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2024-07-26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精选5篇)

篇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

沪府发〔2013〕7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

面清单)(2013年)》的公告

根据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现予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

特此公告。

附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3年9月29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2013年)

篇2: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On the basis of the foreign investe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General Plan of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and the Guiding Catalogue of Industries for the Foreign Investments(2011 Revision),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of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for Admittance of Foreign Investments(Negative List)(2013)(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egative List”)lists the admittance measures that will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treatment and will be taken for the foreign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establishme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ilot Free Trade Zone”).负面清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2011年版)分类编制,包括18个行业门类。

The Negative List is prepared subject to the classification as set forth in the National Industries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2011 Version)and covers 18 sectors of industries.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2个行业门类不适用负面清单。

The Negative List is not applicable to Sector 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ector 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For the fields beyond the Negative List, the foreign investment projects will be subject to filing system other than approval system(except those domestic investments projects retained subject to approval system pursuan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 contracts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will be subject to filing system other than approval system.除列明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禁止(限制)外商投资国家以及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禁止(限制)的产业,禁止外商投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项目,禁止从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经营活动。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listed regarding the foreign investments, the foreign investors are prohibited(limited)to make investments to industries prohibited(limited)by the state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entered into or participated into by China, to make investments to projects that will endang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to involve in operating activities that will endanger the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自贸试验区内的外资并购、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境外投资者以其持有的中国境内企业股权出资,应当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涉及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The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the strategic investments of foreign investors to the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s by offshore investors with equitie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conducted in the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ll satisfy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if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and anti-monopoly review are involved, then relevant provisions shall prevail.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投资参照负面清单执行。

The Negative List shall, mutatis mutandis, be applicable to the investments in the Free Trade Zone made by the investors from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Zon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Zone, and Taiwan.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后续《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有更优惠的开放措施的,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

篇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7月1日,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版负面清单情况说明会,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市商务委、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出席, 介绍并解读了2014版负面清单。

2014版负面清单总体情况

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通报了2014版负面清单总体情况。

戴海波说,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 (2014年修订) 的公告》, 自贸试验区2014年负面清单如期推出。

自贸试验区2013年负面清单作为我国首份负面清单, 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 总体上各方给予了高度肯定。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均改为备案管理, 并建立了备案信息多部门共享、备案结果网上公示、备案机构定期核查等配套制度, 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由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转变, 提高了行政透明度。二是投资开放度大幅提升。特别是国务院批准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服务业6大领域、23项开放措施, 进一步提高了自贸试验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三是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操作中备案的领域大大超过审批的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 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245家, 其中通过备案的方式设立的企业有1136家, 达91.2%。负面清单之外的外资企业备案当场即可完成, 比原先的平均8天时间大大缩短。

截至今年6月底, 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245家, 其中通过备案的方式设立的企业有1136家, 达91.2%。负面清单之外的外资企业备案当场即可完成, 比原先的平均8天时间大大缩短。

今年上海市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要求, 按照“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 强化负面清单作为准入阶段对外商投资采取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的作用, 体现外商投资管理的国际化水平”的总体思路, 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 对2013年负面清单进行了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 上海重点把握了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进一步提高开放度。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围绕商贸物流、会计审计、医疗、一般制造业等开放领域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 形成了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

6月28日, 国务院批准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31条措施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 采矿业领域2条, 建筑业领域1条。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 在去年23条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 又新增14条开放措施, 突出了航运贸易等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在制造业和采矿业扩大开放方面, 突出了研发;在建筑业扩大开放方面, 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的开放。这将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 发挥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试验田”作用。

二是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对无具体限制条件的管理措施, 尽可能明确限制条件或者取消该项限制措施。

三是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是我国自主开放的一次重大探索。经过国际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 继续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分类标准, 并将农业、采矿业、金融服务、电信服务、航空服务、基础设施等涉及资源、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以及中药、茶叶、黄酒、手工艺品等我国传统产业领域的管理措施予以保留。同时, 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原则, 对于内外资均有限制或禁止要求的管理措施, 不再列入负面清单。

