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2024-08-22

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通用6篇)

篇1: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翠屏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川

“三农”问题从表面上看,关键是农民收入问题,但从本质上分析是农村经营体制问题。面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家庭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才能使分散、弱小的农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必然选择。近年来,翠屏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好,成效明显,涌现了一批省内知名的专合组织,但是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生产物资的采购等较低的层次上开展合作,对市场营销合作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只在少数运作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而这又是广大农民和会员所急需的。笔者以翠屏区一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调研对象,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治理模式和实际运行中的机制缺陷进行剖析,借鉴国际农民合作社运行原则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对建立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利益机制进行了思考。

一、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2003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翠屏区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二十个试点示范区县之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一是实行区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联系重点协会制度和乡镇、部门“联挂制”。重点扶持动作规范、带动面宽、维护农民利益好的优质水稻、花卉、养鸭、特种水产、水果、蔬菜等重点示范协会和与协会紧密联系的支柱产业。二是把“党员农贷快车”与“企业+协会”有机结

合,推行“协会作中介、银行发贷款、银农获双赢”的“银协合作”模式,突破协会资金“瓶颈”,形成协会带农户创品牌闯市场、协会联农户搞示范、协会组织技术培训解难题、信用社贷款筹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全区现有农村专合组织88个(其中省级示范协会3家,市级示范协会4家),会员2.5万人,带动农户8.7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2.5%。按合作形式划分:专业协会71个,专业合作社17个(其中较规范动作的合作社有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9个,畜牧业20个,农资流通3个,其他6个;按依托方式划分:依托企业有18个,依托市场有59个,其它有11个;按设立人身份划分:农民83个,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2个,基层供销社3个。

全区农村专合组织初步形成四种动作模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协会+基地”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如李庄生猪养殖合作社和牟坪优质稻合作社。二是农民合作型,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组建,以“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以种养大户牵头、销售经纪人为纽带、技术人员为支撑,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如宗场沙梨协会、赵场花卉协会、沙坪优质稻协会等。三是涉农部门领办型,以采取“部门+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部门场地、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作用较为明显,如翠屏区蔬菜协会、区果业协会、区茶叶协会等。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发起,以“村集体组织+专合组织+农户”为运行模式,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如凉姜水果协会、邱场茶农协会、邱场生猪养殖协会等。从农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农

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际上是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三方在生产、加工、销售三个产业环节之间利益分配模式转变的过程。

二、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益主体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极不健全。虽然几乎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其组织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要设立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部门以及各种管理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一个专合组织是完全做到了的。绝大多数都设立了会员大会,但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也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都是由理事会的人兼任。另外的一些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也都是由理事会的人兼任的,所以在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机构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理事。

(二)龙头企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影响了其在产业化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翠屏区已发展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9家,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24.72万户(包括区外农户),吸纳农民工就业1388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拥有农户会员24329名,带动农户104505户。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规模与实力、科技与产品质量、品牌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上综合竞争力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

(三)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紧密的产权联系,参与度低。由于翠屏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协会型,社员没有把个人财产投入到集体中运作,社员间以及社员与专合组织之间的联结不紧密。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会员大会本应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会员的权利

大多仅限于知晓权,而组织的大小事务全由几个核心会员掌握,许多合作经济都出现了由几个人做主,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其中,农民自身素质低下,意识不到位,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专业人才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与专合组织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组织者到成员大多数出身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

(五)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不规范,利益主体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分配一般都是单纯的按股分红或按交易量分红,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随意性太强,尽管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上注明了年终利润分配的顺序与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专合组织亏损或者是红利太少等多方面原因,都没有严格按照章程上的规定执行,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分红,仅给了会员单纯的农产品卖价,这种单

一、不健全的分配机制导致了会员与协会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三、对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建立利益机制的目标和原则。从翠屏区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从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原则、让农户合理得利反哺农业原则、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原则以及有利于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二)完善利益机制的保障体系。完善利益机制的保障体系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如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非市场安排:包括资金支持农户用于某种资源、产品、品牌和技术等开发,无偿

