“打车”之所以难,不只是因为出租车数量少,也不只是因为道路拥堵,最让人恼火的是,明明车来了还拒载,或者要个高价--“不坐滚蛋”。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1-2012)》认为,这说明打车难的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其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多元化都增加了对出租车的需求;

其二,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不断加剧,为避免堵车影响收入,上下班高峰时段很多司机不愿意跑拥堵路段和主城区,导致市民在一些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附近很难打到出租车;

其三,城市建设影响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

其四,同进出租车行业不规范,拒载行为屡屡发生。这也是导致打车难的人为因素之一。

其五,监管部门无作为,出租车公司无管理动力,民众无维权意识。

[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首先,加强监督管理和惩罚力度,优化出租车运营模式。要坚持优先发展公交战略,并调整出租车的运价结构。出租车的市场定位原本是为外来商务旅游人员、城市应急人群出行服务的,通过价格杠杆分流一部分客源,把出租车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同时建立信息化的出租车调控系统并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拒载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打车难的问题。

其次,光靠监管不能治本,还需重新分配出租车行业的利润。司机普遍拒载的原因是载客会赔钱。即便监管的水平提高,只靠监管作用也是有限的。所谓有果必有因,目前出租车“拒载”现象普遍的原因就在于,在拥堵的时候载客划不来。因此,应对拒载,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准入资格。开放市场,让个体经营者也能通过拍卖获得牌照参与运营出租车,从而提升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无疑将有助于减少“拒载”现象。而在通讯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个体经营的出租车同样也能提供很好的服务。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租车行业都是这种公司和个体经营混合存在的形式。

最后,彻底解决“打车难”,还需提升城市交通能力。其实,“打车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城市路面交通过于拥堵,这个城市病,只能通过加快大型公共交通的建设来解决了。

科学管理城市与城市建设

【背景链接】

近年来,尤其是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我国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制度日臻完善,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对城镇规划工作不够重视,有很多随意性和短期性行为,个别城镇甚至出现了“一个将军一个号,各吹各的调”、“编规划,纸上画、墙上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怪现象。

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的基本手段。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管理、监督等工作都马虎不得,这涉及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也关系着社会各个行业、部门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城市建设重点在科学规划

规划不要“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要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认为,缺乏规划的城乡建设,往往会钱花了,事做了,却浪费了,甚至造成破坏。

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灵魂、是纲领,决定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决定着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水平。同时,它还是宣传广告,是招商引资的„引子‟。”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

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的需求

要转变城市规划思路,紧紧围绕“文化是灵魂、道路是骨架、产业是支撑、水系是血脉、生态是衣裳、功能是命脉”等六大主要元素,大胆设想,超前策划。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在工业化时代,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是机器的需求,即水电、交通,而不是人的需求,这种思路至今对一些城市的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影响。梅州推动新型城市化工作,必须改变规划思路,将关注机器的需求,转为关注人的需求。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马向明

宜居城市环境很重要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环境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民心工程。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城乡环境整治事关民生,环境好了,群众生活会更舒适惬意。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招商、抓文化、抓旅游,更是抓民生。同时,城乡环境整治不单是卫生问题、秩序问题,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原因与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现“地陷”、城市“看海”、“道路桥梁垮塌”“短命工程”等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

一是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

二是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管理理念和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而协调的规划、建设有关。

三是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建筑设计短命的结果。

四是工程质量低下是事故出现的关键因素。

五是缺乏严格的问责机制。

总的来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频繁出现,是决策失败的结果。一方面,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挫伤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业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城市的发展考验着城市政府的决策、组织能力、应急管理水平。

[对策措施]

各级管理者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科学管理城市:

一是必须使城市规划更科学,明确责任。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仍然是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于综合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力。

二是必须要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城市政府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和规划模式。

三是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自觉端正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益民生的事情,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问计于民。

四是严格监督,加强问责。将行政置于阳光下,导入有效的公共监督,让公众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控相关权力的腐败和资本暗箱操作。

13年福建公务员申论范文: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背景链接】

十八大闭幕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用自己的言行在力戒空话、套话,倡导说真话、实话。

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时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被外界概括为“中国梦”;并在讲话中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就要实干,而不能空谈。

11月2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李克强打断一些地方干部的念稿子发言,要求他们多谈具体问题。李克强就成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等项工作提出了一串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汇报材料里没有“现成答案”的。这种举措令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感到,照本宣科念稿子今后是行不通了。

11月30日,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一位专家发言刚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就被王岐山打断。王岐山说:“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

这种务实的作风,与“中国梦”等关键词一起,可被解读为“新变革”。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解析】

【名人箴言】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习近平

我们应该提倡的文风是“短、实、新”。它的对立物就是“长、空、假”。

——习近平

[理论根基]

总书记指出的空谈之所以误国,其弊有四:

第一,空谈掩盖的是价值观的空洞,语言平庸意味着思想的平庸。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表达,这是颠扑不破之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改革锐气,观念的保守落后,必继之以乏味空洞的表达。现在如果不扬弃空谈,不解放思,中华民族不会有复兴发展的希望。

