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2024-07-12

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精选8篇)

篇1: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浅谈职高物理的教学特点

为用而学学而能用――浅谈职高物理的教学特点

文/周祝华

摘 要:职高物理作为机电、电子电器等专业类学生的一门文化课程,也是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根据教学经验,从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细节问题和教学技巧,对今后的教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理论基础;为用而学;学而能用;综合技能

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教学和实践都是围绕这一点而开展的,具体的教学特点与普高有所不同,以下就我在多年的职高物理教学过程

中总结的一些教学细节问题和教学技巧展开探讨。

一、正确认识职高学生的基础,做到因材施教

职高学生相对普高学生而言,普遍来说,学习基础较差。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把一些用得不多而高深的理论推导在课堂上讲解,那样会让他们望而生畏,产生物理难学的思想,因此,因材施教很重要,这里的因材施教中的“材”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学生(人才);另一个是教材。有时反而只讲一些对生产生活有用的结论性的东西,他们却能较快地掌握。如,力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们对职高学生只要求会具体应用即可,如两个拉力之间的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而没有必要进行很难的理论计算。当然以后具体的“理论力学”中可以再加深。

二、正确处理教材的全局内容,做到为用而学

职高物理教材中,尤其是电学部分对学生今后学习电工学和

电子技术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力学部分对学习机械基础也一

样,让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当然我们教师本身要高瞻远瞩,会正确处理教材的全局内容,如,教材中有些内容,比如,天体力学、热力学中的部分内容纯粹是让学生开眼界提高本身素养而设计的章节,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

进行公式推导和理论计算。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受力分析与电学计算,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另外,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对于那些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我们就可以作为非重点,如,静电学中电势和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做到真正的.为用而学。

三、正确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做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中大部分理论知识是枯燥的,如果我们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很难到位的,那样做只能是以空对空,出现黑板上开汽车,作业本上开电动机的无聊教学,当然教学效果极差。如,电磁学中的回旋加速器、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及改装、天体的运动等,我们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这些内容,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高科技视频模拟教学,让学生亲眼目睹如回旋加速器这样的高科技离我们并不远,从而很快很有兴趣地接受其理论,真正做到教学的事半功倍。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实验探究、比拟法等都可以适时适当地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四、正确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做到学而能用

职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实用,而不是升学。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能及时地去运用,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当时学会了,过几天也就忘记了,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教学中可以把材料力学中的某些具体应用放到受力分析这一章,如,支撑杆及拉杆的受力分析;电工学中简单而具体的直流电路分析可以放到欧姆定律这一章,包括电阻的串并联;电子技术中的伏安特性曲线描绘可以放到伏安法测电阻这一部分,既学到了新的方法,又用到了旧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而能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五、正确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做到学有所用

职高物理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贯穿始终,所谓的

综合技能就是指不分学科,常常要用到的知识。如,物理学中的测量教学,教学中有测量方法的介绍,而更重要的是读数方法与计数方法及有效数字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工科技能,以后不管是电学仪表,还是力学仪器,都能正确地读数和计数。又如,物理学中利用“理想状态”来处理实际中的复杂问题的方法,比如摩擦力的教学和曲线运动的教学都是这样的。另外,还有类比法、假想法、临界法等等,这些方法学会了就是技能,对学生来说就可能受益终身。因此,我们教学中需要潜移默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终身受用的综合技能,让他们学有所用。

六、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技巧,让其自学成才

俗话说“学海无涯”,要想让学生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那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法在职高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必须有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传授,让其做到举一反三,自学成才。如,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学,因为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的合成时已经学好了,这样以后所有的矢量合成包括交流电的旋转矢量相加减也就学会了。当然对学生而言,远不止一次就学会了,纵观整个职高物理,有用的常用的知识点也就是那么多,可以让他们反复运用,然后熟练运用,这样就可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后不管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生产实习中都可以受益匪浅,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服务同时学习的其他学科。

总之,在职高物理教学中,有很多不同于普高教学的地方,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面对的考查方式不同,所以要求教学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只有开动脑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设施,紧抓技能提高,不放松实践操作,同时为其他学科提供更好的理论服务,让这些学生在另类的学习环境下,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 湖南省祁东县职业中专)

