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2024-06-27

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共8篇)

篇1: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一是关注改革问题,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揭示改革过程和社会转型中重大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廉政建设;二是关注效益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环境污染、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等问题,促进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三是

关注发展问题,切实加强对改革发展中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实施;四是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关注民生工程,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真正发挥审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的成败关系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此,金融改革也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鉴于金融部门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强金融审计的力度,金融审计也成为建立“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降低法律不完备性,发挥综合监管优势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金融审计可以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领域进行适当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转变。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表现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的自然垄断和外部效应问题主要体现在银行业。一般来说,银行业规模越大,越具有规模效益,因此银行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倾向。银行业的垄断会导致价格歧视、寻租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社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会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减少社会福利。银行业的外部效应则表现在其破产所带来的高昂社会成本。银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可以说几乎每个人、每个经济单位都要和银行有一定的联系,银行业的破产不仅会影响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会给社会造成恐慌,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银行的私人成本。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中介。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解决了信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同时又形成了银行与存款人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同时,金融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失灵,也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第一,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信息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个体单位通过占有信息来完全占有信息带来的回报比较困难,说明了信息的获得具有外部性,其他人可以在不支付成本的条件下消费信息而获得收益;第三,获得信息的支出并不随信息数量而变化,因此信息密集型的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的性质。金融市场这几个方面的特征使金融信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造成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存款人很难鉴别银行的经营状况,任何不利信息都可能导致存款人的挤兑,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

金融审计通过每年对重要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检查,通过审计公告等方式促进整改,在促进银行业合规经营方面一直有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的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和社会产出效率,减少金融领域的损失和浪费,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的不稳定性,这是政府金融审计在建立“免疫系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审计可以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法律不完备性

法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起源于边沁的执法思想,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克、斯蒂格勒和波斯纳则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思想家边沁指出,法律应该制定成最优的,使其明确无误地定义犯法的程度及相应的最优惩罚程度,由法庭执行的最优法律具有对犯罪的最优阻吓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加利?贝克第一个把边沁的思想变成一个经济学模型,用严格的经济学方法论述,并发表论文推导了最优法律和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他的一个基本推论是:当法律设计到最优,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的制度。此后斯蒂格勒改进了贝克的理论,形成贝克——斯蒂格勒模型,成为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波斯纳也认为,执法只需要法庭,不需要“监管者”,而现实中之所以有监管者,原因在于利益集团的游说,利益集团游说立法者而建立起“监管机构”来为利益集团做事,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监管者比没有监管者效益更差。除此3人外,芝加哥学派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科斯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科斯定理在法律上

解释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帮助执行合同就可以了,不需要监管者等机构的干预。总而言之,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只要能够设计出好的法律,由法庭执法就是最优的制度,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机构行使监管的职能。但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二是执法成本不予考虑。而现实中执法成本(比如搜寻证据的成本)是客观存

在的,而世界各国即使是在最有法治传统的国家里,法庭也往往受政治势力左右,更多地表现出效率低下和腐败等现象。一些学者从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隐含的前提假设出发,依据不完备合约理论引申出“法律的不完备”理论。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都是在“法律是完备的”隐含假设基础上论述了法律具有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下不需要监管者,施莱佛等人则认为法律即使是完备的,由于执法时需要耗费搜寻证据的成本,因此仍然可能需要监管者。卡塔琳娜?皮斯托和许成钢认为现实中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备的,原因在于“法律是面对全体国民的,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所以立法人怎么可能预料所有将来会发生的事件呢?怎么能把法律定义的无限清楚,用语言准确地、无差异地写出来呢?”在“法律的不完备性”假设条件下,许成钢认为根据贝克——斯蒂格勒方法制定最优法律而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法律的阻吓作用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完备性被削弱,并会产生阻吓不足和阻吓过度等问题;施莱佛等人关于“执法成本的存在使得监管具有必要性”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即便寻找证据并不费力,甚至当证据确凿无误时,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庭执法仍然不能达到最优”。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使得法律的设计和法庭执法都不可能达到最优,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可以改进法律效果。通过主动式执法,监管机构可以阻止危害事件的发生。监管机构事前预防的主动执法与法庭事后惩罚的被动式执法相配合,可以弥补法律的不完备,解决高度不完备法律下司法机构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皮斯托和许成钢在贝克——斯蒂格勒模型的框架中引入法律的不完备性和主动执法者(监管者)后,证明了如果监管者没有任何私利地为社会谋福利并能够无成本地、准确地观察到所有发生的事件,那么不完备的法律仍然能够达到最优。但是现实中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因为监管者一般都是政府的代理人,是有其自身利益的集团,在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势力和激励的影响而出现谋私的腐败现象,并且监管者的监管也不可能是无成本的。在监管有成本的客观事实面前,什么是需要监管的,什么是不需要监管的,也就成了有条件的了,在经济学中一般认为监管所带来的成本不应该降低社会的福利。如果成本是外生的,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引入监管,一是法律特别不完备,二是有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足够大,而金融领域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方面金融领域的法律比其他领域的法律更不完备,因为在信息的传递和技术的变革高速运转的条件下,金融业务的交叉现象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造成即使出台不久的金融法规也频频出现漏洞,金融法律特别不完备,需要引入监管者;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旦出现有害行为就有可能累及整个经济,其损失可以说是足够大,法庭事后的被动式执法不能弥补这一损失,因此应该引入事前主动执法的监管者来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法律的不完备性问题仍然将在一定时间长期存在,而且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由于监管范围的不同,在监管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摩擦,所谓分业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以次贷危机为例,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基于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作为分业经营的衍生品,包括功能性监管在内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市场的监控信息是支离破碎的,即使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大量流失、扭曲,调控行动的一致性更会由于权力机构固有的利益属性而失去效率。美国现有的功能性监管模式并不能显著改善监管滞后问题。而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政府审计在金融领域有着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综合监督优势,并且政府审计一直有较高的独立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政府审计作用的增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作用日益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金融领域的政府审计中,在促进加强执法方面,金融审计必将有更大作为,在金融领域积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三、金融审计在我国当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发挥综合监管优势

