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2024-05-12

新华小记者申请书(精选6篇)

篇1: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新华小记者培训第一课心得

对于采访,我们可能还比较生疏,对于写作,我们才刚刚开始练习,但这些不会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名新华小记者,要时刻充实自己,提高能力。

1月16日下午,我满怀激情,早早地来到了新华网江苏频道演播厅,签到,领取装备,就坐,准备迎接自己的培训第一课。在大家的期待中,主讲老师李清卿主编准时开始了他生动的培训课。李老师是新华网江苏频道产经部主编,能参加他的培训课,我感到万分荣幸。我认真听讲,参与互动,开动脑子,积极发言,生怕听漏一句。

在李老师的.启发下,课堂由开始的静悄悄,大家不敢发言到后来一个个都活跃起来,我也得到了拿话筒发言的机会。李老师告诉我们,首先,采访要先了解采访对象,有很多方法,如:上网、查书……。了解过了,要写采访提纲,在采访提纲里要多准备几个问题,以便采访时用。采访分两种:专访和群访,而我们新华小记者一般都是群访。在群访时,要有耐心,还要机灵,所谓机灵,就是要时刻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灵活应对。另外李老师还传授给我们采访中要注意的细节:如采访时要注意把话筒放在适当的位置,要有礼貌地先介绍自己,结束了要感谢被采访者接受采访。

采访结束,要写稿,写稿就牵涉到了写作。李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要多观察,坚持多看书,多写多练。看书要模仿,模仿分两种,第一种是模仿作者写作的风格,二是借用他的词句。写作时,要多些正能量,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李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

最后,我们模拟“两会”向现场的沈老师提问,我们两人组模拟,第一次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提出的是学校雾霾天跑操的问题。沈老师给大家一一讲评,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这次培训对我们今后培养各方面的素养有很大启发和帮助,我要不断增强见识,加强锻炼,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不断提高,在即将召开的江苏省“两会”上,我能有体验的机会,而且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能成为一名知识面广、善观察、善发现、善思考、擅写作的新华小记者。

篇2: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作者 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国际部高级编辑 冮冶

东京交叉路口 冮冶摄

关于堵车的概念,我还是在首次常驻日本时体验到的。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企业活动频多,业务往来密集,街上的车辆自然也就拥堵不堪,八九公里的路程,没有个把小时是跑不到的。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交通拥堵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副产品。

去年10月中旬,我结束第三次常驻日本回到国内,置身于今天的中国汽车社会,回顾过去20年中自己曾有过的13年驻日驾车经历,我深感在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日本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下的北京,交通拥堵已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早晨6点半过后,北京的大小街道已是车流滚滚了。无论是自驾车的,还是挤公共汽车的,大家都在抱怨,交管部门也在为越来越拥堵的北京交通而深感头痛。

而当下的东京,尽管整治交通拥堵仍然是市政当局的一项长期任务,但在早晨8点以前,街面上仍然很平静,就是到了“早高峰”、“晚高峰”时段,街上的车辆也行驶有序,通行顺畅,20年前那拥堵不堪的景象早已看不到了。

东京的路面交通,可以说治理有方;发达的公共交通设施,使人们有条件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出行方式。从东京路面交通的点滴之处,我们或许能获取有助于改善我们身边交通环境的某些启示。

夜幕下的东京新宿街道 冮冶摄

“堵”与“疏”

治水历来有“堵”与“疏”两种方法,治理交通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方式。东京路面交通总的感觉是“疏”字当头,比起种种“限制”来,路面交通的建设更注重于“疏导”。

在驻日的十余年间,我从没有听说过诸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限上牌照”、“错峰上班”等说法,也没有听说过哪种类型的车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能进入或通过市区。在东京市区,只要是“车”,无论是私家小轿车还是大型货车、运土方的卡车,就有在路上平等行驶的权利,真可谓体现出了汽车社会“车车平等”的理念。

街上的车多了,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限制车的数量呢,还是拓展道路、完善交通设施呢,答案应该是后者。在日本常驻期间,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东京总在不停的扩建道路。特别是一到晚上10点以后,车流渐少,灯火通明的筑路工地随处可见。修路是不能影响通行的,那是驾乘者的权利,筑路公司总会在道路上设置临时中间线,专门有人引导往来的车辆顺利通过。

三次驻东京,每一次都感觉到东京的道路建设在进展,交通设施在完善。东京湾“彩虹大桥”的建成,消除了昔日只有通过海底隧道通往成田机场的交通堵塞;去年与“山手”大道并行的地下高速道路的全线通车,使其地面交通拥堵的压力大大缓解。

在东京,造成交通拥堵,不是车辆拥有者的责任,而是道路当局、交管部门更应该反思的问题。

“毛细血管说”

刚回国的时候,遇到一位在交通部门工作的朋友,他在谈起北京与东京交通状况时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见解:北京这些年道路建设很快,东西南北的主干道开通了不少,但一般道路环境整备跟不上,集中在主干道上的大量车辆分流不出去,造成主干道交通严重拥堵。而东京恰恰是每条道路设施都很完备,车辆易于分流,因而在东京通常情况下很难看到那条道路拥堵不堪或被堵死的现象。

