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24-06-21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通用8篇)

篇1: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稻田高密度泥鳅养殖技术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在稻田中呈土黄色,其生长水温为15-34度,最适生长水温为24-30度。当水温降到5-6度以下或高于35-36度时,它便潜入泥中10-30厘米泥层进行休眠。

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种放养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饲养管理

一、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二、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三、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四、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五、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捕捞方法

一是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度左右,泥鳅爱活动时进行;二是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三是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稻田泥鳅的捕捞新法

1、网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2、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香饵诱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4、笼捕法:是采用须笼或鳝笼捕捞(具体内容见工具捕捞法)。

5、药物驱捕法:通常使用的药物为茶粕(亦称茶枯、茶饼,是榨油后的残存物,存放时间不超过2年),每亩稻田用量5-6公斤。将药物烘烧3-5分钟后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团,松手散开),3-5小时后方可使用。

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面积0.5-1平方米。面积大的稻田中央也应设置鱼巢。

施药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药外,稻田各处须均匀地泼洒药液。施药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泥堆鱼巢。

施药后的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围一圈拦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直接上市,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鳅继续留田养殖。若留田养殖需注入5厘米左右深的新水,有条件的可移至他处暂养,7天左右待田中药性消失后,再转入稻田中饲养。此法简便易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须控制用药量)。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药液要随配随用;其次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药一定要均匀地全田泼洒(鱼巢除外);此外鱼巢巢面必须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鳅时间最好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无集鱼坑、溜的;若稻田中有集鱼坑、溜,则可不在集鱼坑、溜中施药,并用木板将坑、溜围住,以防泥鳅进入。

怎样巧捕泥鳅

仲春后直到中秋,正是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作业时,先清除水中的障碍物,尤其是专门设置的食场木桩等,然后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较高。

袋捕

此法是根据泥鳅喜欢寻觅水草、树根等隐蔽物栖息、寻食的习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内放破网片、树叶、水草等,并放入诱饵,放在水中诱泥鳅入内,定时提起袋子捕获泥鳅。此法多用在稻田内捕捉泥鳅。

选择晴朗天气,先将稻田中鱼溜、水沟中的水慢慢放完,待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回鱼溜、水沟,同时将捕鳅袋放入鱼溜中。袋内放些树叶、水草等,使其鼓起,并放入饵料。饵料由炒熟的米糠、麦麸、蚕蛹粉、鱼粉等与等量的泥土或腐殖土混合后做成粉团并晾干,也可用聚乙稀网布包裹饵料。作业时,把饵料包面团放入袋内,泥鳅到袋内觅食,就能捕捉到。这种方法宜在4~5月份作业,以白天为好。8月至入冬前捕,应在夜晚放袋,翌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取出,效果较佳。如无麻袋,也可把草席剪成60厘米长、30厘米宽,将饵料团或包置于草席上,并把草席两端扎紧,中间轻轻围起,然后放入稻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捕放些杂草等物,泥鳅会到草席内摄食,同样也能捕到大量泥鳅。

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

此法需注意:

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干塘捕捉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泥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厘米、深25~30厘米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得捕一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池鳅。

稻田排干水捕捉泥鳅

一般在深秋水稻成熟或收割后进行。稻田内的水,可分两次缓慢排干。第一次排水让稻田表面露出,泥鳅则会游到鱼沟或鱼溜内栖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后1~2天进行,主要排放鱼沟、鱼溜中的水。当泥鳅集中在鱼溜、鱼沟时,先用抄网将其捕起,再用铁丝制成的抄网连泥一并捞起,挑出泥鳅放入容器,最后还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尽稻田中的泥鳅。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一、气泡病

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

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三、赤皮病

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

2、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ppm,每3天1次。

四、水霉病

1、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行为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2、防治方法:尽量避免鱼体受伤。(1)苗种下塘前用0.3ppm的灭毒净或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2)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五、烂鳍病

1、主要症状: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停止摄食导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2、防治方法: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六、打印病

