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生命教育

2024-07-13

呼唤生命教育(共9篇)

篇1:呼唤生命教育

呼唤学校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小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将有助于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学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 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应从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三方面,通过认知、实践、情意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 在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做到政府指导、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教师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从而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最终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篇2:呼唤生命教育

呼唤“生命教育”课程

周如俊 最近,学生自杀现象的频繁曝光,很是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触目惊心,看看2003年这几则学生自杀报道,似乎当前中小学课程缺点什么?其一,2003年正月初一,海口市一名年仅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为打游戏遭家人批评,于是在卫生间中自缢身亡(新华网海南频道2月27日)。其二,一重庆女生因学习成绩不好,不堪忍受其班主任的体罚、责骂,在校跳楼自杀。其父母遂以侮辱罪对班主任提起诉讼,要求追究班主任的刑事责任(《中国青年报》7月8日)。其三,前不久,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依路小学四年级一班的赵某,因为成绩差,期末考试的前一天,班主任通知他不要参加考试,以免拖全班后腿,当晚,他就跳进了村东北角的鱼塘里,溺水身亡(《解放日报》7月16日)。其四,沅江市11岁的郭玲因为无法缴纳用于购买计算器的5元钱给老师,受强烈的自尊心的影响,喝下一瓶敌敌畏自杀身亡(《潇湘晨报》11月7日)。其五,就在全校学生忙于期中考试的时候,江苏省宜兴铜峰中学初二一班的15岁女生小丽同学却服毒自杀。据记者调查,小丽的英语老师此前在全班同学面前骂小丽是猪,而且是“猪中极品”(《现代快报》11月8日)。这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此频繁的自杀事件实在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我们并不排除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时,观念上、方法上存在的种种错误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但从上述五则在校学生自杀事件看到,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他们生命意识是如此的淡漠,几乎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只因无法承受就选择彻底离去。如果说,这些学生在学习考试分数上或情感等方面,或受到家长、或来自学校、或迫于社会的压力,一些难以缓解的焦虑和冲突是外因,那么其本身心理素质的脆弱就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内因,动辄出现自杀现象,这不能说不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缺失“生命教育”课程有关!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中小学校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本来是必需的,现在则是显得无比急迫,这对于遏制上述的学生“冲动性自杀”更为有效且可行。依笔者之见,当前学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人生观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更要注重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具体来说,生命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为什么总要在牺牲出现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生命是无价的。在这么多无辜的生命离去之后,我们无法预知以后此类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发生几率有多大,但是我们只能尽所有能力做到预防。孩子们是脆弱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尽快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3:生命呼唤教育理性

市场经济诱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使人们的心理严重失衡和扭曲, 人性严重迷失。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 就是经济、功利主义教育的蔓延, 就是不关注生命的教育的扩张。唤起教育理性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 教育的目标

1,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对此观点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本来就是是一种自然物, 作为自然物, 同时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 他就部分禀赋着自然力, 一部分禀赋着生命力, 是一种能力的自然物, ……”【2】马克思也曾说:“人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3】“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这些论断告诉我们不能把人的本质仅看做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必须重新审视“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指什么?笔者认为它指每个有限的生命总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关系制约的状态。“非现实性”是什么?笔者认为人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人不会满足现存的生活状态, 人要不断地走向未来实现自身的自由解放。马克思说:“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人“解放成为人”。【5】

人具有自我反省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马克思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6】的生命。动物的“劳动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 “而人则自由面对自己的产品”。【7】人的自我反省性和自我发展性的统一使人获得新生命, 人可以获得学术、政治生命等意义生命,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辅助人获得新生命。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自己和获得新生命。总之, 人是受到现实社会关系制约并具有创造力按照美的规律构建美好生活世界从而实现自身解放的生命。

2, 教育的目标

现代教育没有把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素质作为目的。工具式的教育使人的肉体和精神倍受摧残, 人性深受压抑, 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价值几乎被抹杀。本文呼吁的理性教育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目标辅助人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使之获得新的有意义的生命的过程, 使教育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从而唤醒人的人格心灵。

(二) 教育理性的迷失

1, 经济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引发教育理性迷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诱发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 使经济、功利主义蔓延, 缺乏道德理性的经济人、单面人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经济的一时发展是以教育理性的迷失为代价的。知识是人发展的工具, 而现在却统治人。在经济的、功利的强制下教育逐渐迷失了以人为本的理性自觉, 而人本身也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功利主义的蔓延导致教育为社会生产急需的工具, 使似人非人的教育抹杀了生命意义。社会制度是人制定的, 都应适应人的需求而不应成为人的锁链。

