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

2024-07-30

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精选6篇)

篇1: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

考试题: A声级 温度层结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 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及流程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的信息及获取途径 多因子指数评价的数学方法

计算:水环境评价:Bod模型,对渔业的影响?

大气:下方向45°,so2浓度最大的地方和浓度

除了大题以外的所有 大致看大题重在理解 计算

绪论

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①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周围的自然状况或物质条件②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

2、系统具有的五个特征:

1集合性——(系统是由若干个部分结合而成)

2关联性;——(每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特点的功能)4环境适应性;——(系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5整体性——(系统内部的联系和关系要服从整体的要求)系统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但是生态系统不等于环境系统

3、环境质量:既指环境的总体质量(综合质量),也指环境要素的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

4、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学科。

{环境质量参数:用环境介质中的物质的浓度来表示。}

5、环境评价的分类:

1按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

2按环境要素分:综合评价(涉及区域所有重要环境要素)、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3按评价的区域类型分:行政区域评价、自然地理区域评价。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的评价,评价的资料为历史数据,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趋势。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 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人文景观、人群健康等 3)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或开发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可能影响,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环境影响评价:

意义:1不可替代的预知功能2导向作用3调控作用 目的:在开发活动或决策之前全面的评估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显著变化并提出减免措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做到:①适应所有可能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

②对各种替代和管理方案进行比较 ③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④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⑤能为决策提供信息

分类: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 正式工作阶段: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

报告书的编制阶段:汇总分析数据和资料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影响预测的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7、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分类管理

4评价以工程项目和污染影响为主 备用大题:

1.你如何理解环境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具有工作价值,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木材和其他工业原料,甚至可以作为欣赏对象。而环境本身也具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即内在价值。我们遇到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有机体部分、无机体本身或由集体组成的群落,他们的组分是用网格形式排列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正是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系统的网格共同维系着地球上各种功能的运转,保证了生命的持续繁荣。我们不能砍掉生命之网的任何一个环节。由物种进化论可知,大多数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死去,这对于所涉及的个体是“恶”,但这对于它所属的物种或生态系统的繁荣是必要的,是“善”。当然,这种“善”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利益,即它们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从伦理上说物种具有内在价值,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无意或有意的引起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不道德的。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论述:1工作等级的划分2评价大纲的编制3工程分析4所在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5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篇章:

第二章 环境评价基础知识

1、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简称为环保标准或环境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和地方两级)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只有国家标准)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执行四类两级,四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两级: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同时还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1、大气环境标准体系

2、水环境标准体系

3、部分其他环境标准)2.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基准有何区别?

是什么?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

是什么?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待定对象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水平。(比如so2超过0.155对人有健康影响,这个值为——)

区别:环境基准是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而环境标准则是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环境基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定。它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结果,是环保法规的执法依据。

3、污染源: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物:是指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量。污染源分类:

1按污染源的产生性质分: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2按污染源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大气污染源(点、线、面源)、水体污染源(地面、地下、海洋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3按污染源性质分:物理性污染源、化学性污染源、生物性污染源;

4按生产行业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根据污染的产生过程: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4、环境评价模型:环境质量指数模型、环境质量分级模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半定量模型

5、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建立评价集

找出因素论域和评价论域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 综合评价

6、主要污染物的确定标准: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按等标污染物负荷和排列,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源)

7、污染源评价方法:(1)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负荷比(2)主要污染物的确定(3)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8、环境评价数学模型:单因子评价指数、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多要素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9、非指数评价模型:类比调查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矩阵法

备用大题

判断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的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按等标污染负荷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源。

3(P=G/S;P:等标负荷比,G:年排放量t/a,S:评价标准mg/l mg/m)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定义:Gi污染物年排放量,S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Pi=Gi/Si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n是其污染物的等标负荷之和Pn=∑Pi 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为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P=∑Pn 污染物占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 Pi/∑Pi= Pi/ Pn 污染源占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n= Pn/∑Pn 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时,有哪几种计算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对每个待评价的环境要素,对该要素中的多个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将多因子目标值组合成一个单指数。计算方法是对多个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权后,再将其综合。

1)加和型分指数:将多个具有可比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和后得到的综合指数。

(1)简单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将多个单因子评价指数简单加和的综合分指数。n参与该环境要素分指数综合计算所涉及的评价因子的数目,Ii 对应的单因子评价指数I=∑Ii

2(2)矢量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将多个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矢量加和I=√(∑Ii)(3)加权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根据不同评价因子的环境特性,对每个单因子评价指数乘以权值系数后进行简单加和或矢量加和。Wi各单因子评价指数对应的权系数。

2I=∑WiIi/∑Wi 或 I=√(∑WiIi/∑Wi)

与简单加和相比,矢量加和更能突出Ii较大者的贡献率。

2)幂函数加和型分指数:将多个具有可比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加权加和后去幂函数方

b式映射得到的综合指数I=a(∑WiIi)

