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动漫产业发展思考

2024-07-18

西藏动漫产业发展思考(精选6篇)

篇1:西藏动漫产业发展思考

研究报告

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白少波)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12日上午在拉萨开幕。官方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

陈全国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通过五年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逐步成为西藏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在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西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

报告还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陈全国说,经过2-3年的努力,西藏将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

“文化史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陈全国指出,西藏将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

报告内容:

一、有关于西藏文化: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宗教、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其美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说西藏的藏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二、西藏文化的发展

7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由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生活在克松庄园的农奴们遭受农奴主残酷迫害的情景,受到全国观众高度关注。

“就像剧中讲述的一样,旧西藏大部分藏族同胞都生活在贫苦与压迫之中,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文化生活了。”,类似这样自编自导艺术作品,并亲自走上舞台演出的农牧民们,如今在西藏比比皆是,500多个业余基层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藏文化的空前繁盛。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由此衍生了一大批带有浓烈藏族风情的艺术作品。

60年来,1000多篇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30多部民族文艺研究专著先后面世,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一批文艺书籍陆续整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个“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西藏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特色艺术之乡”。共有非遗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包括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和格萨尔)、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

三、西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一、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

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四、西藏文化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因素

1、基础设施的完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2、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著成效

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3、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

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单单是军事竞争,而是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认可之下,经济文化等的综合竞争格外激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文化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成为潮流的名词,在物质文化极为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国对文化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篇2:西藏动漫产业发展思考

当年,迪斯尼凭借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儿童心目中树立的牢固地位,针对少儿推出动漫主题公园。而今,“动漫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态,该怎样与旅游休闲业精彩互动,让蓬勃兴起的动漫文化城、动漫主题园、动漫产业区、动漫影视基地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相关业内人士在激情奋进的同时,也就此问题进行冷静探索。

“动漫之花”怒放于盛会

今年8月下旬,科普作家管克寒先生把《中国动漫文化视觉》书稿传到出版社编辑手中。管先生告诉记者,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中国动漫产业在旅游市场的表现,他行走大半个中国,实地探访了40多个以“动漫旅游”为卖点的景点。9月,他准备前往广州,在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动漫创意旅游展区”内,再拍摄一些配文图片。

据中国动漫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齐涛介绍,近年,动漫文化所带来的旅游亮点,深受年轻消费者追捧。齐先生举例说,我国规模不同的动漫景观,近年来不断兴起,如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等。

齐先生认为,动漫产业与旅游“联姻”,让主流消费群体——少儿群体和青年人在游程中感受童话世界,感受科技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秋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内,“动漫创意旅游展区”,集中了国内外各大动漫创意景点、制作企业以及相关旅游线路、产品。“动漫创意旅游展区”,旨在突出“活力动漫,和谐生活”主题,重点展出4方面内容。动漫创意旅游区包括以动漫景点及“动漫游”线路为特色,诠释旅游产品的主题与魅力;动漫主题公园区包括,以国内外知名主题公园为主,配以知名动漫画作品一同展示,强调直观品牌印象,增强公园吸引力;在动漫活动、展会旅游与招商区,开展以静态展示及现场表演等活动;动漫制作和景点推广合作区,为动漫制作企业和旅游景区打造合作平台。

动漫景观“升温”迅速

今年初秋,一个消息让北京众多“动漫迷”兴奋不已:位于北京北三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房将变身为动漫文化城。届时,140米高的“动漫楼”,有望成为北三环第一高点。眼下,4万平方米的动漫电影楼作为项目一期即将竣工。

在施工现场,策划方与施工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影动漫文化城运营后,将呈现魅力十足的“动漫世界”,包括动漫电影院、动漫演播厅、动漫剧场、动漫电视频道、动漫研发教学中心、动漫杂志、动漫产业孵化大楼、动漫餐饮、动漫俱乐部、动漫产品展销大厅、动漫商场及中国红色影视文化生产、传播基地等。记者了解到,数月前,新影动漫文化城项目已被文化部挂牌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前不久,总投资约60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落户鲁迅诞生地。

据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由深圳多彩科技集团作为主投资方,连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关村数字娱乐产业联盟等多家国内知名机构合作打造、研发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面积约5000亩(含水面),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由“威尼斯低碳度假水城”、“威尼斯大运河”、“威尼斯人文社区”、“动漫体验园”、“大运河生态湿地公园”、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一城、一河、一区、二园、二基地”组成。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将有力推动绍兴乃至浙江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希望多彩科技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努力把项目建设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生态旅游度假综合体。不容否认,近年,一些城市运用动漫文化,大力推动旅游市场,取得可观效果。伴随常州市恐龙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创片《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的热播,围绕“恐龙宝贝”开发的衍生产品增至200余种,使常州动漫产业形成“旅游+动漫”可观的赢利运作模式。

据常州恐龙园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恐龙园,动漫创意多多,游客接待量、衍生品交易量显著提升,预计到2012年,该园资产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动漫之车”,高速还须“智行”

曾为10余家景点策划过动漫主题展示项目、著有《世界动漫产业探微》、《动漫艺术应用》等专著,现为东方高端动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的动漫文化专家顾汉青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动漫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市场中鲜活、受众面大的新商业模式。要想让“良种”成为“硕果”,一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动漫产业的市场运作;二是作为动漫艺术探求者和产业运营者,在充分分析目标消费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等需求外,还应注重互动式体验,在表现形式上切忌照搬与效仿。我国一些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决策失误、主题雷同、产品单

一、缺少更新等问题陷入困境,可作前车之鉴。

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总经理谭小芳认为,动漫,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娱形式与旅游市场结合,其成功范例很多,一些经营者在高速发展中不妨冷静下来审慎思考、有针对性地借鉴,譬如,麦当劳在“海底总动员”上映之后,立刻推出了“购买儿童乐园餐换得《海底总动员》卡通玩具”的促销攻势。再比如,2008年,日本电视台播放了讲述高中生恋情的动画片《真实之泪(true tears)》,由位于南砺市城端镇的动画公司P.A.WORKS制作,屏幕中的动画人物以及街景的写实性描写,引起很多观者的兴趣。由此,“日本动漫迷”纷纷前往日本北陆地区乡村小镇旅游,在保留着古老街道景观的富山县南砺市城端一带,追味动漫画面中的情景,由此出现旅游热潮。在洛阳,该市的牡丹园用洛阳人自己创作的动漫角色进行形象代言。由此,洛阳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卡通大使“小破孩”亮相。“小破孩”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知名原创动漫品牌,与洛阳国家牡丹园牵手,成为洛阳又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我国动漫科技作品设计者、中国科技展示研究会会员黎晓同的观点是:动漫文化产业,如果仅是“高速、热建”、缺乏“审慎智行”,前路堪忧。有关部门,应在市场预测、合理规划上“精工细作”,让纷纭而现的动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链接: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日前,首届中国动漫游戏嘉年华论坛“大动漫趋势与新媒体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透露,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税收优惠和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70.84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广东省为160亿,上海市为50亿元。

