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2024-07-30

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精选14篇)

篇1: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承诺不是天上的白云,逍遥,飘逸;承诺不是绿波上的一朵浪花,轻盈,潇洒;承诺不是水面上的一叶浮萍,漂游,不定;承诺不是夜幕中的一朵昙花,转瞬即逝。承诺如同珍珠,它的晶莹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承诺如同金黄的谷粒,它的饱满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农民的希望;承诺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勤劳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承诺如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承诺如清晨绿草上的露珠,晶亮而短暂。

“我们说好了,要一起考上重点大学哦!”如今,这句话还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仿佛那清脆而又坚定的话语重现眼前。

“马上就要分班了,我们不会被分开的。”两个女生,充满希望,认定彼此,是如“高山流水”的知己。她们承诺过。

“我在六年级一班,你呢?”

“我在二班。”

两个女生坐在学校的大树下,那是一个夏天,树上枝繁叶茂,知了乱鸣,吵乱了她们的思,惊醒了她们的诺。

“我们初中会被分在一个班的,一定可以一起冲进好班的,我们不能被打倒。”两个女生,手握着手,向彼此投去坚定的目光,她们承诺过。

残阳撕裂了黄昏,等待黑夜捧出旭日东升后新的重生。

午后,她们一起并肩走在校园,手里捧着书本;回家,她们一起并肩走在路上,道着今天的趣。她们谁也没有忘,她们承诺过。

“有信心吗?”

“我有!”

很快,有学校来招生了。考试中,她们写下了承诺的重笔,钢笔尖轻触着纸,沙沙作响,她们谁也没有忘,她们承诺过。

现在的她,已经远离我,我们没能被分在一起,可我知道,他很好。他没有忘记,我们的承诺。

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超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若有细腻的情,一片茶叶,也能润灵台、破孤闷,与我们最细微的心思相会同行。

我们不知前路如何,我们相信,我们会让承诺更美丽,因为,我们承诺过!

篇2: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DD《圣经》

小稀,我要去**了!啊,哦,早去早回,注意安全小稀对她家富足,整日东奔西跑已经习以为常了,继续看着她的书。我要去那里读书了,不回来了什么,放下了书,哦,骗我也找个好点的理由哟。我真的要去那里读书了!满脸愁容。小稀木然不是吧,不要骗我哦!认真而无奈地点了点头。

两人帐然无奈地分开,她家经济条件好,要去大城市深造,父母家庭没给她选择的余地,她必须离开这儿。

在车站送别时,谁都没多说话,直到站台播去**的列车将要出发,请乘客们抓紧时间,赶快登车她对小稀说: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你一定要走吗?非走不可吗?嗯她很小声地应了一句。那,会回来吗?沉默,只有乘客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一会儿后,她抬头:小稀,我答应你,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接着露出个淘气的笑,就像刚见面的笑容一样,转身跳入了人群。

直到看不到她了,小稀也转身,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离别的,名叫忧郁的地方。毕竟她俩有过一段谈笑风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日子;毕竟她俩心中谁都舍不得对方。

到了**,她俩就用书信来往了,讲自己的生活、学习,谈天说地,仿佛对方正在自己面前,倾听她和自己娓娓交谈。可学习的时间越来越紧了,通信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可对方却像影子般时刻追逐着、比拼着,让她们深信友谊不分界线、跨越山水、天长地久。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

两年三年过去了,小稀很伤心,她只说会来看她,却不给一个期限,让她就这样无止境地等

一天上午,一位清爽漂亮的短发女生敲响了小稀家的门,差点认不出来了。巍巍,你终于来看我了说罢眼睛湿润了。

篇3: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 甚至惧怕, 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 我在教学中, 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 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 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 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 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 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 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 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 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 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 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 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 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 以课本为载体, 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 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 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 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 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 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 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 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 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 抒发深层的感情, 解释“物”象征的含义, 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 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 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课本为载体, 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 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 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 联想要恰到好处, 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 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 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 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教训, 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 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 成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 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 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 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 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摘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 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田彦臻.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2) :166~175