2, 素质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制度的冲突导致教育理性迷失。

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带来的是应试教育的膨胀, 减负成了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优劣学校差距大, 有些地区的升学优惠政策带来户口炒作。这些不公正现象给没有门路的学生带来更大压力。对学校、学生的评价制度不合理, 评价学校看升学率, 评价学生看分数。

二对理性教育的两点建议

(一) 各级学校要加强体育教育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和心智的重要任务。它不仅使身体健康而且能够磨炼意志、提高智力、提高对自身行为的理性约束力。古代学者对养生颇为重视, 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等都是楷模。明代的王守仁、王夫之等都对导引行气颇有心得。朱熹说:“学者半日静坐, 半日读书, 如此三年, 无不精进。”现代科学也揭示了身体健康与创造力、智力、灵感等的密切联系。当前许多中学对体育课不重视, 大学的研究生几乎没有体育课。试问人的身体素质上不去如何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加强体育教育是关注生命价值的重中之重。

(二) 政府要改革考试制度, 增强监督力度, 在全社会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

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而考试制度改革应首当其冲, 没有素质考试哪有素质教育?选择替代的选拔方式虽不易, 但我们应敢于知难而进。有些学校出于自身的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延缓素质教育进程, 这要求各级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教育改革是浩大的社会工程, 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然而, 社会民众的认识水平不同, 只有以通俗的内容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广大民众接受并拥护。家长的家庭教育影响力巨大, 有的家长听说子女所在学校要减负, 马上找关系给孩子转校或找教师补课, 反而加重学生负担。故须在全社会进行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宣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4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46页

篇4:呼唤生命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课程设计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常常会问我们的理想和将来想做什么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充满憧憬地向老师和家长回答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早早地放弃他们年少时的美好理想,放弃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早就屡见不鲜了。

不久前我国有一名学者对中小学生相关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让人震惊,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的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另外,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自杀的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许多让人羡慕的硕士,博士生,也放弃了他们美好的未来,从高楼跳下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相信每一个在学校的同学都听说过。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对此还是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子女为何会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很多了,为何子女还会弃他们而去?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为此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我们也看到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要开设生命教育这门课程,他们的呼声也很高,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却很少,因为在我国先前还没有这门课程,许多心理健康老师想开设,但是不知道怎么开设。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开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课程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希望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所帮助。

开展生命教育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尊重生命,为什么自杀,在了解了这些原因后再去开展工作,目的性就高多了,效果也会明显的多。

南京大学桑志芹教授认为学生自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模仿。在自杀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纯粹是模仿,在明星张国荣跳楼自杀后的第二晚,大陆,香港相继又发生了多起跳楼自杀案,其中学生占很大比例。还有一部分学生看了武侠片中的情节,从高楼跳下。这种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就能比较好地防止此类自杀现象的出现。

压力。这个原因也在自杀者中间占很大的比例。有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大,无形中使孩子的压力很大。有的孩子在没有完成父母的要求后,很害怕,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因素,在学校自卑,觉得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若没有人加以引导,也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在大学生中,主要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使一部分学生放弃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借自杀出名。自杀者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出名,这在他们的遗书中也提到了,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如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恋人间为了能永远在一起而双双徇情等。

在了解了学生自杀的原因后,我们就得做出行动,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出现。这中间,学校的生命教育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树立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信念。这个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从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给我们的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其次就要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这个可以通过请消防人员和社会救助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逃生知识,学会几种必要的求生技巧。

还有就是生命课程最好有专门的老师,这样老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摸索课程的内容。目前不少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心理教育专业,这部分学生将来能够胜任这种工作。

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靠老师一人,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命的含义。北京有一所学校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位产妇分娩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另外,我觉得一些电影也能让人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感动学生的心灵。如《亚马逊的蝌蚪》,《帝企鹅日记》等,这些影片虽都从动物的角度来拍的,表达了动物对生命的追求,从动物身上折射出对生命的渴求是很让人震撼的,从而给人启发,使人懂得珍爱生命。另外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如《我的爱》、《挑战死亡》,《死亡日记》等都能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还有我觉得生命教育课程应主要以开展活动为主,因为平时我们学生的压力很大,如果纯粹去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就不关注这门课。我们开设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珍惜生命,还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学会放松,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学生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将有助于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当然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我们的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需要我们的老师自己本身要热爱生命,只有教师自身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也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去探索和创新。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命教育课程一定会跟上世界的潮流,走在世界前列,当然这需要我们一起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灶火.《心灵解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59