同时, 对负面清单的表述方式也作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调整了负面清单的发布名称。修订后的负面清单发布名称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 (2014年修订) 》。今后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需要, 适时修订负面清单, 并以修订年份为标识。

二是调整了负面清单的结构。按照国际上负面清单突出限制措施的惯例, 将行业分类代码调整到管理措施的后面, 并将涉及到不同代码的同一行业不同环节的相关措施作了统一表述, 以便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相关管理措施。比如, 投资船舶 (含分段) 的设计、制造与修理、投资民用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 在2013年负面清单中均分为两条表述, 2014年负面清单中统一为一条表述。同时, 为了方便投资者查询, 在管理措施前面还统一加注了序号。

三是修订了负面清单的说明。将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列为修订依据。同时, 依据负面清单将对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和外资项目管理方式的说明调整为:“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 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 (国务院规定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管理。对负面清单之内的领域, 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 (国务院规定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的除外)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审批管理。”

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修订后, 特别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条调整为139条, 调整率达26.8%。按措施的类型分, 限制性措施110条, 禁止性措施29条;按产业分, 第一产业6条, 第二产业66条 (其中制造业46条) , 第三产业67条。

与2013年负面清单相比, 2014年负面清单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从开放的角度看, 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 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 与2013年相比, 进一步开放的比率达17.4%。

取消的14条开放措施中, 服务业领域7条, 包括:取消对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限制、取消对认证机构外方投资者的资质要求、取消投资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业务的股比限制、取消投资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的股比限制等;制造业等领域7条, 包括:取消对投资400吨及以上轮式、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的股比限制、取消对投资各类普通级 (P0) 轴承及零件 (钢球、保持架) 、毛坯制造、一般涤纶长丝、短纤维设备制造的限制等。

放宽的19条管理措施中, 涉及制造业领域9条, 基础设施领域1条, 房地产领域1条, 商贸服务领域4条, 航运服务领域2条, 专业服务领域1条, 社会服务领域1条。例如:原“限制投资原油、化肥、农药、农膜、成品油 (含保税油) 的批发、配送”放宽为“限制投资农药、农膜、保税油的批发、配送”;原“限制投资船舶代理 (中方控股) ”放宽为“除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代理业务的, 外资比例不超过51%外, 限制投资船舶代理 (中方控股) ”等。

二是透明度进一步增加。2013年负面清单中无具体限制条件的55条管理措施大幅缩减为25条, 并明确了部分无具体限制条件管理措施的条件。例如:明确了投资直销的条件, 即投资者须具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 且公司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8000万元;明确了投资基础电信业务的条件, 即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等。

三是与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衔接。根据国际通行规则, 对2013年负面清单中14条对内外资均有限制或禁止要求的管理措施, 不再列入负面清单。主要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领域等, 如:限制投资联苯胺、颜料、涂料生产、限制投资电解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等。

需要说明的是,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对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涉及突破我国外资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有关规定。去年国家层面已暂时调整实施了3部法律、15部行政法规、3部国务院文件的有关规定, 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14年负面清单需要在自贸试验区内进一步调整实施相关行政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部分内容。目前, 暂时调整实施行政法规和相关文件的工作正在按程序加快推进。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下一步, 将按照新形势发展要求和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 适时修订负面清单, 不断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同时抓紧探索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 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 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 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进一步扩大开放相关措施

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相关措施。

建立自贸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下一轮的对外开放做一个试验, 通过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对中国开放格局带来深刻影响。自贸试验区挂牌9个月来,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23项措施均已可实施, 截止目前, 已有244个项目落地, 服务业扩大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顺应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新趋势, 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开放, 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以及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要求, 上海市在去年服务业扩大开放23项措施的基础上,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 提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 于6月28日获国务院批准。31条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中, 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 采矿业领域2条, 建筑业领域1条。现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一、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措施