[2]张桦.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6) :119~120

篇4: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一、要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怪状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是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所叙述和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感受,它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作为刚刚步人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恰如其分地抒情并非易事。其中无病呻吟就是常见病之一,本来无需过分地流露情感,结果却大发感慨,令读者很不自在。这其中有学生本身作文素质的原因,同时也有教师引导失策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并时常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暂时中断思路,尤其对命题作文,一时难以选材立意,更淡不上议论抒情。为此,教师就得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达到写作最佳状态。

二、要真情实感,不虚情假意欠感人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社会角色,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各有各的生存生活方式,自然就各有各的生命观念,自然就有异彩纷呈的人间百态。而学生却不会因此去抒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常因作文课望而生畏,问其原因,即苦于无物可写、无情可抒,又问如何完成?回答是:一靠抄,二靠骗,三靠虚情假意去过关。这既害了学生又苦了老师,学生绞尽脑汁,瞎编胡说,作文水平未进步;老师费尽心机,精心批改,却无效果。尽管文章有时可以虚构或夸张,但必须把握好真实的尺度,无论是事实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都不可无中生有。言过其实,违背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去臆造,往往是事与愿违,自欺欺人。对于教师来说就得注意对学生进行“无话可说,无情可发”的转化。我对学生说,写你身边的人和事,道真情,抒实感,写你心里要说的,就是真情实感,同时还启发他们:当你生病住院时,父母整天的守候护理,老师同学们的帮助看望,你不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幸福吗?当你目睹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时,你难道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吗?当你看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交警值日时,你没有一点心灵的感化吗?……只要你去搜捕生活,从一个思念、一种感受、一种灵光、一种思想中,去寻求那份独特的感觉,不就是抒情吗?经过多次的启示和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地从生活的宝库中撷取所需要的每一页,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三、要语浅情深,不雕语琢句难读者

初中学生对于“抒情”理解得不是很深,有的甚至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生作文中就胡乱地堆砌优美的词句,滥用词藻,这样,其文章只能是非驴非马,不三不四,甚至文不对题。那样生造词句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读天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是一个重要条件,无论是日常用语、方言,还是文学语言,无论语言朴实无华,还是文采生辉,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中心的需要问题,不可随心所欲。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更不可片面追求深奥莫测的词汇,否则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再说教师在指导上也会失误,过分地推崇文采、词藻,通俗朴实的文章常遭冷落,词华句丽的文字备受赞赏。这样,学生就热衷于课本文选的寻章摘句,下笔时学生腔十足,所写文章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要以本为主,不好高鹜远失本色

作文前教师的辅导和范文的导向是一种教学法。于是不少教师就注重理论的指导,又从课外寻找一些中考、高考的优秀佳作作为范文给学生朗读。这样,许多学生就效力模仿,结果思路不开阔、题材不广泛。而我却注意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紧密联系起来,每篇课文就是一篇绝好的范文,特别对抒情艺术这一形式的指导更不放过。

有时,作者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之中,边描写叙事边抒情,有时也将感情渗透在说理之中,边说理边议论边抒情,这就是间接抒情。像《囚绿记》《背影》《爱莲说》等等,运用不同类型的抒情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古代诗词之中,不着“情”字情自出。这样,学生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弄清抒情的方式和类型,再进行作文训练就会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

五、要因体而异,不千篇一律套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在学生心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散文、记叙文、诗歌等文体才用抒情,议论文、说明文就得敬而远之;二是认为抒情就是发表感慨,并且只在结尾才出现。故学生一般写成三股文:一段点题,二段叙述,三段“啊”字抒情。这样,学生的思想就被禁锢在模式之中,很少超脱这一枷锁。那么,要摆脱这一桎梏,教师就得做一个配锁匠。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抒情这一方式与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是有缘的,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说明文或议论文也应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看法,特别是文艺性说明文,作者更是时常兼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要让学生摆脱说明文或议论文等文体不需抒情的错误思想。

