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2024-07-29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共11篇)

篇1: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认识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分析(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分析: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三、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四、(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认识1 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4、教学例3(量一量)。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体会(反思)

篇2: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在本单元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 教材分析:

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通过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测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得结果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篇3:“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前, 通过充分的活动, 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本节课在引出长度单位时, 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1. 故事引入。

课件演示, 教师讲述:兔妈妈带着小兔们去拔萝卜。当他们来到小河边时, 兔妈妈问:“谁能想办法量一量这座小桥有多长吗?”机灵的小兔们开始想办法了。小白兔用脚一蹦一跳量出小桥有9步那么长;小灰兔用树枝量出小桥有5根树枝那么长;小黑兔用刚拔的萝卜量出小桥有12根萝卜那么长。他们兴冲冲地告诉兔妈妈, 咦, 同一座桥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 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做了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合作探究, 获取知识

1. 谈话导入:同学们, 大家看看课桌上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呢?

课件出示: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师:我们每天都用到它们, 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可是你知道它们的长度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消除陌生感,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2. 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 量同一长度。

(1) 分小组进行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测量要求:4人一组, 每人从四件物品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 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测量指导:测量时,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 要放平摆直。

测量汇报: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师板书。

(2) 认知冲突, 引发思考。

首先, 教师利用板书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 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再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 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如, 都用曲别针测量的同学, 他们测量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由此启发学生想:测量工具不同, 长度标准就不同, 所量的数量就不同。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 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 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 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他物体?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 铅笔盒的高吧!

(1) 组织测量活动: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 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数学书、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 针对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如, 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 铅笔盒的长是5把小刀长, 同样是5, 但它们并不一样长?桌子比铅笔盒长, 为什么桌子才有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长?

(3)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 它们的长度不同, 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 对比两次测量活动, 解决矛盾冲突。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 它们的长度不同, 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吻合, 应该选用统一物品的计量单位去量。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 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 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 组织不同的测量活动,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从而明确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三、巩固应用, 提高能力

1.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先引导学生进行估计, 再独立完成, 最后交流。

2. 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 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为标准的物品, 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 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 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量物品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指名汇报, 集体交流。

3. 做一做第3题, 学生直观看图, 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再用上一题的方法测量。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联系实际, 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下面请大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 在教室里面找自己喜欢的物体, 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多长, 多宽或多高, 然后再测量一下, 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篇4:“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前,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本节课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故事引入。课件演示,教师讲述:兔妈妈带着小兔们去拔萝卜。当他们来到小河边时,兔妈妈问:“谁能想办法量一量这座小桥有多长吗?”机灵的小兔们开始想办法了。小白兔用脚一蹦一跳量出小桥有9步那么长;小灰兔用树枝量出小桥有5根树枝那么长;小黑兔用刚拔的萝卜量出小桥有12根萝卜那么长。他们兴冲冲地告诉兔妈妈,咦,同一座桥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1.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桌上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呢?

课件出示:课本、铅笔、铅笔盒等学习用品。

师:我们每天都用到它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的长度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陌生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分小组进行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测量要求: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测量指导: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测量汇报: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师板书。

(2)认知冲突,引发思考。

首先,教师利用板书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再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都用曲别针测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由此启发学生想: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就不同,所量的数量就不同。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他物体?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1)组织测量活动: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数学书、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针对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如,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的长是5把小刀长,同样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桌子比铅笔盒长,为什么桌子才有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长?

(3)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对比两次测量活动,解决矛盾冲突。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吻合,应该选用统一物品的计量单位去量。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组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先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为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品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测量。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做得很棒。下面请大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里面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安排体验活动,拓展思维容量,除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鼓励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华昌小学

篇5:统一长度单位

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

教师: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篇6:《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我利用例1,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本节课中有以下的不足。

1.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篇7: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格尺、软尺,米尺等。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

/ 4

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

/ 4

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教学例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3(量一量)。

/ 4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几厘米?记下来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篇8:趣说长度单位

比丈小的单位是尺.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准实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尺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10个单位,是由兽骨磨成的.一件出土的汉代铜尺长度是23.1厘米.到了三国时,一尺约为24厘米.因此,古书上说项羽身高八尺,约是现在的1.85米,而身高八尺的诸葛亮却有1.92米.唐代,李世民用他的两脚各行一步,就作为定尺的标准,叫“步”,并规定一步为5尺,1里为三百步.当时的1尺≈32.88厘米.清代,一尺约为32厘米.

古代,还常以人手的中指中节长度为一寸.直至今天,中医针灸时还是沿用它来测定人体穴位.

在国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长度单位尽管是各有千秋,但也大都与身体有关.

五千年前,古埃及法老用肘拐至中指尖距离为长度单位,称为“腕尺”,被公认为最古老的一种长度单位.那座胡夫金字塔,高耸三百腕尺,就是以古埃及国王库孚的前臂作为单位进行量度的,约合现在的147米.

巴比伦尼亚的长度单位是“指”,等于1.65厘米或2/3英寸左右;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指;一竿等于12腕,而测量者所用的单位“绳”,则等于120腕;一里是180绳,等于6.65英里.

古希腊人则以美男子库里修斯的双臂向两侧平伸时,两手中指尖间的距离定为1噚(xun),约为今天的1.829米.

更有趣的是,罗马帝国查理一世骄横地伸出他的一只脚,便当众宣布:这就是新罗马尺.这时历史的车轮已滚动至8世纪末了.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时代,则是把士兵行军时的1000 双步定为1 哩.

