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

2024-07-26

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通用11篇)

篇1: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

公安业务理论知识

---公安学基础理论

1、警察的本质:世界各国警察本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实现其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2、警察的基本职能:政治镇压职能(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政治性)与社会管理职能(广泛的社会性)。

3、公安机关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政治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4、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

(1)、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公安机关对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危害人民利益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镇压、制裁、控制和改造,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人民的权利。

(2)、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公安机关服从人民的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和卫士。依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人民的治安积极性,正确处理有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5、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6、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权限:(1)、行政强制措施权;(2)、行政处罚权;(3)、人身强制权;(4)、盘问检查权;(5)、使用武器、警械权;(6)、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权和搜查权;(7)、优先权;(8)、约束全和强制监护权;(9)、交通管制权;(10)、技术侦查权;(11)、现场管制权。

7、公安机关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3)、维护交通安全秩序,处理交通事故。(4)、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5)、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6)、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7)、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8)、管理集会、1

游行、示威活动。(9)、管理户政、国籍、出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10)、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11)、对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和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8、公安工作的主要特点:(1)、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结合,(2)、隐蔽性与公开性相结合,(3)、打击与保护相结合,(4)、强制性与教育性相结合,(5)、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结合,(6)、政策性与法律性相结合。

9、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10、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公安工作群众路线,实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1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1)、打击:首要环节、前提条件,(2)、防范:基本措施,(3)、教育:战略性措施,(4)、管理:重要手段,(5)、建设:落实综治关键,(6)、改造:特殊预防措施。

13、公安工作总政策(党和国家处理社会矛盾的总政策):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4、公安工作基本政策:(1)、公安刑事政策:严肃与谨慎相结合政策;惩办与宽大相集合的政策;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政策;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的政策。(2)、治安管理政策: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政策。

篇2: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

---行政法

1、行政法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授权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衣服,符合法律要旨。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3)、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2、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一切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和设定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合法;行政处罚的程序必须合法。

(2)公正、公开原则:行政处罚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事实、性质、情节相当;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不得作为处罚依据。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处罚目的重在纠正违法行为,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4)、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享有陈述申辩权、有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提出赔偿的权利。

3、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一般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 特有原则:

(1)、便民原则;(2)、有错必纠原则;(3)、诉讼终局原则;

4、行政诉讼原则: 一般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的原则;(4)、当事人在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5)、使用本民语言文字的原则;(6)、当事人有权辩论原则;(7)、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特有原则:

(1)、合法性审查原则:原则上只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不审查其合理性,只对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行为,可以进行合理性审查并可以判决变更。

(2)、诉讼不得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例外情况有:①、被告人要停止执行的;②、根据原告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的;③、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3)、不适用调解的原则: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结案。

(4)、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撤销或维持的判决,而不直接在判决书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5、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具体含义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设定;严格按照规定设定的范围设立行政许可;按照规定的程序设定;实施行政许可主体及权限合法;实施许可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本质是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保护。

(3)、便民原则:过程能够廉价、便宜、迅速地申请并获得行政许可。(4)、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

(5)、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自己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时,由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失应当给予补偿。(6)、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7)、监督原则。

6、《程序规定》一般原则:

篇3: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逐渐领悟:坚持和落实护理业务查房制度,不但可以提高护士专科护理能力、改进护士工作作风,而且在护士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 通过规范护理业务查房工作,使护士深刻理解护理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规范查房前的准备、查房的要求和查房的程序。尤其是规范护理查房程序,有些护士长业务水平不够,不能深入理解查房程序的内涵及意义,自然无法帮助护士深刻理解护理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查房程序包括:病因、解剖、病理生理、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实验室诊断、临床初步诊断、临床确定诊断、治疗、入院指导、护理诊断、护理计划与措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护理诊疗技术操作、用药观察及护理、潜在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相关疾病的新理论、新知识、国内外新进展等。护十通过对查房程序的每一步骤的执行和思考,不但完善了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而且从本质上对疾病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并根据临床资料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预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有理论上的认识才会有行动上的准备,临床护理实践才能做到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贯穿于始终,临床护理实践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2 创新护理业务查房的管理,使全院的每个护士主动投入到每次业务查房活动中

规范护理业务查房工作以后,通过数次的查房实践,笔者发现:查房病区的责任护士理论知识水平有了进步,整体护理的理念日趋完善,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总之,责任护士通过查房工作受益匪浅。