篇3:西藏动漫产业发展思考

世界屋脊, 人间净土, 香格里拉……西藏拥有诸多独具魅力的动人之处, 其雄壮的自然地理景观、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众多的民间艺人以及特色手工制品驰名中外。然而, 尽管拥有诸多自然与人文资源, 西藏仍被世人贴上了“神秘”的标签, 许多人对西藏之美的了解多是雾里看花, 对西藏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性, 并不能对各种西藏传统文化的共通精髓进行把握, 西藏的文化产业也因此未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

客观地来说, 上述这些现象与西藏地域的封闭性和思想的保守性具有很大的关联。这些客观原因在短时间内无法轻易改变, 但西藏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迫切性, 绝不可能因此而被拖延。那么, 绕开这些客观障碍, 通过文化产品成概念地、系统地对西藏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许就是一条捷径。

想要通过文化作品对西藏进行宣传, 就必须制作成功的、深入人心的文化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文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人以触动, 带来或愉悦、或哀伤、或紧张刺激、或轻松舒畅、或理性认知、或感性代入的共鸣。这些共鸣可以有多种承载形式, 比如文学作品、戏剧、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然而, 文学作品与戏剧通常比较深刻, 受限于大多数消费者认知能力与认知意愿有限, 按照传统形式推广西藏传统文化并不合适。电视剧与电影通常投资巨大, 成本较高, 对西藏自治区来说可能压力较大, 亦并不合适。而动漫作品由于其画面感强, 表达形式开放, 受拘束较少, 简单、直接, 但也丰富、多变, 所以更易于传递并激发精神和情感的触动, 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 相较于文学作品、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拥有更广的受众范围, 而且其拍摄成本相较于电视剧和电影也是很低的。所以, 优先选择动漫作品作为传播西藏文化的形式具有合理性。

同时, 大力开发西藏动漫作品, 发展动漫创意产业也具有有利因素。2014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4) 》指出, 我国动漫产值从“十五”期末到“十一五”期末年均增长率超30%, 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粗略估计达到1, 000亿元。在政策领域, 国家《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产发[2014]28号) 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 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而西藏自治区政府为发掘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 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本自治区动漫企业的生根发芽, 增加本自治区就业, 于2013年投入并落实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约1.4亿元, 并力促本区数字动画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建设有西藏特色的动漫产业园区。西藏动漫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基础较弱, 但是在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拥有充足的机遇、广阔的市场与乐观的发展前景, 这些都可以为西藏动漫企业的发展减轻后顾之忧。因此, 借助开发、出售优质的特色动漫作品及其周边产品, 实现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西藏整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途。

要发展西藏的动漫创意产业, 开发优质的特色动漫作品, 加强标志性, 就不得不关注以下问题:1、可供西藏动漫作品开发的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的特性与存续状态如何;2、如何利用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开发动漫作品;3、西藏动漫作品应传递怎样的体验及其创新定位是什么。

二、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知识特性和形态转换

(一)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知识特性。

西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而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往往是无形的知识性资源。他们同许多其他种类的资源在初始状态上相似, 普遍是或隐性, 或存量的资源, 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另外, 许多文化作品虽然是显性可见的, 但由于消费者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并不能对西藏传统文化实现较为一致的认知,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与消费者的现实生活的不切合被突显, 西藏传统文化也显得遥不可及。而动漫创意的手段可以帮助这些知识资源深入挖掘, 转变形态, 促进共性的客观认知的传播, 并以较低的成本增加产品类型, 实现创新, 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动漫创意产业以知识资源为支柱, 在积累与创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意、现代技术与知识管理的手段, 可以使隐性存量资源转化为显性增量资源。鉴于此, 本文从知识资源特性 (显性/隐性) 和存续状态 (存量/增量) 两个维度划分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借鉴野中郁次郎提出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知识转换与知识螺旋模型理论来构架分析所需的体系与框架, 寻找含有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等知识资源的动漫作品的着力点与应有的定位, 进而探索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方式。

在管理实践中, 经常借助一定的分析视角来将组织概念式地分解为单一活动原子层次。这种概念化分解促使流程解构为一系列活动和任务, 而后者将有效帮助我们定位相关知识在组织当中所处的位置。据此, 我们也可以将西藏文化产业环节中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知识资源在知识特性维度和知识存续状态中划分为四类:1、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经验资源”, 是指不易于实体化显现、不易于语言表达描述的知识型经验和技艺, 如从事手工艺、说唱、音乐、舞蹈和宗教等方面的工作者的个人技艺、经验和体会;2、隐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机会资源”, 是指不易于实体化体现、不易于语言表达描述的创意性元素植入, 如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学徒个人学习心得, 西藏本地学生学习的动漫制作技术、编剧、导演、绘画、配音等技能, 新的创意, 新的市场空间等;3、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产品资源”, 是指易于清晰地体现、被人认知的新生文化成果, 比如国家、自治区出台的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 以及创作的动漫产品 (较为知名的如《小卓玛》) ;4、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也将它们称为“深化资源”, 是指易于清晰地体现、被人认知的已有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各种传统演艺节目与品牌节庆会展, 锅庄、《喜马拉雅》、《珠峰彩虹》以及藏历新年也是突出代表。 (图1)

(二) 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知识管理和形态转换机制。

我们从知识特性与知识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基本类别的划分, 目的在于探讨运用不同形态和表现方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形成动漫创意产品时, 存在怎样的转化生成机制、过程路径以及可能存在的阻碍。而由以上分析与归类不难看出, 西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在形式上是以存量资源为主的, 使用方式上是比较依赖于单一的原生创意与初级产品的,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是薄弱的。要转变这些知识资源的形态与现状, 不断催生新的动漫作品, 发展动漫产业, 就势必要对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以知识资源的转换与知识资源螺旋的观点来认知与利用这些资源。

在认同人类知识是通过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而创造和扩展出来的这一假设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利用所划分的各类知识资源, 我们不妨借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换理论与知识螺旋模型理论, 构建动漫创意产业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模型。

从目前来看, 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等资源在知识资源形态的转换上, 存在着四个模式: (1) 由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到隐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学习”; (2) 由隐性增量知识资源到显性增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创造”; (3) 由显性增量知识资源到显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整合”; (4) 由显性存量知识资源到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个人称之为“迁移”。 (图2)