或低偿服务,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户,保证系统内资源配置及时到位和营运效率稳定提高,以及保护价格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等五个方面。

(三)加强政府引导、协调,为完善利益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翠屏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将施展的空间让位于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将投资资金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上,以改造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服务、农业公益事业、农业技术监督检查、农业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利用多种渠道,筹资并引导国内游资和外资流入农业领域,保证农业贷款的有效供给,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培育利益机制运作的中介组织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这就是说,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备、发达的大市场,不仅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健全的运行规则,还需要有起沟通、协调、服务作用的农民专合组织。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是明晰产权关系、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各类农民专合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努力造就一个大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农民专合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理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农民专合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与专合组织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当前,翠屏区农民专合组织在财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财务人员不齐,业务素质低下;财务收支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项目管理混乱,存在隐患和漏洞;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基础薄弱等。针对以上问题,需按照农民专合组织财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来对其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和完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财务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发挥监督职能。

(六)把利益机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翠屏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十分薄弱,对利益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之间不能充分协商,往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的意见起主导作用,果农被动接受;内容、项目不完善,条款设置不合理,分配办法不健全:多数为口头协议,没有形成合同、契约类的法律文书,因此无法得到制度与法律的有效保护。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把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整、准确,明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确定利益分配机制,一定要发扬民主,经过充分协商讨论,龙头企业要认真听取农户的意见;经双方讨论同意后,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书,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强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对违约的要进行处罚;当地政府要运用法律和政策加强对这类经济合同的管理,认真处理经济纠纷,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保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篇2: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04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00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04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04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

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篇3: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了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机制转换。它将农业产、加、销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 解决了农户与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三者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它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实行盈余返还制度, 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它实现了行业的优势互补, 避免了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维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行业自律;同时还促进农业经营制度革新、推动农业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提升自身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形式。

运行机制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和灵魂, 运行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组织能否顺利的发展[2]。浙江作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发达的省份,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浙江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资本运作失策等问题。为促进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其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已迫在眉睫, 同时, 这也将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台州是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 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起步于2000年, 发展迅速, 2002年该地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六个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之一。到2007年6月, 台州共有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47家, 带动农民20多万人。其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显示, www.3nzj.cn;⒉中国台州网.www.t ai zhou.com.cn, 2007-7-25。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 目前, 台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基本覆盖了柑橘、蔬菜、畜禽、杨梅、西瓜、茶叶等二十多个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 已注册商标129个, 获得全国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的企业12家, 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5家、无公害基地认证23家。

二、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状况

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理论

按照合作社理论, 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产权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 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总和。具体来讲, 产权是以财产为基础的若干权能的集合, 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 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 具体表现为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 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产权主体的地位、行为权力、责任、相互关系加以规范的法律制度。因此, 产权结构和产权组织形式是产权运行机制的主要研究内容。

合作社的组织机构 (内部治理结构) 是指从事合作社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公司领导机构。企业通过企业经营目的和观念、企业目标与战略、企业组织系统和企业经营业务职能系统来实现管理制度的意义。其中企业组织系统就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制度, 即组织结构, 它和风险管理机制、合作社文化建设均是组织管理机制的内容。而组织结构是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讨论的组织管理机制主要是指组织结构。

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合作社的盈利在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 它是合作社产权制度的核心构件, 是由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决定的。由于合作社具有多种形式, 因此, 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利益分配方式也有差异。利益分配机制主要包括股金红利、合作社的积累和利润返还等内容。

资料来源:台州农网

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对社员品行、种植技术、生产规模都要要求, 规定农户入社时必须购买股份。社员认购股份的比例要与生产规模或交货量相一致。社员对合作社享有所有权、合作社社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民事责任, 合作社以全部资产对合作社债务承担民事责任。总体上来看, 非农社员 (主要包括加工企业、供销社等单位的人员) 所占的比例比较少, 且非农民社员所占的股金原则上要小于1/3。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员之间真正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权责任机制。