服务业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点, 中央领导要求自贸试验区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力度。此次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14条措施是在去年23条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提出, 其中航运服务领域6条, 商贸服务领域3条, 专业服务领域4条, 社会服务领域措施1条。这些开放措施, 既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又突出了自贸试验区的主导产业。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商贸物流、会计审计、医疗等领域均提出了扩大开放措施。如:在商贸领域取消了对外商投资邮购和一般商品网上销售的限制等;在物流领域放宽了一些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 允

截止6月底, 挂牌后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45户, 是同期的8.6倍, 新增注册资本超过73亿美元, 是同期的4倍。

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业务, 允许外商独资从事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等;在会计行业, 允许取得中国会计师资格的香港、澳门专业人士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在医疗领域, 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最低投资总额和经营年限的限制。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力促进自贸试验区服务功能的提升, 促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二、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扩大开放措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此次自贸试验区制造业扩大开放的主要考虑是:国内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外资开放, 有利于营造更高水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且制造业领域的14条措施中, 有5条注重于产品的研发、设计, 如:允许外商以独资的形式从事汽车电子总线网络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器的制造与研发;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豪华邮轮、游艇的设计;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船舶舱室机械的设计;允许外商以独资的形式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维修;允许外商以独资的形式投资与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配套的乘客服务设施和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 有利于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在建筑业扩大开放方面, 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的开放。在采矿业扩大开放方面, 注重新技术的开放应用, 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勘探水平。这些开放措施将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 发挥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试验田”作用。

下一步, 上海市将与商务部联合报请国务院, 在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31条扩大开放措施涉及的相关行政法规;同时, 将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制定、完善相关的监管措施。。

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顾洪辉介绍了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不断推进投资管理方式改革相关情况。

国务院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 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围绕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主要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负面清单, 将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措施列入负面清单;二是在负面清单基础上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方式。

2013年, 已将外商投资项目由全部核准改为核准和备案相结合, 即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方式, 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3年本) 》,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了这种有限核准和普遍备案相结合的方式。

这次, 随着新修订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的实施, 进一步深化了外商投资管理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

一是继续扩大项目备案范围。这次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 又有一些投资领域列在负面清单之外, 也就意味着又有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可以按照内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实施备案, 备案范围扩大;同时, 对于负面清单之内领域, 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3年本) 》规定外商投资项目可以备案的, 也都实行备案, 目前在负面清单之内可实施项目备案的已有33项。

二是探索外商投资准入方式改革。在此次负面清单编制中, 对外商投资准入方式进行了新的改革创新:对于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 尽量减少对外资准入的合资、合作限制;对于可以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的, 取消对外资准入特别限制, 采取内外资一致的准入标准和方式进行管理;对于可以通过环保、节能、许可证等其他准入环节实施管理的, 减少在外资准入环节的特别限制。

三是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以及优化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备案管理等, 共同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安全的外商投资管理体系。

负面清单涉及的法制保障情况

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张忠玉介绍了负面清单涉及的法制保障情况。

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按照中央领导“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法治先行”的要求, 本市在负面清单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 注重遵循法治路径, 推进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各项扩大开放举措。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内涵。《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研究制定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不符的负面清单, 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根据这一总体要求, 市政府在去年9月颁布的《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 (市政府规章) 第十一条明确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具体含义, 即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 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管理。同时, 对负面清单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等作了规定。该规定为市政府出台负面清单提供了法律依据。自贸试验区挂牌后, 本市又开始着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地方性法规) 的研究起草工作。条例是在市政府规章的基础上, 提升法律层级, 目的在于构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其中, 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 明确负面清单将根据自贸试验区发展实际适时调整。目前, 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 将于近期三审表决。