我将他的这番见解概括为“毛细血管说”。

细想起来,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恰如密布于人体的血管,无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会影响到肌体的健康。就道路的状况而言,北京远胜于东京,在东京你很难找到一条正南正北的、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而迷宫般的、比北京的胡同宽窄相差无几的小马路比比皆是。而恰恰这些“毛细血管”般的小马路条条通顺,只要在路口看不到“此路不通”的标识,即使仅可通过一辆车的双向通行的小马路,你就可大胆地往里开,绝不会因对向来车而卡在小路中“进进不去,出出不来”。

新华社东京分社车库门前有一条S弯的小马路,仅可通过一辆车,而且坡度很大。有车辆通行时连自行车都必须停下来靠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条小马路居然也是双向行驶!显然当初把它设定为双行线充分考虑了它日常的通行量。我驻东京的13年间,在这条可以说是全东京最复杂路况的S弯小马路上,从没有看到两车卡在中间造成交通堵死的现象。我想,如果真要有“卡死”的现象出现,日本人早就把它设定成单行线了。如此小马路况且如此,可想而知日本在道路设计与管理方面是何等的精细。

在东京,难觅一条没有置于交通管理之下的马路。

东京有序的交通 冮冶摄

信号灯——控制交通流量的“魔棒”

车多路况差,自不用说交通要拥堵。控制好交通流量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这是我在东京驾车出行的一个强烈感受。

在东京,交叉路口通过率高,行车有序,拥堵之感大大低于北京。可是,从交通部门网站上得到的数据显示,东京市区内一般道路(不包括高速公路)的时速也就是十八九公里,这比北京也快不了那去。那么,为什么两地的拥堵之感相差如此之大呢?关键在于交通流量的有效控制。

在东京的交通中枢地带,看不到交警、交管协助人员,交通的疏导完全依靠信号灯。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会发现,日本城市的红绿灯要远比中国多得多。有些地段一眼望去能看到七八个红绿灯,最近的隔30米就有一个。

东京有许多交叉路口并不是十字路口,三叉、五叉、六叉路口很常见。在这样复杂的地带,车辆有序通过,信号灯起了关键作用。你不得不佩服信号灯设置的合理性。

我的感觉,东京的大路小路,似乎都经过了交通流量的计算。尤其是繁杂路口的信号灯,放行时间的长短等都兼顾了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量,这大概就是智能化管理吧。

鸟瞰市区街道 冮冶摄

从东京刚回到北京那阵子,有一种现象很难接受,就是转弯车抢直行车的道,显然这是违反交规的。每天早晨驾车从和平门路口由南向西左转,转弯车大多抢北来的直行车的道,当你稍许犹豫,后面的车就使劲儿地“嘀你”,你不得不随波逐流跟着抢道。后来发现转弯车抢道也有它的道理,左转的车多于直行的车,不抢道转弯的车过不去要发生堵集。常常也碰到交警在路中指挥交通,他也是以手势让转弯的车先行。无论是转弯车还是交警,他们的行为在这里显然是有悖于交规的,但抢道似乎也顺理成章,直行车也放慢车速甘愿被抢。

为什么不把对向的信号灯的放行时间相应调整一下,让有更多的转弯车在遵守交规的情况下通过呢?在东京就有对向两个车道车辆的流量不对等的路口,但对向两侧信号灯的放行时间也不对等,这种现象尤其在丁字路口很常见。当在你这一侧仍然是绿灯时,对向车道已是红灯,你这侧的车辆即可直行又可转弯,两不耽误。

在日比谷公园附近的祝田桥路口,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5条车道有4条是供右转的(日本靠左通行,右转是大回),仅有一条是供直行和左转的,而对向车道向左转和直行车道各两条,在这样车辆流向复杂的路口车辆能顺畅通过,信号灯调节交通流量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江东区的永代桥附近,通常向西行驶的车辆占有3条车道,而向东占有两条。但在交通高峰期,完全可根据两侧的流量大小移动道路的中间线,并通过信号灯的指示,使向西变成两条而向东变成3条。尽管这种通过改变中间线调控交通流量的做法在东京并不多见,但日本人根据交通流量而精心设定道路及信号灯的放行时长等,极大地提高了各道路交叉口的车辆通过率。

东京绝大多数路口小回(左转)也是需要看信号灯的,少数可直接小回的路口都有白底儿蓝箭头的标志。信号灯有效地控制着交通流量,使车流能够在整个路面交通网中均衡地流动着,虽说均速不是很快,但也构不成拥堵。

监视员在取缔违章停车(选自网络)

取缔违章停车与完善停车场建设

缓解交通拥堵,不断拓展道路、有效控制流量自不用说,取缔违章停车与完善停车场建设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偌大个东京,其公路网由成三围环状的高速公路、10条标准国道和数百条普通道路以及上千个公路桥和上百个公路隧道构成,总里程达2.4万多公里。

但这密如蜘蛛网的大小道路,没有一条可随意停车,所有的道路都在交管部门的管控之下,无论你在哪条不起眼的路上违章停车,都有可能遭领罚单,通常被罚15000日元或18000日元(约90到110美元)。

