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设计

2024-08-25

小语教学设计(共6篇)

篇1:小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材分析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电话:*** 2014年4月

一、课文解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三课,本课的课题是《走遍天下书为侣》,本课在假定与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收获的观点、道理。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译者是龙芳元,全篇课文由8个自然段组成。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是本文的特点。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设中,一步步表明观点。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第一自然段假设的提问,所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以毋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作者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二、字、词、句解析。

(一)、对字、词的解析

本课出现了4个带有音节的生字(侣、趟、诵、娱),另外有“盒、豫、零、编、某”生字,文中出现了“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二)、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对句子的解析。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技能,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活动的综合性学习,逐步提高其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5、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技能,提高探究意识及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背诵并正确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4、使学生感悟到读书学习如同生活一般多姿多彩、别有一番情趣,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益处,使学生爱上读书、会读书、乐于读书,养成乐读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揭示课题后,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继续探究学生文中的字、词、句子。

2、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弄明白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所要表达的观点及要说明的道理。

3、在学生弄明白课文的生字新词及句子的含义后,再理清文章的脉络篇章结构后,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谋篇布局的技巧及表达方法。

4、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出韵味,做到在读中进一步理解、感悟、体会,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意识及能力,升华其情感,做到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

5、学完课文,让学生尝试用通过学习本文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的意识及能力,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及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去尝试写作实践活动,提高其写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七、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

八、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课件、音视频课件及文字资料,本课的生字新词及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等);课外书籍3本(书籍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书籍或整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其中2本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有关,另一本为《鲁滨孙漂流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版课外书籍。实物);方格纸若干张(一张纸上有10×10个小方格,规格为1厘米左右的小正方形,供生练习写生字词及小练笔用);课件视频音乐(钢琴音乐2份,第一、二课时课前活动用)

学生准备:图片及音视频资料(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图片、视频资料及文字资料);实物图书(书籍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书籍或整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其他的课外书籍)

九、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教师播放课件视频音乐,学生在音乐环境氛围里为上课学习准备好,教师发放方格纸,一人一张。课堂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流,课件引新

1、师:同学们,我知道班上的许多人都喜欢学习、都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对自己学习、生活十分有意义的儿童图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关于读书、以及怎样读书的课文,大家愿意吗?

2、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3、走遍天下书为侣》。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3、教师出示课件大屏幕: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物课件。师说:大家认识大屏幕上的这个人吗?(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让生谈认识),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对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认识及了解。(先抽学生谈,视情况然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了解)

二、初识文章,师生探究

1、师:好的,很好,刚才同学们初步谈了对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认识,下面请大家进一步谈一谈你对这位外国作家的认识与了解。

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习材料与同桌交流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解本文作者)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书籍(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著写的图书)。师:我手里拿的这一本书籍就是由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写),有机会可以去具体看一下......然后教师抽学生展示所带的书籍(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有关的图书),接着叫学生同桌交流展示、学习。

3、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4、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5、师出示大屏幕:关于本课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记(“侣、趟、诵、娱”;“盒、豫、零、编、某”;“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

6、学生用笔勾画出文中较难理解或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着去理解、感悟。

7、学生在方格纸上练习写本课的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8、教师抽个别写得认真,字迹工整的学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

三、学习结束,共话心得

1、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认真,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下面,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呢?

2、教师让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畅谈学习心得......3、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如:课余继续查找关于本课作者的资料,复习所学内容等)

四、师生话别,宣布下课

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附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

侣、趟、诵、娱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积极、认真准备好学习用具,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教师发放方格纸,也积极为教学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流,课件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本课的一些生字、新词,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探究的心理去进一步感知这位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所带给我们的非同一般的阅读之旅、心灵感悟之旅,让我们一同和这位伟大的作家共同对话,感受读书的快乐,你们愿意吗?好,请看大屏幕。(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有感情朗读一遍课文题目)

2、教师出示大屏幕(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头像图片及资料等,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让学生再次深层次感悟作者,师生共同感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令人心灵折服之处,与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随生答师适时板书)

二、探究学习,发展思维

1、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自己的疑问,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然后教师让生谈阅读后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懂得、明白的地方或不清楚的地方。接着,在教师的点拨、讲授之下,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探究学习,期间师巡视、指导。

3、接下来,师再次抽学生谈交流、探究学习后的理解、感悟。(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学生学习情况相机适时板书)

4、出示大屏幕(关于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比如可出示一下句子:“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5、再学生理解词句、理解文本段落的基础上,教师学生共同有感情读课文相关句子或段落(师出示大屏幕,在背景音乐中让学生放声朗读)

6、师:同学们,学到此时,你想到了与作者或与课文有关的一些什么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思考、感悟呢?