二是组织管理机制。根据笔者调查发现, 台州蔬果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主体分种养大户占53%、贩销大户占7%、农技站占4%。此外, 也有农民自发成立的占9%, 以其他形式的占27%。其组织结构 (如图1) 。

在决策管理方面, 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票”制, 结合交易额和贡献率实行“一人多票”制的表决方式。合作组织日常管理由理事会负责, 管理人员一般来自理事会成员, 实行内部“专家”管理, 很少从外部聘请人员。重大决策提交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由理事会成员分工具体负责各业务, 理事会一般会下设职能部门, 除了职能部门, 有的合作组织还设二级管理层 (如基地、分社等) 。合作社均实行日常经营管理理事长负责制。

三是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按股份金额和交易额两种。分配方式主要为产前市价交割和产后盈余分配。而根据笔者调查发现, 合作社经常出现“两低一高”现象, 即合作社经营中普遍存在低投入、低积累, 高分配的现象。如台州市路桥桐屿大红袍果业合作社, 就是将社员向合作社交售的产品, 合作社先以当地市场价予以收购, 货款一次性结算清, 在年终对全年盈余按20%提取公积金 (风险金) 、10%提取公益金、10%提取奖励基金后, 再将剩余的60%按股分配给社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对比分析

㈠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状况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发达的典型国家主要是美国、荷兰和日本, 它们的合作组织起步较早, 运行比较规范, 对我国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

第一, 美国的情况。在产权运行机制上要求社员承购10000美元~12000美元之间的交易权股, 同时合作社还可以发行优先股来筹集资金。社员数量和资格是受限制的。个人必须通过购买交易权才能成为社员, 该交易权规定了合作社与社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即社员必须交给合作社规定数量和质量的原料农产品, 合作社必须接受社员按合约规定交售的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原料农产品。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对申请入社者要进行筛选, 符合经济、信誉等条件的才准许进入。社员不等额持股, 有最高和最低额的限制。股份分为交易权股和资格股, 股份可以在市场上转让。允许非成员持股, 但其股票没有投票权, 对其报酬有最高限制。

在组织管理机制上, 大多数合作社仍然实行“一人一票”制, 但有些合作社已经突破这一做法, 实行按人与按投资额分配投票权。同时, 允许非社员参加合作社的理事会, 外聘专家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 利润主要按交易权股红利返还给社员, 社员资本报酬不受限制。一般不留公积金, 如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则社员被要求按交易量比例增加其资本。

第二, 荷兰的情况。荷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产权运作机制上, 将自己的部分经济结合为一体, 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合作组织为农民的经济活动取得可能高的效益, 同时仍然保留农民在其他农业行业运行中的自主性质。全体社员共同拥有财产, 对资本的使用和投向进行严密监督和集体决策[4]。

在组织管理机制上, 荷兰农民合作社组织从上到下共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国家级农民联合会, 即荷兰农业和园艺合作会。第二级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地区级农民联合会。第三级为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基层农民合作社, 其会员是农户。一个农户可以是4个~5个合作社的社员。荷兰具有完备的合作社立法。农业合作社都制定了自己的章程, 规定了合作社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的职责, 合作社的董事会、监事会及其职责、合作社的经营事务、财会审计、利润分成、监督仲裁等, 规定农业合作社和社员有收购和出售全部产品的责任和义务。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合作社企业在扣除各种合理开支后, 将利润的余额按社员出售产品成交额的比例进行返还。

第三, 日本的情况。在产权运行机制上。日本农协按事业种类划分, 可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由于综合农协经济实力和影响力都高于专业农协, 对于日本经济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 提到日本农协, 都是指综合农协。农协发展中还会主动吸收非农会员, 称为准会员。与原来的会员都是农民不同, 准会员都是在日本社会备受优待的公司职员或公司本身。目前, 准会员占到了会员的1/3。农协通过自己的金融体系以高利率吸收流动资金, 以低利率向农户贷款。