“学习”是分享体验, 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存量知识资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体验。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有许多是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并不被书面文字系统地记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父对徒弟日复一日的传授, 要想把握这些地域民族文化元素, 就需要西藏本地动漫产业工作者通过细心学习并体验西藏传统民族文化, 感悟藏族传统文化创作的内涵与方式, 更多地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的本源精髓, 为动漫作品的创作提供充分的知识积累。

“创造”是将隐性增量知识资源形象化的过程。它采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资源显性化, 是知识资源创造的精髓。在这一环节中, 学习、感悟西藏传统文化与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工作者需将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中隐含的精髓与个人感悟概念化地表达出来, 提炼动漫创作的来源素材, 而动漫企业可以积极借助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力政策, 充分运用动漫创作后备人才资源, 使用先进的数字动画技术, 加之现代的制作工作, 将提炼后的地域民族文化精髓开发为令人耳目一新又贴合大众的动漫形象、故事以及最终的动漫作品。

“整合”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资源体系的过程。通过对显性知识资源的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方式, 重新构造既有信息, 可以催生新的知识资源。通过整合, 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概念化表示更进一步,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企业的高层、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的概念认知有所区别又统一于同一个宏观概念下, 对动漫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既具体又互相联系, 使既已创造的动漫作品及其形象、画面与故事等成为一个整体, 产生了完整的动漫作品资源与动漫周边资源, 成为动漫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在这个方面, 漫威漫画公司的经验引人注目, 它将旗下的众多精品漫画英雄人物通过整合, 荟萃于《复仇者联盟》这一作品, 漫画和由此衍生的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迁移”是使显性知识资源被吸入隐性知识资源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做中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扩大实体体验的范围是“迁移”的关键。在既有动漫作品开发与知识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自身的甚至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足之处的教训以及成熟的知识资源管理方式都得到了充分思考, 形成无形的精华, 而通过对开发团队不同分工的成员的培育与知识的分享, 使他们也都在锻炼之中获取了经验与熟练的技能, 这也推动了企业新的知识资源的产生。

这时, 通过知识资源形式的转化, 一个知识资源管理的周期便完成了,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正在上进与渴望上进的动漫企业来说, 知识资源即是其发展的命脉所在, 对知识资源的利用应该是呈螺旋形上升态势的。处于“迁移”模式的动漫企业在到达“经验资源”的节点之后, 掌握着大量的知识资源, 这些知识资源不断向新的领域溢出, 并且其成员在知识经验积累、自我领悟及相互的思维碰撞之后又迸发出了新的创意, 企业在这时恰好又走到了由掌握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向获取隐性增量知识资源转换的“学习”模式环节, 再次对知识资源不断深入地开发利用, 推动新的知识资源转换形态, 为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利用提供支持。如此这般, 不断反复, 企业的知识资源容器不断扩大“容积”, 动漫作品的形象、故事、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 创作的空间愈加广泛, 动漫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螺旋模型便彻底形成了。

三、西藏动漫创意产品中知识资源的再定位

动漫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 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 它并不将外在的商品、服务置于核心环节, 动漫创意企业只是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它所关注的是顾客个人在形体、情绪和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它环绕着消费者, 努力创造值得他们回忆的活动, 给予他们内在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经济中, 如果没有环绕吸引人的主题, 从而设计独特的体验, 让消费者觉得值得为这种体验付费, 也就不会带来动漫产业的长尾效应。

当动漫企业在思考如何带来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喜好的体验时, 就不得不关注消费者本身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体验这一问题。杰克·特劳特与史蒂夫·瑞维金在《新定位》一书中总结消费者心智模式时提出的几点尤为值得关注: (1) 受限于消费者本人的知识背景、经验、好恶与情绪, 消费者不可能完美接受企业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2) 简单明了的信息节省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时间, 相比繁复的信息更加受消费者喜欢; (3) 先入为主的心理在消费者中比较普遍, 他们对品牌的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转变; (4) 品牌同时涉足多个领域与在不同领域中诉求点可能发生的变化, 使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可见, 如果动漫企业自身定位不明, 就很难解决消费者心智中的这些难点, 也难以提供符合客户价值主张的体验。同时, 以知识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 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只能给消费者一个对西藏文化的朦胧印象, 往往是抽象的, 并不具体, 对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的规模与质量的提升是不利的。西藏动漫产业要摆脱不利的边缘地位, 建立良性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 当务之急就是要对固有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知识资源升级再定位, 形成有利于西藏动漫企业自身发展的定位。

(一) 对不同类型知识资源的定位。

西藏的隐性存量知识资源包含了丰富的技艺、经验及其他各种人文环境, 对自治区外消费者来说是新奇又神秘的, 其定位的核心是实现这些资源的文化背景融合于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活背景, 将原生的背景文化赋予新生的形象, 在融合中传播主流价值观, 适于大众接受, 增强彼此的了解乃至认同。

对于隐性增量知识资源来说, 数字动画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是关键的定位。众所周知, 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动漫创意产业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动漫作品更加逼真, 使消费者体验的层次得到提高, 自身的附加值也能随之增加。

新的动漫形象、作品意味着显性增量知识资源的诞生, 这些资源若能被广泛地应用, 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成为西藏对外宣传的“名片”, 则将形成长尾效应, 为动漫企业持续带来盈利。除传统市场外, 进军新兴的市场空间也能取得突出的成效, 比如在由政府主导的对外宣传中, 于产品广告、公益广告与会展吉祥物中加入动漫形象, 既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 又提高了动漫作品的知名度, 获取了更广阔的市场。

丰富的民俗文化构成了西藏的显性存量知识资源, 对于曾到西藏旅游过或曾观赏、参与过此类民俗文化项目的消费者来说, 这些经历已成为其个人的美好回忆。通过有力、准确的内容宣传与动漫作品对西藏民俗文化的提炼, 能使西藏的民俗文化项目的标志性更加明显, 更有利于勾起消费者对其自身经历的回忆并引起共鸣。

(二) 对动漫作品完成定位的步骤。

鲁健华认为:“定位理论”的核心应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打造品牌”为中心, 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在这一基础上, 我们可以分析对产品的定位。基于杰克·特劳特对品牌定位步骤的观点, 个人认为对动漫企业的定位可以分为四步: (1) 切合动漫行业的大环境:动漫企业不可能在真空中建立区隔, 而行业内的其他竞争者们都有着各自的概念, 这就是动漫行业的大环境, 不可脱离; (2) 寻找区隔概念:在分析动漫行业大环境之后, 动漫企业必须寻找符合企业自身的概念, 使自己与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形成较为鲜明的区别; (3) 找到支撑点:在对区隔概念的构想完成后, 动漫企业还要找到其区隔概念的支撑点, 使其令人信服; (4) 对区隔概念的广告宣传与应用:区隔概念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定位工作的完成, 只有通过广告宣传才能在广大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本企业及其作品、品牌的一席之地, 同时在应用中最终建立自己的定位。

