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2024-07-27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共8篇)

篇1: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网络交往新空间的特点,即新奇性和两面性。新奇性体现为网络生活的丰富,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交往的限制,改变了交往领域、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两面性体现为网络既有很多优势,如便捷高效等,但网络在随时随地提供无限资源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其核心内容是认识网络交往的两面性,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从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理解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负面作用,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解决重点是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扬长避短,在了解网络作用的基础上,接纳并利用好网络。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课标未提及,也未列入中考考标;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可回避。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学生是接受新事物的主力军,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上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网上;而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由于心里生理不成熟导致各种违法现象的发生,造成很的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到这一问题。

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垃圾信息,乃至网恋的中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或缺少关爱,或缺少朋友,或缺少成就感。通过本课正确引导是他们健康成长。

四、教学条件支持与分析

学生已广泛使用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课前让学生预习,做好网络交往调查。

五、教学过程

问题一:小梅得救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忱;三是懂得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不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例题一:互联网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变式练习:用小梅的例子,让学生设想如果故故事发生在古代或无网络时代,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师生活动:

1、安排学生预先做好“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讨论你觉得网上交往的过程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网络的无限性——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突破了空间限制,扩大了我们的交往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问题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哪些优势?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多种正面功能,知道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二是培育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能力。

例题二:小恒利用网络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什么弱点?

变式练习:在现实交往中,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借助网络的帮助得以解决?

师生活动:

1、网络的优势:

(1)网络,为我们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

(2)网络交往,不仅包括朋友、,熟人,也包括陌生人交往、交流和沟通。

(3)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我们可以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

2、通过举例证明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负面影响。

(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危险性

网络对象的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会使一些“灰大狼”乘虚而入,我们既有可能成为这种环境的受害者,也有可能在无意间成为参与者!所以要对其危险性的警惕。

(2),分析一些学生沉迷网络背后的心里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有效的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网络沟通无极限——无限性,包括网络生活很丰富和网络交往新。

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两面性,网络的正面作用和网络的负面影响。

篇2: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了解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2、初步感受网络交往与传统交往的不同,了解现代人特有的多种交往方式。(网络的两大特点)

3、了解网络的两面性特点之一:网络的优势。【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网络交往与传统交往的不同,了解现代人特有的多种交往方式。(网络的两大特点)

2、了解网络的两面性特点之一:网络的优势。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辩证思维教学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嘴八舌话时尚(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有点郁闷,因为我在批改作业时经常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时尚词语。今天我特地挑选了一些“空运”过来,希望同学们可以帮帮我。

(课件展示:你知道这些时尚词语的意思吗?MM、稀饭、青蛙、PK、东东、9494)

生:MM=女性、稀饭=喜欢、青蛙=外形不佳的男性网民、PK=决斗、东东=东西。885=帮帮我。

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让我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时尚词语的意思。不过,我有个疑问,这是什么语言,它常在什么时候使用?学生回答(网络语言,网上交往),师问,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呢?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从一个爱心故事说起展示(小梅的故事)并小组讨论问题:小梅获救得益于什么?让学生设想如果生活在古代,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通过对比,感受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互联网,小梅的病症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联网,小梅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帮助,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小组讨论问题:请结合实际和你对网络的了解谈谈利用互联网还可以做些什么?并派小组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对学生发现的好处做适当分类。如工作、学习上,业余生活上;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学习方面:看新闻、上网校、查阅资料、网上求教、阅读、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生活娱乐方面:交友、聊天、游戏、听歌、看碟、网上旅游、设立个人网站、网上购物、抄股„„工作方面:查阅资料、下载文件、软件、收发邮件、传真、求学、求职、网上招生„„

师:网络有这么神奇的作用,比一比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交往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时空的无限性、交往对象的无限性。并归纳出网络交往与传交往的最大特点是:无极限。

无极限的网络是不是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现就“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上网弊大于利”展开分组讨论,并以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四小组分两队代表正反两方进行现场辩论。学生辩论:

正方:赞成利大弊并说明理由,师在学生说的基础进行补充归纳并展示:

1、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2、结交新友扩大了交往领域,增强交际能力,锻炼、眼、手脑并用的能力。

3、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突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反方:赞成弊大于利并说明理由,学生说教师引导并总结,网络交住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中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造成精神荒颓废、荒废学业;

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3、产生信任危机,影响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