7、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如此进行教学,比如,师:很好,作者在文中倡导的观点是要仔细、认真、反复的从不同角度去琢磨、推敲一本书的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去放飞心情去一丝不苟的打磨一本书的内容,你获得不同的新收获、品味道不同的新营养、获得一份与众不同的阅读书籍的快乐心情。请问:你在平日的生活或学习中,当你面对一本书时,你是这样去做的吗?你是否与本文作者有着同样的感受呢?请你谈一谈你的想法或做法,好吗?

8、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如此进行教学,比如,师:为什么每个人面对同一本书或是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呢?你有哪些读书的好方法呢?文中作者面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时候,她有时怎样去读、怎么做的?视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出示大屏幕,指导生有感情朗读(如:课文5、7、8自然段的相关段落或句子)

9、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书籍,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此书的相关内容。

10、学生分4人小组活动:学生自己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关于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书籍,在独立阅读后的基础上(可读一篇文章或其中的一小段内容),再在小组里交流、探究学习,教师相机巡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11、师:真不错,同学们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读书的好方法,请大家试着用自己读书的好方法去读一读课前准备好的另一本课外书吧(可读一篇文章或其中的一小段内容)。教师相机出示介绍课前准备好的一本儿童喜欢的课外书《鲁滨孙漂流记》,并简要介绍。学生独立阅读后,让生谈体会、感受。

12、学生独立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写一写与今天这节课所写内容有关的文章(读后感或围绕这篇课文续编故事;或读课外书的体会、感受等,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均可。)然后抽生展示、交流。

13、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呢?

三、总结交流,共同收获

1、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升华认知。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利用课余休闲时间阅读好书,增长见识。

五、学习完毕,师生道别

附: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艾米莉·狄金森(又称狄更生),狄金森一生创作诗篇1789首,她所创作诗歌篇

幅短小,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诗作富于音乐性和图象性

书名:《不是玫瑰·如花盛开》、《孤独是迷人的》

作者面对一本书:愿读一百遍,愿读到能背为止;首先...然后...回过头...并

问...最后...把书当知己、朋友、亲人、家、故地...书就像饥饿时,一片香甜美味的面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高尔基的《童年》、《马卡尔·楚德拉》、》《沦落的人们》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火烧云》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4、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及作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及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能在脑海里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3、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其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三、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组交流讨论及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启发自己的思维,学会文中的字词,同时体会到作者喜爱、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壮美,使学生进一步产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意识与能力。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生字、生词及句子段落的基础上,指导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技巧,通过互相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五、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使学生能在脑海里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3、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及作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及能力。

六、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等

七、学习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交流讨论法、观察法等

八、教师准备:

课件(轻音乐视频课件、班得瑞乐队的轻音乐乐曲、关于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关于其他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文中字词句及段落的课件);方格纸若干张(一张纸上有10×10个小方格,规格为1厘米左右的小方格,供生小练笔用);激光笔。

九、学生准备:

关于火烧云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关于其他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及文字视频资料

十、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学生在欣赏轻音乐视频乐曲时,积极为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发放方格纸后,与学生交流谈话,增进情感,加深了解,活跃氛围。

一、谈话交流,课件引新

1、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认识一位著名女作家萧红,去品味她带给我们的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作品。

2、教师出示课件(关于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

二、创新学习,增长知识

1、师:你还了解本文作者的哪些信息?指导学生认识本文作者,了解相关知识。(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关于作者萧红的人物图片及文字资料等同桌交流学习)。抽生作答,师试学习情况而适时板书。

2、学生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如:笑盈盈、镇静等)

3、教师让学生反馈对本课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抽生作答。

4、让学生带着思考、疑问齐读课文,然后抽生谈读后的新思考、新理解、新疑问,再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逐步做到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及段落的含义,感受到火烧云的神奇壮美,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及作者赞美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及美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5、教师出示大屏幕,在背景音乐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相关语句及段落,感悟课文语句的优美及体味大自然的瑰丽神奇与壮美。

6、视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学到这里,同学们,究竟什么是火烧云,你能解释一下吗?文中给我们勾勒了几幅动态的关于火烧云的动态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画面?你能具体谈一谈吗?(教师可出示文中第4、5、6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视学生学习状况,师可说: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7、教师出示更多的关于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里出现的火烧云的课件,增长学生见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学习后,可让学生谈感受)