其次,如何走出只在结尾抒情的模式。这就得让学生知道要因文体和内容或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定,抒情可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边叙边抒情,边议边抒情,有时可情景交融,寓情于议等。

六、要多元结合,不按部就班显单调

篇5: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爱与幸福

在我小时候,我骑在父亲肩头数星星,陪着母亲赏明月,观看爷爷下象棋,听着奶奶讲故事,一切都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美满,那样的温暖,困了,要父亲陪我谈天说地,乐趣无穷;倦了,倚着母亲的肩,在母亲的轻摇中进入梦乡。在最初的童年里,我品尝到的成长的滋味,尽是爱与暖的甘甜。

苦与立志

步入学校,我逐渐地感到陌生与不适。在学校,十分钟的课间休息似乎完全不能满足我自己;在家中,无法随心所欲,只能木然地沉浸于书本之中。我不再自由,而是被约束在堆山的作业里。苦,上学的苦;但,不苦,何来甘?俗话说苦尽甘来,今说阳光总在风雨后,都足以说明苦的重要性。于是,好动的我,开始奋发图强,认真学习,总盼着苦后的那份甘甜。在学校,我感受到的是成长苦涩的滋味,它穿插在酸与甜之间,是成长至成熟的必然一味。

恒与硕果

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我开始爱上了阅读,开始沉浸于数学,开始对那灵动的英语单词感兴趣。我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至理箴言,我从父母那儿学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理想的成绩,捧得累累硕果,乐溢于言表。在生活中,我收获到的是成功过后的畅快与自豪,那是属于成长的独一无二的滋味,是那种“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赤子之心,是无与伦比的芳香与甘甜。

篇6: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奔跑

喜欢清晨湛蓝的天空划过飞鸟的痕迹,整齐的步伐踏在庄严的号角声中没有了沉重只剩铿锵。奔跑,奔向未知的终点,任由额前的刘海随着脚步的颠簸发出细碎的声响,让吸入的每一口空气都在肺里深深回旋。因为有梦想和希冀,脚步便没有了羁绊;因为有目标和信念,腿臂便没有了酸痛。

成长的滋味,是奔跑时一步步追随梦想的充实和满足。

在路上

喜欢透过车窗顺着夕阳的方向阅读街景。斜晖被林立的高楼分割依然眩目,街上的陌生人或是神色匆匆,或是悠闲漫步,过着自己的生活。周六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在那条遥远而又熟悉的路上。像将要入港的扁舟,像行将归巢的雏鸟,怀着满满的牵挂和思念。身旁开车的爸爸,依旧淡淡的询问着什么,上周、上上周,周而复始。那些依旧漂泊在他乡的游子、耄耋之年彼此执手相互扶持的老人以及和我一样身着校服的学生在路上与我不期而遇,留下些许风景。哲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不能过分贪恋沿途的美景。而我依旧喜欢在成长的道路上,边走边唱。

成长的滋味是在路上洒脱的且歌且行。

品茶

喜欢每天清晨早早来到教室,泡一杯浓淡皆宜的崂山绿或铁观音。杯底的茶叶在沸水的沐浴下升腾而又渐落,终于舒展开来,氤氲出一片温润的茶香。浅浅的呷一口,站在可以看到校门的窗口旁,正有走读的同学踏入校门,怀揣着希望与梦想。没有饮料的甜腻,清水的平庸,香茗像极了现在的我,像极了我所经历的成长。也许在同龄人看来是苦涩和凄楚的茶,只有正在去掉娇气和浮躁后才能品出它原本高洁的清香。

成长的滋味,是品茶时清香而淡然的回甘。

篇7:写景抒情的初中作文

“夜雨染成天水碧,千里雨声洗红埃”,那一场炎热送清凉的雨倾盆天下,夏由腼腆的小姑娘华丽成为千军万马。

介绍一下夏天的兄弟姐妹们吧。

春天的雨,温柔而细腻。

它带着香甜和清香,在屋檐上翻滚,在树叶上跳跃着,在花朵上捉迷藏,那清浓地带着泥土芳香的小水珠,使人流连忘返。“啪嗒”一声落入池塘,落入草丛,落入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秋天的雨,萧瑟而缠绵。