篇2: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物理学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所研究的问题和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特点,以及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因此其教材内容难度设置较小,其学习多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以极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出发,使学生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现象就是物理,然后通过简单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要求学生知道、了解、定性分析的内容多,而深入探究、定量计算相应较少。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能够将这总结得出的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知识扩展应用到更多的生活实际和事物中去,能帮助其解决更多的疑问,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注重物理概论的建立过程。物理的研究与学习之初都必须是在已经建立和认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之后。对学生而言这个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有何意义、为什么要掌握是学习的潜在动力。因此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这样定义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哪些方便、准确之处?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2)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初中第一次接触到相关的物理现象、规律的探讨,学生始终都还是保持着一种高昂的兴趣,因而课堂上如果能利用有效的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将会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状态。

(3)课堂教学密度小。本身由于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模型的分析就显得重要,加上本身其知识内容较少,且不需要更深入的进行定量探究和计算,故课堂上就可花足够多的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进行反复讨论,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4)色彩纷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眼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抽象一些的模型理解仍然较为困难。故在课堂的整个呈现中需应从而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这种研究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并且其简单的逻辑思维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被建立起来了。

篇3: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主要有: (1) 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 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同时又高于实践, 例如力的概念、场的概念及能的概念, 它们与客观事物相联系, 又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过程; (2) 物理概念具有客观性, 理解物理概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尤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概念, 与相应的物理实验息息相关, 通过实验的验证和进一步应用来更加完善和丰富物理概念的内容; (3) 不少物理概念具有可测性, 例如力、速度、电阻率和质量等, 能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具有可测量的性质; (4) 物理概念具有发展性, 随着人们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掌握的物理知识越来越多, 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这必将进一步完善物理概念, 因此, 物理概念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1. 丰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 教师要运用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自觉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浓厚的物理学习氛围中, 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讲述“自感现象”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节干电池, 在课堂上将两节干电池串联后组成电池组, 选一位学生用手触摸电池的正负极, 问有无感觉?学生的回答是无感觉。再将电池组与镇流器串联, 让学生用手触摸镇流器的两端, 教师再将电键断开, 这时学生会发出叫声, 学生就会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就在这种氛围中结合书本上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实验, 引出对自感现象的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如果学生仅仅依靠物理教材进行学习, 而不开展必要的思维活动, 就很难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建立正确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及判断等思维活动, 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教师在讲解“导体的电阻”时, 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导体的电流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导体不变, 电流强度与电压的比值成正比, 为衡量, 换一个导体做一样的实验, 结果一样, 只是数据不同。从而可知, 任何一个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强度比值都为衡量, 即R=U/I。通过对两次实验结果的对比, 能够发现不同导体两端加上同样的电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一样, 即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R值越大, 电流通过的难度越大,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其大小为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导体, 电压和电流发生改变时, 其比值不变, 这就说明导体的电阻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决定的, 而不是电压和电流的强度决定的。

3. 分层理解策略

物理概念中的分层理解策略是指先掌握一个概念所阐述现象的核心问题, 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归纳出这类现象的本质, 经过抽象概括, 进而更加深刻地应用概念。例如, 在讲解“动量”这一概念时, 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 大人与孩子相撞, 谁会被撞倒?分析概括出物体的运动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决定的, 进而得出结论, 物体的动量为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 即P=mv。最后,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 动量是矢量, 它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动量具有相对性, 它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 属于状态量, 动量的物理意义是,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物理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多种实验对比和观察中掌握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王双维, 王震.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启示[J].物理实验, 2003 (8) :103-105.

[2]曹成刚.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问题及其发展走向[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12-113.

篇4:中学物理教学特点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教学特点;中学物理;物理教学

1 中学物理教学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从物理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数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的结论可随时加以严格检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有人问:“人靠什么能力来解决问题?”回答肯定是:“靠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品质的诸多能力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辅助,它是其它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思维品质的核心。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既存在于客观事实,又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在力、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章节中,其逻辑思维形式是指逻辑中的“物体受力”、“物体运动”、“受力与运动”两者的关系,在这几章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贯穿整个力学知识。事实上是关于逻辑思维统率着二者之间的技能与技巧,由此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体味到物理逻辑思维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逻辑思维的过程,使物理思维达到自由的升华,也是产生物理美感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质,而且学会了辩证法,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既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也要看到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今后自我发展和永远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起到“点金术”的作用

2 物理教学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了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过多地被动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现其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果相比,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

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参考文献

[1] 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 1 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 2003.4

[2] 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2

篇5:从今年中考命题的特点看物理教学

中考是初中阶段学业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正确的导向。今年我省中考试题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虑到其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它对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命题以课程标准和所使用教材为依据;重视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加强了与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探究性、开放性,重视教育性并体现了科学精神。它发挥了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下面结合我省今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来谈谈这份试题给我们的启发。

