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2024-07-11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共6篇)

篇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满怀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朝向“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化的厚度取决于历史的厚度,文化的高度取决于时代的高度。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结构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兴国之本、文化强国之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那些能够影响甚至引领世界文明走向的民族文化,无不是在那个历史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无不是那个历史时期先进生产方式的文化表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群雄蜂起,诸侯争霸。新兴阶级不仅需要土地、人口、军队的支持,而且需要人才、智慧、文化的支持。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诱发了诸侯列国的变法自强,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并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论语》《道德经》《孙子》等等,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在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在古希腊文化复兴繁荣景象的深处,是为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提供思想启迪、科学武装、精神激励。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西方的文化觉醒开始了。文艺复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影响力遍及西方乃至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问世。这种文化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属性,是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是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拉开序幕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一先进文化已经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文化、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中,展现出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服务大众的崭新面貌,反衬出“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文化改造、文化革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则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高潮的同时,推动了文化建设高潮。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空前发展,人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一段时间内也产生了“左”的文化思想和政策,损害了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取得新的历史成就。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不仅以其经济总量、出口总量、GDP增长速度等形成“中国震撼”,而且以其逐步强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日益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形成“中国魅力”。

旗帜引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当今世界,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文化体系的竞争和较量与制度体系一样,从来没有“终结”。我国要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文化自主地位,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具有领先资本主义文化的时代优势、抗衡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力量、扬弃资本主义文化的消化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增强国际影响力?事实表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继承了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形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能够为文化建设引领方向、增创优势、提供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并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与封建世袭制相适应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资本自由权利相适应的是“天赋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是“权为民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先进制度形态,其文化形态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支配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能够有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先进文化贯穿文化建设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开展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制度巩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传送包含着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推销包含着西方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西方文化侵蚀是一个长期较量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人口数量众多、利益格局变化、社会成员多层、价值取向分化、发展很不平衡、维护公正不易,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改善社会条件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例如,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封建思想文化残余在我国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坚持和强化。要按照《决定》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先进文化融入文化建设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在文化发展长河的时代前列,其先进性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的沃土之中,它只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汇聚成人类文化的主流,才能生生不息、奔流不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阶级的文化品格,其先进性也体现于包容吸收、引领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特质的过程之中,它只有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综合整合的文化,才能蓬勃兴旺、成长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先进性也内在于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之中,它只有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才能春色满园、繁花似锦。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功能,文化创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式,先进文化并不仅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而是可以存在于多种文化形式之中,理论和艺术、抽象和直观、深奥和通俗,等等,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可行方式。

先进文化主导文化建设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保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既坚持发展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加快发展市场导向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先进文化并不相互排斥。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主题文化更需要文化产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相匹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强劲的文化市场需求,先进文化也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产业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繁荣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靠的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是文化的力量;不仅要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制度强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是文化兴国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文化根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量源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之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支撑。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支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支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理支撑。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德支撑。

以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文化之本,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和分配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也有一个为谁生产和怎样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定位本身就已经表明,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这一文化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就保证了进一步扩展文化生产的数量、文化产品的品种、文化服务的对象、文化享用的主体,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文化繁荣是以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化市场的兴旺为条件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都能够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各种文化发展成果,就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显著标志和社会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同样表现为文化资源分配、文化消费能力的不平衡,这正是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科学发展加以解决,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能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之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立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执笔:颜晓峰、全林远)

篇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基础打实,思路拓宽,步子扎稳、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我镇处于南乡的实际情况,以完善和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重建设,善创新,构框架,建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新局面。广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我镇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千祥。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发挥其核心地位作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 4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形成30分钟文化圈,发挥辐射作用;建成以文化达标村,文化示范户为基本单元的文化服务网络,以拓展文化活动新局面,逐步构建覆盖全镇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文化活动队伍,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全镇农村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化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将进一步强化综合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文化达标村和省市文化示范村建设力度,使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区域文化品牌各具特色,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全镇实现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大、文化队伍普及率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率好的文化强镇。

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整合综合文化站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综合辐射作用;按地域建成溪南(以千