在组织管理机制上。日本农协的组织体系比较规范、完整, 建立了由基层农协、县级农协联合会和全国农协联合会构成的自上而下的三级组织体系。农协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是社员全体大会或全体代表大会。农协理事会为执行机构, 而监事会则行使监察理事执行业务职能。农协每年定期 (一般在5月份) 召开一次全体大会或全体代表大会例会, 审查上年度事业报告、财政决算, 决定本年度计划、选举理事、监事等重要事项。除例会外, 社员可以在征得农协1/5以上社员同意后请求理事召集临时全体大会。在选举农协干部和决定农协组织的大政方针时, 正式社员只有一人一票的选举权和表决权, 农协联合会的团体会员的选举权、表决权票数是根据其社员人数决定的。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按照法律规定, 农协盈余在做了各种扣除以后, 红利按会员利用农协事业及设施的数量比例和股金两个标准进行分配。其中按股金分红部分, 不能超越法定的比例范围, 最高不得超过年息8%。一般基层农协限制在年息7%以内, 农协联合会限制在年息8%以内。农协经营利润除用于股金分红和社员利用农协事业的返还金之外, 均作为农协发展事业之用。

四、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对比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由于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长期的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备的运行机制, 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国内地区学习借鉴, 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比较见表3。

从表3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产权运行机制方面, 各地区基本以股份制为主。国外合作组织还引入了外部资金, 通过金融体系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 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 国外合作组织的股权资本化较发达, 成员的股权可以流转或进行抵押, 解决了贷款难题。另外国外合作组织已经向开放式方向发展, 其允许非社员持股, 同时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参加多家合作社。在组织管理上, 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浙江地区虽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 但不是很完备, 而且各部门的职能不是很清晰, 经常一个人说了算, 这不利于组织的有序发展。在管理上, 国外合作社一般实行系统管理, 部分管理人员实行外聘, 而浙江地区管理者一般来自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 浙江地区实行产前市价交割和产后盈余分配两次利润分配, 年终提取盈余公积金, 而美国、荷兰和日本则按交易权股或产品成交额比例进行分红, 一般不留公积金[3]。

此外, 各地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一直很关键, 政府不一定直接干预, 而主要是在财政、政策、法律方面来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铺平道路。

五、国外经验对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的启示

㈠设置科学合理的产权结构

产权方面。股份合作制是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对于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股权设置上、原则上坚持股权比例与投售规模相协调, 并适当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 避免股权的过分集中。在具体划分股份比例时, 要注意保护 (生产者) 社员的利益, 使投资者的收益体现在以投资为主的收益上, 生产者的利润体现在产后交易和市场交易上, 其盈余的享受比例按对产品的市场风险的比例享受, 并留出一定的股份, 积极吸引技术、品牌、网络、资本、管理等无形资产加盟合作经济, 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养分, 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 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发展资金, 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并且要合理分配资本, 可以通过一系列投资行为, 使资金增值, 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积累充足的资金, 保障社员的基本受益。

㈡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目前, 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很不健全, 其主要原因是参与者基本是农民, 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 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同样相对较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很难捕捉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 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 应广泛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 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 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 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 建立业务培训制度, 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 使他们熟悉合作理论和合作政策, 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在适当的时候, 可以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从而避免传统的“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和“内部管理”的局限性。

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对外营利、对内非营利两个方面。后者是合作组织的基本标志, 而营利后, 如何对利润进行分配, 则影响着社员的积极性和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因此, 合作组织在利润分配过程中,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既要根据惯例原则, 又要结合自身实际, 采用合法、公平、民主支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 从而避免内部纷争。为了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 利润可以按交易额进行分配, 也可以将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 但一般应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

㈣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从一些较先进的做法来看, 大部分国家对合作社的发展采取不主导、不领导、不干预, 而是给予扶持, 主要是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合作社采取了优惠政策。美国19世纪末豁免了合作社的全部赋税, 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 合作社一直享受着免税待遇[5]。

法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明确农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规范政府和自治组织与合作社的关系同时, 能有效构建合作社内部组织体系, 保护合作社特别是农民社员的合法权益。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推进合作社模式时, 都在法律方面给予了保障。日本、韩国、印度、泰国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合作社法。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保护并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这是各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一个共同特征。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有关农民合作社的法律建设起步晚、数量少。仅有的一部具有国家权威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未能涵盖中国现存数十万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制度安排, 该法对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推进九亿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意义仍然有限。因此, 为了进一步规范合作社、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还需要完善有关农民合作社方面的法律、法规, 并且确保法律的贯彻和落实。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目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这已经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本文以浙江台州为例, 通过与国外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国外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国外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借鉴[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⑶.

