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的诗歌

2024-05-13

给孩子们的诗歌(通用14篇)

篇1:给孩子们的诗歌

你们在哪里

在我不满十八的时候,

就步入了神圣的殿堂

泥砖的教室,

低矮的瓦房,

我用那并不熟练的说写弹唱,

应对了孩子们八年的渴望,

我们共同成长,

几乎成了一般“高”。

孩子,

你在哪里?

在我快三十的时候,

我的神圣的殿堂

一流的学校,

我用那雍容的舞步,

浑圆的`中音,

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我蹲下来,

你们有我“高”。

时光在流逝,

如今,

杏坛耕耘三十载,

孩子伴我三十年,

我心不老

依旧童年,

那是你们的功劳。

我成熟的孩子们啊,

你们在哪里?

比我高、比我矮、

比我胖、比我瘦的孩子们啊!

你们在哪里?

我在心中呼唤着你们!

不管生活如何对待你,

不管幸运还是不幸,

孩子,

一定要记住,

笑对人生。

守侯你的幸福,

摒弃你的不幸

张开你的双臂,

敞开你的胸襟,

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冀!

篇2:给孩子们的诗歌

你拍二,我拍二,听人说话别打岔。

你拍三,我拍三,干干净净每一天。

你拍四,我拍四,天天都要做好事。

你拍五,我拍五,用过东西放原处。

你拍六,我拍六,行动要按规则做。

你拍七,我拍七,每一分钱要珍惜。

你拍八,我拍八,谢意歉意要表达。

你拍九,我拍九,记住责任要长久。

你拍十,我拍十,有始有终要坚持。

诗歌四:红红的海棠果

这天,忽然被很多人记起

这天,总是被自己忽略

一句问候让我惊喜

一张小贺卡让我欢心

一声祝福让我难眠

一个拥抱让我落泪

今夜

我会细数一粒粒珍珠

用颤动的心一粒一粒窜起

窜成一串最美的珍珠项链

不挂在胸前

悄藏进记忆

梦里

我望着每粒珠的微笑

倾听每颗贝的歌唱

我把所有孩子的梦

织成风帆

让他们的挥手

从我深情的眸里起航

今夜

小船儿在我臂弯里停泊

一群小海鸥归来

还让他们在我思念的浪花里

打闹嬉戏

看他们矫健的翅膀

方向没有迷失

天快亮了

红红的海棠果们

在我梦里

还久久不肯离去

我微笑着告诉红果子们

老师每天都在过教师节

甜甜的红果子们

篇3:给孩子们的眼睛“松松绑”

见此情景,我问身边的一个戴眼镜的学生能否看清屏幕,他说还行。他这一排,有六个人都戴着 眼镜 ,再看向前挪 了座位的 那几位 , 他们也都 戴着眼镜。戴了几十年眼镜的我,心里不好受。进一步地观察我发现,教室里坐着的六十二个学生中,有三十六个学生戴上了眼镜。

这才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还都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

下课之后,我和老师们聊起了这个事儿,深入的交谈加重了我的思虑。老师们说,现在城市里的 学生 ,有近一半是近视眼,学生每天要 上八节课 ,每天至少有五节课要用到多媒体,读书和业余生活都要大量用眼 ,几十年后 ,这些学生不知会是个什么情况。

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学生有些顾不上这些了。小学生要关注小升初,初中生要通过中考选择优质的高中教育,高中生则时刻为高考准备着。时间一天比一天紧张,心理发条 越上越紧 ,孩子的成绩成了所有人的关注点,而孩子的健康程度 却一天不 如一天 , 尤其是视力。

所以 ,得变一变 这种现状 ,给孩子们的眼睛“松松绑”了。

通过探究 学生视力 普遍下降 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课业 负担过重和缺乏体育锻炼是两大因素,而缺乏体育锻炼直接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是形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给孩子们的眼睛“松松绑”,首先要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国家统计 局针对中 小学生体 育锻炼的专项调查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半数以上的学生每天锻炼少于1小时,“小胖墩”、“豆芽菜”体形的孩子比比皆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下,教育部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 提高中小 学生的体 质健康水平, 这也体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的政策善意,而很多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也提出来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2014年10月 ,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举行了“三年600公里”活动启动仪式,该校校长向全校学生宣布: 新生入学,每个学生 都需要在 三年内完 成600公里的跑步目标。三年后,根据达标情况颁发体育毕业证书 ,“先获得体 育毕业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也就是说,“体育毕业证”是学生拿到毕业证的必要条件。

其实我们细想,这跑步计划的优势至少有三点: 三年的体育锻炼任务,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会坚持;学生在每天的跑步中建立锻炼目标,能够把锻炼变成习惯;通过跑步计 划 ,使得学校 对学生的培养, 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

可见,“三年600公里”的体育锻炼“任务”,符合学生在增强体质层面的需求, 在辅助学习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 中国教育学会白荣正教授说,希望能在全国推广这样的模式,使每日锻炼不仅帮助学生在课间放松,更对其一生有益。

但是 ,也有人对 此提出质 疑 ,全中国的学校都搞“三年600公里”,不一定能行得通。这种说法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 都要从实际出发,但是多为青少年的健康着想,想办法在文明其精神的同时也野蛮其体魄,让孩子们多一点快乐,一定是件不错的事。

篇4:给孩子们的教育

一位十七岁的女孩曾经在夏天的凌晨半夜才回家,过了几天,她的父亲约她外出喝酒,还对她说“尽量喝,爸爸会负起责任带你回家的,放心喝吧!”