分指数反映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权加和的结果,结果的数值范围更符合指数设计者的要求。由于分指数最终还要进一步综合成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幂函数加和型分指数在后续处理上不如一般加和型分指数的环境意义明确。

3)兼顾极值的加和型分指数。不仅考虑Ii的平均值,还适当兼顾Ii中的最大值

22I=√[(maxIi+Ii)/2 ] 或 I=√(maxIi·Ii)

(补充:单因子评价指数:Ci第i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Si第i种评价因子评价标准Ii=Ci/Si 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是无量纲数,表示某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相对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程度。

1)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绝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主要针对环境中的污染物。Ii表示对应污染物的超标倍数,Ii越大,第i种因子的单项环境质量越差。Ii=1,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2)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相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针对非污染生态因子。Bi植被生长量、生物量等,Boi植被标定生长量、标定生物量等,Pi标定生长系数、标定相对生物量等

Pi=Bi/Boi 3)采用环境质量相对百分数作为单因子评价指数:景观生态学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H景观多样性指数,m景观类型数,Pi某类型景观所占百分比面积H=-∑(Pi·lnPi)4)采用经验公式直接计算的单因子评价指数:根据实测资料中污染参数与污染危害的关系,建立类似经验公式的指数计算公式。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是最简单的环境质量指数,只能代表单个环境因子的环境质量状况,不能反映环境要素以及环境综合质量的全貌,但它是其他环境质量分指数、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基础。)

6.专家调查法直接求解权重系数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有何共同点和差异?

应用专家调查评分法确定权值 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专家对分指数中各种环境因子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够根据评价的目的、范围、等级和规模给出各种环境因子在分指数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最终确定各因子的权值。

层次分析法是基于专家评分法的,与之相比,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该法数量少、评分花费的时间短、计算工作量小、易于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大气有什么成分组成?大气层垂直分布是怎样的?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着颗粒(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以及大气污染物质组成。垂直分布: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由地表向外,依次划分为对流层(0-15km)、平流层(15-55km)、中间层(55-85km)、暖层(85-800km)和暖层以上的散逸层(800km以上)。(15、55、85、800km)

2、污染气象参数调查:一般污染气象参数、大气平均场参数和湍流扩散参数的观测

3、主要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云、能见度。

4、干绝热温度递减率:由于气温在垂直方向的梯度变化,使大气产生垂直对流运动(r=-dT/dz)。干空气绝热上升,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98K。

5、逆温:当r<=0(r=-dT/dz)时,叫逆温。填空: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化学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物理的(放射性、光、热)、生物的(病菌、病毒等)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场所等。分类:1点源2线源3面源4体源

7、大气环境质量评价:1)一般型大气环境指数评价方法:①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②上海大气污染指数 2)分级型大气环境指数评价方法:①污染物标准指数②大气监测评价方法

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烟气抬升高度、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稳定度的分级、扩散系数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①一级,自然环境保护区②二级,农业、工业③三级,特定的工业(皮鞋)2)评价范围的确定:①一级,不小于16-20km②二级,不小于10-14km③三级,不小于4-6km

10、环境气象参数调查:一般污染气象参数、大气平均场参数、湍流扩散参数的观测

11、污染气象参数:地面气象资料、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时间跨度、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大题:

4.温度层结与烟羽形状有何关系?

(a)波浪型。γ>0;γ>γ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烟羽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多为白天。

(b)锥型。γ>0;γ≈γd,烟羽呈圆锥形,污染物扩散比波浪型差,发生在中性或弱稳定状态大气中。

(c)长带型(扇形)。γ<0;γ<γd,出现逆温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烟羽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它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俯视时,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时。(d)屋脊型(上扬型)。排放口上方:γ>0;γ>γ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排放口下方:γ<0;γ<γd大气层是稳定的,它一般在日落前后,地面有辐射逆温层时出现。在高空受冷空气影响大气不稳定。(e)漫烟型(熏烟型)。排放口上方:γ<0;γ<γ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排放口下方:γ>0;γ>γd大气层是不稳定的。这类烟羽出现在日出以后,由于地面增温,底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破坏,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不稳定大气发展到烟羽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发生烟羽向下的强烈扩散,把污染物带向地面,而烟羽的上边缘仍在逆温层中。计算

第四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1.水体是如何分类的?水体污染源、污染物是如何分类的?

水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水体是水汇聚的场所又称水域 水体分类:地面水水体、地下水水体和海洋 水体污染源分类:

1)按排放方式:点源和面源

2)按污染性质分类:①持久性污染物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水体酸碱度④热效应 2.水环境评价参数有哪些?

