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4-07-07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通用6篇)

篇1: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教育概况

1、学校与学生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23558人;小学61所,在校生35262人;初中21所,在校生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9838人;综合高中2所,在校生936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6900人;电大学院1所,特殊教

育学校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1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生素质培训中心1所。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84%,巩固率99.99%,初升高比例99.14%,普职比例1:1.02。学前幼儿入园率93.25%,全县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4.12%。

2、教师情况

全县共有教职工5987人,公办教职工4769人。幼儿专任教师697人,合格学率达90%,大专以上学历占46%;小学专任教师1840人,合格学率达98.95%,大专以上学历占79.95%;初中专任教师1446人,合格学率达98.9%,本科以上学历占82.2%;普通高中(含综高)专任教师872人,合格学率达96.79%,研究生学历占2.7%;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10人,合格学率达87.79%,双师型教师占48%。全县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600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954人,小学高级职称1017人。

3、优质教育资源情况

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2个省教育强镇,7所普通高中中有省一级重点中学2所,二级重点中学1所。职业中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有省示范学校14所,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壮大,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名师名校长99人,省市县教坛新秀140人。1月13日,顺利通过教育强县复查验收。

二、教育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教育难题,在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3.2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战略,积极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县有小学61所,初中21所,校均规模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公办综合高中全部调整到位,6所普通高中形成二大层级竞争梯队。严格按照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开通重点职校绿色招生通道,连续5年实现普职比1:1。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全面完成职业中专二期工程,顺利创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中专为龙头、第二职校和民办职校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创办社区学校,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学为网络的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全面实施,群体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教育总投入19.08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投入2.8亿元,全县新增教育用地110亩,新增建筑面积182700平方米,完成危旧校舍改造48000平方米。中学、职业中专、洪畴小学实现整体搬迁。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认真实施领雁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来源:好范文 http:///)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县公办教师全部实行绩效工资。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东片、中片、西片三大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教育局被评为浙江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继续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体

篇2: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是全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十二五”高速公路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实施中部崛起、“两圈一带”等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完善路网结构,提高交通供给能力;二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快提升路网服务和通行保障能力;三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科学发展,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完善运营管理的节能减排体系。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养护、强化应急保障、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构建“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高速公路体系,大力提高高速公路整体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湖北高速公路事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路网通达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5500公里、力争60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3.0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08年翻番;

——筹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政府项目投资

1327.28亿元,通行费达到580亿元(其中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通行费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企业产值及非主营资产经营开发收入力争达到25亿元;

——行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成立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中心,有效发挥其统一指挥、整体调度、综合协调、应急处臵等功能;

——通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保持在90以上,路政应急平台建设覆盖率100%,超限车辆控制在5%以内;

——窗口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20%的收费站建有ETC车道,30%的收费车辆实行电子支付,力争与周边1—2个省实现ETC省际联网收费;

——队伍建设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和优化全省高速公路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努力形成全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格局。

三、发展重点:

——实施“基础保障工程”,建立“政策引导、多方筹资、合力建设、加快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管局统一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建设的新机制,完善项目代建制等建设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交通建设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加大筹融资力度,力争筹集资金327.28亿元(2011年筹集140亿元),其中资本金贷款70亿元,国内银行贷款212.73亿元,保障5个政府投资续建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全面落实“法人负责、政府服务、行业监管、依法行政”的建设管理模式,构

建诚信体系。

——实施“规范管理工程”,建立“集中统一、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特色鲜明”的行业管理机制。一是面对庞大复杂的湖北高速公路网,要充分履行高管局行业管理职能、有效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奠定行业管理地位,强化以高管局为龙头、六个事业性管理处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化管理格局,针对不同投资性质、不同融资渠道建成的高速公路实行分类管理,实现管理标准统一、服务要求一致、政策执行一体、检查考核同步、联网清分透明、管理效益均衡的管理目标。二是加大对六个事业性管理处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整合力度,出台可操作性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定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和人员设臵标准及干部管理细则,进一步完善季度考核机制,实现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资产、科学控制高速公路管理资金、有力整合高速公路各类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高速公路人才、全面系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三是成立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管理中心,在高管局的统一部署和管理下,有效发挥其统一指挥、整体调度、综合协调、应急处臵等功能,制定与之管理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管理效能,使之成为全省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平台,实现充分履行管理职责、切实承担管理义务、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实施“法治高速工程”,建立“依法治路、权责清晰、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依法行政机制。出台《湖北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湖北省高速公路委托管理实施规范》,联合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清障施救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法治

高速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支持,调整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配臵标准,出台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全省高速公路超限检测站建设规划并积极开展标准化检测站建设,实现省内高速公路超限信息联网互通。规范实施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建立垂直统一规范的总队、支队、大队三级业务管理体系,建设路政执法业务处理中心及区域业务处理分中心,形成科学完善的路政业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综合执法办公科技一体化,提高路政执法监管水平。修订路警共建制度,发布较完善的共建制度体系,实现路警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协同办公、指挥,整合路警巡查、执法、服务等资源,在运行机制上形成“巡查一体化、宣传一体化、执法一体化、应急一体化、指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的路警共建新局面。

——实施“畅通安保工程”,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通行保障机制。根据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臵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全省高速公路路网管理平台(融合路网管理综合业务应用、路网运行监测、应急指挥、综合数据库等系统),分别建立6个区域应急指挥分中心、应急养护分中心和清障救援基地,建立区域应急基本队伍,建立全省高速公路应急教育培训及演练基地,实施应急信息电子发布平台网络建设,全面提高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提高突发事件处臵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研究制定高速公路养护检测、评价和监管办法,加强对高速公路,特别是经营性高速公路的养护监管和技术指导。制定《养护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对政府投资的路段实行年初计划审核和年末计划执行的审查,保证养护资

金的合理使用;对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路段的养护计划实行报备制,通过对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和采用《条例》、《养护管理办法》中的处罚措施,保证养护资金的投入和道路的完好。制定《桥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桥梁重要病害动态管理制度》、《长大桥隧营运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桥隧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在全省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2011年完成汉