[2]赵慧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7.

[3]李求长.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4]裴小军.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J].江苏农村经济, 2003, ⑿.

篇4: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对策

在任何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难题。利益分配关系到组织的存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赢余有限,而农民的短视和注重眼前利益的做法会将合作经济组织的有限盈余分光,阻碍组织发展壮大。如何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配问题,既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又能使农民获得必要利益是一个理论与现实均值得探讨研究的难题。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原则和主要方式

(一)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影响比较深远的合作原则有三个:古老的罗虚代尔原则、蒙德拉贡原则和1995年国际合作联盟通 过的原则。

罗虚代尔原则的主要内容有:人社和退社自愿;通过入股以筹集资金;一人一票民主办社;按市价现金交易,商品保质保量;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多少返还;发展教育等。就利益分配而言,罗虚代尔原则认为:在产权结构方面,可以用集股的办法筹集资金,股数不限、股金不参与分红、股息不高于银行利息,这体现着合作社参与经济生活的效率意识,也体现着对劳动者而非资本所有者的政策偏爱;在日常交易方面,按市价现金交易正是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说明合作社对外是追求效率进而获取利润的;在利润分配方面,盈余按交易额返还,从而将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牢固化,并强化社员融入合作社的正向激励,这充分体现出合作社所有者与上顾者同一的最基本特征,也体现了合作社在追求效率同时兼顾公平的经济组织特性,进而直接地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利益。

蒙德拉贡原则较好地实现了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上:组建了人民劳动银行这一所有成员社共同拥有的第二级合作社,以解决成员社的资金困难;建立内部个人资本账户,将社员缴纳的平均化股金计入该账户并计一定的股息;税后利润的70%用于社员返还,20%留作公积金,10%的社会基金,股息之外的分红也计入个人资本账户以增加股本,这种利润分配制度能将资产量化到个人以明确产权,也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从股息和资本保值上增加了社员的利益。蒙德拉贡合作社正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产物,一个既坚持合作社原则又适应市场经济——按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并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合作社典范。

1995年的国际合作联盟原则是在罗虚代尔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同时也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新规定的合作原则主要有:自愿和开放;社员民主管理;社员经济参与;自主和自立等。从利润分配的角度看,作为人社的条件之一,国际合作随着盟原则要求社员公平地人股,民主管理合作社的资本,投资的最终决策权属于社员,分红也受到一定限制;盈余的分配是先提取适当比例的公积金,再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即惠顾)进行利润返还。应该说,国际合作联盟原则吸收了蒙德拉贡原则的合理成分,也做了现实的调整,既突出体现了合作社的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又使这些原则更具有弹性。

综合以上三种主要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资本报酬有限与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给社员是合作社利润分配原则的最主要特征。这两大原则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运行最为规范也最为紧密的合作社中,而合作社以外的其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如我国专业协会在利益分配上与之就有了不小的差距。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1、隐性式分配。即合作组织本身无经营收入,也不直接分配,它通过采用契约制度,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保护价格收购组织成员农产品,利用组织销售网络统一对外销售,在合作组织与社(会)员之间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使会员直接从销售环节中获利。这种分配方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合作组织的“合作利益”,由合作组织集合农民的批量供给和小规模需求组成规模供给和规模需求,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稳定市场,扩大影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会员获利水平。

2、返利式分配。即合作组织与社(会)员在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基础上,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按产品交售量返还一部分给社(会)员。采取这种分配方式激励了社员(会员)扩大再生产,有利于合作组织最大限度集中社(会损产品,形成规模优势。

