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解释

2024-07-23

《离骚》解释(精选10篇)

篇1:《离骚》解释

离骚 词语解释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拓展阅读:屈原介绍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芈后改为熊姓),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新考古发现可能实际为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主要作品为《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哀郢》,《怀沙》,《招魂》,出自屈原的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载完全契合。和司马迁同时代而年辈稍早的有东方朔作《七谏》,庄(东汉人避讳作严)忌作《哀时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与《史记》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是基本可信的。当然,传中也有偶然失叙或史实错记之处。

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对此有不同解释,大致可分两说:一是王逸说,他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说,他认为“摄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说明什么年份,两句只是说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说之中,王逸说更为流行,但因所据历法不同,结论各异。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这一结论较为精细。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前后两见)、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

篇2:《离骚》解释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

《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

《屈原不屈》

(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

《屈原求女》

(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

《屈原问卜》

(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

《屈原请神》

(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

《屈原他投》

(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

篇3:离骚(节选)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知识点屈原 (前340—前278) , 战国时期楚国人,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 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 楚国公室。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 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 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 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 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 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 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篇4:《离骚》导学案

《离骚》一诗难读,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将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巨大障碍。作为文言文教学,“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是在“言”的基础上加以完成的。本文的“言”实在古奥、晦涩、难懂、难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言”,解决会读、会写、会背的问题。“言”的问题一旦解决,“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是文言文,《离骚》的处理办法跟《鸿门宴》的处理办法必须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言”,后者重在“文”。这是由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翻译诗句;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即“离忧”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3.诵读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设题意图: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在于朗读,朗读的基础在于正音。

修姱(kuā) 謇(jiǎn) 谇(suì) 蕙纕(huì xiāng)

揽茞(chɑǐ) 谣诼(zhuó) 忳(tún) 偭(miǎ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攘诟(gòu) 芰荷(jì) 裳(cháng)

岌岌(jí jí)

请将课文抄写一遍,注意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设题意图:在会读的基础上会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个步骤,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字的写法。就本课而言,存在大量的生僻字、难写字,抄写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听写重要句子。

设题意图:为检查同学们是不是会写每个字,采取抽查的方式,督促同学们认真记诵每个字。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设题意图:同学们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还需要理解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尤其是要理解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但形式不一样的字的写法与用法。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4)古今异义。

设题意图:本体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意的差别。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

(古义:荒唐,没有推测 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

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

6.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设题意图:抓住关键语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默写全文。

设题意图: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同时也检查一下学生对难写字的掌握情况。

篇5:离骚课文字词解释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篇6:《离骚》解释

读离骚经

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杂言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篇7:《离骚》巩固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息

B.謇朝谇而夕替 替:换

C.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已经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2.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偭规矩而改错——违背规矩而任意去纠正错误。

B.悔相道之不察兮——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

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3.下列各句,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A.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

4.下列有关《楚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是一种新诗体,与汉赋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

C.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D.《楚辞》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5.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本诗也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本诗还表现了诗人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当然,本诗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

6.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A.诗的开头,点出江南青山绿水的特色,颔联将长江的壮丽景色,点染成一幅绝妙的富有动感的图画。

B.颈联写残夜未尽,海日便喷薄而出,旧年未去,江春就翩然而至,用语新奇,令人拍案叫绝。

C.全诗结构严密,布局流畅,语言精妙,形象生动,音节铿锵,令人回味无穷。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气高昂,颇有豪迈之风。

7.对李白的《赠汪伦》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A.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而送。“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

B.诗的后两句说“汪伦送我情”犹如千尺潭水,化抽象的情谊为具体的形象,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任人驰骋想象。

D.全诗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

参考答案

篇8:《离骚》之于我……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索加缪的这段话,思索其实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留有的或者说曾经有过的独一无二的源泉。于是有了这篇《(离骚>之于我…一》。

《离骚》,我独一无二的源泉,它确曾干涸过,也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或者三次,但我知道它始终留存在我心灵的深处,滋养着我——连心灰意懒时的那一声长叹“算了罢”,也不过是“已矣哉!”的白话译文。

2009年初夏,女儿以非常的毅力、出色的“答卷”走过“小升初”的艰难历程之后,又多了一份令人心疼却也令人欣慰的自信和成熟。在那个相对来说自由自在的暑假里,女儿小心翼翼地翻开了那本“就像文物”的薄薄的小册子——《离骚今译》。那是三十多年前我的钟爱,上面还留有我用钢笔写下的笔记。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她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学时代的我。

第一次手捧《离骚》,女儿很有些兴奋,随即吟诵起了闻一多讲解《离骚》时那段著名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并对我说,我也要像你当年一样背诵《离骚》。我说,我接触《离骚》比你晚多了,那是在高中时代——

