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2024-07-13

《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共10篇)

篇1:《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与体育教师谈心》,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大的特点是在新课改前提下,寓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新的理念下的有机体现,以前大多数的文章多是理论性太强,多数教师多不乐意看,而此书的特点是在前面的理论讲解时,不是一味的空理论,而是结合一些案例和一些让人一看就懂的引用语和独到见解的小札记。他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思路上的创新。拓展的范围很广,能举一反三,把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也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了。语言上,简捷易懂生动形象。内容上我感觉到不看不知道,一看书中真奇妙,我最喜欢和让我受启发和思考最多的是案例和“自我反思”,因为他来自我们教育的第一线,里面有很多的闪光点,能借签和启发我们的东西很多,后面的成长记录卡也很值得我借签。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反思”对我专业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帮助,书中有很多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走向反思之门。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体育活动中来,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

总之,课改工作任重道远,对于每一位体育教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在一切体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

篇2:《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篇3:试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艺术

一、以爱“动心”

孙子说“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 这是说关注和关爱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价值。教师和学生谈心时, 必须做到心中有爱。

第一, 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教师要注意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权利、爱好及隐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使自己获得学生的尊重。第二, 要信任学生。信任是爱的具体体现, 师生之间只有相互信任, 才能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才能取得打开学生心扉、进行思想沟通的金钥匙。第三, 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有“妈妈心”、“兄长情”,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在学习上帮助学生, 在工作上指导学生, 用温情去沟通感情, 用真诚去换取信任, 用道理去启发觉悟, 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以心“换心”

第一, 要平等对待学生。谈心常常是教师找学生谈, 这势必造成一种误解:教师是谈话中的控制者和主导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和聆听者。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和心态, 常在师生之间构成一道无形的障碍;如果这时教师再摆起“官架”、打起“官腔”, 师生之间就更难交流了。第二, 要将心比心。教师要转变“我是官, 你是兵, 我咋说, 你咋听”的心理, 不能以势压人、以罚代教, 而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做到换位思考。第三, 师生之间要形成双向交流。教师不能只图嘴上痛快, 说个不停, 而要做个好的倾听者。学生说错话时, 要允许其收回;学生做错事时, 要允许其解释;学生有一些思想问题想不通时, 要允许其多思考一段时间。总之, 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师生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

三、以形“导心”

形即形象, 要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教师保持良好的形象是关键。

第一, 好的形象是谈心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关键。谈心要做好“说”和“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后者尤为重要。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只说不做, 或说得多做得少, 说得好做得差, 学生就绝不会“买账”;反之, 做得多说得少, 或者做得好说得差, 学生权衡利弊, 最终还是“买你的账”的。第二, 教师的个人形象影响学生对教师传达信息的接受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研究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问题时, 提出了一个公式: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一个人表达和获取信息的全部。这一公式表明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 仅有7%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的, 其余都是靠声音和表情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也说明了人的自我形象和外在表现在谈心过程中的重要性。形象的影响渗透于谈心的全过程, 作为教师必须注重良好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那么, 教师应怎样做好“身教”、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呢?一要有“底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注重良好素质的培养, 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二要当“标杆”。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三要学会“制怒”。不能意气用事, 防止简单粗暴。

四、以法“攻心”

“谈心谈心, 攻心为上”。谈心绝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 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是因人而异法。所谓因人而异法, 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其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区别情况, 区别对象, 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法主要有:因事而谈, 就事论理;因人而谈, 区别对待;因因 (原因) 而谈, 拨人心弦;因地而谈, 因势利导等。本文仅就怎样做到“因人而谈, 区别对待”, 结合自己的经验, 谈两点粗浅的认识。首先, 要做到知人至深。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人的性格又有内向、外向之分;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生又呈现出“文化水平高、接受事物快、成材意识浓、进取精神强”四个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地研究、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于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 “如数家珍”。其次, 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性格内向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不轻易外露。与他们谈心, 就要多给其思考的时间, 不能操之过急而使谈心冷场;要多用“抛砖引玉”、“投其所好”的方法, 打开其话匣子;要善于“察颜观色”, 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性格外向的学生则恰恰相反, 他们的内心世界容易外露, 性格开朗直爽, 行动果断, 乐于交际, 但有时自我控制能力差, 容易急躁。与他们谈心时, 要开门见山, 不能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要以“冷”制“热”, 以耐心对急性, 以冷静对浮躁, 以说理对争吵, 万一谈“崩”了, 就等学生情绪稳定后再谈。性格孤僻的学生, 其突出特点就是办事有毅力, 做事有主见;另一方面是固执己见, 不易让人接近, 往往是“冷眼看世界”。与他们谈心时, 一要避免“正面交锋”, 用语要恰当, 语气要温和, 多表扬, 少批评;二要多给他们一点“阳光雨露”, 多关心体贴他们, 不嘲笑、讽刺他们。

