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2024-07-30

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通用7篇)

篇1: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

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姓名:胡雅诗

班级:会计1003班

学号:1608100820

二〇一四年四月

一、前言

21世纪意味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和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会计信息化,是指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为企业管理高效运作提供实时充足的信息。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变化,它更代表一种会计改革的理念和发展变化趋势。但会计信息化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带来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仍须对一些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加以肯定并赋于其新的含义和内容。

二、会计信息化概述

目前在中国,会计信息化不同于新的想法,如何准确地把握它的意义,是会计行业现行发现的的主要问题。研究中,不同的专家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计信息化可以表示为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派生的概念。早在1999年,即辛教授在《湖南金融会计》,11号文件中就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提出了相关的解释,会计信息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会计信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将传统会计模式的重建,重建的现代会计模型通过会计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使用,建立高度的会计集成技术和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环境,提高会计信息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是国家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这个定义强调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使用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种观点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一致的。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3.1 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目标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计要求和标准要共同实现;会计目标是会计确定的发展方向,是最终的,所需实现的会计目的。目标是特定会计函数,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也会相应改变,会计的具体功能也将进一步发展。在会计信息发展阶段,会计仍然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目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我们的目标是为企业和经济实体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然而,由于会计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信息化的本质,会计信息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所以会计信息的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题,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要求。特别是在当今的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中,会计信息更容易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企业经济,它超出了企业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网络和系统在数据库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支持的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技术,甚至他们使用的信息由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和决策,这样决策更容易,预测更准确。所以说,会计信息化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目标;相反,它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市场经济体制,导才能更好的发展服务。如果他们偏离目标,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提供支持,都是与会计目标大相径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3.2 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也称为会计实体,是指一个特定单位的会计服务。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会计主题很明确,能够反应独立核算的一般性能、业务会计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会计信息的条件下,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技术不仅对会计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还增加了经济主体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外部虚拟展示的不确定性。网络交易的发展,导致模糊了会计的界限主题,但高科技企业,和所谓的“虚拟企业”是很难区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信息是大大扩展了会计的主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网络”的媒体空间。然而,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管会计主体和存在的外部表现媒体如何变化,未来仍是以会计服务的对象为一个特定的主题,和它的目标存在或商业惯例的或事项作为会计信息的处理唯一的方法。

3.3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定性的会计信息的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的决策直接相关性,必须反映真正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些原则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是一个常见需求,是总会计的一般规律和总结。会计信息的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在商业管理控制层,更有利于反映会计的一般原则,它不仅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加快决策效率,在体现会计元素上有一定的突破。如及时性原则,可理解性的原则。传统的工业经济要求企业会计衡量会计要素,一般应该用历史成本,并确定数量。然而,在会计信息的会计要求,测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历史基于成本、公允价值、市场价值、重置价值和其他测量方法的方法,它与多元化的测量为互补模型,因此会计信息反映的历史成本,也反映了当前值。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会计价值成本和报告的基础系统来测量,公允价值的金融成本管理系统,以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来达到并发挥更加良好的效果。

四、小结

会计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合法性检查,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检查和审计。经济活动的检查会计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监督,会计和会计分析是一个必要的补充。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程序和网络媒体,企业将使用互联网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的处理,简化工作流和易于管理。生产组织部门的数据将直接通过网络来处理会计系统,每个员工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和会计信息监督检查。商业领袖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引起的,治疗。然而,由于会计问题由电脑自动显示为处理程序,如果系统应用程序错误或非法篡改计算机程序错误只会给出相同的方式来处理所有事宜会计,系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嵌入非法欺诈计划,罪犯可以使用很多贪污挪用公司的房地产项目。系统处理合规、合法,安全可靠,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一个直接的关系。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确定会计检查的内容增加了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控制功能的评估。条件下的会计信息来防范计算机欺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改变,新的会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会计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努力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功能,以确认它的合法性加工、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张芳蓉,张芳霞.浅议网络会计的发展[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C].2011

2)黄玉英.会计信息化浅探[A].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6

3)国内事业部西二线东段EPC项目部财务部张茜.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N].石油管道报.2011-03-24

4)晏恒.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探索[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C].2002