那天他们一共跑了五家店吃吃喝喝,但到了最后一家时女孩已经毫无印象,她醉倒在吧台上。

事后,父亲叫了计程车带她回家。

隔天,女孩醒来,发现父亲一早就出门了,但给她留了一封信。

信里这样写道:昨晚你记得喝了多少酒而醉倒吗?一共是两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这就是你的极限,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所以才让你知道你的极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这位父亲没有用强硬的方式教育女儿,而是用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女儿好好上了一课。

的确,对于女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教育,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极限教育。父母拼尽所有富养女儿,保护她十年、二十年,但孩子不可能始终待在自己的视野里,终归要长大。长大以后,社会不会给女孩子太多试错的机会,一旦出错都会是致命的,所以女孩子需要有一个底线,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保护自己先从了解自己的极限开始。

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更需要的是有逻辑的正面管教,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指出孩子的某些可取之处。让孩子学会赏识自己,做品行更优秀的自己,这是教会男孩自我保护的一种升华。

【原载2016年第17期《意林》】

篇5:给孩子们的书目

绘本类——

“鼹鼠的故事”系列,接力出版社,目前已经出到11册一套(以前是9册一套)。有《鼹鼠做裤子》,《鼹鼠是个小画家》,《鼹鼠进城历险记》,《鼹鼠和飞船》,《鼹鼠和兔子》,《鼹鼠和朋友们》等。

这套书是同名动画片改编的,作者是捷克的米莱尔。色彩鲜明,形象可爱,字印刷得很大,适合年龄3~6,6~9,9~12岁。

“艾特熊&赛娜鼠”系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目前已经出了两辑共20册,有精装本和简装本之分。比利时嘉贝丽·文生著。《相片的故事》,《艾特生病了》,《迷宫游戏》,《小棚屋》,《约瑟芬姨妈的房间》,《一起去野餐》,《雪地里的圣诞树》,《在美术馆》等等。这套书的绘画太美了,故事虽简单但很温馨。艾特熊和赛娜鼠的关系,可以说是朋友,可以说是父女,也可以说是恋人。这套书很适合爸爸和女儿一起读。适合年龄3~99岁。

“聪明豆绘本”系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目前已经出到第四辑。我们买过第一辑和第二辑。里面《小房子变大房子》,《女巫扫帚排排坐》,《咕噜牛》,《咕噜牛小妞妞》,《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愿望树》,《乱七八糟的变色龙》,《小猪变形记》等等,都很好。适合年龄3~6,6~9,9~12岁。

“上海美影经典故事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套书种类繁多,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动画片改编的,其中著名的如《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三个和尚》,《崂山道士》,《没头脑和不高兴》,《哪吒闹海》,《金猴降妖》等。文字有注音,适合孩子自己阅读。适合年龄3~6,6~9,9~12。

《古希腊罗马神话》,15册,作家出版社,韩国人改编、绘图。

这套书的绘图风格是漫画式的,估计孩子们会喜欢(个人认为画得不算好,觉得不够古典和雅致),可以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基本风貌。适合年龄6~9,9~12,12~15岁。

《丁丁历险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比利时埃尔热的作品,22本一套,连环画。目前版本有32开本和16开本的,建议阅读16开本,32开的字太小了。适合年龄6~99。这套书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粉丝,可能男孩会更喜欢。

此外,还有一些单本不成集出版的绘本(其中很多包含在“信谊精选世纪图画书”这个系列里头,可以关注一下信谊出品的书籍。信谊好像是台湾的一个基金会),个人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有《蚯蚓的日记》(明天出版社),《猜猜我有多爱你》(明天),《爷爷一定有办法》(明天),《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金老爷买钟》(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明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接力出版社),《爱心树》(南海出版社),《驴小弟变石头》(明天),《逃家小兔》(明天)等。适合年龄3~6,6~9,9~12。

“彼得兔的世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5册一套(简装),32开,中英文对照。但这个版本出得比较早,现在很少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有12册一套的《彼得兔的故事》,12开,是把5册的故事分开成册,内容跟图片应该是一样的,但译本如何,因为没看过不敢说。福建少儿版的没有英文原文,只有中文。

“巴巴爸爸”系列,法国人原作,德国人将它制成动画片,在美国首播,立即引起轰动。接力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了两辑共10册。包括《巴巴爸爸建新家》,《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巴巴爸爸的诞生》,《巴巴爸爸回到地球》等等,适合年龄3~6,6~9岁。

科普类书籍——

“神奇校车”系列。目前出了三辑,第一辑10册,第二辑6册,第三辑8册。一辑比一辑开本小,一辑比一辑文字多,所以可以从第一辑开始看。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热销书籍。第一辑适合年龄3~6,6~9,9~12,第二辑6~9,9~12,12~15,第三辑6~9,9~12,12~15。

“启发DO科学”系列,日本朝日新闻社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出了二辑20册。适合年龄6~9,9~12。

“穿越时空”系列12册。

娱乐类书籍——

见到的最好的迷宫书两种,一种是英国引进的《金字塔的秘密》等三本,作者葛拉汉·怀特。我手中的版本是北京出版社的,现在浙江教育出版社重出了(书名分别是《破译金字塔密码》,《探寻海盗宝藏》,《逃脱古堡地牢》)。画面逼真,清晰,比国内那些粗制滥造的迷宫书不知强哪里去了,而且还有很多知识点。非常棒的迷宫益智书。适合年龄3~6,6~9。

另一套是澳大利亚引进的,安徽少儿出版社的迷宫书,作者罗尔夫·海曼因,《超级智力迷宫》,《超级认知迷宫》,《超级宇宙迷宫》,《超级游戏迷宫》等6本。不是简单的迷宫,还有很多数学、逻辑、几何方面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好玩,而且很便宜,才8块钱一本,16开全彩的。适合年龄3~6(其中部分内容),6~9,9~12。

文字书——

“晴天有时下猪”系列,6本,21世纪出版社。日本人矢玉四郎的作品。《晴天,有时下猪》,《我有时是猪》,《明天是猪日》,《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搬家机器人》,《梦里来的梦孩儿》。风格另类的图画书,可以用荒诞不经来形容,想像力极为丰富。个人对它评价很高,会让孩子看得乐不可支。听说后来出了本《晴天有时下章鱼》,还没看过。适合年龄6~99。