二是时机优选法。在掌握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性格特点后, 选好一个谈心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谈心的效果。根据学生管理的经验, 选择如下时机, 效果较好:问题未形成, 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 心生悔恨时;个人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火气”已冷却, 心平气和时;生活有喜事, 心情舒畅时。

三是法情理利相融法。在与学生的实际谈心过程中, 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面对个别学生, 以法“制”人, 往往“制”不了人;以情“感”人, 往往“感”不了人;以理“明”人, 往往“明”不了人;以利“导”人, 往往“导”不了人。而只有坚持法、情、理、利四合一, 做到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 才能达到成功沟通的目的。

篇4:《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后反思;形式与途径

自古以来人类就具有反思的意识,如《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的名句。学而后思,思而再学,必当事半而功倍。而教学后的反思被认为是“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新课改提倡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学会反思,都要做一名反思型教育工作者。“所谓反思型教育工作者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我们明白了课后自我反思的意义与作用,但要落实到实处绝非易事,我们要在了解课后反思的意义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各种途径或形式,切实地实施,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就教师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的形式与途径做了一些探讨。

一、做到每一堂课后的即时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大多数体育教师所教授的是同一个年级的多个班级,有的甚至是跨年级上课。因此,同一个教学内容会上数节课,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授课班级或不同的年龄段,会采用略有变化的手段和组织形式。考虑到天气、场地或者其他老师同时上课的情况,我们同一个内容在每进行一个班的课堂教学后,就要即时地针对该堂教学进行梳理反思,需要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进行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比如说,是否达到了预设目标、主教材的教学是否顺利、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在哪里、学生的反应状况等等。这样在思考后,在下一个班级教学中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一轮下来再次总结反思,就可以归纳出该教学内容最好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授后反思。

二、做到课时方案的授后反思

当一个课时方案教学结束后,特别是同一课时教学方案在进行了多班次的教学后,就要在即时的课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教学思路的整理。认真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所采用的教法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具有层次感,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明确等。不同的班次有不同的学情,教师对每个班的学情分析是否到位。而不同的学情也决定了教师的讲解是否明确、动作示范是否到位和练习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把这些认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在下一个课时方案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做到单元教学后的反思

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在其中各个课时方案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该教学内容单元学习之后的反思。不管是单元计划,还是课时计划都是一个提前预设的环节,至于它们内容的可行性、合理性、安全性,课时安排是否足够等都需要在每个课时教学之后才能看到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后再进行一个系统的反思,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取效果,检查各环节的组织经验,进一步探讨本单元的教学的一般规律。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体能变化和个性心理特征,反思学生在本单元学习、锻炼中遇到的困难、损伤情况,分析其原因。考查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四、反思中要以学生为本

反思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仅靠教师自己的观察与判断是完全不够,也不全面的。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根据课堂的情况,分别找授课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对课堂练习的体验和感受,共同分析他们在课堂练习中,成功或不够成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进而从学生身上找到成功和失败的根本所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调整以便于衔接后面的教学设计,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准确的参考。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强调“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在我们每一名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我们的教材内容如千篇一律,毫无创新,那我们自身也会觉得苦闷,学生也没有热情去参与学习和锻炼,从而也会丧失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所以,要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绽放出光鲜的魅力,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课后都要做好自我反思工作。只有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5:例谈校长与教师谈心的误区

误区一:邀请方式不恰当

情境:上课铃响过之后, A校长突然走进体育组办公室, 来到李老师的面前, 当着办公室所有教师的面, 语气较为严厉地说道:“李老师, 你出来一下, 我有话跟你说……”

诊断:可以断定, A校长这样的邀请方式,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谈心难以成功。可以想象, 李老师当时肯定是忐忑不安, 以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当时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其他教师, 有的猜疑, 有的议论, 这就给李老师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笔者认为, 邀请教师个别谈心, 个别通知的方式会更好。例如, 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 或是在其办公桌上留张小纸条, 或是通过与被谈心教师关系密切的教师传话的方式……要知道, 恰当的邀请方式, 对于谈心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它可以避免相关教师的过度紧张, 同时也让其感受到校长的邀请是真诚的, 对自己是尊重的。如此, 被谈心的教师才会敞开心扉, 跟校长讲心里话。

误区二:谈心地点不合适

情境: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 B校长见到了迎面而来的王老师———一位年轻的班主任, 连忙将其喊住, 并指出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王老师看着过往的同事, 面红耳赤、局促不安, 至于B校长所说的内容, 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诊断:校长与教师谈心, 地点的选择是门学问。笔者经常看到, 一些校长要么在操场上随意叫住教师谈心, 要么在课堂上随意打断教师教学与其谈心, 表面上看煞有介事, 其实这种不分场合的谈心, 不管是出于批评嘉奖、关爱体贴, 还是任务安排, 收效都不好。正如上述情境中, B校长的做法对于王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笔者认为, 像上述这样的谈心, B校长应当选择一个清净的地点, 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谈心教师的自尊心, 避免冲突、对立和产生抵触情绪, 使其乐于接受批评,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三:谈心时间有问题