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

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七、车轮虫病

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

八、三代虫病

1、主要症状: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月~6月,对幼苗危害较大。

2、防治方法: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浓度为20ppm,浸洗时间15分钟~25分钟。

九、侧殖吸虫病

俗称的“闭口病”即是侧殖虫病,被感染泥鳅生长停滞,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部位,肠内无食。

防治方法:清塘,彻底消毒;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

6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赤皮病

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

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

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

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四、寄生虫病

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

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

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导致气泡病。病鳅肠中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

发病重池,可用浓度为1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或加入新鲜水体。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六、敌害生物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

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

2.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

3.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篇2: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在稻田里经常钻进泥中活动,能够疏松田泥,利于有机肥的快速分解,有效地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稻田中的许多杂草种子、害虫及其卵粒都是泥鳅的良好饵料,所以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相互促进,达到稻、鳅双丰收。

1、稻田及水稻品种的选择。稻田要求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稻田面积宜小不宜大。水稻品种要求抗病、耐肥、抗倒伏,单季中、晚稻比较适合。直播或者插秧均可。

2、田间沟渠的开挖。鱼沟的设置解决了种稻和养殖泥鳅的矛盾,鱼沟是泥鳅游向田块的主要通道,可使泥鳅在稻田施肥、施药等操作时有躲避场所。开沟面积至少占稻田的5%,做到沟沟相通,不留死角。鱼沟在栽种前后开挖,深宽各0.4米,结合环沟的开挖,可以根据田块的大小最后鱼沟开成“田”字形或者“井”字形。在栽秧田块中开沟时,可将沟上的秧苗分别移向左右两行,做到减行不减株,利用边行优势保持水稻产量。环沟宽2米深1.5米,开挖环沟的土用来加固田埂。

3、设置防逃网。用宽幅为1.5米的7目聚氯乙烯网片做防逃网,防逃网紧靠四周田埂,至少下埋0.4-0.5米,用木桩、毛竹、铁丝固定。

4、设置拦鱼栅。建成弯拱形。进水口凸面朝外,出水口凸面朝内。拦鱼栅的设置与防逃网一样,可与防逃网同时施工。

5、苗种投放。时间每年的6月底、7月初雨季到来时,天然野生泥鳅苗种被大量捕捞上市,这时的泥鳅价格在一年当中最便宜,要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及时收购。人工苗种在水稻返青后投放。

品种选择本地泥鳅有几个常见品种,针对韩国市场应该选择大鳞副泥鳅进 1

行养殖,大鳞副泥鳅就是黄板鳅、扁鳅。养殖真泥鳅可供应国内市场,真泥鳅又叫泥鳅、圆鳅、青鳅。

规格选择同一田块应该选择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种,这样便于日后的管理。用泥鳅筛非常方便就可以把泥鳅按规格分开。

泥鳅体质的选择要求泥鳅体表光滑,色泽正常,无病斑,无畸形,肥满。除去烂头、烂嘴、白斑、红斑、抽筋、肚皮上翻、游动无力、容易被捕捉的泥鳅。

具体操作方法:把泥鳅放置在泥鳅专用筐中,用水激的方法刺激泥鳅,泥鳅就会上下钻动,健康的泥鳅会钻到下面,体弱无力者在上面,其他小鱼小虾、杂质也会在上面,这时用小盆在泥鳅表层把不健康泥鳅和杂质舀去就可以了,剩下的泥鳅再次进行人工挑选即可。

投放量收购的野生苗种每亩投放75-100公斤,投放规格为体长5厘米的人工苗种每亩4万尾,40公斤左右。

泥鳅苗种的运输用泥鳅专用箱运输,每只箱子存放泥鳅苗种10公斤,加水8-10公斤,用板车送到稻田。路程较远的要求降温运输,确保泥鳅成活。

6、泥鳅苗种的消毒。经过人工的挑选后,要及时进行消毒,药物一般选择高效低毒消毒剂,用聚维酮碘较为安全,10%聚维酮碘溶液用0.35ppm的药液中消毒5分钟后及时下塘。