4、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使身心受到摧残„

教师归纳总结出网络交往的另一个特点:既有利又有弊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能合理使用网络我们就可以主宰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让它为我们服务。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过渡沉迷于网络,我们就会被这一无形的网牢牢网住,成为网络的俘虏。网络使用不当会荒废学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发挥网络优势正确使用网络?学生讨论并回答。

1、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的人;

2、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培养时间观念,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3、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要学会”信息节食”;

4、利用网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5、利用网络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出谋划策:我们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学校、班级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明理容易践行难,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要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可以现实生活中却还有那么多人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呢?我们周围哪些人容易上网成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分析原因:缺乏关怀、失意、挫折、失败的人;性格内向、孤独、偏执的人;缺乏生活目标的人;自私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自控能力不强的人、家庭不和的人„ „ 请你为他们开一张“告别网瘾”的处方。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反省自己是否也容易沉迷网络,哪种方法适合自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你在网络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做得较好,还有哪些不够好需要注意的地方,应该如何改进?

三、[课堂小结] :

篇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海量的信息平台。面对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 大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与参与热情,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 网络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时网络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环境, 大学生在网络上利用各种网站、聊天工具广泛开展社交活动, 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 网络人际交往有着广泛性与自主性

近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各种社交网站与聊天工具在网络中不断推陈出新, 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 很快为大学生所广泛接受, 大大地突破了以往制约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大学生们在各种虚拟班级、虚拟社区中与他人频繁交往, 交往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从而形成相当规模的交际圈。

(二) 网络人际交往有着平等性与随意性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 人与人是平等的。在这里没用上下级、长晚辈关系, 尤其没有现实社会中影响人际交往的身份、地位、经济和性别等诸多社会因素。大学生们可以在一种不受限制的状态下自由交流, 打破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感受。

(三) 网络人际交往有着虚拟性与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 大学生们可以任意扮演各种角色, 以不同的身份、角色出现在各种虚拟的场所, 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 畅谈自己关心的话题, 而无须去顾忌自己对言行承担的种种责任, 因此一些在现实校园里不敢表达的观点、言论往往在网络上更易于坦陈。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 网络人际交往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本,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传统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交谈、会议、书信、电话来完成。通过网络开展人际交往就像来到超级市场一样便捷, 大学生们既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界限, 又可以一点对多点, 聊天、飞信、交友在各种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里顷刻间完成, 极大地降低了时间和金钱成本, 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展方面, 网络海量的信息、技术的引导和可选择性成为大学生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的最高效的手段。

(二) 网络人际交往消除了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正是因为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与匿名性, 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不是象现实社会里面对面的进行, 可以将自己生理或者心理的某些缺陷隐匿起来, 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比较开放地投入到网络的人际互动之中, 更利于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充分的自我表达, 能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从而满足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和其它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提高。

(三) 网络人际交往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热情, 帮助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情感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过:“在人的一生中, 再也没有像青年时代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 没有任何人会想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 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大学生们有着极其强烈地人际交往需求, 而往往有些人拘于性格、自卑、胆怯等原因, 不敢与人过多过深地交往, 害怕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 遇到困难与挫折也无人诉说, 造成内心压力过大、心情郁闷。而网络由于其独有的特征, 使其成为大学生结交网友, 向网友倾诉和宣泄的新场所, 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 把内心世界完全敞开, 将心灵深处的自我完全释放出来, 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 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 网络人际交往影响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世界, 大学生们终究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生活和就业。但一些大学生过于热衷于通过网络发展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世界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体验。有的大学生擅长于通过QQ、电子邮件、网上社区与人交流, 却不能顺畅地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以至于网上的朋友越来越多, 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社交技巧。有的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或挫折, 则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 人际沟通越看越难, 渐渐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与参与感。

(二) 网络人际交往可导致大学生出现角色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担任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巩固和完善。而在网上, 同一个人可以担任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角色, 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大学生为实现自我, 在网上交际时, 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大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情况, 有的在网络上宽宏大量、温文尔雅, 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心胸狭窄、性格粗暴。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 导致角色混乱、人格障碍。

(三) 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网络的自主性和非实名制往往使人们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免除了所要承担的责任, 大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散布虚假信息、在网上攻击社会、学校、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 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肆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 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全盘接收, 并且彼此相互影响, 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传导到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 产生集体道德滑坡。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对策