米切尔·恩德作品。其中适合孩子看的有《永远讲不完的童话》(21世纪出版社,14篇童话组成的短篇童话故事集。作者另有一本长篇小说《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两书是不同的),《火车头大旅行》(21世纪出版社),《十三海盗》(21世纪出版社)。适合年龄6~9,9~12,12~15。恩德另外的名著还有《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这两本大约得小学高年级才能阅读。

彩乌鸦系列。这个系列的书都是德国作家写的,21世纪出版社,目前出了20本。其中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有《兰心的秘密》,《香草女巫》,《小幽灵》,《跑猪噜噜》,《小水精》,《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适合年龄9岁以上。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新蕾出版社,目前已出至59册以上(不断更新中),是世界历年获奖儿童作品汇编。陆陆续续买过一些,但还没开始给陈垚看。估计总要到小学高年级才会看吧。

儿童文学名著,比如《绿野仙踪》、《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等等,作为名著,也都看过。家里有一套上世纪80年代新蕾出版社出的世界童话名著文库,12册一套,分国家汇编了最经典的儿童文学,也选过一些念给陈垚听。比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彼得·潘》,《龙子太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穆克》(豪夫著)等。这些作品现在大多有单行本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世界畅销儿童文学名著”系列,可以关注一下。

篇6:元旦送给孩子们的诗歌

【生】每当我踏着晨光走进令人心驰神往的课堂,一种无以言状的激动在我全身荡漾。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爱着我的学校,我的班级,我的老师们。我喜欢每一个方块字,每一个英语单词,每一个方程式,每一块陆地和海洋。在知识的迷宫里我们品味着创造的乐趣,我们探索着真理,我们寻求着梦想,和太阳一起出发,我们要创造人生的辉煌。

【师】每当我踏着星光离开校园,回头凝望,那不夜的灯火啊,竟和天上的星星一同闪亮。【生】每当我踏着星光离开课堂,回头凝望,每张课桌上都留下我们奋斗的诗行。【师】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簇拥在我的身旁,我收获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当一封封贺信雪片般飞来,一种圣洁的幸福在我心底流淌。我不是巨人,但我愿让我的学生们能够站在我的肩上。在校园这块沃土上,有孩子们真诚而期待的目光,有家长们真挚而热切的期望,让我们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老师能够做到的,就是为你们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生】老师,您常说,是花儿就让她尽情绽放,是鸟儿就让她展翅高翔。在学校,我们完善了人格,张扬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到放飞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双搏击长空的翅膀,但不管飞到哪里,您都是我们最牵挂、最景仰的亲人;校园,永远都是我们最魂牵梦绕的地方。【师】六年的光阴,弹指一挥,流动的是一批批学生,不变的是我们的责任和期盼。桃李满天下,是我们不变的夙愿。

【生】六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们徜徉在知识的殿堂,聆听着您谆谆的教诲;您播撒着汗水,我们收获了希望。【师】我们期待十年后 【生】我们期待二十年后 【师】我们期待大家的不断成长 【生】我们期待老师的笑容和赞赏

篇7: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你们好!提笔祝你们身体健康。

对于你们不幸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同时,对你们表示深切的问候。

我与你们相隔千里,我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了解你们的情况。此时,我多想飞到你们的身边,看望你们,与你们一起度过难关。但我想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也是一位山区的孩子,但我会在这边默默为你们祈祷、为你们祝福、为你们加油。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都感到措手不及,但你们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勇敢,勇敢地面对困难。天灾是谁也预测不到的谁也无法逃避的。灾难已经发生,已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正视现实。因为现实没有人可以真正逃避,面对的是早晚间的事,我们别无选择。不要怕困难,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你们,帮助着你们。因为我们与你们是血脉相连的,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我们中国人是生生不息的、最勇敢、最坚强的。我相信天地无情人有情,人性的光辉足以战胜人心的阴影,我相信有中国人民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勇敢地活下去。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实在不行就转个弯,一切又会是阳光满地,充满希望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困难和逆境,先贤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要学会安慰自己的心灵。命运与选择,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只能选择健康、平安、,选择愉快的活着。我们的选择,不单单是为我们自己,还为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为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民族。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选择坚强,坚强地活下去,带着自己的梦想,在未来的时光里不断追寻,飞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支撑起理想的信念,我相信在你的生命中,经历了这么大的磨难,你们会更勇敢,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活得更美好。

若干年后,如果我与你们相遇,你们一定是最棒的!

远方的我祝福你们:

亲爱的朋友们,我的兄弟姐妹们,你们一定要加油哦,要勇敢、要坚强!

你的朋友:周峰

篇8:给孩子展望诗歌之翼

一、预设情境, 引入诗歌场域

人类所有当前的生活学习都是基于大自然.“Seasons of the year”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春季气温回暖, 万物复苏;夏天炎热;秋季收获;冬季寒冷, 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这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本课内容也能引发学生对自然变化的兴趣, 延伸到后面对天气状况等知识的学习.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课堂导入时, 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呈现关于与该诗歌相关的英文歌曲Four seasons.在声、光、影交织的情境中, 学生初步感受四个季节各自显著特征:春雨, 夏热, 秋叶, 冬雪.学生自身已有关于季节知识被唤醒, 学生心中的爱被富有魅力的自然场景点燃, 这为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季节诗歌做好了认知情感上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 教师呈现最能代表四个季节特征的课本中图片.初二的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童心未泯, 色彩鲜艳的图片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四季图片的帮助下, 学生乐意复习welcome to the unit, 谈论喜欢的季节, 自然过渡到谈论在各个季节开展的活动.教师通过精心预设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考.学生由图入诗, 从而进入诗歌语境.

二、初涉诗歌, 体验诗歌之意

在整体呈现教学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自读诗歌, 找出理解有困难或未学过的新内容,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 不是单纯按教师“教案剧本”操纵的传声筒.学生提出疑难点时可以训练学生自学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当堂质疑的勇气.因为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能在其他学生的眼里不是困难, 但他仍能不耻下问, 勇敢地提出, 值得教师鼓励.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场板书, 及时解释.这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的尊重, 也暗示了板书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们上课点点鼠标, 放几张幻灯片时, 不能遗忘黑板这块主阵地.幻灯片上的内容会随着鼠标点击逐步消失, 而黑板的内容能相对长时保留, 并且老师一边读一边拼写单词时候, 学生注视着, 无意识地记住所写内容如sweet memories的拼写.

