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30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暑假

【调查范围及对象】: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潘塘村潘塘小学 【调查方法】:走访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主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教学条件,在校表现,理想梦想方面开展调查。

【调查分析】:潘塘小学是我的母校,在村领导的优秀领导下,个人觉得相对于新闻里面说的那些贫困县城教学条件还是好多了,但留守儿童还是居高不下。十几年前潘塘村是个发展还不错的地方,但自从带动它发展的陶瓷公司搬迁后,邮政所银行酒店也相继消失没有存在的价值,村里人多半失业,农村劳动力剩余没经济来源,年长点的不愿在外奔波的人开始从事农活种种菜什么的,大多数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下来的就是孩子跟老人居多,是留守儿童比较聚集的地方,一般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过年才回次家,小孩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但大家也知道90%以上的老人对于做错事的小孩最多只是说说不会像大人样严厉,农村孩子本来就野性较大,对于当方面的训导是完全不当回事的,久而久之,各种矛盾也相继出现。对于我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那的孩子的行为习惯都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这次调查更容易开展,相对来说数据结果比较准确更具可靠性。以下是我个人根据调查与自身经历对留守儿童的分析

一. 访谈了解

根据走访与老师交流统计潘塘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总共3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在也有将近100名以上,班里学习成绩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的、打架斗殴的、旷课迟到的、任性脾气差的80%以上是留守儿童。老师们也难教导,看着不听话就头疼。想跟孩子的父母谈谈孩子的问题让他们好好管教,可是家长也不在,后来老师也懒的管了,小问题的孩子慢慢也发展成了大问题的了。

二.留守儿童的成因

1.爷爷奶奶没时间跟精力照顾孩子,孩子成绩差

在家的爷爷奶奶由于家境不好,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到了农忙季节,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很多孩子就得自己承担起家务,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作为我就深有体会,虽然我不是留守儿童,但爸妈每天忙着工作挣钱,早出晚归,自己7岁就开始煮饭炒菜给妈妈送饭,可想而知留守儿童更是百般艰辛的。关于学习,爷爷奶奶更是无从下手,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比孩子还低些,孩子不懂的一方面不好意思问老师,另一方面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不懂的问题日加积累,学习成绩肯定也是跟不上的。我小时候还能偶尔在家门口的水稻田看见没有10岁的小孩子一个人牵着头牛喂草,失去了他应该有的美好童年,我们在上课他在喂草,我们回家在与小伙伴嬉戏他还在喂草,而他却只能与牛相伴。真的不知道孩子的爸妈怎么想的,没能力养孩子却生孩子,让他来这受苦。2.缺乏父母爱心理发育不全

部分外出打工却父母已故的家长把孩子寄养在兄弟姐妹那里。虽然说大多数是幸运儿能得到亲戚的喜欢与认可,因为毕竟在别人家,很多坏想法坏行为还是不敢表现出来,思想会早熟,尽量学会懂事去取悦亲戚。但毕竟不是自己家不是自己的爸妈,自己的想法不敢随便说出来,什么都藏着掖着,心理也就随即出现,性格阴沉,他们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只要他们自己知道内心的孤单挣扎与痛苦,他们羡慕别人美满的家庭,羡慕别人的小孩有爸妈买的玩具,羡慕他们有爸妈带他们去动物园玩,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父母的爱,不能无时无刻感受到父母的关怀。

3.监护人素质不足,教育偏差,孩子表现不良

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放任自己孩子做错事,就算孩子小时候偷东西都可能不会说他而是觉得高兴,家里得来的东西不费功夫。当孩子跟同学打架不管谁的对错就是站在孩子那边为孩子出口气不然就是丢了面子。让孩子形成偷东西是好的,打架有老爸撑腰的畸形思想。在学校当然是经常打架斗殴的坏学生咯。4.家长思想封建,目光不够长远

孩子学习不好,自己能力有限不会想办法去解决,就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脑袋就不聪明了,以后长大了就跟自己一样做苦力,不会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可以让孩子补习的好机会也因家庭负担不起而错过。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的兴趣爱好就更不用说,只想着以孩子学习为重,学习不好就要耐劳吃苦干活。