二、千南、千一为中心)、溪北(以甘棠、上东陈为中心)、三联(以三联隔塘为中心)、民主(以岭脚、林甘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大路漂流文化为重点)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要具备较强示范的辐射作用,在全镇形成30分钟文化活动圈。2010年前,文化达标村的建设要达到8个,到2015年文化达标村创建数达到18个以上,未创建的村也要基本符合文化达标村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镇文化站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站与有关村联合组建或以其它方式组建较有特色且有一定水准的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和传统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力度,积极支持溪南、溪北、三联、民主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的创建活动。四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以各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风情,努力创建特色文化队伍。鼓励区域和村庄成立文艺宣传队。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建有经常活动的文化队伍3支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所在村建有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全镇具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100支以上。

三、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按照农村文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对四个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挖掘和培育,根据各区域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各自特色,培植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各村要根据各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组建1支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到2015年全镇将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训。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文化站要制定每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举办文化队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对全镇文化管理员或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对已有文化活动队伍,要寻找活动队伍的共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对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加强引导和培育,通过强化组织培训,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积极发挥综合文化站的综合作用,举办各类法规、政策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林技术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15年,每年安排各类培训10期以上。

五、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根据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镇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以上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群众参与多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要创造条件,加强镇际区域文化交流演出活动,鼓励区域及村际交流互动演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之目的。积极参加市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千祥档次,扩大千祥影响。镇要加大组织力度,广泛发动由各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4次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村在经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要开展4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其它村每年也要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以保证本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示范户要创新文化活动理念,积极发挥文化示范区作用。企业、学校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

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平台。结合市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构建和完善镇与村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加大普及力度,一方面将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入镇办公网络,使镇政府每个干部随时可以浏览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到2015年,实现镇建有基层中心,所有村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不少于10000册,报刊杂志20种以上,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藏书量。文化达标村图书藏书至少达到人均一册。文化站要积极做好图书流动站建设,主动配合市图书馆做好流动图书管理工作,确保图书内容常换常新。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镇政府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文化站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文化站聘请2名文化管理员,协助文化站干部对各村的文化建设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各村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1名分管领导,并建立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备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加强对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辅导和组织

开展文化活动。国土、村建、科技、工青妇等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理顺体制,强化考核。

农村文化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村为主”的管理体制,镇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文化建设。同时,帮助各村制定工作计划,培育文化骨干,组建文化队伍,制订考核细则,加强督促检查。各村具体实施本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好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改善文化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文化活动的经常开展。镇政府根据各村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文化工作的领导,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村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奖惩。

3、组织培训,抓好队伍。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文化站和行政村要配强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站定期举办文化管理员培训班,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积极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对农村文化业务骨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多渠道挑选和培养业余文化骨干、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类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按照省政府对文化考核的要求,镇财政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镇政府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市里的经费补助标准,镇财政予以配套划拔。同时采取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文化的投入。切实用足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对村级文化活动进行经费倾斜。为调动各村加强文化建设,镇对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等进行经费扶持。对下拔经费的使用,镇和村必须确保用于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到2015年,逐步达到年人均文化活动经费10元的标准。

中共千祥镇委员会

千祥镇人民政府

篇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依据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长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并业已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现如今, 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 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作为推动中国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大动力, 同样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找寻理论依据,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理论层面以及其真理性方面指导实践。

首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使再先进的文化也属于上层建筑之一,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并为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这也表明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限制性。即使当前的资本主义文化有其种种弊端, 但这在远古时代也是不可想象的。对此,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曾说, 文化不能解释自己本身, 它的产生、存在和性质都“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3) 。

其次, 文化发展同物质生产具有不平衡性, 这是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关系之间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此, 马克思认为, “关于艺术, 大家知道, 它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3) 马克思曾以古希腊为例来解释其中的不平衡性。古希腊并没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 但与此同时其创造出的文化的灿烂程度与世共睹, 而随着古希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其神话与史诗却趋于停滞, 并未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继续发展。这进而又产生另一个矛盾, 即处于生产力发展高级阶段的人们如何看待生产力发展较落后时期产生的优于生产力发展高级阶段的灿烂文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 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 (3) 这也就是说, 我们作为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即使面对有种种弊端的资本主义文化, 我们也应采取继承与发展的态度。至少, 我们看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 即落后国家是有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 这也就表明了我们当前在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在理论上是具有可行性的。