美国于1999年正式出台并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开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基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而日渐模糊。而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相继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形成银行、证券与保险分业监管的格局。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日益增强,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已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项修改虽然确定了我国金融业在短期内仍然继续实行分业经营,但显然已经为金融机构今后的混业经营留下了适当的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以金融行业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明确监管者职责,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技术,集中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但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也存在着自身不可消除的缺陷。另外,虽然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但是银行、保险与证券等业务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对分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过程中,金融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管的优势。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优点之一是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这样既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交叉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使得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政府金融审计可以发挥综合监督的优势,在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资金和业务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对分业监管模式做出积极有益的补充,降低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运营管理模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大市场,我国金融监管目前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人为地划分为互不交叉、互不联系的几个市场,这显然是违背市场规律,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政府金融审计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监督,可以降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监管部门产生的较高的协调监管成本,也可减少多重监管制度对金融创新的阻碍,实现监管规模经济最大化。

篇2: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一、瑞安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工作概述

我们按照瑞安市经

济责任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意见,并请示瑞安市人民政府市长同意,首次对瑞安市民族宗教局局长、碧山镇人民政府原镇长、市委党校校长、驻沪办事处主任等四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过瑞安日报、瑞安市审计局网站,向社会进行了公告。此举率浙江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之先,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浙江电视台、温州日报、瑞安电视台等都予以报道,得到了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肯定,受到了被审计对象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审计公告让群众参与监督领导干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权力制约,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落实审计意见;同时,审计公告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的意义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不仅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要求,而且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有利于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把领导干部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有关信息公布于众,揭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权力运行暴露在社会公众的“阳光”之下,促进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做到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科学规范。通过审计结果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借助社会公众监督的力量,促进勤政廉政建设,遏制与惩治腐败,增强政府工作的威望和公信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作为被公告的审计对象之一的碧山镇人民政府原镇长朱瑞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审计公告是接受社会监督的好形式,有利于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督促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有利于被审计对象整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不仅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无疑会给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和单位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将促使被公告对象主动、迅速地去抓好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并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我局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后,被审计对象普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建章立制,落实审计建议。碧山镇人民政府将审计查出的移用的农业园区专项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并举一反三对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予以规范。市委党校针对审计提出的新校区宾馆房间入住率和教室的使用率低的问题,按照审计建议,积极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国有资产发挥更好的绩效。瑞安市驻上海工作处和李玉迪同志也高度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将所有的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和统一核算;对历史遗留的资产未登记入账问题,进行了专项清理。可以说,瑞安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充分地促进了“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

(三)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依法进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工作质量。向社会公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再则,审计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接受监督,而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监督的方式,而且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是受社会公众欢迎的。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会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促进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瑞安市审计局在去年温州审计系统审计工作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三、严谨细致、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经济

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总的来看,瑞安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试点工作无疑取得了成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公告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离规范运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首先,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偏小。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有待完善,公告风险防范机制有待构建。再次,问责机制还不

够健全,影响审计公告效果的发挥。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继续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让更多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公之于众。一方面使社会公众更大范围的了解审计结果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使审计监督透明度增强、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二)严谨细致,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再上新台阶,构建审计结果公告风险防范机制。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把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公之于众的同时,也把自身的审计工作公开化;另一方面在被审计单位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审计自身执法权的行使也受到了监督。所以,为了防范随之而来的风险,我们必须要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执法,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确保审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客观公正,评价依据、标准不明确或者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等。

篇3: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关键词:审计,免疫系统

2008年,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进民主法治的手段, 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审计机关必须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这一理论创新, 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是对我国审计监督制度25年成功经验的总结升华, 也为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一、国家审计的本质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什么,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有过多种探讨, 目前审计理论界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如会计监督论、经济监督论、宏观调控论、全面监督论、权力制约论、行政执法论等。应该承认, 这些理论都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审计实践的特点, 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时代特征。