那么,利用和发挥每次护理业务查房的最大价值,使全院每位护士都从中受益并有所提高,成为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创新护理业务查房的管理,方法是:护理部年初制定出查房计划,并至少提前两个月再次通知查房病区,使查房病区做好准备。随后查房病区责任护上将本次查房包含的所有资料,按查房程序整理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主持业务查房的副主任给予指导、补充、完善。查房前五天,护理部将本次查房相关资料全部挂在院内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供全体护士主动参与,提前学习,提前思考,提高对本次查房的认识。

护士事前做足功课,会在接下来的查房实践中,深刻领会其查房精髓。既能发现其优势并与之分享,又能发现不足引以为戒。所以,创新护理业务查房的管理,对于护士理论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在查房过程中给予护士发言的机会,通过提问和探讨等形式加深对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鼓励所有观摩查房的护士长、护理骨干进行提问,也鼓励所有参与查房的护士长或护士答疑,做到开动自己的头脑,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能够发现问题比能够解决问题更加难得。观摩查房的护士长、护理骨干只有在查房之前认真学习病历,熟悉相关的护理知识,才能在观摩时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相应地,为迎接这种挑战,查房病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等会更加努力地做好准备,收集第一手病案资料,查阅有关书籍,关注病情转归,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护理行为偏差,积极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最后由护理部主任进行总结。

通过护理业务查房中的评价环节,大家各抒己见,探讨研究,达成共识。有效地提高了观分析病情的能力及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新老护士之间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临床经验的交流,有利于护士业务水平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护理人员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临床科室常见病的医学理论,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4 将护理查房内容作为年中和年终护士理论考试内容,完善护士理论知识架构,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护理部对每年的护理查房形式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且把能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借鉴的内容,作为年中和年终护士理论考试的内容。

实际上,笔者是将PDCA循环这一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应用到护理业务查房的管理,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篇4: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

()。

A.描述统计B.理论统计

C.推断统计D.应用统计

2.下列选项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服务满意度B.员工人数

C.籍贯D.利润

3.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量是指()。

A.样本的个数

B.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

C.抽样框的大小

D.样本的可能数目

4.在抽样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调查方式是

()。

A.整理抽样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5.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均值B.众数

C.标准差D.频数

6.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是指()。

A.接受正确原假设

B.拒绝正确原假设

C.接受错误原假设

D.假设设立不正确

7.当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量为40,此时进行均值检验,应采用()统计量进行检验。

A.卡方B.t

C.FD.Z

8.下列四个相关系数中反映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数值是

()。

A.0.6B.0.91

C.-0.8D.-0.95

9.度量了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的指标为()。

A.相关系数B.多重相关系数

C.多重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

10.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是 ()。

A.逐期增长量B.累计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D.增长速度

11.某企业2008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是2004年的3倍,比2007年增长20%,那么,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

A.250%B.300%

C.150%D.60%

12.时间序列中在一年之内的周期性波动为()。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B.价格指数

C.员工人数指数D.销售量指数

14.用基期作为权数的指数为()。

A.拉氏指数B.派氏指数

C.综合指数D.平均指数

1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为()。

A.贫困B.温饱

C.小康D.富裕

16.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

A.GNI=GDP

B.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C.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D.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17.在一个经济体中,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是()。

A.可支配收入B.利率水平

C.价格水平D.节俭程度

18.记消费为C,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税收为T,政府转移支付为Tr,则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

A.Y=C+IB.Y=C+I+G+T+Tr

C.Y=C+I+GD.Y=C+I+G-T+Tr

19.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杠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国民收入()。

A.降低B.提高

C.不变D.不确定

20.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变动的关系。

A.正向B.反向

C.不相关D.不确定

21.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主要目标,平衡国际收支目标与其他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B.矛盾的

C.既有一致又有矛盾D.不相关的

22.下列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是

()。

A.累进税收制度B.转移支付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D.政府投资支出

23.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

A.公债与政府贷款B.法定准备金率

C.再贴现率D.公开市场业务

2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是()。

A.货物和服务贸易B.收益分配

C.经常转移D.专利权交易

25.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则通过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当期贸易收支()。

A.改善B.恶化

C.不变D.不确定

26.下列各项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中不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是()。

A.货币供应量增加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

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是()。

A.刺激资本形成的政策

B.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D.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28.经济波动的最直接原因是()。

A.经济体制存在某种缺陷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D.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

29.以下会计假设中,对会计工作空间范围进行限定的是()。

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30.企业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A.可比性B.实质重于形式

C.重要性D.谨慎性

3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以下属于“损益类”的会计科目是

()。

A.应收账款B.存货

C.银行存款D.主营业务收入

32.会计账户有四个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B.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3.“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中“借贷必相等”的含义是()。