1979年1月17日(《离骚今译》上记录的购书日期),那天放学回家,母亲照例让我去小镇的大街上买米。我带着《购粮证》和白布做的米袋兴冲冲地出门了。我很乐意承担买米这一家务,因为不仅可以顺道去书店转一下,而且看到喜欢的书,只要价钱不是太贵,还可以“先斩后奏”,用买米的钱先买书。有几次,买米的钱因此不够了,只得折回家中取钱,再跑一趟米店,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每次“先斩后奏”,母亲总会责备几句,有时还希望父亲和她“联手”劝诫我一下,但父亲总是不痛不痒地说我两句,最后又对母亲说,“喜欢读书总是好事”——对此母亲心里也是认同的,因为她自己也常说,她这辈子吃亏就在于小时候没条件多读点书。于是“喜欢读书总是好事”便成了我“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家里的拮据,这是我从小便知的。父亲虽是八级锻工,月工资八十多元,在那年头也算是高收入了,但那时一家八口人,仅父亲一个人有工作。每到开学,母亲总是特别焦虑,最多的时候一家五个书包,小学学费三元,中学学费六元,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我们家的经济情况,我们原本是可以申请减免学费的,但母亲从来没让我们申请过,在她看来,“再穷,学费也是一定要自己出的。“为此,她不断去居委会申请工作。终于,她去了街道缝纫机厂——女儿给我看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说,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地方,和你奶奶当年的工作场所一模一样;去废钢铁厂,日晒雨淋中挑着重重的形状各异的废铁步履艰难地登上高高的铁山;去加固防汛墙的工地,干的活竟是不断地扛水泥大包,直到在工地上被飞来的钢缆击中头部,颅骨骨裂九死一生……

我开始“先斩后奏”的时候,哥哥姐姐都有了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好转了许多。但孩子大了要结婚,家里的钱还是一分一厘算着花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一如既往地带饭去上班,用省下的饭票给我们买馒头……前些年的一个夏天,我给父母送去一盒包装精美的咸蛋时,才知道曾经每年自制咸蛋的父亲,已经不愿再看见咸蛋了。父亲从来不愿让孩子为他担心、伤心,这事还是母亲悄悄告诉我的:你父亲说,那时上班带饭,一天一个咸蛋,他都吃怕了。

这本《离骚今译》就是我“先斩后奏”买下来的,我对女儿说。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定价一角五分,当时的米价——我还清楚地记得:籼米,每斤一角四分三;粳米,每斤一角七分一。

听着我的叙说,女儿含泪。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这则轶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当时确是闻一多让我结识了屈原,并对《离骚》有了一种奇异的感情。

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离骚今译》的扉页上,有我旧时的笔迹:人民的诗人——屈原闻一多。

闻一多——屈原——《离骚》……1993年的五月天,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为“书缘即宿命”:

很久以来,我一直隐隐感到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安排着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第一张借书卡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在洗脚时递给我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当得知班上有两张街道图书馆的借书卡时,我当即赶到学校,当时住校的班主任正在宿舍的走廊上洗脚。夕阳的余辉透过高大的柏树洒在走廊的栏杆上……

街道图书馆是一幢两层小楼,书目卡箱排放在加了雨篷的小院里。借书处是一条很窄的走道,倘若有人在书架前搜寻图书,那你便得紧贴着墙壁而行。但这里的藏书很丰富。有些还是民国时的版本。记得有一本臧克家的《烙印》,薄薄的,黄黄的(他后来的作品便谈不上喜欢了)。但当时借得最多的还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因为我曾在一本民国版图书的版权页上看到过一份“中国现代十大作家”名录,一张白纸的我于是便按图索骥。

有一天我开始借阅《闻一多全集》。为什么选闻一多已记不得了,印象中当时很喜欢闻一多先生辑录的一批中国现代诗歌,以及闻一多先生关于屈原的两篇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人民的诗人》,由此我对屈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久我在书店买到了附有郭沫若译文的《离骚》。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买文学书。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开始背诵《离骚》,搜集各类楚辞集注本。

中学毕业前有报社来学校招聘记者、编辑,面试时我背诵了“帝高阳之苗裔兮……”不久,我这“铁匠之苗裔”便交上了华盖运。

凭着《离骚》,我在高考之前便被一家大报录用了。那个年代,虽然“好儿女志在四方”,但户籍还是人们真正看重的,况且那时新闻工作还是一份非常受人敬重的职业。虽然也有好心的老教师心有余悸地一再提醒我“新闻与政治挨得太近”,对我的选择持反对意见,但父母很高兴我留在了他们身边。从此我开始了与书打交道的职业生涯——