在第一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应该从战略上做好长远的规划, 为建立自身的品牌持之以恒, 学习国外诸多知名动漫企业, 建立强大的品牌, 而不是如国内许多的动漫企业及工作室一样, 只是为了获取政府对动漫产业的资金支持与补贴而创作一部动漫作品, 创作之中极尽敷衍之能事, 创作之后不闻不问, 将开发出来的故事以及形象彻底抛弃, 直至无人问津、销声匿迹。同时, 在建立西藏动漫产业园区的过程中, 政府与组织者也应注意在保持园区内充分竞争的同时做好“分工”, 使动漫创作企业与其上游的创意咨询公司和下游的广告传媒公司形成协同, 共同打造动漫品牌。

在第二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所区别, 特别注意要区别于美式动漫与日式动漫, 扬长避短, 立足藏族的民族文化元素, 充分表现具有西藏特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情, 做西藏人自己的动漫。

在第三步中, 西藏的动漫企业要保证动漫作品中西藏民族文化的特色, 不妨充分运用本区的创作人才与团队以及作为文艺顾问的知名学者, 保证创作团队的人文素养。同时, 还要注意消费者认知与动漫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平衡, 传播主流价值观, 寻求广泛认同, 因为创作的动漫作品要向外传播, 就不能超越自治区外观众的认知能力, 在表达形式上通俗易懂十分重要。

在第四步中, 西藏动漫企业要迅速在产品制作中贯彻自己的特色, 在传播活动中也要努力去表现自身的区隔概念, 运用广告保护自己的品牌并“猎取”新的观众。除传统广告宣传形式以外, 西藏动漫企业可以积极运用新兴传媒形式, 比如运用手机端APP的开发与广告植入以及网络发布动画视频短片进行宣传, 这样的宣传成本比较低, 宣传灵活性较强, 而由于如今智能手机用户与网民人数众多也能取得不俗的宣传效果。西藏动漫企业也要注意宣传的范围, 外向型的经济一般都拥有广阔的市场, 自治区以外消费者对西藏的印象普遍是“神圣的净土”而充满向往, 那么投其所好, 向自治区外甚至国外做出积极的宣传推广, 进而获取新的市场, 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传播。在消费者对西藏动漫企业及其作品的特色概念理解加深并投入自身心智于其中的过程中, 企业精心打造的区隔概念便基本建立了。

当然, 只有充裕的资金支持, 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完成定位中的一系列工作, 把动漫作品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 也不会被外来资金把控而最终“为他人做嫁衣”, 进而去争取或保护自身在行业内的地位。在这一层面, 自治区政府的作为十分重要, 既要在资金、政策上对本区的动漫企业给予支持, 又要注意保护这些动漫企业, 在市场化的融资之中不被夺取主导权。

完成以上步骤, 西藏动漫企业及其产品便可以实现一种具有特色品牌、竞争力强、反应迅速、“顾客友好”的定位, 进而通过确定明确的作品主题、塑造具有藏族风情和美感的故事形象、发售动漫周边或者展会的纪念品以及提供具有雄壮自然环境与美好人物心灵的感官刺激来实现客户价值主张, 给予消费者丰富的体验, 诸如娱乐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 甚至实现这四种体验的交叉———“甜蜜地带”, 即同时提供以上四种体验, 让消费者在体验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体验经济并不是免费的, 在完成定位, 使消费者获得令其满足的体验之后, 动漫企业就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了。

四、对策建议

西藏动漫创意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借鉴外部的成功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实际, 在知识资源管理、明确的定位、政府的支持下走有自身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一) 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从特色走向成功。

西藏之美, 独树一帜, 其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内容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作品深刻、隽永, 其独特魅力已经逐渐为世界所领略。尽管如此, 西藏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仍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扬。在这一基础上, 西藏的动漫企业若能充分挖掘并运用民族文化元素, 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紧跟时代步伐, 用心制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的动漫作品, 其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必将带来广泛的关注。

(二) 运用现代知识资源管理方法, 在知识资源的螺旋形上升中实现自身价值。

知识资源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一个动漫企业如果不能对其有效利用, 不仅在知识资源上蒙受损失, 而且也难以做大做强。只有在知识资源利用螺旋中充分发挥各项知识资源的价值, 才能制作深入人心的动漫作品, 才能延长价值链, 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西藏动漫企业先天拥有丰富的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然而要想实现隐性存量知识资源转化为显性增量知识资源这一质的飞跃, 并最终不断扩大自身隐性存量知识资源, 开始新一轮的创造就必须加强各项知识资源的管理, 加强知识的储备, 积极促进知识资源的转化, 构建自身的知识资源利用螺旋模型。

(三) 在明确的定位中创造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体验, 实现体验经济。

“开端良好, 成功一半”,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开始一切工作之前必须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完成定位。从大体来说, 西藏的动漫企业就是要建立具有特色品牌、快速反应、强大竞争力、“顾客友好”的定位, 在做好符合自身发展的定位的基础上, 努力带来优质的体验, 在品牌效应中获取有形的利润, 在消费者的满足中延长价值链, 获取自身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但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是巨大的宝库, 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创新就能实现客户价值主张, 西藏动漫企业也完全有机会做大做强。

(四) 建立自身赢利的商业模式。

建立符合动漫企业自身实际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将企业引入利润区, 并在利润区停留较长的时间。西藏的动漫企业在建立商业模式的过程中, 不妨思考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团队管理, 发掘、培养自己的动漫创作人才, 能否谨慎、合理地融资, 应该制作什么样成本的作品, 选择进入什么样的渠道。而其他动漫企业举办展览、进入周边产品零售业、建立主题餐厅、建立影碟销售体系、进入电视/网络/手机传播渠道、制作高质量动画配乐以及为家庭里更多成员提供娱乐解决方案等举措也应有所借鉴。