再次, 文化的大众性、开放性、跨越性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前进方向。第一, 大众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其文化观也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4) 。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具有大众性, 强调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最大载体。这要求“以人为本”理念要同样融合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之中。第二, 开放性。从内部来看,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根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但同时也受政治、文化传统等上层建筑因素的直接影响。影响因素的多元化表明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 因而开放的精神是必要的。从外部来看, 整个世界正在朝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世界历史”转变, 曾经狭隘的地域性文化逐渐被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体化趋势所代替。因而,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必然要继续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方针, 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局面。第三, 跨越性。也正是因为文化跨越性的存在, 才使得文化的继承性得以实现, 即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学习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才使得文化在不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整体文化才得以延续。正如恩格斯所言,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5) 这表明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会直接造成文化的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

我们一度走出一条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强国道路, 成绩是巨大的, 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进一步发展的后续动力开始显现不足。而当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恰好反映出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具体表现为:

首先, 物质生产大打折扣。一方面, 就物质生产的效益来看, 其整体效益远不如人意。我们用上了电灯电话, 坐上了汽车飞机, 但山不再绿、水不再清也是事实。原环保总局副局长曾指出:“中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2011年中国GDP为47万亿多, 据此折算, 环境污染造成损失将超过2万亿元”。另一方面, 从哲学角度来看, 物质生产不应只具有经济效益的单一维度, 它还内在地包涵了社会生产、人自身生产等内容。但目前的物质生产状况具有滑向生产主义拜物教的趋势, 经济高速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更大的危机。对此, 温家宝曾指出, 2012年GDP增长降为7.5%, 不是说GDP增长速度对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不再重要, 而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这表明我们在利用商品经济时缺乏必要的文化监管, 使得“看不见的手”往往在引发各方面无法缓和的冲突和灾难之后才进行疗治。

其次, 人的生产单向度倾向严重。按照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分期来看, 人的发展一般经过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商品经济的生发直接铲除的是“单子式”的依赖“血缘关系”的主体存在, 改变了人作为“一定的狭隘的人群的附属物”, 但是, 这种进步也隐含着弊端, 因为它直接培养的是对“物”的依赖的“异化”的人而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换言之, 缺少情感、意志、审美等更为深层次的领域, 纵然人们处于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之中, 终究也只是抽象的、片面的人。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商品经济在我国还会持久、大范围地存在下去, 由此在现实中出现了物欲横流的人、个人主义的人, 不仅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冲击和对抗, 也导致了个体身心的不和谐。因而, 借用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利优势来弥补人的片面生产的不足, 已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

再次, 精神生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产是一个标志着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范畴, 物质生产是基础, 但同时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由于原先生产力较低,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未分开, 精神生产潜在于物质生产之中, 其作用并未显现。但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精神生产从依赖于物质生产逐渐成为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使科学技术发展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此外, 精神生产还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社会越是现代化, 人们越会不满足于物质欲望, 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也表明了精神生产的日趋重要。但当前出现的精神生产问题也有很多。一方面是与物质生产严重失衡, 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与严重滞后的精神生产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产品的水准差强人意, 低水平、三俗文化充斥视野。盲目追求“发行量”、“上座率”的行为, 势必会造成人们的精神追求停留在词语概念上, 实质还是囤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导致对美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理想信念的向往等等这些严重后天发展不足, 最终还是会阻碍人们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和解放。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诠释

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文化方面的阐述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最新纲领性指导, 我们应在四点具体要求的基础上, 将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仅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同时还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进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一, 突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注重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需要有它的丰富的物质基础, 或者, 起码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这样才能使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获得合法性根基。当前, 我国为摆脱现实困境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同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不同, 我们要发挥自身先进文化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不仅要追求生产力的量, 更要强调其质, 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规避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唯有如此, 才能彰显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 建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体制。一直以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处于政治体制的领导, 注重政治和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缺乏活力。为此, 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以推动文化体制创新。一方面应加快政府文化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分离, 政企分开, 管办分离, 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和权限, 朝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目标转变。进而区分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引入市场机制, 拓宽社会资本融合渠道, 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引导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共同投资文化产业, 形成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另一方面, 着眼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 生产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文化产品, 以需求带发展, 因为文化生产力不同于物质生产力, 它要通过物化的文化产品才能揭示实际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进而找出差距, 取长补短。