1)物理参数,包括温度、臭、味、色、浊度、固体(总固体、悬浮性固体)

2)化学参数,可分为有机和无机成分。无机指标有含盐量、硬度、pH值、酸度、监督及铁、锰、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重金属类、氮、磷;有机指标有BOD5、CODCr、DO、酚、油 3)生物参数,如大肠杆菌 填空:

3、地面水质量评价方法:①水环境指数法②生物学评价方法③概率统计方法

6、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零维模型、一维水质模型、二维水质模型、河流PH模型、BOD—DO耦合模型

7、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以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公式掌握:

如何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P99~100 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如何选择河流水质模型预测污染物浓度?P110 S-P模型? P113 如何估算纵向弥散系数DX,耗氧系数k1,大气复氧系数k2?P119 如何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P128

第五章 土壤环境评价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省长职务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和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组成)

2、土壤黄静质量评价分为:土壤资源评价(判断土壤受侵蚀退化沙漠化的程度)和土壤—农作物的污染评价(土壤对植物的危害性)

3、参数选择:

1)重金属有毒非金属物质:汞、铬铅

2)有机毒物致病菌:化学农药洗涤剂致病菌 3)酸碱度、全氮、全磷

4、土壤调查包括:

资料调查:自然环境特征、土壤及其特性、土地利用情况、水体侵蚀类型、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当地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现场实测:布点、采点、确定评价因子

5、评价方法:单元型污染指数、分级污染指数 备用大题

1.土壤特点?土壤评价的特点? 1)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

土壤具有生产植物产品的功能。2)

2.土壤环境影响主要有那几方面?对土壤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有哪些? 1)地下水过量开采,石油或天然气资源开采,或者是露天或地下采掘等活动 2)大型工程施工需要的建筑材料 3)施工区的土壤侵蚀 4)在特别地区开采过量或不适当开采

5)在地震带或地质不稳建核电厂、化工厂等 6)露天开矿

7)沿海岸线建防坡堤 8)与军事训练相关的项目 9)可能产生局地酸雨的项目

10)把选址地土壤和地貌作为选址条件的项目 11)沿海岸区域开发的项目

12)单一蓄洪或多目标拦蓄水资源等项目 13)在合同承包或租用土地上种植庄稼或放牧 14)大型管道工程 3.减轻土壤污染措施?

1)提出拟建工程应采用的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1)工业建设项目应首先通过清洁生产或废物最少化措施减少或消除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量,同时在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在土壤中易积累的化学原料。其次是采取排污管终端治理方法,控制废水和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保证不造成土壤的重金属和持久性的危险有机化学品(如多环芳烃、有机氯、石油类等)的累积。

(2)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和城市垃圾等团体废物填埋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使渗漏液影响减至最小;同时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3)提出针对受污染影响的土壤监测方案,作为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土壤环境管理的依据。2)提出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的对策

(1)对于在施工期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应即使覆盖砂、石和种植速生草种并进行经常性管理,以减少土壤侵蚀

(2)对于农副业建设项目,应通过休耕、轮作以减少土壤侵蚀;对于牧区建设,应降低过度放牧,保持操场的可持续利用

(3)在施工中开挖出的弃土应堆置在安全的场地上,防止侵蚀和流失;如果弃土中含污染物,应防止流失、污染下层土壤和附近河流;在工程完工后,弃土应尽可能返回原地(4)加强土壤与作物或植物的监测和管理,在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加快森林和植被的生长 3)选址方案。任何开发行动或拟建项目必须有多个选址方案,应从整体布局上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

第六章 环境噪声评价

1.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工作内容?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①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组的变化程度;④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评价等级的工作内容:

(1)一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

② 环境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③ 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④ 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几个阶段的情况,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⑤ 项目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也应给予分析。

⑥ 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

⑦ 必须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最终降噪效果。

(2)二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环境噪声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② 噪声预测要给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

③ 描述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④ 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预测,并适当分析其他阶段的噪声级。

⑤ 必须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3)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噪声现状调查可看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

② 预测以现有资料为主,对项目建成后噪声级分布作出分析,并给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③ 要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

2.我国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根据拟建项目多个方案的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各个方案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采用环境噪声影响指数对项目建设前和预期建设后的指数值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判断影响的重大性。根据各个方案噪声影响的大小择优推荐。

(2)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估计评价范围内受噪声影响的人口;①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某区域规划人口数;②若无规划人口数,可以用现有人口数和当地人口增长率计算预测年限的人口数。(3)分析拟建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及其主要原因。

(4)分析拟建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效果。

(5)为了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该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6)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第七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类型:新经济区开发、老工业基地

2.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流失重量控制法):是在污染严重、污染源集中的区域或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吧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容量、目标、行业)

3.环境功能分区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图、城市现状图这三张图

第八章 环境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

2.分类:化学风险、物理风险、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 3.程序: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估计、环境对策和管理

篇2: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

学号:

姓名: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污水处理厂

某市有一条S河自南向北穿过该城市东部,区间有一支流汇入,出该市后10km进入B县城,市区段为景观用水功能,出市区为农灌用水功能,该河现状水质超标,并由于河流上游建供水水库,使该河水量减少,枯水期有断流现象,该市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该市拟在城市东北角建设20×104m3/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收水范围为东城区全部废水,其中包括40%工业废水,采取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BOD:200;COD:400(单位:mg/L),污水处理厂设计出厂水质:BOD:30;COD:60;NH4-N:15;TP:0.3(单位:mg/L),污水经处理后排放S河。污泥在浓缩池经浓缩、脱水后,加石灰干化处理后交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置。污水处理场西侧300米为居住区,北侧200米为工厂。问题:

1.为保证S河市区段景观用水要求,提出水环境保护对策。

答:(1)看看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设计出厂水质能否满足S河的相应污染物的水质容量,如果不能满足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设计出厂水质,如增加过滤返渗透等工艺处理满足S河的相应污染物的水质容量符合农业用水标准;(2)控制污染源,减少对河水的污染。

2.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污泥优化处理的措施。

答:对于40%的工业废水应单独处理,其产生的污泥采取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置;对于60%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其产生的污泥,可用做农肥处理。3.请计算BOD的去除率。

答: BOD去除率=(BOD进水浓度值-BOD出水浓度值)×100%/ BOD进水浓度值 =(200-30)×100%/200=85% 4.若预测BOD在下游20公里处的水质,需要知道哪些参数?

答:需要知道的参数有: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量,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处理后排水浓度设计值,S河流的平均水流量,S河流中与污水处理厂的排水中相应污染物的河流浓度值以及水中相应污染物农业用水的标准值。

案例二:水电站扩建项目

某水电站项目,于2001年验收。现有3台600MW发电机组。安排移民3万人,水库淹没面积100Km2,由于移民安置不太妥当,造成移民有开垦陡坡、毁林开荒等现象严重。改、扩建工程拟新增一台600MW发电机组,以增加调峰能力,库容、运行场所等工程不变。职工人员不变、新增机组只在用电高峰时使用。在山体上开河,引水进入电站。工程所需得砂石料购买商品料,距项目20Km处由汽车运输,路边500m,有一村庄。原有工程弃渣堆放在水电站下游200m的滩地上,有防护措施。问题:

1.项目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确定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影响因素。答:项目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1)移民所造成的开垦陡坡、毁林开荒等;(2)山体上开河可能造成水土流失;(3)施工期噪声;(4)工程弃渣。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移民开垦陡坡、毁林开荒造成的植被减少和山体上开河造成的水土流失;(2)路边500m的村庄。影响因素:施工期噪声;

(3)河道管理范围。影响因素:工程弃渣。

2.生态环境调查除一般需调查外,重点需注意哪些问题的调查?

答: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生产力等;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通性与制约问题;水土流失。

3.水电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的影响因素。除一般生态调查项目外,还应调查什么?

答:库区:泥沙的排泄,适流水的鱼类的迁移,物种多样性问题:脱水段:影响两栖类、鱼类物种,生态用水,民用、工业用水,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及岸上动物的迁移。除此外,调水区的生态,交通道路的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景观的影响、过鱼设施等。

4.弃渣场位置是否合理,及拟采取的措施(现有电站整改措施)。

答:不合理。应采取搬迁。弃渣场不能设在水库下游的滩地上,发电排泄的水量大,易阻塞河道、行水等问题。

二、论述题

谈谈你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

篇3: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

关键词:护理计划与实施,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

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自2003年以来, 在Marcia院长的指导下, 对护理本科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护理核心课程《护理计划与实施Ⅰ-Ⅱ》, 是以概念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 对护理对象及其家人提供全面、整体的照顾[1]。主要内容涵盖原内、外、妇、儿、精神护理内容, 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从健康到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构筑课程框架, 并有机地融合了相关学科内容。课程考核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课堂参与及平时作业。

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2]。因此, 我们对2002, 2003级护理本科生《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资料来源。试卷分析资料来自我院2002, 2003级护理专业的《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期末考试试卷。有效试卷份数27份。使用教材为我院自编《护理计划与实施Ⅰ》讲义。

试题组成特点。每份试卷满分为100分, 分为主观题 ( 判断改错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和客观题 (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 两部分。主、客观题均由单元负责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拟定。主、客观题各题型分值见表1。

数据处理。试卷评判根据考前制定的评卷标准,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由一人评分, 以减少主观性阅卷差异。遇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试卷, 按同一标准给分。主、客观题阅卷完成后, 将每份试卷、每类题的得分输入SPSS 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评价方法。利用SPSS统计处理输出数据后, 选用目前比较通用的难度值 (P) 、区别度 (D) 和信度 (α) 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及正态性检验

试题满分为100分, 平均成绩为68.3分, 最低分60分, 最高分84分, 无不及格。各类型题得分情况见表2, 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

kolmogorov-smirnov检验被用于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Z=0.663 P=0.772, 故本次期末考试学生成绩分布呈正偏态。

