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明汇报材料

2024-09-04

乡村文明汇报材料(精选7篇)

篇1:乡村文明汇报材料

桃园街道办事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的文件精神要求,桃园办事处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推进工作落实,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已创建生态文明乡村53个,比例达82.8%。

一、围绕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桃园办事处一是高度重视辖区内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将县级财政用于“三农”及农村民生的专项拨款全部专款专用,并从办事处财政上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种养殖产业;二是多粗并举,积极协调,先后建成了占地一万亩的高产示范田和总占地上万亩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和禽畜养殖园区,多次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检查与观摩;三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组织辖区内农民成立了20余个农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达6%、规模化水平达11%,并与德州市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植本土企业,在辖区7个社区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预计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二、围绕生活宽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桃园办事处围绕“三民”,走出了具有桃园特色的富民道路:一是围绕“利民”,依靠精品园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办事处以“双区同建”为抓手,先后在7个社区建成了7个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各社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及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各产业

园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将农民从单一农业逐步引导至工业、加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业上来,农民不但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分红,还能在园区内打工拿工资,从而确保了农民“流转土地不失业、换个工作更赚钱”,成功实现了农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变;二是围绕“便民”,优化了村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2009年,我们以平原县“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实现了辖区内6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化,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也打通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同时我办事处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搭建社区信息平台为载体,使网络、有线电视得以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的“五通一化”;三是围绕“保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实现了我办事处2.7万适龄人群全覆盖,形成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大好局面。

三、围绕乡风文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为此我办事处始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完善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了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发展。2010年,我们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对办事处做了细致的测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办事处总体发展和7个农村社区做了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实现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全覆盖;2011年我们按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房建设,目前,我办事处共实现了寇坊社区、胜利社区490户群众的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7.46万平方米,实现了1195户安居楼的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额可达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村容村貌。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乡规民约建设,改变俗风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快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建设生态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开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社区

阵地。三是健全配套公益性、经营性和互助性服务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成立互助合作组织20余个,在带领群众开展“三清”、“四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围绕村容整洁,构建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美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办事处通过四种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各个社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实行“村庄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模式;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种养,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使用,打造田园生态肉鸡、饮马店绿色黄瓜种等有机、绿色品牌8个;三是利用科技、法律、文化下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普及沼气和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四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境内荒滩以及沿路、沿河、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带,实现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五是大力引进低耗、高效的二、三产业,坚决遏制了高污染的工业发展,保证了辖区内所有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形成了“沟沟有水、有水即有鱼”的水文环境,实现了办事处“天蓝、水清、人美”的环保目标。

五、围绕管理民主,健全农村组织建设

强化民主选拔、教育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是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有力保障。为此办事处坚定不移的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组织、育骨干、顺机制、强服务、促发展”的五位一体用人战略,以“领导班子好、工作业绩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应好”为标准,为每一个社区和村庄配备了“思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三高三强”领导班子,坚持走以“村民”为主体、“自治”为核心的群众自办自治得村务处理制度,让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村务活动,使广大群众有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篇2:乡村文明汇报材料

中共济宁市委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日)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5万亩;总人口8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6.9万人,占68.4%。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2.8亿元,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期待,立足济宁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为重点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即鲁发„2011‟10号文件,特别是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部署

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引导,组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专题“三下乡”等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宣讲,通过美好前景展望及效益实惠分析,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激活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从今年起,市里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5%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各县市区也普遍增加了相应投入,确保每年全市财政投入总额不低于12亿元。为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发挥效益,最近市里又整合筹措了1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资报酬、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奖补。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将市县两级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金融投入累计达到XX亿元,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压煤搬迁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连续三年,每年建设120个左右市级示范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六)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二是抓监督,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项视察活动。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江苏、浙江等省和我省沿海市县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任务

渔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549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个百分点。

(二)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773个、完成5940个,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7.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8314万元,开工建设水厂12处,新打水源井60眼,完成180个村的自来水入户、入室改造提升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完成投资1100.6万元,修缮恢复户用沼气池18980个,新建完善沼气服务网点138处。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内通、网络化要求,完成投资4.1亿元,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576个、1114.2公里,桥梁35座。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全面启动,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完成投资1.27亿元,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6244户,累计达到164.7万户。

(三)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为重点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县域内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全市6274个建制村,将其中的5572个村规划整合为792个农村社区,其余702个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村,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要求,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今年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10.3万户,加快发展。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群入学率达到99.99%和99.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到612.9万人,参合率98.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1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2.9%,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35.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3亿元。达到“八有”标准的村居?个,比重达到?%。

