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信息化建设讲话

2024-06-26

税收信息化建设讲话(精选6篇)

篇1:税收信息化建设讲话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上述建设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涉税活动的监控强化,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更加及时有力,有效遏制税收流失。

二是大幅度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的内容,拓展纳税服务渠道,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使纳税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办理涉税事宜,得到优质、便捷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纳税服务,形成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

三是进一步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实现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有效地避免人工作业条件下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为国家其他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丰富的共享数据源,有利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关系,为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贡献力量。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一)一个平台

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覆盖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联通的网络,形成基于因特网的纳税人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平台,构建电子税务应用组件平台,建立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税收工作在统一、安全、稳定的网络化平台支撑下平稳运行。其中: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

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按照现代信息安全理论,遵循国家标准,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建设税务CA、加强密钥管理和权限管理以及采取防火墙过滤、入侵检测、系统加固、安全性分析等防护措施,建设涵盖税务系统网络、应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稳定、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运行维护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以总局为核心、省级为基础,集中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及时解决运行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和业务支持。

(二)两级处理

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税务局集中处理。主要任务是在“一个平台”的支撑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总局、省税务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以省税务局为主、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机制,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以使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机构趋于扁平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纳税服务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并使得数据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全局分析与局部透视相结合,全面提升数据利用的价值。

(三)三个覆盖

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国税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国税、地税局管理的所有税种,税收工作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电子化监控,并实现与有关部门的联网,以保证税收工作便捷、规范、高效运行。

(四)四个系统

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税收征管业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应用系统,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以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为处理对象的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以及面向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经济分析、监控和预测的税务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系统,以满足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其中:

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征收、管理、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子系统,是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规范增值税网上申报纳税工作,完善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及相关票证的稽核比对,堵塞增值税管理漏洞。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推广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在现有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上拓展功能,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完善各税种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深化企业纳税评估工作,促进纳税人真实申报纳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监察监督等子系统,应用范围覆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对于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信息系统包括为纳税人服务、外部门信息交换、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等子系统。为纳税人服务子系统由纳税人多渠道接入和纳税人受理平台两部分构成,提供针对纳税人的各类咨询辅导,受理纳税申报等方面事项,包括税务门户网站、多元化申报系统、呼叫中心、12366热线服务等模块,有利于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外部信息交换子系统,包括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外管、技监、公安、统计等部门信息的采集和交换等功能,对于全面掌握各方面信息,加强税源控管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子系统,具有对各税收协定缔约国提供的税收情报的加密处理、核查回复,以及对外情报采集、发送等功能,有利于发现和查处跨国偷避税行为,提高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用于实现税务系统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满足统计、查询、分析、预测、监督等需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已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为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全面了解税务管理状况,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为工作制度的建设提供真实的现状和优化的策略,使各项税收管理决策更具前瞻性。

完成上述建设任务,税务部门将建成拥有1个全国性行业网络,2个国家级税务处理中心,7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税务处理中心,超过60万个内部工作站,年事务处理量超过72亿笔,总数据量超过700TB,内部用户超过60万人、外部用户上亿人(户)的全国性信息系统。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为金税三期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网络系统和设备配置

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建成了税务总局至各省、市、县国税局的四级网络,并开通了税务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国税系统四级广域网运行顺畅,各省地税局全部实现与税务总局联网,部分省地税局建设完成了省内广域网。

二、初步建设起比较健全的安全体系以及技术和业务支持体系

根据征管数据集中处理所面临的信息安全管理风险和安全保障需求,逐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培训,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配备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软件等安全产品,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税务总局呼叫中心,在全国建立11个技术支持分中心和4个业务支持分中心,以支持电话、支持门户网站和运行维护知识库为主,开展应用系统支持体系建设。

三、较好地实施了各项应用系统

目前,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已经覆盖全国约160万户一般纳税人,结束了一般纳税人使用手写版专用发票的历史,认证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了增值税征管水平,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除上海外,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全部应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并实现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该系统涵盖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税务执行及其他税收日常工作处理等业务功能,并通过工作流程将各项业务贯穿一起,形成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有效监控体系,规范了征纳双方的行为。许多省地税局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应用自行开发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或使用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版征管信息系统。