第三, 加快调整文化结构, 转变文化增长方式。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因此, 要彻底摒弃过去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模式。一是要调整文化结构。一方面要提高层次, 不能将着力点仅仅放在物的层面, 要更多关注社会特别是人的精神层面。另一方面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改变区域封锁、条块分割现状, 促进文化资源、产品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合理流动, 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要转变文化增长方式。要实现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并以此对接世界优秀文化, 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空间, 增强全民族文化发展的创造活力, 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

注释

1新华网.十八大报告[EB/01].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012-11-19.

2列宁.列宁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篇4: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

这些现象的后面应该存在某种深层的原因,是意识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有领域,又须相互适应,以求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不能凭借一种理论统而定之?还是在心态平和后,在同情的理解中对传统中的无法灭绝和取代的因素产生了新得体会与感悟?为此,我们拟开设“中国文化”专栏进行讨论。庞朴先生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的重要人物,陈明是原道的主编,用他们的文章开头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编者

记:今年是有“中国大陆文化保守主义之旗”之称的《原道》辑刊十周年,我们发现,您不仅在《原道》第一辑上发表有文章,而且还为《原道》十周年挥毫致辞。李泽厚先生认为《原道》十年是失败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原出个道来”。您能否就此谈谈感想?

庞:在十年前出版《原道》这么个刊物,很令人鼓舞。当时的学术氛围很好,出现了一些很好的刊物,有《学人》《原学》《原道》等。现在《学人》和《原学》都停办了,只有《原道》坚持了下来。至于李泽厚先生的“失败”说,这个对《原道》的要求高了!陈明办《原道》很不容易,换了好几家出版社。我认为,只要能办下去,就是成功。这十年没有原出“道”来,还有下个十年。“道”也不是一天就能原出来的啊。

记:最近,蒋庆在贵州他所创办的阳明精舍邀请了康晓光、盛洪、梁治平、张祥龙、陈明等一些学者,举行了一次“儒学会讲”,被人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峰会”,引起了很大关注。您也知道,在中国,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现在有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学者如秋风、王怡、刘海波、范亚峰等人提出“中道自由主义”,强调传统与自由主义的结合。您怎么看?

庞: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好莱坞、NBA等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他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

记:但是,很多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的思路和你的不同,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开不出“政治文明”,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个坏东西;是需要批判和抛弃的。

庞:什么叫政治上的“文明”呢?以谁作标准呢?是五四提出的那些东西吗?我们把五四提出的那些东西检查一下,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真的有“普世性”吗?为什么英国人的一套和美国人的、法国人的、德国人的不一样?它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了,为什么还不能“普世”呢?现在人们认为的“普世性”的东西,实际上是西方具体性的东西。就拿前一个时期吵得很厉害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来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哲学,西方哲学是一种哲学,两个都是具体哲学,真正的普世性哲学在这二者之上呢!具体来说,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问题,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问题,天人问题就不是哲学问题啊?西方人可以问我们有没有摘清楚思维与存在是什么,但我们也可以反问你还没有搞清楚人是什么、天是什么。同样道理,我们讨论政治制度问题也是如此。所以,我不认为中国文化开不出中国式的政治制度来。我们以前之所以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如人,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弱势位置,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亡国灭种的情形,所以胡适说我们“万事不如人”。这个心态可以理解,但绝对是不正常的。五四的精神可继承,但绝对要超越,一定要从弱势心态中走出来。

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快,于是有人就建议成立儒教,如康晓光就呼吁要把儒教定为国教;也有人呼吁把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当然,这同时也招致很多人的反对,如葛剑雄就反对祭祀黄帝陵。您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看法是?

