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法规科工作职责

2024-07-22

医院法规科工作职责(精选8篇)

篇1:医院法规科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动物防疫、伺料管理、兽药管理、种畜禽管理、兽用生物制品管理等法律、法规。

2.负责兽药经营、种畜禽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的初审和上报。

3.指导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

4.负责畜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5.组织畜牧法规培训、宣传和执法相关活动。

6.负责办理有关行政复议事宜,起草畜牧行政执法相关材料。

7.负责综合性畜牧政策调研,负责本单位经济行为、执法行为的行为规范把关。

篇2:医院法规科工作职责

2.负责处理旅游行政诉讼案件。

3.负责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学习。

篇3:医院法规科工作职责

社区精神医学不仅仅是医院精神医学的延伸,而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服务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以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包括目前心理状态正常者以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开展全方位式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狭义者,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现症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对于后者,我国专业工作者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2]。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本世纪初资料估算中国内地约有精神病患者1 600万人,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的1/4[3]。在这种情况下,费用较低、覆盖面广、有利于就近诊治、方便患者和家属、有助于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在1958年全国首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缓慢,虽然近10年来我国在重性精神病的社区防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就全国而言,此项工作还不够普及,各地防治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1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国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10万人口仅有精神科医师1.5人,精神科护士2.4人,远低于4.15人和12.97人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其服务范围不足1%。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呈直线上升趋势,精神疾病的谱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体系与当代精神卫生需求相距甚远。

1.2 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服务人员非常缺乏,经过正规的精神科专业培训的医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就职于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虽然卫生教育部门加大了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很少有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医生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把许多精神病理现象或病理性心理反应当成正常心理反应。专业人才的匮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工作,是制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1.3 社区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社会偏见严重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以及心理精神卫生知识的大众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有精神卫生问题的人存在普遍耻感与歧视,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促使患者及其亲属产生显著的病耻感,即使患有精神障碍,也不愿到医院就诊,讳疾忌医,结果延误病情。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治疗率自然也上不去。

1.4 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国家686精神卫生项目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患者医疗负担过重以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各级财政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占当年卫生总投入的份额较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需要。另外,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不同人群在医药消费领域处于不平等地位,仍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措施,看病就诊完全自费,因为经济困难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情况,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直接影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

1.5 精神卫生事业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近几年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精神卫生工作支持力度,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尤其是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17个部门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更是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指标性要求。但我市至今还没有精神卫生工作地方性法规、政策,没有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规范化、规划性管理的条例、方案、意见出台,没有具体的法规保障措施来落实国家部署的精神卫生工作。我市目前急需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便依法、有序、协调地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事业。

2 对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思考

按照国家新医改政策和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公众受益,社会福利最大化,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开始转向社区医疗和预防保健,逐步建立“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体系。面对这种趋势,为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提升市民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我院应抓住机遇,主动与社区服务机构沟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我院精神病专科的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的共享、医院管理与服务理念的传输,让社区基层群众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形成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为满足我市群众对精神卫生资源的需求,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

综合医院精神科首先应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常见精神卫生问题的能力,减少和避免误诊,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次,要建立大中型综合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积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到综合医院学习进修,加快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

2.2 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

鉴于目前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建议尽快建立综合医院精神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制度,由社区医生负责发现、报告各社区内的精神病例,由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确诊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理,符合收入院的患者及时收住院,治疗好转后转给社区进行康复治疗、随访管理。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相互转诊,无缝对接,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优质服务,实现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三赢。

2.3 建立精神患者健康网络

建议医院成立了一支由科主任、护士长、资深医师、资深护士组成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小组,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精诚合作。由科主任担任医疗顾问,负责健康咨询,为开展此项工作联系社区相关领导,并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书;由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及组织实施工作,准备相关资料,如调查表格、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由资深医师、资深护士负责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建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档案,并进行信息化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规划和措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通过健康网络的组建,大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家属的负担,能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达到医院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2.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社区服务的经费

目前,国家已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采取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首要的激励措施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其次,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尽快到位。

2.5 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规范

我市精神卫生法制建设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初步构建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体系,尽快出台《十堰市精神卫生条例》,使精神卫生工作有法可依,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合法权益[4]。在精神卫生条例中突出社区精神卫生的内容和作用,让人们认识理解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性,为社区范围内开展精神卫生工作营造氛围与平台。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当前医疗改革的突破口,除了国家加大基层医疗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外,公立大中型综合医院扶持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在我市城区中刚刚萌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的支持,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构建起行政部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康复、防治、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精神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精神心理疾病防御能力,改善和提高精神患者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社会变革的加剧,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趋势。笔者针对如何搞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分析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本地区综合医院精神科如何发挥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秀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展望[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35-537.

[2]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5-996.