3、返利分红结合式分配。即合作各方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股,组织经济共同体,实行按股分配式按股分配与按交易量分配相结合。采用这种分配方式体现了公平原则,有效地调动了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积极性,为合作组织发展筹措资金,有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的比较

1、在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上,国际合作联盟要求成员等额缴纳并民主控制合作社资本,对社员入股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定,而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重要机理是通过交易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专业合作社在初创阶段资金是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没有形成规模将很难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在刚建立的时候都向社员筹集大量股金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有些合作社则是由产业化公司或供销社牵头创办的,他们的资金自然在合作社的股金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至于农民民主控制合作社资本的要求难以实现。

2、在合作社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合作社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同一,因此国际上通行将合作社的盈余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进行返还,留下一定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利益,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正是因为合作社具有上述本质,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也应该坚持这样的交易原则。但事实并非如此,尚未完全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由于资本的压力在交易过程中很少考虑劳动者的利益,很少按照交易额返还合作社的盈余,即使能够返还,也只是占整个合作社利润的一小部分。

3、在合作社的股金分红上,国际合作联盟原则和以前的经典合作社原则都强调限制股金的分红,如蒙德拉贡原则要求股金不分红,保计息(股息高于当地银行基准利率的2%-3%),即使进行股金分红,也对分红占合作社利润的比例有着严格限定。与上述交易过程的逻辑相类似,我国很多专业合作社将大部分的盈余都用在了股金分红上,这是由合作社特有股权结构导致的不均衡决策权决定的。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积累少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分配、轻积累,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导致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积累相当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

有限。

(二)分配过于向大户集中

从股金结构来看,由于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由部门、龙头企业或涉农组织、大户牵头领办,他们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往往拥有较大的股份,因而拥有较多的投票表决权,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占优势、得大头。从掌握的资源来看,有的领办者具有很强的技术,有的掌握着强大的市场,控制着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个环节,农户对其依赖性很强,在分配中农户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三)财务监管不力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愿意聘请专职会计,不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习惯于记流水账、打白条。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在组织内部,社(会)员代表大会、监事会无法对理事长、理事会进行有效监督,难以保证利润盈余在大户与小户之间合理分配;在组织外部,经管部门也难以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四)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不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不强,对市场前景盲目乐观,对自然风险估计过低,缺乏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措施。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没有提取风险基金,也没有参加农业保险,加上合作组织向银信部门的融资能力有限,自身积累少,—旦遭遇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将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员毁灭性的打击。

三、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创新产权制度

1、明确产权边界。在合作组织建立之初,必须要以发放股金证,建立股金账等方式明晰国家、会员个人、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投入的资金份额,防止集体和个人产权混淆,避免组织共有资产流失。

2、维护组织产权性质。按照“经营者与所有者同一”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农民社员必须在合作组织内部占有绝大多数股份,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作为发起人,可以占较大的股金比例。但持股比例不应超过总股金的20%,以防止政府扶持政策和合作组织盈余过分向少数人集中,一般会员难以真正享受到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

3、创新产权机制。设立身份股和投资股,身份股实行一人一票,投资股在享有分红权的同时也可设想赋予一票决策权,以便于吸引外来资本。

4、明确组织法人财产权地位。按照合作社法,落实法人财产地位。

(二)完善分配办法

在坚持按交易额分配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按股分配。传统合作社一般都严格按交易额分配盈利的原则,反对社员通过拥有资产受益,但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会员对合作社出资多寡的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一种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会员人股也是一样,应该获得必要的报酬。会员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额大说明会员的贡献大,会员出资多也应该是贡献多的表示,如果只考虑交易额一个因素,势必影响出资多的会员的积极性,可能会选择离开,这对于目前缺乏资金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疑是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现在应该调动积极因素吸引资金,可以实行“一社两制”,即在坚持按交易额分配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按股分配。当然股金分红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分配。