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进依法行政,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该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形象地阐明了“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的问题, 最能体现当前审计的时代特征, 是对现代审计的科学论断。

审计“免疫系统论”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生物学名词, 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现代国家审计的职能、目标、任务和作用, 充分而准确地揭示了审计本质, 全面而科学地涵盖了现代审计的职能。对此,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是内生于国家的防御性结构, 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运行;另一方面, 审计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 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国家审计也要从“国家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 受人民的委托, 通过依法独立地履行“免疫”功能, 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

科学审计理念来源于审计实践, 又决定着审计实践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新时期从战略的高度, 对审计本质所作的精辟、简洁、鲜明的表述。但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人体免疫系统又有所区别, 它更多体现在对国家权力运用的制约以及公共财政的监督上, 发挥其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

二、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近两年来, 全国审计机关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 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建议33万多条, 20多万条被采纳。

1. 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防御各种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的侵害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全球肆虐, 债务危机阴云笼罩欧洲, 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 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 中国2多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岌岌可危, 出口形势日趋严峻。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 应当及时识别、揭示面临的各种外部风险, 对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问题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评价, 提请国家决策高层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对策。

2. 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揭露功能, 促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通过消灭发现的突变细胞, 维持人体的健康。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绩效低下等问题的查处, 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 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秩序,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是审计的首要职责, 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职能之一。

3. 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抵御功能, 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 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 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 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因素及对策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全面的科学审计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 开展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审计之路。

2. 加强审计法制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审计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 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审计确定下来, 审计人员才有法可依。因此, 国家审计应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工作, 抓紧对现有审计法律法规与有关法律不一致的部门规章的修改完善工作, 及早形成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3. 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切实防范审计风险,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大力推进绩效审计;二是注重关口前移, 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三是推进计算机审计全面发展;四是推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基础审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天亮, 陈锦红: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J].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9期.

[3]刘家义: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R]

[4]孙永尧:论国家审计职能和作用[J].会计之友, 2006年第11期

篇4: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关键词】免疫系统;功能;内控审计

内部审计对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极为关键,其属于自我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企业能够长久健康运作,企业管理离不开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经济的“免疫系统”,本文将对该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提出增强企业内控设计的重要措施。

一、内控审计简述

企业内控审计是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企业内控审计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指审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制度实施检查,查看其制度是否健全,并且对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进行检查,了解执行情况,继而对企业内控体系给予合理的建议,针对如何完善内控体系,相关人员给予审计建议,以此促进企业运行管理免于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制度等。

二、“免疫系统”功能,强化内部

1.树立科学审计意识

我国政治制度中,审计制度占据重要位置,它属于民主法治的产物,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运作的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制度,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而审计制度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国家利益,维护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继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现状而言,企业运行管理存在极大的风险,这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控制企业风险,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因此完善企业审计工作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举措,运用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相关工作方针,如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等等,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必须服从控制目标,定位服务企业,有效监督服务,做到以监督促管理,以服务增效益,以此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由以往的“监督导向型”,逐步向“服务导向型”迈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須不断完善工作职责,做好事先风险监控,事中监督检查,事后审计反馈,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至极致,彰显其监督和服务职能,这样企业决策者,或是经营管理者,他们可以获取较为真实的信息,随之采取相对有效的措施,避免经营风险,规避财务风险,或是将风险降至最低,有效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完善内部审计职责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至关重要,这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必须保障内部审计职责发挥作用,对于审计工作者而言,他们必须深刻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这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审计工作人员在清楚自身职能的前提下,对自身单位下述内容进行审计工作: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还涉及到与两者相关的经济活动,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需对本单位,或是所属单位,管理预算之内的资金,同时还需完善预算外的资金管理,并对其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工作,针对领导人员任期期间的经济活动开展审计,对本单位或是直属单位,其固定资产投资具体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实施审计。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开展上述工作之外,还需从全局角度分析,单位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是否实现,还有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风险管理。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其需要对单位整体经济情况进行评估,要做到准确审核,严谨对待,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强化风险管理,将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3.提升审计人员水平

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全力配合,因此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人员存在能力较差的现象,他们多数来自会计岗位,知识面相对单一,缺乏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验,如经营、管理、生产等,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实效,无法发掘企业深层次经济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使自身审计工作获取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强化其后续教育,加快其知识更新换代,明确企业管理知识,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有效使用计算机设备,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真正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使其成为企业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其免疫作用,促使广大审计人员能够完善自身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推动企业多元化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企业经济的良好运行。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强化的重要举措,同时论述了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性,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强化内控审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2]王晋梅.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强企业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3]蒋国彪.积极开展企业内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4]张婉青.开展企业内控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商场现代化,2015(07).