(五) 自治区政府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

西藏的动漫作品既然立足西藏, 又结合了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与方式, 那么也有很大机会成为西藏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除去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收入, 西藏动漫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具有绿色无污染、附加值高的特点, 并且对民族文化元素具有高度整合的功能, 结合西藏越来越明显的就业压力现状来看, 西藏动漫产业对于西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强大的反馈作用的。然而, 西藏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要推动其迅速发展, 就离不开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动漫产业园区可以整合资源, 提高集约程度, 优化功能布局, 对动漫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益处, 西藏自治区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 可以考虑建设自己地区的动漫产业园区;动漫企业制作作品、实现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与技术, 加强交流合作, 将本地区所培养的从事动漫及周边行业的人才引入动漫企业, 并从自治区外吸收有真才实学的动漫制作人才与先进的技术都离不开自治区政府的导向与政策支持;动漫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自治区政府可以给予本区动漫企业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与补贴, 在税收上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此举不仅有利于本土动漫企业的发展, 对于渴望拓展业务的自治区外动漫企业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能够吸引自治区外动漫企业的进驻与扎根, 共同促进西藏动漫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知识资源与其定位的管理, 探讨了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对西藏发展动漫创意产业的方向与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而, 本人受限于个人学术水平与调查程度有限, 也存在着偏重理论、案例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一)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 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 从而生成富含地域民族文化价值和创意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以西藏动漫产业为例, 本文阐释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向创意文化资源和成果的转化过程, 强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存量文化资源的转型定位, 从而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技术和市场情境中面向特定受众确立独特的文化价值主张。最后, 面向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初步尝试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所建立理论模型仅是理论探讨和分析的阶段性观点, 尚未找到有借鉴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作品案例 (需要深度追踪其创意生成、作品制作开发及发行的全过程) 来印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扎根研究方法, 结合质性研究策略, 选择典型案例纵向剖析并由此建立相关理论, 这将是进一步探讨创意文化产品生成机制的可行研究方向;在企业构建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上看, 可深入探讨地域民族本土文化企业孵化和扶持西藏创意人才培育的具体管理机制问题;在战略和营销管理视角上看, 需要深入剖析西藏民族创意文化产品的客户价值主张、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市场推广和传播策略创新等问题。

摘要:本文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 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 从而生成富含地域民族文化价值和创意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以西藏动漫产业为例, 本文阐释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向创意文化资源和成果的转化过程, 强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存量文化资源的转型定位, 从而促进传统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技术和市场情境中面向特定受众确立独特的文化价值主张。最后, 面向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西藏,动漫创意产业,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斌, 郑玉明, 牛兴侦.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8.1.

[2]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8.27.

[3]竹内弘高, 野中郁次郎.李萌, 高飞译.知识创造的螺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8.

[4]B·约瑟夫·派恩, 詹姆·H·吉尔摩.夏业良, 鲁炜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5.

[5]杰克·特劳特, 史蒂夫·瑞维金.李正栓, 贾纪芳译.新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0.

篇4:刍议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 要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在中央政府和西藏人民的努力之下,西藏的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来看,西藏还是明显落后的。为什么有全国对西藏的援助,西藏的自身资源也很丰富,西藏的经济发展还是落后?本文就从西藏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经济发展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 战略 思考

引言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1],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能有力地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西藏的发展特性,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盲目跟从才能使得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的经济现状告诉我们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应重视西藏地区丰富的资源、藏文化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起构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1.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地区的草地、森林、矿产、水能、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草场退化、湖泊面积萎缩、冰川融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2]。但纵观全国,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就目前已发现的101种矿产资源,它们的潜在价值已达到万亿元以上。但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却十分的少。这些有利条件都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西藏是中国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宗教、音乐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且又独特的特征,以藏族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此为依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都蕴含着浓郁的藏族风情。但由于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区位优势。西藏位居我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边境线约长4000公里,与南亚5个国家接壤,具备了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地域优势。根据史料记载,我们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边境贸易,边境人民相互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西藏的对外交通便利,但由于某些因素,西藏边境贸易规模偏小,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政策优势。中央政府历来对西藏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的西藏,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央就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旨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2.西藏经济发展制约瓶颈

西藏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西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寒缺氧,环境脆弱,远离内地,导致这里资源开发的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方面,西藏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的运输系统有所改善,但还是无法满足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藏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西藏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本,西藏普遍还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3.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3.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经济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是资源环境消耗过度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种是资源环境利用不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3]。很明显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西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资源和环境的优势。面对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导的就是要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虽然这种转化会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但这是必需的,西藏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靠外部“输血”而不靠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同时,只要精心管理,合理利用,也可以使资源消耗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投入

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带来的发展机会,促进形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体,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西藏的交通运输结构,尽量降低地理位置给西藏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3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首先,要加强西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西藏人民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其次在西藏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要大力培养西藏自己的各科技术人才,也要引进其他地方的科技人才,可以灵活的实施人才共享措施。

3.4产业结构调整

西藏现行的产业结构并不能突出西藏地区的資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看到,西藏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先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西藏80%人口都是农牧民,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所以现行的西藏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西藏具体情况,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4]。西藏的工业化道路还是十分漫长的。

4.结语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困扰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应该重新认识农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推动西藏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刚,孙东涛.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5).

[2]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9(07).

[3]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10(09).

篇5: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矿产94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10多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能源资源品种繁多,能量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可占全国17.1%。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西藏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湖泊总面积达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固体冰川为我国最大的“水塔”。西藏是动植物资源的伟大宝库,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以上在西藏。高等植物6400多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其中西藏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

西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迷人,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使西藏具备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西藏地广人稀,地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2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3人,是全国人力资源密度最小的地区。绝大部分的县城和乡镇人口稀少,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十分不利。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与内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每年需要许多内地人才加以支援。西藏需求人才的特点是类多量少,而西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匹配度不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

2、外援型经济十分强劲,本地经济主体赢弱

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使西藏尽早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的财政政策,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西藏财政补贴569亿元,中央建设累计投资252.58亿元,国家机关和各地对口支援的物资、资金70亿元。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国家投资项目117个,总投资312亿元,“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79亿元,对口支援71个项目。2006年,国家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十一五”要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180个。截止2007年底,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02亿元,已有139个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时间如此漫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地区规模如此巨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怀。

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直接投资十分巨大,使西藏经济的主体成为外援型。经济发展本来需要“三大引擎”共同拉动,但西藏实际上只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巨大,内需拉动近年来才刚起步,对外出口拉动力甚微。西藏财政的自给率不足10%,90%以上靠中央财政支撑。因此本地经济主体,即城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农牧户经济实力相对赢弱。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1亿元,人均仅为3914元,若减去各级政府的公务消费,则人均消费额还要少。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一些交通不大发达的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色彩依然十分浓厚。