十、京珠、楚天的试点工作;从201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示范工程的推广活动;至2015年,建成一批路况质量好、养护技术强、综合服务水平高的高速公路养护示范工程。推行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大力开展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形成成套技术,力争“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8%。按照6000公里高速公路网规划,针对目前建设和营运中遇到的问题及要求,制定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规划,对光缆布设、通信枢纽、通信中继、图像采集传输,监控设施及布臵、隧道机电等作出规划和要求,保证新建高速公路的顺利接入,提升高速公路机电营运水平。

——实施“高路品牌工程”,建立“服务优质、笑容常驻、阳光透明、诚实守信”的窗口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星级服务区创建活动”,力争建成10个“五星级服务区”,“三星级”以上服务区覆盖率达60%,服务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基本实现,服务区整体形象及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实施“标准化收费站”建设工程,统一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速公路特色服务品牌,树立湖北高速公路良好的窗口形象。按照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总体要求,改造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力争把龙泉山庄建成具有会务、度假、旅游等多功能的“五星级酒店”。以电子政务、出行服务、应急调度为重点的信息化网络全面覆盖。大力推进“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手”和“刚毅式”所队站创建活动,建成5个部级示范窗口,15个省级文明行业示范点,20个省级青年文明号和20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力争建成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和5名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

篇3: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根据《规划》 (征求意见稿) , 到“十二五”期末, 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1 月30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日前公布。

根据《规划》 (征求意见稿) , 到“十二五”期末, 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其中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形成27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 形成14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篇4: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今年2月份,江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对全省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月份,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意见》,对审计机关如何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又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深入学习、吃透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审计署的指示要求上来,深刻认识“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推进措施,深刻理解审计机关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增强审计服务“十二五”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保障“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摆在重要位置,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审计工作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审计支持。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龙头,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更加自觉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巩固中提高、创新中跨越。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服务保障作用。今后五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江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省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重大部署,把审计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更加注重深化对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要不断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要着重检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着重检查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加大绩效审计的推进力度。要继续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每一项审计都要关注绩效问题,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更加注重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的揭露和查处力度。要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切实突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预决算、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转让中的“招拍挂”、出让金和异地置换,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票据贴现和保险理赔,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要加大案件线索移交力度,完善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的案件移送制度,加强工作沟通、协作、配合,严肃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渎职侵权、贪污受贿等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四是更加注重加大对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要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分析研究的力度,着力反映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促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更加关注财税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促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系,推动建立统一和完整的政府预算;更加关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建设情况,促进金融企业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关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情况,推动加快股权多元化和公司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五是更加注重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要切实增强督促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促使有关单位严格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健全完善审计整改报告、督查、联动、公告、问责等制度,努力构建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全面客观地反映审计和整改情况,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审计创新,着力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持。一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监督内容和领域。要认真落实温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要求,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领域,把一切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视野。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来开展审计工作,既要坚持依法审计,又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把是否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结论和决定。二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业务管理。要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计划和成本管理,逐步建立动态的审计项目储备库,完善和有效实施审计项目中长期滚动计划,达到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衔接,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要积极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科学配置和合理整合全省审计力量资源,大力开展全省性的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积极探索“1+N”的作业模式,将专项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实现“一审多果”。要积极探索实行审计项目招标和审计组长竞聘制度,有效整合机关内部资源,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要积极探索实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有效途径,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探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认真研究跟踪审计的工作思路、介入时间和具体流程,始终坚持审计的独立性,避免越权、越位,把跟踪审计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要积极探索跨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和若干个行业联合(综合)审计,如民生工程和投资联合审计,财政与经责联合审计等等,切实提高审计效果。要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情的审计技术方法,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对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立,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为深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应用与普及力度,努力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和水平。四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积极防范审计项目质量风险。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要全面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以及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果类文书格式、反映情况和问题、适用法律法规规章、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等重要事项实行审理监督。要坚持和完善三级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审计质量检查、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要建立健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实名通报制度,确保审计结果准确,体现出水平、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积极防范审计廉政风险。要围绕权力运用这条主线,全面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经费预算和“收支两条线”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积极推行审计外勤经费完全自理,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强化审计项目现场廉政监督检查和审计回访,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五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人才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以“专业化”为导向的审计干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化审计队伍。要建立健全职业准入制度,大力引进工程、计算机、法律等方面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要创新业务培训,强化审计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完善考评体系,深化以业务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篇5: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一)非煤矿山基本情况

非煤采矿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文明发展提供原材料、燃料作为物质基础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非煤采矿业产量持续增长,其中2009年铁矿石产量8.8亿吨、原油生产量1.89亿吨、天然气851.7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将快速推进,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重要矿产消费持续增长。

截至2009年12月,全国共有非煤矿山86125家。按采矿行业分,其中金属矿山9503家、非金属矿山75379家、其他矿山1243家;按开采方式分,地下矿山9973家、露天矿山76000家、其他矿山152家;按规模分,大中小型矿山分别为498座、2037家、83438家,大中小型矿山分别占非煤矿山总数的0.58%、2.36%、96.9%。全国尾矿库10519座。按库容分,二等库70座、三等库511座、四等库1929座、五等库8009座,四、五等尾矿库占总库数的94.5%;按安全度分,危库284座、险库348座、病库1466座、正常库8421座,危、险、病库占总库数的19.9%。

我国非煤矿山的基本特点:一是数量大,目前全国非煤矿山是煤矿总数的7倍多;二是规模小,小型矿山占非煤矿山总数的96.9%,特别是有相当数量的小采石场年产量只有几千吨;三是矿种多,非煤矿山涉及180多种矿种,包括石油天然气、有色、黑色、非金属等几大类,形态上有气态、固态和液态;四是分布散,因矿种数量多、成矿构造区别大,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有非煤矿山;五是基础差,特别是小型矿山因安全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够等因素,安全基础十分薄弱;六是人员素质低,非煤矿山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农民工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七是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环境复杂,特别是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企业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使安全生产风险进一步加大。(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状况

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并将安全发展的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部署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狠抓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非煤矿山安全生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各省(区、市)都建立了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体系,非煤矿山重点乡镇建立了安全监管站,全国共配备了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33641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大专以上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有4019人,占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数的11.9%。初步建立了海洋石油安全监管体系,海洋石油安全监管人员有80多人。