二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在自贸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 为负面清单的公布和实施提供了保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对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涉及突破我国外资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有关规定。为推进自贸试验区外资管理方式改革, 保障2013版负面清单的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已分别发布决定, 在自贸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3部法律、15部行政法规、3部国务院文件的有关规定。2014版负面清单进一步提高了开放程度, 需要在自贸试验区内调整实施相关行政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部分内容。目前, 上海已经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形成暂时调整实施行政法规和相关文件的方案, 正在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自贸区投资便利化的实施情况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便利化的实施情况。

自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施以来, 外商投资在自贸试验区内稳步增长, 新设外资企业数从去年10月份当月新设29户, 到今年6月份 (到28日) 的207户, 月均新设外资企业数上升了7倍。截止6月底, 挂牌后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45户, 是同期的8.6倍, 新增注册资本超过73亿美元, 是同期的4倍。

新设外资企业中, 92%左右属于负面清单范围以外, 按照备案方式设立。投资者通过登录自贸试验区的投资服务平台, 自行比对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以外的当场完成备案手续, 比原来外资审批方式下的8个工作日大幅度缩短, 大大方便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

新设外商投资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数量前10位的分别是香港、美国、台湾、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维尔京群岛、德国。新设外资企业以商贸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主, 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56.6%和33.8%。随着试验区金融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 金融服务和文化服务行业的外商投资正在快速增加。

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 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6个领域扩大开放, 提出了23项扩大开放措施。目前, 这23项开放措施均可实施。截止到今年6月底, 已有244个涉及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项目落地, 占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的19.6%, 主要包括融资租赁单船单机子公司、融资租赁兼营保理、工程设计、建筑企业、旅行社、增值电信、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销售、演出经纪、船舶管理等。

篇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摘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和探索扩大开放新途径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对自贸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资管理模式创新进行进一步探索是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负面清单的实施过程仍存在很多与国家、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产业冲击、体制改革滞后、立法空缺、市场主体的平等性问题等。文章将在比较分析外资管理模式概念、梳理并总结我国外资管理模式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自贸区外资管理模式创新的各种挑战和质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

一、 外资管理模式概念界定

上海自贸区在外资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准确地说主要体现在从“准入前正面清单审批为主、准入后监督为辅”的旧模式过渡到“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为辅”的新模式。准确理解与区分外资管理的相关术语,是我们探讨外资管理模式的重要起步。

1. 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准入后国民待遇。投资领域的国民待遇是指东道国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给予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民事权利待遇。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发展,各国对于外资的引进越来越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准入前和准入后阶段。准入前阶段包括企业的设立、取得、扩大等,具体体现在一国在外资进入前对相关行业、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审批程序设置的特定门槛。因此,给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将国民待遇延伸至投资发生和建立前阶段,意味着对外资完全开放国内市场,在市场准入方面赋予其与国内投资企业等同的投资权利与自由度,而不设定任何过度的限制和禁止。可以说,准入前国民待遇是一国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准入后阶段是指外资进入东道国后的整合经营阶段,是与准入前对应的长期经营过程。国际投资领域中通常所说的国民待遇原则一般即指在准入后阶段给予外资不低于内资的民事权利待遇。具体包括内外资企业在供求渠道、税收负担、外汇平衡、优惠政策等各方面都基本保持一致。与准入前国民待遇相比,准入后国民待遇是一国对外开放最基本的适用原则之一。