8、学生活动:让生上台展示搜集到的关于火烧云的相关资料,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赞美之情,感悟自然的伟大力量与神奇。

9、师:很好,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真像是生活中一位十分了不起的杰出的艺术大师,把天空及我们生活的世界装扮得是那么的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美不甚收。下面让我们带着一份美丽的、欣赏的心情上路吧,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翅膀吧,一起踏上这令人神往的美景之旅吧。师出示大屏幕(关于其他自然美景的课件),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

10、学生独立活动:在方格纸上练习写作(可写学习本文后的读后感,也可写与本文相关的自己心里关于大自然的其他美景的文字内容,文体不限)。其间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11、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交流作品。

12、师:同学们都动了脑筋的,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手与笔,给大家描绘了一副副美丽动人、摄人心魄的美景,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道道不可言喻的丰富的精神享受大餐。学到此,你还了解到哪些作家关于写景的文张或作品?请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抽学生作答,据生回答内容视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板书。

三、共同总结,升华认知

1、教师先谈话总结,然后让学生围绕本节课所学畅谈。

四、学习结束,相互道别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写景作品,作者萧红,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

火烧云:清晨太阳出来或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一片,像火烧的一 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跪着的马、凶猛的跑着的狗、威武镇静的大狮子。

李廓《忆钱塘》、毛泽东《七绝.观潮》、杨逸畴《雅鲁藏布大峡谷》、巴金《鸟的天堂》 善于观察、发挥想象;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关注自然美景、生活 其乐无穷。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案例分析

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李立果

2014年4月

电话:*** 教学流程

一、课件引新

1、教师出事大屏幕(人物图片,师介绍:巴德舒尔伯格,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中......)

二、新授

1、师: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教师谈话:写的是第几首诗?

3、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1)、“眼睛亮亮的”这一词是描写人物哪方面的?(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腼腆”的意思是?教师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文字内容):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接着,教师让生读句子,然后师说:读后你体会到什么?

4、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巴迪最想得到父亲的赞扬?”“他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做出了哪些努力?”“小巴迪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哪些句子表现出小巴迪的迫不及待?”

5、教师:“找出父亲对这首诗的评价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把一样东西扔出去?”“什么叫不肖一顾?”接着,教师让学生读文中父亲对巴迪评价的句子。

6、教师出示课件(文中的文字内容):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师说:“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假若你是小巴迪的父亲,你面对他的诗作又会说什么?”父亲的评价: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精彩极了。

7、师:“当小巴迪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认识到了什么?”

三、学习结束

1、教师总结全文。

2、学生畅谈学习所得。附: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父亲的评价: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精彩极了。

父亲(严厉的爱);母亲(慈祥和蔼的爱)

爱的表达

因人而异 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高效问题。在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学生巧妙的回答问题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逐步把学生带领到辉煌的境界,使学生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体会到获得成功的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前些时日,有幸听了一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

糕透了”》的教学示范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一节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教学观摩课,此课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始终没忘以问题为主轴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中,一步步去慢慢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为自己的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问与答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次次与教师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所进行的及时有效的启发与点拨,为学生达到学习成功的彼岸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里,一次次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课堂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体会到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是自己成长的乐土。

说到此,偶尔回首教师在这节课课堂里的提问,不免有一丝遗憾。比如:在新授课刚开始时,教师向全体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认为,此问的提出是否太难了一点、是否过宽泛了一些、是否过大一些,因为,学生刚开始初次接触课文,对全文内容并不十分清楚、明了,对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并没弄明白,教师此时对全体学生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让学生欲速则不达。试想:此教师你这个问题此时的提出,而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他们几十个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各有差异,你在新课刚开始时就面对全体学生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让一些学生感到回答这一问题有很大的难度,你抛出的这个“桃子”也许会让部分学生怎么跳都够不着吧?因为,有的学生对于课文里出现了几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件事,结果怎样等这些看似细小而必须搞明了的问题都还没有理清楚、弄明白,在此就盲目地面对学习能力差次不齐的全体学生提出这么难的问题,会让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一些学生有一种“云里来、雾里去”的感觉。所以,以至于有的学生不愿去思考你提出的这一问题,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任务太难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使学习活动变得有些低效,教师原本所期望的学习高效率的愿望随之化为乌有。假如,教师能在课堂中的不同时间或不同情境之下一步步分层次的向学生逐个提问,学习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比如,(1)、文中出现了 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对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谁对谁说的?......如果教师这样一小步、分台阶有步骤的采用分级提问的方法,也许不至于让班里的学困生坐冷板凳,也许不至于让课堂成为极少数的优等生尽情表演的地方,而忽视了大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存在。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技巧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等因素,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学生提问题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问题过难则现低效或无效的局面,产生欲速不达的负面结果;问题适当,课堂氛围则高涨,学生积极性易于调动,学习效率高。关注学情,关注文本,关注课堂,关注新课标内容,从而让教师的提问高效率。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因教师及学生的提问的高效而变得魅力十足,是我们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为课堂中各类高效的问题喝彩吧!