(2)初步建立了非煤矿山安全法规体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9个部门规章、22 个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1个国家标准,各地也相继颁发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促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基本依据。(3)充分利用安全许可制度,严把非煤矿山安全准入关。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克服困难,认真实施非煤矿山安全许可制度,在坚持颁证条件、确保审核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与换证任务。(4)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尾矿库和地下矿山机械通风专项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仅2009年,各地区提请政府取缔关闭非煤矿山10087家、尾矿库2605座。全国非煤矿山从2005年的103544家减少到2009年的86125家,四年下降了16.8%,私挖乱采、非法违规开采得到一定控制,2009年底全国地下矿山机械通风率已达89%,全国危、险、病尾矿库分别下降了53.7%、72.5%、51.6%。

(5)开展了石油天然气防井喷、防硫化氢中毒专项整治,含硫化氢油气田钻井设备全部配备了井控装置,对高含硫气田开发安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并应用了一些成果,全国石油天然气企业自2004年以来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3.2006年-2009年非煤矿山事故情况。2006年至2009年每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872起和2277人、1861起和2188人、1416起和2068人、1230起和1542人,与2005年相比,2006年至2009年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78%、6.58%、11.7%、34.2%;2006至2009年全国非煤矿山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死亡人数分别为:303人、347人、594人、176人。非煤矿山企业重大以上事故也时有发生,其中2008年山西就发生了2起特别重大事故、共死亡326人,2009年全国发生了4起重大事故、死亡70人。

上述事故主要呈现的基本特征:一是中西部地区和矿业大省为事故集中、高发区,“十一五”期间,云南、湖南、河北等7省(区、市)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全国非煤矿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50%以上;二是事故的主要类型为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与片帮冒顶、放炮及中毒窒息等,该六类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三是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造成的事故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以上;四是中毒窒息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平均每起死亡2.5人,是其他事故类型的2倍,不少中毒窒息事故都因施救不当造成事故扩大。

事故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为:一是非煤矿山地质条件复杂,作业环境不良,受到采空区塌陷、透水、地压活动、高温等多种灾害的威胁;二是非法违规生产行为大量存在,如2009年非煤矿山的较大事故中涉嫌非法开采的事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故有22起、死亡86人,占较大事故总起数的48.9%和死亡总人数的49.7%;三是矿山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差,特别是小型矿山先天设计不足或无正规设计,开采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无法保证安全生产;四是缺乏采矿技术支撑力量,盲目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的技术力量不足;五是员工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差,“三违”现象严重,2006年至2009年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平均占非煤矿山总死亡人数的30.89%。六是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工作仍是薄弱环节,多起中毒窒息事故都因盲目施救、处置不当造成事故扩大,如河南三门峡2009年“9.8”重大火灾事故,6名作业工人中毒窒息,因盲目施救又造成8人被困井下,事故共造成13人死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全国占总数96.9%的小型矿山和占总数79%的五等尾矿库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安全装备普及率低,本质安全化程度较低。企业安全管理薄弱,安全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员工整体素质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尚有诸多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作为安全监管前沿阵地的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办公条件差,监管队伍建设缓慢、滞后,监管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机制建设滞后。安全生产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尚未建立安全专项资金,不能确保对安全方面的投入,企业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隐患治理费用的使用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政府对项目审批的程序、企业的应急演练等事故防控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问责、考核、奖惩等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安监人员缺乏物质奖励和政策奖励,惩处与奖励存在不对称现象。

3.非煤矿山安全法制建设工作不适应形势要求。首先是立法工作滞后,如《矿山安全法》自1992年颁布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巨大,该法已严重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虽然早在六、七年前就开展了修订工作,但至今未果,加上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标准缺失、老化严重,标准体系不完善,以及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在立法工作上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开展大量工作;其次是宣贯工作存在死角、盲区和流于形式的现象,以致不少基层安监人员和企业员工对已颁布实施一段时间的有关法规和标准不清楚、不熟悉;再次是执法不够严格,执法队伍建设不适应工作需要,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配置与被监管对象不匹配,安全执法装备、取证器材、监测设备严重缺乏等,影响了安全执法质量。

4.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科研投入少,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未能纳入相关科技计划。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和重点安全检测检验基地建设滞后,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成果和推广平台没有形成。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支撑的需要,技术保障能力较差。

5.非煤矿山应急救援能力不足。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差。地方救援队伍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应急救援技术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应急救援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应急预案不完善,员工应急培训和演练不足。(四)形势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为政府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逐年加大,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采矿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更有利于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有利因素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十二五”期间非煤矿山领域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挑战。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时代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总量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2.“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非煤矿产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受国际矿业垄断企业对我国短缺的金属矿产品进口价格控制的影响,我国将加大非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非煤矿山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加大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压力。

3.当前非煤矿山因规模小、投入不足致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差、安全管理薄弱、企业人员安全素质低、安全生产机制建设落后、法制和标准建设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等许多问题在短时期内尚不能得到根本转变,将继续制约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要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非煤矿山安全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科学观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突出预防为主,做好超前防范;加强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全面落实责任,健全奖惩机制;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和整顿关闭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非煤矿山安全法制机制、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以科技为动力,促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形成较完善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1.以“十一五”期间非煤矿山年平均死亡人数为基数,“十二五”期间,平均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以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6%以上。2.严格安全生产条件,通过取缔关闭非法生产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将全国非煤矿山总量控制在6万家以内。废弃尾矿库全部履行闭库手续,病库数量控制在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尾矿库的5%以内。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全部达到五级以上水平,其中大型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水平,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全部实行HSE安全管理体系。

4.采空区重大隐患得到治理,露天矿山(不含型材矿等不适合中深孔爆破技术、机械铲装的矿山)全部采用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技术和装备。到2013年,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全部安装使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六个系统;三等以上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1.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1)完成《矿山安全法》修订工作,开展《矿山安全法》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制定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框架,加快非煤矿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修)订工作。主要包括:根据修订后的《矿山安全法》,制定《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规定》、《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检测检验规定》、《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规定》、《陆上石油天然气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非煤矿山安全评价机构管理办法》和《非煤矿山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修订《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办法》和《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等部门规章。