5.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

众所周知,就算相差2岁经历的人与事都是有很大差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是几十年来大家一成不变的热议话题,比较难搞定,更别说年迈经常过革命年代的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子之间的代沟了。爷爷奶奶们很难理解现在孩子的世界,他们能做的不是插手,而是一味的顺应,孩子做错事不打不骂,只有孩子嚎啕大哭的时候就买零食安慰,起不到教育作用。6.社会现状与家庭窘境使孩子的人生观出现扭曲

一直被孤独所缠绕的肯定能知道爸妈抛弃自己在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挣钱,所以让爸妈留在身边陪自己的前提条件是有钱,同学们一直歧视自己不愿跟自己做朋友也是自己太寒酸家里太穷,从小孩子就把金钱看得太重,而不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放在前面,长大后可想而知是多么势力的人啊。

三.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在班上是同学们眼中的坏学生,受到孤立,留守儿童女孩子中很多都偏男生性格,同性同伴不喜欢跟她们玩。父母不在家,孩子没怎么照看好,看起来邋遢的一般会受到同学歧视。

四.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1.家长应该时常打电话回家跟孩子交流,经常慰问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温暖,及时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孩子的第一手信息,当孩子真的出现问题时,应权衡轻重,可以选择回家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同时干点杂货铮点小钱,等孩子情况好转后再离开也不迟。

2.老师应该多点耐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学习。孩子不懂的多教教,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交流,毕竟相对家长孩子还是最听老师话的。多办点集体活动,让性格孤僻的孩子能更好的融入集体。

3.学校多开设点兴趣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挖掘他们的潜在才能。并定期开展各种比赛,让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在什么方面有优势,就算学习差也不至于那么悲观。

4.村委会应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如下:

(1)在外打工的家长在外头呆久了也见了世面,应该懂除了学习,孩子还可以在各方各面有出路,不应轻言放弃,多方面培养孩子,就算没钱也可以先借着,做长远打算。不能让孩子跟着自己穷一辈子,重走自己的艰辛路。(2)如果家庭负担不起多个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就少养,应抛弃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要不生到男孩死不罢休。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要对他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好的生活氛围。

(3)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虽然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真的是没办法的情况下,是需对孩子狠点,不能看着让情况一步一步恶化下去。4.国家干部应该:

(1)多体恤民情,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贪污枉法(最近看穷村子孩子上学难,教学条件差而村领导各种贪污挥霍的新闻看多了,偏个人感情),在其位谋其政。国家划拨的贫困扶住资金要及时一分不少地发放给需要的人。

(2)现在很多村官都是大学生,他们应该利用所学知识尽最大的努力为村民创造财富之路。比如村里资助资金不足却有想法的农民创业开设养殖场,资助村民搞承包之类的,创造大家一起致富的途径。我才疏学浅,深层次的就让村官们想想吧。

(3)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让孩子学习环境更好。(4)降低留守儿童的收费标准。

(5)加大社会关注力度,让大家可以主动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篇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55.59万人,在初中就读339.14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9%。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4.5%。

全国妇联于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而且也分布于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有 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 3-4 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 5 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 3-4 次,29.4%的学生一年只能见父母 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

篇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 被迫留在家里, 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从地域范围来看, 特指农村贫困地区;从打工主体来看, 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从年龄结构来看, 处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 调查内容

1.县级层面。包括“两免一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以及其对当地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等;留守儿童对家庭、社会、社区的影响以及致使他们留守的原因分析等。

2.学校层面。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比例、在校表现 (学习、行为、生活、人际关系、性格、兴趣等) ;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与采取的措施;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等。

3.留守儿童层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如何;留守儿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如何看待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讲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的生活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

4.监护人层面。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 包括衣食住行的现状, 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 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作用发挥得如何等;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 包括监护人是否与留守儿童谈心、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得怎样、父母在与不在留守儿童的表现有何不同等。

(二) 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基本上主要采取质性研究, 因此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辅之以问卷调查研究, 具体操作的方法是访谈 (个案访谈和集体访谈) 、观察、集体活动、作品收集与分析等, 具体方法如下:

1.个别访谈。本次调查研究共访谈30位相关知情人, 其中教育部门管理者5人 (县教育局领导2人、校长2人、教导主任1人) , 教师7人, 监护人8人, 儿童个案10人。

2.集体访谈。本次调查研究共进行了七场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对象为所选取样本学校的在校生, 访谈人数为200余人。集体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你怎么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对家庭和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 (正面、负面) ?你认为现在照顾你的人 (即监护人) 对你照顾得如何?