篇2:小语教学设计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篇3:小语心智教学探究

一、从获得知识到获得智慧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瓦根舍因同称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可夫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 以高难度, 高速度为原则, 让学生理解学习, 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常规。

在中国笔者向来是喜欢“懒”教师的, 这类的懒教师更重学生的个性, 他们重教更得导, 他们重书更重人, 书只是他们的道具而已, 他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国学”走向了“人学”。懂得先进教育教学现念的中国教师很多, 但真的接着地气去践行的还欠缺。尤其在小学, 太多的小语教师习惯于用一两种方法教全班的学生,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 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有共性, 无个性;有制造, 无创造的。教育是一种唤醒, 笔者是很敬重魏书生的, 他“懒”, 课程表上是他上的语文课, 学生帮他上了;他“敢”, 他教给方法, 放手给学生, 连正规的作文都不写, 让学生写日记来替代, “比魅力更高的是魄力”, 胆子不小;他“牛”, 他以道驭术, 让学生来体验我们教师的行业, 让学生来体验作者的角色, 让学生体验其自身的学习角色, 放权给学生, 你看他没和学生呆多少时间, 但他带出来的学生考的比别的班级分数高, 这就是牛!

真教育培养真人, 新教育是“心教育”, 心花开了, 学生才能聪明。平常人成为非常人, 国家要;平常人成为平常人, 我们的国家也要。以文化人, 一个“化”字, 就已经告诉我们教育是为让人七窍开启。为了把学生教聪明, 真的教育, 是要在互动中生成的。我们要时刻记着我们是导师, 学习是导学, 而不是老师———老气横秋的师傅。

二、从尊重文本到尊重生本

文本是教学的有效凭借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读是首选的, 读通了, 读熟了, 读得有感情了, 这都是必须的, 尊重文本, 更要尊重生本,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比较句式的方法, 有意识地进行了语感的培养。可以紧扣课文内容, 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表达感情不同的原因。在比较中, 看出个性, 看出各人的理解的不同。如:《冰花》教学片断:

片断1: (1) 教师板书“花”以后,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见过的花的样子和颜色等。 (2) 补充板书“冰”, 问:你见过“冰”花吗?是什么样子的。在哪儿见过的? (3) 我们来猜一猜文中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样的冰花?出示图, 我们先来帮他说一说。 (4) 读课文作比较。出示学生所说句子与课文作比较。

在这个片断中, 运用了主体性教学理论, 唤起学生内在的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的所知和课文所见找到对接点, 实现最佳的融合。

要让孩子聪明,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去领会意思, 表达情感。一定要拓宽其视野, 不定势, 以文本为本, 又不局限于文本。一定要让孩子内化语言, 可以用书上的语言去表达,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实践中规范提高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片断3:做冰花 (1) 老师这儿有做好的冰花, (出示冰花) 你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老师还做了一些可以吃的冰花, 有味道有颜色, 你们想不想吃, 想不想闻? (3) 你们谁能回去做一两个给大家看看, 最好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实践出真知, 要用大语文观去教语文, 让科学、美术等相关学科渗透到语文学科中, 要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 从小就让学生写一些创意性的小论文, 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在片断3教学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学生不同收获:有的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前不懂什么是冰花, 看了电视, 以为花样溜冰就是冰花, 老师把冰和花分两次写我才知道冰花, 就是冰上开花吧?妈妈说, 冰花就是冰的样子。要我说, 冰花, 就是冰很开心, 一高兴笑得满脸如花。有的学生说, 爸爸说, 水蒸气在平滑表面凝结成冰片, 好像好多好多花朵镶嵌在玻璃一样的, 所以就叫冰花了。我以为做冰棍就是做冰花呢!这么一听一做一想, 老师做的有味有色的冰花还是掺了假的冰花呢!

语文是字、词、句、篇的教学, 但我们不能让学生困在文字堆里, 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让它为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服务。要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以人为本, 先要尊重孩子已有的认识和可能的发展, 尔后才能去考虑文本的存在。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聪明, 我们教师自己要敢闯, 不要怕错, 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说“不!”, 经常去想去做去查, 走自己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 怕啥的?