(一) 加强引导, 建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

大学生人际交往必须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的建立。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人际交往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控制与约束, 特别是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 因此有着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但在网络社会中, 人们的行为由于网络人际关系以互联网为中介, 交往者的身份往往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似乎都不存在了。造成一些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肆无忌惮。因此建立网络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当务之急。高校可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 加强大学生上网自律教育, 将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通过正面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 并利用各种第二课堂的活动不断巩固。

(二) 加强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目前高校正在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人际交往章节里应加入网络人际交往的内容,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人际交往的真正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往只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而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因为真正对学生能起到现实作用的主要还是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把人际交往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实交往上, 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不断增强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 克服心理障碍, 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起信心。对于一些沉迷于网络, 对网络人际交往有着严重依赖的学生, 要主动介入, 通过教师辅导、朋辈帮助的方式及时进行纠偏。

(三) 加强管理, 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的环境

大学生遵守网络规范, 加强自律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不能忽视当前网络上的大环境。网络色情、暴力、欺诈在网络中还有这非常大的生存空间, 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道德规范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冲击。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违法违纪的言行严惩不贷。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来加强管制和约束, 采用实名制加大对校园网、校园版BBS的监控, 学生工作者主动介入大学生的各类社交网站, 并通过校园论坛、辅导员博客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 加强指导,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大学生的心里咨询与指导, 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要逐步戒除网瘾, 鼓励其积极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 高校要通过加强社团建设,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充分接触社会, 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 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还可以帮助他们抵御网络中的不良诱惑, 防止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 保证其在虚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乔虹, 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7 (4)

[2]韩立娟, 赵晓娜.论网络影响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J].唐山学院学报, 2007 (5)

篇4: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关系 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51-02

随着通讯制造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精进,网络对人们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互动、进行交往,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人际关系模式。这种全新的模式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深刻改变了他们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大学生的交往带进了一种崭新的时代。

1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

1.1 交往主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

在网络中,交往主体往往以匿名的方式出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姓名、年龄、身份等。因为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会以一种更为积极、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态度进入到虚拟空间去,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与自己志趣相似的人做朋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从而产生与真实角色行为不符合的社会行为。

1.2 交往心态的平等性和随意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只不过这种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换。交往主体之间情感交换,可以使双方的情感连接进入一个更加紧密的阶段。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由于身份、职业、背景、阶层等不同分为水平交往和垂直交往两类。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对交往主体的约束力小,个体可以突破现实中身份、地位等不平等的局限性,在交往心态上都是平等的,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无利益冲突。

1.3 交往互动中的多元性和失范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多重角色之间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网络交往环境与现实交往环境不一样,人们可以在此空间展开自我塑造与多样性发展,在网络的交往中,个体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身份,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属于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社会身份与虚拟网络身份频繁变换,人格就容易出现多元性。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因为缺乏现实的道德、规范等,交往主体往往容易形成心理放纵感,这使网络虚拟人际交往易出现无责任感、无道德感、高度个性化等失范行为。

2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2.1 网络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

2.1.1 网络使大学生现实人际沟通能减弱

网络的出现,开创了大学生的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越来越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将倾诉渠道完全依赖在网络,不愿与真实生活中人进行交流,一味地沉浸在虚拟的人际交往当中,渐渐地让自己与现实社会相脱节。

2.1.2 网络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

大学生使用网络来建立、维系、管理和加强自己的社会交往,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单纯依赖网络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完全依赖于网络与人交往,长期如此将会得不偿失。长期以此,在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之间不能进行有效转换就会产生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范,变得越来越孤僻,社交功能后退、交流技巧减弱、严重者会引起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2.1.3 网络会导致混乱与无序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随意性,主体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不受现实社会中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失去了稳定的地基。这种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会夹杂着混乱和无序,出现新的犯罪方式与手段。

2.2 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2.2.1 网络加深了自我表露

心理学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性格较脆弱,情绪波动大,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容易引发种种矛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低限制性,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自己的人群进行交往,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另一个时空的个体或群体表达自我、倾诉烦恼。因此,无论是在自我暴露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现实中的自我暴露。

2.2.2 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

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平等参与交流的机会,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大家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交流思想、分享心情,缓解了面对面的传统方式交流带给人的心理压力,可以说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大学生毫无压力感。他们可以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因此,这种独特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2.2.3 网络交往中不存在“门槛特征”