(三)规范财务管理

要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明确财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职能作用。要强化财务制度建设,有关部门要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会计核算内容和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按会计制度规定建账。要全面实行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开,建立公开栏,实行定期公开,让社(会)员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篇5: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发展壮大;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扶持下,呈发展壮大之势。为认真总结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所取得的经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我们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农民根据《章程》规定,以出资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行分散经营,成员根据合作社的要求自主生产,合作社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信息等服务,目前大通县以这种形式居多。二是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三是合作社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对合作社的共有资产实行统一经营,对农牧民成员实行在合作社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模式。

据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显示,全县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227个,比2009年末的152个新增75个,增长了49.34%,入社农户总数686户,比2009年增加98户,增长了16.67%,是历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从业人员3090人,全县培育农民经纪人5187人,带动农民25.4万人,培训农民190人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产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销售、农机与科技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粮储和土地流转。2009年合作销售农畜产品总量为5万吨,农民成员纯收入达1.2万元。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小到大,由慢到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资产总额达5.1亿元,产品种类多达98个,年销售收入达2.1亿元,带动农户2.8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重点培养农民经纪人293人,带动农户46232户,其中从事农产品经销、加工户19户,年经销和加工农产品43812万公斤;畜产品经销、加工户84户,年经销和加工牛、羊等畜产品7045头(只),年人均纯收入2096元左右。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缺乏农民广泛参与。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干预过多,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一是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合作社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大多数协会只是在意向性地按理事会、监事会的规程职责运行,其财务、会议、监审等制度落不到实处,服务性质和法人主体不明确。

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与会员之间利益分配、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协会管理和产品销售费用来源有限,市场风险基金尚未建立,协会建立容易但可持续发展难,协会的发展难以得到农民的有力支持,农民的利益难以受到协会有力保障。

第五,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主管部门是农牧局,农村经营管理总站是具体指导服务机构。而县农牧、林业、工商、供销联社等部门各自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合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步伐缓慢。

三、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与建议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大通县农村的实情出发。大通县44.9万多人口,35.6万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县人口的79.3%。这是大通县最大的县情。全县各乡镇间发展极不平衡,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43.83元,全县20个乡镇中仅有桥头镇、黄家寨镇和长宁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其余1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未达这一水平,况且东峡、青林、极乐、石山、宝库、斜沟、向化、青山这八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703.14元,其乡村人口88819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4.9%,致使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另外,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

2、根据大通县县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就是要围绕示范社建设行动,以示范社为标杆,以示范社为方向,以示范社为抓手,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关系到大通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问题。各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发展壮大。当前,要抓住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应突出创新这个主题。从实际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二是在发展中应本着“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和农民增收,就多支持、多实践、先发展、少争论,创造平等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3、坚持民办公助,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优质蚕豆、马铃薯、油菜、牛羊、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创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模式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合作组织+农户”、“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三是按照各乡镇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要求,从农民合作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出发,以产品为纽带,体现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和创建各类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充分发挥供销联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五是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建立服务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其提供原材料、运输、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六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4、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硬件设施。二是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组织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5、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一是健全机构设置。除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外,还应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及经营业务、财务管理情况,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包括入社(会)审批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考核制度等,以保障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凡对社员生产的产品实行收购、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均应制订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办法,以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四是积极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推行股权设置。即入社社员必须认购股金,但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投资者和生产者两个积极性为原则。

6、明确法律地位,规范运作程序。县直涉农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

7、健全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一是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确定领导同志具体分管。二是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将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要指标列入考核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内容,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作用,确定专门人员、落实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可以用“以奖代补”形式,解决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资金。二是要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三是涉农部门积极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争取农行、信用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贷款,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四是逐步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并对其给予适当优惠。五是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

9、突出重点,积极发展经纪人。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在着力培养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的同时,乡镇、村两级要善于联系和挖掘那些在农村新型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有巨大潜力的能人,培养他们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并适时成立中介组织机构,规范管理,长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研究[J].法学杂志,2006(5).

2、李君.小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2).