情境:下班时间到了, 林老师收拾好东西, 准备动身回家。因为今天是儿子的五周岁生日, 她要赶着回家做饭。这时, C校长打来电话, 让自己去他办公室一下。在校长室, C校长和风细雨、不紧不慢地说着, 可林老师却心神不安, 不时地偷看手表, 心里暗暗叫苦:“校长, 您今天就饶了我吧, 我还要回家给儿子庆祝生日呢。”

诊断:什么时间找教师谈心, 应该先征求一下相关教师的意见, 校长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工作安排而单方面决定, 必须兼顾相关教师的时间, 尽量不给其造成负担, 这样, 被谈心教师才能安心与校长畅谈。当然, 校长与教师谈心的时间长度也应该把握好, 之前应当“备”好谈心内容, 要心中有数, 因为没有哪个教师喜欢废话连篇、絮絮叨叨的校长。

误区四:谈心细节不注意

细节一:坐姿。如果校长和教师是坐着谈心, 那么, 两者之间最好成45度角, 这样可以避免直视产生的尴尬和紧张。要知道, 侧身注意对方的目光与正面注意对方的目光, 产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还有, 切忌谈心时, 校长坐着, 教师站着。

细节二:语气。谈心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单方面的说教。因此, 校长的语气应该舒缓、柔和, 而不是咄咄逼人。校长应该以心换心, 多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教师觉得自己值得信任。

细节三:倾听。和教师谈心, 认真倾听很重要。在与教师谈心的过程中, 校长千万不能有话语霸权, 不能唱“独角戏”, 而应鼓励教师多谈, 不能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话, 哪怕是他 (她) 讲的内容是自己不愿意听到的, 也应该让其讲完。

篇6:新教师体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21-01

校教研活动是教研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各地体育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每人一课”“每月一课”“同课异构”“老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案例】:在一节新教师汇报课上,笔者带领全体体育组成员仔细的观摩和学习了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前滚翻》汇报课。这节课,可以说准备比较充分、认真,准备活动十分全面,特别注意到颈部运动;结束部分音乐结合瑜伽,放松身心。整节课的结构完整,时间把握得当,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但从学习的效果看,只有部分学生能完成前滚翻动作。有好多的学生用前额拱垫,身子瘫软倒在一边,不会的仍旧不会。课堂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组长从老师处领一张图解。每个小组的成员聚拢在小组长的周围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实际学习时学生并没有过多地研究老师给他们准备的图解,到练习时,被学生丢在地上,踩在脚下。笔者拣起一看,大吃一惊,这不是误导吗?想必部分学生能完成前滚翻动作一定是之前就会的。以下是该老师发给学生的图解(图1)。

【反思】:老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想学并学会。前滚翻教学,教师的示范动作转瞬即逝,不容易给初次学习前滚翻的学生一个动作表象。利用图解法教学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十分必要且有效。教师认真准备了,准备的图解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网络资源丰富,但要去伪存真。比如,从图1中①和②的动作来看图1是头手倒立前滚翻,但是不全面的,②和③之间缺少头手倒立停稳的片段,因此被该老师误认为是前滚翻的图解。用这个图解作前滚翻图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好在学生自主学习空有形式,否则自主学习认真的学生仔细钻研错误的图解,认真模仿,加以练习,不光动作学不会,还会弄伤颈脖,多危险啊。这说明教师并没有深入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为防止伤害她的自尊心,评课前笔者找她私下里交流一些问题,询问她前滚翻的技术动作要点,她能够准确的说出,后让她看看图解。指出图1中①和②二个片段后,她恍然大悟。笔者重新给了她一张图解(图2),并和她重新探讨和强调前滚翻的技术要点中前滚时,要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

同时告诉她探究性学习是在体育课堂中要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图解时观察的重点,比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先触垫。防止学生探究不出门道,抓不住重点。

对于学生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要进行集体纠错,并结合辅助练习。比如学生滚动缓慢,起不来。可以启发学生:一个圆球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不会自动滚动,要想滚动必须给它向前的推力,因此要双脚蹬地,也可以垫高垫子的一端,从高处向低处练习前滚翻。一个正方体和球体,哪个更容易滚动?当然是球体,因此身体团紧,翻滚圆滑,当滚到背腰时,两手迅速抱腿,上体主动向前跟进。用下颏夹着一张纸练习滚翻,学生会自然地完成低头、含胸动作,解决学生用前额拱垫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要进行单个纠错。

