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024-07-15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精选8篇)

篇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地反映会计对象,从而丧失其真实性。

分析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将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和分析,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予以治理。

★ 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

★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

★ 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论文

★ 建立会计线人队伍,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 会计控制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中的作用论文

★ 贸易失衡论文

★ 绿色会计信息

★ 人格座右铭大全

★ 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

篇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其表现形式有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等等。

会计信息失真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危害严重。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给贪财腐化、贿赂贿赂等违法行为和不良风气提供温床。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收入和利润虚增、财政虚收、领导干部多拿、职工多分,致使企业出现大量潜在亏损,最终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

人们因此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深重的疑虑,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在安然事件中,因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会计信息信任危机尤为典型。

安然事件连同美国9.11事件、世界通信公司计造假案和安达信解体,被美国证监会前主席哈维·皮特称为美国金融证券市场遭遇的“四大危机”。

由此可见安然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之大。

首先,安然的财务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股市,安然事件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华尔街股市一再下滑,不断创造股市新低。

其次,安然事件给汇市、债市、期市、金市带来很大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元持续贬值,期市剧烈波动,债市动荡不安,黄金价格则一路上扬。

再次,安然事件引发了一系列企业倒闭的连锁反应,安然破产后,凯马特、环球电讯、世界通信公司等一批企业巨擘纷纷被揭露存在财务舞弊,遭投资者抛弃,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第四,安然的破产拖累了一批银行,首当其冲的是花旗银行和J.P.摩根大通银行。

导致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依据。

但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了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

没有了科学的预测,难免误导投资决策,造成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

这样一来,所在企业的平均业绩上浮,与此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被“开除”;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继续“生存”下去。

这样。就导致大量通过提供假信息粉饰业绩的企业占据市场,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搅混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进行再配置进而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的场所。

不同的资源配置意味着不同的经济效率。

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就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当资本市场是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则反之。

若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行骗,就会给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就会搅混资本市场,进而扰乱市场经济,最终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的会计信息,因其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某些矛盾,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进而严重影响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都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

但是,无论是从会计信息失真

对证券、股市等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是从审计的角度来探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将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和分析,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予以治理。

会计规则制定的偏差导致的规则性失真。

会计规则包括一系列人为制定的法规、准则和制度。

会计规则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善”博弈的结果。

博弈过程是委托人、代理人双方根据自己的效用所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

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是达到均衡点,在这点上博弈各方面都接受所获得的效用,也就是双方要遵守都能够接受的会计规则。

但是,会计环境具有动态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内,按照会计规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这也是会计规则“被限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实行”的原因。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在于会计准则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例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从法律上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规范例如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来予以保证。

但是,由于制定会计法律、法规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各种法规、准则、规范本身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甚至还存在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这些法律、法规、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难免会偏离实际情况。

会计环境改变导致的程序性失真和结果性失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瞬息万变,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不可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

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方法。

如物价变动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

中国会计核算的原则、规定是相对稳定的,强调的是历史成本原则,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实行收入与费用相配比。

例如,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的.,而一旦发生物价变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就会受到扭曲。

以历史成本计价,这种传统的计价方法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就会受到扭曲。

以历史成本计价,这种传统的计价方法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会使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偏于保守。

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进行例外处理和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没有在质和量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这样,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实性。

再如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在现阶段还难以正确计量和确定,这亦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

而且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严重。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导致的行为性失真。

会计规则能否产生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取决于会计规则本身和执行的主观动机,而且还取决于会计规则执行人(主要是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具体执行行为,即会计规则执行人是否能够完全正确地对会计规则进行实施。

然而,人脑在处理信息以及系统地阐述与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上的局限性这一人类特性的有限理性,使人对现实世界不可能什么都可知,不可能对会计规则的执行永远正确。

首先,会计规则能够被实施的前提是会计规则执行人对会计规则的理解。

我们相信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但少数会计人员特别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和受到良好培训的会计人员存在不能很好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可能,毕竟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学科。

其次,有限性决定会计规则执行人可能存在对具体的会计事务处理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

因此,只要存在这些可能性,就意味着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篇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扰乱经济秩序, 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 如假造会计票据, 乱摊成本, 搞“两本帐”隐瞒收入, 偷逃国家税收, 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 这些行为使企业秩序混乱。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 进而诱发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

2. 削弱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会计信息的失真, 实际上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上打了折扣, 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力度, 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践踏。

3. 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 很多企业账面盈亏不实, 通过造假账、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账面亏损, 逃避国家税收。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 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 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

4. 阻碍企业发展。

会计造假是以破坏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为代价的, 造假本身便损坏了会计核算系统功能。会计信息失真, 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同时, 加剧了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 使投资者对企业丧失融资的信心, 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 造成社会不稳定。