篇6:关于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的思考

一、进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六大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7家,其中2007年新发展109家,已经注册和正在注册为合作社的有135家,部、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6家,总资产9800万元,社员总数3.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年经销各类农产品100余万吨,经销额4.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1%。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能人牵办型。即由当地农村能人(如农村经纪人、生产大户、致富能手)牵头,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联合农户成立的专业社。目前全市有9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9%。

2、政府领办型。即依托基层乡(镇)的人才、技术、场地、信息和设施,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目前全市有4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3、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而组建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4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4、村委兼管型。即由村两委干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0%。

5、基层供销社转办型。即依托供销基层社的资源优势,由基层供销人员领办,联合相关农户参与而成立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9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7%。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宣传贯彻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农业局长参加全国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视频会议,并连续2次召开各县(市、区)农业局长、主管局长、农经股(站)长专题会议,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据统计,全市召开各类会议86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12期,张贴标语5000条,悬挂模幅3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8万份,制作宣传版面200幅,有力地推动了该法的宣传贯彻。同时广泛开

展培训,按照“市培训到县、县培训到乡、到社”的办法,组织举办了“洛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激请专家辅导授课,培训县(市、区)农业主管局长、农经站长和县级辅导员及重点合作社负责人300多人;又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据统计,全市共培训1500余人,使《合作社法》知识扎根基层,深入千家万户。

二是制度优惠政策。市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并从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培训、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意见,给予扶持、鼓励。今年初,市政府又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要新发展100家、全面规范50家的目标任务,并为此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偃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要求2007年每个乡镇都要围绕特色产业新发展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年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并全部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三是积极规范引导。今年,我市重点选择了50家合作社进行完善、规范,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并由市、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支持不干预,引导不包办,监督不越权”,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开展业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要求,帮助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理事会、监事会、岗位等制度;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完善内部利益互补、利润返还机制,逐步建立“二次返利”制度,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做好工商登记注册工作,同时印制了社员证和股金证,发放给社员;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各级政府除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外,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市政府拿出60万元,对12家较好的合作社进行扶持。偃师市对今年新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发挥较好作用、年终经考核验收合格的,每个奖励3000元,对引办单位奖励5000元;对被评为洛阳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5000元;被评为省级或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1万元。

(三)取得效果

1、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广大社员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小额贷款、物资供应、市场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带动当地发展葡萄种植

1.2万亩,年外销葡萄1000万元。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汝阳陶营农资专业合作社发展农资服务网点15个,吸收入股社员280户,统一品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返利,开展农资配送及用肥指导服务,年供应质优价廉农资900万元,年终为入社农户返利近20万元。

3、培育了龙头企业。一些地方以当地支柱产业和拳手产品为突破口,把生产经营

规模大、市场潜力好、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培育成龙头企业。如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确定为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宜阳县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都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4、实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促进产业化来推动农户的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偃师府店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成的立体养猪标准化示范基地,使本地区养猪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初步实现了区域化、产业化、社会化,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地被纳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

二、存在问题

1、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社会认同面较小。这次调查发现,由于宣传没有到位,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任务、作用不了解、不认识,甚至不知道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干什么的,很多农户处在观望的态度上。

2、发展数量少,带动能力弱。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337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还不到一半,无论在发展数量、经济效益,还是固定资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运作不规范,合作不紧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没有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注册,民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功能发挥不充分,造成部分社员关心组织发展不够,合作意识不强;还有的没有成员股份,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

4、个别行政干预多,市场意识差。我市有少数地方政府指导过细,存在急燥冒进,没有正确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办社原则,造成了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5、扶持政策力度有限,资金运作困难。我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财政扶持资金少,加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底子薄,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缺乏现象,金融机构贷款也面临诸多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影响了大家办社的积极性和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三、建议

1、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专业社工作的浓厚氛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掌握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关心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局面。

2、认清形势,强化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市政府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作为全市农村重点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业务部门要经常抓,形成一级抓

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加大资金扶持,积极提供支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示范合作社的奖励资金。农信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力度,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农业、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申报的主体,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多策并举,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实施,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5、搞好协调,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的产物,需要正确引导,避免一哄而上。要在农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产业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落实责任,相关部门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搞好发展。

上一篇:励志祝福短信摘抄阅读欣赏下一篇:超市优秀员工评选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