(2)制定非煤矿山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完成一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优先修订标龄过长、标准内容已不适应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标准,重点制定非煤矿山安全工作急需、目前又缺失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充分依托非煤矿山标委会,相关行业和企业,每年制(修)订10部左右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主要包括:制定《尾砂回采安全技术规程》、《含硫气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闭坑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关键设备目录》、《金属非金属矿山关键设备检测检验标准》、《滩海陆岸安全规则》、《海上运输管线检验标准》、《滩海开采技术标准》、《非煤矿山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提取标准和列支目录》和《防井喷防硫化氢安全技术》等一批标准;修订《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标准,以及完善非煤矿山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检测等标准;加强标准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工作,解决标准量化参数的取值问题,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3)加快地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具备相应立法权的各地区人大和政府应大力支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立法工作,根据上位法积极开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促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法制建设。如《矿山安全法实施细则》等法规。

2.全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工作。利用“金安工程”,建设非煤矿山法律法规和标准共享平台,地方安全监管部门要利用安监部门网站开辟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栏目。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推进非煤矿山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教育进入各基层企业和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竞赛等方式,加强对企业、中介机构和安全监管人员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培训工作。

3.严格非煤矿山安全执法,加大事故查处力度。建立企业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登记、建档立案、逐级上报制度。要坚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依法从严处理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事故,严肃责任追究。要充分发挥事故处理协调机制的作用,公开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并落实事故查处逐级备案和督办制度、重特大事故约谈制度、现场会制度和通报制度,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二)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准入门槛 1.严格市场安全准入。

(1)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矿种类型,坚持总量调控、关小上大、有进有退、产能置换的原则,从完善规划指导、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能力、改善安全状况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非煤矿产资源供需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平衡,全面提升非煤矿山开采水平。要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推动非煤矿山企业组建大集团、大公司,提高矿山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停止审批(核准)新建地下矿山年产矿石3万吨以下、新建露天矿山年产矿石6万吨以下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相关非煤矿山建设的生产规模标准。

(2)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限定淘汰时间,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设备、设施和工艺,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装备水平。露天矿山要强制淘汰:未实现台阶开采或者分层开采、人工装载(型材开采企业除外)、掏底崩落开采、二次爆破破碎、药包扩壶爆破、雷电多发地区采用电雷管起爆、没有捕尘装置的干式凿岩。地下矿山要强制淘汰:横撑支柱采矿法、局部通风机非阻燃风筒、主要井巷木支护、主提升设备使用带式制动器、凸轮式防坠保险装置、非阻燃电缆和带式输送机、非矿用局部通风机、空场法开采人工装载矿岩。

(3)加强非煤矿山企业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企业应配备不少于企业职工总数5%的包括采矿、地质、机电、通风、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可以聘任中介机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技术人员。地下矿山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不少于3人、露天矿山应不少于2人、其中小型露天采石场不少于1人,每班必须有专(兼)职安全员在岗。非煤矿山企业要设立技术总负责人,对矿山生产技术工作负总责;大中型企业要配备安全总监和副总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应按照企业的生产规模、采矿种类、机械化程度、矿藏赋存条件等情况,确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定企业矿山类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数量和人员标准,提高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2.全面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考核,促使企业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通过采取资金补助、与安全许可挂钩等多种形式,实施激励约束办法;要加强动态监管,防止安全标准化工作走过场。到201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全部达到五级以上水平,其中大型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水平,中型企业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全部实行HSE安全管理体系。3.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制定整顿关闭条件标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打击非煤矿山非法违法行为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重点打击无证照或证照不全、关闭取缔后又死灰复燃、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擅自生产、私挖滥采、以采代探、超层越界开采等生产行为。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设施不完善、作业环境不良、要件不全以及仍采用淘汰落后工艺的,要责令期限整改,整改无望和拒不整改的,要提请当地政府关闭。同时,严格安全许可制度,通过严格“三同时”审查工作,提高矿山企业安全准入门槛,推进资源整合,关闭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非煤矿山,提高非煤矿山生产规模和年限,推动非煤矿山集约化、规范化开采。(三)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1.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继续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非煤矿山监管体系的建设,至2015年,非煤矿山重点乡镇都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站。规范设置各级非煤矿山安监部门,根据区域非煤矿山情况,明确规定各级安监部门工作人员配备数量,重点乡镇安全监管站配备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实行下井津贴,稳定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队伍。进一步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主要工作任务,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规范工作程序,逐步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制定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准入制度,吸收专业人才,推进非煤矿山职业化安全监管队伍建设。规范监管人员选拔和培养机制,制定培训计划,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分批次、分层次地开展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规范监管执法能力。到2015年,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大专以上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占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数的25%。

3.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配备符合监管工作需要的设备设施。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备非煤矿山监管专用车辆,摄像机、照相机等调查取证工具,风速测定仪、有毒有害气体测定仪、激光距离测量仪等现场检查装备,口罩、安全帽、呼吸器、防护服、手套、鞋等个体防护用品,统一执法着装,满足非煤矿山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4.加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1)建立技术支撑工作机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广泛吸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协会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区安全评价、安全认证、检测检验、安全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明确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的职能定位,制定管理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各机构的专业技术特长。

(2)提高技术支撑机构工作水平。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配套激励措施,提供必要的日常研究与工作经费,进一步加强支撑机构的建设,各安全生产评价、技术支持、安全培训、检测检验等服务性机构要积极开展非煤矿山技术服务,并规范技术服务行为,切实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非煤矿山专家队伍建设。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队伍选拔、考核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库,明确专家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非煤矿山专家的技术服务行为,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三同时”审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5.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 “金安”工程和各地方安监部门网站,建立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及时、全面地收集、统计、整理和处理非煤矿山安全信息资料以及其它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料,提高监管效率。(四)着力推进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

各级安监部门制定专项整治计划,从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和制度、健全组织管理机构、隐患排查治理、设备设施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对地下矿山、露天矿山、尾矿库、石油天然气开采的专项整治。企业要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对于排查出的隐患,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做到: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等“三落实”到位;企业要加大隐患治理投入力度,按照分级分期的原则,确保排查出的隐患得到及时整改。