但是,不菲的停车费总会让许多人冒被罚的危险而违章停车。长期以来,交管部门一直在同违章停车做不懈的“斗争”。过去,执行取缔违规停车任务的多半是女交警,她们(一般两人)一身藏蓝制服,乘坐迷你小警车,在主要市区的大街小巷巡查,发现违章停车,降下车窗,伸出一支绑有粉笔的长棍,在车轮胎与地面垂直画上一条白线,标上时间。约半小时后,当迷你小警车再次巡查至此,违章车仍趴在原地不动,对不起罚单就要贴上你的车前窗了。

东京车多,在2005年时就已达到463万多辆,违章停车的人也不少,警力应对不暇。2006年6月,交管部门将查处违章停车的权限下放给指定的民间公司,大大提高了取缔违章停车的力度。东京的道路交通一下子又改善了不少。这恰如在血管壁上刮下了一层油脂,“血液”的流通又畅快许多。

在东京的主要街区,常常能看到身着豆绿色制服的民间公司查处违章停车人员(驻车监视员),他们两人一组,装备齐全,不仅有取证的数码相机,还有类似平板电脑的记录(或查询)设备,执法严丝不苟,不徇私情。无论是酷暑严寒,他们都是一身标准的豆绿色制服,在人头攒动的闹市区颇为显眼。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干什么都非常职业化。

驱赶了违章停车,要停车总得有个停处,东京停车场的建设可谓完备。如果说东京的停车场比公共厕所多绝不为过,更堪称奇迹的是东京的几乎所有的大小对外收费停车场,包括个体的有三两个停车位的超小型停车场以及道路旁专用的停车位,基本都实现了自动计时自行付费。除楼建式停车场有少数管理人员外,停车场基本都是无人化管理(就是有人也是辅助性的),路旁的停车位使用的是感应式的计时付费装置。

无处可停车,在东京绝不是违章停车者可随意找的借口。在七拐八拐的小道里,也常见一些闲置的私人宅基地开辟成的小型停车场,大一点的十几个车位,小一点的三五个,就是这样的停车场也完全是无人化管理自动计时自行付费的。

楼群密布、寸土寸金的东京大概把一切可利用的空间都开辟成停车场了,让没有流动起来的车能有一个恰当的停处,不能不说这也部分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在北京,许多非主干道和小马路的拥堵多半是违章停车造成的。

皇居附近冮冶摄

东京路面交通看不到的景象

罕见开车接送孩子

在东京从没有听说谁家小孩需要家长开车接送上下学,中小学生无不自己走着上下学,也不需要家长护送。因此,在东京的各中小学校门前,从没有出现过交通拥堵现象。当然,这与社会治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有很大关系。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学生排队上下学等做法好像在日本一直延续至今。在上下学的高峰时段,在学校附近的一些道路交叉口,往往有一些社区的义务人员(老人居多)在引导小学生过马路。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必须由父母一方每天亲自接送,但幼儿园的阿姨要求家长不能开车接送孩子。

无人开车上下班

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在公司,你若问周围的同事是怎么来上班的,10个人中恐怕全都回答是乘电车或地铁。在东京罕见开车上下班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京的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是多么的发达。据说,东京都的轨道交通承担着80%的客流量,而都内23区中,公共交通承担着70%的出行,为世界之最。轨道交通准时便捷,居民出门,无论哪个方向,总会有电车或地铁车站,家住离车站较远的步行也就十几分钟。因此,居住在东京远郊或周边县市的东京上班族也都选择利用轨道交通上下班。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路面交通拥堵的压力。平日东京街头跑的最多的车,是公司或个体的营业车,购物休闲的私家车,再有就是出租车了。在东京开车上下班是一种超奢侈行为,任何单位都不会预备免费的停车场。交通社会化在东京体现得几近完美。

乘电车的上班族--东京品川站 冮冶摄

鲜闻车辆鸣喇叭

东京的大街小巷非常安静,少有嘈杂之声,只见车辆快速通过,鲜闻车辆鸣喇叭。那年新华社的一位社领导到东京访问考察,几天过去却没有听到一次汽车鸣笛。其实,汽车上的喇叭在东京也绝不是摆设,遇有危险情况时,该鸣笛还是要鸣笛的,只是这种景象不多见。在东京,无故鸣笛或者动不动就鸣笛,给人的印象是这人太没有礼貌,对他人不尊重,尤其是对马路上的新手鸣笛催促者,更让人鄙视。驻日记者中有许多人在记忆中好像就从未主动在马路上“嘀过”谁,偶尔在行车中或停车时不小心胳膊肘碰到了方向盘的中心位置“嘀”了一声,也惶恐不安,生怕周围的人产生误解。

少有交通管制

在东京,除了事故、自然灾害(风灾、雨灾、雪灾)、道路修整等外,笔者很少碰到交通管制。在记忆中,当有外国的国家元首、政府总理来访等重要国事活动时,实行交管,警车开道,沿途一路绿灯。再有就是举行东京国际马拉松赛时,沿途也分段实行交管,让路给马拉松。那种为特定车辆或载有特定人群车辆顺利通过而采取的道路管制做法,在东京非常少见(笔者从没有碰到过)。就是政府首脑、大臣高官们的座驾如不是参加重要的国事活动,也不能享受“一路绿灯”的待遇,红灯亮时该停车也必须得停车。