篇5: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大家要充分认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切实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日前,江西省吉安县审计局局长罗凯在全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对扎实开展好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3月13日,在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督导组的指导下,吉安县审计局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召开了全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首先对局领导班子及成员、副主任以上科员进行了民主测评。接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龚全珍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电视片,进行龚全珍先进事迹教育。大家深受感动: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要像她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践行党的宗旨,努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然后,罗凯局长对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动员讲话,对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具体安排;县委督导组组长刘淑珍传达了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精神,提出了有关要求。

动员会要求,要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和审计机关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实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有关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顺应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呼声,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上来,为吉安县审计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教育实践活动在局机关全体党员中开展,重点是局领导班子和股级以上领导干部。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党员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确立。为此,强调达到四项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树牢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审干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大力弘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和一线调查研究,走进群众了解民生,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民审计、审计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工作作风和审计监督能力等方面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发扬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作风,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发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作风,发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作风,在全局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健全完善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制度规范,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三是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切实增强局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带领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汇聚到干事创业上来,用到推动审计事业转型发展上来。不断激励局机关党员干部以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扎实过硬的作风素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是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审计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等工作结合起来,用审计事业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在推进审计重点工作开展、提升监督水平上下功夫、求实效、作表率。大力加强能力培养,严格质量控制,落实审计整改,体现审计成果,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精湛的审计技能赢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

在动员会后,该局干部职工结合思想实际和本职工作,掀起了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以及中央报刊、网站有关重要文章的热潮,正以学习促工作,学习、工作两不误,教育实践活动扎实起步、深入展开。

篇6: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审计从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深化到国家的“免疫系统”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里程碑。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则必须要从基层做起,从体制入手。

我国现有2862个县及县级市、市辖区,有333个市。基层审计辐射面广,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最为广大民众所关注,基层审计机关免疫系统的建立,直接决定着审计免疫系统能否顺利建立及有效发挥应有作用。只有这3205个市、县成功建立了审计免疫系统,才谈得上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建立,才能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而要在基层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正视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基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存在的问题

部分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要求。随着《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行,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审计机关大都存在人手少、工作量大,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均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和审计办公系统(oa)的实施运用,更让大部分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尽管审计署、审计厅不断地组织培训和学习,但这些系统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和熟悉不是几次培训或短期学习就能达到目的,需要的是大量的实践和学习时间作保证,由于工学矛盾突出,不少审计人员仍采用老的审计方法。同时,现有审计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也不能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审计人员年龄偏大,有的县10几年都没有进过人,业务上除了几个50多岁快要退休的老同志外,就是30来岁的年轻人,审计工作是具体的业务部门,要求高、适应时间长,作为新手,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而现在的审计工作要求既要有过硬的业务,还要能熟练操作电脑,老同志业务精却不懂电脑,年轻人电脑知识过关却业务不熟,如果短期内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将严重影响基层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现有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审计系统除各特派办和派出机构由审计署直管外,其余厅局均由地方政府管理。作为地方政府的监督部门这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现有的人事管理方式束缚了审计工作开展

《审计法》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负责人和副职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尽管这是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都将之束之高阁,这一条规定形同虚设,有的区县审计局长换了上级审计机关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征求意见。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命和审计人员的调动权都在地方。而基层审计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审计人员不仅工作压力大,涉及到具体人和事的时候精神压力更大,如坚持原则则很可能位子不保,如一味让地方满意则审计风险同样无法规避。审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神经衰弱,失眠、早衰等症状,严重的不到50岁就申请退休。更恶劣的是有的审计人员还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报复,如某县审计局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查出重大违法、违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后,犯罪嫌疑人让他儿子给他报仇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我们的审计组组长,这样的现象对开展审计工作来说极不利的。

(二)、基层审计人员政治前途渺茫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审计对象的特定性。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经常处在领导不满意,审计对象不理解,社会不明白的尴尬境地。而现有的干部管理体制根本不利于审计干部的成长,审计干部获得提拔或提名的机会极少。所以基层审计人员政治上没有奔头,能平安过渡,不被问责,不被报复就相当满意了。

(三)、审计工作领导不了解审计业务,存在外行管内行现象

由于基层审计机关的人权是地方说了算,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调整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审计部门又是业务部门,外行管内行的现象大量存在。如果是好学谦虚的领导问题还不大,他会征求和尊重业务人员的意见,并主动学习。相反哪些作风霸道,听不得不同声音的领导,则只会绕乱审计工作,乱执法、滥用权,造就大量的审计风险。

(四)、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经费不足

《审计法》规定审计经费由地方财政保证,但基层

审计机关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地方财力弱,有的县机关办公经费每人一年只有2000元,就这点钱如何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审计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财政支出重点为保障重要部门和重点工程,审计工作经费被勿略常事。在审计“八不准”和行政执法“十禁止”规定出台之后,审计机关经费来源更加单一,审计

经费的严重不足和审计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对审计工作来说人员和经费是审计工作的两只手,人员和经费的问题决定着这两只手是否伸得直、打得开、打得准;决定着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否敢查问题、查得出问题并大胆依法处理。

如果把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比喻成医院和医生的话,那么所有被审计的对象就是我们病人。我们的审计过程就是由体检(查出问题)——找出病因(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病人治疗恢复健康(督促审计对象整改,解决问题)组成。而现在我们基层审计的作用更多地停留在体检上,对找出病因,采取有效手段让病人接受治疗这方面则相对不足。这既与审计系统的管理体制有关,也离不开审计人员水平的高低。不解决这些问题,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为此建议:

一、加大对基层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落实力度

上级审计机关应重视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生存现状,并进行必要的调研,制定相应措施,以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审计机关要纯粹靠自己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借助于外部力量难度极大。李金华审计长曾说过“对不起广大基层审计人员”,作为基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上级了解审计人员的现状,更需要上级审计机关能为基层审计工作创造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二、积极推动审计系统垂直管理

垂直是包括审计系统在内的社会各界呼吁较强的事项之一,在历次两会上都有代表和委员提出相应议案,但由于涉及修宪及其它相关事项,一直未能实现。而实行垂直管理又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审计署的派出审计局和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敢办案、能办案、办得成大案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了经费保证和解决了人事上的后顾之忧,放开经费和人员这两只手,基层审计工作必将产生质的飞跃,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审计系统自身建设和管理。

近几年审计系统内部不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暴露出了审计系统内部管理的缺失和自身建设的不足,而要建立审计免疫系统,首先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作为监督机构审计机关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和人员建设,完善系统内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加强业务建设。作为业务部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随着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实践、总结、交流贯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审计机关要不断完善工作机构、补充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保障学习时间和经费,审计人员要解决好工学矛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基层审计工作现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讲政治、讲奉献。面对审计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待遇及工作环境差、各种诱惑多的现状。审计人员必须服从工作需要,经得起诱惑、受得住考验,不和别的部门攀比、不泄露工作秘密、切实履行好国家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

(三)、加强制度建设。这几年审计系统的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各种各样的审计工作制度、审计问责制、审计内部监督机制等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行为,减少和避免了审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审计系统还应加大审计学习制度、审计评价制度、审计人员保障制度等制度的建设,形成审计系统内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多开展一些交流、学习和系统运动会等有益的活动,形成审计系统特有的审计文化。

四、转变审计理念,更新审计观念

审计是手段,目的是规范财经纪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规、违纪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对违规、违纪的人员和单位进行处罚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经审计处罚的金额和处理的人员并不是审计工作成绩的最终体现。所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定要正确认识审计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审计观,才能得到被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五、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同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不论审计垂直与否,当好经济卫士,服务地方经济都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而要做好这些工作,离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上级审计机关在履行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监督和业务领导职责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掌握下级审计机关的情况,就下级审计机关的发展和人员任命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变被动为主动。要积极主张《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力,如果说现有的权力都不去主张,那维护基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权益又从何谈起?下级审计机关也要处理好上极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业务要求和地方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地方实际,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六、加强审计执行力

审计执行力是建立审计免疫系统的关键,审计建议和意见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开出的药方,但根除问题的关键是病人必须按药方进行治疗。如果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不予理采,应付了事,那么审计机关查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会多次出现,审计目的并没有实现。这也是审计工作目前最缺失的地方,是建立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所以,必须要加强审计执行力,并制定相关规定,以制裁和约束审计对象执行审计建议和意见,增强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权力。

七、加强部门联动和协作,建立基层单位免疫系统。

建立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不仅是审计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所有的免疫系统中,只有机体自身的免疫才是最强大的,所以要建立审计免疫系统一定要重视同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审计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理解,帮助审计对象树立免疫观,建立自身免疫系统。只有在全社会都形成自觉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氛围,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成功建立。

篇7: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功能的发挥。下面,笔者结合我国国家审计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谈一谈粗浅看法。

一、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我国国家审计正处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与国际审计接轨转型期,只有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明确审计内容及审计结束后要生产出几个“审计产品”,检查分析出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才能促进政府部门和被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首先,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观念和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紧扣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主题,以改革发展稳定为大局,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确定为审计重点。二是树立服务意识。要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立足监督,搞好服务,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三是树立创新意识。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创新,用新理念谋求发展,用新思想破解难题,用新机制营造环境,用新举措积极作为。

其次,要明确审计工作重点。一是要监督各项宏观调控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确保政令畅通;二是要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建设和谐社会;三是要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四是要揭露不作为、乱作为等重大问题,促进问责制的健全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五是要揭示乱收费、乱罚款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确保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六是要发现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促进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健全法制。

二、注重实效,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阶段,即从“裁判员”向“教练员”过渡阶段。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准确掌握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一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上级审计机关工作重点及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产品才有意义,才能被党委政府和社会所接受,才能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审计最终目的,才能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 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即从“裁判员”向“教练员”有效过渡。

二是要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情况,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审计对象调查,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总体情况、资产状况和计算机应用情况(如:有的银行应用unix或linux系统,有的医院应用dos系统),特别是准确掌握同行业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等重要经济指标合计情况及人员情况的有关数据。分析出审计查出的问题占该行业全部审计对象的比重(即:相对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人员状况,为审计对象减员增效提供依据,便于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时参考使用。

另一方面,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入审计对象资料库,使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同时应注意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工作情况,实现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与统计部门审计对象普查数据库的软件接口,从而基本保持审计对象数据新鲜状态,相对实现了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