2.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网,生命教育大谈专栏,[EB/OL].[2008-02-19]http://www.lifedu.com.cn/html/lifedu_bbs/

3.西祠胡同心理研究所讨论区,[EB/OL] http://www.xici.net/main.htm

篇5:《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3、学习议论文文体的特点和论证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2、培养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教学方法

讨论,讲评结合;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①整体感知课文,列出全文提纲。②文章针对什么现象进行阐述? ③倡导生命教育的原因何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视情况,在课前一两分钟播放,营造氛围。)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又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人用心灵和智慧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请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经典曲子是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了命运,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前面一分钟)。面对挫折,有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有人却选择结束生命(播放不爱惜生命的画面)。这种现象不只见于中国大陆,在国外也常见。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要呼唤生命教育,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二、展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赏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列出提纲。(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并板书)(1)摆出现象,指出生命教育的不够。(提出问题)(2—7)倡导生命教育的依据和现实背景。(分析问题)(8)如何进行生命教育(解决问题)

(二)、分析问题中,倡导生命教育的原因何在?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并用多媒体展示)⑴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引证法)

⑵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⑶21世纪人的生命意识凸显(例证法)

(三)、学生列举身边或古今中外,能执着地追求生命、珍惜生命的事例进行正面分析。(教师先举出一个例子分析)

四、讨论、交流。

回想自己的经历,哪些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你特别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五、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学生谈对生命奇迹的感受。

引入: 刚才我们从新的角度感受生命的另一种韵味。其实,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只要我们珍惜它,呵护它,即使有再多的挫折,你依然能创造生命的奇迹。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震撼人心的节目——舞蹈《千手观音》,这个节目的主角是21位聋哑的女孩子,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她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教师稍作解说:《千手观音》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评选中,获得舞蹈组的特等奖。这个节目是一群聋哑人凭着一份毅力,一份坚强,用心血,用生命排练出来的,处处展示出自己生命的亮丽。

六、关注现实(视频——黑镜头),引导学生思考,人人关注,和谐世界。

七、课堂小结。

无论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心灵若是堆满垃圾,心胸容易狭隘;心灵若是一尘不染,心胸则无限宽广。学习这篇文章,最主要是懂得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要感受生命的可爱,懂得用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次失败,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八、布置作业。

藏羚羊的跪拜

王宗仁

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来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达到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耗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 2 —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用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悲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上打开了,他吃惊得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1、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1)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2)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

2、第④段中“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在全文结构上起着什么的作用 ?

3、第④段中藏羚羊“跪了下来”,并且流出了“长泪”是为什么?

4、.第⑨段中,老猎人在掩埋了藏羚羊的同时,也埋掉了杈子枪,这是为什么?

5、展开合理想像,为故事续写了一个结尾,交代老猎人的去向.(9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生命如歌》营造氛围)

二、新闻播报,发表评论。(杨元元之死,或者校园暴力事件,或视频,或新闻导读)

三、朗诵或者演讲。

四、校园心理小品剧。

五、课堂小结。

篇6:呼唤新的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似乎有些脆弱,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想着放弃生命;现在的孩子似乎有些暴力,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现在的孩子似乎有些无情,远离大自然,少了一份对生灵万物的敬畏之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小孩子对生命最是敏感,诸如安全健康、习惯养成、价值信念之类的教育自然是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生命教育还存在着起步较晚、理念欠缺、教材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日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领衔编写的《新生命教育》,为如何理解生命教育、怎样将生命教育教材化,提供了新的探索。

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孩子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这些固然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但绝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新的生命教育应当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现象、掌握生命知识、习得生存技能的基础上,让孩子感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老师的意识中,深入到每一本教材、每一节课程之中。

篇7:呼唤生命教育

我以前就听说某高校有学生将自己养的猫或狗扔下楼摔死,不过半个月,又听说某高校博士生令人发指的虐猫的新闻,我悲愤交加了。

把这两件事与几年前的泼熊事件联系起来,能否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多多少少出了点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今天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如何呢?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倾注了家长、学校的精力和财力,学生们的文化素质是越来越高了。然而与此同时,学生们的生活被功课和考试包围着,几乎没有时间来接触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

大多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只见到餐桌上的猪肉放在盘子里,却从来没有见过可爱的猪长得什么样;虽然空中会有鸟儿匆匆地飞过,他们却很少有闲暇来看一看;尽管他们乐意光顾动物园,然而久居樊笼的`动物们哪里还能流露出本性的欢乐来陪伴他们的假日?