篇3: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 有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 更适合从事新闻工作?回顾自己业务成长的经历, 笔者认为,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基本的表达能力外, 还要有对社会变化见微知著的悟性, 为了正义拍案而起的血性, 以及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从容应对的韧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后三者才是决定一个记者能否成功、成才的关键。

悟性:记者是否合格的关键无悟性则无新闻

所谓的悟性, 其实就是对新闻的敏感程度。我国当代著名记者郭梅尼曾说过:“要当好一个记者, 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要抓住这个时代最新的东西, 要反映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

“时代慧眼”, 指的就是记者特有的敏锐感。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悟性的高低, 则是决定其是否合格、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著名新闻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曾强调, 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 其中之一便是无悟性的人。由此可见悟性对一个记者的重要。

如何提高自己的悟性呢?笔者认为, 除了先天的条件外, 勤于学习和思考, 并将之和实践充分相结合, 则是提高悟性的主要方法。

记得初入行时, 笔者有次下乡采访, 有群众反映生猪屠宰税 (俗称“猪头税”) 的问题:本来应该在屠宰环节征收的税, 在一些地方, 不但杀猪的要缴, 养猪的、收猪的也要缴, 有的地方甚至不养猪也要缴。当时觉得这种事太小, 没有啥报道价值, 也就没有深入采访。谁料想, 没过多长时间, 新华社著名记者、当时在河南分社任副社长的解国记老师, 竟然抓住这件“小事”, 写出了一篇轰动全国的大新闻《怪哉!“猪头税”竟按人头收》。在为该稿配发的评论《警惕农民负担的七十二变》中, 解老师特别指出, 这种“猪头税按人头收”问题的实质, 其实就是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看到解老师的稿子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国务院专门为此出台规范文件, 我当时后悔得直跺脚:自己咋没看出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价值呢?

为了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感觉, 提高自己的悟性, 十几年来, 我不管工作多忙, 对自己认为办的比较有特色的报纸杂志, 几乎都能一份不差地翻看一遍, 因出差没顾上看的, 回来后补上。多年来, 家人已养成了习惯, 凡是我没翻过的报纸杂志, 都叠放得整整齐齐, 女儿两三岁时就知道, 那是爸爸的宝贝, 不能乱动。对社内外同行采写的有特色的稿件, 经常用心揣摩:这个选题好在哪里?要是自己会怎么写?同时, 我还十分注意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政策, 多深入基层采访, 力争能“吃透两头”、“见微知著”。

付出总有回报。有一次回农村老家, 我偶然间发现, 在当地人认为最神圣的中堂位置, 许多农户不再贴过去常见的财神像, 而是挂上了花花绿绿的地图。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变化, 遂认真进行采访, 写了一篇短消息《去掉神像挂地图》 (与王方杰合作) , 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一版头题。后来, 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该稿不仅荣获二等奖, 而且作为一篇反映中国农村变化的经典作品, 多次被选入高校新闻专业教材。

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 笔者还发现, 随着社会信息的泛滥、新闻竞争的激烈, 记者的悟性高低, 已不仅仅表现在发现“独家”的能力上, 更为重要的是, 要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近两年, 豫北某市打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 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宣称要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住上高楼大厦。当地媒体纷纷给予肯定报道。然而, 记者实地调查后却发现, 这种所谓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由于操作不规范, 在不少地方已经演变成一种逼农民上楼的政绩工程。还有个别地方, 打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名义, 未经批准就把耕地卖给开发商, 大搞商品房建设, 并因此闹出人命。在掌握大量事实的基础上, 记者采写了《是建设新农村, 还是乱占耕地?》和《“新型农村社区”变形记》两篇稿件, 对这种打着“建设新农村”幌子、违法占用土地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稿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作出批示, 要求相关部门派人调查, 纠正当地的错误做法。此后不久, 国务院又专门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会议特别提出, 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 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

血性:记者的价值和良知之所在无血性则无价值

正义———从古至今, 都被人们看做“百德之总”, 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念”。秉持正义, 同样是历代中外优秀记者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因此, 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必须要有一种为正义拍案而起的血性。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这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之所在, 也是记者职业的价值和良知之所在。“书生报国无他物, 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的职业特点, 也决定了记者不仅要有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而且要有为国家为正义敢于拍案而起的使命感。

记者的血性, 不仅表现在对事实真相的维护上, 在报道遇到较大阻力、个人前途和安危都有可能受到影响时, 是知难而退, 还是勇往直前、继续战斗, 对记者更是一个考验。

近几年, 上访群众被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刑的案例, 在各地时有耳闻。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方面的报道一直是个禁区。2003年, 记者接到一个线索, 因村级财务不清、村委换届选举不成功, 河南省唐河县上屯镇张清寨村岳春栓、张明才等村民集体上访, 要求重新组织选举, 结果被当地法院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分别判处2~5年有期徒刑。

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提出批评建议, 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对通过上访反映问题的公民, 怎么能随便判刑呢?唐河县这样做, 是基于何种考虑?经分社总编室领导同意, 记者赶到唐河, 针对此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调查。