庞:现在宗教兴盛的主要原因一是信仰危机,一是市场经济。宗教就是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人的精神寄托。现在宗教的兴起一点都不奇怪,如果不兴起倒奇怪了。人的精神如果躁动不安,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宗教可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至于儒,有人说是宗教,有人说不是宗教,这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儒家思想里面确实有一种宗教情怀——这必须对儒学研究深了才有,浅浅的就不会有。在宗教与道德或者终极关怀关系问题上,儒家有三个层次,一是家庭伦理,即私德;一是社会伦理,即公德;一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德解决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因为人不仅是个自然存在,也是个社会存在,同时也是个精神存在。这第三个存在就是儒家的宗教性内容所要解决的。现在如果有人要成立儒教,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宗教这个东西是不能反对的,你越反对它越强。但是,我对祭祀黄帝陵这样的活动是支持的,这是解决“人从哪儿来”这个精神问题的。有没有黄帝这个人没关系,但是人有这样一种情怀,是压制不住的。我现在越来越想我的妈妈了。所以我想,葛剑雄先生二十年后或许会改变这个看法的。如果让一个民族老是想到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件好事情,它就不会去作恶,不会去集体犯罪。如果让一个人老是想到自己的妈妈,那就是一种洗礼,因为任何一个妈妈总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坏人吧?

就节日来说,五四以来,有人就提出我们过四个节日——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冬节(冬至),但没有实行。没想到现在可好,来了很多洋节,什么情人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我不好说这是媚外,就说是“崇洋”吧!难道我们就找不出自己的节日吗?七夕是多好的情人节啊!我们可要清醒,人家的节日背后跟着一大堆的文化啊!这个现象说明了我们一直还没有走出文化上的弱势心态,在无形当中还烘托了自己的这种弱势氛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自强不息。

记:最近,一些学者围绕蒋庆选编的一套儒家经典诵本展开了争论,这在网络上讨论得也很热烈。您对儿童读经的态度?

庞:我是读经长大的。按理说我这个年龄是没有机会读经的,但在我11岁的时候,日本人打到我的家乡,办了“新民小学”,要我们这些“亡国奴”去读。当时,我们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坚决不去上鬼子的洋学堂。但是,小孩总要念书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私塾。就这样,我到我爷爷的一个好朋友办的私塾去读书。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五经——五经我只学了《诗经》,就结束了此外还读了《神童诗》《千家诗》之类。按我个人的经验,小时候读经,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长大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有很大的好处。假如你小时候打的是别的底子,比如什么“太阳出来了,快快上学校”、“大狗叫、小狗跳”,有什么意思啊?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倾向于儿童读经限于业余时间,以后再逐渐在教材中增加相关的内容。等时机成熟了,有了相应的教师以后,可以考虑专设为考试课程。其实,有些人从西方文化出发来反对我们读经,他们难道不知道西方人也读经啊!比如对古希腊的一些经典,他们就是在课堂里面解决的。我们的一些自由主义者是很奇怪的,他们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现在老老实实地用国际公制,什么“公斤”、“公分”、“公升”、“公里”——可能只有中国人和法国人这样——英美他们才不管你这些,还是用他的英镑、英寸、英里、加仑,他们怎么就那么理直气壮啊?所以,至少在这方面,现在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不是我们中国,而是英国、美国这些国家。

记: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文化项目,一个是修《清史》,一个是编《儒藏》,都引发了一些争议。您怎么看?

庞:后朝编前朝的史,我们中国有这个传统。有人说现在编《清史》时机不成熟,要等一等,我认为不能再等了。现在一些人还在,有些事情还搞得清楚。等这些人不在了,就很难说了。清朝结束已经快100年了,不能等了。至于有些人从编纂《儒藏》想到“尊孔读经”、“复古”,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儒藏》就是古籍整理,没有那么多的内涵,也达不到那个效果。

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

庞:全球化这个东西要分析。现在有人说全球化是“双刃剑”、有两面性等等;有人认为这是历史趋势、大势所趋。我认为,全球化在经济、科学技术上正面因素是主要的,在文化上负面因素是主要的。我们的对策就是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去接受,在文化上一定要清醒,要注意保持;建设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美国的那些东西就是全球的,那其实是美国文化。你如果误认为那是全球化,去顶礼膜拜,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找不着自己了。对全球化,我们在文化上一定要抵制,一定要保住守住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树立文化上的强势心理——我承认,在经济、科技上我们是比你差,但我们在文化上并不比你差。