1.推进非煤地下开采矿山专项整治。以防中毒窒息、防采空区塌陷、防冒顶片帮、防透水、防火灾、防爆破事故和提升、运输、供电等关键设备设施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

2.推进露天矿山专项整治。以整治一面墙开采、伞檐开采、不分台阶(分层)开采、边坡出现变形和滑动迹象、排土场排土工艺参数不符合设计规定、未建立排土场监测系统、排土场下游有人员聚集和重要设施的,作为重点进行专项检查。

3.推进尾矿库专项整治。以危库、险库、病库的治理,尾矿库隐患排查整治,尾矿库超量储存、超期服役作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4.推进石油天然气开采专项整治。以“三高”气田井控、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控、海洋石油防台风(风暴潮、火灾爆炸、冰凌)、管道占压清理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五)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1.加强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快国家非煤矿山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主要建设地面实验室设施、露天边坡试验场、地下井巷试验硐室和尾矿库试验场。加强国家七个支撑中心的建设,形成安全科技研发主要力量,从事安全生产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支撑体系建设基础上,整合资源,继续加强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强化各级政府对安全科技的引导推动作用。大中型企业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安全监测监控、安全保护、个体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科技研发,发挥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成果推广的应用主体作用。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级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安全科研协作体系。

2.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建设。建设国家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发布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地方利用地方安监部门网站,建立非煤矿山科技成果推广平台。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建设内容包括:推广信息发布与服务、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等。各平台以科技企业、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重点,建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开展技术和产品的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开展先进技术的研究。优先开展解决困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先进技术研究,主要开展采空区冒顶与地表塌陷灾害防治、水害防治、通风系统优化、炮烟中毒事故防治、高陡边坡致灾机理及治理与监测、排土场滑坡及诱发泥石流灾害防治、尾矿库溃坝安全距离、石油运输在役管线检测、石油天然气开采海滩构筑物废弃、灾害监测物联网和事故模拟仿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建立技术示范工程。4.推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地下矿山:要大力推广机械化铲装、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地压监测监控技术、采空区监测监控技术、机械化装药成套技术、帷幕注浆技术。到2013年,要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露天矿山:要大力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非电起爆、机械铲装设备、机械二次破碎技术、高陡边坡安全监测系统、生态护坡防护技术。

尾矿库:要大力推广安全监测技术、干式排尾技术、尾矿充填技术、尾矿库综合利用技术。

石油天然气开采:要大力推广含硫气田井喷事故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技术、防爆人体静电释放器、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系统、高含硫气田安全开发关键技术。到2013年,海上石油开采企业要安装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系统。

(六)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1.建立非煤矿山安全培训基地。

(1)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与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实施非煤矿山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施继续教育和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推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设立艰苦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助学贷款、提高就业待遇等措施,加快培养非煤矿山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2)合理布局培训基地,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设2个(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天然气)国家级非煤矿山安全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和中介机构优势,整合本地教育培训资源,加强非煤矿山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培训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本装备、通讯设施、实验设备、培训设备、信息中心基础设施等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加强师资力量、培训设备设施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2.强化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工作。

(1)编制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针对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及执法人员、非煤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一线操作员工等不同培训对象,加强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

(2)强化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及执法人员的培训。制定落实本地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培训计划,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分批次、分层次地开展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重点抓好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现场检查和执法等方面的培训工作。(3)强化非煤矿山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农民工和班组长培训,强化全员安全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员工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意识和技能,以及上岗前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企业要建立培训档案,严格考核,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七)提高非煤矿山应急救援能力

1.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各地应加强非煤矿山应急平台建设,并与各级政府及企业应急平台进行连接,强化应急联动。大中型非煤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应急平台,重点实现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实时为监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建立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协调等机制。

2.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基础上,依据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建设标准,在全国新建2个国家级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并储备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各地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依托企业专职应急队伍或独立组建等方式,建立非煤矿山骨干应急队伍,要落实编制、经费和装备,以满足事故预防和处置的需要。大中型企业建立专职非煤矿山应急队伍,并取得相应资质;小型企业要建立兼职应急队伍或明确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邻近专职应急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3.提升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要加大投入,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制,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企业要实现危险源监测监控,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保障水平,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4.制定应急预案和强化应急演练。建立1个国家级非煤矿山应急培训和演练基地,承担非煤矿山救援队伍应急培训和演练任务,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培训用房、演习巷道和室外大型演练场地等基础建设,主要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应急救援演练装备、应急信息化演练设备、医疗救护演练设备等。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加强企业员工应急能力处置的培训,提高员工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八)强化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管

1.建立健全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管工作机制。结合安全许可,促进企业落实非煤矿山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企业要配备职业健康(卫生)检测人员及设备,加强企业员工的健康检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危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督检查、职业危害申报、事故调查处理的制度和办法。

2.加强职业危害监管队伍的建设。加快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管队伍建设,强化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管队伍的培训,配置专业监管设备。加大职业危害监管执法力度,严肃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加强非煤矿山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

3.加强作业场所的监测。加强非煤矿山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宣传,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加强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噪声、井下高温、放射性等的监测,开展职业危害预测与预警。加强职业危害场所的监测和职业危害的治理,重点加强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噪声、井下高温、放射性的治理。

四、重点工程

(一)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工程

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强化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控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1.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重点对尾矿库安全设施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生产运行、闭库等环节的安全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落实治理责任主体,建立尾矿库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制定整改方案,落实配套治理资金和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建立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对拒不整改或经整改逾期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提请政府依法关闭,履行闭库程序。通过治理工程,消除尾矿库重大安全隐患,实现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的明显改善。

2.大型采空区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重点做好影响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和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采空区排查治理。在对采空区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并形成永久性档案资料。采空区治理做到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安全后生产、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治理工作结束后,由安全监管部门逐矿验收。通过治理工程,查清全国非煤地下矿山采空区的状况,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完成老采空区隐患治理,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采空区长效管理制度。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3.露天采场边坡及排土场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重点治理高陡边坡滑坡隐患、深凹露天采场防洪措施和专用防洪设施、“一面坡”开采、没有实施分台阶或分层开采,有可能造成较大坍塌事故的工作边坡;做好排土场截洪、防洪和排水设施及防止泥石流措施的排查治理。通过治理工程,消除高陡边坡滑坡隐患、规范小型露天矿设计和运行、消除危险级排土场、规范排土场作业行为,防止发生滑坡、坍塌等事故。