7、日常管理。巡塘投放的第二天开始,就要沿稻田四周查看,及时捞取病死泥鳅,防止其腐烂影响稻田水质,传染病害。以后每天坚持巡塘,注意泥鳅的活动、摄食等情况,观察防逃网外有无泥鳅外逃,发现有要及时检查、修复防逃网;根据剩饵情况调整下次投饵量。

消毒第三天就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时,浓度取

0.25ppm,使用强氯精其浓度为0.35ppm,两种药物也可交替使用,其效果更好,一天一次,一般三天一个疗程。

投喂投放后第三天开始进行投喂,每亩水面每天投喂一次,用料1-2公斤即可,时间: 18:00。经过7-10天驯化,泥鳅基本都能稻水沟里进摄食时,加大饲料量,1一2小时后没有剩余为准。饲料用泥鳅专用全价饲料,也可自己配制。稻田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可以不投饵也能有一定的产量。

8、稻田的管理。按照一般的管理方法即可,在施肥时注意要少量多次进行,不能对泥鳅造成伤害,施肥原则:重施基肥,少施追肥。每次追肥用量为:尿素10公斤以下,过磷酸钙12公斤以下。水稻用要应该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为了防止伤害泥鳅,采取分片施药的办法进行。

篇3:稻田精养泥鳅技术

1 稻田的选择

1.1 水源

水源充足, 大雨不淹, 水质清新, 没有污染。

1.2 土壤

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粘土为好, 沙土最差。

1.3 面积

1333 m2左右为宜, 便于修建工程。

2 稻田养殖泥鳅田间工程

2.1 田埂及进出水口的加固

为防止泥鳅鱼逃遁, 需要对田埂进行加高, 40~50cm, 宽30cm左右, 垒实;进出水口对角设置, 地基要夯实, 铺上一层砖后, 上置40cm左右的水泥管, 用水泥砂石砌成, 用两层沙布网片密封水管两侧或者制成栏鱼网, 放在水口处, 加固按牢。

2.2 鱼沟和鱼溜的开挖

在距田埂2~3m处挖一条围田沟, 深、宽为50~80cm, 作为鱼沟;在靠近进、出水口处, 将鱼沟加宽、加深, 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1%左右, 深度以放干田中水后, 溜内能保持50 cm以上水为宜。在溜的上方设置棚架, 栽种瓜豆、葡萄等作物, 夏季降温避暑。鱼沟、鱼溜约占稻田总面积的5~8%。

2.3 防逃设施

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 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 埋入地下10cm。防止泥鳅鱼逃出。

3 日常管理

3.1 稻田清田消毒

3.1.1 每100m2用漂白粉40g, 加水后均匀泼洒, 10天后放试水鱼, 药力消失后, 放入鱼苗;

3.1.2 每100m2用石灰3kg左右化水遍洒, 10天后注水施肥培育水质, 10天后可放鱼苗。每667m2放2万尾, 规格每尾3cm鳅苗。

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 每667m2施鸡、猪粪250kg, 繁殖天然饵料, 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 稻田每隔15天鸡、猪粪25kg/667m2;

饵料:利用专制的泥鳅鱼饲料 (粗蛋白质含量40%) , 每天投饲一次, 最好在下午5~7时投喂。饲料加水揉成食物团, 投喂在鱼沟、鱼溜内。投饲量大致是:10~15℃时, 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1%左右;水温16~22℃时, 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左右;水温23~30℃时, 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3~5%左右;水温超过31℃或低于10℃时则停止投饲。

4 稻田用药

在使用药物防治病害时, 必需严格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同时还要注意施药的方法。例如防治稻瘟病可用托津布;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岗霉素;防治螟虫、卷叶虫可用杀虫双;防治稻飞虱、叶蝉可用叶蝉散、甲胺磷等, 千万不可施用呋喃丹、五氯酚钠、混合粉、毒杀酚等药物。在使用方法上, 也不宜喷粉、撒毒土、浇泼, 只宜喷雾, 最好在露水未干时喷施, 并要严格掌握用药量, 施药后应立即灌上深水, 禁止人、禽入田搅动水体。