5)袁丽梅.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

篇2: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著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仅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难以对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计量,也难以反映产品和设备的真实价值,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滞后,使得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得到完整、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在新的会计准则已有所体现:在新准则中,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属性出现,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而由于各种计量属性各有所长,因此应尽可能根据各种计量属性分别计算,并将各自不同计量结果交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6、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满足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与其相关的或以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原来看来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变得相关而且重要。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相关、非常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变得次相关和不重要,这使得传统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不甚相关,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重要性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递,以及提供信息的多元化,将更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组合,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判断,及时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更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7、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会计处理程序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传统财务报告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披露的主要是以过去交易为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单一的、货币化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者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要求。会计信息化下采用的是一种实时在线财务报告模式,它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供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完整的、易理解的实时交互式专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其范围涵盖财务及非财务、货币及非货币、历史及实时等全方位信息。而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更是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一种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实时交互、面向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运而生。

篇3: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的界定在传统会计理论中范围很明晰, 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 它是切实存在的, 看得见摸得着, 即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图内的经济活动, 并向各有关方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企业的组织形态、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虚拟化状态, 公司作为会计主体, 其范围不断扩大, 产生了“虚”、“实”两个并存的空间, 一些企业仅仅以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存在, 利用网络空间, 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且分合迅速, 联合协作方式多样。这些虚拟企业一般具有寿命短, 即分即合的特点, 是一种动态的组织, 企业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 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 应该将其变为多重主体假设。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未否定会计主体假设, 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范围进行了拓展, 现在的会计主体应该既包括原来意义上的会计实体, 也包括虚拟的临时组织, 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无论会计主体的外部形式和存在介质如何变化, 今后的会计服务对象仍旧为某一特定主体, 并以其客观存在或发生的经营行为作为处理会计信息的唯一依据。因此, 也就不可能动摇会计基本理论的根基——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信息化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所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唯一依据。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上的会计分期是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相等的时间段, 并据以结算账目, 编制财务报告。然而, 会计信息化的出现让分期假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会计信息化系统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 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 因此, 有人认为既然时间上已经不受任何限制了, 那么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的理论就失去了意义。然而, 会计分期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分期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定期反映财务状况。执行统一的会计期间核算可以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可比的标准, 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管理, 进行经济决策, 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在相对稳定的期间了解企业的经营和效益。所以坚持会计分期的假设和信息化的发展完全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三、会计信息化对权责发生制理论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 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 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 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 确定其归属期。在传统会计理论中, 由于权责发生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实用中的强大校正勾稽关联性, 而赢得了会计理论的基础地位, 几乎所有的会计业务处理都应奉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虚拟公司的出现, 使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也相应受到了影响。在公司方面, 虚拟公司可能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 往往在项目完成后即宣告解散, 进行会计分期的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也相应失去意义。另一方面,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然会降低信息反馈速度, 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 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 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 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 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四、会计信息化对会计职能定位的影响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 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进行考核与评价, 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得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 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 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会计职能由从前的事后核对, 变成了事前预算, 事先控制, 以市场为导向, 以预算为主要的控制方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化的确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虽然其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 并未真正触动传统会计理论范畴的实质和地位, 但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会计理论要想满足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 就不能停留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不断修补上, 而是要创新传统会计理论, 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新体系, 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渭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假设的影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篇4: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传统会计理论 理论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著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篇5: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及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冲击;二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三是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四是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冲击.为了应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要从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和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作 者:董琦 作者单位: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 (BIMONTHLY)年,卷(期):“”(2)分类号:F230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理论 冲击 对策

篇6: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快速的技术变革、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为特征。本文将介绍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并对相应的会计创新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储备确认会计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当今世界一种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领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呢?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公认会计准则(gaap)为指导,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这种会计模式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考验。

1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以物质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资产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专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都将正式纳入会计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传统会计系统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大部分是外购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不作为资产在账面上反映。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中没有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既不利于全面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又不利于投资人了解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将会正式纳入财务报表。特别是为盘活存量资源,企业间将会产生重组、购并,如何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全部资产,编制出合理的财务报表,对传统会计是一个挑战。