它带着万物丰收的气息而来,香甜的气息已经弥漫而来,利剑似的雨滴儿纷纷射向大地,一股凉爽的气息随风而来,带着甘甜的水汽,羞滴滴地伴起交响乐,弹奏起一曲婉转的小调。

冬天的雨,冰冷而凄清。

她湿冷冷的来了,不只是雨裹着风,还是风裹着雨了,我并不喜欢冬天的雨,它很冷,冷的像一把刀子直插入我的胸膛,寒冬中的腊梅迎风而立,在雨的鼓励下,腊梅才显得异常美丽,给了我一种不一般的雨景。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热情而利落。

倾盆大雨而来,有的人猝不及防,成了街上的“落汤鸡”;有的人躲在屋檐下,仍感觉到雨的肃杀;有的人望着窗外的雨,吟唱起脍炙人口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仿惶在悠长有寂寞的雨巷”。

我喜欢雨,但是我更喜欢夏天的雨,喜欢痛痛快快地再下一场夏天的雨,站在雨巷,静静的等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说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夏姑娘带走了城市的喧闹与炎热,留下雨的印迹。

我爱夏天的雨。

1.写景抒情作文评语

2.有名的写景抒情散文

篇8: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 写景抒情类散文所占的比重较大, 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对象, 但是, 传统的散文教学方法往往重形象、轻逻辑, 学生也缺乏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梳理文脉, 往往聚焦于对其进行浅层的修辞等手法的分析, 却无法深入感知情感, 得分率较低。 虽然此类文章往往借助于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感悟, 但由于学生阅历的缺失、难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一、走进作家, 深入解读文本

《好一朵木槿花》中, 作者刚从母亲逝世的悲痛中缓过气不久、 又面临“小弟的生之困惑”, 在“极端的惶恐”和“坐立不安”时, 看到开于荒园杂草中的一朵木槿花, 给予了她无限的惊喜之情, “她笔下的花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特色:坚忍、执着、默默无闻而又尽情尽性。不管是二月兰、木槿花、水仙还是玉簪花,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禀性。花性即人性, 宗璞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让我们联系到宗璞的遭遇,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宗璞面临着被抄家、被揪斗、父亲被关牛棚的命运。1974年至1977年短短四年间, 宗璞的姑母、大姐、叔父和母亲先后辞世, 一再经历亲人离散之痛。1982年5月, 她最疼爱的小弟冯钟越又身患绝症, 于1982年10月去世。 这篇文章, 正是在此番境况下的写作, 与其说她写花, 不如说是在为生命唱赞歌。因而, 关注宗璞先生笔下的花, 应该从花的内在精神方面倾注。

二、理清线索,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好一朵木槿花》这篇散文文章较长, 语言含蓄, 又涉及“文革” 那个特殊的年代, 孩子们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 尽管初中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形象思维不足。如果直接从“木槿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上入手, 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 也不理解, 难以与作者产生认同, 并且往往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分析上, 也不太关注意境组合的逻辑关系, 因此, 对这篇散文的教学, 我从内容上注重加入写作的背景介绍, 尽量减少学生与久远写作年代的隔阂, 又从结构上注重理清文章脉络, 率先通过理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前”“前年秋至”“去年”“今年”, 分析作者对木槿花的情感变化:“从未仔细看过——期待”, 引出“两度花开, 不同凡响”这一主要线索, 带领学生探究两次木槿花开带给作者的情感历程, 这样文章就有一条逐步发展的线, 感情是不断升华的, 培养了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逻辑思维, 这一做法, 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抓住文章脉络, 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三、关注学情, 精心打磨教学设计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对《好一朵木槿花》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 我设置了“好一朵的木槿花?”作为主问题串联整堂课程,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木槿花的句子, “让我们看一看, 到底是怎样的木槿花?” 接着按照时间顺序,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宗璞心理情感的词语, 自然过渡, 由花及人。在赏析语言、品味情感的过程中, 还利用比较来体会情感在两次花开中的升华, “在木槿的两度花开中, 我们读出了惊喜之情, 读出了悲壮之意, 那让我们来找一找这两度开花的异同点有哪些呢?”这是一次学生比较阅读的过程, 通过花开环境的一次比一次恶劣, 而花开姿态的明艳坚强以及花的内心坦然依旧来感知木槿花的坚强、谦逊、坦然, 最后围绕文章结尾进行提问, 并及时进行总结点评。