摘要:中国式的教育, 从家庭到学校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 在家要听父母的, 上幼儿园听阿姨的, 上学校听老师的, 工作了听领导的。“不许顶嘴!”“不许抗上”成了求学做人的准则。这样做的结果, 表面上是“和谐”了, 实际上是“僵化”了, 学生少了个性, 民族少了创新。

篇4:小语教学的合作学习

一、差异分组,让合作学习更有可行性

以前为了照顾到小组合作成绩的可比性,分组时总是注意优秀与后进、活泼与寡言者搭配,用等差数列的方式抽出人员然后组合成组,以保持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在多次实践后,我感觉这种可比性还是建立在小组优秀成员的骨干表现上,各组中的后进生基本是“列席”,是“旁观”,是“观察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他们与优生的合作基本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样,在追求可比性同时却失去了可行性。

为了让小组成员充分参与,让小组中的后进生不自卑、不畏短,不怕嘲笑,我实行差异分组,小组成员个体间的差距不太大,让各小组整体实力呈现出梯度差异,比如大体分全班学生为四分之一的优生,四分之一的后进生,二分之一的中等生,中等生分一半与优生组合、分一半与后进生组合,之后结合分组之初的实力来评价合作学习效果。这样,就较好地调动起全体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用心地积极参与到各项合作学习中,从而大幅提升课堂效果。比如学习《黄河的主人》,我首先抛出问题:①“主人”是什么意思?②题目“黄河的主人”指谁?为什么能做“黄河的主人”?学生合作找到了文中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再提问:“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文中哪里有体现?”学生分组共同研读第二节至第七节自然段,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当然,也可以适应小组间的差异,把教学任务让小组选择、“竞拍”,刺激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如教学《烟台的海》时,布置小组同学以对烟台的海“冬日、春日、夏日、秋日”不同的景观的喜爱度来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小导游进行讲解,这样小组内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群策群力,从而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赢得了课堂的高效。

二、鼓励引导,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合作学习是为了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都有进步,学生在有可比性、可模仿性的生生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样,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也就更容易把下一次的合作引向深入。基于此,教师在巡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鼓励、引导,扶着或领着学生跨过知识的门槛,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都会遇到这或那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小组中的后进生,这时语文教师要鼓励后进生:成功在于尝试,即使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错误,交流发言不太正确,也不要害怕嘲笑,敢于暴露错误才能较快地改正错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对于优生也要开导,讲明和后进生交流并不拖累自己的进步,或许后进生的各种错误形态还能警醒自己、加深自己的觉悟,特别是针对他们提问的解答,正是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优化思维的良好途径。在帮扶交流互动时都不要过多考虑对错,要抱一种敢说敢讲就是收获的态度。教师自己和学生都切忌有批评的语气和不耐烦的态度,避免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如分析《三顾茅庐》时,我设置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供大家讨论,很多同学能立刻找到見面之前描写刘备所作所为的文字,少数人还能找到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鲁莽的文字,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引导他们重点阅读写刘备前往隆中路上所看到风景的文字,学生在讨论写景作用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深入地感受到了刘备的敬重、赏识之情。

三、及时评价,让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性

及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是检验合作学习模式是否见效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语文教师应通过采用自我、组内和组间等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贯穿互评与点评,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化、目标化且有效的达标评价体系,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点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性的点评,并在点评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纠正错误。

这种评价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或者以点带面。为了使这种评价便于操作,不“虚浮”、不落空,又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并且能及时反映出实效,我印发了小组合作评价表,设自评、他评、组间评等项,记载保存,供教师随时了解,为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改进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客观的依据,也能督促、倒逼学生认真地参与合作学习。如探究《理想的风筝》: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对刘老师还记忆犹新?学生在写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飞风筝)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了解到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学生就这一活动的评价,围绕知识与习惯谈,要求简洁、具体,突出关键。不只当堂有效,就是以后复习再看这些评价也是受益匪浅。

篇5:2012小语一期026教学设计

曾月香 晋江内坑土垵小学

教学理念: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孟子,我们收集时曾学过他的一个句子“生,亦我所欲也„„”(齐背)。

2、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学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二、试读质疑。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就来这读读课文吧。初读课文。

课文已经和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近也,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老师不做答。

三、研读交流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刚才有个女孩子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得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亦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第一句话,结合注释理解前几个字,重点理解:者也。“也”表示语气肯定,反复诵读。

2、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刚才老师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看注释。同学们自己看注释,交流。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评价: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活学活用。

有问就有答呀,“曰:非然也。”自由练习朗读这两句话。

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

3、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 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自己读。“使奕秋诲二人奕„„弗若之矣。”

(1)小组合作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总结刚才用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

(2)还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出来。

生:我想说通过我们小组的交流,我们大概弄懂了这段话的意思。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老师来起个头,从前,有两个人„„

(3)伟大的发现“有很多之字”用的很多,数一数,有多少之字?能说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指导直到理解几个“之”的意思。

(4)能分别找一个成语形容他们吗?