3.典型个案追踪。个案的选取过程中, 我们本着典型性、代表性的原则, 通过与班主任的谈话、观察留守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查看留守学生的调查问卷与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筛选, 最后对筛选出的1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典型个案追踪走访。为了全面了解个案的情况, 我们对其班主任老师、同学、家长及社区相关知情人士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访谈, 并收集了其相关的作品 (如作文、日记、绘画作品等) 。

4.课堂课外观察。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表现,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还采取了到班级听课、进行课外活动观察等方法。

5.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三所样本学校的480名同学, 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2~16岁之间, 班级辐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共发放问卷480份, 实际回收474份, 回收率为98.8%。

(三) 样本学校的选择

选择所处积石山县不同区域和经济水平的三所学校, 其中一所初中, 两所小学。覆盖四个乡镇, 20余个村庄, 1200余名学生。个案选择方面, 管理者和老师的访谈随机选取, 学生的访谈先通过作问卷和向老师了解情况,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案进行访谈以及开展相关活动, 并进行家访。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生活方面

1.留守儿童缺少应有关注, 处境孤独。当地教育部门和大多数学校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并不清楚, 他们所理解的“留守儿童”则为流动转学儿童, 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过相关统计。2.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留守儿童不能按时保质吃饭, 营养状况不良, 影响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上学读书的情绪。

(二) 学习方面

1.留守儿童潜在辍学率较高。据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该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不到1%, 这与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 但研究者从学校有关方面了解到, 某初中二年级某班前五名同学有三名被父母强行辍学, 去学做拉面和保姆, 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2.家务与学习的冲突。父母外出, 有些家务势必落在儿童身上, 家务与学习发生冲突。“我回到家里, 有很多家务事要干, 而我的学习也不太好, 回到家里, 想学一会儿, 都没有空。”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另外, 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娇惯儿童, 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 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注大于学习方面的帮助, 学习介入不够。

(三) 情感、心理方面

1.亲情的淡化和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表现得比较焦虑, 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以及研究者所收集的部分作品中, 得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家庭经济表现出忧虑的情绪, 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2.监护人难以理解儿童的心理, 有时甚至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研究者在调查中设置了一项“你有心里话一般会给谁说?”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首选的是母亲、好朋友和老师, 而不是爷爷奶奶。同时, 爷爷奶奶的某些失当教育行为更加激发了儿童的逆反心理, 使得双方的矛盾有所加剧。

(四) 学校、家庭以及社区教育方面

1.学校与家长失去了必要的联络。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动机, 但父母在外, 学校不能取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动向、情感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等, 父母难以及时知情, 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2.母亲的管教作用大打折扣。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贫困地区女性的文化程度远低于男性, 母亲在家庭中的威望很低, 儿童一般不听从母亲的管教, 有时甚至会发生口角和摩擦, 母亲的管教作用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

3.在社区内部, 由于群众的文化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不同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会削弱学校的教育成果。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 爷爷奶奶管不住, 因此会出现模仿诸如吸烟、喝酒、打架之类的不良行为和嗜好。

(五) 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 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现的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注文1】有留守儿童在谈自己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看法时说:“有的同学父母去外地打工, 觉得自己没人管了很容易会走上邪路, 比如抽烟、喝酒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得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甚至悲观。正如某个受访老师所言:“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孤僻, 缺少父爱和母爱, (虽然) 也有个别比较自立、自强。” 【注文2】

(六) 思想方面

1.求学动力下降, 思想压力过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或间接地告知留守儿童, 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但是, “这种教育是比较肤浅的、简单的, 只是停留在好好念书, 将来在外面容易坐车、好找厕所、不容易上当受骗”等这种浅层次的多识几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层面。另外, 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表示“理解”, 从而认为“他们在外面受很多苦, 我多想让我自己去 (打工) , 而不让父亲去 (打工) 。”因此, 儿童的求学动力将会不断下降。

2.父母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 对儿童的过低期望, 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左右着儿童的上学与否, 儿童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渺茫。

3.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波及到中国偏远的农村, 在西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好多大专毕业生国家分配不了, 当地没有其他出路, 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不仅影响到父母供给儿童上学的决心和信心, 更影响到儿童进一步求学的动力。