2投资者的决策依赖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成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决策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而这恰恰是历史成本会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gaap,可以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的收益应当是企业已经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已实现收益,是建立在收入/费用(配比)概念基础上的“收益”。这种建立在收入/费用(配比)概念基础上的“收益”不仅容易被企业管理当局所操纵,更为重要的是它不能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投资价值做出判断。因此,如何科学地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向投资者提供相关信息,对传统会计也是一个挑战。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任务就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相关与可靠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有用论)。其中,相关的信息是指投资者能够用来评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则是指未被管理当局操纵的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会计在提供相关与可靠的财务信息方面存在着上述弊端,需要进行较大的创新。

(一)对相关无形资产实行资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给出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畅通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在企业盈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国际上使用的自创无形资产计价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1)全额费用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全额资本法,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其价值。(3)成果决定法,即在研究与开发费用发生期内,设置多栏式账户专门记录其相关支出,最后按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若已经取得成果并预期能够产生收益时,就将相关支出全部资本化;反之,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考虑到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抛弃当前gaap会计对自创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的做法,采用上述第二或第三种处理方法较好。

(二)将储备确认会计作为现有会计报表的补充

1982年,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经营做出一些补充披露。sfas69要求披露的其中一点,就是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已证实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做出估计和披露。这一披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现金流量方面,向投资者提供比以往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更为相关的信息。这一现值会计,就是储备确认会计(reserverecognitionaccounting,rra)。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历史成本数据与其价值相关性极低。例如,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其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m/b)的平均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左右持续增长到的6倍以上。这表明,每6美元的市场价值只有1美元反映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其余的5美元则代表了投资者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知识经济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以历史成本数据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在提供信息方面满足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要求。因此,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应补充一张rra报表,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大体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未来收益对企业现值的影响。虽然在rra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折现率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主观因素过多等问题,从而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值得肯定的是,rra能够提供比历史成本计量更为相关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讲,rra具有潜在的有用性(williamrscott)。

(三)以经济资产为基础改造会计系统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曾指出“资产价值是由它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所决定的”。这种将资产视为企业对一项预期权益的权利的定义,使得资产的形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法律形式或交易形式,而是将一切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都包涵于“资产”的定义之内。在这一“资产”定义的指导下,一些原来在gaap会计模式下难以计量的项目,包括知识创造系统、独特的组织设计(如dell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直销系统)、独特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管理创新等可以给企业创造未来收益的项目,都可以并入会计的统一核算之中。这样,以经济资源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可以将gaap会计下许多难以计量的资产项目加以合理的计量,以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四)突出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

知识的快速更新,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为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鉴于上述分析,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适当创新。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在会计理论方面,提高及时性与会计分期假设有关,可考虑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根据业务经营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同样,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最高层的高度浓缩的信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而从时间跨度来看,会计不但要提供“过时”信息,而且要提供“实时”信息与预测信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将是财务报表创新的主要方向。

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样也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计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企业风险的管理、未来收益的计量等都是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的新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进行会计创新,变革传统财务会计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篇7: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新会计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扩大,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改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杨汇凯(2008)认为:新准则强化了财务报告,主要目标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意识,同时,提出了“资产负债观”,这就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的规范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一观念的主要体现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袁伟(2007)同样也发现新准则重新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的计量,将这部分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实物抵债的会计处理方法,也重新规定,即将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的计量属性,改变了原来将债务重组收益划入资本公积的规定。

袁伟(2007)还发现,新准则严格了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规定一经确认资产减值,就不能再转回,防止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控利润。王伟(2008)认为新准则重新对企业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严格的规定,避免原有准则中有关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处理方法带来的弊端,目的是防止发生企业利用虚假债务重组操控盈余管理,以及利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操控利润。

杨汇凯(2008)还认为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引入会计六要素概念之中,并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范围,对利润表的内容产生了影响。

袁伟(2007)认为新准则规定了企业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当天必须按照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如计提折旧、调整留存收益。

由此可见,新的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处主要是1、确立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新的财务报告目标。2、确立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3、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4、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靠度。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对上市公司利润及其调节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利润调节的空间

郭静娟(2007)认为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收益、引入公允价值作为非货币资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入账基础等规定,为企业调高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刘义兰(2008)也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估值入账,使得企业税金增加的同时利润也可能增长。敖国杰(2008)说采用公允价值对部分资产重新定价的规定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便捷。