A.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B.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C.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量和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量必须相等

D.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34.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3 400元,发生运费1 000元,则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元。

A.23 400B.22 400

C.24 400D.21 000

35.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收进业务的记账凭证。

A.现金和金融资产

B.现金和银行存款

C.银行存款和金融资产

D.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36.以下方法中不属于更正错账的方法有()。

A.直接涂改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字更正法

D.补充登记法

37.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材料盘亏1 800元,经查明,一般经营损失1 000元,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500元,不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300元,则最终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金额是()元。

A.1 800B.300

C.500D.1 000

38.以下属于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项目的是()。

A.货币资金

B.固定资产

C.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D.未分配利润

39.利润表是依据()这一平衡公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予以适当排列编制而成的。

A.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B.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成本

C.利润=收入-费用+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D.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40.以下财务指标中,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A.总资产报酬率B.净资产收益率

C.流动比率D.销售净利率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有()。

A.统计调查

B.文献检索

C.实验

D.调查机构发布的调查结果

E.图书中数据

42.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统计表是组织数据的一种有效形式

B.表头放在统计表的上方

C.行标题放在统计表的第二行

D.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

E.统计表可用来支持使用者的观点

4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为()。

A.一致性B.无偏性

C.显著性D.有效性

E.综合性

44.相关关系按其变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

A.完全相关B.负相关

C.非线性相关D.不完全相关

E.正相关

45.下面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指数可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B.该指数能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C.该指数可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D.该指数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E.该指数大于100,说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综合物价水平下降

46.一般来说,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B.消费者的偏好

C.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相关商品的价格

47.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政府干预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性D.垄断

E.公共物品

48.从收入法来测量,GDP包括()。

A.劳动报酬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固定资产折旧

E.净出口

49.下列各项中没有被计入中国GDP的是()。

A.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环境破坏

B.海尔公司当前生产但未能销售出去的空调

C.某房地产公司购买一块土地

D.某饭店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E.中石油设在外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50.货币有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之分,下列各项中属于M1的有()。

A.纸币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D.货币市场存款

E.法定准备金

51.《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是()。

A.会计控制B.会计检查

C.会计核算D.会计监督

E.参与决策

52.以下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A.长期股权投资B.固定资产

C.银行存款D.累计折旧

E.预收账款

53.某企业购入原材料200 000元,收到了销售方开出的发票账单,企业已经开出转账支票200 000元支付料款,材料尚未到达企业。记录以上业务需要使用的账户是()。

A.原材料B.在途物资

C.应收票据D.现金

E.银行存款

54.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A.账证核对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D.过账与结账核对

E.账表核对

55.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时,可能使用的表单是()。

A.往来账款清查表B.盘存单

C.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D.实存账存对比表

E.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抽样调查的范畴,是非全面调查。

57.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58.假设检验中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59.假设检验的结果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60.相关系数的大小与数据的计量尺度无关。

61.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62.若时间序列存在自然周期,在对其移动平均时,应根据周期确定移动步长。

63.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64.负外部性使得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正外部性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6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最核心的指标。在GDP核算中,净出口应该计入当年的GDP总量。

66.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index)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这一比值以经济体中全部的商品作为计算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6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68.根据IS-LM模型,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斜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IS曲线斜率小(即曲线平坦),则货币政策的效应就大。

69.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其中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

70.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1.企业应该统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允许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72.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反映经济活动的价值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固定的,不随账户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73.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74.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如果发现现金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将短款或溢余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待查明原因后处理。

75.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一)2008~2009年间某超市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以2009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76.经过计算2008年三种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

A.11.4元/千克B.19.2元/千克

C.15.8元/千克D.16.8元/千克

77.2009年的销售额指数为()。

A.87.66%B.125.83%

C.97.85%D.135.94%

78.经过计算2009年的派氏价格指数是()。

A.95.25%B.105.68%

C.116.8%D.120.46%

79.经过计算三种商品的拉氏物量指数为116.4%,其含义为()。

A.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额综合提高了116.4%

B.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提高了16.4%

C.以基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D.以报告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80.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

A.两者计算时采取的基期不同

B.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用派氏指数较方便

C.拉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D.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二)为预测我国居民家庭对电力的需求量,建立了我国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单位:千瓦小时)与可支配收入(X1,单位:百元)、居住面积(X2,单位:平方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Y=124.3086+0.5464X1+0.2562X2