4.水害隐患治理工程。重点抓好地下矿山防透水工作,完善井上下防排水设施,建立真实的水文地质资料,查清采空区及废弃老窑积水情况,健全防治水工作制度并严格落实。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要分类定级,制定专门治理计划,落实责任、方案、资金、人员、物资、期限和预案,按时完成整改和验收工作。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地下矿山要登记建档,重点跟踪,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矿山水害防治工作的安全监管。通过治理工程,有效防范透水事故的发生。

5.高含硫油气井安全隐患治理工程。重点对防井喷失控、防硫化氢中毒、重大基础设施的防火防爆、直接作业环节安全防范、海洋石油生产作业设施进行隐患排查治理。通过治理工程,防范高含硫油气井事故的发生。(二)安全监管队伍及装备建设工程

1.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再教育工程。编写全国统一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教材,主要以增强法律意识,掌握基本业务知识,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为重点。各省(区、市)每年分批次、分层次地开展省、市、县、乡四级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立足方便基层安监干部学习,注重提高培训效率,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手段,确保培训效果。培训工作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指导,省(区、市)安监局负责制定区域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90%以上基层安全监管人员通过轮训。

2.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机构技术装备建设工程。制定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机构装备配置标准,根据标准逐步完善省、市、县、乡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专用执法车辆、现场监督检查设备、检测检验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等装备。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技术装备的配置及更新,提高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管装备水平。(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构建国家、省、市以及县等4个非煤矿山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国家级非煤矿山安全科研机构2个(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天然气);建设省级非煤矿山安全科研机构30个。在已有的实验研究装备基础上,通过国家直接投入和科研项目重点支持的方式进行非煤矿山安全研究中心(基地)的建设。国家、省级安全科研机构主要建设内容为配备更新实验设备,开展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研攻关,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四)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通过基地建设工程优化资源配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非煤矿山企业等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资源,逐步构建国家统一规划、分级培训、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安全培训基地网络,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不同层次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设国家级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项目2个(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天然气)。主要建设内容为基本装备、通讯设施、实验设备、培训设备、信息中心基础设施等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级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对师资的上岗前培训,解决全国培训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搞好教研工作,开展教研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和培育精品培训项目;根据培训大纲,结合实际编写全国统一教材或教学要点。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的非煤矿山实际情况,选择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省级培训基地,建设省级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工程项目30个。通过省级基地的建成,解决各地矿山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培训需要,更好的服务企业,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五)安全科技创新工程

1.组织实施5个重大科技专项。

(1)开展非煤矿山重大安全隐患诊断、评价及治理技术和装备研发,主要包括:大面积采空区探测、评价、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矿井水源探测、防治技术及装备研发;尾矿库坝体结构快速诊断、风险评价与隐患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发;排土场滑坡及诱发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及装备研发;露天矿山滑坡隐患快速检测方法、诊断及治理技术和装备研发;金属矿床深井开采岩爆隐患早期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

(2)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监控技术和装备研发。主要包括: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及分级标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等。

(3)开展信息化技术在非煤矿山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应用关键技术及装备;虚拟现实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

(4)钻井过程地质、地层参数的探测技术,含硫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含硫气田井喷应急管理与处置技术等高风险气田开发安全技术。

(5)非煤矿山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危险事件和事故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2.组织推广20项先进适用方法、技术与装备。及时跟踪非煤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及时引进、推广和转化,通过建立非煤矿山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推广20项先进适用方法、技术和装备,主要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非煤矿山尾矿坝和排土场失稳和控制技术、尾矿库干式排尾技术、尾矿库在线监测技术、非煤矿山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非煤矿山安全开采方法与技术、非煤地下浅部石灰石矿山矿柱留设方法、高山地区非煤露天矿山开采方法、非煤地下矿山采空区矿柱安全回收方法与顶板控制技术、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非煤地下矿山通风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系统安全有效性分析方法、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及监测技术、非煤矿山开采地形变化动态跟踪系统、非煤矿山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研究及检测检验仪器设备、三高油气田H2S气体防护监测技术、老采空区积水和溶洞水探测技术等。

3.组建2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主导下,通过市场运作,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大型非煤矿山企业和知名生产厂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组建20个省级非煤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化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带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和科技进步。

(六)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

1.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国家“金安”信息化工程系统、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各省安监局政府网站,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强化安全监管基础工作,以便于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建立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信息支持中心,及时、全面地收集、统计、整理和处理矿山安全信息资料以及其它相关信息资料,实现全行业安全生产信息资料共享。

2.重大危险源监控工程。制定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标准,对形成重大危险源的尾矿库、露天矿高陡边坡、地压及高陡排土场等企业建立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实施对重大危险源安全参数动态监测。加快推进重大危险源监管与应急救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危险源、应急装备队伍、预案、事故后果等动态变化数据,提升重大危险源监管水平和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把非煤矿山安全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煤矿山开采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编制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纳入各级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统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加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收入 0.1% 的比例,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非煤矿山安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科技研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装备等方面的支出;研究制定隐患整治贴息政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非煤矿山闭坑和尾矿库闭库安全保证金办法,研究从国家征收的矿产资源开采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经费的办法; http:/// 中顾法律网联合万名律师真诚为您服务

要加强对各项安全费用的审计监督,保证安全投入到位、专款专用。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煤矿山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好尾矿库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落实地方和企业的配套资金。(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严格落实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投入、管理、安全设备设施、培训等措施落实到位;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挂钩比重;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并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地下矿山企业要建立健全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党政分管领导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严格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统筹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工作机制。(四)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各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涉及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作用,及时协商解决监管工作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和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在针对非煤矿山的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源头准入、资源整合、整顿关闭、监管执法、事故查处等方面,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五)大力开展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先进企业成熟经验、广泛讨论并形成统一的非煤矿山安全文化框架结构;推动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实践探索,开展非煤矿山安全文化先进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培训、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逐步形成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广大职工参与并监督企业安全管理的作用,强化企业从管理、执行到操作等各层级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提升非煤矿山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形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拓宽和加强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团体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国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前沿动向,加强与国际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的对比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技术、设备设施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加快推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七)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