三是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不能实现每年对所有审计对象全部审计监督一遍。特别是我国审计正处于转型期,按照审计署“2008-2012五年规划”要求,要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依现有力量,有计划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要在一定时期内将全部审计对象审计一遍,基本掌握全部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篇8: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分析

1 工程审计如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1.1 开展工程全过程管理控制, 能有效提高企业“免疫力”

传统工程审计采用的结算审计, 一旦审计完成, 再要追究其中的问题, 往往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当前工程建设资金投资大多动辄上千万, 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 也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工程全过程管理控制, 可以更早地察觉风险, 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通过调动企业资源和力量去解决问题, 促使健全机能、改善机制。通过工程全过程管理控制, 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了, 就等于各个子系统的自防、自愈能力加强了, 整个系统的免疫力也就加强了,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这样通过促进过程控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发挥。

1.2 转变观念, 实现从企业“卫士”向企业“谋士”的转变

较长一段时问, 工程项目通过审计。节约投资、降低成本, 追回违规金额挽回了企业损失, 充当着企业经济“卫士”的角色。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审计还应担当起给企业出谋划策的责任, 提出具有份量和建设性作用的报告或建议。审计部门应针对工程建设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比较和借鉴中, 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通过客观的分析和预测, 及时识别、揭示工程建设领域中面临的各种外部的、内部的风险, 提请企业决策层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对策, 为企业领导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有效的发挥免疫功能。

1.3 转变审计方式, 实现工程审计监督加服务的转变

传统工程审计由于是事后开展, 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往往认为审计就是来检查监督的, 有问题主动进行沟通交流的很少,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工程审计开展“跟踪+后续”审计后, 参与到业务部门工程项目各项管理中, 将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服务, 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特点.真正做为业务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让被监督部门感受到工程审计部门的“服务”姿态。才能变支持不够、重视不足、配合不到位为大力支持、充分重视、充分配合, 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加服务的作用。工程审计监督是治标, 工程审计服务是治本, 只有标本兼治, 才能充分发挥工程审计职能作用, 做到审计一个, 规范一个, 在监督中服务, 在服务中监督,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工程审计的免疫功能。

1.4 强化人才培训, 实现单一型队伍向复合型队伍的转变

工程投资涉及到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法律法规、相关业务知识, 审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才能对项目的整体规划管理、资金的滚动和回收、工程的投入和回收、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服务, 才能确保提出每一份审计建议都不空洞、不俗套、不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带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上, 必须认真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办法, 使工程审计真正成为企业的“免疫系统”, 全面发挥其免疫作用。工程审计从手工查账到计算机审计, 从账目审计到风险、效益审计, 从事后审计发展为事前、事中审计, 手段在一步一步往前发展, 而ERP审计系统的运用, 更是对工程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审计人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管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提高利用计算机的水平, 尽快熟悉新系统、新软件的运用, 努力成为工程管理、计算机技术和风险评估专家, 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审计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从而促进审计监督服务体系功能优化.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转变, 全面提升工程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 工程“跟踪+后续”审计与传统结算审计的区别及其优越性

2.1 工程“跟踪+后续”审计与结算审计的区别

2.1.1 时间段不同

结算审计是工程项目竣工后对施工单位项目结算进行的事后监督;而“跟踪+后续”审计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咨询、服务、监督活动, 是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2.1.2 采用方式不同

结算审计采用的是事后的送达审计方式;“跟踪+后续”审计除此之外, 还要对设计、概算、施工预算、投标书、合同、签证、变更、材料设备价格、索赔、隐蔽工程等环节进行全面、全程审计。

2.1.3 担负职能不同

结算审计体现的是审计监督职能, “跟踪+后续”审计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还体现了审计咨询、服务职能, 将监督寓于审计服务之中, 起到了工程“谋士”的作用。

2.1.4 取得效果不同

“跟踪+后续”审计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 掌握了各环节的情况和资料, 减少了结算审计时的许多矛盾, 审计结果更真实更合理;由于参与了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因此提出的建议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2“跟踪+后续”审计的优越性

2.2.1 关口前移, 避免“亡羊补牢”

“跟踪+后续”审计从准备阶段开始介入, 即对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工程合同、工程概预算等环节把关;并在“后续”阶段对工程成本的列支、各项目费用的支出、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规模、主业与多经的关联交易、项目投资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如工程设计阶段是对工程建设进行的全面规划, 是确定与控制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设计环节的介入, 可促使优化设计, 严格杜绝边设计边施工, 对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 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确保工程设计技术先进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招标进行介入, 可以防止通过不规范招投标、虚假招投标使招投标流于形式;对工程合同进行严格的把关, 防止事后所签合同出现“开口”或漏洞。在准备阶段开展“跟踪”审计, 有助于从源头发现问题, 以避免事后“亡羊补牢”的尴尬与无奈。

2.2.2 有效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

近两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非常多, 投入的建设资金多达上千万甚至上亿。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 隐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加上电力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环节多、专业性强等特点, 稍不谨慎工程管理就会出现漏洞, 投资资金就会走样。因此, 实行“跟踪+后续”审计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加强监督和管理, 这等于是为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层层把关, 步步防守,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