(六)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开展乡村文明欢乐行、道德模范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10余项,涉及全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大力推进破陋习、改陈规、告别不文明行为等宣传教育,积极实施精神文明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参与群众达16万人次。全市文明村(居)达到?个,占总村(居)数的?%,“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三高三强”型领导班子的比重达到?%,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发案率比去年降低了?个百分点。

三、下步打算

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也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无论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是与先进地区提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建设理念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高层次上全方位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转变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

况千差万别,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群众基础各不相同,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注重特色,防止和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齐步走”。在已经建成的农村社区,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富民产业,尤其是在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在配套、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对于那些有一定资源或产业优势的乡村,要从最基础的项目抓起,循序渐进,努力打造成特色专业村。

篇3: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1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提出

人类从原始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 这两种文明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形态, 人类具备了满足急剧膨胀的自身物欲的种种能力, 同时也把我们推到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的边界, 面临着严峻的全球生存危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那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 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乡村是乡村民众生态意识强、乡村生态产业发达、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乡村,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 而是依靠科技进步, 克服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乡村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 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乡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措施, 各地乡村进行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并进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尝试。如建设生态示范乡镇。从2003年开始执行, 由环保局牵头, 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镇目标建设的生态乡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生态乡村建设。结合长江、珠江保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投资重点造林项目、绿色扶贫工程等, 乡村生态环境得到逐步的改善, 促进了生态乡村的建设;进行乡村环境污染的整治, 关停了一些污染严重的采石场、矿山和小冶炼厂, 并进行了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 进行污染专项治理等。但是, 由于大多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低, 建设基础差, 发展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哲学观的原理表明, 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即矛盾性与同一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需要调整二者的关系, 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但是, 由于人们对经济与生态关系问题的认识不足,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一, 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很差,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有些乡村仍然向大自然开战, 继续破坏环境, 生态灾害不断, 一些山区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思路不活, 虽然生态环境较好, 但是没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 需要社会支撑, 但是, 目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的融合度还较低, 政府对乡村生态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 许多地方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乡村干部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有的甚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视而不见, 不少地方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 既没有危机感, 也没有责任感, 更谈不上生态道德规范, 生态教育难以深入乡村。当然, 不同的乡村, 这种生态建设的社会制约度也有不同。所以,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面临着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目标和任务, 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将会重蹈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先发展, 后治理污染的代价惨重之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谋划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思路。

3 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之路

3.1 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作用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 更是社会发展问题, 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企业和政府。乡村居民和企业是生态文明村镇的直接建设者和受益者, 政府是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策划组织者、生态文明村镇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 实现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此,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主体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乡村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基础设施, 倡导和实行科学消费模式,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3.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课题, 应当列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一计划, 统一实施, 统一考虑资金;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支撑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基础, 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促进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 科学的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关键。经济发展思路及规划方向上, 要发展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 发展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化工业,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生态规划中, 要制定生态乡镇的指标体系, 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饮用水卫生率、垃圾清运处理率、空气优良率、人禽粪便资源化率、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情况, 乡镇环境基础建设及清洁生产战略等。

3.3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保障。再好的设想如果没有制度作为盾牌, 那只能是幻想。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政策制度建设, 运行及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当然,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 需要所有建设主体不懈努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需要不断创新。但是, 实现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永恒价值追求。S

摘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同一性, 又有矛盾性, 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规划, 并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是关键。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

[2]程言君.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宏观视野, 2006 (5) :25-31.

[3]吕光明, 等.生态文明建设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348) .

[4]高正文, 等.云南生态情势报告[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惠林, 等.生态文明新村: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J].党的建设, 2007, 4 (14) .

篇4:乡村幼儿园能否延续乡村文明

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两年的时间里,一个名为“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项目(简称“华夏项目”)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三个地方进行试验,“长势喜人”。为此,山西、河南其他地区,陕西、山东的一些村民到此取经,希望把这种以“亲情、亲自然、亲乡土”的教育模式引入自己的村子。

乡村幼儿园不是城市教育的复制品

“早上一开门,小狗‘白菜拖着捕黄鼠狼的夹子一瘸一拐地走向我。我用尽力气,还是打不开,反而把‘白菜又夹了一次。‘白菜发出哀号,它的牙齿几次滑过我的手边,最终还是把头别向一边!我又愧疚又着急,飞跑进村里求助,翠红姐叫来了隔壁大叔才把夹子打开了。”

李冰,华夏项目关头村幼儿园的老师,这是她的一次亲身经历,“白菜”是她喂的小狗。那天,当幼儿园开门后,孩子们围着被夹断了两根脚趾的“白菜”不断安抚。

一堂讨论课也由此开始:“为什么会有捕黄鼠狼的夹子?”“黄鼠狼偷玉米就要受到惩罚吗?”“‘白菜那么疼,为什么不会咬主人?”