一、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死啃课本,死记硬背,学的毫无兴趣,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因此,以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实际为特点的题目中有很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中挖掘出来的。这类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应用物理知识试题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产物之一。通过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一方面可以促进学 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题估测人与闪电处的距离;再如第7题对滑冰时刀下出现水的猜想;第8题观察赛艇的桨属于何种杠杆;第13题考察干电池相关知识;14题考察建筑物顶上的避雷针、汽车刹车时的现象及近视镜片;16题对家庭电器的电流进行考察;22题从生活中盐水选种现象展开对浮力现象进行讨论;23题对生活中选用电能、煤气及烟煤进行讨论等等。这些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是物理知识,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物理试题并不可怕,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2、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中考题均来源于教材,但是经过命题者的深加工,有的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突出考查学生对物理研究科学方法的掌握,有的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命题源于教材,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放心地抛弃题海战术;命题强调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能力立意中又突出了创新立意;命题注意到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让不同层次学生表现在不同层面的台阶上,以利于高一级中学生选拔优秀生。例如第1题测物体的长度就是上科版教材上的实验探究“怎样估读和记录”的改造,只不过将图中的数字除掉;第2题估计雷声与人的距离,是将课本习题改变了情景并将时间5s改为3s;第3题考察液体和固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而不散开,是将课本“分子间作用力”部分的引言略加改造成为一填空题;第4题是课本“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课本上的实例的拓展;第5题是课本“导体与绝缘体”部分的实验改成了填空题。其实这份试卷的绝大部分试题都源于教材,经过加工后大多高于教材。

3、加大开放力度

“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传统的物理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解题策略单一,这类习题常称为封闭题,它的要求一般就是要找出确定的答案。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或不明确),解题依据和方法往往也不唯一,需要解题者积极探索方可解决,这类题称为开放题。因为开放性试题具有独特功能,近年来被 各省市中考广泛采用,成为物理中考试卷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新题型,给中考乃至初中物理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开放型试题一般具有情境新颖、内涵丰富、条件不确定、答案多样等开放性特点,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等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要求高,靠死做题的题海战术已不再适应,今年我省中考物理试题加大了开放性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同时开放的力度大大加强了。例如第1题,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可读为104.2、104.3、104.4、104.5、104.6、104.7中的任一个数字,属于读数开放型题;第3题对固体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解释,可以为“固体和液体分子间有引力”或“固体和液体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或“固体和液体分子间引力较大”或“固体或液体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等等,它属于理由开放;第7题对冰刀下水的出现的猜想,可猜想为“冰的熔点与压力与压强有关”或“摩擦生热使冰熔化”或“克服摩擦力做功,冰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等等;21题为连接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连接开放,电源选6V蓄电池,电压表用0~15V与灯泡并联的电路或选电压表用0~3V与变阻器并联的电路,除仅选两节干电池作电源为错误,电源可用三种选法:6V蓄电池或6V蓄电池与两节干电池串联或6V蓄电池与干电池并联;22题属实验方案开放:可控制液体密度(都用水)物体的体积(体积相等都浸没在水中)改变物体重力(用铝块变为同体积的铜块来改变重力或用同一带盖的小瓶调节瓶中盛砂子的多少改变重力)来设计实验,也可以用等重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则漂浮在水面,捏成团则沉入水底来说明重力相等,而浮力不同来设计实验。23题通过计算选择燃料,说明理由,可在三种燃料中选一种,只要理由合理即可,属理由开放;24题温室效应引起的变化可答:原有平衡失调,会导致冰川熔化,海平面上升;地面水份蒸发加快;加剧土地荒漠化;引起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酸雨增多;使生物生长加快;影响农作物收成等等中选取三点。而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有:采取植树造林,种花载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兴修水利工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等等中选取三条。它属于条件与结果开放型。

4、与新课程接轨,考察三维教学目标,注重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而且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科学探究提到重要位置。今年中考命题体现过程与方法就有几处:第4题强调各种发电方式的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具体过程;19题考察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20题考察了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1题考察各种电学仪器的使用方法;22题考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及逆向思维法设计实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试题有:第7题对冰刀下水出现的猜想;第8题采用费力杠杆省距离;第13题设计对废旧电池的收集与分类处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17题考察增大压强的应用,第18题考察摩擦知识的应用,都体现物理的价值;第23题通过计算分析选用燃料问题,体现不同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一些“探究性”、“设计性”实验题目已成为我省中考命题的热点,尤其是今年又增加了探究题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第7题对冰刀下水出现的猜想,它既是开放题又属于广义上的探究题;19题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0题探究声音的传播,它们都是广义上的探究题;22题是新课程课本实验探究的一部分,它不纯粹模仿课本,一方面它要选择探究的器材,另一方面要考虑方案的探究,具有开放性和深刻性。可见今年开放与探究的广度之大,深度之深。