记:但是,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来,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是相抵触的。

庞:我曾经写过一篇讨论李约瑟难题的文章,叫《春兰秋菊各自妍》。现在说的“科学”,其实指的是“西方科学”。我有一个法国朋友,是搞数学的,他说我可以从一个人对数学的演算中看出他的性格。中国是有我们中国的“科学”的。鲁迅先生说,中国发明了火药去做爆竹驱神弄鬼,西方却用来做炮弹。那驱神弄鬼好呢还是做炮弹好?我看鲁迅先生这句话可以讨论。我们把科学技术拿着去毁灭人类好呢?还是用来庆祝节日好呢?这是个问题啊。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弱势的心态里面,唯别人的马首是瞻,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人家的科学技术就是好!原子弹厉害吧?将来还不知道怎么说原子弹呢。我认为科学也有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之分。中国科学因为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它不会去盲目扩张。

记:现在有人认为人类发展处于困境,这主要是西方文化造成的,需要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来解救。当然,也有人对西方文化很乐观,认为会解决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的。你怎么看?您对人类发展前景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庞:我主张要一分为三看。纯西方的不行,纯东方的也不行,要中西结合、两全其美。当然,照现在的状况来看,它是不会主动来和我们结合的,但它碰了壁以后,会来找我们的。就人类前景而言,如果按照目前这个“全球化”发展趋势,我是悲观的,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必要的。就拿我的这个电脑来说,用了两年就报废。是物理上的报废吗?不是,其实就是精神上的报废。人的各种欲望被制造出来了。是被谁制造出来的呢?是资本主义法则制造出来的。比尔·盖茨不会把他的那些东西全部一下子拿出来的,而是今天拿一点,明天拿一点,这就是市场经济。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快的更新,是极大的浪费,用中国话说就叫“暴殄天物”。现在西方大国一边在浪费,一边又以邻为壑,把垃圾废料送到别人的门口,自己在自己家享受果实。美国为什么不开采自己的石油而从中东进口?日本为什么不砍伐自己的森林而从中国进口木材?

记:说起日本,现在中日关系也是争议焦点,有人提出对日“新思维”,认为中日关系的责任不仅仅在日本一方,认为我们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有危害性。您怎么看?

庞:责任当然在日本一方,我们对他们早就宽容了——战争赔款一分钱没要啊!甲午战争我们赔偿了多少钱啊!反过来看,德国是什么态度?问题就出来嘛。有人说这是东方精神和西方精神的区别,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它哪儿有东方精神?它那是日本精神、岛国心态。其实,我们对他们要求已经够低的了,美国人驻兵我们都没有说,我们只说你不要参拜靖国神社、不要改教科书,因为这会伤害我们民族感情。我们的要求就这点,还不够宽恕吗?至于民族主义,我不知道为什么它成了个负面词?孙中山先生就讲民族主义啊!美国人口口声声美国利益至上,就不是有害的民族主义?我们中国一讲中国利益,就是有害的民族主义?

记: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之所以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还是因为遗留的传统文化在作怪;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之所以遇到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继承传统文化。虽然两者观点对立,但其共同的判断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崩溃了。您对此怎么看?

庞: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崩溃,这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中去看。短短的一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长,也证明不了什么。隋唐时期的佛教多兴盛啊,后来还是被宋明理学给压下去了。现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但我们在基本的生活层面的一些东西,在待人接物上还是中国的。其实,不仅仅在小事上,在大事上我们中国的价值观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那可未必。就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会宣布人民币贬值,然后稀里哗啦把他们全拖垮。但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本来很多国家认为中国是亚洲的威胁,从这事以后,都认为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契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孟子就坚决反对以邻为壑。我们看一个文化传统,要看主要的,讲裙带关系是中国传统呢,还是讲求诚信是中国传统?当然是诚信。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不仅仅只是儒家文化,而是整个中国文化,我们要好好继承和发展。张岱年先生提出“综合创新”,林毓生先生提出“转化创造”,李泽厚先生说要“创造转化”,张立文先生说要“和合转生”等等,其实,对中国文化主要是“承”。没有“承继”,你“转化”谁啊?你在什么基础上“创造”啊?光超越而不继承,那是废话。