现实交往障碍中的“门槛特征”,即外貌没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虑等生理个性特点在网络交往中不会出现,交流也因此会变得顺畅。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社会阶层等差异,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交际观在网上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人际交往,从而突破了现实交往中的“门槛特征”。

3 培养健康的现代人际交往方式

3.1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网络提供给大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了真实社会与人的直接交流。当今时代,网络带给大学生海量的信息量和巨大的快捷便利,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还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应该在现实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多参加现实生活的集体活动,多与现实中的人们沟通交流,部分人过分沉迷于网络,以致于取代一般的人际沟通渠道而忽略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取的。应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做网络社交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3.2 高校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以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不少高等院校都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学风建设上,诸不知人际交往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高校应定期举办一些主题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现实人际交往机会,让大学生中从真实的人际交往中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开展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参加,并从中领悟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交流合作。

3.3 注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网络社交平台提供给学生了一个平等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高校可以鉴于此,举办各种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程度、自身素质,不同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一定的差距。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应该安排专业教师作这方面的主题讲座或开设人际交往的公选课,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他人打交道,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突破自我、战胜自我,获得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信心。

3.4 净化网络社交空间

净化网络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垃圾的生产和传播、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散布;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的教育,提倡和谐网络社交,交往双方严格履行相应的道德规范、社交标准,在自由平等的原则下,引导大学生们做一位理性的网络人,为和谐网络社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印婕,陶琳瑾.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学理论,2015(28):107-108.

篇5: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案)

乌六中政治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活动的开展,结合实际回答,能感受到网络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讨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何不同”能够对比得出网络交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以“走进小刚”的故事为背景材料,在解决预设问题的过程中培训、分析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解析,树立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恰当运用网络进行交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网络交往的两面性

三、教学难点: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是一种工具,要具备看清网络某些陷阱的分辨能力。

四、学情分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网民,互联网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上、网下两种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又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里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法违纪现象频发,造成很多家庭社会问题,所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需要感受网络交往的优越性。同时要认清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学会正确处理网上网下关系,正确使用网络。

五、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导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既然要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就一定要对网络有所了解,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要和网络打交道,那么你对网络了解多少,你通常都用它干些什么?接下来,我们要在现场做一个调查。2.小调查:“你平时都用网络干什么?”

A.看新闻 B.学习C.购物 D.音乐、电影 E.游戏 F.聊天

通过上述调查的开展,不难看出网络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可以说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网络生活一样能做到,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网络中也能做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网络世界可以取代现实世界,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到底有何不同?

3.讨论环节:通过讨论以及听取同学们的发言能够归纳总结出,网络交往的特点。随后给出问题:“网络交往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人物故事”一起走进同龄人小刚的生活,来看看他与网络之间的真实故事。

4.走进小刚:

第一幕:两个问题:(1)小刚的父亲认为网络会对小刚有什么帮助?(2)你还能想到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好处?做到能总结出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如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网络交往的利)

第二幕:两个问题:(1)网络交往对象有哪些特点?(2)小刚为何会上网成瘾?第一个问题通过分析材料中的“三假”再结合实际经历,教师要加以引导,能够得出其特点为“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正因为它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极有可能助长阴暗面和阴暗心理的滋生,容易让我们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事情的发生(网络的弊端)小刚上网成瘾,引导学生从他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来进行分析。

第三幕:思考两个具有关联性的问题,目的是对第一幕、第二幕以及之前抛出问题,进行总结,网络交往是把双刃剑,不能过分沉溺,不能片面否定,要学会合理利用,这样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第四幕:唤醒小刚,帮助小刚摆脱网瘾,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理即可,无固定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

随着主人公“小刚故事”的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也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课学了哪些内容。(展示课堂小结)

七、课堂练习

(1)、15岁的小刚迷恋网络游戏,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满脑子装的都是游戏,根本无心学习,连过去亲密的同学他也不屑与他们交往。小刚的行为警示我们(A)

①上网就会成瘾,应排斥网络②沉迷网络会荒废学业③要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的关系④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A.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2)、网络交往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在网络交往时(C)A 网友的要求都可以接受

B 我们要用完全的假话去欺骗网友

C 在网络交往时,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D我们可以和每个网友见面

篇6: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面对网络,我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网络上,能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增强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与自我保护的强烈愿望,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抑恶扬善,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必要的网络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遵守网络规则,积极预防网络危害。

教学难点:

树立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与自我保护的强烈愿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责任。

教学方法: 情境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总结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家有儿女》片段请学生思考问题 夏雪能与网友见面吗?为什么?