此外,笔者建议她可以将学生以四列横队自然分成四组,把前滚翻的图解张贴在四个方向的靠牌上,并加上一些动作要领提示,这样利于学生观看和模仿。体育教学中能够尽可能的少用器材和场地,少调动队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智慧。虽然笔者学校的器材十分充足,但是没必要每人一张体操垫。学生可以在垫子旁练习徒手操,不必要单独集中散点练习。最后还可以利于体操垫做垫上的瑜伽练习。至少两个人一张垫子,因为体操学习中,要做好保护与帮助,保护者单腿跪立于练习者的前侧方,当练习者前滚时,一手托其颈部随着换托背部,另一手托大腿后部,推背帮助起立。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有了本体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促进相互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合理的布置器材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利于教师监控学生,利于练习内容的转换,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可以将垫子摆成一个圆形或扇形。

参考文献:

[1]体操教材编写组.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7:《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每年投资5.5亿,其宗旨是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子项目也随之展开,目的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长江大学所承担的江汉平原地区的教师培训已分批次、分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教师培训的方案实施行为进行及时反思、及时完善培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实施者对整个培训流程、培训内容、学员特征及需求、培训实施的环节,查缺补漏,使得培训模式更加科学化,这将对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学教师培训的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深入了解教师需求,营造良好氛围

参加培训的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都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作为培训者首先应“望闻问切”,实地观看教师上课,听取参训教师需要,提出针对性问题,把好培训脉络。这就要求必须做实际需求调研和问题搜集工作,并做好调查报告和问题诊断等研究事宜。由于前期培训教师名单确定较晚,使得教师们报到前我们对他们的情况和需求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安排,所以对培训学员进行统一的选拔机制和条件限制也是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少数教师对这种长时间的离岗学习已不适应,致使部分教师把培训当成了“疗休养”的机会,把培训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国家出资提供体育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难得,参训教师应端正学习培训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培训的组织者应营造学习气氛,如组办“国陪”宣传栏,实时报道培训进展,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等。我们安排的拓展运动培训收到良好效果,提高集体凝聚力,为后续的教学和训练营造了学习气氛。

3 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力度

本次国培计划涉及到荆州市7个县(市、区),我们体育专业共有32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教师来源广,年龄从20出头到50余岁,管理难度较大。为防止培训流于形式,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院国培计划工作小组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流程,努力做到从严从细科学管理,确保培训工作扎实高效,不走过场。如培训班在开班前,进行了规范的开班仪式,院领导对所有参培学员做动员报告。每次授课后必须布置一定的作业,例如听了某个教授、专家的讲座,要求学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针对讲座内容写出一篇感想或体会文章,及时上交有教授或其他专家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分,或者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如班级博客,把感想或体会文章上传上去,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班内选举了班干部负责学生民主管理,设计了考勤表,每天坚持记考勤,从而保证了学员到课率,把培训期间的表现及各项成绩记录在学员的培训档案中,报送到各学员所在的教育局和学校,千万不要把教师培训当作走过场的形式。

4 完善培训模式分“三步走”

4.1“一步走”———培训目标的准确性

培训目标对整个培训工作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具体的培训目标也是测量和评价培训质量的指标。根据参训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征和个人特点需指定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对参训教师达到培训的共同要求,是最基本的目标。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基础上,根据参训教师的原有的基础、志趣、能力倾向和发展方向确定的社会个人特点的目标。如对初级教师采用规范化培训,目标为合格教师、胜任教学、学会操作;对中级教师采用个性化培训,目标为特长教师、创作教学、学会创作;对高级教师采用核心化培训,目标为学科带头人、发展教学、学会研究,采用递进的方式,针对不同教师培训的需要,才能尽可能地提高培训效果。

4.2“二步走”———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课程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教和学及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培训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即专业理论模块、术课理论实践模块、热点课题模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与学科相结合、前沿与现实相结合,采用专家的讲授、学员与专家的交流、学员之间的讨论、学员之间的互讲互评、学员说课评课、下学校听课评课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实现专家与参训教师、参训教师之间的学业和业务交融。这些课程模块的设计满足了参训教师的需要,解决了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

4.3“三步走”———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新型化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学关系式相互依存于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其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培训教学要重视师生互动,在参训教师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把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由于学员来自不同学校,各校都有自身一些不同的特色与好的做法与经验,他们完全可以现身说法,将自己工作探索的感受及经验共享,激发思维碰撞火花,使智慧得到升华。教师把新授知识与参训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紧密结合,使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交互相融,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5 注重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

乐山师范学院经过三年的培训实践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双培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江汉平原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开展的特点,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完善培训后期工作,对参训教师所占学校进行定期调研,使师范院校更加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摘要:文章基于对江汉平原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效果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亲身培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出从强化培训认知、加强培训工作管理力度、完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提高新时期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这些策略必将对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训,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广受欢迎[N].教育部简报,2010(45).