获悉新华社要报道此事, 当地党委政府非常紧张。为了阻止发稿, 他们先是四处找人求情, 被拒绝后, 竟以盖有大红公章的公函形式, 给党中央和中纪委主要领导写信, 说什么“新华社权威记者偏听偏信”, “基层党委政府万般无奈上书中央”, 向分社和记者施压, 并对记者进行威胁。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 笔者丝毫没有畏惧, 一方面坦然接受调查, 把自己的采访录音、采访笔记等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 说明笔者的采访是客观公正的, 并未偏听偏信;另一方面, 以自己采访到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和事实, 驳斥告状信中的不实之词, 并说明这一报道对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治形象的必要性。

在认真调查之后, 总社有关部门肯定了笔者的采访和报道设想。由笔者撰写的长篇调查报告《上访该不该被判刑?河南省唐河县五名上访村民被判刑的调查》在《瞭望》上顺利刊出。在文章中, 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 旗帜鲜明地提出, 上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正当权利, 对确因上访造成扰乱社会秩序后果的, 应以批评教育为主, 而不宜以犯罪论处。如果动不动就以扰乱社会秩序为名抓捕和打击上访群众, 就会堵塞言路。

为了驳斥个别地方官员有关“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歪理邪说, 编辑部在刊发该稿时, 又专门配发了评论《压制上访的官场“潜规则”可以休矣》和背景资料《关于公民上访的相关法律法规》。

稿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下, 该案二审被改判。事情过去几年以后, 在一次会议上, 当地司法机关一位负责人告诉我, 虽然他也认为不应对上访群众动辄判处刑罚, 但该案却是此前发生的因上访被判刑的数起案例中, 唯一被改判的案件, 新华社对此功不可没。

韧性:提高报道水平的必由之路无韧性则无成功

近几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记者的采访环境并不十分宽松, 记者采访吃“闭门羹”、被“踢皮球”甚至被打等现象都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成功采访到第一手材料, 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

这种韧性, 首先表现在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和挖掘上。2007年初, 濮阳县一些干部群众向记者反映, 作为省级重点扶贫县, 濮阳县近年来刮起一股奢侈之风:县委县政府及一些县直机关竞相建起豪华办公楼, 这些单位的头头脑脑们也纷纷搬进高档住宅。最大的一套领导别墅, 面积竟然达600多平方米。

为了盖办公大楼, 有的单位不惜挪用下岗职工的养老金等保命钱, 有的则四处“揩油”, 增加企业和社会负担, 有的办公楼已竣工几年, 还欠着人家的工程款, 以至于影响了社会稳定。

然而, 采访却异常艰难。第一次去濮阳, 刚到采访现场, 当地领导就迅速赶来, 对笔者寸步不离、“贴身”陪同, 采访一直无法进行。笔者声称单位有事要回郑州, 准备乘他们不备, 杀一个“回马枪”。孰料这些领导竟以“正好要去郑州开会”为由, 坚持送我一块儿回郑州。随后, 他们又通过各种关系, 找笔者本人和分社领导说情, 希望新华社不要再做这个报道。

采访遇到的阻力, 没有让笔者轻易止步。正面不好突破, 就迂回包抄。在分社领导的支持下, 笔者一方面与当地知情人联系, 进一步了解濮阳县兴建豪华办公楼和领导别墅的详细情况, 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 为了启动国家权力机关的硬监督, 笔者又多次主动和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联系, 说明濮阳县问题的严重性, 并将自己采访到的情况与他们沟通, 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笔者的韧性和坚持, 不仅赢得了当地知情群众的信任, 为调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使省市相关部门不得不开始主动出击, 对事情展开调查, 并最终在记者第二次到濮阳采访时, 将初步调查结果向记者“和盘托出”。在认真核实相关细节后, 笔者很快写出了深度调查稿件《贫困县刮起奢侈风》。

由于主题重大, 采访扎实, 文风朴实严谨, 《贫困县刮起奢侈风》一稿在总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后, 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包括濮阳县两任县委书记在内的18名责任人, 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撤销党内外职务等党政纪处分。濮阳县纪委办公楼和33套干部违规住宅被没收, 拍卖。全国由此掀起了一场清理党政机关豪华楼堂馆所的风暴。后来,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贫困县刮起奢侈风》一稿被评为一等奖。

近几年,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记者的专业性要求不断提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 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才能写出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作品。因为, 在提高报道质量方面,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作者为新华社河南分社农村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

篇4: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王建民:力求突破拍出绝片

王建民从事摄影报道已有39个年头,现为新华社首席军事摄影记者。从拿起相机投身摄影事业起,与共和国发展历程相关的重大事件报道都有他的身影,今年他刚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王建民的事业座右铭是:“每一次报道都是一场战役,每一次采访都要有制胜的法宝。”

王建民多次报道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去过6次酒泉发射基地,全程报道过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对接试验等。但对于这次神圣而关键的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报道,王建民则是如履薄冰,以敬畏使命的认真,努力做好每一步。虽然,神舟九号要到6月16日才发射升空,但担负酒泉发射现场报道的他,早在6月8日就随专机抵达酒泉。