(七) 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出现偏差。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为体力活, 技术含量和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 只要加班加点, 多出力气就基本上能拿到比较“可观”的工钱。因此, 有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 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甚至粗暴, 对儿童的期望值也不高。再加上社区部分外出打工青年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以及国家就业难问题, 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认为读书无用, 有些留守儿童则为了对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表示“理解”, 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也定位为外出打工挣钱, 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对策和建议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从全民教育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以及从留守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角度来看, 面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问题, 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 政府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政府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要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设立一定的专门管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 借鉴和推广河南省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或不定期免费电话联系制度, 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整合社会资源, 调动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职能, 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二) 社会层面

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1.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 加强宣传力度, 使得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村委会等树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意识, 引起社会重视和广泛关注,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2.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督体系, 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4.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某些民间组织的高度重视, 为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便对当地政府提出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三) 学校层面

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可以改变儿童的错误认识, 使得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1.做好每学期农村留守儿童的统计工作,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以免出现极端案例的发生。2.充分发挥班主任与学生更容易沟通的优势, 可适当增加对班主任的资金投入, 全面发挥班主任充当“代理家长”的作用, 使其在更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以此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3.建立家长与留守儿童联系热线, 学校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动向和问题, 使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4.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5.打破原有一学期只开一次家长会的模式, 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机会, 随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 与家长进行直面对话, 增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6.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 以便了解其思想和行为动态, 也利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其父母沟通。7.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运作, 对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管理和解决。

(四) 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1.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亲, 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要转变观念, 彻底消除“读书无用论”的荒谬观点, 让儿童顺利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2.父母在外出之前对留守儿童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尤其要选择适当的监护人, 选择监护人不能仅仅局限在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还要与邻居、有关亲戚、留守儿童的同伴, 特别是要与儿童所在学校的老师进行协商和沟通。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活和学习上, 而是要对其包括心理、身体、情感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沟通。3.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戚充当监护人, 则应该尽心尽力, 认真负责, 不应该让留守儿童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爷爷奶奶充当监护人, 要转变观念, 不能一概否定儿童的某些正常举动, 同时对留守儿童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 在照顾好他们生活的同时,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以及心理和情感沟通。

(五) 儿童自身层面

对于处在正接受基础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来说, 社会、学校、家庭、政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给予其特殊的关注和关照, 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自己如何充分利用来自社会、学校、政府以及家庭所创造的条件, 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留守儿童应该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要科学合理的理解父母在外面打工的艰辛与不易, 并以此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追求上进的动力, 培养自立、自强、自爱的精神。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 主动向老师或邻居或亲戚或周围的同学寻求帮助, 及时化解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减少父母在外打工对自己的过多担忧, 使得自己真正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结束语

篇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现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现状

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4兄妹集体自杀悲剧的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高度关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这虽然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大量外出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截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102.55万人,也就意味着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随着出现,例如:留守儿童潜在辍学率较高、亲情的淡化和缺失、留守儿童缺少应有关注,处境孤独等,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更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未来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多数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生存环境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威胁。具体而言: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物资生活得不到保障。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亲都外出务工,使得家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留守儿童不仅要承受部分生活压力,还得忍受物资方面的缺乏;二是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老人年龄较大,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监护,从而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事故频发,严重危及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三是留守儿童精神生活匮乏。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加上缺乏父母亲的有效监管,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空虚,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以及吸烟早恋等问题司空见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堪忧

具体而言:一是撤点并校给很多儿童带来了上学难、上学贵。随着部分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入学适龄儿童的减少,使得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现象。这虽然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却使得很多农村儿童面临着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无形中打击了儿童的上学积极性;二是寄宿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堪忧。由于撤点并校使得部分留守儿童上学距离较远,从而使得很多儿童选择寄宿,但是部分寄宿制学校缺乏完善的生活设施,同时加上儿童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得很多寄宿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三是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由于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失,以及社会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不断上升,很多留守儿童初中没毕业,甚至小学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二、相关对策与措施分析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要想解决农村留守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政府。现阶段,为了可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并切实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保证这些措施可以落实到实处;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财政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例如: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学校老师工资待遇等,保证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教育,这样也有助于其未来发展;三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主动的解决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要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回家工作,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留守儿童都是由于老人监护,由于老人年龄较大,年老体衰,从而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护。这就需要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了,以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监护。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认识,使每一个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从思想上认识到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二是每一学期都需要做好留守儿童统计工作,并建立相关档案,从而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三是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成为其除了爷爷奶奶以外最亲近的人了,这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使其可以发挥“代理家长”的职责,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缺失,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四是学校可以与外出务工的孩子家长建立联系热线,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映其在家或在学校的动向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与孩子父母可以一同想办法加以解决,从而使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将其有效解决,从而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保护体系,使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呵护。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5-74.