5 捕捞

收获前停食一天, 利用泥鳅鱼的溯水习性, 用须笼冲水捕捞泥鳅。捕捞时, 笼内元需放诱饵, 将笼布设在进水口处, 笼口顺水流方向, 泥鳅溯水时就会游人笼内而被捕获。一般半小时至1小时收获一次, 取出泥鳅, 重新布笼。晚上的捕捞效果比白天好。连捕几个晚上, 起捕率达80%以上, 捕获泥鳅的质量好。

6 效益分析

成本费:平均每667m2苗种费200元, 人工费300元, 饲料费720,

其它费用100元, 合计:1320.00元。

产值:110kg×16.00元/kg=1760.00元。

利润:1760-1320=440.00元/667m2

7 小结

7.1 通过试验

稻田精养泥鳅, 充分利用了稻田水质条件, 通过增加外源饲料, 发挥了泥鳅鱼生长潜力, 增加了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

7.2 通过加强防逃设施

减少了泥鳅鱼外逃;简便的捕捞方法, 增加了回捕率, 保证了养殖成果。

7.3 稻田精养泥鳅鱼具有

方法简单, 投资少, 易于推广, 为池塘、网箱大规模养殖, 提供了优良的苗种。

摘要:本文采用特制的泥鳅鱼饲料配方, 在稻田中进行人工精养, 通过120天的养殖, 获亩泥鳅鱼110公斤, 平均规格6克, 亩效益达440.00元。

关键词:泥鳅,稻田精养,技术

参考文献

[1]房启珍, 何人.泥鳅稻田精养技术[J].安徽农业, 2001 (8) .

篇4:稻田养殖泥鳅技术措施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不漏水的田块。养殖前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为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形。也可沿田埂挖成“口”字形,呈中间高四周底的池形结构。水面面积占田块面积的比例可多可少,但最好不要少于15%。

二、防逃设施设置

田边四周用40目密网围成一圈,高出地面约50厘米,并埋入土中20厘米,用作防逃。同时也可防止青蛙、蛇等敌害生物的侵入。

养殖前一个星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清塘,并且每667平方米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100~200公斤。

三、苗种放养

每年的5、6月份,选择3~5厘米长、体质健壮、运动能力强、大小整齐的苗种,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5万~10万尾。放苗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放养前要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5%食盐水浸洗消毒5分钟。

四、养殖管理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也可投喂配合饲料,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黏性饵,置于盘中沉到离池底3~5厘米处的食台上。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6%。

夏秋高温季节每7~10天加换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40厘米。

要求做好巡塘工作。每日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观察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生长情况;及时查看饵料投喂后的摄食状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逃逸。特别是在汛期,要严密关注降雨,经常整修加固田埂。防逃设施有损坏要及时修补。

在养泥鳅稻田防病治虫时,要正确选用对症农药,掌握施药浓度、时间和方法,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施药时,一般粉剂在早上有露水时施,乳剂或水剂在露水干后施。施药后及时换水。

五、病害防治

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每15~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每月使用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0.4%添加量制成药饵,连喂3~5天。

六、捕捞

1.冲水捕捞。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所以会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将泥鳅捕获。

篇5: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健康养殖是促进泥鳅健康和恢复鳅鱼健康,从而提高养殖成活率、产量和保证其产品质量为目的的养殖。养殖管理措施将随着泥鳅健康的动态变化而变化,或者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做调整,大体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场址合适。养殖场选址要符合公共卫生要求,远离交通要道、工业区、居住区和污染区,场区内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要求,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有机腐败产物。

(2)环境舒适。要给泥鳅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营养平衡。泥鳅日粮组成要多样,按需要配齐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要素,不能在饲料中添加有害泥鳅质量安全的物质和禁用药物等。

(4)饲料安全。饲料要品质优良,无污染、无霉变。含有天然毒素的饲料,必须经过脱毒处理,还要控制用量。剩料要及时清理,防止腐败变质。禁止直接使用各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禽粪肥。严禁使用各种违禁药物和添加剂。