2.2 试卷质量分析

用信度、难度和区别度三组指标进行试卷分析, 以对试卷质量作出综合评价。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评价试题信度, 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期末考试试卷信度系数0.65。难度和区别度分析:难度系数为0.65, 其中客观题平均难度系数为0.65, 主观题平均难度值是0.654;区别度平均值为0.16, 其中客观题平均区别度值为0.08, 主观题平均区别度值是0.24。综合难度系数和区别度值, 按“好试题”、“较好试题”、“一般试题”、“较差试题”统计各题型数量, 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试卷质量评价

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形式, 也是评估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 必须提高试卷质量。目前, 衡量试题质量的标准有“信度系数”、“难度系数”和“区别度”。

试题的信度系数。信度即可靠性, 指考试结果的准确程度, 是检验考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一般认为, 信度系数越高, 试卷可靠性越好, 小于0.7者可靠性偏低, 大于0.9可靠性最好。本次期末测试试卷的信度系数偏低。从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 (试题的质与量、考试时间、评分准确性、被试者情绪波动等) 来分析信度偏低主要原因是多选题、判断题难度大质量低, 试题覆盖面不够所致。我们将在《护理计划与实施Ⅱ》考试命题中进一步改进, 以提高试卷的信度。

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别度。试题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反映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难度系数越大, 难度越低, 越容易。本次考试平均难度系数为0.65, 难度适中, 比较适宜。试题的区别度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区别度高的试题, 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本次考试平均区别度为0.16, 较理想。一般认为, 难度值在0.30-0.70之间难度适中, 区别度值在0.15-0.30之间为区别良好, 区别度值大于0.30属于区别极好的试题。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 通常情况下, 考察试题质量应综合考虑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别度, 难度适中且区别度较好 (P≥0.5, D≥0.15) 的为“好试题”、虽难但区别度较好 (P<0.5, D≥0.15) 的为“较好试题”、难度适宜但区别度较差 (P≥0.5, D<0.15) 的为“一般试题”、较难且区别度也差 (P<0.5, D<0.15) 的为“较差试题”。

从表3可见本次考试47.5%的试题为好试题, 10%的试题为较好试题, 一般试题占17.5%, 较差试题占25%, 说明本次考试试卷质量较理想;经查阅试卷, 较差试题分别为对患者急性心理改变等基本概念的试题, 说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还不牢固, 这些试题经修订仍可继续使用。

3.2 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护理计划与实施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全新的概念式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使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3], 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护理计划与实施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有遗传或慢性改变服务对象、对有心理状态改变的服务对象、对由于疾病、饮食和退化所引起的生理改变的服务对象和对有外科手术改变的服务对象的护理四个单元。课程结束时, 学生能够依据服务对象生理改变而作出护理, 提出具体的护理方案, 分析有心理改变的服务对象的适应性反应及分析护理措施对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有效, 且能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本次试卷分析, 试题覆盖面过窄, 各单元重难点不突出, 未能反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容, 这也是本次考试成绩呈正偏态, 成绩相对偏低的原因。教师应根据泰勒的目标发展方法[3], 在明确课程总目标的同时, 分析学生的需求, 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制定出各单元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临床学习经历, 围绕课程及单元目标,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只有细化课程单元目标, 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才能在课堂重点突出, 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 学生每周两天在校学习理论, 两天半在临床根据个案验证课堂及书本知识。新的课程改革, 学生面临着新旧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管理的冲突, 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 老师上课时讲多少, 他就学多少、接受多少, 喜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更有少数学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 课后几乎不看书, 更不用说预、复习, 对全新教学模式表现出抵触和不接受。对前一部分学生, 需要加强引导,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结合临床典型案例开展讨论式、概念式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对后一部分学生应积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本次试卷分析的结果看, 得分率较高的题型为论述题, 显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师试题编制的能力。命题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的环节, 命题要遵循教学规律, 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因此, 应加强教师命题技能的培训, 要求命题前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讲义编制命题计划, 制定考试目标、命题范围、难易深浅、考核重点、题量及占分比例、题型, 然后根据命题计划进行试卷设计及命题。教师科研和临床教学任务繁重, 要求每份试卷的每一道题都达到理想状态无疑是不现实的。但比较可行、科学的办法既是每次考试后及时进行试卷分析, 然后根据难度系数、区别度等指标, 筛选出部分理想试题, 为以后编制高质量的试卷奠定基础。结合本次试卷分析结果, 我们已及时将试卷中质量较差的试题进行了修改, 质量较好的试题纳入题库, 并将不断充实更新, 以提高试卷及考试质量[4]。

参考文献

[1]Marcia, 李斯俭.护理计划与实施课程改革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蕾, 董传仁, 李瑾, 等.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7) :670-671.