记:您认为自己是儒家、自由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篇5: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首先,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如果法治文化缺失,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保障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状态,就难以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法治文化的缺失,就没有现代化气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此,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的社区,其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真正形成公平正义、权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环境。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就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社区法治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从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再次,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社区是市民工作、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与法治的发展关系密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明显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新特点,为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力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以先进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养人、塑造人,有利于从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行为中增强其法治意识,从而起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

篇6: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刘汉俊

6月21日, 刘汉俊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度剖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一个社会为‘要不要扶倒地老人’犹豫、纠结、争议的时候;当需要一位74岁的老人发毒誓证明自己的无辜和被冤枉的时候;当需要几个不懂事的儿童反复辩解、证明自己清白的时候,我们不觉得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悲哀吗?”

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农村一位74岁的老太太摔倒,3个10岁左右的孩子被认为是肇事者,双方各执一词,并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热门话题。这一事件,其实谁嬴谁输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输掉的是社会的道义,受伤的是社会的爱心。面对这起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美德,诞生了人类思想先哲孔子、孟子的礼仪之邦,这样一个曾经乐善好施古风浩荡、扶危济困情深义重的泱泱古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现实,我们的紧迫感当由此而起。

那么,这个“现实”究竟是什么呢?

当今中国正经历社会转型的忙乱、经济爬坡的艰难、道德表现的尴尬、利益调整的复杂,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光明面与阴暗面并存、正能量与负能量并存,人们的进取意识、社会意识、维权意识加强,信仰危机感、道德模糊感、思想疑虑感、观念错位感加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在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现象。一些现象无人愿管、无人能管、无人敢管,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社会现象考验着我们的想像力,挑战着传统价值观, 1

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德”现象。

此外,互联网文化飞速发展。到2013年,我国有网民6.18亿人,是美国的2.5倍,手机网民有5亿多人,70%以上的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国内网站有320万家,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2亿张DVD。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加速对全球文化的新一轮整合,东西方文化再一次发生交流、交融、交锋。从国内情况看,一些网络“大V”释放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无良“大V”利用影响力,或者散布一些灭国人自信、泄国人志气的言论,或者在重大问题上不负责任、胡说八道,或者制造谎言、传播谣言。

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必定会遇到越来越猛烈的风暴,我们必须在开放的平台上、激烈的竞争中、复杂的环境下思考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刘汉俊认为,首先要凝聚人心。用什么来凝聚人心?答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基本内容: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先等很多文化元素,核心就是“德”。

这些文化元素镌刻在中国大地的深宅大院、楼台馆所的门牌匾额上,浓缩在家训家规、家风家教中,嵌入了我们的人名、地名、校名乃至单位机构公司的名称中,流淌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民族思想道德星空的“北斗七星”和“床前明月”。

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可以用一个字来理解:心。“万物皆有心,心是宇宙世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之心、社会之心、万众之心,也是民族之心。”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有表述。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起一套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几千年来国家观一以贯之, 到今天仍然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首先,为国家立心。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表达了一个政党的国家观。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爱国报国利国的国家观。他举例,《左传·昭公四年》中记载,“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清代林则徐借用了子产的意思,他在被流放新疆伊犁与家人泪别时吟诗一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子产说此话的公元前538年,到林则徐说此话的公元1842年,2380年,国家观一以贯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文脉不断、精神永续。

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马援,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国有两句成语与他有关,一句是“老当益壮”,一句是“马革裹尸”。公元49年,63岁的马援将军牺牲在抗击匈奴的战场,实现了“为国尽忠、马革裹尸”的誓言。若干年后,袁世凯企图复辟称帝,并镇压进步力量。蔡锷将军率先在云南建立讨袁护国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后来,蔡锷英年早逝,年仅34岁。1917年,孙中山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以班超、马援两个历史名将作比喻,高度赞颂了蔡锷这位热诚爱国,叱咤风云的青年军事家。从公元49年到1917年,马援为国尽忠的故事至少传播了1800多年,情怀永存、精神不灭。