“老师力气不行,求助小朋友的妈妈,又找了力气大的大叔才打开夹子。我用这个道理告诉小朋友,平时要好好与别人相处,自己有了困难求助别人,才会得到帮助。”李冰借机还讲了《朱子家训》中“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的意思。

这种将自然乡土、国学经典、亲情友情融为一体的教育就是华夏项目的特点。这些乡村的孩子在家旁边的幼儿园里,课程、体验都丰富多彩:春季学期的课程有农耕系列、花叶果系列、泥巴系列、野菜系列等;秋季学期的课程包括蛋壳系列、种子系列、毛线系列、玉米系列等。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这3个乡村幼儿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没有一件玩具是买来的。毛线编织成的各种小动物、大小长短不同的小木棍、各种庄稼的种子……孩子们用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圆切木就能叠高、拼图,用一盆泥巴就能捏出不同的家畜。

“撤点并校导致乡村教育缺失,约6 000万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问题。同时,当代中国的教育是因袭工业文明思维模式的教育,是一种满足应试要求的工具化教育,是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西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儿童教育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甚至成为脱离中国文明传承的价值缺失、文化缺失、人性关怀缺失的断根性教育。”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也是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乡村。而面对广大农村,特别是乡村教育的衰落,他心存忧虑。

当张孝德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很多家庭带孩子到城里上学,村里闲置的院落越来越多、越来越寂静时,更加重了这种忧虑,他认为:“复兴乡村文明,要从幼儿启蒙教育抓起。”

2014年,张孝德的《生态文明立国论》专著出版之后,他发起的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关头村幼儿园就设在原来的村小里。撤点并校后,两层楼房和一个宽敞的操场已经沉寂许久。幼儿园的建立,让这里出现了孩子的身影和笑声。

乡村幼儿园能把孩子留下吗?

关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南部,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因为原来村里有煤矿,经济富裕。但是这个富足的村子,平时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

新学期开始,关头村的幼儿园迎来两个不是本村的孩子:一户人家在村里租房,另一个孩子从县城来,每天由父母开车接送。

“虽然现在幼儿园人不多,但这就是吸引力。”李冰认为华夏乡村幼儿园的魅力是让家长信任幼儿园,感觉到孩子在这里快乐、有收获。

李冰是山西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父母远在新疆伊犁,两年前大学毕业时,刚好这所幼儿园在招老师,李冰加入其中。现在,她已经成为关头村的一员。每天幼儿园的门一打开,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冲进来。

“这两年最大的感觉就是我在成长。”李冰说,原来自己会睡懒觉,但现在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给孩子们上好国学启蒙课,每天6点多就会起床到山坡上读书,她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切体会,“为人师长者,欲学生品德纯正,学有所成,须正己化人,以身劝化,则师道自尊,教育落实”。

建设乡村幼儿园,师资是最大的难题。李冰是以志愿者身份加入这个项目的,而其他两个幼儿园的老师则是当地居民。

苗盼是山西省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的居民,她与同伴姜丽经过一年的培训后,成为幼儿园的老师。《陶行知教育文集》《请让我慢慢长大》《论语译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些都是华夏项目为教师专门配备的书籍,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让苗盼和姜丽对教育总有不断的新体悟。

她们还开发了自己的特色课程——乡土童谣,带领孩子们收集本地乡村的童谣、谚语、叫卖声、歌曲……

老师问:“我们每天上学路上会听到什么?”