当有学生提出shadow时, 执教的老师没有利用多媒体直接出现与shadow相关联的图片或中文含义.她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 一边画一边用英文解释该单词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图解的帮助下, 利用已有的英语语言词汇理解新单词, 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这也考验了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机智.学生开放式提问内容广泛杂乱, 教师需要很强大的教学智慧才能及时应对, 当场解决, 并随机归纳本课的语言知识重点.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放开后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快乐时也会感染老师的教学情绪, 师生共同提升课堂幸福指数.

三、品味诗歌, 感受语言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 需要吟诵品味的.Seasons of the year中长句与短句有机结合, 一张一弛, 使诗歌语言富有变化.在跟读磁带时,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句因轻重音节以及朗读速度快慢带来的节奏感, 并在诗末单词中找出rhyming words, 如第一段中的韵脚snow和grow、away和day;第二段中韵脚bright和kite、flowers和showers等.学生既可以练习单词发音也初步了解英文诗歌的基本格式, 感受到英语诗歌的节奏之美在哪里.

学生有韵律地细细品味诗句.如:“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y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hide”一词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 富有美感.这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等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Farmers work to harvest crops”简单的单词蕴含着春华秋实的朴素真理.“As the days are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s.”描写了一种冬季白日渐短, 气温下降的自然现象.它为Integrated skill学习气温变化埋下伏笔.整篇诗歌开头“Winter days are full of snow”, 以“Winter days are full of snow”收尾, 前后遥相呼应, 自然发出感叹“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最后一句点睛之笔, 道破四季轮回、时光流逝的感悟.意味深远, 隽永流长.

如果诗歌是写意画, 那散文就是纤毛毕现的工笔画了.课本后的练习就是与这首英文诗歌同名的散文, 也可以说它是对诗歌解释或同样情节的具体描述.执教者整合教学资源, 将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诗歌内容, 完成短文的缺词填空.这既可以巩固所学重点词汇, 也能帮助学生对诗歌更好地理解, 体味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在散文直白描述的帮助下, 学生能丰富立体空间想象, 积累生活经验.诗歌与散文相互交织, 互为补充.同样的意境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英语语言形式对英语语言产生领悟, 直觉性的语感养成.学生带着情感朗诵诗歌, 品味长短句转换节奏中, 诗人传递的情感, 感受诗歌语言的意境美.

四、拓宽视野, 欣赏诗歌之魂

教师不仅依靠教材, 整合课本资源, 还立足课标, 延伸课外, 创新课堂.诗歌的格式多样, 教师挑选了由一个单词“nature”创造的藏头诗.如:

Nature

Never see it

Amazing life appear

Tell us the focus and truth

Until it pass with the wind

Reborn from the circle of life

Evaluation never stops

也可以说藏头诗是一种文字游戏, 很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将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是一个“nature”后, 学生对英语诗歌兴趣被激发.精致短小篇章, 简单的词汇却意义深远.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 家喻户晓.其中不乏描写自然的优秀诗歌, 如孟浩然的《春晓》.当屏幕出现该诗时, 学生立刻很流利地背诵出全诗, 随即教师呈现它的英文翻译.

春晓DAWN IN SPEING

孟浩然 (689-740) Meng Haoran (689-740)

春眠不觉晓, Dawn was missed in a good sleep in spring;

处处闻啼鸟.Everywhere I hear birds sing.

夜来风雨声, Overnight, the wind and rain clamored;

花落知多少?How many flowers down did they bring?

学生看到熟悉的诗歌用英文表示, 颇有兴致地跟着老师吟诵.中国古诗的仄仄平对仗工整, 英语翻译中的尾韵相应.中西方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 学生的视野在拓宽, 思维的火花在闪烁.中英语言的人文性, 交际工具性在此体现.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 同时还自觉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

五、仿写诗歌, 衍生诗歌之翼

英语诗歌的创作也许对初中生还有点困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呈现根据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仿写雾霾天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is not the way from birth to the end.

而是你站在天安门前, is when you stand in front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你却看不见毛主席.that you can’t see chairman MAO

这是网友调侃雾霾天气, 阳春白雪的诗歌被演绎成下里巴人的顺口溜.它体现了草根人民的智慧, 也呼唤了保护环境重要性.学生新奇地读着, 对创作诗歌的畏难情绪降低.在意犹未尽之时, 学生也愿意自己试着仿写.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 尝试写诗.在作诗时课堂气氛热闹, 学生写出来的句子有些押韵有些可能就是打酱油的.

如:Spring morning is a green song,

Don’t sleep too long;

Watch flowers from the window,

When we draw the trees grow;

Time is a runner,

Try to catch her,

So your study will be better.

学生想表达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思想.教师不要去过分计较学生写的句子是否符合格式或语法规则, 只要学生真真实实地写了, 做了一回诗人, 就鼓励他们运用一些表达方式和结构,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创作诗歌时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求异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不能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不妨延伸到课后并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海报, 张贴在教室墙壁上, 发挥班级的隐形教育资源.学生在课间欣赏同伴的优秀作品, 取长补短, 巩固所学内容.

可见, 诗歌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教材.它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品读诗歌时, 学会了阅读新型文本, 拓展了知识面.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教师需要提升自我修养, 整合并挖掘课内外资源, 巧设语境, 创新课堂教学.所以名师指路, 个人领悟, 拂去心中的尘, 继续耕耘.

摘要:诗歌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有利教材.在学习市公开课后,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立足新课标, 创新课堂教学.教师巧设语境, 导入诗歌, 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诗歌、研读诗歌、欣赏诗歌并尝试仿写诗歌, 最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英语,诗歌,语言,仿写

参考文献

[1] .何中坚.全新英译唐宋诗词选[M].香港:商务印书馆, 2012.