[3]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

篇4:县级医院输血科工作体会

完善制度,依法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工作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是血库的法律性文件,是工作的依据。其中在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中规定,输血科的职能工作范围:“负责全院血液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县级医院输血科不仅负责全院血液管理,还承担一个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其他国有、个体、厂矿医院的血液“中转”供应。由于这些医院对输血工作重视不够,一旦在取血、输血过程中发生纠纷,因输血科职能工作范围之规定,存在超范围供血之违规嫌疑,将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在输血预约申请制度中又规定“严禁将血液带到医院外输注(与医院有协议单位除外)”,这样衡量又有可供之责,感到困惑。

笔者建议:①从制度上应进一步明确县级医院输血科是否可作为中转供血机构,必须在职能与工作范围中作为明确规定,以制度为依据。②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可供血的医疗单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估后批准,行文备案,作为符合法律可信的依据。据了解,大多数县级医院没有和基层医院签定供血合同,使输血科工作人员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加强监管,杜绝隐患

血液管理和具体输血技术是血站、输血科、医院医疗、医技、护理众多人员先后参与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形成了一个严密链环,任何一个环节疏忽即可发生不安全事件。往往基层医院嘱患者家属或单位司机、护工送来血样,要求紧急配血,血样无任何基础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房、住院号、床位、用血证明、医护人员签字等)。如不配血,必然引起医疗纠纷,而且耽误了抢救时间。

笔者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全县输血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并督促检查,使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输血的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使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掌握输血的基本知识、技能,使之充分认识输血工作的重要性,规范医疗行为,避免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建立中心血库调节机制,减少血源报废

基层县医院输血科为保障全县区域内临床用血,常根据住院病人信息作为每周用血计划,储备一定量的各型血液,血液制品从采集到有效期仅1个月。常出现单血型发病情况,且以创伤所致的急诊病人居多,如创伤性失血休克、肝、脾破裂等手术患者,加之其他醫院用血无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常造成某一血型血液紧缺而另一血型出现库存积压到临床有效期。储存量少,不能适应临床;储存量大,常导致大量血液报废。据本地区县级医院输血资料反映,各县级医院输血科均有相当量的血液报废。由于缺乏有效调节机制,采供血机构亦无法妥善解决。

笔者认为:中心血库对各基层县级医院输血科应建立供求信息联网制度,随时掌握各县级输血科各型血液储备情况,动态管理,组织调配,使血液报废减低到最低限度。通过调节机制,既解决血源供应紧张状态,又减少宝贵资源浪费。

总之,县级医院输血科实际已成为“供血中转站”,既要保证全县各级医疗单位的用血量,又要保证其安全性。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输血科工作范围、职责,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健全中心血站调配制度,减少紧缺宝贵血源报废。三是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解决基层医院血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县级“供血中转站”工作制度化、用血规范化、操作正规化、环节严密化,确保医疗用血及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使医疗隐患减少到最小限度。

参考文献

1 杨江存,马富春,主编.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第1版,2006,10.

篇5:政策法规与培训科工作职责

2.承办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工作;负责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的监督、监测管理工作。

3.组织研究拟订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和科技规划;组织、指导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科研成果鉴定和科技规划;归口管理安全技术改造、安全技术措施资金项目,并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

4.负责本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依法组织、指导和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除外)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经营管理者、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及考核工作,并组织宣传相关安全生产业务法律法规。

5.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6.积极配合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督査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7.分析预测重大事故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负责全市安全生产专家组建设管理工作。

篇6:医院设备科工作职责

1.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供应工作和有关物资管理工作。

2.负责对全院供应物质实行计划管理,建立建全物质发放,定额管理,分类保管。使用维修,报废、赔偿等制度,督促各科贯彻实施。

3.负责对全院精密仪器实行技术管理,做好全院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的维修保养工作。

篇7:医院科教科工作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的教学、科研、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2.拟定业务学习、技术培训等有关计划,经院长和分管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3.深入各科室,了解、检查、督促业务学习及技术考核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检查指导,不断改进工作。

4.负责具体安排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业余学习、专业培训等工作。5.组织科内人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和管理水平。6.负责医院实习、进修人员的安排和检查,并认真完成鉴定工作。7.负责举办院内和外出学术活动的审批、管理工作。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科教科干事职责

1.在科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草拟培训计划和总结,承办日常事务。

篇8:浅析医院设备科维修管理

在维修工作所包含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而一线科室对维修工作的要求又是各种各样, 漠视或者拖沓的工作态度只会造成临床的不满, 引发矛盾。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在维修工作中要注重对临床科室的人文关怀, 要注重维修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下维修管理。