(5)预防病害。科学制订免疫程序,选用合适的药物,定期监测水体变化和泥鳅活动状况、快速早期诊断疫病。

(6)谨慎消毒。要充分考虑到消毒剂对泥鳅可能带来的损害,保证消毒过程和消毒前后不会给泥鳅带来过大的应激。

(7)操作规范。在环境改造、日常管理、转运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泥鳅生命本能需求,实施最佳的饲养制度和管理措施。

(8)控制污染。养殖场粪便、垃圾、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和氮、磷等,若直接排入外界,会严重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危害生态平衡,必须顾及对环境的影响,不但要对粪便、污水进行恰当的处理,还要注意通过调整日粮结构,减轻污染物的排泄。

(9)制度规范。建立定期巡查、封闭管理和生产档案制度。

篇6:泥鳅池塘养殖新技术

1、池塘改造

将稻田开挖成0.8-1m深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水深0.6~0.8米,池壁夯实无渗漏。沿池四周用40目网绢围住,网片下埋30厘米,上端高出最高水位30cm,用木桩或水泥柱将网绢上下纲的绳子固定,其下端插入泥中50厘米,上端与池边相距30厘米,使池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也可有效地防止泥鳅钻泥和敌害生物侵入。设臵独立的进排水口,进水口为直径16厘米的PVC管,并高出水面25厘米,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要求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无污染。配备电力、机井等配套设施。

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2.1 池塘清整

4月初,清整鳅池,进水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80-120kg,浸水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者每亩按照水体使用2~3ppm的二氧化氯或者溴氯海因充分浸泡池塘,持续48小时后,将池水排净。

2.2肥水

放苗前10-15天,进水30~40厘米,使用益生素1公斤/亩,培养有益菌群。使用肥水素1公斤/亩,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经过10~15天的肥水调理,即可准备放苗。

3、泥鳅苗放养

泥鳅苗放养时间在4月下旬~5月份,每亩放养规格5克苗种1000斤。

苗种来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天,剔除死、病、伤个体,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

鳅苗入池前用,用3-5%的食盐水药浴10分钟,或用20mg/L-30mg/L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浸浴10-20分钟。

4、饵料投喂

4.1饲料选择 饲料全部使用无公害全价泥鳅专用料,粗蛋白含量在35%以上。

4.2日投饵次数 4-5月份,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1-2%,6月份以后,每天投喂3次,日投饵量为2-4%。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一般投饵量在1小时内吃完为宜。

5日常管理

5.1巡塘与记录 每天早晚巡塘2次,及时捞出病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泥鳅善逃,勤检查进、排水的滤网是否破损,破损要及时更换;泥鳅的敌害生物有肉食性鱼类、蛇、田鼠、蛙类、及水鸟,发现有敌害生物侵入要及时清除,确保泥鳅正常生长。每天做好养殖生产记录。

5.2水质调节 水质的好坏对泥鳅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夏秋季节,泥鳅摄食旺盛,排泄量大,导致水体内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对泥鳅构成较大的威胁,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在夏秋季节,经常向池塘加注新水是改良池塘环境、保持良好水质的简单有效方法。

一般在养殖初期,每半个月向池塘换水10厘米,6-9月份每10天换水一次。养殖初期保持水位在30-40厘米,高温季节可加到50-60厘米。具体换水时间,还应根据池水肥度、泥鳅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6、疾病防治

对于泥鳅的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1益生菌调控水质 养成期间,每10~15天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环境。剂量一般按池塘水深1米水体推算,首次施用益生素数量为1公斤/亩,以后每 10~15 天0.3 公斤/亩。

6.2益生菌改善对泥鳅体质 泥鳅养成期间,定期在饵料中添加EM菌等益生菌混合投喂,增强泥鳅体质,提高泥鳅

免疫力。

7、收获

篇7:泥鳅鱼养殖方法

池塘养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

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 。 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