“运交华盖欲何求?”从此夜夜灯下,书入对语。

我常常不禁自问:如果当时班主任不是在洗脚(在黄昏的走廊上洗脚,在我至今还是一个谜),而是外出散步去了,家访去了;如果那图书馆也和现在的许多图书馆一样要借的书偏偏没有;如果那本《离骚》不是单行本、狭长本,可放入口袋随时拿出来诵读;如果那位来校招聘的也是淹了秭归而无动于衷的人……如果是那样,如今的我又会怎样?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所谓有选择的读书常常并不是我们的选择,某本书的出现常常并不是偶然的、全无意志的。在第一次

后来夭折了的商品大潮来临之初,我曾很偶然地又见《离骚》,并在“兮”的回肠荡气中写下了《又见《离骚)》;如今,我“三而竭”地想到了《离骚》……楚天之下,谁人重唱楚声?又有何人应和?我精神上的“帝高阳之苗裔兮……”

昨夜我听到发了疯的尼采抱着那匹被车夫鞭打的马失声痛哭(窗外雨声浙沥);前夜我看见一个老翁正逐一点亮伦敦法学会殿堂内的那一百零二盏煤气灯(我家附近那座饰有煤气灯的旧桥在现代化的大桥通车之后消失了);前夜的前夜我闻到了三岛由纪夫焚烧金阁寺所散发的焦烟味(今天下班回家由于交通拥挤我又徒步走过了一段很脂粉气的美的霓虹灯街道)……

我不知道今夜我将(被)感觉什么,我只知道我将沿着书缘即宿命的漫漫长路,怀着自嘲的自信找寻偶然之书的某种命运般的启示,那个悲剧的波德莱尔眼中的月亮——明亮的毒。

17年过去了,重读这篇旧文,感觉我还是在“沿着书缘即宿命的漫漫长路,怀着自嘲的自信找寻偶然之书的某种命运般的启示,那个悲剧的波德莱尔眼中的月亮——明亮的毒”,只是经历得多了,那“毒”便也愈发明亮,甚至有了某种“通透”感。

但当女儿开始诵读《离骚》的时候,我还是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情绪,不知是喜是忧。我只能这样告诫女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因此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应对将来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心理准备。

女儿说“我知道!”

我知道,书缘即宿命。常常,选择也是被选择,或者说是别无选择。

我第一次感叹“已矣哉”,是在1988年岁末。“在‘兮’的回肠荡气中”,我以笔名“虞星”写下了《又见(离骚)》。也是在那个“寒气袭人的冬夜”,钟叔河先生撰文:

读《又见(离骚>》

书评为散文(杂文)文体之一。曾涤生易姚姬传所分文体十三类为十一类,其三即为序跋,定义是“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日序,日跋,日引,日题,日读,日传,日注,日笺,日疏,曰说,曰解皆是”,也就是今天广义的书评了。

我的职业是编书,每天收到报刊,习惯总是先看有没有书评类的文章,当然这和自己爱读散文多少也有关系。也许眼高手低确是文人通病罢,我的感觉,简直跟Montaigne总结他的接吻经验差不多,就是——“并不上算,因为须得亲上五十个丑的才能亲到三个美丽的女子”。(见丹麦Dr.Nyrop著《接吻与其历史》)

接吻的经验我无足称述,看书评的经验则可援“总理遗嘱”,已经“积四十年”。今从《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了虞星的《又见(离骚)》这篇文章,不禁拍案叫绝。是的,我把它叫做文章,不叫做书评,因为它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是我认为可以在散文杂文评奖中获一等奖的好文章,当然更是一篇好书评,应该属于Montaigne的五十分之三以内的。

文章不长,全抄如下:

又见《离骚》

夜读《文艺鉴赏大成》,又见《离骚》。

学生时代我曾苦滋滋地享受过一阵《离骚》,屈原的人格、力量透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现在我又见《离骚》。

《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却是芬芳无比的。

《离骚》是不朽的,但它的读者却是不会与人口同步增长的——又见《离骚》,我既喜又忧。

一位三年级的文科大学生从未“碰”过《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当知琼瑶的许多诗是译自古典诗词时竟大为惊讶。据熟悉大学生生活的人士透露,这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般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在校园里你随手就可“抓上一大把”。

我说这些并无愤怒或谴责之意,说实在的,让大学生去念《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毕竟是不合时宜的。大学生为了今后的出路,不论是出国之路,还是就业之路,就得读一些有用的书,《离骚》离得太远,即使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此其一。