英国人把麦穗中较大的36 粒麦粒,头尾相接地排列起来,订定为1 呎.

公元9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闹得不可开交.他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这1码,合81.44厘米.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世的怒气诞生了.

公元10世纪,英王又规定以他的拇指关节长度为1英寸.1英寸=2.54厘米,1英尺=12英寸.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人类对长度单位的需求,也由粗放型逐渐向精确型过渡了.

1789年,在人们对巴黎的子午线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量之后,次年,法国政府规定,1米=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1/40000000.

80年后,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发现子午线实际的精确长度是40003244米.于是对原定的长度进行修正.在1875年,世界各国聚集在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1889年,国际标准协会制造了一根铂铱合金的国际标准米尺.规定“0℃时,巴黎国际计量局的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的距离为1米”.但又由于这种长度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仍不满意.

1960年,国际上又正式采用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标准.规定1米为1650763.73个氪波长.

以自然基准代替实物基准,这是计量科学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长定义“米”的主要优点是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只要符合定义规定的物理条件,就能复现.但需在特殊的技术条件下,用起来很困难,仍不是科学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后就被淘汰了.

篇9: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郭锦山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个别物品提前发放,有的有学习用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观看动画:房子有多长,怎么办?人的身高是多少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可能这种对学生提问,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提示:你能否用XX物品比划一下,书本有多宽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篇10:趣谈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从古至今以及国内国外的长度单位,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并初步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能够应用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欣赏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长度单位,你知道些什么啊? 生:米和厘米

师:是的,米和厘米是我们生活中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谁能来说说一米大概多长,一厘米呢?

师:看来大家对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师: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了古代,你想知道这块木头的长度,你会怎么办? 生:用手指量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管古代人多落后,但每个人都有手指,都可以用手指来测量,所以聪明的古代人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二、新授

一、介绍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1、出示《孔子家语》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向学生解释怎样是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师: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古时候通讯很不发达,基本上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一个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度量,各个地区的度量方法不一样。介绍秦朝车轮的小故事

2、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

3、随着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度量方法又不一样。如唐朝的“步”。

4、介绍古代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介绍国外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埃及人以人的前臂來量度长度,这个长度单位称为腕尺。古希腊人以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指尖的长度距离为1呎。古罗马 凯撒大帝时代,把士兵行军时的 1000 步定为 1 哩。

英国人把麦穗中较大的 36 粒麦粒,头尾相接地排列起來,订定为1 呎的长度。······

三、统一长度单位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介绍其他长度单位

其实长度单位的家族中除了米和厘米还有很多很多兄弟,常用的还有分米和毫米,分米大概有我们的一个手板长,而毫米就短了,还不到你的指甲厚。

故事:长度单位兄弟比高低

游戏:大家来找茬、比眼力、火眼金睛

通过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家来找茬和判断对错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已有的和新认识长度单位的理解,学生学的有兴趣,并且知道长度单位不能乱用。

四、联系生活,拓宽思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不是对长度单位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呢?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还能说出更多生活中要用到长度单位的地方,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看看。

通过介绍鸵鸟、长颈鹿、蓝鲸、澳洲杏仁桉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事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人类通过智慧建造的巴黎埃菲尔铁塔、迪拜塔,一方面普及学生对于几个世界之最的知识,一方面通过学生观察建筑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感。

五、知识拓展 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那有没有比米还长的长度单位呢?对的,那就是千米,那还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

拓展 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光年

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古代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光年,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收集更多关于长度单位的资料哦!

教学反思:

关于长度单位,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这节趣谈长度单位,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能够让孩子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还只认识了厘米和米,而长度单位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是一个很广泛的存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从古代的长度单位开始介绍,并提问“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想到测量这块木头的长度,你会怎么办?”学生说可以用手指测量,这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孩子能够对已有的只是进行活学活用。我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的长度单位有:轨、扶、舍、引、寻、咫等等······国外的长度单位有:腕尺、呎、哩······并介绍了在各个不同时期各国测量长度的方法不一样,从而要统一长度单位。介绍国际制长度单位米的由来,还介绍了长度单位家族的兄弟,我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家来找茬和判断对错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已有的和新认识长度单位的理解,学生学的有兴趣,并且知道长度单位不能乱用。最后是生活中有关长度单位的一些数据和光年的认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神奇,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人类的智慧,相信孩子们会对长度单位有更深的认识。

这堂课上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首先正如熊老师所说,趣谈就应该有趣,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在趣味这一块做得还不够。然后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严谨,有一句话说完就会意识到这句话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其实也是对教案还不是那么熟悉。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够丰富,当你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给学生更多知识,那么自己也应该要有更深的知识底蕴,在这一点上我还要多加学习,多多沉淀。评课:

聆听了吴言蹊老师知识大讲堂活动中的《趣谈长度单位》一课,虽然短短40分钟,但教者独辟蹊径的教学思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毕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1、古今中外巧妙联系,吴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的将长度单位从古至今,由中国到外国巧妙的联系穿插。孩子们认真的聆听吴老师的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关于数学的更多历史和知识,也培养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巧妙提出问题引领全课,吴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能够适度的加深,给孩子们遐想的空间。由问题的深入引领全课,孩子们边听故事,边思考问题。最后用“光年”一个平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的长度单位,并且是一个最大的长度单位,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相当有深度并富含想象空间。

篇11:《长度单位》数学教案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上一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教案下一篇:解说那些饭桶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