2. 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正面清单一般应用于开放度不高的经济体投资领域,是指将外资进入一国时可以投资的领域以清单方式列明,从而实现有选择的自由化,限制外资的进入和渗透,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保护。多数人认为“正面清单”对外资进入给予了正面的指导作用,但这种方式同时也干扰了市场有效运行的机制,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背道而驰。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始采用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以纠正正面清单带来的问题。所谓负面清单,准确划分属于国际法概念,其正式的法律术语为“不符措施清单”(Non-Conformity Measures),是指以清单方式列出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业绩要求和高管要求不符的管理措施。投资目的国通过运用“负面清单”的手段形成透明度效应,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营造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但“负面清单”在执行上也存在问题:投资目的国需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对现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进行清晰划分及重新评估,同时还需要对各产业部门的利益进行平衡。总之,“负面清单”既不可畏首畏尾,过多限制,也不能大撒手的过度开放,否则会给国内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 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在国际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中,为了兼顾投资自由化与国内产业保护,一般做法是在给予外国投资者“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同时,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对外资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平衡缔约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市场准入阶段,给予外资更大的投资空间和明确的投资指导。在中美第五轮经济对话之前,中国管理外资进入国内产业的唯一纽带实质上只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在外资管理方面起到了基础性指导作用,具有“正面清单”的部分性质。在国际上中国缔结的投资协定中也没有给予任何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

然而,随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负面清单运用的不断推动,采用“负面清单”模式给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多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多边投资协定的普遍内容。为了顺应国际投资的新规则和新趋势,中国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投资协定谈判,并在上海自贸区率先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进行试点。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与国际投资主流规则的接轨,因此,自贸区的投资与贸易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国际化、法制化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面临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外资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上更加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比如市场主体的平等性、服务业水平差距、市场与政府边界划分、国内体制配套改革等。

二、 中国外资管理模式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谨慎起步(1979年~1989年)。由于改革开放实行不久,引进外资经验尚浅。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可以概括为奠定法律基础加鼓励政策的初步出台。1979年~1988年,全国人大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这三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改变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中国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也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是我国第一项明确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对来华投资企业实施进一步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是税收方面,引导、鼓励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外资管理偏向保守,基础法律加零散指导文件尚不足以形成一定模式,只是立足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采用合资方式,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同时减少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阶段:积极引导(1990年~1999年)。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党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一方面解决开放程度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固有问题,另一方面顺应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全球趋势。在这一阶段,对已有基本法律进行了修订和细化,同时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产业投资盲目、投资准入领域过窄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引导和相应拓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国投资产业划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四类,并在文中对审批制度和流程以及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详细规定,这是我国在规范外商投资准入方面的首次立法,也是操作性最强的一部法规。1997年,国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作了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开放的行业进一步增加,部门分布更为广泛。同时,较之前优惠政策比较单一,修订后的目录在在贷款利率、土地优惠、外汇管制等方面对外资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措施,对外资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正面清单”的特征。在开放条件下,鼓励并积极引导外资进入,在产业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指引,同时,明确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国独资、中外合作开发等吸引利用外资方式的法律地位,支持鼓励各地政府、企业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吸引外商投資。此外,对外资进入仍然实行行政审批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也是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开放程度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发展转变(2000年~2012年)。自2000年加入WTO之后,“协议开放”推动中国在外资管理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和探索,中国在国际投资领域进一步与国际规则接轨。首先,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已有外资相关立法进行了范围和规模巨大的精简和清理,包括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 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律法规19万件。其次,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历经五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时又不是简单盲目的扩大,而是有重点有阶段的扩大,比如以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除了对已有政策文件进行管理和更新,国家还出台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中西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在原有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调整中西部外资流向的依据。至此,我国对于外资的引导和规范,具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确保了利用外资的效率和投资方向的准确性。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中,随着对外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商投资的认识和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摒弃之前简单盲目的政策优惠,转而从政策优惠、法律保障、政府服务等多角度入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外商投资管理体系,有计划有侧重的吸引和利用外资。

第四阶段:开放自主(2013年至今)。伴随中美BIT谈判重启及中美第五轮经济对话谈判基础的确定,中国迫切需要验证开放的投资准入机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经历过多轮大力度的开放,外商投资已经渗透到很多产业的发展中,有些甚至渗透的很深。由于起步晚、技术和管理落后等不利因素,本土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任由外资独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产业培育和发展。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外资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全面开放和模式探索,并聚焦于自贸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的创新,尤其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被《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文件形式确立为下一阶段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海自贸区为改革突破口,创新外资管理模式,加快外资管理制度改革,进而形成可复制和推广至全国的的新型外资管理经验,以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良性互促的局面。