其实你们说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比如“心不在焉”,出自„„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那里呢?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句话。

4、我们轻松一下,看由文言文改称的动画。短短七十几个字,改编成了简单的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吟诵古文,想想自己是孟子,是„„

练读,配乐指名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能大概背下来了吗?让我们用刚学的古文给动画配音好不好?配乐诵读。

四、拓展延伸

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交流情况不太好,师:你们需要什么?生:注释。

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则得也!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曾月香 晋江内坑土垵小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中理解、感情朗读、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变化及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进茅屋„„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刚巧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盲姑娘很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师小结。(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对音乐的追求。贝多芬的心被感动了。板书:感动)

(4)带着这份理解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3、贝多芬从兄妹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互相关怀与体谅等(分角色感情朗读)(2)、师小结。(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中听出了这位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我相信他被触动了。板书:触动)(过渡: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贝多芬没有回答。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4、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5、师小结。(是啊,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相到,在一间茅屋里自己能遇到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板书:激动)

三、入情入景,想象《月光曲》内容,欣赏音乐。

1、欣赏《月光曲》片段。语段:月亮正从„„

2、师小结:同学生,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中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

篇6:小语识字教学需要改进

内容摘要:

小语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的表意特性,寻找汉字的物象场景,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方能做到活学活用。

关键词:

识字教学、遵循规律、难教易学、走出误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思考

华夏五千年来从没有比当今政府对教育如此之重视,投入如此之多;从没有比现代人受教育面如此之广,受教育时间如此之长;从没有比当今教师压力如此之大,学生负担如此之重。然而我们将近60年的教育却培养不出像矛盾、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原因在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从教三十余年,乃见教育之盛衰,今已是天命之人。漠然无所向,空闲之余,则喜思考小语教学以自娱。思考之中,偶悟小语识字教学之误:许多汉字学生都认而不识。

二、目前小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识字教学一带而过,从而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犯下了不顾及汉字自身规律,抛开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并被证明是有效的识字教学传统经验。我们错误地把汉字与欧洲文字等同起来,把识字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我们往往采用分析偏旁部首死记硬背或反复抄写。这是一种费时多效力低的识记方法。字义的教学“贴标签”或“蜻蜓点水”,如古诗《乞巧》(人教实验教材第六册),“乞”我们给学生的注释是求,作者林杰为什么不用“求”呢?再如“乞丐”为什么不叫“求丐”呢? “一丝不苟”的“苟”我们给学生的解释是“随便、马虎”,等到日后出现“苟能制侵陵,岂在都杀伤”我们又给学生的解释“苟”是“假设、如果”。这样教,学生常常含糊不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苟”怎么一会儿解释“马虎”,一会儿又解释“如果”呢?也许我们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个多义字,应该说这个答案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对一时难讲清字义的生字词我们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意会,这种意会是浅表性的、模糊的、粗糙的,长期以往他们就不可能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对自己所表达的言词也就不会仔细斟酌,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对一个汉字第一次学就做不到全面而精确的理解,还会有第二个人教他吗?是很少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只能靠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碰撞,这种碰撞据说需达45次之多方能获得,像“乞”字恐怕一辈子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如此低的习得效率呀!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一线从事识字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学过中国文字学,仅在中师或师专的汉语课上接触过少得可怜的文字常识,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综上所述,小学识字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中国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我们的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的问题来教学,我们只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教;我们的教学法还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识字教学老师易教,学生死记。学生虽然会读、会写,但他们做不到望形生义、心通字神。这种教学是一种满足于学生入眼不入脑浅表性的识字,我个人称之为“字皮”式的识字。只知“字皮”很难灵活运用,他们日后的书面表达难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这也许是导致近代大文豪出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

要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首当其冲的是用中国文字学理论武装我们的教师,师范的课程设置应刻不容缓的补上“中国文字学”这门课程,对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继续教育培训进行系统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文字修养,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

其次、对现有教材中不科学的识字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承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员构成,应有相当比例的文字专家,以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3000汉字进行科学系统的完整,提供给教师必要的参考材料。

其三、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制作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运用现代媒体。