其二,《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现正处于“冻结”阶段,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讨论告诉我们什么?《离骚》《诗经》之中是否也包含了精华和糟粕?还是不“碰”为妙,要知道,大学生代表未来,切不可在吸取精华的同时滚上一身糟粕,以至在跨入社会时丧失自己的惟一的资本——思想解放。

又见《离骚》,我自觉不合时宜,好在《离骚》所产生的“气”场依旧围绕着我,清新的芬芳令人陶醉,也令人凛然,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

“乱曰:‘已矣哉!”’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又见(离骚)》是书评,但又不仅仅是书评。他评《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是芬芳无比的”,再不用多作分析,只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屈原的人格力量通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正因为“一发而不可收”,他才写《又见(离骚>》。这当然不仅是为了评屈原的作品,恐怕也不仅是为了评《文艺鉴赏大成》这类书。他像张华作《海赋》,“于海之上下四旁言之”,精气神全在“又见”二字上。又见《离骚》,他既喜又忧。大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值得忧?还是值得喜?大学生“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是值得喜?还是值得忧?他并没有强迫读者作结论,而且我相信作者自己也还没有结论。他只是在思想,而且希望读者也来思想。

《又见离骚>》,这样的书评,难道真的不合时宜吗?我披衣起坐,面对孤灯,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

一九八九年二月

钟先生的这篇文章刊载于1989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因此我们报社老总还特批给我五十元奖金,近乎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对我这个初习写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个莫大的鼓励;兴奋,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当时我更为感触并深受启发的是:“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我并不孤单;文章之写作,重在思想(动词),而思想常常比结论更为重要,或者说更有生命力。“我相信作者自己也还没有结论。他只是在思想……”钟先生点穿了我的写作心境,也点明了我思想、写作的路径——至今。

那“寒气袭人的冬夜”之后便是一场倒春寒,紧接着更是一个异常炎炎的夏天

后来,时间也成了金钱……

乱曰:“巳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

再后来,“当这源泉干涸的时候”……我搁笔。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成熟得可以缄默无言或被打入沙龙(那同沉默是一回事儿)”——“打入沙龙”与“沉默”是一回事儿,加缪说得实在精妙。

新世纪的某一天,那股“心灵深处保留着”的“独一无二的源泉”再度喷涌——毅然决然的“告别”式的“转身”之后:我终于又回到了我自己。

于是有了充裕的阅读、写作时间,也不无意外地多了些许生命的曲折……

但我知道,这一生已注定无法躲避那“明亮的毒”—书,在我就是生命的寓言。

生命可以被传奇,但不是传奇;可以被传说,但不是传说。本质上,生命只是寓言。

篇9:《离骚》教学案

《离骚》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以下是《离骚》最新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实用教学设计

2.离骚名师教案

3.离骚教案粤教版

4.屈原《离骚》 教学设计

5.《离骚》教学

6.离骚 节选 教案

7.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

8.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9.屈原《离骚》的教案

篇10:《离骚》说课

王源正洁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选取了《诗经》至唐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27句,分为93节,本文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的内容。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理解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及楚辞,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②思维目标:从整体上领会、把握文章的大意,试着体会屈原写作此文时愤懑不平却又坚持美政理想的心情;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③情感目标:通过“移情”,使学生对屈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这种伟大情感理解、内化,并学习屈原身上这种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嫉恶如仇的人格闪光点。教学重点:

①难字读音、难词词义,重点句义,修辞手法 ②“移情”、鉴赏 教学难点:

①重点句义的理解以及此基础之上的对屈原当时情感的把握。②通过移情与屈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③背诵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是诗歌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等方法,讲讲、读读、背背,并从中鉴赏。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文学教学的“移情”特点,使学生体验屈原的思想感情同鉴赏诗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让学生讲讲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屈原的故事,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诵读、讲解、佳句赏析

本课时讲解前七节,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指明“哀民生之多艰”的含义,指出“朝谇而夕替”开启下文的作用。

提出问题:屈原为什么朝进谏而晚被斥?屈原在鸣不平中表现了哪些高尚品德?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总结

这七小节主要是述怀为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承上启下发出人生艰难的感慨,紧接着揭示“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即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最后表达自己坚持美政追求理想“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5反复诵读,让学生试着体验文章表现出的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骚》解释】相关文章:

离骚课文字词解释08-03

离骚朗读04-14

离骚05-03

《离骚》细品08-19

《离骚》论文题目05-03

离骚教学范文05-16

屈原离骚 翻译04-10

语文《离骚》教案04-12

《离骚》分段赏析04-19

课文《离骚》分析05-06

上一篇:【工作总结例文】人事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广播体操惹的祸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