篇6: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推进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照《济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特制订济南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一、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济南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纤维、高性能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现有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工程技术中心5个,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章丘有机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氟材料和氟化工产业链。为我市新材料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统计部门资料,2010年年末我市规模以上新材料工业企业88家,企业产品涉及了当今新材料领域的多个方面。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4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约184亿元,同比增长26.6%。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

1、玻璃材料

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产业在我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涉及这一产业的企业有10家左右,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诺集团为龙头,主要生产真空太阳集热管、太阳能玻璃管等产品。该领域中拥有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高硼硅玻璃太阳能集热管雄踞全国第一。高硼硅玻璃管材、棒材占国内市场65%份额,高硼硅耐热玻璃器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甲级玻璃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2、耐火材料

济南市耐火材料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应用的产业体系。济南镁碳砖、新峨嵋等龙头企业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产品开发,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得到很大提升。耐火材料年能力为 7.5万吨,其中镁碳砖等定型产品6万吨,不定形耐火材料 1.5 万吨。出口创汇额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新峨嵋为国家滑板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单位之一,产品技术居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滑动水口产品产销量连续十几年居国内第一。

3、建筑材料

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产业一直是济南市的传统优势行业,目前有大约10家企业从事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制造、防水涂料、保温防腐材料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具有节能环保,防腐防水等特点。龙头企业—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数条SBS改性沥青生产线、天然沥青改性沥青生产线、木质素纤维生产线和乳化沥青生产线,具有沥青储存能力六万余吨的沥青中传库,年沥青周转量达30余万吨。

(二)有机高分子材料

1、树脂材料

目前我市树脂材料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济南圣泉集团为龙头企业,有大约20家企业从事塑料及合成树脂的制造与生产,产品包括呋喃树脂、酚醛树脂、化工树脂、PVC板材等大约30个品种。其中圣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企业,主持起草过8项酚醛树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与中科院合作成立“酚醛树脂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济南大学合作成立“酚醛泡沫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开发、生产用于耐火材料、磨具磨料、建筑材料、泡沫酚醛等用途的酚醛树脂,形成了10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具有年产10万吨酚醛树脂产能,国内市场占有率30%。

2、橡胶材料

我市从事橡胶制造的企业大约有5家左右,目前产业规模不大,以台橡(济南)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年产TPE/TPR热塑性弹性体材料5000吨,填补了大陆长江以北无专业生产热可塑性弹性体工程材料大型企业的空白。

3、合成材料 我市涉及其他合成新材料生产的企业还有10家左右,涉及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产品包括聚酰胺、无纺布、铝塑复合板、PTFE填充料等十几个品种。山东康洁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非织造布专业生产厂家之一,公司实力雄厚,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年产各种无纺布可达21000吨。产品60%以上供出口,产品已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产业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济南市有60家企业从事化学品、化学试剂、专用化学品的生产与制造,产品包括上百个品种,其中氟材料是其中优势产业。我市涉及氟化工产业的现有企业中,生产型企业8家,氟树脂加工企业约3-5家。山东中氟公司的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单体、四氟丙醇、八氟戊醇、悬浮聚四氟乙烯等产品70%出口到国际市场。山东华氟公司的四氟乙烯单体、聚四氟乙烯树脂市场占有率达到12%,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市场占有率达到33%,二、济南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把新材料作为我市“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过去的5年,特别是近2年,市里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今后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较好的发展基础为今后的腾飞积蓄了力量

“十一五”期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济南市新材料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金属材料孕育了一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产业增长点;复合材料产业也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材料研发力量雄厚 济南是省会城市,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有多家设计新材料研发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先进的科研手段、前沿的信息来源,其研发力量和成果将很好地弥补我市企业研发力量方面的不足,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山东大学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科研机构包括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20多个新材料类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济南大学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粉体工程、热工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与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山东轻工学院、山东建工大学、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在新材料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

2、劣势分析

(1)资源、成本等因素制约某些材料领域的发展 济南是山东省会,电、煤、水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相对较高,对部分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的新材料产业,在低端产品生产环节不具备竟争优势。而且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也将增加某些新材料产业的环保成本,甚至使得某些新材料产业在济南的发展受到限制。

(2)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各地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正呈现集聚趋势,特色基地的建设成为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济南新材料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还有很大不足,尚未形成有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份额分散、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间的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三、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发展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走开发型、国际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我市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思路

以实现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市的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新材料,形成具有济南特色的、若干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产业。

1)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思路。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通过合资、合作等途径,抢占科技制高点;注重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优势。

3)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宏观调节相结合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要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形成济南新材料产业的优势与特色。

4)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现有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

3、发展目标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社会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济南优势的新材料产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打造我国新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总产值达到450亿元。

四、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顺应国际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立足济南在金属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耐火材料和氟材料等产业优势,以及重点培育的胶体材料、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等新兴材料产业,抓住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基础材料转型提升的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逐步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加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下新材料产业:

(一)金属材料

1、新型钢材料产业。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能源压力的增加,未来五年我国对新型钢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山东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济钢、济南冶金所等为载体,以节能降耗、短流程、降低成本、改善环境为核心,针对市场开展熔融还原技术、洁净化和细晶化钢铁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品。如高强度轻量化钢材、耐磨、耐热、耐蚀黑色金属材料、铌铸铁系列产品、无镍、少镍高温耐热、耐磨黑色铸造合金新材料等。

2、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在我市已初具规模,铝合金压铸件、铝硅合金、镁合金等合金材料的产量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比例。以济南轻骑铸造有限公司、济南慧成铸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的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重力铸造件及低压铸造件。以平阴同鑫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铝锭、铝板材、铝线材、铝箔材。以山东山大吕美熔体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的用于提高铝硅活塞合金性能的特种Al-P中间合金,提高铝合金、镁合金性能的特种Al-Ti-B中间合金、Al-C和Al-Ti-C中间合金材料。努力把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链建设成为产能结构合理、制造工艺先进、产品质量精良的一体化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链,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首选的高性能轻质合金生产基地。