请根据上述结果,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下假设中正确的有()。

A.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B.随机误差项的均值为1

C.随机误差项之间是不独立的

D.随机误差项的方差是常数

82.回归系数2=0.2562的经济意义为()。

A.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B.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C.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减少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D.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减少0.2562千瓦小时

83.根据计算上述回归方程式的多重判定系数为0.9235,其正确的含义是()。

A.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和X2解释

B.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解释

C.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2解释

D.在Y的变化中,有92.35%是由解释变量X1和X2决定的

84.根据样本观测值和估计值计算回归系数 2的 t 统计量,其值为 t=8.925,根据显著性水平(α=0.05)与自由度,由 t 分布表查得 t 分布的右侧临界值为2.431,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B.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C.在95%的置信水平下,2是由2=0这样的总体产生的

D.在95%的置信水平下,居住面积对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85.检验回归方程是否显著,正确的假设是()。

A. H0 ∶1=2=0; H1 ∶1≠2≠0

B. H0 ∶1=2≠0; H1 ∶1≠2=0

C. H0 ∶1≠2≠0; H1 ∶1=2≠0

D. H0 ∶1=2=0; H1 ∶i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

(三)某企业上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年初数和期末数如下(单位:元):

该企业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4 000 000元,利润总额400 000元,应交所得税100 000元,利息支出15 000元。本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企业销售A产品10吨,账面单位成本600元/吨,单位售价800元/吨,企业开出发票账单,货已发出,销售货款尚未收到。

(2)向希望小学捐款5 850元。

(3)购入不需安装的新机器一台,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及其他费用125 000元。

(4)结算本月应付工资总额86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52 500元,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9 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4 500元。

86.发生经济事项(1)时,企业在销售实现和结转成本时需要编制会计分录有()。

A.借记“应收账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C.借记“银行存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D.借记“其他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87.上述经济事项(4)发生后,影响利润报表项目()。

A.“主营业务成本”增加52 500元

B.“主营业务成本”增加61 500元

C.“管理费用”增加24 500元

D.“主营业务成本”增加86 000元

88.上述经济事项(2)发生后,会对利润表()项目产生影响。

A.主营业务支出B.其他业务支出

C.管理费用D.营业外支出

89.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发生上述经济事项(3)后,与年初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同比率比较,则本年()。

A.流动比率下降B.速动比率下降

C.资产负债率下降D.负债与权益比率下降

90.运用上年有关资料计算上年期末的以下比率,其中正确的有()。

A.资产负债率=43.33%

B.总资产报酬率=12.31%

C.销售利润率=7.5%

D.净资产收益率=15.79%

二○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标准答案(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C2.C3.B 4.B 5.D6.C

7.D8.D9.B10.C 11.C 12.B

13.B14.A15.C 16.B 17.A 18.C

19.A20.B 21.C22.D 23.A 24.D

25.D26.A27.B28.D29.B30.D

31.D32.D33.D34.C35.B36.A

37.D38.B39.D40.C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AC42.ABDE 43.ABD 44.BE45.ABCD

46.ABDE47.BCDE 48.ABCD49.CDE50.AB

51.CD52.ABCD 53.BE 54.ABCE55.B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57.√58.√59.×60.√ 61.√62.√

63.×64.×65.√66.√67.× 68.×69.√

70.√71.×72.×73.√74.× 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76.B77.D78.C79.BC80.AD81.AD82.B

83.A84.BD85.D86.AB87.BC88.D89.AB

篇5: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2、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篇6:小学一年级语文知识重点总结

小学语文辅导老师介绍说,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字的积累也是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基础。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有效进行字的知识模块的学习呢?第一,同学们要能够正确朗读生字;其次,同学们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小学语文辅导老师继续讲解说,同学们要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第四,同学们要学会利用字典进行生字的查询,不断的进行新汉字的积累。

在进行汉字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分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高汉字的理解与记忆,小学语文辅导老师表示,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等的区别理解与记忆,这些字往往是小学一年级语文常考知识点,也是同学们容易记忆混淆的生字。

篇7: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2

第2课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3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3)隋唐:门下省。(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4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篇8: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_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_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

_

.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_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篇9: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篇10: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篇11: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安业务理论知识总结(一)重点】相关文章:

公安重点人员07-03

公安重点人员管控06-29

公安机关重点人员管控11-18

公安业务知识试题06-29

公安业务知识试卷06-29

公安业务知识汇总04-21

公安业务知识大纲05-14

公安业务知识试题06-26

安徽公安业务知识真题04-16

公安业务知识卷三07-03

上一篇: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后出站材料鉴定介绍信下一篇:大班优秀音乐教案《戏说脸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