3、在经济总量中占末位的农牧业却占据就业领域中的首位,农牧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西藏2007年农牧业产值为55.33元,占GDP的16.17%,在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末位,但是在就业结构中,农牧业占据全区就业者的80%。在各级政府“扶贫”“支农”政策的作用下,西藏农牧业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地区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管理粗放,尤其是农牧民的观念陈旧。“有的牧区惜杀惜卖甚至绝杀绝卖,唯以牲畜多少特别是大牲畜的多少作为富裕的标准,牧户间相互攀比,致使牲畜的出栏率难以提高”(罗绒战堆,1998)。据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郑度两位院士的调查,2003年西藏全区牦牛存栏数400多万头,多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栏率很低,牧区一般为6.6%—8.2%,农区在10%—20%之间,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市场疏通不畅,当地屠宰点规模小,市场供应量少,牛肉价格高于内地,难以打入内地市场。因此牧业的产品基本上维持牧民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比例不大,而农区生产的青稞,由于气候高寒,交通不便,青稞的主要去向是为农牧户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出售或酿成青稞酒出售到区外也没有营销优势。所以西藏的农牧业基本上支撑了农牧民小康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还比较浓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布局分散,缺乏向经济带集聚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西藏已形成以首府拉萨为中心的藏中经济区,以昌都为中心的藏东经济区,以那曲为中心的藏北经济区,以狮泉河为中心的藏西经济区。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四个经济区的布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已被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即经济决策者应选择经济要素相对优越的地区,集中投入巨额的资金,优化那里的经济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使之产生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增长极。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后经济增长极向外辐射,从点到线,形成经济带,再由线到面牵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有效运用经济要素,使经济要素的各因子产生乘积效应的有效做法。对于地广人稀的西藏区域发展而言,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向经济带集聚是探索经济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特大型企业

农畜产品是西藏最具特色的资源,以此为原料培育了牦牛产业、山羊绒产业和青稞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藏药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为支撑的旅游业也方兴未艾。这些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有待发展。

200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确定了12家企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不足700万元,平均企业产值不到400万元。到2002年有7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平均工业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银河科技和诺迪康药业已经上市,奇正藏药厂是国内制药行业前60强企业之一。到2007年底,西藏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3家质量信誉AAA级企业。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争水泥、雪藏圣毯、拉萨啤酒、圣鹿食用油等一批西藏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销量稳步提高。这些企业在西藏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仅可视为发展的初创阶段。



6、对外经济开始显现,但经济辐射力尚不强劲 西藏由于关山阻隔,相对封闭,对外经济一直发展缓慢。2006年7月中断44年的中印边境乃堆拉边贸通道重新开放,中尼传统贸易相对稳定。至2007年底,西藏对外贸进出口总易额已达到3.93亿美元。

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连接西藏与内地交通大动脉使西藏对内地的大宗贸易成为可能。例如5100牌矿泉水通过铁路行销内地,出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西藏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如今5100牌矿泉水已作为青藏铁路直通车的专用产品,目前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总体看来,西藏的对外贸易总额仍不是很大,对西藏本地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仍不够明显,在对外经济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三、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

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有四项指导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新跨越发展战略要使广大藏区人民获得实惠,特别是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在继续承接国家加大投入和全国各地全面援藏的同时,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扫清自然经济遗迹,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四是充分发挥和运用西藏独特的自然、区位、文化、社会优势,摒弃模仿内地的工业化模式,形成有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新跨越的路子。这样,具备以上指导原则,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之为新跨越发展战略。这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内容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体一位”共同拉动型跨越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对于西藏这样一个国内省区来说,因与其它省区贸易往来不像与国际贸易往来那样有精确的海关统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出口额之和往往大于地区生产总值(当前地区生产总值是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来计算的)。但是这“三驾马车”与地区生产总值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再与全国平均数据加以对比,则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其表现的大趋势。现分析如下:

2007年西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65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342.19亿元之比为0.78:1:而2007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239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246619亿元之比为0.55:1,高出全国23.16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1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327:1,而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1,低3.4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对外出口额为3.26亿美元,按2007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计算为23.7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069:1;而全国实现对外出口12180亿美元,按同上汇率计算,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可见西藏经济状况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拉动开始增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甚微。二是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07年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79.3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8.2%,九成以上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以支援。三是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1元,全国为13786元,西藏为全国的80%;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88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西藏为全国的67.34%。为此,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增长,除继续加大固定资产规模之外,还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出口规模,将“一车独大”、“二车跟进”,变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跨越。



2、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推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

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对于边远农牧区的农牧户来说,没有能力将农牧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他们也无法抗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形式在西藏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例如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与奶牛养殖户长期签定购奶合同,保证敞开收购牛奶,再由公司加工销售。奇正藏药厂在林芝、米林、朗县等地向农牧民收购药材,带动常年药材采集户1500多户;山南雅隆饲料公司在扎囊、贡嘎、琼结、隆子县收购玉米、蚕豆,在贡嘎、乃东等县分别建立了50个500头规模的“公司+农户”生猪养殖基地,扶持发展了200个藏鸡养殖专业户,对推动城郊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公司+农户”实现了农牧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赢,这种发展方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加了农牧民的收益预期,使农牧民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不仅使农牧民培养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还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稳定了企业的原料来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和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四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从而促进本地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增长,实现内需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由弱变强,全面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五是通过“公司+农户”实现贸工农牧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公司+农户”还可以向“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生产协会+农户”、“公司+技术推广站+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经济、注入实用技术、注入现代组织,实现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的新跨越。



3、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建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

西藏土地辽阔,是全国第二大省区,相当于12个江苏省的面积。如此巨大的国土面积,且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制度,若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产业的空前繁荣。为此在经济布局上不能平均使用财力,否则将出现“洒胡椒面”的效果,必须选择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地区,培养经济增长极。2007年青藏铁路的通车给予西藏千载难逢的宝贵良机。着眼西藏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的产业布局应向构建X形的青藏高原经济带集中。所谓X形的经济带是指从青藏铁路线进入西藏地区后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曲水、浪卡子、江孜、康马、亚东为纵轴;以樟木、聂拉木、定日、拉孜、日喀则、仁布、尼木、堆龙德庆、拉萨、林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昌都为横轴,共计26个县市镇,大约占行政区划的1/3,人口的2/3和地区生产总值的3/4。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会把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则以铁路为纵轴,以318、214国道为横轴的X开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呼之欲出。

以铁路、公路为纽带的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采矿业、定位于国内外游客并举的旅游业、与国内外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特色农牧产业和着眼于目标市场为南亚的外贸业。不难预料,青藏高原经济带经过十几年的打造,到2020年有望能凸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前列,为集聚和辐射生产要素发挥强大的枢纽作用,将实现西藏产业布局历史性的新跨越。