“割豆腐!”孩子们用乡音大声吆喝着。

“南墙上一苗蒿,风刮着格摇摇,骑白马拿钢刀,钢刀快榨辣菜,辣菜辣耍琵琶,琵琶短耍青碗,青碗青耍柿饼,柿饼甜打破船……”这是一首当地的乡音童谣《南墙上一苗蒿》。

老师用乡音边说边带上动作,孩子都跟着模仿。放学后,孩子们的作业就是回家会说给爷爷奶奶听,同时也让爷爷奶奶教给孩子新的乡间童谣。

“这样就很自然地与社区和家庭结合在一起。”苗盼3岁的孩子也在村里上幼儿园,“孩子们喜欢村里的幼儿园,很多家长也就不想去城里租房了。”

有孩子才能延续乡村文明

在华夏项目中,河南省兰考县的幼儿园规模最大,有100多人。这是当地合作社大力推进的。王纪伟是河南省兰考县胡寨哥哥合作社理事长,华夏项目第二年的项目总结会在长治关头村开,他特意开车好几个小时从兰考县赶到关头村。

最近村里发生了两件事,让王纪伟更坚定了要把幼儿园办好的决心,“我就是想让村里的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尊敬老师,在村里尊敬长辈,在家里尊敬家长,让孩子们从小知道礼义廉耻。”

乡村幼儿园的作用确实已经从幼儿扩展到村民。华夏项目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基本都能熟练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内容。关头村幼儿园平时通过各种讲座、亲子课程教育家长行为示范,把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护孩子的想象、不简单粗暴干涉孩子等育儿知识慢慢渗透给家长。

“乡村是儿童教育的天堂。但愿一所好的幼儿园能让小手拉着大手回来,让乡村文明得以延续复苏。” 在总结前两年项目实践的得与失的同时,张孝德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个项目推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王丽伟近几年关注农村教育,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乡村教育实践。她认为,这个项目在实施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幼儿园老师大都是本地人,工作稳定性好,熟悉孩子,对工作有种“虔诚感”。

另外,她认为,这个项目没有落入让孩子全盘读经的窠臼,而是该诵读经典的时候诵读,该回归自然的时候回归自然,该回归生活时回归生活。这种根植于乡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值得更多人关注与扶持。

篇5:乡村文明行动情况汇报

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我镇实现生产总值17.1亿元,增长12.8%;前三季度,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158万元,增长69.5%;先后被评为xx省旅游强镇、xx省绿化模范镇、xx省生态镇,镇党委被评为xx市“五个好”乡镇党委。

一、围绕村容村貌,全力优化农村环境。针对普遍存在的农村脏乱差现象,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规划上,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积极融入城区发展,把全镇34个行政村规划为5大中心社区,形成了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支撑、以文明幸福村为基础的村庄规划格局,现已建成了龙庄、西赵沟等4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村庄建设上,加快配套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我镇率先在xx实现村村通硬化道路(户户通硬化道路的村占70%以上)、户户通城市自来水、社区通污水管网和天然气,建成xx省绿化示范村10个,电气化示范村23个,28个村达到xx市文明幸福村标准。在村庄管理上,我镇建成了5个大型垃圾中转站,80%以上的村建立起了专兼职环卫队和4-6个垃圾池,堌堆村购买了垃圾车,形成了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处理体系。

二、围绕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全力普及文明风尚、提升农民素质。34个村全部建起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利用文明一条街、科普宣传栏、农家书屋等阵地,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了由致富能手、先进支部书记等组成的巡讲团,把党的先进理念,先进典型的事迹等编成小品、快板、相声、三句半、秧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利用农闲时节到各村做巡回报告,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了“人人遵守公约规范,处处树立文明新风”的浓厚氛围。

三、围绕平安村庄,全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投资230多万元,在34个村全部建起了电子监控系统,安装监控探头400多个;整合综治、治保、调解、巡逻、帮教、普法、安监、信访、新居民等9个方面的管理力量,设立1名综治协管员,建立起镇综治办—基层警务室—村治安巡防队的三级群防群治队伍,我镇被评为“法治xx”先进镇、连续两年被评为“平安xx”建设先进镇。

四、围绕文化惠民,全力繁荣农村生活。投资300万元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镇文化广场,投资120万元建起了镇综合文化站,投资70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34个村全部建起了农家书屋,30个村建起了农村体育广场,广泛普及农村电影放映、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同时,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积极打造6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精品园区,我镇成功入选“xx十佳文化特色乡镇”候选镇、“xx省最美乡村”候选镇。

篇6:乡村文明汇报材料

松树台乡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面积150.7平方米,194个居民组,18037口人。我们坚持以“创建文明乡村”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建设“幸福乡镇、和谐乡村”为目标,广泛深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一、成立组织,坚持两大机制,为创建“五好文明乡村”提供保障。