篇9:给孩子们的“营养品”

暑假对孩子来说,是难得的好时光。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时间,让孩子读到更多好书,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期《我和语文》栏目,我们请来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刘崇善老师,专门就这个问题谈谈他的看法。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人的成长指的不仅是长身体,还包括长知识、长才干,那么,这时又需要什么样的“营养品”呢?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对于成长时期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并不局限于日常学习用的语文、数学以及相关的教辅书,还包括必须阅读的大量的课外读物。可是,许多家长常常是顾此失彼,甚至并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以致养成孩子“偏食”的习惯,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为什么说必须要有课外阅读呢?很多人都认为学生只需注意学好各门功课,不必再顾及其他,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单就长知识而言,我们需要的远不止于语文、数学等课本上的知识,学校的学习课程仅仅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生的道路很长,需要的知识也很多,惟有请教书籍才可以获得,即使是专家、学者,也都要从书中汲取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积累知识,还会帮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其实,课外阅读是一种最好的休闲,问题是让孩子读什么书,怎样去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家长们不是一味地强调“益智类”“知识类”“试题类”的书,强迫孩子去阅读,以致引起他们对阅读的厌恶,而是从培养阅读兴趣着手,按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课外读物,阅读决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相反的,倒确实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古罗马的塞涅卡就说:“读书能滋补人的头脑,虽然读书也是学习,但它能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什么样的课外书,并不完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如果强求孩子读书,将会影响其阅读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和保护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也决不等于对他们的阅读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既要让他们远离那些内容不正确、不健康的书籍,又要引导他们从仅满足于“好玩”“轻松”的书籍中走出来,多读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当然,这里指的好书,除了优秀文学作品以外,也包括政治、军事、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书。正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的,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除了要了解阅读的好处,并以中外名人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事例给以启发外,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选择阅读的书籍,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自己爱好的书籍的需求,比如童话作品。爱好幻想是孩子的天性,童话富于幻想,它赞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鲜明的是非观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从阅读习惯来说,故事性强、情节紧凑、语言浅显、图文并茂的作品更受孩子的欢迎,而情节不吸引人、描写繁复甚至冗长、语言晦涩难懂的作品,都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和阅读习惯。

按照上述标准,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很多,即使如教育部门列举的数百种推荐书目,也很可能挂一漏万。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遴选出著名儿童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或新作,以及世界各国一些重大奖项中的获奖作品。照此办法,可从这范围内选择其他作家或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这些都是孩子应该阅读的作品。

篇10: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大家升入四年级开学那天的情景还在眼前晃动,转眼半学期已经离我们远去。回顾半学期我们相处的过程,我有好多心里话想和大家聊聊。

孩子们,回忆去年刚接咱们班时,咱班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告诫我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们班的课堂纪律实在令老师们头痛。还记得给大家上第一课的时候,我反复告诉大家在课本的什么位置批画上什么符号,记下什么笔记,但下课后翻看同学们的课本时,还是令我大跌眼镜,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你们课本上有的一个字也没有写,有的没有批画,还有的记笔记的位置不对。也许是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你们已经给我了很大的面子,没有说话吵闹,但不会倾听是大家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说真的,我很泄气,但我却告诉自己:我既然有缘和这些孩子相识,有缘做了这些孩子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就有责任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可喜的是,整个三年级绝大多数孩子都那么用心,你们在不同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的进步。更令人骄傲的是,一年来,咱们班的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咱们班的进步让他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孩子们,这美好的回忆时常令我激动万分,因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可以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战胜自己的!

四年级了,你们长了一岁,我觉得长大了的你们一定会比去年取得更大的进步,会令所有老师再次对我们刮目相看。但宋老师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长大了的.你们不但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向下滑落。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今年教师节。头一天晚上,我通过短信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和你们,第二天是老师的节日,老师不用大家花钱买鲜花表达对谢意,只要你们能做好你们该做的每一件小事,让老师少操心,就是送给老师最珍贵的礼物。但上午放学时,我听到的却是科学老师说的“你们班的纪律太差了,根本就没法上课”。

孩子们,这是你们送给老师的礼物吗?这“礼物”也太特别了吧?宋老师当时就气急了,对着你们发了一通脾气。我告诉大家说:“这是我做老师以来过得最伤心的一个教师节。”此话一点也不为过,这确实是我最伤心的一个教师节。因为那天上午我坐在办公室里还美滋滋地在想,人都是有感情的,我真心为我的学生付出,学生一定会还我一个惊喜。可我万万没想到,我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惊喜”!那天下午虽然在家休息,但我却心情异常沉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孩子们,也许你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你们很认真地听课,学得也很不错,可在年轻老师的课堂上你们则随心所欲地放松着自己,下座位、说话、传纸条、玩玩具,好像那根本就不是课堂,而是你们的自由市场,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孩子们,这样做,是在显示你们的能耐吗?这样的“显示”有意义吗?你们浪费掉的是老师的时间吗?其他班成绩在遥遥领先,而我们班却有那么多同学不及格,你们不觉得脸红吗?你们对得起父母每天天不明就起床做饭,按时按点接送你们的辛苦吗?你忍心看着父母每天下班回到家忙完了家务还得陪着你写作业、给你检查作业,甚至重新给你“讲新课”吗?孩子们,我们本学期刚学习过一篇课文《将心比心》,读了课文,我们也都明白生活中人与人要学会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那么我们的课堂怎样才会更加和谐呢?大家不妨和老师来个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老师,你精心准备了一节又一节课走进课堂,可你的学生却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你将做何感想?假如你是父母,你的孩子如你一样让你操心,你又会是什么心情?

孩子们,宋老师觉得这学期我简直成了一个“恶婆婆”,给大家的笑脸不是很多,倒是时常对着大家发脾气。在此,我向大家道歉,今后,我会尽量克制自己,请大家监督我,如果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大家下课后马上给我指出来,我一定虚心接受。老师也给你们一些建议,你们能接受吗?