三、 自贸区外资管理模式探索

1. 负面清单的联动效应。中美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围绕中美BIT谈判展开,而后者的深入推进又以上海自贸区试水为契机,可见两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深层逻辑关系。上海自贸区作为推动中国外资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阵地,其建立与运行必将创造新形式的制度红利,同时,与制度不尽匹配的矛盾问题也将一一凸显,从而形成对外资管理模式的逐步修正,最终获得一套可复制推广至全国的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和开放模式。立足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全新外资管理模式不仅将推动中美BIT双边谈判进程,而且将对未来中国与其他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谈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自贸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创新模式绝不仅仅是局限于自贸区本身的单边优惠,而将是今后对外谈判的基准和底线,明确自贸区负面清单的谈判地位和联动效应对进一步的开放和谈判将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对自贸区负面清单的设计实施及逐步修订的过程中,要尽量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自贸区在除服务业之外的产业的投资开放方面试验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审慎对待和多方试点,不能盲目复制推广。一旦负面清单成为全国模式,势必提升中方在中美BIT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进而使中美BIT谈判进程向着预期方向推进。

2. 负面清单开放度问题。2014版负面清单共139条特别管理措施,较2013版减少了51条,但负面清单的“瘦身”并不等同于开放度问题的解决。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以中美BIT谈判的标准衡量目前上海自貿区负面清单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显然不能仅仅落脚于条款的数量,而要对相应产业的开放度进行细分和量化,并以国际标准加以评估,这对于首次试水负面清单的上海自贸区而言,无疑存在极大困难。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在市场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缺乏量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经验,从而增加了评估和判断国内相关产业是否开放、多大程度上开放的难度;第二,目前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主要涉及服务行业,对于其他行业是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试点,不能盲目忽略;第三,国内存在潜在的部门及特殊利益集团,其长期依赖国内政策的保护,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着政策倾向,负面清单的逐步简化将打破相关利益的平衡,因而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干扰;第四,负面清单方式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政部门自行量裁的空间,因此也得到权力机构不同程度的抵制;第五,负面清单管理不仅很难与国内现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相衔接,可预期的后续监管压力也将较大。除此之外,负面清单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是否合理,还应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评估。

3. 中国的“国民待遇”特殊性。负面清单配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以实施,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负面清单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然而,中国的国民待遇到底如何界定,却作为国内投资领域的固疾而被重新提出。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国民待遇”的界定就一直备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存在极大差异。一方面,国家重点行业、高利润行业基本被国有企业占据,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另一方面,主体地位差异决定了民营企业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阻碍和限制,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导致实体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资企业位于两者之间,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国民待遇却无法确定。假设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那么关键性行业的垄断将被完全打破,存在威胁行业和国家安全的隐患;假设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那么这种开放反而置外资企业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次,在国民待遇的层次上存在不平等性。国家层面政策的统一并不代表区域发展政策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侧重招商引资的区域,其出台的政策可能造成外资企业不平等的待遇。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梳理国民待遇的真正含义,对于区域差异较大的政策应尽快调整,以保证国民待遇的概念在对外谈判中不会成为争端问题。

4. 外资三法的调整修改。“准入前国民待遇”与简单的市场开放有着很大区别,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只是打造优质投资环境的第一步,投资目的国只有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增强政策科学性,提升外资管理水平,才能为投资自由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针对自贸区外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形式,外资管理相关法律亟待更新。首先,要结合外资管理创新模式及实施情况,对外资三法进行全面调整,而不能只是进行简单合并。不仅要形成全新的外国投资法,还要提高外资和内资法律的衔接程度。外资三法的修订应注重法条的清晰性和明确性,旨在为其他监管内外资企业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提供透明并且有效的关联机制。其次,负面清单在国际谈判中往往作为附件出现,而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却具有正式法律文件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在法律修订过程中,还需要将负面清单调整为外资三法的附件加以说明,以更正负面清单的法律地位。第三,对于中国当前的投资开放阶段来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其产业导向功能弥补了负面清单带来的冲击和风险。但随着国内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逐步取消产业指导目录将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新奎.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点:对外商投资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1).