6月9日,“神九”从组装厂房转运到发射塔架,现场有300多名记者在围堵采访,那是一场绝对壮观的新闻大战,各种新鲜的报道武器都用上了。测试厂房从未对摄影记者开放过,这次王建民经过努力,成为唯一获准进入高达11层的测试厂房自由活动的摄影记者。转运是当日上午9点开始,王建民被允许8点进入测试厂房,一个小时的提前量是以往神舟采访中不曾有的恩赐。他没顾上吃早饭,早早就赶到现场,在测试厂房1至11楼来回选择机位。他带上了为报道准备的所有器材,佳能1Ds-Mark、佳能1D—Mark IV机身,15毫米,16—35毫米、28—300毫米,100—400毫米4只镜头,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拍摄,一个简单的想法,机会难得,拍出绝片。

“神九”所发射火箭的整个转运距离是1公里,平均每分钟移动5米,看起来很慢,但对于拍摄者来说,你想拍出不同寻常的片子,就要上下左右移动,还要更换镜头选择机位,变换画面视角,时间一点不宽裕。王建民算好了提前量,在“神九”移出厂房后,迅速下到厂房外有利位置,用广角镜头拍摄了船箭塔三位一体的组合转运画面,并在现场马上用海事卫星上传照片,后来海内外网络,报纸采用非常好。有意思的是,因为光线和广角镜头的关系,他自己的影子也进入了画面,玩了把时尚的摄影。当然作为有心人,王建民也拍摄了现场时髦记者的噱头画面,记录了现代传媒人的另一面。

6月12日是“神九”发射前的系统合练,是正式发射前唯一的一次对记者开放的采访,其中航天员在问天阁与记者见面。航天员上车前往飞船是报道重点,但现场采访记者众多,拍摄时间又非常短,满身重负器材的王建民凭着经验,抢拍到了唯一一张三位航天员形象都很好的露脸照片,这一瞬间非常难得。

6月16日是神舟九号飞天启航的日子,虽说发射时间定在18时37分,但相关报道早在14点就开始了。航天员15点47分的出征仪式,要求记者们14点30分到现场,有的记者为了抢到好的拍摄机位,提前4小时就到了现场。王建民在拍完航天员出征仪式后,马上返回驻地发稿,之后立即出发赶到发射现场,准备“神九”的发射报道。摄影记者报道指定区域是测试厂房前空地和测试厂房的楼上,王建民在楼下场地拍摄,担任抢发图片重任的同事李刚在楼上。

没想到,六月的酒泉发射基地犹如火焰山,虽说是下午17点后,但地表温度超过50℃,王建民连摄影包都不敢往地上放,怕摄影器材被烤坏了。王建民在三脚架上装上佳能1D Mark IV配100—400毫米镜头拍横画面、佳能1Ds—Mark配28-300毫米镜头拍竖画面。从1小时发射准备,发射塔架张开起,王建民和李刚就开拍了,采用的都是即拍即传的方式发稿,每拍完一张,照片不到一秒时间就进入了新华社总社的发稿系统。王建民说,以佳能1D Mark IV最高连拍速度,采用追随拍摄,拍摄过程很顺利,一分钟拍了159张,全程记录了“神九”壮观绚丽的升空场面。其实,全部拍摄时间只有一分钟,火箭飞得太快。

拍“神九”发射是决胜60秒,拍“神九”飞船返回却主要看飞船落地前的位置。为了争取最好的拍摄条件,王建民24日就赶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预定降落场,想法非常简单:上最先抵达降落点的指挥直升飞机,拍摄飞船落地前和落地时的空中画面,抢拍开舱和航天员出舱的画面。

在“神九”降落区指挥中心,王建民了解到,中央电视台可以采用传输给指挥大厅的任务信号保障,这样央视将始终可以用实时画面完成直播,而王建民作为新华社记者是安排在第六架搜救直升机上,整个预定降落区有2000平方公里之广,飞船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落地面积,等飞机30分钟后赶到时,估计别人的照片都发出去了。王建民主动找执行飞行任务的陆航团领导商量,得到只要总装指挥部领导同意,陆航团将为他上机优化配重的承诺。可这也不轻松,指挥机的人员名单一个月前已经确定,机上乘员都是担当任务的各路指挥长,不仅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还是一个萝卜几个坑,比如负责开舱门的同志就要兼管通讯联络。经过几天努力,直到飞船降落前一天的6月28日,王建民终于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可以上指挥机了。在飞船返回接近落点时,指挥机将是在附近空中盘旋等候的第一架直升飞机。

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王建民拍摄了在指挥机上各路指挥长的工作镜头,尤其是陆航团飞行指挥长发现目标后的喜悦激情画面,是大家从未见到的。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空的一声巨响,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冲破大气层,张开水母一样的降落伞,降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坐在右舷位置的王建民,在空中完整记录了这一过程。记者曾多次采访神舟报道的摄影记者,以我的眼光看,王建民拍摄的飞船落地瞬间的照片,是这几年拍摄神舟降落最精彩的画面:在飞船落地的瞬间,降落伞正好把影子投在落地尘土上方。