夏雪会见网友,可能有几种结果?这些结果会对夏雪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夏雪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谁求助?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隐蔽性、间接性、虚拟性的特点,提醒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1.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多媒体展示材料(教材73页,小齐)请学生思考问题: 小齐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小齐如果想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哪些正当渠道? 小齐看过黄色网页后,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犯罪,提醒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提高自己抵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和抗诱惑的能力。2.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和抗诱惑能力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交往对象、网络内容的特点,应学会自我保护。

过渡: 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网络交往不是为所欲为的,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多媒体展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阅读、朗诵,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多媒体展示《小堂的故事》请学生思考问题: 小堂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尝试制造电脑病毒的?

小堂攻击同学信箱、公司网络,他获得了什么满足?给同学和公司造成什么危害? 小堂的好奇心要受法律制裁吗?为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认识:上网要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观念。2. 上网要遵守法律。

课堂小结:请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教师多媒体展示板书

布置作业: 请你设计一句广告语,对社会、国家或我们自身进行倡导,以净化网络环境,使得我们都能够真正“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板书设计

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1.学会自我保护(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和抗诱惑能力

2、遵守网络规则

(1)往要遵守道德

篇7: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明确网络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知道如何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2、能力目标:

能清楚地认识网络是个工具;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看清某些网络陷阱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下交往与网络交往

二、教学重点: 网络交往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

清楚意识网络是一种工具,要具备看清网络某些陷阱的分辨能力。教学过程

提问:经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文化之间要互相沟通、相互学习,但是,地处不同地域的人们以及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之间相互交往最便利的途径是什么?

归纳:可见,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障碍,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交往成为了一种时尚,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我们大家都有上网的经历,那你们对网络又了解多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一)导入:七嘴八舌话时尚

展示“东东、9494、PK、7456、”等网络时尚词语,学生解释这些网络语言的含义。

你熟悉这些网络术语吗?(重点放在电子邮件,聊天上展开从而导入新课内容)网络术语含义 QQ 电子邮件 E----mail 互联网 CPU 下载

Internet 中央处理器 DL 聊天

提问:同学们平时都是用那种网络方式与朋友交流的?

(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板书)

各抒己见:请你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你觉得互联网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

小组讨论,分小组交流,并派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课后对学生发现的好处做分类,如工作、学习上,业余生活上;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

归纳:由此可见,我们看新闻、办商务、结交朋友、查询资料、求医问药等等,不用费时费力,不用费尽周折,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可以说,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网络沟通是无极限的。网络沟通无极限------神奇性(板书)

根据你们上网的感受,结合刚才大家所说的网络作用,说一说网络交往具有什么特点? 超越空间

网络交往的特点平等交往(板书)广泛联络 自由选择

过渡:昨天,我上网时,遇到了问题,现在想请同学们帮我出谋献策一下。

(三)多媒体展示:犹豫不决求帮助

以QQ聊天时收到不明网址为话题,如:靓妹你好,偶是漂亮GG,欢迎点击,内容刺激,精彩无限。

寻求学生帮助“我可以点击吗?”(由学生结合自身上网经验,出谋献策)

“网络具有不安全性”。(板书)

过渡: 刚才有的同学说可以点击,假如当你点击时她与你聊天的过程中约你在某天某地相见,你会不会去?为什么?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间接性(板书)

(五)活动:畅所欲言:

你觉得你在上网过程中最难拒绝的网络诱惑是什么?

网络聊天、网络交友、暴力、色情信息、反动电子网站、信息垃圾、网络游戏 它给你或你的朋友带来了什么危害和影响?

多媒体展示:荒废学业;诱惑欺诈;沉迷于网络的虚拟化,使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它却使用户之间感情疏远而分裂;对身心健康的危害长时间上网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如头晕脑涨、肌肉酸痛、视力下降;违法违纪行为蔓延…… 警示录:新闻链接:

案例一:江西省南昌市17岁的高中生余斌在网吧玩游戏时,因兴奋过度而猝死。类似悲剧的发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面对网吧的诱惑,还有许多涉世未深的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家长们因此共同呼吁“规范网吧经营”。

案例二:……14岁少年网游成瘾抢劫80岁拾荒老太

http://www.shxb.net [2005-9-25 11:39:43] 本报记者 孟继良 昨日12时35分报道 为了上网吧玩游戏,14岁的小阳(化名)竟然抢劫80多岁高龄的老人,将老人捡破烂换来的80多元钱抢走,用于上网玩游戏。

… 看了以上新闻,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网络交往利用不当,网络就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因此,我们中学生上网时要注意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六)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板书)网络的两面性表现为:

网络的正面作用:快捷、方便、更好地被人们利用,实现人生价值…(板书)网络的负面作用:诱惑欺诈、丧失公德、违法违纪行为蔓延…… 网络交往有利有弊,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而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呢?