3、金属膜层涂镀产业。依托济南复强动力公司、山东大学焊接工程技术中心和济南鲁得贝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发挥金属膜层涂镀方面的技术优势,开拓更大市场。加快推进“绿色再制造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项目。完善纳米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微脉冲冷焊、粘涂、微弧等离子熔敷等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并进行相关技术项目的落地生产转化试验工作,尽快启动微弧等离子融敷技术、剩余寿命评估技术等相关的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落地生产,带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1、LED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以山东大学为技术支撑,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济南半导体所、济南富川卓越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大于150mcd LED的红、黄、蓝、绿及紫外延片和管芯技术、大功率LED芯片及大功率多管芯超LED器件、提升LED芯片出光率的ITO新型材料、808nm 无铝大功率激光器等,同时加快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下游产品LED白光照明器件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瑞森华光、富士康、宝世达、宇科同茂等LED半导体照明材料项目推进,进一步加大核心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力度,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上游企业数量较少、产量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建设国内最大LED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2、耐火材料产业。培育新型耐火材料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快产业链整合。加快新峨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和无穷尽焊接技术钢包内衬材料生产线建设,在节能型钢包内衬材料、高档滑动水口、炼钢出钢口、连铸产品方面增加新品种,在国内冶金炼钢行业用耐火材料企业中达到全国规模前三名、山东省内第一名的企业生产规模。

3、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材料产业。依托力诺集团、桑乐太阳能等企业,打造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链,全力打造全球生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人均劳动率最优的太阳能光热基地,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支持力诺集团 1000兆瓦光伏电池片等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炭/炭复合材料产业。依托济南伟得热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研究基础,大力发展快速制备高密度炭/炭复合材料工艺研究开发及其配套工程,重点推进碳纤维设备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制品等具有高强度、高模性、高热稳定性、高导热导电能力、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耐烧蚀、耐腐蚀、摩擦系数稳定等特点的产品在航空、航天及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

5、高技术陶瓷产业。以山东部分高校、研究院为技术依托,加快高性能陶瓷粉体原料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及配套装备开发,解决高技术陶瓷生产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依托济南安达刹车片有限公司、济南意星陶瓷精密仪量有限公司等企业,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产品为重点,重点研究开发高端陶瓷粒化摩擦材料刹车片、陶瓷量仪、陶瓷过滤网等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优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尤其是新型墙体材料。粘土质墙体向非粘土质墙体材料发展;实心型墙体材料制品向空心型墙体材料制品发展;小块墙体材料制品向大块墙体材料制品发展;重质墙体材料制品向轻质墙体材料制品发展;现场湿作业多的墙体材料制品向现场湿作业少的墙体材料制品发展;单一材料的墙体向多功能复合材料墙体发展。

(三)有机高分子材料

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以济南圣泉集团为龙头,通过与国内大学院所联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开发满足铸造行业更高要求的各类树脂,建成全球最大的铸造材料供应商和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制造基地;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为依托,开展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进与应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烧蚀与热防护材料、特种橡胶制品、密封材料、隐性材料、特种粘剂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打造山东五三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支持薄膜和涂料等有机硅共聚物的研究开发,硅橡胶及其共聚改性研究,特种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有机硅精细品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2、新型纤维产业。依托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齐鲁宏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大力发展特种高强低伸传动带、真空物理溅射镀银纤维及织物等新型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以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内最大的新型导电纤维产业化基地。

(四)精细化工

1、氟材料产业。氟材料产业是我市在国内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利用氟化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和基础材料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氟聚合物、氟材料、氟精细化学品、建筑氟碳涂料等氟材料产业生产规模,合理配置氟化工发展资源,增强中氟化工的氟化学品和华氟化工的氟材料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学研、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发挥华临公司氟化学品广泛应用的科技开发能力。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形成以无水氟化氢为起点的四氟单体、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电子材料为系列的氟化学产业链。做好氟醚、碳涂料树脂等含氟产品的市场开发;加快重防腐型氟碳涂料树脂、含氟黏合剂、含氟医用治疗鼻炎药物的双氟硼酸盐、含氟农药氟醚唑、含氟精细化学品三氟乙酸乙酯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氟铃脲原料中间体异氰酸酯的研发和应用。

2、特种化学剂产业。依托济南泰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国内阻燃剂行业的领军地位,推广硼酸锌、聚磷酸铵、高氮阻燃剂(MCA)、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功能母料、专用技术产品等产品在工程塑料、橡胶、电子、纺织、建材、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建设国内品种和规格最齐全的阻燃剂供应基地。

3、精细化学品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及饲料添加剂、造纸及水处理化学品、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抓好得呈化工的1000吨/年甜菜碱等项目建设。抓好新时代(济南)民爆公司现场混装胶状乳化炸药车和现场混装乳化粒状铵油炸药车5000吨/年安全配套建设。

(五)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园 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2010年11月由科技部批准成立。以“国家工程中心” 入驻济南市化工产业园为契机,济南市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国家工程中心”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在3年内完成“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并有不少于16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重点支持“银浆”项目的开工落实,跟进高效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电力用硅基胶体材料复合树脂等项目的引进,力争每年入驻1-2个项目,5年后入驻5-10个项目,建成油田胶体材料、军用胶体材料、胶体材料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平台,建立起胶体材料开发、产业化、应用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胶体材料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园区的行业影响力、产业聚集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五、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自主创新。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建设。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完善融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流动、协作的公共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把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重大专项,开发重点共性技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二)完善投入体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统筹扶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基地、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市场培育,研究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的扶持政策。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进和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建立产业链贷款联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实施“5150引才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继续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实行政策津贴、企业津贴制度。落实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动员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项目和重点学科,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对本土企业家及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工作,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促进产业集聚。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努力构筑服务高地、项目洼地和资金洼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各类资源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新兴产业项目在济布局。

(五)提升产业层次。结合新材料产业高投入、高产出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建立高效投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新材料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壮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材料产业的力度,提高传统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升整个材料产业的层次。加强资金筹措,引导资金投向,市工业经济发展引导资金,要有选择地向新材料产业倾斜。要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制定的鼓励企业技术开发费列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各级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要向重点发展的新材料领域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 民间资本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

上一篇:以读书为话题的600字作文下一篇:安徽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