篇8:浅谈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兴趣在体育课练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产生的心理活动,然后针对运动项目和心理狀态的内在联系,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1.课前场地布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能激发学生模仿练习的积极性。

3.教师讲解清晰、生动形象,能达到深化技术动作的表象作用。

4.教学内容要系统性。系统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接受,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以致形成正确的动作,防止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5.课堂组织严密,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并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练习热情,在学生学习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比赛方法,可以转化练习时的心理状态。

6.加强安全保护,帮助学生克服心里胆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完成某一技术环节后加以总结,多给与表扬和鼓励。

二、发展运动能力的心理训练

1.掌握想象训练的时机。如在想像训练中及时提问,利用技术讲解使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讲解达到同步进行。

2.在进行想象训练过程中,抓住重要环节,建立想象程序,联系动作节奏,加强正确技术的想象和正误对比的想象。

3.想象训练要结合常规教学,把想象训练融进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技术形成的第三阶段,加强想象训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技术定型,加快掌握完整技术。

三、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人的气质是不同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气质,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的开始阶段,运动量要适宜,不能过早加量加强度。

2.在技术教学中有重点的进行难点教学。

3.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在教法上采用分散技术难点,减小动作难度,用诱导练习给予辅助,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决心。

4.在完整技术教学过程中,对胆汁质学生要严格要求,抓住错误动作立即解决。对抑郁质学生要多关心鼓励和启发,不能挫伤其自尊心。

四、加强学生的意志训练

1.加强集中注意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培养独立作战的能力。

2.克服运动极点的意志训练。如在长跑项目中要发展其耐力,发展人体坚持极限强度下运动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控制运动强度,培养克服疲劳的意志力。

3.随着练习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增加练习的运动强度,提高人体对剧烈运动时的忍受能力。

篇9:《与体育教师谈心》的读书反思

一、创新了公正的评审机制

评委会的组成直接影响比赛的评价趋向, 成功的比赛离不开严密的评审制度。这次参加评审工作的人员全部是来自江苏省十三个大市享有盛誉的体育特级教师 (含教授级高级教师) , 除此之外还有大学教授七位, 阵容强大、专业水准超前。评审前, 每位评委拿到厚厚的评审册和会务册, 就感觉到了做评委的分量。评审过程采取不定期不定员的交叉轮换, 打分过程中分别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 采用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结合的方法, 以求得比较合理的评价分数。由于评审规则的严密和评审流程的细化, 评审时间大大地延长, 但衔接很紧凑。录像课评审期间, 每个评委平均每天要看十几节完整的课, 独立打分。专业技能比赛时, 每个规定动作都有相关体育专项的高校教授、国家级裁判现场执裁。所有比赛, 当场抽签决定顺序、场地、班级, 比赛现场还有观众和数家媒体监督。科学缜密的评审程序和强大的专家集体智慧, 让最后的评审结果有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提升了省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创设了赛场的体育文化情境

本次比赛除了体育教学基本功的示范引领等效应之外, 承办学校所创设的校园体育文化情境和充满教研活力的教学现场, 使整个过程充满了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 让体育也有了一种高雅之风, 促进了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性。比赛开幕式上, 承办学校的体育教师展示的融艺术与体育于一体的节目表演, 正是表达了一种时代需求与召唤: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学校学生表演的高水平舞蹈与健美操又从学生层面凸显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 学校还在比赛期间开设了梦工厂秀, 由学生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 展示了百年名校深厚的教学底蕴。

此外, 组委会还把外教足球课堂、学校大课间展示、学校特色体育社团、校本研究成果讲座等活动组合在一起, 集展览、展示和观摩、交流于一身, 可以说是一场体教盛宴, 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外教足球教学, 让我们领略了足球强国教练面对中国学生的本土适应, 广大体育教师不出国门也能看到外国人上体育课。大课间展示让大家知道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全校性、小场地、无器材、高密度活动的巧妙设计。特色社团让大家领略到社会资源、时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本土研究成果交流让大家了解了来自中小学一线同行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这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情境和充满活力的教学研究现场为教学基本功大赛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感染了所有参加活动的体育教师, 让大家迅速进入各自的角色。

三、实现了正确的价值引领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将竞赛机制引入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 举办大赛的基本宗旨就是要通过比赛的形式,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是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基本功大赛的成功举办, 不仅达到了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的目的, 也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升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创造了极好的机会。毫无疑问,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 学校体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成才观发生了转变, 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 经过近十几年课改洗礼, 当代体育课程逐渐走向成熟,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已经取得共识。学校体育理应随之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思路, 有更高远的目标与追求, 有更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省赛就是风向标, 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 除去获奖者自身参与之外, 更大的功效在于一种示范与引领, 通过这样的比赛过程, 告诉大家,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引导更多的体育教师向着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本次参赛选手展示的项目涉及田径、体操、武术、民传、篮排足乒、民族民间等教材内容, 覆盖面广, 借鉴度高。在这种良好的进取氛围中, 广大教师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时代检验的体育工作者。此外, 整个过程也为市县一级的体育教学基本功评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形成了合理的竞赛项目