我想起一位学理科的同学所说的一句话:在他们学化学专业的人看来,生命不过是一堆蛋白质。当时我只是笑笑而已,如今却笑不起来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对人文生命的关怀是不是过于忽略了?貌似发达的自然科学让我们习惯于解剖一切,而失却了对生命的敬畏啊。

教育是社会的大问题,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应是对生命的爱的传递过程,既关乎未来前途的命脉,也关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个体。虽然今天所讨论的或许只是一件小小的虐猫事件,然而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有待我们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

篇8:呼唤生命教育

关键词:未成年犯,生命教育,“优人性化”管理

一、概念综述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二)人性论

人性即人的属性,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生理本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是心理复合物,具有理智特性。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就提出了关于人性的理论。他把人性分为生理本性、社会属性、和理智特性三个方面,并有着详细的论证。比如:“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正并表现自身”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人的生理本性、社会属性和理智特性这三个方面。

(三)“优人性化”管理

“优人性化”管理是相对于“人性化”更为关注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之所以采用“优人性化”的概念,是因为当今我国对未成年犯的管理已经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体现了人性化的因素,这里我们诉求的是更高层次、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人性关怀。

二、对未成年犯进行“优人性化”管理是生命教育的本真

(一)生命教育与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密切相关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对未成年犯的改造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并不能以人之外的某种东西为终极目标,而应该以生命的教育为“本”、为“根”、为“源”,应该如马克思所言,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终极目的。

“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为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的空间。“生命”、“人的价值”、“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类似这样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生命教育正好契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在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上最应体现的是教育的本真。

“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是未成年犯改造得以收到成效的前提保证,脱离未成年犯个体需求,无视自然生命的教育改造终将是无效的空谈。同时,“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也是未成年犯改造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必须将“以人为本”和“生命关怀”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现今未成年犯管理工作人性化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监狱的价值功能已经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定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专制社会里监狱是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是张扬暴力的机器,而在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中监狱逐步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从这个角度上讲监狱的文明程度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监狱作为惩罚罪犯的场所,惩罚本身的确是一种“恶”,可以说是依法以暴治暴的“恶”,任何时候,只要有监狱的存在,就不能排除监狱与生俱来的惩罚特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文明法治的现代社会里,监狱也还具有教育矫正的职能。

现在,我国对未成年犯已有很多人性关怀和照顾。

1. 对未成年犯分类管理和个别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39条规定:“监狱对成年男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实施分别关押和管理,对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应当照顾其生理、心理特点,监狱根据罪犯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刑期、改造表现等情况,对罪犯实行分别关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之间交叉感染,从而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个别教育就是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未成年罪犯的案件性质、家庭状况、文化水平、犯罪原因、思想特点、性格特点、认罪态度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个别化教育可使教育改造工作更细、更深、更有成效。

2. 考虑未成年犯身心特点,在硬件设施上对其关怀。

面对未成年犯实行感化、挽救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相关法规在规定少管所管理时,在教育和劳动等行刑制度上与内容上均考虑到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例如:在监禁制度上未成年犯管教所不设岗楼、电网,没有武装看押。

3. 以教育改造为主,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

未成年犯在教育上实行比较正规的义务教育,充分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在劳动上实行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制度,而且以学习技艺为主。为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作生存技能的培训。

此外,监狱法中其它关于未成年罪犯管理的规定,体现了立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的有关知道思想和原则。监狱法第七十四条: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做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为主。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6条规定:“未成年犯年满18岁时,剩余刑期不超过2年的仍可以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剩余刑期。”

(三)对未成年犯的管理需要“优人性化”

对未成年犯的人性化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还应该将其切实落到实处,具体到每个组织、每个单位,甚至是个人该如何做,这样才是真正的关怀,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具体到教育改造的两个主要方面应有如下“优人性化”的体现。