返回舱落地后钻出飞机赶赴落区中心的途中,王建民发现乘车赶到的各路大军到得真快,转眼已近在咫尺。现场的警卫对靠近人员控制得非常严格,穿摄影服的王建民同样被推搡得站都站不稳,但见缝插针地完成任务要紧,哪有时间商量和争辩。等下机后5分钟用海事卫星发完稿时,王建民才发现新配的高级眼镜只剩下一块镜片,随身的佳能1Ds—Mark相机已不知去向,好在后来他看见现场的公安正神气地替他保管着。

nlc202309031905

问起“神九”的采访得失,王建民说,真没什么可说的,每次都是尽力完成任务,没什么难不难的。只是这回的工作照细看有点惨,是独眼瞄准发的稿。

查春明:从静态屏幕中拍出动感

新华社驻海军首席摄影记者查春明,这次驻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后的13天里,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系列精彩动作,都会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演,最为精彩的一幕就是神舟九号与天宫

号的交会对接。查春明这次的报道任务,就是在这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两次交会对接,见证飞船“吻”天宫惊心动魄的一瞬间。

从“神一”到“神九”,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也成为查春明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飞控中心的主要工作场地有三处:一层的新闻中心,二层的飞控大厅和三层的观摩厅。总结历次拍摄经验,这次他把拍摄地点选在了三层观摩厅的最后一排。在这里的好处有三点:一是视野好,居高临下,整个大屏幕尽收眼底,可以随时抓拍;二是有宽带网线。便于随时发稿。为保证各家电台和网络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这里专门架设了电话,开通了宽带,也为查春明在第一时间把照片传回总社提供了方便。三是这里还有座位,每次拍摄几个小时盯下来,不至于过度疲劳。

根据报道任务,查春明选取了4个重要拍摄节点:一、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段;二,6月18日自动交会对接段:三、6月24日手控交会对接段;四,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段。十几天在同一个现场对着同一块屏幕,要想拍摄出不同的照片,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他心中感到压力很大,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首先,要做到头脑清醒,提前熟悉各个主要节点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做到眼疾手快,只要发现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新的动作出现,就要及时捕捉下来,以免延迟发稿留下遗憾。还有。就是将眼前大屏幕的左中右三部分画面当作变换的场景。屏幕虽然是死的但画面内容是鲜活的,变不动为动,使拍到的照片内容丰富,力争做到画面不重复。

比如,当“神九”与天宫对接的一刹那。大屏幕中的三个分屏幕同时出现了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画面。当时整个大厅上千人都屏住呼吸,静得出奇,空气仿佛都被凝固,查春明说当时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尽管紧张到如此程度,他还是用变焦镜头对准三个屏幕轮番进行快速抓拍,使拍到的照片相互呼应。既有航天员操控飞船的镜头,又有天宫看“神九”的画面,还有“神九”与天宫对接的完整场景,多角度地记录了交会对接的全过程。照片传到摄影部后,很快被后方编辑编发。

查春明采取了即拍即传和宽带上载相结合的两种方式,确保了照片的时效性。他遇到的问题是即拍即传软件虽然快捷,可是当进入系统的照片多了以后,容易造成积压,形成通道堵塞,反而影响了照片的传输速度。相比之下,这次的宽带上载传输照片倒是比较稳妥,不大容易出现问题。再就是为了减少照片编辑程序,照片拍摄时格式不宜设定太大,JPG格式设在1兆左右即可,拍摄完就直接发送,节省了不少宝贵时间。

回望这次“神九”报道,查春明播发通稿照片74张,采用情况也令人鼓舞。6月16日,他拍摄的“神九”发射成功时三位航天员在飞船上的照片,被近200家报刊采用,成为一段时间里新华社“神九”发稿中采用率最高的照片。就连选用照片比较苛刻的《中国青年报》,也在头版头条用4栏的篇幅突出采用了这幅照片。6月18日。他拍摄的三位中国航天员自动交会对接后首次进入天宫一号的第一张“太空全家福”照片,经新华社发出通稿后,被284家报纸采用,成为新华社这次“神九”报道采用率最高的照片。

李刚:令人生畏的快枪手

新华社军事摄影记者李刚,是同行中公认的快枪手,他在“神九”报道中的任务简单明了,就是在发射现场用最快速度把精彩画面发出去,和电视等媒体一较高下。他认为。记者的发稿速度应该与新华社世界性通讯社的地位相符。

6月16日下午,李刚选择了在酒泉基地测试厂房的楼顶位置拍摄。他到现场的第一步工作是测试各种无线和海事卫星信号,准备多路发稿的应变技术装备。他说现场有300多位记者,谁都想用最快的手段发出照片,这就要求你对现场通讯信号进行准确预判和有效利用,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如何快,但有时还有操作手法和应变预判的比拼。电视有发射基地的专线信号保障,优势明显,我们要立足现有装备独立完成对现场通讯信号的有效占有,这也是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的唯一出路。

在房顶拍摄的好处是位置高,干扰少,缺点是角度单一,行动受限,没人可以帮你。李刚说,制高点有了,剩下的就是按照发射前的预案对拍摄和发稿细节进行最佳整合。李刚使用带有佳能WiFi传输模块的相机,采用了多路准备的即拍即传。对即拍即传,摄影记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是拍完后在相机上选发,李刚采用的是选着拍,预先设定要拍的画面节点,采用小于200k的数据格式,一台相机连线即拍即传,另一台则通过电脑传输,前提是不要过多在拍摄画面上进行纠缠,应是第一时间传出点火画面才是正确决定。他认为,这次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在缜密准备下发稿衔接得较好,整体发稿的质量和速度都有所突破,因而文字和图片发稿时效都为新华社“神九”报道创下了世界第一。