[2]付光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薛坪镇果坪中心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2,04:101-105+45.

篇5: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张怡恒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但更大一个弱势群体———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农村的生活学习和安全健康等状况又如何呢?为此,笔者对地处苏北农村留守子女进行了专题调研。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经调查显示,其中一年内仅在春节回来的占82.3%,还有17.7%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但是,留守子女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小学学历或初中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因此,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子女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力,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再加上孩子自身心理存在问题干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自控力的形成。

监护环境令人担忧。留守家庭中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隔代监护成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在教育态度方面,严重缺乏良好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

孩子大多只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非但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因为爷爷奶奶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容易使孩子性格放纵,不服管教;而亲戚仅仅希望维持留守子女的生活,能有所交待就可以了,因此也是疏于管教。甚至有些孩子还产生了“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孤僻内向、胆小怕事的性格特征。安全健康隐患凸现。众所周知,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安全隐患诸多。对留守子女来讲,安全、法律和生理、饮食健康等方面知识是他们安全防范以及保护自我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对留守子女调查结果中显示他们严重匮乏该类知识。农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安全健康观念非常淡漠,对生理知识方面难以启齿。这些因素导致了留守子女安全健康知识处于真空状态。由于留守子女缺乏防范生活隐患的武器,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大的危机。特别是每年的暑假期间,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致使孩子出现溺水或突发事故死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严重威胁着留守子女的健康安全。

教育网络缺失,教育理念落后。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本身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子女教育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留守子女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农村基层教师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全方面教育效果甚微。再加上有的乡村学校应试性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无助。

对策与思考

今天的留守子女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很综合、很复杂的教育问题,并非凭借某单一主体在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依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协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思考: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问题。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设法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现有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并在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固定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具体说来,就是要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并在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创新家长学校模式,拓宽关爱平台。为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以隔代家长学校、“代家长”学校为平台,不断提升对祖辈等临时监护人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亲子家长会,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增强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儿童活

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

开辟家校联系新途径,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以学校和村委会为单位,定期向留守儿童父母寄发书信,让在外务工的父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开通“师长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同时规范开展家访、家长座谈、家长会等活动,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有效模式,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亲子交流新渠道。通过开设“亲子邮路”、“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信、通电话;通过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到外地探望打工父母、爱心电话亭等联系形式,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艰辛,消除情感隔阂,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篇6: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序 言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xx镇xx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留守儿童的问题事关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农村打工经济的兴起,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本文就法官乡留守儿童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日常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长,伴随而来的农民工子女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有多少?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们这样生存和发展?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祈祷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的、准确性很高的面向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都是局部的研究。来自南风网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2亿的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两千万的留守儿童。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要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到城市的流动儿童的数量,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中国社会调查所周洋等人展开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调查,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吕邵清等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和中国青少年研究院关于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与社会综合支持措施的调查和分析等一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和人口特征。

目前国内研究留守儿童最权威的是叶敬忠,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在中西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他们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和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留守生活对儿童成长、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关于留守儿童成因的分析,吕邵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分析视角:从个体层

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决定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素质的教育对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些研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必然导致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隔辈监护(达90%)、上辈监护(约5%)、同辈监护和监护缺失。甚至某些地方存在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如一些留守儿童必须照顾爷爷奶奶等。

所进行的局部调查大多以问卷形式进行。主要面向在外打工的流动父母和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学龄儿童展开。同时结合一些定性的方法,其中个案访谈占了很大部分。吕绍清等研究者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焦点小组讨论使调查对象之间、调查对象与调查者之间能够积极互动,讨论者思想观点得以充分表达,效果不错。

在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中,河南青城社会工作者曾经开展社工进入农村义助留守儿童活动,主要开展了留守儿童校外学业辅导,留守儿童调研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等活动,社工参与留守儿童生活,从专业的视角发现留守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当地政策有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学校里以教师为主,一个老师负责几个孩子,临时监护,学校还为留守儿童与流动父母提供交流平台,有的地区利用节假日开家长会,培训监护人,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应该说以上的一些措施对减少留守儿童发生问题的机率有很大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需要体制上的配套改革,国外就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问题的解决在于他们完善的儿童福利体系和监护体系,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条件受到了限制。现在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多种手段减少留守儿童的群体,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