1. 文化教育需要“优人性化”。

未成年犯大多是学龄少儿,正是学知识、学文化的好时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对象。但是他们却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坐在课堂,汲取知识,丰富心灵。

仅从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发现现有未成年犯文教制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受教育者“优人性化”:扩大受教育范围,规范受教育者的选拔机制。

据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服刑的所有适龄未成年犯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虽然现在很多未成年犯管教所内设了自己的学校或者小课堂,但是由于管理和场地的限制,只能供给一小部分人走进学校,坐进课堂。这些能够受教育的幸运儿的选拔机制也不够规范,主要是看未成年犯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有其学习兴趣等无法测量的因素。

针对以上情况,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普遍性问题和选拔标准规范化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内在本质是相冲突的。

要想让所有的未成年犯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就必须对监狱进行扩建,场所的扩大必然带来人员需求增多,这一系列过程很繁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是这应该是未成年犯文化教育所要努力的方向和远景目标。

第一个问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就需要通过解决第二个问题辅助。规范适龄未成年犯受教育的选拔机制,这是在短期内比较容易实现的。相关部门制定一定的规范甚至通过立法,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严格履行,这一问题将不成为问题。

(2)师资“优人性化”:公开部分监狱信息,为优秀教师任教排除后顾之忧。

师资力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虽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人们对监狱有一定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愿意到监狱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并不是很多。他们会受到外界的压力和来自自身内心的恐慌,这一切其实是来源于对监狱和未成年犯的不了解。

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部分监狱政务,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组织优秀教师参观调研,排除他们对未知的恐惧。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认识到未成年犯与他们所教的孩子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教学场所有所变换。为了排除优秀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其的安全保障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配备专门力量保障教师安全,也可以提供一些体验教学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教学的低危险性。

(3)教材“优人性化”:站在未成年犯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狭义上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广义上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

据笔者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调查得知,未成年犯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校的教材一样,这既有优点,又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普通学校采用相同的教材方便的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同时达到了与社会接轨的目的。但是从未成年犯的角度考虑,同样的教材会不会让孩子们觉得难以接受和吸收呢?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被判刑之前学习能力就不是很强,加之其心理的阴影,对学习或多或少会存在着抵触或者是自卑的情绪。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就会使他们的这种负面心理扩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更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4)师生关系“优人性化”:课堂多互动,课后多交流,关注未成年犯的心理。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师生关系仅仅是教育关系,然而师生之间还存在这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很多任课老师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不敢去关注未成年犯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这也就导致了课堂上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互动很少,下课之后老师也不会留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犯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被调动起来,师生交流太少。

教师应该转变心理,这些未成年犯同样是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不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工具,面带微笑地与他们互动,这样他们的心才能敞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真正学到心里。课外时间,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开辟专门的时间和地点,定期让未成年犯与教师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心理的不解和人生的困惑。这样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2. 生产劳动需要“优人性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他认为,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但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劳动是改造人、造就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对于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它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因此,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是强制的,并非罪犯自愿的,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要求,是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

生产劳动是成年犯和未成年犯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通过劳动来达到改造的目的。但是未成年犯和成年犯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8条规定:“对未成年犯实行惩罚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的劳动,应该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未成年犯以后大多还要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技傍身,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无形中加大了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所以对未成年犯的劳动改造有特殊的要求。

由于未成年犯大多数正处于学龄阶段,尚未参加社会工作,基本上没有职业经历,其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而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使他们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给其刑满回归社会就业、谋生创造条件。由于职业技术是培养未成年犯的一技之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有效途径,因而也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主要措施。因此未成年犯的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适用性、技术性。

未成年犯的生产劳动需要的不是机械重复,他们需要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比如在流水线工作时,可以采取轮岗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对于一些短期内简单易学的技能(如缝纫),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和考试,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开道。

三、生命教育呼唤对未成年犯的“优人性化”管理

未成年犯管教所作为监狱的一种特殊类型,既要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又要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突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提高未成年犯的改造质量。

生命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呼唤人性化的生命关怀。我国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近年来已有不小的进步,根据生命教育的理念,要求对未成年犯的管理在人性化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力求达到“优人性化”的目标。

要实现对未成年犯的成功改造,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包括在监狱内部管理中要彰现人性化关怀,而且包括回归社会要适应社会克服困难,争做守法公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 2005, (12) .