(二) 注重设计, 培养朗读美感

“忽然在绿草间, 闪出一点紫色, 亮亮的, 轻轻的, 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 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一阵风过, 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 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 带点调皮, 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在这一个片段的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多形式反复诵读,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觉得重音应该落在哪些词语上? 为什么?”“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木槿花呢?”来引导学生赏析出木槿花的色彩明丽、姿态轻盈、娇嫩轻柔以及带给人的无限惊喜之情, 并联系木槿花的生长背景:“那时园中荒草没膝, 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 只有两树忍冬, 结了小红果子, 玛瑙扣子似的, 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但是, 在这般荒草没膝的恶劣环境中, 再无所盼望的消沉低落里, 一朵小小的木槿, 轻轻闪闪的一点紫色, 便能带给人无限惊喜与希望之情, 好一朵木槿花, 你开的明艳, 开的坚强!在第二度花开里, 木槿花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了, “忽见土山一侧, 透过砖块钢筋深处几条绿枝, 绿枝上, 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作者的心被重重重压下挣扎着开花的木槿所震慑了, 连接发出了两次感慨: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 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 还开花!”

(三) 品词炼句, 为课堂增添语文味

中考要求, 学生要能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风格是作家的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及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 宗璞就是一位有着深厚语言功底和遣词用句能力的高手, 她的语言往往在朴素、自然、生动的基础上, 又流露出大气雍容、典雅高贵的气度。怎样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品读文章的关键。当学生找到第一次描写木槿花开的句子“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时, 可以重点品析“缀”字。“缀”本为“点缀、装饰之意”, 这里可以看出木槿花的小, 那么, 教师可以发问“木槿花, 只有小小的一朵, 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一座荒园的点缀, 这里面你能读出哪些感受呢?” 联系到木槿花“荒草没膝”的生存环境, 可以体会到这朵小小花的出现带给这座荒园的明亮色彩、带给一个正处在困惑惶恐、坐立不安中宗璞的惊喜、安慰的意义。

篇9:承诺的初中抒情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endprint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篇10:借景抒情的初中作文

某天放学,我在黑暗的学校独自走着。回寝的路上,同学们或吵吵闹闹,或奔跑嬉戏。莫名的,我感到我无比渺小无知。

一年前左右,那个凉爽的夜,我坐在摇椅上。蝉鸣不断,蛙声此起彼伏,在微浓的夜色中显得聒噪而又有一番宁静。一轮浅黄的月落在透明,泛着灰的云上,静默不语。柔和朦胧的月光似是无法穿过厚的云层,风一吹,云便盖住月亮,只留一个淡淡的影。我久久凝望那团凝结的云,希望它们能游开,让那角光明露出来。月光不比阳光刺眼,所以夜晚不那么明亮。它轻柔又矜持,默然又神秘。不知何时我竟又爱上了不发光的月亮,期待着它出现。抬头看去,那些云正在缓缓移开,仿佛月亮正竭力推开它们。云终于散开,月亮又浮了出来!我移不开眼睛,那个正悬在城市上空,遥远的月亮太美了。风又吹起,月光好像也被吹动了,一缕缕,触碰着我的皮肤。那究竟是不是它自己的光?银白无瑕,落在手心,仿佛有温度的光。那—刻我认为它有光,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光。