1、课堂是你们的,时间是你们的,利用好课堂,珍惜自己的时间,让有限的时间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2、尊重总是相互的,你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定会还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

3、一个优秀的班级总是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大家能做好每一次课间操,能走好每一次路队,能维护好每天的教室卫生,能用心完成每一次作业吗?

孩子们,我们不求“一日千里,但求日进一步”好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情的成功总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时刻想着自己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我们班就一定能再次成为所有老师都喜欢的班级!孩子们,不放弃就有希望,老师不会放弃你们,你们也不会放弃这个班级的,那就让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吧!

篇11: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你们好!

欢迎你们成为泡桐树中学的第一批新生!

老师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和你们说,但一时不知从哪儿说起。说老实话,由于平时带小孩的缘故,我很少弄电脑,更别说聊qq或建网站了,那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弄。

新学校,新希望,新要求!

泡桐树中学是一所新起点的高品质中学,对学生如此,对我们老师更是如此。我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我更希望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心记录下我们23班成长的点点滴滴,所以,今天下午我决定建立我们的班级博客。虽然它很粗糙,但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的23班和程老师一起见证我们每一天的成长,好吗?

请你们精选一张你们的照片上传到我的博客里吗?让全导师班的同学都能及时地了解你、认识你,好吗?如果能有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那就再好不过了!

xxx

篇12:寒假给孩子们的寄语

2、在幼儿园里,你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你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你的心还特别细,总能想到其他小朋友所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你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上课不喜欢举手发言。下学期,赶快努力改正这个缺点,好吗?

3、课堂上总能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上课思维活跃,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你做数学题总是又快又对,小脑袋非常灵活;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经常抢着上来为大家讲故事;希望你下学期加强小手的锻炼,让你的小手变得更灵活,成为一名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加油吧!

4、你喜欢玩玩具看书,还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上中班以后,老师发现你有了很多的进步。上课坐得住了,与小朋友之间有沟通了。你的模板作业总是做得又快又好你要继续加油哦!老师期待在你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好的表现。

篇13:给孩子们的诗歌

既然“熟视”, 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 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 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 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 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 发现它的价值, 只是最近的事。

这就要说到前些天我听的一节英语课了。那堂课上, 孩子们的身体是僵硬的, 眼神是茫然的, 表情是麻木的, 甚至教室里的空气也是窒息的。学过living room等单词后, 是“Let’s do”的环节:教师先通过动作让学生理解Watch TV等指令的含义, 接着他边做动作, 边发出指令, 譬如Watch TV, 要求学生说出Go to the living room。坐在我身边的孩子, 刚学的几个单词尚未掌握牢靠, 但每次回答都那么准确无误, 以至于我差点相信她已完全理解两个句子之间的联系了。我悄悄问她是如何做到的, 她不无得意地告诉我:“您难道没看见, 当老师要我们回答‘Go to the living room’时, 其实‘Watch TV’一念完, 他的鼠标就已经滑向课件中相应的图片和句子上去了。傻瓜都知道该怎样回答!”

嘿, 我真是傻瓜。她们的伎俩我真没“看见”过。多少次我也和这位同事一样, 与孩子们如此“配合”, 竟还为此自鸣得意呢!那么, 我是在哪“看见”过这个细节呢?《孩子为何失败》中, 约翰·霍特不也写过这样类似的情境吗——教师在黑板上划出三栏, 分别标明名词、形容词、动词, 然后出示一个单词, 询问学生该词的词类。学生的命中率奇高, 原因是“每当这位教师要将文字写到正确词类下时, 总是以相同的准备动作走到该词类之前, 因此, 学生可以从他站立的姿态和角度轻易地寻出蛛丝马迹, 从而说出正确答案”。

无疑, 孩子们选择的策略不是真正的学习, 而是为了应付和搪塞老师的要求而绞尽脑汁地在想诡计。这样只会让他们陷入失败。“第一, 他们不会再花心思去学习, 以致他们的疑惑永远无法解开;第二, 他们会认定在学校要做的就是欺骗、瞎猜、看老师的表

刘关军

情、找线索、从别人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除此之外, 上学再也没有别的意义了。”孩子们为什么要自掘战壕?也许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他们“害怕失败, 害怕不懂, 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他们唯一可能的选项只是“鸵鸟似的自卫”, 因为“他们以为老师知道你会做, 他就不会责备你、处罚你”, 而只要露出疑惑和恐惧的样子, 老师就会个别地指导他们, 也就是所谓的“帮助他们”, 而这样就显得比较安全——他们反而控制了老师。

遗憾的是, 身为学生之时, 我也常娴熟地使用这样的伎俩, 更深切地渴望免于恐惧的自由, 但一旦身为人师, 竟忘了这茬儿。我不仅视而不见, 也充耳不闻——我们不仅乐于或有意受骗, 习惯了受骗, 也失去了教师应有的视觉和听觉。我又想起了一个同事, 她上课时常使用“假声”, 她说的话在学生面前漂浮, 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她完全没有意识到, 她上课时就成了“老师”而不是“她自己”。她隐藏在“假声”和“假面”背后, 连自己都看不见、听不清, 又怎能从教室里所谓的喧嚷声中“听到”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出来的音响?