[2]姜洪涛.对新时期劳动改造定位及功能作用的再认识[J].中国司法, 2008, (02) .

[3]王林.监狱体制改革背景下罪犯劳动改造研究[J].中国司法, 2010, (07) .

[4]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1) .

[5]潘成忠.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成年犯人性化管理之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 2006.

[6]王民生.未成年犯改造适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

[7]刘卫立.生命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J].考试.

[8]苗杰.教育的原点与本质——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6) .

篇9:生命教育呼唤有生命活力的教师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

中国分类号:G451

弗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1]21世纪,我们在探求人在哪里。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根深蒂固,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存在,不仅摧残了学生,而且忽略的教师的生命发展。如今,生命教育方兴未艾,家长和社会都呼吁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发展,但却忽略了教育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主体——教师。没有充满生活活力和生命灵动性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生命饱满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给予教师生命充分的关注。

教师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在此之后他又在社会分工中担任教师这一角色。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称呼,作为教育人,我们所期许的是特能够变成一种美好的生命存在形式,展现出美好的生命存在状态。[2]受多重因素制约,教师的生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不到充分发展。具体来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其一、教师主观方面,由于接受传统的教育,大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生命意识淡薄,自身都没有充分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和生命发展。主体意识弱化,没有为自己的生命谋求发展空间的潜在欲望。他们所关注的仅仅停留的生存、生活层面,大多在于追求物欲的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却缺少生命质量提升的主观诉求。

再者、外在的客观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角色的不恰当界定与不合理期许。受传统教育发展的影响,“蜡烛”“春蚕”“工程师”等成为了老师的代名词,甚至有些时候还沦为了“臭九流”、“教书匠”。在这种评价导向下,教师的生命价值被完全忽视。教师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不仅有自然生命还有价值生命、超越生命。[3]倘若把这些都一笔抹去,就难免导致不合理的角色期许,把老师神圣化、功利化、工具化,把老师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存在或利用工具,这显然不利于老师的生命成长。

教育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传播的。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而,倘若教师的生命无法完善发展,自然会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促进教师生命成长与发展对我们的学生成长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从教师自身来讲,教师生命发展被充分的关注,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幸福感,因此,教师将会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主动的去谋求自我发展,更加愿意去提升自己各个方面能力与素养,这里不但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素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4]而这些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又将使教师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促进教师继续发展自我,幸福的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学生成长来讲,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难以培养出一个个充满鲜活生命力的学生。在学生成长发展,性格形成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在老师陪伴下度过的,有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甚至远比家长大的多。老师,作为已经充分社会化的成人,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眼中,无疑是行为的参照、学习的模板。因而,只有充分关注并促进教师的生命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更有利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完善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发展,最终将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日益大众化的未来,许多人都将接受学校教育,教育将在培养社会公民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将会培养出一批批充满个性化,生命极具活力的社会好公民,最终构建一个幸福、有活力的社会。

为了真正促进教师的生命发展,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自己需要反观自身,对自己的身份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不要像社会、家长那样把自己定为毫无生命诉求的“春蚕”“蜡烛”“教书匠”,应当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主动提升自身的生命主体意识。另外,教师应当懂得自我反思、自我体认、自我关怀,重新认识自己及教师这一职业,给自己重新定位,先从思想上实现自我解放。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注重教育质量、提升自己专业能力之外,更应该主动地关注自身的生命状态,不懈的追求自身的生命成长与完满幸福发展。自有教师群体自身表露出自身的生命诉求并向社会提出注重自身生命价值的要求时,社会才有可能给于重视,从而为教师的生命完满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

另外,社会和家长和学校应该给予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不要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教师神圣化、工具化、功利化。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他不是圣人。教师这一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下万千种职业中的一个门类,不应当将教师职业工具化。只有将教师还原到凡人,将教师职业去工具化,才能够把教师看做有生命力的人,才能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生命诉求,从而为教师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社会舆论和相关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家长和学校能够给教师一个公正的开袋,创造一片栖息的净土。

在生命教育浪潮下,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日益重视,但教师的生命诉求却依然被忽略,愿各方共同努力,為教师提供一片生命栖息地。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第291页

[2]万淼.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教师素质[D].河南大学,2002

[3]杨茜.论教师生命的失落与追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上一篇:医院lis系统流程图下一篇:网络银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