四、走出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的误区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首先我们要思考培什么“根”,怎样“培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即汉字的识字和写字系统、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母语的文化生成系统。首要任务是识字,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如何“培根”,韩愈早就告诉我们:“无望其述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而如今我们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最基本规律。

1、小语课堂教学应注重识字

我们的母语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汉字这个本没有变;字形从甲骨文到楷书发生了隶变,但它的表意特性没有变;所以汉字应该是难教难学。

原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潘讲过一句经典:“小语姓小”。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好多年。我想小语教学应牢牢地抓住识字、写字、诵读这三要素,方能符合“小语姓小”的特点。由此看来,识字应是小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质疑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他说:“一位学生请了三天假,回到学校老师除了给他补生字词,别的还补什么呢?”这位作者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值得我们思考。

任何一个东西,都需要有哲学的思考,需要有正确思想观念。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识字是干什么的?教学识字的方法才会正确,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识字是为他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基。字义的掌握是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字皮”式的识字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2、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规律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

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尽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我们走了近一个世纪,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汉字教学符号化,从哲学的观点看有利有弊,弊已日趋突显。汉字是表意特性直接与概念相联系,一字一义,一字多义,一义一个概念是汉字特有的。让学生对汉字能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做到每识一字熟烂于心。只有把汉字的根基扎深,才有希望逐步到达言词之精。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的言语华丽的大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仅要重视还需要改进。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从字源出发。这里的源不是给学生讲甲骨文,而是给学生讲字义的源头,让学生在领悟汉字的意境中理解字义、记住字形,使他们能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因为象形系统的汉字无一例外都是由字根组合而成,形声系统的汉字都是由类旁和声义旁组合而成,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凭借汉字构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汉字复原为物象场景,使得沉睡的汉字得以复活,使得汉字符号意镜化。学生凭借这活生生的物象场景便知其中的字义,使他们对汉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便是识字任务很重的小学生都可以十分轻松地认读并识记于心。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象存入右脑,右脑的储存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遵循汉字规律教识字是把陌生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把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图象粘贴到学生的右脑,调用右脑的形象化记忆来完成。我想现在还寻找不到一条易教易学的识字路径,苟能将目前的易教死记的现状改变为难教易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质量。

3、识字教学例举

例1:“太”与“泰”。我们经常见到学生把“国泰民安”写成“国太民安”。虽然我们给学生纠正,但学生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泰”不可以写成“太”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我们可以从字根出发。这两个字都跟“大”有关,先分析“大”,(象形字),构字源自正面站立之人,表示成年的男子,成为大人。“太”字是在“大”字下增添一点,表示大的重复,本义为大大(很大),或为大而又大之义,引申为高、大等。如太湖、太空、太学等。也表示一种程度,如:太热、太平等。“太平”指社会平安、安宁,天下太太平平。

“泰”是会意字,也表示太平的意思。“泰”篆体是在“大”的下各增添一只手,现在隶变的二横,下部为水(表示尿),一个男孩把两手一伸并大声喊:你们走开,我要拉尿了!此时拉尿的男孩无拘无束,安逸到如此之最,所以“泰” 不仅表示平安、安宁,还表示做事到达极顶之义。“国泰民安”指国家社会平安到达之最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人民不仅安居、更会乐业啊!今天我们的国家可称得上国泰民安,所以不能写成国太民安的道理是它们所表示意义的程度有区分。我们再来讨论“泰山”、“泰斗”就会更清楚。

例2:“肆虐”(绿叶阻挡肆虐的流沙),浙江省编义务12册课文《我爱绿叶》

“肆”(会意字)左边为年长之人,右边为古人用于刻字的刀(现在指笔)两根会意指用刀在老人身上乱刻乱划。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使人慢慢痛死,是非常残忍的。

“虐”(会意字)上边为虎,下边为老虎用爪子按住一个人,并且在乱咬、乱噬。两根会意指老虎在残忍地噬咬人体。通过上述两个字的分析讲解,学生头脑产生了“肆虐”那种残忍图象是清晰的、深刻的,然而对词义及课文语言的理解,自然会水到渠成。

例3:媚(醉里吴音相媚好,人教实验教材10册《清平乐.村居》)(象形兼会意,兼形声)甲骨文是象女人长着大眼睛,长眉毛,非常好看,令人喜欢之形。本义为悦也,引申为美好。如春光明媚的“媚”为美好。由好看讨人喜爱又引申为讨好。