有必要重新检视一下教师的“假面人生”。我们在“前台”和“后台”的生活为何分裂了呢?我们的主要目标怎么就堕落为演出了呢?“除了教室, 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约翰·霍特写道, “无论是不是感到恐惧, 他们必须进去。一旦到了教室, 他们就会想办法克服他们的不自信, 保持他们脆弱的自尊, 战胜他们的恐惧心理。”而做到这些的唯一办法就是, “教育”比我们更恐惧的学生, “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 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 对学生耳提面命, 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 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教育”中暂时忘却自己, 忘却恐惧, 也就“安全”了。

不得不说, 除了教书, 我们啥也不会。我们与学科、学生甚至与自己分离, 试图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一以贯之的完美教师形象。如此, 怎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趣、令人激动的一面”, 又怎能帮助学生“感觉到这个世界是透明的, 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因为头头是道地教, 或者说试图控制孩子们的思想;因为目中无人, 不知道“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因为不了解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于唤醒, 而非恫吓, 所以课堂就沦为了一个“吞”话的地方, 教室也就变得硬邦邦、干巴巴的——师生互相忽悠, 同谋合作, 一场结果皆大欢喜而又一败涂地的“好戏”开演了。

为什么就不能告别压迫者的教育学, 在真实中生活, 并拥有一种“健康的恐惧”呢?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们毫不惧怕地自主学习, 学得乱蓬蓬的, 却又在丰富中拥有人性的秩序呢?难道就因为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人”这一“真永远”?

其实, 约翰·霍特早就用事实证明, 在场的是位有血有肉的“真人”, 把敞亮的心灵献给学生, 孩子们就会“真正知道”, 而不是“似乎知道”或者“被迫知道”——他在解释他教的班级为何更优秀, 学生们为何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时, 骄傲地写道:“我最大的作用不是发明了多好的教学方法, 而是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人。”

难的是如何看见自我, 在课堂上尊严地生活, 做一个真正的人, 进而让孩子们站成一个人。霍特的人生经历也许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 他做过许多工作, 在已经可以不把教室里的挫折当成对他权威或自我价值的威胁后, 才选择了当老师——此刻, 他看见了自己, 他相信了这个世界, 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 并相信自己可以理解这个世界, 也就把这种生活态度传染给学生, 他们因而“对世界更具信心, 也充满信任, 尽管世界让人无法理解, 但他们都坚毅地肯定自己不会被这个世界捉弄”——孩子们成为了堂堂正正的现代公民。我们当然无法复制他的人生, 但想大问题, 从小处着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互联网, 交八方友, 做多元事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做的事吧?

或者成为一个写作者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为何失败》就是作者为了向他的同事比尔·夫说明自己代他为五年级学生上课的情形, 而写下的一连串的短笺。当时的反思, 也不太成功, “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 还错失了很多明显的线索”——这大抵减轻了我们成为写作者的恐惧——但过了20多年后, 他有了更多的体会, 他“看见”了以前诸多视而不见的东西, 我们也看见了他的起点、探索和进步。他不停地写, 也就写成了一个看见自己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的“明师”。认识自我, 明见自心, 他身在课堂、意在课堂、思在课堂, 师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这大抵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吧。

当然, 即便活出自己, 但不找到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并且走向公众的话, 孩子们的失败也是会蔓延, 而是不会自动衰减的。“如果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共同带领一个班级, 照顾一班学生, 随时交换意见, 彼此讨论对学生的观察心得”, 就如约翰·霍特和比尔·夫那样实行“二对一方式”,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约翰·霍特“看见”比尔·夫, 我们“看见”约翰·霍特和我们自己那样的发现。

朱光潜先生故事中的“一个人”终于看见了他的妹妹, 于他, 于他妹妹, 甚至对于他们的母亲来说, 都是一件幸事。只是, 我们何时才能看见自己、学生, 以及人的存在呢?那时的“看见”, 还需要付出至痛的代价吗?

篇14:科幻名家给孩子们的“悄悄话”

就在今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斩获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之誉的雨果奖,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科幻是青少年读者获取知识、激发兴趣的一片重要园地,而读者年轻化正是中国科幻发展的巨大优势与空间。为此,《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特别邀请到10位著名科幻人士,与青少年朋友共同分享他们对科幻的感悟。

1. 您是如何走上科幻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哪些科幻作品对您影响颇深?如果有孩子想学着写科幻,您有什么建议?

叶永烈:在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前,那还是1959年年初,19岁的我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上二年级。当时,我刚刚走上科普创作道路,编写了第一本科普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从各大报刊及国外杂志中收集了许多科技新成就,然而罗列科技新闻太枯燥、太乏味,遭到退稿。这本书虽然没有出版,但是为了写这本书,使我熟悉了许多当时的科技新成就、新动态。1959年暑假,我写出了化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受到出版社的欢迎,并接着应邀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克服《科学珍闻三百条》一书的缺点,我决定把它写成一本科学幻想小说。我设定了一位耳聪目明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通过这样穿针引线,把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粒粒珍珠串在了一起。讲每条科学珍闻时,我不是直接讲,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幻想故事来写。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小灵通先后再版18次。我总结这本书之所以经久不衰,还是归功于当时以“大孩子”的童心写作,贴合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对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全景式展现。而且由于科普书稿的编辑经验以及偏爱童话书的阅读兴趣,使我在讲故事的同时知识基底也非常过硬,对这本书的问世非常有帮助。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各种科学设想的构建,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产生一个设定,然后用某些推理方式,把这种设定向前推导,不断推翻重来,直到推导出很震撼很有意思的故事,那就能写出来,这是我创作科幻小说的基本过程。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这是很艰难很缓慢的过程。并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写作的创意和灵感。我喜欢宏大叙事,喜欢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全景式地推进,就像克拉克的经典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一章,10亿年时间百亿光年空间在作家笔下挥就,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要进行科幻创作,就必须要有科幻的思维方式。首先,科幻作家要对宇宙的宏大有一种敬畏感,渴望用有想象力的触角,来超出有限的生活,触摸那些我们无法触及的那些很遥远、很伟大的存在。在时间上,你可以用想象力去触摸过去和未来,有这样强烈的欲望,这种渴望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状态,就是科幻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础。有了这样的精神基础,才能谈得上别的方面。