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池塘混养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

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 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

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

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

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 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稻田养殖

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

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

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

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庭院养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废弃池塘、低洼地等进行修正、改建,发展庭院养鳅,实践证明,它具有方法简单、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饲养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现将庭院养殖泥鳅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鳅池建设

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方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

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二、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施用10kg/亩~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cm~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尾/平方米~8尾/平方米的鲫鱼。

三、饲料投喂

泥鳅养殖(3)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小时~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四、水质调控

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 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五、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六、病害防治

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七、捕捞

篇8:稻田养殖泥鳅的管理要点

1 稻田选择

用来养泥鳅稻田一般要求是:交通便利, 进、排水方便, 水质清新、无污染, 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 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 面积在5×667 m2左右为宜。

2 田间工程

2.1 环沟

栽秧前, 在田块四周离田埂1 m左右的地方挖环沟, 横截面为梯形, 上口宽1 m, 下口宽50 cm, 沟深50 cm。

2.2 田间沟

在田中每隔30 m开挖的垂直于田块长边且与环沟相通的沟, 沟宽与沟深均为50 cm。机插秧的地区, 田间沟可以在水稻移栽大田以后再进行人工开沟, 人工栽秧的地方可以与环沟一起开挖。

2.3 防逃围网

由于泥鳅有逆水游行的特性, 非常善逃, 因此, 在生产中, 除了在进、出水口要用密眼塑料网片捆扎外, 还要沿着田埂四周的内侧用密眼塑料网片建防护墙, 下部埋入土中20 cm, 上部高出田埂50~60cm, 网片每隔1.5 m用木桩或竹竿固定。

3 水稻移栽

3.1 稻种选择

选择适宜淮安市生长的矮杆、抗病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晚熟品种作为稻田养殖的品种。

3.2 施足基肥

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基肥, 尽量不施追肥, 以免引起肥害。一般地, 每667 m2施腐熟的农家肥1 000~1 500 kg加水稻专用复合肥50 kg (氮、磷、钾的含量为13∶7∶5) 、硫酸锌2 kg。

3.3 合理密植

水稻栽插密度没有统一的标准, 随地区、品种的不同会有所不同, 但每块地的正常亩产量是一定的, 水稻基本苗也是一定的, 为保证基本苗不减少 (因开沟种植面积减少10%左右) , 手工栽插的地方建议采取“大垄双行”的栽培方法, 并且大行适量增加植株穴数, 以弥补因挖环沟、田间沟而减少植株的穴数。机插秧的地方因目前机械本身设置的缺陷不能采取大、小行栽插, 但建议在环沟、田间沟的边上要采用人工补栽方法适当密植, 以增加穴数。

4 鳅种放养

4.1 鳅种质量

稻田养殖泥鳅因生长期只有4个月左右, 所以放养鳅种的规格以2龄大规格的鳅种为好, 鳅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 活力强, 无病无伤, 规格一致。

4.2 放养密度

体长为3 cm的鳅种放养密度2万~2.5万尾/667 m2。

4.3 放养时间

水稻苗移栽大田7 d以后即可入田, 选择在6:00—8:00, 中午时间最好不要放鱼, 放鱼时要注意检测一下鳅种培养池与放养稻田处的水温相差是否超过2℃。如超过2℃, 则要把鳅种连水一同放进塑料袋再放到环沟水中, 当两者的温度相差符合要求时, 再把鳅种捞出放进稻田。

4.4 鳅种消毒

鳅种放入稻田前要用4%的食盐水浸泡5~10min, 以杀灭体表的寄生虫和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5 日常管理

5.1 投饵与管水

5.1.1 水稻返青期

秧苗移栽7 d左右, 就返青生长, 这时泥鳅即可入田, 此时稻田内水质已变肥, 天然饵料比较丰富, 再加上刚投放的泥鳅在新的水域环境里不太适应, 摄食较少, 所以本阶段可以少量投喂一些精饲料即可, 日投饵量为鱼总重量的1%~2%。此阶段保持稻田水深3 cm, 既利于水稻生长, 也利于水体增温, 促进泥鳅的生长。