李刚和记者讲了个采访细节,在“神九”航天员出发前的问天阁,李刚突然发现电信的3G没有信号了,他赶紧换了张卡,切换到联通3G网络,不到30秒时间,他端起相机时,航天员已经出来了,正好赶上拍摄发稿。好险!如果不是细心检查了信号并果断及时换卡,这个场景的照片就无法及时发稿。李刚说,当记者千万别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现场拍摄时,他准备了移动,联通,电信的2G,3G网卡和信号放大器,当然还有应急的海事卫星设备,更要注意现场掌握网络信号的上载速率,判断并选用速度最快、信号最好的。

在“神九”发射现场,李刚采用双机拍摄,两路传输,1分多钟时间内就发出了十几张经典瞬间的合格照片。这种发稿速度对任何一个新闻记者都是挑战,李刚做到了。

篇5: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新华时政】2012年03月14日

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诗文汇总:

(一)记者会开始后,温家宝总理表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发展,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二)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三)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四)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我2009年在这里讲了《富春山居图》的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五)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至于我在退休以后能不能到台湾去自由行,坦诚地讲,我愿意去,但是还得看条件。不过请你转达对台湾人民的问候。我想起了台湾割让以后,台中有一位诗人叫林朝崧,他曾经写过一句诗,叫‘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我相信,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

(六)在回答香港无线电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我是爱香港的。2003年我曾经去过一次香港,我在那里用了黄遵宪先生的一句诗来形容:寸寸河山寸寸金。”

(七)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

良将释义:

(一)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语出黄石公《素书》,意为: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近义词:忠于职守,义无反顾。

(二)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出处:元·张养浩《为政忠告》,意为:在其位时,勤勤恳恳,尽职尽忠;不在其位,谦虚谨慎,自我反省。原文:虽然臣之于君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凡所白于上者,不可泄于外而伐诸人。释义:臣下对于君王,入朝应该勤勤恳恳、竭尽忠心,出朝则应该谦逊谨慎、自我责备。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语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意为: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意为:我做的这些事,后人一定会毁誉不

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的做下去!

(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处:汉·王充《论衡·感虚篇》。意为: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为: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

(五)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语出林朝崧《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意为:虽然没有办法把情天补上,但是缺月再次变为圆月的时候却是有的。情天恨海,有些伤害造成了,无法弥补;虽然无能为力,但是,总会有新的开始,其他事情仍然还有希望。

(六)寸寸河山寸寸金 语出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赠梁任公同年》的诗,“寸寸河山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意为:每一寸国土就如同金子那样珍贵。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七)谣诼

语出屈原《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为:造谣毁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出自司马迁《史记》,原文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诚实待人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小人诽谤。

人言不足恤

篇6:新华小记者申请书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记者孙承斌、李亚杰)记者:何勇同志,您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采访您。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表彰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想请您谈谈开展全国纪检监察系统评先表彰活动的背景和目的。何勇:好的。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五年一次的评先表彰活动,是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的重要决定,也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党风廉政教育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改革积极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迈出较大步伐;纠风专项治理工作逐步深化,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纠正;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深入开展,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几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全面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纪检监察系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秉公执纪、无私奉献、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决定开展表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活动,目的是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振奋精神,激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次评先表彰活动的基本情况。

何勇:这次评选推荐活动,是根据2006年4月30日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评选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精神开展的,范围涵盖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包括军队系统、企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中专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活动历时半年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认真地完成了评选推荐各项工作。一是工作程序规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都是自下而上、逐级进行评选推荐的,经过了认真审核并全部以适当方式进行了公示。二是掌握条件严格。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荐中都严格按照条件,认真评选,做到优中选优。推荐的集体和个人都是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在当地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三是审核把关认真。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对推荐的集体、个人的材料都认真进行了审核,并广泛征求了意见,有的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保证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质量。这次拟表彰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名义对100个先进集体和180名先进工作者,分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另外还从180名先进工作者中评出10名“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二是考虑到十六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任务艰巨繁重,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众多的实际情况,中央纪委、监察部决定,对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299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以中央纪委、监察部名义予以嘉奖。

记者:请您谈谈此次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特点。

何勇:这次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多数来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具有很多优秀品质和突出特点。受到表彰的100个先进集体中,市(地)级以下的纪检监察机关或机构76个,占总数的76%。这些先进集体都能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或是多年来全国和省(区、市)的老先进,或是近年来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新模范,或是系统和行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开拓者,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党的纪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受到表彰的180名先进工作者中,处级及以下干部156名,占总数的86.7%。299名受嘉奖的人员中,处级及以下干部有276名,占92.3%。他们有的长期战斗在办案第一线,无私无畏,秉公执纪,积极发挥重要的组织和骨干作用,用实际行动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有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的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不畏艰难,埋头苦干,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深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们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是反腐倡廉的优秀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是公正清廉的表率。

记者: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具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您认为最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何勇:这些受表彰的先进典型尽管所处地区不同,所在的工作岗位不同,具体事迹也不一样,但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纪检监察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体现了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良好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纪检监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良好精神风貌的缩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政治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记者:表彰大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将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您对此有何希望和要求?

上一篇:廉颇下一篇:中国花语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