当今,我们从传统的国家观中,提炼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

—“国家之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观。

其次,为社会立心。

这个“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方向,平等是特征,公正是本质,法治是保障。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孔子整理的《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其中的《尧典》写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段话表达的是尧帝对百姓民众的思想。这是一种社会观、民生观、群众观。

对比当下,今天全党开展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深入的群众观教育。当今社会,创新与守旧、开放与闭塞、先进与落后等多重矛盾并存;文化价值打折、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存在;淡化理想、软化信念的现象存在;消解传统、恶搞经典,讳言奋斗、拒谈奉献的现象存在,培育和树立核心价值观难度很大、任务很重,全民都有责任,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尺度,打一场社会消极现象的阻击战、核心价值观的保卫战、错误思潮的歼灭战。

第三,为万众立心。

这个“心”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基,敬业是本,诚信是命,友善是根。诚信不守,道德无从谈起;友善不施,这个社会就会失去温度,处处泥淖、步步陷阱,一个冰冷污秽的世界不会有爱的欢歌。

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勉励青年学子,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实际上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角色,都要以德自立,当官的要讲官德,当老百姓的要守私德。

中国古代文化中,也一直强调这一点。皋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司法官、立法者,是帝王的老师,先后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

孔子在《尚书》中专门整理了皋陶的思想,如:对当官的,他提出“为官九德”。哪“九德”呢?即:“宽宏包容而又严肃谨慎,温良柔和而又富有主见,真诚坦率而又恭敬谦和,才华横溢而又恪尽职守,兼听明信而又果敢刚毅,正直坦荡而又儒雅随和,简易朴素而又廉明高洁,刚正坚定而又求真务实,坚强勇敢而又施仁行义”。

孔子选编这些观点,也说明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对普通人,孔子亦提出“五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仁”即:“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不管是“九德”还是“五仁”,核心都是“德”,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德”,这是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划出的一道底线。立德就是立心,同德才能同心,上下同欲者胜、万众一心则达。

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既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有各自的实践目标,更有各自的责任主体。国家的价值目标,由执政党的领导者、国家的决策者、社会发展的设计者、大众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代表者来完成;社会的价值目标,由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秩序的维护者、措施的执行者来完成;个体的价值目标,由公民义务的履行者、国家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秩序的遵循者、公共利益的受惠者来完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今中国提供了强健的理想丰碑、精神标杆、行为准则和价值系统,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是中华文明的制高点。

中国梦是历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道路的里程碑当前,我们不仅仅要凝聚人心,还要积聚力量。用什么来积聚力量?用中国梦。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梦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代400多个皇帝做了2132年的帝国梦。但“帝国梦”说到底是帝王的梦、是权贵阶级和封建统治集团的梦,不是人民的梦,注定要破灭。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致力救亡图存,但许多救国梦都没有成功,他们看对了方向但没找准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不但实现了救国梦,还实现了成立新中国的建国梦。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富足、人民富裕的富国梦,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中国开始了强国梦的新征程。

从古代帝国梦的幻灭,到近代救国梦的艰难探索,再到建国梦、富国梦、强国梦的渐入佳境,5个梦、5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可谓一梦几千年。中国梦是历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道路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包括: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10年来中国经济

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跃升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2013年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今年GDP增长将保持在7.5%左右;神舟、嫦娥、天宫、玉兔、蛟龙、北斗、天河等科技工程精准对接、精确运行、精密运算,体现了中国突飞猛进的科技水平;三峡工程、东电西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动车等国家重点工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人物、感动人物所带来的中国温度;中华优秀文化魅力,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厚积而厚发„„

既然中国梦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那么它一定有坚强的支撑。这坚强的支撑包括三个方面: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而对于中国精神,我们是一个精神富有的国家,中国精神由中国古代精神、近代精神、现当代精神组成。远古的神话传说孕育了丰富了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创造了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完整统一的团结精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救国精神;中国现当代史上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民族复兴的圆梦精神等建设精神,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精彩,都是中国精神的绚丽篇章。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上一篇:辅导班处理学生方案下一篇:欧姆定律的应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