王晋康:我开始科幻创作大体有三个原因,一是偶然的原因,儿子喜欢听故事,我就想给儿子讲点故事,也因此创作了我的处女作《亚当回归》,结果获得了1993年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渐渐地,我就走上了科幻文学的创作之路。但任何成功都没有巧合,这部作品之所以能一击即中,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对科学的深厚情结,从小我就非常注重感受科学的震撼力,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着的非常精巧的秩序,我把这种对科学伟力的领悟融入我的科幻小说创作之中。另外,我对文学比较喜爱,上大学的时候也练过笔,大量阅读过国内外的文学小说,这对于我的科幻创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夏笳:我生活在理工科氛围的家庭中,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爱科学,小时候读物特别少,而《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为数不多且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我就抱着反复读,从而记住了叶永烈这个名字。后来,我知道叶永烈还写科幻,就慢慢读起了科幻,从他又读到郑文光。打开了科幻这扇大门,我渐渐爱上科幻,能找到的科幻杂志书刊都被我收集来……长大了一些,我也开始尝试编写一些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踏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

我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在我小时候,阅读就像“吃字”一样,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娱乐。然而时代不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太多信息需要获取,这些信息又良莠不齐,因此优秀的儿童科幻作品更显其可贵。

2. 您认为孩子们应该如何学习科学知识,怎样从科幻中汲取科学养分?科幻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在哪里?

吴岩:科幻对孩子们最主要的贡献是满足孩子的梦想。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世界的向往,科幻会告诉你未来是怎么样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梦想,喜欢点石成金的魔术,科幻可以将那些神奇的画面展现出来。

王晋康:我认为科幻对孩子的影响大体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比较“硬”的科幻会使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背景,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触科学。另一方面,经常接触科幻的孩子,从小就化解了对科学的疏离感,树立起对科学的爱,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由于这样的兴趣存在,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可能很大,比如有学生说过:“我就因为喜欢看《三体》,我才爱上学物理。”

周文武贝:在我所从事的科幻电影事业中,有许多科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会使青少年对很多科学现象及其内在原理产生兴趣,进而去研究,从这一层面上说,科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孩子学习科学的动力。而对于科幻作品的创作,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想象力,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广大中小学生可以尽情释放,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和元素,在这个知识结构下发挥想象,创作出一些崭新的作品。

张之路:我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科学的时候,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一种科学的思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好的科幻作品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想象是有力量的,想象力就是一种创造力!对于想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青少年,我建议要理解和注意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科幻作品既要写科学,也要写人,要记住科学也是美丽的。

3. 您认为哪些科幻题材较为适合孩子看?怎样的科幻作品更符合儿童科幻市场的定位?

杨鹏:现在的科幻市场上,适合孩子看的科幻小说还是比较少,家长们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找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孩子心理的儿童科幻书,以此来做启蒙,我现在就主要在做这件事,针对孩子的口味创作一些易读易懂的科幻读物。

当然,如果不了解儿童科幻市场,就不可能写出儿童喜欢的读物,写出来也不会畅销,所以有的时候,科幻作家要充分考察、把脉市场走向,有可能比研究科幻的专家还要了解科幻的前沿趋势。创作《校园三剑客》时,我仔细考察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阅读需求:他们渴望主动阅读,渴望扮演的不再是受教者而是能够参与和改变社会的主人;渴望他们中间出现英雄,出现他们自己的偶像;渴望超越现实。因此,我的《校园三剑客》和孩子们的这些渴望高度契合。

对于儿童科幻作品,我觉得是有一定的标准的,第一,是孩子喜欢,适合孩子读,所以我坚持读者本位的思想;第二,要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不能写老生常谈的东西;第三,还是要坚持科学精神,不要有科学上的硬伤,不要有知识点的马虎、过时或者错误;第四,一定要有文学性,有文学性的东西,才有灵性,才是活着的文字。

近年来,我一直在将自己的科幻作品推向产业化,就以《校园三剑客》系列作品为例。在我写《校园三剑客》的时候,还是个大学生,没有想得那么长远,但那时就已经开始了对科幻产业化的学习研究,随着《校园三剑客》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的作品就慢慢开始走上了除图书发行外,兼有动画片、舞台剧、广播剧、微电影、漫画改编的全方位开发之路。

4. 很多科幻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现实,您觉得科幻可以预测未来吗?

夏笳:科幻可以“预测未来”,且特别有志于把故事放在未来视野中叙写。然而,预测准确并不是它的目标,其本身的思考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不仅是那些被事实验证的才凸显其价值,有些被证明特别离谱的预测,也常常包含特别有趣的东西。虽然说现在有许多未来学家在积极地预测未来,然而未来是充满变数的,不可计算的,预测未来本身是一种思想试验,获得一个思考的乐趣是最重要的。比如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他预测的弹道角度、着落地点都和后来的火箭发射非常相似,然而他预测的大炮发射是美中不足的,但他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或者知识不够才预测失误,而是一方面考虑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当时军事俱乐部滥用大炮的讽刺,他用最有趣的载体展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是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的不同之处。因此,科幻可以“预测未来”,但并不是预测对了才是好科幻。

刘兴诗:我认为真正科学性很强的科幻作品,是具有预见性的。我是学地质学出身的,曾考察过七八百个洞穴,其中涉及很多地下瀑布,我的第一篇科幻作品《地下水电站》(1961年)讲的就是利用地下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的故事。我的另一篇作品《北方的云》(1962年)是国内最早的气象科幻作品。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浑善达克沙漠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我当时就预测它的起沙有可能对北京造成影响,会产生雾霾。

杨鹏:我认为科幻作家谈不上能预测未来,只不过比别人多了解一点知识,比如我在写电脑科幻的时候,那时好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不知道电脑是干什么用的,而科幻作家可能只是掌握了比较前沿的科学资料,这是科幻作家预测未来的一个基本点。由于现代科技比较发达,给我们留出的预测未来的可能性不太大了。像一百多年前的科幻作家,很多预测都变成了现实,那是因为他们把想象力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预测出冷冻术、潜艇等五花八门的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我觉得科幻作家“预测”未来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占有资料、信息,站在别的科学家高瞻远瞩的基础上预测;二是要有超常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 作为一名资深科幻编辑,您怎么筛选适合读者口味的科幻读物?

上一篇: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爱心义演主持词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