第二,空谈筑就了专横与特权之墙。当下,一些地方官场八股式表达,仿佛根深蒂固,台上的官员一开口,套话空话便自来水般滔滔不绝,仿佛用篱笆墙自我隔绝于大众,维系一种虚妄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败坏了党群之间、官民之间的互信、共识与鱼水关系。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第三,空谈屏蔽了真相,纵容了虚伪。***、雷政富等一干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却蝇营狗苟、伤天害理。此种风习还在四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作文中的“假大空”和电视镜头中的“标准化表情与表达”,让下一代的失真与失实成为常态,毒化了纯真朴实的民族气质。

第四,空谈放任了懒政之风。一些主政官员习惯于秘书和下级准备讲稿,安于成为会议和讲话“道具”,甘当不动脑子、不察民情、不干实事的“三不”官员。久而久之,懒政、怠政、惰政成了官场流行病,漫天花架子,乏人做实事。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实干兴邦的意义]

推崇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革命传统。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总书记再次警示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力戒空谈,多干实事,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当前,有的同志满足于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了解实情,不研究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责任感不强的反映,都是心思和精力外移的表现。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要在全社会倡导一股“实干”之风。

实干是一种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精力向工作上集中、向任务上集中、向务实上集中,要有一种干不好事、干不成事就吃不香、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工作没人干心不安、工作没干完心不安、工作没有干好心不安的思想境界,把工作一项一项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实干举措]

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务必要坚持做到“四要四不要”。

一要志存高远,不要志大才疏。人要有鸿图大志,志向要高远。有立志干大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志愿,在造福人民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应该积极倡导立志干大事、创大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但不能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才学疏浅。

二要厚积薄发,不要浅尝辄止。俗话说,一罐水不会响,半罐水响叮当。要加强学习、实践,积累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尤其在当今新形势下,提升境界需要学习,丰富生活需要学习,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需要,作为一种品味。

三要真抓实干,不要飘浮虚夸。要多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真正研究实际问题,真正拿出解决办法。过去基层干部有“四件宝”,即单车、草帽、雨靴、电筒,方便进村入户抓好工作,现在仍值得提倡和恢复。

四要淡泊名利,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对待个人升迁,有机会进步固然高兴,没有机会进步也要心胸坦然,千万别为名利所累、所困。过分看重名誉、升迁,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个人和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力戒空谈。跨越发展的时代,崇尚的是实干精神,呼唤的是实干作风,需要的是实干行动。只有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干苦干,我们的国家才会建设好,我们的民族才会发展好,全体中华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会如期实现。

收入悬殊渐显形 催逼政府新调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改革之初打破了平均主义,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旧的收入分配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收入悬殊渐显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种种迹象表明,只有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才是解决收入分配悬殊的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我国打破原来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初级分配阶段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必然的。但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很多问题,必须予以解决。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必须由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国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计者、实践者、指挥者和推动者,在保证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市场化改革,矫正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分配的功能主要是为满足效率目标提供动力机制,其缺陷是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公平,引发社会不稳定。市场本身是不能够创立和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公平必须由政府强制地建立和维护。通过变革财产关系、发展教育、加强卫生保健、扩大就业等措施,政府有力地克服或缩小生产条件上的差别,是对市场缺陷的有力弥补。

健全宏观调节机制,创造公平的社会条件。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缩小地区间差异。同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西部进行必要支持,对于收入过低的一部分群众,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

调节高收入人群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政府采取有效调节居民收入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方式,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尤为突出的是社会上存在的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极易导致社会心态的严重失衡,因此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收入悬殊渐显形,这在一定程度上毁损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崇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政府的天职和良心,因此,唯有加快市场化、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调节高收入人群收入,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达到提振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背景材料】

在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浙江微观经济主体举步维艰,浙江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1~8月省内小企业亏损额增长50.3%,比上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额增长达2.4倍,比上半年扩大了1.5倍。浙江企业遭遇的困境比全国其它地区相对更加严重。企业信心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指数,抵御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题目】

请从我省实际出发,围绕“给定资料”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1000~1200字。

【范文】

弘扬浙江精神 抢占发展先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是我们的立省之本,也是我省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赢得发展先机的动力之源。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持续扩散的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在浙江精神的感召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直面金融海啸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给浙江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作为一个外贸总额占经济总量52%的出口大省,作为一个产值与出口紧密相联的制造大省,外需不振对浙江的影响最直接、最严重。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省内一些地方停产率达到了9%。浙江经济的出路何在?这不仅是政府案头的严峻课题,也是企业和全省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从历史纵向来看,浙江的发展曾经一再遭遇低谷,无论是吴越争锋时吴国对越国的压制,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生产力的破坏,还是建国后浙江经济的长期停滞,每一次低谷莫不伴随着转折,浙江人和浙商总是善于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每一个转型期,用自己的辛勤才智缔造了一次次繁荣奇迹。正如吕祖善省长所指出的,过去30年,浙江人和浙商在逆境中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在当今金融危机大风暴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找准问题症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浙江精神支撑的浙江人民,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占得先机。