本次研究我将从学校和村委会入手,展开数据收集,另外我们将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发现问题并为监护人提供一定的教育技巧。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设计了问卷,运用集体填答问卷的办法收集数据。我事先和学校取得联系,根据他们以前做过的调查了解到大概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再根据一定的比例抽取样本。我采用的是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我进行入户个案访谈,从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口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在深入各个学校调查的同时,我与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谈话中

了解到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一些表现。

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基本资料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中国每年有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实际务工的农民将超过1亿人,打工收入已经占据了农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打工经济形成。然而,伴随着大批青壮劳力背土离乡,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其中有大量的儿童因父母离开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留守儿童。同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带也存在着不少的外出务工者。广大农民工兄弟在揣着求生梦想进入远离故乡故土另一个“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家中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与日凸显。

(一)调查情况介绍

这次实地调查中,我获得了留守儿童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无效问卷2份。这些问卷经分析后得到的数据,在研究分析部分得到了大量的采用,为研究内容提供有利的数据。这次的实际调查样本包含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

除了对儿童的问卷调查外,还深入到学校,家庭,对一些留守儿童监护人,老师和村干部进行访谈,获得了不少定性资料。其中法官乡中心小学共有248名学生,其中有60名留守儿童,占所有学生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不小。

(二)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的展示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表现,人际关系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与分析,能够发现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一些应对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

在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进行了解是,我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父母的打工地点,务工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我认为,以上的情况回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以及他们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情况,这将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有帮助。调查发

现孩子父母务工大部分在西安、河南矿山一带。

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方面在选在外出打工之时,由于无法把孩子带到打工地点一起生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把孩子托付给在家的一方,而这些被托付或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人,也就是所说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我们在调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监护类型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长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哥哥或姐姐)或自我监护。在调查分析的类型中,其中母亲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为主。我在中心小学实地调查中,通过与学校老师交谈得知,学校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主要与隔代长辈居住生活。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多少少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他们的素质,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关心程度等都有可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心理,学习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着负面的作用。

三、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

1、家务的自理状况

经常做家务的占到52.0%,偶尔做家务的占到44%而根本没有做的也占到了4.0%。这可能与监护人对孩子的管理方式有关。

2、课外生活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普遍性的选择是看电视,占到37.9%。这与现代化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及留守学生对自己的娱乐范围可选取的能力不从心,看电视可谓是比较全面的信息,娱乐接收方式。看书占到27.5%,可见学习对他们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上网与玩耍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9.1%与17.8%。

3、与家人相处的状况

调查数据表明,67.7%的家人不会打骂孩子,而同时也还是有30.9%的会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而对被打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选择却是有点令人担忧的。数据显示,不说话,藏在心里的占到29.7%。和他人吵架的也占到了24.3%,选择发泄的如哭,不回家,摔东西之类的占到了41.8%,种种数据表明了,留守学生在缺乏完整家庭关爱的环境里,更倾向于形成内在的性格。

4、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照顾状况

家人在给予孩子照顾的大部分是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照顾,在这方面占到了49.6%,但留守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上的辅导监督却有不足,只占到了27.0%(多选)。

四、留守儿童学习表现状况

对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分析主要着重:留守儿童的成绩分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自己学习成绩的归因、与老师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与分析。

1、留守儿童的成绩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成绩中等偏差,成绩中等的占总体比例的41%,不好的占到21%,而成绩优秀的只有5%。同时发现在学习成绩上女生略好于男生。

2、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留守儿童上课发言的情况看,较多为偶尔发言,占55%,其次为经常发言,占21%,害怕老师提问的有16%,而从来没有发言的有8%。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占65%的儿童回答不经常复习,经常复习的有32%,从不复习的只有3%。

但总的来说,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我认为,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上得不到强有力的保护,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3、在与老师的关系上,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很好的。

由于缺乏督促与鼓励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成就感 ,成绩一般;只有小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够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身体差和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四、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状况分析

父母外出打工,必然也会给儿童的交往世界带来诸多的影响。因为缺少语言交流,更缺乏情感的沟通,缺少亲情呵护,造成情绪消极,交往中怕受挫。监管不力时,极易形成小团体,易受小团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流动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情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五、建议与策略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