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一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做到经济和五好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二是坚持签订一份责任书,与各村、乡直单位、企业签订了《松树台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工作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上下连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筑牢创建“五好文明乡村”的基础。

(一)是始终坚持“工业强乡,农业富民”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齐盛冶金炉料工业园” 建设项目正在扎实推进,已完成二期扩能60万吨回转窑白灰项目,平泉申都矿业发展有限公司20万吨莹石选厂项目如期开工建设,白云岩开发项目将在7月份正式投产,还有隆盛矿业公司整合复产、庙沟村深部探煤、铀矿资源的开发等 1

一系列好项目、新项目逐步被开发建设。农业上注重打造亮点,充分发挥小额贷款职能、大田保险职能、棚险职能,在优惠政策强力支撑和促动下,培育三合村、营子双千亩蔬菜基地、孤山子、西梁草腐菌基地,三合农牧业、天顺达养殖公司、老道洼山鸡饲养养殖基地,4000亩板栗园嫁接林果基地,走出多条产业并举之路。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安装路灯200盏,各村均已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投资100万元修通松树台乡至道虎沟乡道路4公里,完成庙沟至苏杖子1500米河道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征地30亩建两层楼设计标准的新民居50户,建设占地200亩的集大型集贸市场、超市、饭店、旅馆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环境卫生、医疗条件、道路交通、就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改善,为全乡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实施“科教兴民”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是文明创建的重要保证。全乡12个行政村和社区都建立了功能较完善的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了农村书屋、秧歌队等,积极引导、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教育、培训,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通过这些平台,普及了文明礼仪知识,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

三、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狠抓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素质。

全乡积极开展“学雷锋、倡善行、做最美平泉人”主题教育,各村开展了以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致富能

手”、“好媳妇”、“好公婆”和“四个起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马路让出来、把门前包起来、把路面亮起来)活动,同时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单位争创评比活动,我们把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工作都定期开展评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村风民风,形成了安居乐业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两个转变

1、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摒弃农村发展中保守、封闭的思想作风,推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途径、新方法的宣传教育,切实转变发展的思路和发展方式。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产业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2、推进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活方式转变。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形成卫生、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精神风貌,支持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发展。

我们虽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创建“五好文明乡村”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倡导“尊重科学,崇尚文明”的新风尚,不断推进我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让文明之花在松树台乡绽放。

篇7:关于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按照市、县工作要求,我乡高度重视,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抓点带面,深入开展了“乡村文明行动”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机构建设

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任正副组长,乡宣传委员、各管区书记任成员的乡风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市、县下发的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将整项活动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确保了乡村文明行动的顺利开展。

二、抓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重点,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明行动中来。

二是建立督导机制。乡里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对全乡18个村的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我乡把这项活动纳入村级年终综合工作考核,对活动开展好的村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三、抓载体建设

一是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力开展好“洁净进万家”活动,努力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对乡驻地4条主要街道升级改造,整修硬化村内外道路50多公里,每村明确专人对村生活垃圾进行运送、处理,乡村容貌明显改善。二是以文化载体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基层文化阵地。目前全乡18个行政村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12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10个村建设了设施完善的文化大院;建立各种群众性文化队伍9支。

三是以和谐家庭创建和深入推进平安和谐村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孝德进万家活动。继续推进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敬老、爱幼、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使文明和谐新风家喻户晓。

四、抓典型带动

我们选树了大黄庄、土车刘、营子等几个村级典型,挖掘了一批先进个人典型,并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典型带动,倡树文明新风,在全乡营造崇尚文明、践行高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洁净进万家的大黄庄村。自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该村以打理改善村庄容貌、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抓手,积极开展三进万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村集体先后水泥硬化了全部村内道路,彻底解决村内“三大堆”问题,多年来,该村一直采取“门前三包”的形式,村里与各户签订卫生管理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村里成立了垃圾清运队,每天将各户的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彻底解决了村内卫生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文化进万家的土车刘村。自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和载体,加快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让该村业余文化生活有场所,建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书屋,加快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方便了农民就近、便捷地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在土车刘党支部前,规划出了本村的文化广场,目前,土地已征好,正在地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将会有力促进群众文体活动更好开展。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的远程教育学习,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每年闲暇时节,该村还聘请实用技术、法律、农村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到本村讲课,向农民传授实用科学技术、法律等知识,增强群众的致富能力。