4、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西藏的工业化应不同于内地地区。多年来西藏试图模仿内地工业化模式,结果大部分国企处于亏损状态,每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西藏由于地域偏远,运距长,运费高,人口少,消费需求有限,所以决不能走与内地产业结构趋同的路子,一定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利用与内地的比较优势走与内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西藏应大力发展以下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特色农牧业。牦牛产业,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牧养牦牛13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其中西藏有415万头,占32%,居全国第一。牦牛浑身是宝,牦牛食用天然牧草,其肉、奶为绿色食品。经过深加工后的牛肉干、奶品、牦牛绒衫、皮革制品、牦牛壮骨粉等产品,都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在内地和港澳地区备受青睐。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牦牛系列产品可大量外运,牦牛产业大有市场竞争能力。山羊绒产业,前景广阔。阿里、那曲地区的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纤维宝石”、“软黄金”之称。国家农业部投资的“绒山羊基地”项目,采用先进的多种科技,向牧民广泛推广,成为广大牧民增加收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成功范例。青稞产业,潜力巨大。青稞内含β—葡聚糖和纤维,有利于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有明显的营养保健作用。加上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其“绿色天然产品”极具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了做大这个产业,可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青稞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稞为原料的麦片、糌粑、青稞啤酒、青稞白酒、青稞系列保健品,大力开辟国内外市场。

二是采矿业。目前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左右。由于勘探业滞后,目前还不是采矿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另外由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采矿生产规模不宜过大。在矿产品中应大力发展矿泉水业。5100牌矿泉水的开发展现了西藏矿泉水的良好市场前景。2007年西藏生产的瓶(罐)装饮用水1.19万吨,虽然比上年增长2.6倍,但若着眼国内巨大市场,完全可以成倍增长。同时,青藏铁路通车,使矿泉水大批量运输成为可能。

三是藏医药业。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在西藏,藏医药业已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今后的目标是使藏医药走向世界。这就必须走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应建立国家藏药研发中心,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设立研发专项资金。抓紧进行藏医药处方(方剂)收集、整理和保护,进行与藏医药生产相关的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藏药资源人工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2007年西藏生产中成药(藏药)1039吨,比上年增长5.2%,若从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来看,现有的产量规模还远远不够,藏医药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旅游业。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7年国内外旅游者402.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国内游客366.40万人次,增长55.4%,海外游客36.54万人次,增长13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实现外汇收入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作为西藏特色的支柱产业,未来发展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一是自然、人文景观开发并重,做好产品与线路开发规划,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如今向纵深地区开发的深度广度依然不足,每到黄金季节,游客大量滞留在拉萨,布达拉宫景点人满为患。今后可以在青藏线路沿线开发特色景点,吸引游客在那曲、当雄下车进行“牧家乐”游,并开辟铁路、公路联运的“珠峰游”。通过青藏铁路沿线的深度游,带动铁路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振兴青藏高原经济带。二是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外开放地区,进一步简化外国旅游者进藏手续,为他们提供落地签证或短期免签政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边境短期游,如对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展双向短期游,通过旅游增加外汇收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促进西藏对外开放。



5、在产品开发、管理、打造品牌方面引进高端合作,使产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跨越

关于这一点,西藏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践。例如拉萨皮革厂与德国合资并引进了120台制革、制鞋设备,目前这家企业年生产皮革6万张、皮鞋10万双、皮衣2万件,品种达90种,产品出口到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引进瑞典利乐保鲜奶生产线的先进设备,可生产八联杯酸奶及袋装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30吨,公司已通过ISO9001和ISO9002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十分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甘露藏药”品牌,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并把藏药销售到了俄罗斯和蒙古,使这一品牌成为著名的“中国驰名商标”。但就西藏企业总体来看,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打造品牌方面与国内外著名大型企业的高端合作还不普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脱离“小而全”的模式,产品老化,管理粗放,品牌意识不强。因此使企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的方向进行新的跨越,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

6、扩大对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我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开放,若就向南亚开放而言,西藏可以提供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印边界乃堆拉是传统的边境口岸,上个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80%以上。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印贸易90%的货物通过海运往来。2007年我国与南亚贸易总额达510亿美元,可以预期,到20lO年可达600亿美元。我们与南亚诸国共同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南亚青睐中国的丝绸、羊皮、羊毛、羊绒、机械、家电、中药材;南亚的铁矿石、铜、宝石、棉花、咖啡、大米、干果在我国也很畅销。我国与南亚的贸易前景十分看好。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印度加尔各答港绕行马六甲海峡,相距4400公里,若加上西藏到天津可谓万里之遥。而从亚东到加尔各答陆路仅为550公里,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显而易见。但当前通过西藏口岸向南亚出口额甚少,全年仅为2亿多美元。假如我国与南亚出口若有20%由陆路进行,则西藏外贸额将剧增百亿美元,这将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

青藏铁路已通到拉萨,拉萨车站在设计上对延伸到日喀则、林芝的支线已进行了预留。2006年关闭了44年的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重新开放。随着中国与南亚外贸的升温,未来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也不是没有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云南省对南亚的商贸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昆明南亚商务论坛已经开了三届。西藏地处南亚前沿,积极推进中国与南亚经贸往来,早日争取陆路大量过货,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也应当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它将是21世纪东亚、中亚、东北亚大陆连接南亚次大陆最便捷最畅通的大陆桥。



四、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应当不断完善以下四个重大举措:



1、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机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倾全国之力,对西藏进行了全方位的力所能及的持续性支援,对改变西藏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全国援藏,今后还要长期援藏,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援藏的根本目的是把增强西藏自身发展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援藏激发西藏内在活力,使西藏经济增强内生性、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的机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某些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点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一是要在注重财力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智力投资,把培养西藏本地人才、本地企业家、本地科技人员、本地领导干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万计的“永久不走的援藏者”。二是在投资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地与本地企业的联营、合作和相互参股,通过外援与本地生产要素的融合与交汇,将本地企业扶壮,使外建的“拐杖”一旦离开,本地企业也可以“大步流星,昂首阔步”。三是在援藏中注意为西藏引进国际著名公司,开辟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企业与本地企业加强合作,大量吸收本地人就业,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发力。

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居民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自强之本,西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几个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今后,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坚决杜绝文盲的恶性再生。西藏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成本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应从小学起就采取集中县城教育的办法,继续实行教育“三包”政策,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西藏作为特殊地区可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高中义务教育。二是通过宣传引导,严格教育执法,改变农牧区部分居民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严禁寺院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冲击和干扰,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使藏族少儿从小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和交往。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广大居民,尤其是农牧民中开展科学普及,结合农牧业产品深加工需求,推广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使科技在广大农牧区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大力培养藏族农牧民企业家,通过“请进去、走出来”等多种方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鼓励他们“下海创业”,有的放矢地教给他们基本的市场运作技巧和企业管理才能,在广大农牧区形成一批农牧商联合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份额,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