在回寝的人群中,没人注意到那个月亮。我知道,它仍是一年前的月亮。我知道,它不发光。但它带来了光,自然的,温柔的,让我感到平和的光。

篇11:借景抒情的初中作文

河姆渡人是多么有智慧啊!在七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创造出形状各异的器皿,比如骨耜、哨、石器等,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们栽培了水稻并得以成功延续,使江南成为了后来富饶的“鱼米之乡”。河姆渡人是多么地勤劳啊!男女老幼全都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每个人都参与到生产中,每个人都为部落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在的河姆渡人,传承了先民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个新的奇迹。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水泥路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河姆渡已成为姚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12:借景抒情的初中作文

听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将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听听大自然中小鸟婉转鸣叫的声音,那有韵律的声音是多么的美妙,仿佛一支很棒的乐队在演奏,能驱赶走你的疲惫,换来一身的清爽和激情。

听听大自然中小溪潺潺流动的声音,那声音是轻快的,愉悦的。她叮叮咚咚地向前跑去,带走了你的忧愁,换来了快乐和美梦。

听听大自然中秋叶落下的声音,他表现出一种默默无闻。年轻时点缀整个大树;老时,又化做肥料,将整个自己贡献给了大树。这种声音可以激起你乐于助人的心理,之后体会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了。

听听大自然中太阳升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一种新的力量,代表了这一天内,会将他的光芒散向整个世界。让我们在新的一天中朝气蓬勃。

听听大自然中。

篇13:设置感人情境写出抒情作文

作文课上, 我和学生玩起了游戏: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了, 你只能带着五个人走向光明, 其他的人都走向死亡, 你会选择谁?

学生嘻嘻哈哈的, 有的在下面大声说:“五个人太多了, 我只要带四个人就行啦!”还有的小孩若无其事地问:“老师如果人不够, 我带上动物小狗好不好?”我不语, 提示一句:“虽然是假设, 但这也是生与死的抉择, 你们要慎重选择。”

选好了, 我问了几个学生, 无非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一些好朋友, 这在意料之中, 原因不问自明。

接下来, 我说:“情势发生了变化, 五个人嫌多, 你们只能带走四个人。”

“啊——”学生开始有怨声了, “这多难啊, 好不容易选了五个人, 现在又要去掉一个, 早知就不那么纠结了!”不过, 游戏依然继续着, 学生们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看得出来, 对于这个选择他们不是很乐意, 我于是趁热打铁:“人生总是要你们去选择的, 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 你要做的抉择就越来越多。”

题目做好了, 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说说你为什么划掉这个人?”

一个小孩说:“我划去了我带着的小狗, 因为和亲人的生命比起来, 它毕竟是一条小狗, 但它是我最好的朋友……”话语有些哽咽。

一个小孩说:“我划去了外婆, 因为外婆年龄大了, 身体也不太好, 我相信, 她也愿意把生的希望让给家里的其他人!”

一个小孩说:“我划去了舅舅, 因为我带上了舅舅一家, 但这时舅舅一定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死!”

当他们站起来回答原因时, 没有一个是抬着头的, 他们低着头, 仿佛是对划去者的道歉, 这些纯洁的小孩子们啊, 仿佛自己是一个失职的掌权者。

我没有放弃追问:“事情真的很不好, 走的人不能太多, 你还是要再删去一个!”

同学们哗然了, 有的小孩露出怨色, 一个小孩子举起手来, “老师, 我算一个吗?如果我算的话, 我愿意把生的权利给他们!”多么无私的想法!我强忍住内心的感动, 冷酷地说:“不行, 你不是其中一个!你也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

大家又开始新一轮的挣扎, 我看见不止是女生, 连男生都泪流满面了!看见他们在划去自己亲人时的不舍, 看见他们为不能给亲人生命的无奈, 我有些动摇, 要不游戏就此结束吧!可是, 这节课的初衷是什么?要他们珍惜身边的人,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舍弃中懂得亲人对自己的付出!我又叫起了几个孩子来回答。

一个男生哭着说:“我划去了一个女孩, 因为和我亲人的生命比起来, 我想我会丢下她!”多么质朴的语言。谁都知道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感情是多么的看重, 可是为了他的亲人, 他划掉了心中的她, 相信如果真的, 他也不会快乐地活下去的!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划去了爸爸, 因为爸爸会把生的希望让给我妈妈、我奶奶和我外婆……”下面的话没有再说, 因为她已经哭得无法说话了!