(三)孝德进万家的营子村。该村支部、村委一班人,一身正气,孝敬父母,在本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身作则,扎实推进“孝德进万家”活动。首先成立了孝德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发挥带头作用。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总的指导方针,弘扬孝亲敬老,善待他人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各种形式,在全村广泛形成“知孝、行孝、扬孝”的良好氛围,推进“孝德进万家”,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力促进和谐村庄的建设,为争创和谐村庄提供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再次,每月进行一次“百善孝为先”的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大力推广村民身边的有孝德人的事迹。第四,采取奖励机制。对于生活中大家评选出来的“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尽管我乡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先进乡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我乡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镇综合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2名(全财拨),文化中心建于20**年,总面积260平方米。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年中旬重新装修,并于今年初重新投入使用。目前文化中心内设有图书、投影、卡拉ok、电子阅览等服务功能,为丰富广大群众和我镇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积极开展各项文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1、今年1月份以来,我镇多次邀请峨蔓、光村、东成等中北部兄弟乡镇球队到我镇交流球艺。4月份我镇又率队参加由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三届“雪茄杯”篮球赛。今年上半年仅用于体育这一方面的费用达到3.6万元左右。

2、儋州调声传习气氛越来越浓

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一队队家庭妇女自发地不约而同的来到街道临时搭建的场地开始调声。这群妇女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表演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人员加入。尽管动作有点生硬,但一副认真学习调声的劲头却让旁人赞叹不已。正因为有了这些小媳妇们不断的加入到传习队伍来,让我们看到木棠调声传习的希望。

二、积极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根据市文体局《关于切实抓好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的通知》精神要求,目前已着手准备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所需要完善的各项工作,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可望在今年七月底前完成投入使用。

三、积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

切实利用好文化中心这块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目前,布置一新的文化中心已经成为居民和我镇干部职工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大家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项目,自娱自乐。

四、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问题

我镇的文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结合文化站工作特点,创造性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工作不够深入,不够具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街道、进家庭活动有待提高。

3、工作人员少,没能正常开放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等服务项目。由于乡镇文化站人员相对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老同志还不懂计算机操作以及乡镇工作杂而多,导致了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等服务项目没能正常开放。

4、文体工作没有真正做到过细过密,群众自觉参与文体活动积极性不高。

5、提供群众公共文体娱乐、健身活动场所等设施设备相对匮乏。

(二)下步打算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2、争取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切实做好、做实每一项文体事业,努力打造木棠和谐、文明之镇的品牌。

3、继续充实文化骨干力量,极大程度地发挥文化协管的作用,以适应新时期工作发展的需要。

4、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促进我镇文体事业工作的全面进步。

5、要求上级主管部门添置健身路径,增加电脑台数更换投影、书架等设备。

6、尽快帮助落实镇级文化协管员及工资待遇,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近年来,昌河街道党工委在区委、区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在全街范围内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1、抓格局建设,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整体合力

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街道成立了廉政文化进社区领导小组,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聘请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辅导员、宣传监督员,充分发挥社区共建单位作用,调动社区范围内的学校、企业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大格局。

2、抓制度建设,夯实廉政文化建设基础

将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与社区事务公开相结合,建立健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通过社区公开栏公开社区干部岗位职责、社区低保户救助、社区换届选举等重大事项,确保群众对社区工作的知情权。各社区通过设立廉情信箱、廉政信息员等途径,畅通监督渠道,收集群众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反映,有效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3、抓阵地建设,营造社区廉政文化氛围

按照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文化阵地的作用,把廉政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之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营造浓郁的社区廉政文化氛围。一是依托社区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已有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内容;二是不断开辟新阵地,扩大廉政文化教育的覆盖面,新增了社区廉政文化活动室、廉政读书角、廉政防火墙、廉政谈心室等廉政文化教育阵地,大力宣传和倡导廉政文化;三是结合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把社区廉政文化教育寓于各项文体活动中,用活动吸引群众、教育群众,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

4、抓宣传教育,培养社区居民反腐倡廉意识

全力整合各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廉荣腐耻、安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始终坚持把对社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重点,通过开展看一套警示教育光盘、听一堂廉政教育党课、放映一场“红色”电影、印发一本廉政警言选编册、赠送一套廉政教育书刊、开设一个廉政论坛的“五个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培养社区党员和居民反腐倡廉意识,营造“廉荣腐耻”的社区文化氛围。

5、抓队伍建设,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面

上一篇: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下一篇:2007年长宁镇成人教育培训学习中心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