古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古人求助当权者,要从早到晚驰马奔走,到了官府必须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外,看门的人故意不进去通报,有意考察你。这时是能说尽甜蜜的好话,做尽女人的种种姿态,使得看门的人喜欢,并对你信任,然后你才能把藏在衣袖里的钱偷偷地送给他,门卫拿到钱才为你去通报,后来就有成语:奴颜媚骨。这就说古人要去见官,就必须卑躬屈膝讨好门卫。再来分析“谄媚”。“谄”(会意字)左为语言,右上边为人,下边为陷阱。用语言讨好使人坠入陷阱。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谄媚表示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别人,这是用心不善地讨人喜欢。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受人谄媚而失去天下。最后我们讨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这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种讨好是贬义还是褒义的。

例4:“飘逸”、“瞬息万变”《庐山云雾》(浙江版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飘逸”的“逸” 是兔与走字底会意,走字底是行走的意思,据说一个兔子见到了天敌,就拼命的跑,你别看兔子小,它逃跑的能力特别高。古人就利用兔子赛跑的本领造字,“逸”的本意就是逃跑。如“逃逸”,兔子光靠逃是不能逃身的,有时候还得要躲藏。这就有“隐逸”一词。“逸”引申为隐居,兔子的一生中不会总是逃或躲,它也有自己舒适的生存空间。逸”又引申为安闲,安乐。如“安逸”、“一劳永逸”再如课文中的“飘逸”,我们来齐读课文“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沙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飘逸的“逸”是说兔子在逃跑吗?还是说兔子在隐藏呢?读读这段语言,这是怎样的兔子呀?

生1:这是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兔子。生2:这只兔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玩。

生3:这不是一只兔子,而是一群兔子在慢悠悠地游荡,他们在欣赏美丽的大草原。

„„

师:这时候已经没有敌人了,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一群过着安逸生活的兔子。如果一个人过度的安逸,就会奢丛,所以逸又引申为放从。如“骄奢淫逸”,这就用在贬义方面。

“瞬息万变”的“瞬”,我们先来了解“舜”字,传说有一位帝王的名字叫舜。这个字源是说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洞穴里,顺着洞穴爬上来。上部为“爪”指人的双手,中间为洞穴,下边指人叉开的双脚顺着洞穴往上面爬。“瞬”是从目从舜形声兼会意,这还是在说人在洞穴里往上爬吗?

生1:瞬是说眼珠儿在动,不是指人在爬。

生2:眼珠儿在动是指一眨眼功夫,瞬说明时间很短。

师:说得对,瞬的本义是指转眼之间,用在完成一件事过程极快,时间很短,我们读一读下面两句话就明白了。

1.飞机飞上天空,瞬间即逝。2.一颗流星掠过天空,瞬息便消失了。师:上面两句中有两个词,“瞬间”、“瞬息”,都跟瞬有关,我们辨析一下,它们有没有区别呢?

生1:瞬息是指人呼吸那么短的时间。飞机上天的时间不可能这么短。生2:流星的速度比飞机的快得多。

生3:第二句用“瞬息”比用“瞬间”更精确。“瞬息”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应比“瞬间”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更短,过程更快。

师:它们有区别,今后我们就不能乱用,老师还请大家辨析一下“瞬间”、“瞬时”行吗?

生1:这两个词我认为没有什么区别。

生2:这两个词是同义词,都是指完成一件事物的时间短,速度快。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词可以互用,他们只是根据语言习惯所使用的频率不同而已。我们再来读课文,课文中有一个词“瞬息万变”,我们读一读就明白了。

例5:“一丝不苟”(人教实验教材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今天是第二

次见到,第一次出现在《白鹅》这篇课文中。“苟”(依托象形字与甲骨文发生讹变)。字源是说一位长者在训斥一个人,如父母训斥孩子。古代人要求很严格,受训人非要跪跽在那里。所以“句”是一个跪跽之人的讹变,在人头部增添两只狗的耳朵后来讹变为草字头,“苟”表示人象狗一样竖耳恭听、驯服,本义现已消亡。我们可以这样想父母为什么要训斥孩子泥?因为孩子不乖,做事草率、马虎,很随便。所以“苟”由训斥、驯服引申为随便、马虎;我们再继续往下想父母这样严格训斥是希望孩子成才,现在我们的每一位父母不也这样吗?如果孩子听话了,成气了,做事不马虎了,我想也少一些训斥,或不训斥。所以“苟”又引申为假设、如果。“一丝不苟”的“苟”应解释随便、马虎;“苟且偷生”、“苟不教,性乃迁”的“苟”怎样讲?我们再来读林则徐的一句千古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例

上一篇:优秀村党支部典型材料下一篇:外语文化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