5.1.2 水稻分蘖期

秧苗返青经过20 d左右生长完成有效分蘖。分蘖期间, 稻田内部环境变化已经稳定, 水温非常适合泥鳅的生长, 要加强投饵工作。泥鳅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 生产中以投喂泥鳅专用配合饲料、活的小杂鱼、小鱼虾为最好, 也可以投喂新鲜的动物内脏、螺肉、蚌肉、血粉以及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 日投饵量约为泥鳅总体重的3%~5%。日投喂2次, 8:00—9:00、16:00—17:00。投喂初期, 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或鱼沟内, 以后逐渐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沟里, 让泥鳅养成在鱼沟定时、定点、定量取食的习惯, 以利泥鳅集中摄食, 便于观察、了解它们的吃食情况和生长情况。一般每次投饵后2 h内基本吃完为宜。分蘖期的水位管理要求, 一次性注水15~20 cm, 让水自然蒸发, 当稻田表层只剩一薄层水时, 视田内泥鳅的活动情况 (是否进沟) 和耐受程度决定是否放水进田。如泥鳅平安无异常, 可再坚持一段时间, 以后再注水入田。如此反复2~3次, 即完成烤田任务。

5.1.3 水稻孕穗期

此阶段气温很高, 水温也很高, 稻田水的蒸发量大, 应每天向田中注一次水, 以保持稻田水位15~20 cm。本阶段的日投饵量为6%~10%, 饵料投放在环沟、田间沟中, 投饵量以1 h食完为宜。当水温高于30℃时或连续阴雨天气以及雷暴雨来临之前, 停止投饵, 以防过多的残饵碎屑腐烂, 败坏水质, 引发鱼病。

5.1.4 水稻结实期

本阶段昼夜温差大, 控温工作非常重要。结合水稻的需水要求, 田间管水要求, 傍晚注水15~20 cm, 白天保持1~2 cm水深。日投饵量4%~5%, 投饵量以2 h内食完为宜。水温低于10℃时停喂。

5.2 病虫害防治

由于泥鳅独特的食性与习性, 稻田养殖有除草保肥, 灭虫增肥的独特作用, 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也较低。当然, 万一发生病虫害必须用药时, 要慎重选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 用药前将稻田的水位加到最高水位, 以降低药物对泥鳅的毒害。注意: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 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 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 下雨前不要施农药。 (1) 稻瘟病。在水稻移栽前3~5 d, 667 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对水50 kg喷雾。在水稻拔节分蘖期,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 667 m2用40%“稻瘟灵”乳油或“富士一号”乳油30~50 m L, 对水50 kg喷雾, 防治叶瘟。在水稻破口抽穗5%时, 667 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 或40%“硫环唑”200 g, 对水50 kg喷雾, 防治穗瘟。 (2) 稻飞虱。在水稻抽穗扬花期, 667 m2 20%“扑虱灵”100 g, 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 对水50 kg喷雾。 (3) 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旋心虫”。分别在水稻分蘖期 (发蔸) 、抽穗5%时, 667 m2用98%“巴丹原粉”50 g, 或40%“毒死脾”80 g对水30 kg喷雾。

5.3 防逃防敌害

白鹭是泥鳅的天敌, 应做好驱赶工作, 同时, 泥鳅有逆水游行的特性, 非常善逃, 因此, 每天都要检查防逃网是否完好, 以免出现逃鱼和敌害生物进入稻田吃鱼、伤鱼等现象。

6 适时起捕

当水温降低到10℃时或者市场价格适中时, 就要及时起捕泥鳅, 常用3种方法。

6.1 冲水捕捞

在靠近水口的地方, 铺上网具, 从进水口放水, 因泥鳅有逗水特性, 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左右, 泥鳅爱活动时进行。

6.2 饵料诱捕

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 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

6.3 干田捕捉

上一篇:民政局2011年七一讲话心得下一篇:美甲师中级鉴定考核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