3、精心保护和加速治理生态环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高原长期处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两大板块强烈挤压中,地质结构异常脆弱,同时气候特殊,泥石流经常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且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短期之内无法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失。西藏是中华水塔,是众多大江大河和国际河流的源头。保护西藏生态应当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超载放牧,已造成草原退化。西藏现有草场有近一半开始退化,1/10明显沙化。因此必须把人工牛羊圈养与天然放牧结合起来,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增加改良草场与人工种草,在农牧区大量种植饲料玉米和豆科牧草。对于扩大采矿业在西藏应慎之又慎,要做好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西藏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

4、构建和谐西藏,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发生在去年的“3·14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政治上、国际上造成的影响更坏。因此对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加强备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调解冲突的作用,促进各族群众和社会各个群体和睦相处。充分保障藏族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严厉打击借宗教名义从事民族分裂的敌对行径,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施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

1、孙鸿烈、郑度:《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与西藏社会制度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国科学院网院士咨询建议。



2、绒巴扎西、彭泽军:《藏区产业成长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

3、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4、陈朴:《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

5、西藏统计局发布:《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6、《中国与南亚全方位合作发展趋势》,中国新闻网2008.4.24。

篇6:西藏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西藏的发的作用,西藏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交通密不可分。西藏的和谐发展有赖于交通通达的保障,交通de 发展则有赖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交通的均衡发展,人与资源的匹配需要交通的输送沟通,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交通的纽带联络。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西藏交通均衡发展的目标,西藏交通迅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交通运输业是西藏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与西藏经济和其他产业相互依存。而西藏交通主要以公路为骨架,形成公路交通网。

关键词:交通、交通运输业、公路、经济、交通结构、铁路、1西藏交通发展现状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一直落后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全局的交通闭塞。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足,技术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了西藏交通的发展,解决西藏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西藏交通以滇藏﹑青藏﹑川藏﹑新藏等主要公路为骨架,拉萨与各地市县乡公路为基础,形成公路交通网。其中国道有5条,总长5613公里,区道15条,总长6206公里,县道40条,总长6749公里,乡道327条,总长2万公里,专用公路72条,总长2790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试运行,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与管道运输为辅的现代运输新格局,综合交通干线大骨架已逐步形成,对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有了重要作用[1]。

虽然西藏主要地市公路网形成了,但公路的准较低。首先,西藏的公路密度是全国最低的,每100平方公里才有2公里,而且外路占了总里程的53﹪以上,2级公路主要在所谓的“高原高速公路”青藏公路线上。而公路担负着西藏的94﹪货运量以及84﹪的客运量,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太恶劣,青藏路线上的冻土,川藏线上的泥石流,雪崩问题没有借鉴的经验,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抓住技术创新工作。目前,西藏的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公路养费则主要来自区征收的养路费和地方财政补贴,西藏的财政主要还是由国家补贴,来源很单一,自主发展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交通的发展。

2交通结构

交通结构的实质是指在整个交通系统内安排好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在各个区域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历史背景,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形成路种运输方式的不同,运量比重不一,技术装备水平与构成特点的不同类型的交通结构。因此,西藏的交通结构由西藏的区情决定的。

西藏地广人稀﹑地形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因其特殊的性质,它的结构与其他地区由很大的不同。地理气候因素度西藏的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西藏交通建设特别试铁路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首先是高原冻土。西藏地高天寒,是我国最广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区给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多年冻土区地下1—4米的季节融冰层[3]。冬冻夏融产生不均匀的冻胀融沉作用,导致地面下沉,地基变形,给施工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高原交通建设的技术性要求高,有很多技术难关还未能突破,特别是铁路,管道建设面临着冻土,碱地﹑戈壁﹑泥石流﹑地震﹑高寒气候等的威胁。因此,在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限制下,西藏交通结构受到了制约,形式比较单一。

西藏的交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要使西藏交通更好的发展,要形成适合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安排。现阶段西藏运输网络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水平低下﹑运输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通结构。

3交通的影响因素

3.1区域性影响

落后的产业结构对交通的引导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这是因为西藏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长期以来处于消息闭塞的封闭状态,农村地域的加工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和家庭作坊制生产。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含量少﹑原料浪费严重﹑产品的消费范围小,根本上行不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没有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和影响,这种情况反向削弱了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另一方面讲,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西藏落后区域与外界的交往条件开始改变,加上各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一些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技术流向这些区域,开始出现了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了西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

矿产资源﹑能源及原料的开发,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西藏的交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西藏地处边陲,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加强国际通道建设,有利于沟通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西藏地理环境的优势,是西藏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形成大开发﹑大流通﹑大发展的格局。在西藏交通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的各种影响,是政府大力发展交通,为西藏的交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生态的影响

虽然西藏的交通尚欠发达,车辆运营量也未能达到全国平常规模,但随其交通发展,机动车的增加,使西藏环境遭到破坏。西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从所周知,西藏由于没有的大规模发展,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但

西藏的生态环境和脆弱,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全国生态环境以及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发展西藏的交通建设时必须考虑西藏的环境问题,以至于环境问题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野生珍宝动物很多,公路的大量修建会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使物种减少,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交通的同时,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而青藏铁路是西藏交通的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使西藏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而且使青藏沿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生态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西藏交通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做出最好的发展方针,使交通给西藏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

4西藏交通对经济的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交通的城市是闭塞的城市,就得不到外部的信息,以及资金不能够很好的流通。面对这些严重的经济问题,必需先解决交通问题,得到城市与外部的物资交流。

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运输到的费用,以致影响到物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离开交通,很多经济活动形成了不连续的孤立存在事物,无法延续进行,而西藏交通作为西藏区域的内部条件,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条件,直接影响了西藏的交通发展。由于西藏交通的落后,使之与内地的物资交流困难,货物费用的昂贵,更加影响了物品的价格。

作为经济系统与外部交流的主要途径,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交通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势头,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俩大类,能源﹑土地﹑原材料﹑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等。它们的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并与交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机制,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把交通的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影响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合适程度。由于交通的特殊性质,它的发展受到政府行为的干预,合理的政府行为将促进交通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协调过程,反之,交通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实质的综合问题,区域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它的过程是一致的即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合理制定区域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区域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由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周期长,系统的效益有特多种交通方式的配合,以及线路网络与设施的逐步完善,明显表明交通的发展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表现为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交通发展最好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面,应有适度的超前,有一定的运输和动力储存,不能总是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

目前,西藏交通发展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公路密度小﹑乡镇村通达程度低,为全国最低水平,路不够完善﹑节点联通性差﹑技术水平低。西藏是全国唯一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省份,西藏交通仍然处于交通滞后阶段,对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巩固国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制约仍然十分突出。而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藏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区内的开放和交流。经管如此,西藏的交通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来发展西藏的交通。

参考文献:

【1】和宗刚:《谐社会框架下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 57页

【2】孙勇主编:《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 182页

上一篇:公司年会致辞材料下一篇:考研备考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