一个还算镇定的男生说:“我也划掉了爸爸, 我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一个女生说:“我划掉了我的好朋友××, 我对不起她!”这个××就是我们班的, 说到这里时说的女孩泣不成声, 听的女孩泪流满面, 多么真挚的友情, 只有四个人时还带着的, 可见在彼此心里的重要性!

好了, 游戏就快结束了, 班上只听得见哭泣声, 于是我当机立断:“往往事情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走向光明的也没有几个, 请你只留下一个人, 划去其余的两个!”

同学们的感情走向了高潮, 一节课的郁结委屈顿时发泄了出来!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决定一个也不留, 我没有留下别人生的权利, 但我有决定自己死的权利, 我相信我们这些幸免之人余生也不会快乐, 我们会时时刻刻生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多么令人感动的真挚的话语, 多么单纯而又无私的表白!

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留下了我的表弟, 因为他和我是两个家庭的希望,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愿意把生命留给我们!”

一个女孩说:“我留下了妈妈, 我没有别人那么无私, 我只能留下我的妈妈!”多么真实的话语!

一个男孩说:“我划去的每一个人我都不舍得, 但如果留下一个, 我只会留下我外婆, 因为她辛苦了一辈子, 我希望她在余生过得好一点!”

好了, 听到这里, 我也不能自已了!

篇14:作文中的抒情方式例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惊恐忧思,都有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理的认识和感触。当这些感情冲击心扉时,你尽可以拿起笔来,写下你的兴奋与狂喜,写下你的愤怒与诅咒,写下你的忧伤与绝望,写下你的憧憬与爱恋,写下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写下生活中你难忘的一个镜头。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表达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达于文字,都必须借事,借理,借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作思想”由此可见,只有善于体察和感悟,对生活多思索,我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有力。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勤于阅读,乐于学习,多所积淀,那么,不仅我们的情感会变得丰富,细腻,厚重,还会用真情点燃真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材料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心弦,从而产生共鸣的魅力效应。

抒情的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直接抒情,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各种感情,毫无掩饰和隐晦。例句如下: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我的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再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在这段文字中,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他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将呼告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加上回环往复的情感的起伏,让我们感受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沉郁而如岩浆迸涌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仿佛使人谛听到作者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作者热血的沸腾。

另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结合“叙述”,“描写”,“议论”来流露感情的抒情方式。可分为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理三种。融情于事,是作者因“事”动情后,将“情”融化在叙事之中,使叙事流淌着较浓“感情色彩”的一种抒情方式。融情于景,是作者因“景”动情后寄情于“景”,从而使情景交融的一种抒情方式。融情于理,是作者在“议论”中注入感情,从而使抒情寄寓在议论之中的间接抒情方式。比如《最后一课》这样描写习字课: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第一句是借助议论直接抒情,后面则运用描写间接抒情。韩麦尔先生发的新字帖上面都是美丽的圆体字,可最小的孩子专心画出来的却是“杠子”。这似乎有些可笑的描写,恰恰蕴含着深沉的悲哀—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写母语文字,以后却没有机会学习了。孩子们笨拙而认真地书写,表现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朴素感情。而小弗朗士听到鸽子低声歌唱时的天真想法,既包含着即将告别母语的忧伤,又融入了对侵略者的谴责。在这一段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出蕴藏在人们心底深沉的民族情感。

上一篇:大学毕业最新2020学年总结_大四毕业生个人总结模板下一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活动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