[3] (美) 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

篇4:环境评价期末考试题

分析影响医学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有关因素,为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 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本课题选取2012级和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简称三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措施为教学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级和2013级三年制共6个班的学生,合计769人。6个班均采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七版《妇产科学》,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共6位带教教师,工龄3~21年,教龄1~3 年,其中硕士3 人、学士3人;教授2人、副教授1 人、讲师2人、助教1人。

1.2 评价方法

考试试卷由任课老师统一命题,分A卷 和B 卷两套,其中一套作为本次考试试卷, 另一套作为补考试卷。考前不进行集体辅导答疑,严格按学校的考试制度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满分为100 分。考后进行统一流水阅卷,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及格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再探讨见习课带教教师的工龄、教龄、学位、职称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分析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数据以±s 表示,2 组数据间的比较用t检验,2 样本率比较用χ2 检验,2 分类变量相关分析用秩相关分析。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012级学生与2013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三年制6个班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为18~93分,平均分为(72.5±9.6)分,及格率为87.7%。2012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1.5±10.3)分,低于2013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6.4±5.2)分(P<0.05),2012级的及格率(80.8%)低于2013级的及格率(92.0%,P< 0.01)。

2.2 相关分析

教师工龄长短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67,P=0.358),教师教龄长短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59,P=0.371),教师学位高低与6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47,P=0.524),教师职称高低与4 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r =0.052,P=0.450)。

3 讨论

3.1 成绩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劣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试卷考试成绩分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的过程, 也是一次教学反思的过程。试卷分析既可作为教学评估的手段, 又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我校三年制学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是呈正态分布的,说明此次考试的出卷及阅卷是科学的、合理的。从而也说明了学生平时较重视妇产科学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了妇产科学考核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81%以上的学生成绩都及格,最高分达95分,说明了妇产科学的教学效果良好,和高职高专对医学生所要求的目标是相符的。同时从成绩中也看出,有个别考生分数偏低,只有15分。我们试图从师资方面寻找原因,探索教师的素质与学生成绩的内在联系。但是结果表明,教师的学位、职称、工龄、教龄、并不是学生成绩的独立影响因素。专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做,与教师本身的硬件条件关系不大。同时我们发现,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也高,对妇产科学的学习积极性也高,都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能在课堂上及时领悟教学内容,对提问能准确回答,考试成绩相应均较高。

3.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经过分析, 能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方法, 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指出他们的学习缺陷, 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试卷分析, 老师也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妇产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另外,应选派热心于教学又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承担见习课带教任务。

总之,通过此次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一方面,肯定了我校三年制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提示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三年制学生学习妇产科学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妇产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丽扎尔·买买提依明,周晓辉,古丽胡玛·艾斯,等.民族考生与汉族考生《诊断学》考试成绩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9):896-897

篇5: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2、简述噪声污染的特点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

(1)噪声的公害特性

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噪声的声学特性

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

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4、简述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是各类环境标准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各类环境标准的依据,它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工作指南和监督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限制性规定,它既规定了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容许含量,又规定了自然因素应该具有的不能再下降的指标。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按环境要素和污染因素分成大气、水质、土壤、噪声、放射性等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因素控制标准。国家对环境质量提出了分级、分区和分期实现的目标值。日、美等国现有的污染警报标准也是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种,它是为保护环境不致严重恶化或预防发生事故而规定的极限值,超过这个极限就向公众发出警报,以便采取必要措施。2.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治理技术、经济条件,而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排放进行控制的标准。通常认为,只要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环境质量就应该达标,事实上由于各地区污染源的数量、种类不同,污染物降解程度及环境自净能力不同,即使排放满足了要求,环境质量也不一定达到要求。为解决此矛盾还制定了污染物的总量指标,将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的要求联系起来。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执法的具体技术措施,是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根据排放标准的要求,对燃料、原料、生产工艺、治理技术及排污设施等作出具体的技术规定。3.方法标准

方法标准是指为统一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各项试验、检验、分析、采样、统计、计算和测定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它与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紧密联系,每一种污染物的测定均需有配套的方法标准,而且必须全国统一才能得出正确的标准数据和测量数值,只有大家处在同一水平上,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才有可比性和实用价值。

4.环境标准样品

环境标准样品指用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它可用来评价分析方法,也可评价分析仪器、鉴别灵敏度和应用范围,还可评价分析者的水平,使操作技术规范化。在环境监测站的分析质量控制中,标准样品是分析质量考核中评价实验室各方面水平、进行技术仲裁的依据。我国标准样品的种类有水质标准样品、气体标准样品、生物标准样品、土壤标准样品、固体标准样品、放射性物质标准样品、有机物标准样品等。5.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是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所涉及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制图方法及其他通用技术要求所作的技术规定。

5、简述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期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限期治理的对象,包括: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内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如污染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严重扰民、经济效益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限期治理的内容,即在规定期限内的治理目标,包括限期治理目标与限期治理期限两方面。对于具体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目标是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排放标准;对行业污染的限期治理,可以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到排放标准;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限期治理,则要求通过治理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

(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根据法律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各级人民政府。

6、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具体分工如下:国务院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7、简述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制度