2.2.3 从查错纠错到注重效益, 关注工程投资的成效最大化

结算审计主要是查错纠错, 而“跟踪+后续”审计围绕工程建设项目造价进行跟踪、咨询和控制, 参与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目的就是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 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 力争工程投资利益成效最大化。

3 审计实例分析

3.1 确定科学、高效、有序的“跟踪+后续”审计流程, 是工程项目审计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

搞好“跟踪+后续”审计, 必须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模式, 建立起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全方位监督模式。一是注重对项目决策、立项程序的监督, 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行为的发生, 把好决策关口, 向决策要效益。二是注重对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落实情况的检查, 确保项目责、权、利的统一, 把好管理关口, 向管理要效益。三是注重研究制订重点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程序、方式方法、处理处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统一标准和口径, 以严格的程序、有力的手段, 加强审计业务管理, 规范执法行为, 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把好监督关口, 向监督要效益, 行为上高标准、严要求, 逐步实现管理的程序化、精细化。

根据实践摸索, “跟踪+后续”审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所示。

3.2 有的放矢, 关注重点

由于“跟踪+后续”审计对工程项目实行了全过程的监控, 存在时间跨度长、监督环节多、人员投入大等问题, 因此审计部重点选取了电网建设、小型基建、农网完善性质的工程项目开展试点工作, 并针对工程项目审计中的难点和薄弱点进行重点关注, 主要抓住了建设期间的五个关键环节:

3.2.1 隐蔽工程

由于在常规的事后审计过程中, 对隐蔽工程审计难度很大, 一般只进行大体匡算工程量与购料进行对比, 这种方法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 往往无法深入, 因此隐蔽工程审计在审计过程是难点和也是薄弱点。而在“跟踪+后续”审计模式下, 审计人员有条件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实地审计, 确认实际工程量大小。例如:某供电局新建的110kV线路工程, 该工程两基钢管塔基础土石方开挖施工费高达24万元, 施工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资料注明该基础开挖全为流砂。审计部门在事中审计过程中, 根据相关隐蔽资料和到现场查勘的实际情况, 最终确定这两基钢管塔基础开挖施工费仅为10万元。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基础工程土石方开挖的验收, 避免了事后对隐蔽工程量难以确定的尴尬。

3.2.2 工程变更、签证

工程变更、签证是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签证的审计, 可以正确确定工程造价, 合理评价投资效益。在建设期间, 由于各方面原因, 工程变更难以避免, 工程变更一般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 技术规范和标准变化等。工程签证是必须经过设计、建设、监理单位的签证认可的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证明性材料, 工程签证包括工程量签证、材料价格签证、费用签证及零星工程签证等。例如:某供电局在修建办公大楼的过程中, 由于业主代表不熟悉施工工艺和流程, 加之监理把关不严, 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签证盲目和随意签字确认, 签证单多达118项, 需多支付施工费用达50万元。审计人员及时介入, 重新对签证资料进行了审核和签字确认, 最终签证单只有32项合计施工费用11万元。并对业主提出了以下建议:1) 防范签字的盲目性, 如果隐蔽工程情况复杂时, 由于建设单位未经实地详查就盲目签字, 给日后工程造价的结算带来风险;2) 防范签字的随意性, 如材料价格未经核实就签字确认;3) 防范签字的重复性, 因工程签证的数量多, 经常会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签证重复。审计人员通过积极参加设计变更前的方案论证会, 掌握设计变更原因, 及时提出审计意见, 并对建设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以审计建议单的形式通知建设单位整改, 减少签证次数,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3.2.3 索赔的审核

索赔是指合同履行过程中并非自己的过错而应由对方承担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经济补偿或时间补偿的要求, 索赔分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施工方向建设方提出为索赔, 建设方向施工方提出为反索赔。例如:某县供电局当年投资3000万进行农网改造, 施工承包合同中约定变压器、电杆、导线等材料均由甲方供应, 并且约定供货时间;由于该工程部分设备、材料招标、采购比计划滞后3个月, 造成业主向施工单位提供的部分设备、材料延后3个月供货, 施工单位就此提出了90天的工期索赔和90万元的费用索赔, 而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代表并没有核实索赔的合理、合规性, 索赔的金额是否适当就签字认可。审计人员介入后, 发现大部分材料供应及时, 而延期供应的部分材料对施工单位实际工期影响不大。通过审计方、业主方、施工方进行协商调解, 最终施工方同意只给予30天的工期索赔, 避免了工程结算时带来的麻烦。

3.2.4 工程进度款

工程进度款是项目建设单位 (业主) 按工程承包合同有关条款规定的工程合格产品的价格, 依据监理工程师签署的工程量签单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支付给施工单位的项目工程进度款。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工程进度款被拖欠或挪用的情况经常发生。例如:某供电局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工程, 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该工程进度款业主未及时按合同约定支付给施工单位, 造成施工方怨声载道。工程进度款支付跟不上, 将导致发下以个后果:1) 拖欠项目工程建设周期;2) 降低业主的信用度;3) 施工企业运行不正常, 三角债现象严重, 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破产, 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审计人员通过与业主沟通协商, 加强了对工程进度款审核支付和管理, 使工程顺利进行。