2. 黄鹏,梅盛军.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定与中美BIT谈判联动性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14,(5).

3. 聂平香,戴丽华.美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析及对我国的借鉴.国际贸易,2014,(4).

4. 郝紅梅.外商投资管理新模式探路.国际商报,2014,(4).

5. 杨海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的解读及其推广.江淮论坛,2014,(3).

6. 武芳.墨西哥负面清单设计特点及借鉴.国际经济合作,2014,(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项目号:13AZD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及其竞争优势研究”(项目号:71332007)。

作者简介:邹赫(1985-),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程健(1983-),男,山东省潍坊市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港澳经济。

篇5: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

沪府发〔2013〕7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

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3年9月29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内实行备案制管理的外商投资项目。

自贸试验区项目备案管理范围包括: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外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外商投资合伙、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属于国家安全审查范围的外商投资项目,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审查。

第四条 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为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机构(以下称“项目备案机构”),负责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项目备案程序

第五条 自贸试验区项目备案管理范围内的外商投资项目申请人(以下称“备案申请人”)填写并上报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表相关信息,同时向项目备案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外投资各方的企业注册证(营业执照)、商务登记证(个人投资者提供个人身份证明);

(二)投资各方签署的投资意向书,增资、并购项目的公司董事会决议或相关出资决议;

(三)房地产权证,或土地中标通知书(或土地成交确认书、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租赁协议;

(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

备案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同步申报项目备案和企业设立(变更)的,按照自贸试验区“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机制办理。

第六条 项目备案机构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备案申请人出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意见(以下简称“项目备案意见”)。

对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属于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范围的外商投资项目,项目备案机构应予以备案。不予备案的,应在项目备案意见中说明理由。

第七条 予以备案的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申请人可凭项目备案意见,办理规划、用地、环评、建设等审批手续;申请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等优惠政策的,可凭项目备案意见,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进口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的,可凭项目备案意见,向国家或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项目备案机构在出具项目备案意见的同时,应将项目备案基本信息及备案文件文本等抄送相关部门。

第三章 备案的变更

第九条 予以备案的外商投资项目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大变更,应向项目备案机构申请变更:

(一)投资方或者股权发生变化;

(二)项目地点发生变化;

(三)项目主要内容发生变化;

(四)总投资超过原备案投资额20%及以上;

(五)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需要变更的其他情况。

备案变更程序,按照本办法第二章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予以备案的外商投资项目发生变更,如变更后不属于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范围的,应按照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相关规定,向有权核准的机关申请办理核准手续,且自核准文件出具之日起,原项目备案文件自动失效。

已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发生变更,若变更后属于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范围的,应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向项目备案机构申请办理备案手续,且自备案文件出具之日起,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 予以备案项目如停止实施,备案申请人应及时书面告知项目备案机构。

予以备案项目如迁出自贸试验区外,应按照区外有关外商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办理手续,并及时书面告知项目备案机构。

第四章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项目备案机构应加强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备案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可通过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企业年报制度等,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项目备案机构工作人员在项目备案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商投资项目,项目备案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停止投资建设,视情形补办相关手续,并依法追究有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相关情况纳入企业诚信记录:

(一)拆分项目的;

(二)提供虚假材料的;

(三)未予以备案擅自开工建设的;

(四)不按照备案内容进行投资建设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项目备案文件有效期为2年,自备案之日起计算。

第十六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投资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外贸物流术语中英文对照下一篇:歌颂祖国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