一类是环境法的一般制度如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 另一类是水污染防治所特别强调的制度主要包括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等。具体内容如下 1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是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的法律规定。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是“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将总量控制范围扩大到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18 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具体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企业停产关闭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防治水污染物的有力武器是实行排污许可证的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才能切实把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削减下来把水环境质量提高上去。2排污许可证制度。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对排污许可证制度有些变动。一是对于排污许可证制度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第20 条规定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二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三是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法律规定的废水、污水。排污许可证制度是落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的重要手段。规范排污口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重点排污单位和有关主体排放水污染物的监测有利于及时制止和惩处违法排污行为。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这项制度是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加强生活饮用水的保护可依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法》第56 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

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保 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确保饮用水安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4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水污染防治法》第25 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确保了向社会公布数据的统一和规范保证公众有效获得相关环境信息。5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项法律制度是广大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它要求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单位应当广泛征集附近单位和居民对该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的意见并如实连同环境影响报告书送交其主管部门预审然后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批。预审部门或者审批部门如发现上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未附有所在地单位和居民意见的应当退回令其补报。如若意见的内容属反对该建设项目的应经调查核实并作出不予同意上报或者批准的决定。

8、简述我国关于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9、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内容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可以使污染防治责任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缴纳排污费的排污单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必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减少排污,并通过技术改造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以及开展节约活动,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能源,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按专款资金管理,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能超支、挪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应当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10、试论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

(一)实行大气污染防治的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二)实行大气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分级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将大气质量分为三级:一级标准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要求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适用于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居住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要求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适用于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交通枢纽、干线等,要求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省级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三)建立大气污染检测制度和大气质量状况公报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大、中城市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

(四)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五)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如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六)实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区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有关地方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

(七)实行特殊区域的特别保护制度。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依法限期治理。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该城市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可以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或者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按期实现达标规划。

(八)推行“黑名单”制度。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设备名录。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规定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淘汰名录中的工艺。依照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九)实行大气污染事故报告处理和采取应急措施制度。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危害人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11、试述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定义务实施环境不法行为致人损害而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所必需的各种要件的有机统一。它包含如下内容:

1、损害后果。环境民事责任作为不法行为人对于环境权益受侵害的被侵权人所承担的财产责任,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不法行为人的排污行为对被侵权人造成了损害后果。有损害则有补偿,无损害则无补偿是民事责任的基础,不同于环境刑事责任和环境行政责任是为了追究行为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因而不以违法行为造成损害后果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后果只是违法行为人承担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轻重的选择要件。

2、排污行为。排污行为作为特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它是单位和个人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的过程,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尚无可或缺的附属行为。但环境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民事责任作为一种无过错责任,只要行为人所实施的排污行为造成他人环境权益的损害均应承担环境民事责任,而不以其主观上具有过错或客观上实施的排污行为违法为要件。盖因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污量的数量与浓度的扩张不成比例,这既是排污者实施排污行为致人损害应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基础,也是国家环境管理政策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原因。

3、排污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排污者的排污行为与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既是行为人具有可归责任性因而应当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基础,也是被侵权人具备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资格并可向排污者提出环境损害赔偿请求的基础。唯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因其复杂性、专业性、科学技术性难以确定,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之所以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是由于因排污行为而获益的不法行为人相对于受到污染损害的被侵权人而言在经济、技术和专业方面占据更大的优势,因而更应当就其排污行为与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免责事由:从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看,免责事由有三项: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过错和第三者的行为。只要其中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致害人就可以免予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不可抗力应否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法律上所谓的不可抗力,是指人们不可抗拒的客观情况,即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无法避免和克服的情况。这里所说的无法预见是指依据现有的技术水平,一般人对某种情况的发生不可预见,而无法避免和克服是指行为人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和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某种情况的发生并克服其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可抗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自然因素作用造成的灾害;第二种是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特殊的军事行动等。由于不可抗力并不受行为人的意志所支配,对于损害的发生行为人并无责任,因此各国普遍将其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之一。(二)、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了工业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原则[24],同时亦确定了在无过错责任下的免责事由为“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就特别法而言,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并无此规定,仅在《水污染防治法》第41条规定:“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在这里表述为“受害者自身责任”而未使用“受害者过错”一词或许是考虑到两者含义的不一致,但何为“自身责任”在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自身责任”就是指的“过错”而法律上所说的过错包括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另一种观点认为,“自身责任”仅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而不应包括一般过失;第三种观点认为仅包括故意这一种情况。我们认为后一种理解较为合理,并且符合我国法律的明文规定,即仅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引起时排污单位才不承担责任。

法律作此种规定的理由在于如果损害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引起的,就表明受害人的行为是损害发生的惟一原因,也就是说该损害后果与受害人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与排污单位之间则无因果关系,如果仍由排污单位承担责任,这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对受害人也起不到惩戒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受害人仅仅存在一般过失或重过失就让其承担全部损害后果而免除排污单位的责任,这对受害人来说同样是不公平的,因为损害后果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存在,而排污行为本身对周围环境便存在污染危险,对这种危险普通公民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认识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存在一般过失或者重大过失也就在所难免,但这种过失相对于排污单位的安全防范责任任不可等量齐观。因此,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均不能作为致害人的免责条件。