迎接危机挑战,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我省经济对出口依赖过重的情况,要着力推进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转变,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把促进消费增长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优先选择,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启动消费。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要采取增加收入、鼓励消费的两手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引导企业重视国内市场,把潜力最大的农村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启动内需,使消费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迎接危机挑战,根本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针对我省制造业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价值链低位的情况,要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强化企业“变则存、不变则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我省产业结构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构筑我省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由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

弘扬浙江精神,大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锻造自己抗御危机、持续发展的能力,必将唤醒浙江经济的生机,使浙江再一次从低位奋起,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先机。

【点睛论点】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指出创新对于民族、国家和本省的重大意义,点出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与走出危机困境、抢占发展先机的内在联系,使“浙江精神”与“自主创新”有机统一于应对危机的过程之中。随后,文章揭示了转“危”为“机”的两条基本途径,提出了应对危机、迎接挑战的两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思路,即:迎接危机挑战,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将转变与创新同经济普遍规律和浙江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出了转“危”为“机”的路径。

【妙言隽语】

1.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持续扩散的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在浙江精神的感召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直面金融海啸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2.在当今金融危机大风暴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找准问题症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浙江精神支撑的浙江人民,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占得先机。

3.要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我省产业结构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构筑我省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由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

【文章点评】

转“危”为“机”是现实问题,须以本省实际--形势和政策为基础;也是理论问题,要对相关的经济理论和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等总体战略有切实的掌握,才能将抽象的理论和政策运用于浙江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

《弘扬浙江精神 抢占发展先机》以主题为标题,体现了“转危为机、以自强创新推动发展”的作答思路。文章的段落、结构形式灵活多变,没有模式化、僵硬的痕迹。内容上以“弘扬自主创新、坚忍不拔的浙江精神”为主线索,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细微之处入手,抢占发展的先机,从而使浙江经济尽快走出困境,迎来一个盎然生机的春天。对策详实具体,切实可行,结尾处的语句再充实些会更好!

提供一些其他的备选标题:《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危为机 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卧薪尝胆 苦练内功--以自强创新推动浙江经济逆势发展》,《抓住机遇破解难题--构筑浙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写作带有明显“省策”色彩--即为本省经济发展或社会建设提出战略方针和对策措施的文章,应在立足省情、吃透文件、充分掌握本省大政方针的基础上融入本人的独特思考,以达到切中时弊和推陈出新。而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转„危‟为„机‟”问题做出的部署,集中体现为两个文件:《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省委、省政府应对危机、借机实现转型升级的大政方针就蕴藏在这两个文件之中。因此,如能事先了解文件内容、掌握文件精神,做到言出有据、策出有因,本文的写作就能高层建筑、流畅准确,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有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具体措施,则须对文件的相关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

解“读”十八大的民本行动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大报告中有关人民的暖人话语随处可见,细数十八大较往届出现的一些数字变化,不仅折射出党的民本理念,更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民本行动。

450万网民寄语--汇集民情的大行动。“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为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对十八大的希望和期待,新华网等网站开设“寄语十八大”的专栏,共有450万网民参与,提出的意见建议达19万多条。报告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党员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军队各大单位党委负责人,都参加了讨论,征求意见人数共4511人。正是有了广大民众的参与,十八大才能更好地把全民的智慧凝聚起来,制定出纲领和大政方针必将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群众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35名一线代表--尊重民意的真实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抽象的、虚化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为了保证民意及时准确地反应上来,十八大代表中有535名来自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比十七大时增加51名。作为实践的源头活水,一线代表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所急所需,能更好地看清阻碍发展的矛盾症结,更好地提出行之有效地对策建议,能进而更好地把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带到大会上去,为党中央制定决策提供了鲜活事例和宝贵经验。

145次出现在报告中的“人民”--体现民生的总纲领。在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分别出现了126和130次,仅在媒体摘登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就出现了145次,例如“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顺应人民共同愿望”等词语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实践证明,在地震中,人民最可依靠的是党组织;在风雪中,引领人民的是鲜艳党旗;在群众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是共产党员……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全党必将凝聚成众志成城、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用为民的心、对民的爱、坚实的行动谱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十八大不仅是党内的一次盛会,也是人民的盛会、国家的盛会、历史的盛会,必将为全党全国带来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土地保护一定要做到六个坚持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为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创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尽管如此,土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要做好土地工作,我们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把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各业各类用地合理需求。加快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坚持把强化国土资源保护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创新完善耕地保护和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总量调控、分区管理和准入管理,强化对重要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采管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海洋资源保护,维护海洋权益。

——坚持把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攻方向。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增强资源节约观念,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完善节约用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创新矿产资源节约技术和机制。

——坚持把服务社会维护权益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准则。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促进民生建设,发挥资源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收入调节、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调节、引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房地产调控。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好征地补偿安置,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拓宽地质服务领域。

——坚持把强化执法监管和土地督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察、社会监督”的执法监管体系,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全面实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坚持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制度,从重计划配置、项目安排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转变。转变管理职能,从重行政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监督、宏观管理转变,做好保障和服务。

做好土地保护工作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统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垃圾处理

(一)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上一篇:我的冬奥会梦成长日记下一篇:元旦的习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