5. 危害会计人员。

少数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 为了个人利益, 故意造假, 以达到满足私欲, 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其降低了会计人员责任心和使命感, 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 或者是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但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普遍, 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 会计制度不健全, 会计核算方法不完善。

目前, 我国会计制度的健全完善程度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会计人员担负着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任务。既是企业员工, 又是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者, 在此条件下, 会计人员不可能以“独立会计”的身份完全按会计准则要求,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这样就使会计失去“独立性”和“公允性”,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所披露的信息不可能是真实的。另外, 会计核算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 而现实中多变的环境并不一定能满足假设条件的成立, 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

2.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 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对法律孰视无睹, 法律观念极为淡薄, 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 执法时随意性大, 从而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3. 会计监督落后于现实需要。

企业的经营需要政府、社会等外界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在政府部门的监督方面,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外部监督虽有所作为,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各自进行监管, 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 没有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 仅仅流于形式, 很难全面揭露会计业务中的造假行为。其他社会公众的漠视和新闻媒体监督的滞后性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

4.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完善, 缺乏有效监督。

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或执行力度不够, 存在着管理上的疏忽与漏洞, 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并纠正虚假的会计信息, 纵容违法、违规的行为, 导致会计账目不能真正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另外,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成因, 企业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手段, 尤其缺乏对企业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 使利己主义有机可乘, 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也危害了员工的利益, 使企业面临信任危机。

5. 道德素质滑坡, 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很多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滑坡, 在会计舞弊即能获取经济利益驱使下, 很多企业管理者无视法律法规, 做出了错误的管理决策。另外, 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和业务水平偏低, 无法胜任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 作出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还有些会计人员思想素质低,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职业判断能力弱, 为了自身或企业利益, 或者迫于上级权力的压力而有意造假, 甚至出现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同谋作假, 欺瞒信息使用者的现象。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和对策

1. 完善会计法规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

政府要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健全各项法规细则, 完善其配套措施, 使会计法规更具实用性, 可操作性, 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同时, 科学运用会计核算方法, 尽可能减少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可供选择的余地, 提高会计数据资料的准确性、精确性, 降低对会计信息的估计因素, 尽量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

2. 严格执法, 加大处罚力度和造假成本。

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 若执法不严, 法只能成为摆设。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完全杜绝, 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严厉处罚制度。对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使恶意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3.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 临时监督,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并加以落实;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 加大会计监管力度, 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

4. 强化企业法人和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对企业法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培训和知识更新活动, 以及必要的法律、法规学习, 增强其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会计人员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有很高的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 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会计人员加强业务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5. 加强企业财务的会计信息化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化网络建设, 将传统的企业会计业务融入到现代科技当中去, 大力开辟计算机在企业会计业务中的应用领域。将信息网络应用同规范、严密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紧密相连, 消除在会计基础信息取得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随意性, 力争将不确定的人为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篇4: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主观原因。①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串通一气,大肆做假账,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③人为因素,从源头造假。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现实生活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编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中饱私囊,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账账、账实、账证、账单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法律法规约束力相对下降;因而一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操作会计信息,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用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2、客观原因。①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核算前提假设是基于会计假设基础上的客观设计,尽管具有适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适应性。影响经济组织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会计处理技术体现个性差异,前提假设受到了个性挑战。适用与适应的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于是实务中便出现了“按照”、“套用”等人为对策。由于“按照”、“套用”的业务事项的对象及时间空间差异,加之主观对对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同经济业务事项,也就仅能从是否有用的角度评判。②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提供了代理人的会计选择权利。选择的效率性必然会导致代理人在行使会计权时,利用契约的不完备,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约成本,从而产生机会主义。在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受到代理人选择权的保护,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便可能发生。政策由会计选择的自由度,在政策弹性和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人倾向的共同作用下被放大。会计信息的虚假由非法变成现实的“合理”的客观存在。③会计信息的披露: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构成的信息披露是不完备的。如果将估计信息视为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或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在“制造”会计信息中认为作假是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尽管《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制造者”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使得这种追究已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假如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必定居多。同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追加具有独立权威的会计审计,但至少可以从结构上控制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无论是制度的安排还是结构上的缺陷,客观上培养了会计失真繁衍的土壤。④绩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不再是单纯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成份。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用人制度“企业的亏损将丧失责任人仕途上的升迁机会、政治好处的获得刺激了弄虚作假的快速模仿。会计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标管理作为保障未来绩效稳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业潜能,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但由于目标刚性约束效益的存在,上下联合作假已成为不公开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贴切反映,又是对现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会计虚假信息的诠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要采取综合的治理对策:

1、完善会计工作体制。①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定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事业单位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和撤换。”促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②实行会计委派制,全面营造会计独立的格局。在对单位的管理上,委派一位和受托者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第三者,使其摆脱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脱离委托者的控制,保持相对独立性,而不受单位领导干预,从而使其按照法规搞好会计工作,并对生产、经济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反映和监督。③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相关法规。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委派制定统一的办法,对各省市和地区的委派形式、程序、对象、范围和委派会计人员的具体职责提出统一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会计工作。