前述第一、二种认识失之于过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受害人的一般过失不得作为减轻加害人责任的条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时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但仍不能成为免责事由。这种规定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相吻合,也符合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内在要求。

(三)、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作为免责条件,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引起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责任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第三者故意或过失的存在必须由加害人来证明,如不能证明则不能免责,因为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在这里是作为无过错责任的例外而存在的

第二,污染损害必须完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如果第三者只有部份过失,加害人则不能免责,因为部份过失则说明第三者的行为并不是损害发生的惟一原因;第三,要注意区分第三者侵权与共同侵权,如果损害的发生完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所引起,自然应由第三者单独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由于环境侵权所具有的特殊性,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损害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多个排污单位的共同行为所造成,而且一般也并非出于共同过失,而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个行为的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此时加害人若要主张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免责,必须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它就必须与第三者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2、试论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什么是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制度?

答:“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及防止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各项法律规定。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

(二)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相关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三)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

(四)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竣工的环境保护验收。

(五)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七)建设项目经环保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环保“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篇6:期末环境毒理学考试复习总结

【选择题】

1.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

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 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15.外源化学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 C

A.水溶性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

16.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C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17.外源化学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A

A.微粒体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18.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 D

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 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

3.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4.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

变化的最低剂量

6.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 C

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

7.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8.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9.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1.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

1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

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D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13.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D

A.LD50 B.LD0 C.LD01 E.LD100

14.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B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1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16.用 “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 D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17.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 A

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

18.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 A

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的其它因素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20.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D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1.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22.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D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23.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1.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A.大鼠和小鼠 A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2.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3.急性毒性是 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 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

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 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5.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D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 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D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

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

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

10.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 C

A.一次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 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D.一次或14天内多次

11.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B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12.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

A.1天 B.1周 C.2周 D.3周13.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A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14.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 E

A.环境毒理学3~6个月 B.食品毒理学3~6个月 C.工业毒理学1~3个月 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

E.以上都对

15.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D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

16.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

A.血象、肝、肾功能 B.病理学检查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特异指标的检查

17.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D

A.确定阈计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18.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计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计量组

为最大无作用计量 D

A.高计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 B.中计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的症状,与对照相比P<0.05

C.低计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计量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

1.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3.代谢饱和:

4.靶器官

5.贮存库

1.毒物

2.毒性

3.剂量

4.效应和反应

5.危险度和危害性

1、近交系

2、突变系

3、杂交群

4、封闭群

5、悉生动物

6、清洁动物

7、急性毒性

8、亚慢性毒性

9、慢性毒性

1.致突变作用

2.致突变物

3.化学致癌物

4.化学致癌作用

5.直接致癌物

6.间接致癌物

7.终致癌物

8.引发剂

9.促长剂

10.进展剂

11.助致癌物。

12.发育毒性

13.生殖毒性

14.胚胎毒性

15.致畸作用

16.致畸物

1、酸雨

2、光化学烟雾

3、可吸入颗粒物

4、农药残留

5、生物富集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7、电磁辐射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将抗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蓉儿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2)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3)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主要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及其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3)环境化学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和哺乳动物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特殊毒性作用和机理;(4)环境化学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申请毒试验以及致

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和致畸变试验等(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6)环境化学物在其他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以及其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也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1)体内试验(2)体外试验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

1、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2、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

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4、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5、何谓肠肝循环?

6、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7、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

8、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3、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

4、如何判断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类型?

5、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6、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

7、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8、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

1、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2、剂量分组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3、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

4、简述几种常用的检测LD50 的方法。

5、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

6、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7、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

8、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实验三者在实验设计方面有何区别和内在联系?

1、遗传损伤有几类?具体有哪些类型?

2、简述DNA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

3、致突变试验根据其终点反应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

4、试述化学致癌物分类

5、致癌试验在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动物数量及观察指标选择的特点?

6、化学致癌机制有哪几种学说?

7、发育毒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8、剂量对致畸作用有哪些影响

9、研究致畸性为什么要同时考虑胚胎毒性和母体毒性?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0、致突变性与致癌变、致畸变之间有何联系?

1、SO2、CO和NO2的毒性作用有何异同?

2、机动车数量增加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

3、悬浮颗粒物的大小与污染物的毒作用有什么影响?

4、金属在环境中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5、试述Hg、Cd、Pb毒性作用的分子机理。

6、金属的环境标准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7、为何要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8、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毒性机制有何异同?

9、如何科学应对生活中的农残问题?

10、何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几类?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有哪些危害?

12、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13、简述多环芳烃的致癌机理。

上一篇:乌龟_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梦想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