将教师基本功竞赛制度引入体育教学与评价, 其根本目的是在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因此, 为了对接这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基本功大赛不断探索更加全面、完善的竞赛项目和更加科学、合理的竞赛制度。通过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 大赛项目的设置不仅具有学科特点, 而且具有时代特点。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组织管理, 各方面都逐步趋于合理。其最大的变化是在比赛内容上的不断完善, 同时兼顾各比赛项目分值权重以及技能比赛组织编排等方法的改进。

本届比赛项目设置反映出体育教师从事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与其他专业教师基本功还有很大不同, 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机能活动规律等选择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动作示范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组织调控能力、点拨纠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令指挥能力、教学互动能力、场地器材运用能力等。根据这样的设想, 大赛内容分为:

(一) 通用技能

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 (通过上交录像课视频, 评选出12位选手现场上课) 。

(二) 专业技能

1.运动技能: (1) 规定项目:广播操、武术健身操、队列队形、足球、技巧规定项目。 (2) 自选项目:自编不少于两类运动项目的技能组合。

2.评课:观看一节小学体育录像课, 写出一篇分析点评材料。评分标准中, 通用技能项目权重为65%, 其中粉笔字权重5%, 即兴演讲权重5%,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权重20%, 课堂教学权重35%;专业技能项目权重为35%, 其中运动技能项目权重30%, 评课项目权重5%。上述6个比赛项目, 均按百分制评出原始分, 选手的每项原始分乘以该项目的权重, 累加后为该选手所得总分。

五、增加了别样的特色内容

比赛活动期间, 组委会处处设法让与会人员享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有特色的观摩内容。组委会首次安排省市两级教研室联合举办“江苏省小学学校体育发展论坛”, 论坛以“挑战·传承·超越”为主题, 与会发言人员以参赛选手所在校校长为主体, 十多位校长在台上畅所欲言, 谈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 有经验、有问题、有矛盾、有坚守。广开了校领导与体育教师的对话途径, 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信心。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介绍了学校坚守课程设置底线, 多渠道利用资源, 不断丰富兴趣课程和俱乐部课程, 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运动体验。该校确立“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 坚持“体育育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重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新型学校设想。李伟平校长的发言不时赢得台下数百位体育教师的热烈掌声。为配合足球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特地增加外教足球课观摩活动内容。

外教足球课是常州市社会机构引进的葡萄牙菲戈足球学院教学援助项目, 为筹备本节课, 几位外教特地向国内本部申请, 并配备三位翻译助教共同协助上课, 整个课堂也体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内学生的良好结合, 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专家讲座环节, 则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研究课题的可推广性, 主持人全部由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内容既有体育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和教学行为转换的研究成果展示, 也有中英学校体育教育的对比与反思, 发人深思, 给人启迪。

六、提升了区域的教学水平

本届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所遴选的参赛队员都是通过“海选”脱颖而出的, 他们是由校到区最后到市层层选拔的优胜者, 最后参加省级比赛, 因此在这一推荐选拔过程中起到了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作用。课程改革到今天, 由于课程的实践性、健身性, 对教师形成直接影响力的无疑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技能展示和课堂教学观摩, 教师亲眼目睹、吸收、借鉴、嫁接, 教法得到丰富, 理念得到更新, 比纯粹的书斋学习形式更能让人接受新鲜事物, 给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滚动式、飞跃式的发展。所以, 本次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于加强了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七、彰显了学科的核心素养

江苏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庞大, 教师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切磋, 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教学研究的风气, 让学校教育有了一种奋发向上、让人振奋的风貌。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赛期长、项目多、空间大、视野广, 比赛场面壮观, 让观摩者跃跃欲试, 让其他学科刮目相看。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而体育则使人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学校体育以师生的实践和体验展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在现场所言:“体育学科能让人振奋, 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八、辐射了比赛的高效成果

本届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得到参赛选手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大会在组织安排好比赛的同时十分注重宣传工作。江苏学校体育网全程做好现场直播, 让不能与会的教师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看到比赛。据统计, 比赛期间, 每天现场观摩人数达到700人左右。通过江苏学校体育网签名收看的人数更是达到一万多人。正如一位比赛选手所言:“本次活动既是挑战也是给予……更多的是交流、沟通和启迪, 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中国教育报》、《中国学校体育》和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网等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常州教育E视界以“文能提笔安课堂, 武能上场定乾坤”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瞬间点击率达到三万九千余人。从宣传的角度来说, 大赛使社会各界都对学校体育有所了解, 使更多的人关注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此外, 现场观摩教师既有小学教师, 也有初高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等, 可谓受众广泛。