同时,陈一标、孔玉生(2006)认为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价值重估,会影响企业股票价格,同时也可能会增加企业应交所得税,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同时,郭静娟(2007)也认为新准则明确规定在股份支付后必须以其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者费用,这一规定是确认的利润明显减少。

郭静娟(2007)提到按照公允价值进行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将金融资产、套期保值产品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

2、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影响利润调节的空间

郭静娟(2007)提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规定减少了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利润波动。陈一标、孔玉生(2006)同样认为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冲回的规定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刘义兰(2008)提到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减少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敖国杰(2008)也认为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3、存货成本结转法的改变影响利润调节的空间

敖国杰(2008)说取消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郭静娟(2007)提到企业一致使用先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陈一标、孔玉生(2006)也认为取消后进先出发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影响了企业生产成本的计量,从而促使利润确认的变动。刘义兰(2008)提到取消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革使得企业存货成本的结转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利润。

4、扩大合并报表对利润调节空间的影响

郭静娟(2007)提到扩大合并报表的规定减少了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利润波动。敖国杰(2008)也认为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扩大合并报表范围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5、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进入利润表的规定对利润调节空间的影响

陈一标、孔玉生(2006)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进入利润表,影响利润总额的变动,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一些高负债公司包装利润的工具,关联方豁免的债务的确认规定急需出台。敖国杰(2008)也认为将债务重组收益引入利润表的规定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便捷。刘义兰(2008)则提到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进入利润表对企业操纵利润有影响。

6、其它规定对利润调节空间的影响

郭静娟(2007)提到明确使用成本法对处理对子公司的投资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

刘义兰(2008)还提到:1、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可能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2、开发费用资本化可能会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便捷。3、非货币资产交易的换入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入账的规定可能会产生收益,引起企业当期利润的增加。

(二)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1、利于企业盈余调节的新规定

刘华(2008)还认为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入账价值的确定、债务重组收益的处理的规定的变革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高凤岩(2007)也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部分费用资本化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企业操纵利润的范围扩大,方便企业进行盈余调节。

2、限制企业盈余调节的新规定

尹泽(2007)认为新准则进一步规范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将债务重组的收益确立为营业外收入、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冲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高凤岩(2007)认为新会计准则中的关于存货成本结转法、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账面价值的会计处理、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新规定使得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受到限制,进一步影响企业进行盈余调节。刘华(2008)也同意以上的观点。

(三)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利润是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张凤环(2008)认为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部分费用资本化扩大等规定再一定程度给企业更大的利润的调节空间,同时合并报表范围扩大、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等规定在另一方面抑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因此这些改变对企业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

罗维东(2008)进一步分析得到新准则债务重组范围的扩大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的变化给企业在调增利润提供便捷,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规定,增加了资本公积,另外可能导致净利润的增加,进一步引起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四)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新准则多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莎、林娟(2006)认为新会计准则针对以前准则中存在的弊端,对可能造成企业操控利润的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规定,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对企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悦芝(2008)进一步进行了说明新准则“规定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相关性要求;扩大财务报告披露的范围,披露的信息更加充分;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扩大,使得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强化资产负债表观念,贴近主要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利益需求;明确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改革对企业的利润、业绩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利润操纵进行了进一步的约束规范,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了更高的规范,体现了市场经济下,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与重视,同时,这些规定,也正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体现。

三、应对策略

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不仅是上市公司必须尽快制定策略来适应准则,监管部门也必须针对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监管策略。

(一)上市公司的策略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上市公司应对的主要策略。袁伟(2007)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同时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可靠性。

许玲艳(2007)认为上市公司需要增加投资,改进、升级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所要求的企业软件和硬件。

(二)监管部门的策略

理论方面,王伟(2008)认为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准则的实行,同时建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同时,陈和平(2008)还认为应坚持公允价值观,进一步细化准则,对存在弊端的规定进行及时补充,建立全面预算体制,加强内部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刘华(2008)认为应重点关注可能造成公司盈余管理的规定,加强监管力度,同时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的范围。

四、总结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下一篇:雷雨教学设计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