5、打破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科学技术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意味着理科课程要从“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理科”向“为全体学生的理科”转变,意味着作为理科课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物理课程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物理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形成。要做到这些就须打破学科界限,呈现知识的本来面貌。自然界本来就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并联,相互渗透的(如物理与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今年中考就打破学科本位,体现了科学渗透。例如:第7题滑冰,第8题赛艇比赛都与体育有关;13废旧电池的分类处理与环保有关;第15题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第17题蝉的口器与骆驼的大脚掌都与生物学有关;24题温室效应与化学、生物学、环保学都有关。

6、体现STS精神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STS”这类试题与科技、社会、生活、自然相联系。这类试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有关实例中设置题设情境;二是要求学生能从阅读试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三是根据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四是命题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常见的电器的说明书,一些科技、自然方面的有关物理知识的应用等;五是这类考题着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STS”型试题,将物理知识的应用范围从教材中扩展到现实中去,从课堂中延伸到实际应用中去,今年中考物理试题较往年来说更体现了“STS”精神。例如第4题发电的形式与能力转化或转移;第8题不同的电池;16题不同家用电器的电流强度;17题推土机及铁轨枕木;18题皮带运输和气垫船;22题是盐水选种相关问题;23题各种家用能源的经济价值与环保问题等等。它们都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分不开。

二、如何进行物理教学

1、让物理教学走近生活

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打破课堂的封闭性。课堂教学要走向社会、生活和自然,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改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课 程标准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分别从能源、人口,以及环境和生态、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展示学生常见事例,用实际事实来充实物理概念、公式、模型,要根据教材内容采集来自实际的原汁原味的题目,使物理教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

2、依据教材,拓展教材

我们知道,中考试题从难度上考虑,基本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约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综合应用题占10%。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有70%的题目直接来源于课本或是课本内容及习题的变形。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本为本,仔细研究课本上的每幅插图、每个引言、每个小标题、教材中每个留有学生填空的方框、“交流与讨论”、“加油站”、“信息窗”、“迷你实验室”、“请提问”等栏目以及课本上每个习题。采用“看、思、议、导、练、变”等方法,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将教材学懂、学薄。再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将以上内容拓展、变通,从而将课本内容和习题编为各种类型的问题,重新解难排疑。在此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解决学生的疑难,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引导调控,铺垫阶梯,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进入角色,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获得新知、走向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开展开放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最具活力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鼓励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带来问题的开放,使各种问题纷至沓来,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创造火花。近年来我省中考物理试题在此作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更是指导初中物理教学的信号;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开放等等。教学目标开放:拓展现有课程目标,删除不必要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开放:依据现有的教材内容,增加生活、生产、自然和科技发展前沿成果以及跟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放:手段和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教学空间开放:教学不一定非在课堂进行,也可在实验室进行、还可利用网上进行、甚至在电话上进行,更要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社会中、生活中;教学时间开放:教学可在课堂时间进行、在活动课时间进行、在参观访问中进行,还要在调查研究中进行等等。

4、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我省近年来中考试题有较大的体现,学生失分较多,教师应将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其次要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过程一般都是介绍合作学习形式,包括学生间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所以要建立小组合作交流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在纸上,一个个分别说出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学生就都有思考和谈出看法的机会,学生就更容易表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最后要不断增加科学探究课程的比例,教师要研究教材,深入生活,挖掘探究素材,使学生有足够的课题去探究。

5、深化实验教学

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并不是要学生仅学会跟在前人的后面做一些重复性的工 作,也不是单纯地跟着教师教材定,最终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方案培养能力才是目的。这就要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缤纷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发现、提出合适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科学的研究方案;设计简洁而多样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或非常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兴趣高涨、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对于初中知识范围内的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设计方案与探究结果。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课外小实验,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创新。并且,设计、探索、综合、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思考、设计、探索得到知识和体验的过程,也正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实验研究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还要积极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课外活动,并进行量化评估记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中,同时还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探究有关问题,实验教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甚至甘心做学生的助手。