九、成效背后的思考

强教必先强师, 教人必先强己,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教学之基、成功之道,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检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更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也是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从入职适应期进入成熟期的助推器。当然, 透过成绩表象, 还应当看到比赛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

(一) 关于创新

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选手, 较第一届普遍注重了教学的规范性, 但创新仍然不足, 可能是顾虑自己的创新之举不为评委接受而害怕弄巧成拙吧。既然是比赛, 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学应与时俱进, 当下正是一个崇尚和追求创新的时代, 在大众创新仍显缺失的背景下, 需要我们有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源于生活、基于规范, 着眼于研究、着力于实践, 为此, 必须要有勇于革新的勇气, 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我们要尽量尝试不同于他人、不同于前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失去创新, 鲜活的体育课堂就会缺乏多样性、独特性和生命力, 当然, 强调教学的创新,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至关重要, 如果缺乏对传统的挖掘和扬弃, 缺乏深厚的积淀, 丢开功底, 创新不可能从空而降, 即使勉强为之也可能浮于表面, 变得形式大于内容, 脱离了体育的本质。

(二) 关于比赛

2015年的第二届小学体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比三年前的比赛显然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关于对教学基本功大赛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这次大赛我们尽量将比赛的导向引到“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方向, 但还是不尽如人意。

首先, 参赛选手背负着各地区的重任, 思想压力较重, 创新意识不够, 有的选手发挥不理想;其次, 组织者重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但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导向作用认识不足, 忽视了对小学体育教师“小学生发展知识”的考评。

因此, 通过比赛我们一方面要对比赛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问题诊断, 也要对比赛活动的组织、过程、细节进行问题诊断, 从而让比赛更好地发挥“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 关于课堂

体育课堂是灵动的, 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单纯地将课堂教学视作技术操作, 卖力地炫技, 变成巧妙设计下的表演, 这是无意义的虚假课堂, 是不可取的。一节好课, 要有心灵的表露、激情的释放、生命的关怀、灵活的调控、恰当的节奏。这样才能打动学生, 甚至是感染自己。课堂不鲜活, 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教学观念没有更新, 没有了解学生和研究教法, 以至于课堂上教师没有激情, 学生没有童趣, 相互没有沟通, 缺乏体育本来的意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够, 课堂节奏掌握不好, 以至于刻板、拘谨, 没有神采也就没有感染力。本次大赛告诉我们:体育课堂应是有意义、有效率、有活力、有追求的“真实课堂”。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胡金波同志所言, 好课堂是“促进心灵转向的课堂, 是滋润生长的课堂, 是点燃火焰的课堂, 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始于立德, 终于树人”, “始于学会, 终于会学”, “始于兴趣, 终于习惯, 始于运动, 终于健美”。

十、展望学校体育的未来

教师基本功大赛不仅是对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更是对江苏省教师专业水平的考量。可以这样说, 苏派教学, 她是一种教学风格, 但她更是一种教育情怀, 一种教育品位, 一种教育精神。本次大赛是一次对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检阅, 展示了新一代年轻体育教师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也展示了新一代年青体育教师全面、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们看到了江苏省体育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篇10: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初探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多只是狭隘经验的累积;能够坚持不断教学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不断增长。”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时却很茫然,不知道对课堂教学哪些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这就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那么如何改变普遍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比较差的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广泛阅读”为载体,提高体育教师的反思理论水平

生活中不乏一些人这样评价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介武夫而已”。虽说这句话略显偏颇,但也折射出部分体育教师的不足之处——读书少。体育教师读书少,眼界不够开阔,理论水平不够高,这也正是制约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读书多了,眼界开阔了,理论水平也就高了。反思就有了方向,反思就有了深度。所以,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多读书,广泛阅读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和源泉,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反思理论水平。

1.读教育理论书籍

一个好的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事件的深入分析,传递给人们一种价值选择,同时能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这背后离不开较强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体育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书籍。比如,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视角来解读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品名师课堂艺术

除了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等,体育教师还要读人,品各类刊物中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等。

我市的体育学科教育相对于体育教育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杭州……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培养的学生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有多多揣摩他们设计的课堂,才能在本质上迎头赶上,减少差距。笔者几乎用心研读每期的《中国学校教育》《体育教学》等刊物,书本比较全面地展示各地优秀教师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落实在课堂实践中,展示他们如何理解、把握和处理教材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无论是现在教师极少关注的广播操教学,还是似乎早已被遗忘的队列教学……还有耳目一新的创编游戏。书本以名师视点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接着以精彩的课堂案例加以点破,最后通过专家“深度对话”为我们作引领。令笔者爱不释手。