议一议: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争做网络的主人呢?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向你的同龄人提出建议。

小组讨论,组员把答案写在纸上,再由小组代表汇总答案回答。网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成为网络的主人。

(七)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争做网络的主人呢?(板书)一是要用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二是注意’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三是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

四是利用网络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价值。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美好和快乐、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诱惑和陷阱。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把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呢?下节课我们再讲。多媒体播放歌曲:“网络陌生人”。

最后,我们一起听一首歌曲“网络陌生人”,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进一步感受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真正的成为网络的主人。板书:

一、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超越空间

1、网络交往的特点平等交往(神奇性)广泛联络 自由选择

2、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网络的两面性表现为:

网络的正面作用:快捷、方便、更好地被人们利用,实现人生价值…网络的负面作用:诱惑欺诈、丧失公德、违法违纪行为蔓延……

3、我们应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争做网络的主人呢? 一是要用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二是注意’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三是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

篇8: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人际关系

一、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 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正处最后形成的重要阶段, 此一阶段, 同学们向往交际、期待理解心理特别迫切, 要让青年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就必须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圈。在实际生活里, 无论是高校, 还是其后的聘用单位,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是对其评判、录用的关键标准之一。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大学生, 如果遭受交际障碍时无法获得良好的处置, 必然会感到寂寞、孤独、烦恼等, 随后可能产生不自信, 直至自我否定, 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互联网带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 正面影响

(1) 交流方式多样, 安全性高。网络科技持续发展, 沟通渠道不断更新, 人的交流渠道乃至交流内容形式多样, 大学生们更是微博、QQ、飞信等时尚沟通方式的拥趸, 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方式让青年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沟通机遇。安全性, 网络沟通在相对的时间、范围内安全性好, 担心沟通导致信息外泄带来的压力降低, 交际双方沟通更隐秘、更安全。

(2) 沟通简便, 无局限。网络科技进步极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沟通形式更加简单、便利, 学生们能借助于网络交流软件, 适时交流工具, 投入极少, 交流却更加畅通,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过多的财力、时间耗费。现代科技让不同区域之间的人们沟通交流更为轻松, 几是网络信号可以覆盖的地方, 网络沟通就可以轻松实现, 远程交流与面对面沟通一样, 让人可以身在天涯, 音在耳旁。大学校园内, 不同校区、不同住宿楼, 不同宿舍之间都可以让网络来实现有效联结,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交流障碍, 让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真正实现了无障碍沟通, 人们的交际范围空前扩大了。

(二) 负面影响

凡事均有其两面性, 网络也一样, 是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给现代交际创造便利, 也可以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毕竟, 人的自控力, 网络科技本身的局限, 都会让网络科技形成无法克服的局限, 对使用它的人, 尤其是对大学生造成无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例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发生非人性化苗头。

(1) 隐蔽性沟通。网络沟通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发生, 而不为人所发现, 即便是同一宿舍的人, 也可以用网络沟通而无须语言面对面交流, 这种隐蔽性的好处是不会对别人干扰, 但长期发展下去, 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少了, 一旦同一寝室成员有了误解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会导致误解加深, 干扰到正常的友情。

(2) 虚拟化沟通, 易加剧冲突。网络交流的虚拟性虽可减少面对面交际的压力与尴尬, 但却少了现实中面对面沟通的亲切、融洽等, 当一个人沉迷网络, 在网海遨游自如, 却长时间不与室友沟通, 会导致现实中的沟通障碍, 造成氛围不协调, 容易导致紧张局面。互联网上各种思维千奇百怪, 可谓鱼龙混杂。身处这样的环境, 会让不同的人的习性、学识等产生差异, 有时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甚至大相径庭, 甄别力下降, 观念冲突加剧, 易让人误入歧途。