2、健全有效的法规体系。会计工作虽然有《会计法》来规范,但总体来说,既不完善,也不成体系,且因无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没有明确的惩处规定,对此最需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法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实行会计委派制即由政府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参与其内部管理。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财产保险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控制等。③实行会计人员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这种审计除了报表以外,还要检查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及其与会计相关的一些财产物资。在定期和离任两审制度中,还要规定进行审计的时间、对象、范围、方法、程序、报告及其结果的处理等。④实行责任追究制。在通过审计或其他方式发现会计信息失真后,要追根到底,彻底查清责任人,不能囫囵吞枣、模棱两可,必须分清责任严肃处理。⑤加大惩处力度。首先,建议人大将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作为犯罪形式列入刑法。其次,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可以考虑成立会计司法的机构,行使对信息故意性失真的监督,以加大威摄力度。再次,强化惩罚力度,不但令会计信息失真的作俑者得不到丝毫便宜,且让其付出更高的代价。要改变过去罚则中的补偿性。

3、改善会计工作的社会环境。国家要从宏观上改善社会大环境,提高整体社会的诚信度,全面开展公民的信用意识教育,形成包括政府、领导干部、法人代表、执法者及所有从业的公民,让失信者没有生存的空间。当然形成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不容易,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与历史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只要我们各领域、各阶层、各行业都重视起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优化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自然会在走向文明社会中消失。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实务问题。说它容易,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享受权力和利益,在主观上具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强烈动机。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与会计信息提供者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从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不能希望一蹴而就。

篇5: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判断、企业实施经营决策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必须依法及时对外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然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拓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趋严重.

作 者:黄玉萍 作者单位:内蒙古兽药物资供应站刊 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23关键词:

篇6: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篇7: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和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的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暴露出了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在逐渐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是基于这些背景环境下,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出发,对如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提升会计信息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前些年震惊我国证券市场的“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件,就是由于公司董事会制度成为摆设,大权集中在实际控制人何学葵手中,导致其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进行财务造假。我国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发生的土壤,同时也是导致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我国一些企业没有做到严格按照公司治理机制要求设置董事会制度,公司的决策权控制在少数人手中。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内部管理者或者执行者,为了达到某个不良的目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继续造假,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损害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最终也会导致影响公司整体利益,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企业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治理监督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之间的权责不清晰。这些情况导致企业的管理经营质量不够规范有力,有的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为企业全局考虑,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等方式来做损害企业信息真实性的事情,这些情况都非常严重地影响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形象。

2.我国针对会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少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惩罚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一般采用的都是罚款、警告或者通报批评的形式,更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但是缺乏对会计信息造假进行处罚的民事手段。我国针对会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对会计信息准确性的一种政策保护,它可以保障会计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者有约束性的执行自己的权力,进行合理合法的企业管理控制等活动。而目前我国针对会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政策性基本原因。法律法规的缺失降低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使得一些企业的财会人员容易研究法律法规的控制,为了一己之利铤而走险地进行会计造假行为,使得整个企业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都受到损失。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质不够高

前些年震惊我国的“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就是由负责审计公司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内部人员勾结完成的,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督过分依赖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一些注册会计师会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缺乏,往往导致会计造假行为无法被严格监督。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管理者勾结造成的。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够高,再加上会计专业技能不过硬,对于会计财务知识以及国家相关的财务、会计最新法律法规并不熟悉,知识体系没有与时俱进的更新。在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误和错误,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另外,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或者企业会计工作相关人员为了一些自己的利益,帮助不良人员实施会计信息的造假,从主观上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结构

企业要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来构建公司内部的治理机构,通过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结构,从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奠定基础。我国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等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要引入独立的董事制度,赋予独立董事充分的监督权,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行为,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内部人操控会计信息影响其准确性的情况,为我国企业的所有投资者和企业整体利益提供一定的保障。

2.提高注册会计师以及财务相关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一定要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操守的相关准则进行完善,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道德准则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自身也要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充分发挥好独立审计的职责,监督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注册会计师以及财务相关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从而可以避免客观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使其能够做好对企业的独立审计工作。

3.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监督的系统建设

第一,我国需要不断地完善会计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监督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要严格追究会计信息造假者的责任,提高其会计造假成本,震慑会计信息造假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我国相关的会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比如我国财政部门、税收部门等应该要强化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并加强与企业的平时沟通和协调。督促企我国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最终促使我国企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最大限度降低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评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对会计、审计发展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10)

篇8: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同时,人们也对会计信息中的“含水量”越来越倍加忧虑,以至于“不做假账”已成为会计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其具体形式五花八门、错综复杂。根据我们近几年开展会计信息监督工作的实践情况,其表现形式可概括地归纳为:

一是资产不实。权属不明,计量、确认随意性大,违反规定处理资产,造成国有资源流失。

二是盈亏不实。挤占、虚列或多列成本、费用,隐瞒、转移或虚列收入。从本企业甚至小团体利益出发,人为扩大成本、费用,隐匿收入,偷漏税收。还有的企业利用待处理和待摊销项目调节盈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

三是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确认不及时,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纠纷频繁。

四是资本不实。资本公积来源虚假。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范、扩大影响,从形式上改制,注册资本巨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随意抽走资本形成资本“空壳”;有的虚盈实亏,无利分红,蚕食资本;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有的为了虚增企业规模和注册资本,在待处理科目上大做文章等。

五是税金不实。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侵占流转税款。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多列进项,扩大抵扣范围,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价格、隐匿收入、违规冲抵销售收入等手段避税、逃税;在企业所得税上,任意挤占和违规摊销成本费用,收入挂账,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少计或瞒报应税收入。

六是资金不实。银行账、现金账、往来账等资金财务时有空挂漏失。与银行账不按期对账,与业务往来单位不及时核对应收应付款项,造成现金账与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不符。

七是披露信息不实。报喜不报忧,夸大业绩,回避隐患,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人。

八是任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或逃避税收,或粉饰财务状况骗取社会信任。

九是财务分析指标不实。特别是在选用会计数据综合性分析时,有的时点数据和时期数据计算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导致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失实。

十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如乱设滥用会计科目导致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令人费解,以致失真;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这种低劣的会计环境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会计失真状况。

会计信息失真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价值,致使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效用不一致,激励相斥,这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

目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几乎全由政府直接委派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这就意味着其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牵制;同样,经理的产生也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而不是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这也意味着经理也不受董事会的牵制。这样一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履行职责不到位,监督约束无效力,投资者利益无法保障。而企业会计行为完全受控于经理,会计信息就偏袒于经理人员的利益,从而不能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提供正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于是,出现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及合伙进行虚假会计陈述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会计规范不完善,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会计规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其一,会计准则的不一致性。会计准则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的前后各期保持一致性,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却产生了一些准则间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被公司利用以隐瞒资产和负债。

其二,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意愿执行的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现象、经济业务不断出现,旧的会计规范有时显得无能为力,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完成建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存在着一定的“时差”,所以在客观上为会计做假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条件。

其三,会计方法的使用,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谨慎性原则中规定的不得高估资产,也不得低估负债,这其中的“估计”缺乏刚性标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自主性,从而便于会计人员进行盈余操纵。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失效

会计职业道德的失效现象,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工作秩序将在一个时期处于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的摩擦、冲突甚至对立之中,从而产生会计工作秩序的失序和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中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技术能力较差,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记账不符规范、账簿混乱,导致报表信息失真。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实在令人担忧。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政府、企业界及会计审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当前会计信息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成因入手,对症下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建立职业道德规章制度

从“人”这一基本角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有效的必由之路。

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来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并以此管理会计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从“诉诸良心”转向“基于规范”,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人们首先应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应该指出,“诉诸良心”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即使这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也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非制度的职业道德要通过“制度”因素发挥作用。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上,应鼓励会计从业人员积极向上,但也要通过法律和法规来提示一些不想遵守或想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使之在其会计行为的选择上更加理性和道德。毫无疑问,会计职业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约定俗成为“制度”,而制度余下的空白仍然由“职业道德”来填充和完善,这也是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必然选择。

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知法懂法,了解《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建立会计人员奖罚机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不应将会计信息的结果与财务人员的职业收入相联系,而是应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财务人员的薪酬相联系。根据审计报告的结果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激励惩罚,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和工作责任的重视。明确企业财务人员的双重职责,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责任程度有一个清晰而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企业财务人员不合理的要求和不适当的压力,可以促使经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企业利益而进行更好的合作。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监督体系,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使他们的地位、身份和权限比较超脱,从而走出依附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造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境地,有效地解决了“软会计”的不良问题,有效克服了企业经营者操纵会计账务、信息不对称的弊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有效降低监督成本。

(四)加大政府会计监管力度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职能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结合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实际,实行日常合理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检查出来的各种造假行为应严肃处理,维护行政监管部门的执法职能。

近年来,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干扰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作为整顿经济秩序和严肃财经纪律的突破口,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其中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是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岗位轮换制

经过轮换可以发生有计划的会计岗位交换行为,进而在会计交接的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同时,会计岗位轮换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认真对待平时所从事的每项会计业务,减少错误的发生。

(六)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性和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参照国际会计惯例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范围,降低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样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

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要依据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反映,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发生。

(七)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工具

上一篇:派出所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雷达测速仪原理以及选择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