体育教师如果能长期接受先进理论的熏陶,享受崇高人格的陶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就会游刃有余,进行反思时就会更加精辟、独到!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增强体育教师的自觉反思意识

体育课堂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因此,提倡体育教师要做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小学体育教师打好课堂成功战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查缺补漏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一个微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效果等都了然于胸,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顺利而且高效地进行。

初步撰写完教案后,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仔细自我发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等,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通过备注的形式标注在教学设计空白处。如,教师在前滚翻教学时,课前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团身紧、滚动圆”的技术动作掌握上有难度。教学时,设计了“看谁最有本领”为主题的夹绳子练习,要求作一个前滚翻同时绳子夹在腹部、下颚不脱落,此时,孩子们兴趣高盎,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本领,练习时自然地团紧身体,既减少学生无效、盲目作前滚翻的过程,又使整节课融会贯通,充满新知学习的巨大快乐。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体育教师课前所思、所想。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也是极易被忽视和不值一提的环节。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一个微妙过程。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体育课堂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地,教学中的“意外”更是层出不穷,因此,给体育教师的课中反思意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怎样应对策略与措施更有效”等。

如,在一次校本教研公开课上,李老师在场地上用小垫子摆成了一个半圆,准备课堂练习用,正在做准备活动时,忽然来了一阵风,把摆好的垫子全刮乱了。听课的老师想上前去帮忙,都被上课老师婉言拒绝了。只见他用口令指挥学生两人找一块垫子围成一个半圆,并把刚才的准备活动全部改成坐在垫子上做,虽然动作有点简单,但学生对这种新的练习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李老师在突发事件面前急中生智,沉着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彰显了李老师过人的课中反思能力。

3.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思想的小学生。教学内容的完成高效与否,往往由小学生身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所以,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教师预料以外的“意外”。因此每次课授完后,做到每课必思、每课必想,需要教师把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课堂出现的闪光点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剖析、思考,设计新教学,以增强实际教学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反思水平的目的。A.反思成功之处:一节课上完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如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课堂组织;及时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B.反思不足之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如:教学时比较顾及离教师比较近的孩子,而那些离教师比较远的孩子就会被忽略;教师的示范面没有充分考虑全体学生;队伍的调整很繁琐;各环节时间上没掌控好;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手段不恰当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作深刻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C.反思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反思一下自己对教材挖掘是否深入,研究是否透彻;课堂上把握是否合理;对学生学情和已有知识是否了解。抓住学生的困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判断问题难度的大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对症下药,今后教学效果定会十分明显。D.反思教学中学生创新性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体育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并将学生的好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可打破教师固有的思维定向,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E.反思教学再设计: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就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考虑各环节下次的教学思路,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教学艺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以“教研活动”为纽带,培养体育教师共同反思的习惯

随着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强大,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区里区外大大小小的教研会轮番上演着,以教研活动为纽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交流等,培养体育教师共同反思的习惯。

1.专家引领,共同反思

专家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解剖我们的课堂,他们的阐述不仅在理论上支持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体育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外出学习机会,细心体会,用心揣摩,反复推敲,取其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在平时的区内各种教研会中,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一线专家,如体育教研员、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需要教师自己学会多请教、多学习,才会有专家和教师的语言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真正的成长。如每次的区内体育教研会,教研员会前布置教研任务并安排几位有着非常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观察团。观察团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手,关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练习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语言,练习时间和次数等元素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要求每位听课老师撰写听、评课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和互动交流,最后教研员进行总结和引领。这样,课堂中存在我们教师心中的疑难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烟消云散了。看来,我们的想法毕竟粗浅,离不开专家的引导。

2.同伴交流,共同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光靠个人的独立思考是不行的,同伴交流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同伴交流时的表达可以让思考的问题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从同伴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和再思考,又可以随手记在课本或者教案的旁白处。因此,同伴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流是对教学反思的提炼和升华。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小学体育教师组内更多的是通过磨课进行同伴交流。同伴要上公开课,先是在体育组内进行磨课几次,通过组内教师的共同关注、共同交流,寻找课堂的创新点,大伙儿一起找问题、解决问题。如,今年一位新教师在我们学校挂职学习,要上一节新教师的汇报课,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能让新教师在教学中大放异彩,我们组内体育教师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从教师的语言和体态,从课堂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过渡语,每一个细节……最后的定稿都是在我们每位教师的交流中诞生的,结果实属不易。正是应了这句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只有这样,将专家引领和同伴交流碰撞产生的智慧进行沉淀、消化与吸收,力争将这些智慧内化到教师的思想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总之,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只有做到广泛阅读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平时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逐渐养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的习惯,才能使自身的反思能力得到发展,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少斌.教师反思的智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北方民族大学“法律诊所”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普通高中高三班主任一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