(3) 导致心理、人格障碍。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些人的性格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 一个现实生活中性格温和的人, 在网络内可能是个性格暴躁的家伙;而一个生性腼腆、不善言辞、不会交际的人, 网络中却可能是个天才的演说家或者是个交际高手。这些现象说明, 网络具有与现产截然相反的特性, 一切都与现实迥然不同。所以, 长期沉迷网络中, 会导致人的性格双重化, 尤其是思想还未最终定型的青年学生, 更易受到网络的虚拟性影响, 产生自我认同混乱。而且, 长期接触网络血腥、暴力游戏, 会让玩家产生情绪体验冲动, 这种情绪对于现实生活破坏性非常大,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情绪体验时, 往往再难甄别虚拟与现实生活中的自身角色定位, 形成角色转换困难, 心理容易发生错位, 行为更易失控, 从而导致心理、人格的畸形。

(4) 提升人际沟通风险。大学教育阶段, 学生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不过, 学生的思想并未最终定型, 其思维敏捷固然是事实, 却更易主观臆断, 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网络自由、开放, 约束偏少, 没有人会指出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 一切要靠自己经验来甄别。因此, 大学生心智弱点便极易受到这种网络特性的误导, 难以识别消极、腐朽思想, 一些边际思维便会乘虚而入, 把青年学生诱导入人生陷阱, 使得学子们的言行脱轨。表现在:

首先, 淫秽信息轻易获取。虽然当前大学课堂并不避讳性话题, 不过, 互联网中的性话题、影像资料却未经监控、极具误导功能, 更重要的, 大学生们获取这些信息更容易, 长期受这种不健康性信息干扰, 容易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伤害。其次, 网络的自由性使得更多邪教蛊惑肆行。带有各种邪教思想者经由网络方式疯狂传播、煽动反动、淫秽、暴力信息, 其行为无孔不入, 他们利用学生的各种即时聊天、交际工具疯狂作案, 腐蚀、误导大学生的心灵。最后, 敌对势力极力拉拢大学生。让身处网络, 热衷网络交际的大学生直接接收敌对势力冲击, 一旦学生的甄别力薄弱, 就会上了它们的贼船, 滋生一些不正确思想, 产生一些错误观念, 从而为校园、社会动荡埋下隐患。

三、建立和谐的大学人际关系措施

想要有和谐、友善的校园人际氛围, 青年学子则务必要理性对待互联网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这柄双刃剑, 学会趋利避害, 正确对待网络, 准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人际关系。

(1) 承继优秀思想传统, 加深文明礼仪意识。针对互联网中形形色色的思维、意识, 大学生首先要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习, 提升甄别力。与此同时, 学校务必要强化传统文明礼仪的引导教育, 发掘优秀的礼仪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2) 营造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把学生从虚拟世界中拉出来。校方可以通过构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 打造良好的交友环境等, 来吸引青年学生由虚拟投身现实。例如, 校内外、班级内外, 教育、校内的各级机构、社团可以从体育、文化等方面出发, 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 这样可以使得大学生业余时间能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 在校际之间, 系际之间甚至班际之间构建起各自健康的交际网络, 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舞台,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重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3) 强化校园网络治理。大学校园应该是人类各种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舞台, 不应是消极、颓废意识逞凶所在。因此, 校方务必加强管理、引导途径, 强化校园网络监管机制, 适时管控网络糟粕的传播途径, 增强对学生网络习惯的管理、监督及引导, 提升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规范性。

(4) 教育大学生适度运用网络, 提升甄别是非能力。校方职责在于, 正确引导青年学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科技功能, 使其全面意识到网络所具有的两面性, 自觉把控网络在线时间, 杜绝“网瘾”, 抽出更多业余时间用于室友、同学、校友间交流、沟通, 提升现实生活的归属感、认同感,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5) 适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运用多种手段, 通过各种渠道,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 提升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辨别是非、处理问题能力。适时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 特别是可以利用校园自身优势,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以科学的力量来对抗网络邪恶思维对大学生的影响, 既然不健康信息来自于QQ等各种渠道, 那校方心理辅导、咨询平台构筑同样可以借力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 (德) .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出版社, 2004.

[2]曼纽尔·卡斯特 (美) .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

[3]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4]虞晓骏.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 2001.

上一篇:怎样才能选择一个好的计算机培训学校呢?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教案《滚滚乐》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