发展。我认为:

(一)以乡镇为重点,对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以学校为重点,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摸底;是以相关部门和教育专家、家长代表为重点,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后,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寄宿制”学校的建成也为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们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大大地提高了他们打工致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组织开展 “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主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本课题组对铜仁市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从监护、学习、心理、品德、安全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行政区域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 少数民族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7.16%, 工业发展薄弱, 经济欠发达。截至2011年, 全市总人口427.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8.05%, 城镇化率为33.5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21% (3) 。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铜仁市农村经济落后,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较大, 留守儿童的问题亦非常突出。

据原铜仁地区妇联2008年的不完全统计, 铜仁地区约有农村留守儿童121250人, 约占全区7~15岁儿童的23.3% (4) , 比全国平均比例略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留守儿童经济较为富足, 学习尚属优良, 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 能够体谅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但是在监护、学习、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1. 监护问题

监护缺失与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调查表明, 铜仁市仅有约30.7%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父亲或母亲的监护之下 (5) 。而接近70%的农村留守儿童或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或是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甚至还有极少数是单独生活。《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个方面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是, 大量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现实状况, 使得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特别是出现了部分留守儿童遭受不法侵害和走上违反犯罪道路的现象。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 家庭的亲情教育、情感交流和关爱保护功能几乎丧失。可以说, 监护不力和亲情缺失是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德和安全等方面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 学习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在学习上缺乏父母的指导、督促和帮助,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端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自制力较差, 学习成绩偏低, 迟到、旷课、厌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查中, 有近70%的孩子表示, 如果父母在身边, 自己的学习会更好些。对于这种现象, 学校也很无奈, 校方表示,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 留守儿童的父母工作流动性较大, 校方在工作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无法与家长及时沟通, 而家长几乎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属或者没有能力管教孩子, 或只关心孩子的生活,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漠不关心。

3. 心理问题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 对孩子的正常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外出打工, 对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亲情的缺失, 这种缺失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 往往无法及时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变化。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 对自己的身心变化、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也存在着种种困惑与烦恼。调查中, 约有40%的孩子表示自己经常感到孤单, 约有50%的孩子表示有心事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宁愿闷在心里。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 长期处于缺乏亲情呵护和家庭交流的环境, 容易养成冷漠、自卑、封闭或骄纵、随意、任性等不好的性格。

4. 品德问题

在调查中, 品德问题也是学校提及较多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束, 往往容易产生品德问题。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文化水平较低, 对孙辈存有“隔代亲”的现象, 往往对孩子较为溺爱纵容, 重视物质上的给予, 轻视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 放任自流;而其他亲属通常对寄养在自己家的留守儿童只求平安无事即可, 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则关心不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留守儿童往往由于缺乏教育、引导和管束, 出现品德偏差和懒惰、撒谎、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5. 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 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思南县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这一年中共有8名儿童意外死亡, 其中留守儿童就有6名 (6) 。从其他地区的情况来看,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本身缺乏对危险的认识能力和自救能力, 时常会发生诸如车祸、触电、溺水、坠崖等意外, 也容易遭受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三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 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是涉及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用工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性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政策、法规、制度和社会心理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地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 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从铜仁市来看, 各级党委政府、妇联、教育部门和学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关爱留守儿童, 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针对本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快构建减量机制

构建减量机制, 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务工人员举家进城, 让子女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二是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解决子女与父母不能共同生活的问题。

2. 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

首先要对涉及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完善监护制度, 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法定监护职责, 积极探索有偿委托监护, 逐步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问题;二是设立监护监督人员, 通过立法赋予其对监护人监护情况的监督权, 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

3. 逐步构建全方位关爱网络

要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 按适当比例将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纳入学校编制,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在村里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园, 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教育指导, 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强政府干预, 构建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在县、乡两级设专岗负责留守儿童保护, 在村一级设留守儿童信息报告员, 确保一旦发生问题, 相关人员能够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 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 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情况尚可, 但是在监护、学习、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 建议构建减量机制, 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构建政府牵头, 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全方位关爱网络。

关键词:铜仁市,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对策研究

注释

11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2 2011年10月22日, 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 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 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33 《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 (2012) [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社区照顾下一篇:大连分行企业文化学习验收试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