1 日常维修管理

日常的维修工作中, 包含很多工作内容: 接修工作、应急维修管理、普通维修、预防性维修、维修查房、维修进度管理。接修工作环节, 是与临床的沟通的重要环节, 接听维修电话、接收待修设备这些需要和临床沟通的工作, 是我们提倡 “人文关怀”要重点落实的地方, 礼貌接待, 耐心听讲, 详细解释, 不仅有助于增进人际感情, 同时还有助于工程师快速了解设备状况, 判断故障所在。而在接收待修设备时, 要做好书面登记, 记录下设备送修科室、送修时间、故障现象、送修人等信息, 方便跟踪。同时, 在维修工作中, 要注意对各个设备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区别对待, 区分应急维修、普通维修、预防性维修的关系和风险等级。对重点科室 ( 急诊科、ICU、手术室等) , 对急救设备 ( 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 的维修要特别重视, 要做到故障判断迅速、应急维修得力,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有应对方案。有条件有时间的话, 最好实行维修查房, 定期上门到临床科室了解设备使用情况, 这对于我们更有效展开维修工作, 提高满意度是十分重要的。

2 信息化建设

在维修管理中, 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数字化的办公方式。时至今日, 以往的那种粗放式、应急式的维修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 国内某些大医院把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到维修管理工作中, 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流程管理、配件管理、维修档案管理、制定维护保养计划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流程管理中, 从设备报修、配件报价、科室签字、领导审批到财务审核一系列环节, 都运用电子化、无纸化的办公方式, 省去了来来回回找科室又或找领导签字的麻烦,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办公的成本。而配件管理中, 使用进销存软件对库存配件进行数字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进出库的工作效率, 减少了手工记录操作容易产生的失误, 方便了数据的统计和报表的生成。而在维修档案管理和制定维护保养计划中, 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做到定时提醒工程师做维护保养, 并督促工程师做好维修档案录入, 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 又方便为上级检查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3 设备安装验收及制定设备购保、购置备件计划

在维修管理中, 做好设备的安装验收工作对搞好维修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国内医院进口设备大行其道, 国外各大厂家对各自设备的技术保密措施很严格, 医院设备科想要做到自行维修困难很大, 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获得有用的设备信息。在设备的安装中, 工程师如果能积极参与设备安装, 或者积极参加对临床操作人员设备使用培训, 又或者可以要求培训人员讲解大致的设备原理结构, 这样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设备资讯, 这些资讯对维修工作是大有用处的。我们也可以提前在设备的采购环节中提出要求, 向采购员提出尽量要求厂家要提供维修手册和水气电路图纸, 如果不能提供维修资料, 可以相应要求厂家或供货商延长设备保修期, 并把上述要求加入采购合同的条款, 这样工程师便可以在验收环节中依据合同验收, 为医院在设备后期维修中赢得主动。

在维修工作中, 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型设备购保计划对节约设备维保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小型的医疗设备的买保必要性要区分对待, 在常规状态下, 诸如CT、MR、DSA等大型设备优先考虑买保修, 由于此类大型设备检查任务的重要性, 如出故障的话比较容易影响医院业务开展, 如买保修对于保证设备开机率是很重要而有效的保障。而像其他医疗设备的买保就应视设备的运行状态、维修成本情况而定了: 某些设备有多台备份, 即使故障, 仍有其他设备代用, 工程师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维修, 买保必要性就不大; 有些设备维修成本过高, 单次维修费用比一年买保的费用还高或者是接近于买保费用, 这就应该权衡经济成本, 向上级领导做出买保建议。此外, 设备买保的时机也很重要, 这要基于工程师对设备状况有基本的了解。一般来说, 新设备过保不久或者旧设备刚过保不久, 由于在之前的保修期间, 厂家对设备的保养工作做得比较及时和到位, 这时设备状态会相应的处于一个稳定期, 不易发生故障, 故此可不用急于买保。但要求工程师平时设备使用时要注意观察设备使用状态, 如果发生故障报错就要注意: 如果不是频繁报错问题不大, 这种情况重启系统也许会解决问题, 不再报错; 但如重启系统后仍多次地报故障那就要引起重视, 应对设备进行全面评估, 考虑是否有买保必要性。

科学制订设备备件购置计划可以大大节约维修的时间, 提高维修的效率。某些设备有一些固有的耗材, 如CT的球管、MR的液氦、监护仪的导联线、血氧探头等配件都是些消耗型的配件, 根据这些配件的一般使用寿命, 提前购置备件, 可以大大减少设备配件的等待时间, 提高维修的效率, 对提高临床满意度也是大有意义的。比如CT的球管, 由于价格高, 必须经过政府招标的程序才能进行采购, 如果没有提前制订招标采购计划, 等到设备球管损坏了再购买, 等待时间可能会长达数月之久。

4 设备质控管理

上一篇:2011年官垸乡派出所长述职报告下一篇:体育课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