6、加强活动课教学

加强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提供表现个人才能的机会。冲破封闭式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技讲座、物理竞赛、修理或自制教具,学习物理实用技术、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生产参观、探索新知识、用实验验证习题等方式,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组织、表达能力,增加竞争、自主性和开放性意识。在教学策略上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激情;再提供信息,让学生捕捉信息;通过合作交流,包括将自己的分析、推理、猜想、假设等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经过一番冲突和调和的过程达成共识,以确定研究方案及合作方案;再合作探究,寻求结论或解答以及新预测;教师公开各小组研究成果,进行师生评价,进一步补充修正,以完成创新。

7、开展创新教学 创新就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创新就是对历来陈旧意识的革命。近年来中考物理不少试题在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得到较高认可。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应拘泥与教学大纲,可结合实际适当地进行拓宽。(2)在介绍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实验时,注重对他们实验的设计思想的介绍,展示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启迪学生的创新思路。(3)安排一定的非常规学生实验,如开放性与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完成实验课题的能力。(4)在习题课上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和开放型问题,引入多种解题思路方法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另外要把握讲授度,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的空间。唯恐知识讲少讲浅,而进行大容量的讲授方法是一堂不成功的教学课。在教学中要通过边讲边议方式,学生自学、安排提问方式,观察、研讨方式等,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想象空间,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达到最佳状态。(5)在教学中,涉及一些在生产、科技及生活中已得到应用的装置仪器,重点介绍其设计原理。(6)在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发展史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7)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新发明、新技术及科技前沿知识,介绍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新科技成果。例如超导、磁悬浮列车、宇宙飞船、激光、计算机、光缆通信、纳米技术、卫星悬绳发电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创造的崇尚,启迪他们广袤的思维和想象。

庐江四中 邢海根

庐江二中

束义福

篇6: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整体看新课标特点:

一.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教材内容上看新课标特点:

1.注意基础性、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重视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课标教材物理科目总共有七本:必修《物理1》、《物理2》和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每册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必修《物理1》、《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教材充分注意了基本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的设计除注意共同的基础性外,还体现了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教材还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中还特意设计了许多探究式的实验,以便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

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又关注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

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是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学不同的内容。

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的概念、规律,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经过实验、分析,探究出一般规律。这些科学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对学习这一系列的学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开放性更大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

取哪些策略?

从教学思想上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从教学实施上要

1.积极营造高效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辅助”,如何营造高效课堂是现在的主要课题,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驰骋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海洋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深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有独特的价值。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

科学探究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历丰富的探究活动。通过亲身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篇7: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一、好奇。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

二、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四、好胜。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五、好玩。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

篇8:物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 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老师高高在上, 学生只是实验的观察者, 只能硬性地接受知识。而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

教师的知识凌驾于地位之上, 学生在实验中是实验现象的分析者、观察者、知识的接受者。而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地位, 由主体转变为主导,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在备课的时候, 精心创设情境, 教学前巧妙设计语言, 精心准备导入语, 认真调试实验仪器器材, 尽可能地对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或者发生的意外情况和疑难问题有所设想;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疑难的问题, 师生协作交流完成探究;在实验探究完成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和知识,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建立一种探究的学习模式,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精神, 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思考问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实验的操作者出现在学生面前, 出现在讲台上, 学生被动学习, 这就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不能积极思考, 只记得实验结论而不知道原理的由来, 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是实验操作者、策划者。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探究的每个环节中, 积极思考, 感受知识的本质现象, 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在高一年级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 改变教学方式, 强化教学效果。

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快乐、问题、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明确探究方向, 分析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结果, 将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 深刻领会概念、规律的由来。实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探索精神及动手能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 创设直观的、清晰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培养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实验过程中应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 鼓励学生实验探究, 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 有助于转变守旧观念, 开展素质教育。

(1) 改变教师的职业观。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 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但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是以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的, 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 而是学生主动地探求。 (2) 改变观念。实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凸显教育“以人为本”思想, 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形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形式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向导, 它可以快速、集中地给学生以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所必需的感性认识。将探究教学思想与实验相结合, 改进演示实验, 让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学会改变那天死板的、单一的教师演示形式,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共同研讨交流互相演示,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快乐。学生实验要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中实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 掌握实验的方法, 然后大家共同思考与交流, 提出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探讨、设疑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并按方案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 以便及时分析实验的现象或数据, 讨论实验的结论, 将头脑中的表象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上一篇:关于细节的作文高三下一篇:餐饮部经营管理策划书.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