3.3 规范程序, 提高时效

“跟踪+后续”审计与建设项目的开展同步进行, 发现问题需要随时予以纠正, 如果按照常规程序操作, 有些事项就会失去纠正时机, 审计的效果就会受到削弱。因此, 在“跟踪+后续”审计必须就审计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审计整改意见, 以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增加审计监督时效性。具体应区别不同情况, 分别对待:

1) 对一般性问题, 发现后有关单位立即主动整改的, 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表审计意见, 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补做审计记录;

2) 对于审计参与审查的一般业务, 包括招标文件拟发稿、各种合同拟定稿、变更签证、技术方案等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进行往来;

3) 对于一些重要事项, 例如对施工方案、施工措施及其它控制措施等存在异议, 发现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 实体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 以及经多次提出屡禁不止的问题等, 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出具《审计整改意见书》。

审计人员应重视“跟踪+后续”审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及时了解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向被审计单位提交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结束后, 向建设单位出具最终审计报告, 对整个项目建设管理情况作出评价和总结。

4 全面推进“跟踪+后续”审计的体会

“跟踪+后续”审计有效解决了传统事后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 在优化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建设项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我局“跟踪+后续”审计实践, 应该妥善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 正确处理“业务指导”与“依法监督”的关系。审计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 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 更不是监工。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 不能直接干涉施工单位的工作。同时应该处理好管理、财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 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一定要“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 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理念, 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围绕审计职责搞好监督服务。不能干涉建设单位正常的建设、管理, 不能对与审计无关的事项发表意见, 更不能越徂代庖直接替建设单位进行决策。

2) 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全程监督”的关系。鉴于当前的审计力量, 对所跟踪的项目应把握重点, 突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审查把关, 确保建设项目不出现大的程序纰漏和损失浪费。对于建设单位咨询的有关事项, 首先应告知其该事项应由谁来负责, 经建设单位与有关方面对接后, 审计对其咨询的结果进行评估, 一般性问题口头纠正即可, 重要问题应出具《审计整改意见书》。

3) 正确处理跟踪“规范操作”与“提高时效”的关系。“跟踪+后续”审计有关需要整改的事项往往时间紧、时效强, 操作上按部就班很难适应跟踪审计的要求。对此,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强化取证意识, 参与现场审计时可随身携带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既可用文字方式, 又可用图片、摄像等方式;既要保证取证事项的完整明确, 又要得到建设项目有关方面的认可。证据扎实可靠是“跟踪+后续”审计的基本要求, 切忌因未经取证或取证不当仓促发表意见, 给审计工作造成被动。

5 存在问题

5.1 工程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增大

由于“跟踪+后续”审计对工程项目进行长时间的介入, 短则几个月, 长则几年, 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工程各方面资料随时进行审计, 而且施工现场也需要长期奔波, 工作量成倍增加对于审计部门的压力非常大。

5.2 审计人员如何“到位”不“越位”

“跟踪+后续”审计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多单位参与和协作的工作, 在实践中, 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配合不及时、不主动, 还有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直接影响着工程审计的效果, 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统一协调。

5.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是全过程审计, 因此涉及到项目的政策、专业和规划等, 对审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及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 同时还要能和各方进行较好的协调沟通, 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

6 改进措施探讨

6.1 通过标准化建设, 使“跟踪+后续”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并适当收取过程审计费用

“跟踪+后续”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一种创新, 让传统工程项目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使该种审计模式能健康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 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项目服务, 因此, 有必要通过当前的制度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一套“跟踪+后续”审计规章制度, 制定实施办法, 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点, 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 从而让审计人员能根据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开展工作。为审计人员与其它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 使之各司其职, 工作到位不越位, 相互配合, 协调运转, 使审计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跟踪+后续”审计取费没有现成的规定, 但随着全过程工程管理的开展, 工作量成倍的加大, 为如实评价审计人员的劳动成果, 有必要合理收取审计费用。审计的收费不仅应根据审减金额, 还要按照实际参与的各个环节和效果 (如隐蔽工程、工程变更、索赔等难度较大环节) 合理计取审计费用, 公正合理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劳动, 这也是搞好“跟踪+后续”审计的内动力。

6.2 共同创造有利于开展“跟踪+后续”审计的工作环境

“跟踪+后续”审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内部来说, 需要审计人员上下一心, 并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从外部来说, 一是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 二是需要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大力理解和配合。审计部门通过自身更多的努力来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审计宣传,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所发挥的免疫力功能, 大力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 从政策上给予鼓励, 从人员上给予保证, 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使审计部门为工程项目把关作出更大的贡献。

6.3 注重提升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素质

上一篇:组工人员抗击疫情心得体会下一篇:招聘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