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税务机关和海关、外汇管理、外贸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对企业申报的退税数据进行审核比对,有效防止了骗取出口退税,方便了出口企业报关出口。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实时、自动地提取执法活动记录,通过预先设定的过错判定标准对执法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并追踪到具体岗位人员。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国税系统,并逐步在地税系统推开。

公文处理系统已基本覆盖了国、地税系统各级单位,在规范公文管理、提高办公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根据征管业务需要开发推广了一些应用系统,比如成品油以进控销系统、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等,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税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

篇2:税收信息化建设讲话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信息化技术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也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税收改革面临着新一轮的探索和深化。因此,税收事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加管理”,把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引入到税收工作中,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手段强化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现代化。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历经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与国家税务总局确立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差距还很远。结合我市地税系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笔者长期从事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信息和技术在税收征管各业务环节的作用,以提高税收征管运行速度和税收管理效率。因此,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克服和解决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上,进一步明确“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具体内涵,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信息处理的集中性、及时性、准确性为基本目标,实现信息技术的广域联网,实现税务系统内各职能部门征收、管理与稽查以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广泛联网,以达到信息共享,并实现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丰富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的合理内核,从而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征管新格局。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决定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和征管机制与之相适应。因此,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步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以其高度的驱动性、关联性和渗透性,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在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下,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合理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从而进一步规范税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执法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成效,推进税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税务机关的信息分析利用能力,强化税收监控水平,从而适应纳税人日益增加、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纳税收入逐渐多样化的新形势。同时,实现税收征管从传统手工方式向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卓有成效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税收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状态,税源底数不清,基础资料失真,监督控管无序;税收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不够,执法的随意性仍旧存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科技创新促进征管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使税务部门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纳税人信息,最大限度地遏制涉税违法行为的产生;同时,上级税务机关能及时全面地监控下级的征管信息,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制约了执法行为的随意性。再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调整、规范基层征管机构和岗责体系,以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征、管、查机构取代全职能的征管机构,提高信息处理的集中度,实行集中征收,真正建立起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管理运行机制。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思维观念,制约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多年来,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始终没有跳出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单纯地强调应用电子技术手段,重设备配置,轻推广应用,忽视了改革和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计算机手段的应用,税收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机制、业务重组和职责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段的更换要求管理方式的配套改革,但长期以往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工作管理方式仍在支配着税务干部的行为,尽管有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但大多还沿用以往的工作套路。由此出现了对新事物、新科技淡漠或有一定抵触情绪,不愿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只凭老办法老经验处理业务或解决问题,相关配套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使得许多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解决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因为信息化建设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各级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树立征管体制与信息化建设并重的全新观念,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

(二)干部队伍的素质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纵观经济发达或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税收管理是以强大的信息化为依托的,而信息化归根到底又是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依托的,科技兴税,人才先行。国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无验证了这一实事,但就目前人才队伍建设而言离国家税务总局和新时期税收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将是长期影响和制约税收信息化发展的瓶径,既懂税收业务又既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学习、知识更新培训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三)税收业务与信息化发展的不一致。目前税务系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业务水平低于信息化水平,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税务干部对信息技术存在过分的依赖性,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花巨资购建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各种税收业务问题,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按信息技术要求重新优化组合税收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只是把传统手工作业移植到计算机平台后,不愿在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税收业务,不仅需要的资料多,而且办税程序也十分繁琐,使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信息化、专业化要求得不到实现;另一方面,基层业务运作工作量成倍增长,缺乏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利用率极低,信息资源缺乏开发利用,在庞大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上,缺乏可靠、可用的数据信息和以涉税经济信息管理为基础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及决策支持,为纳税人服务等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系统林立、标准不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就全国税务系统运行的软件而言,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几乎每一省市都在开发应用基于税收征管业务的征管软件和基于行政管理的OA系统,系统各部们也有自己的软件系统包括稽查、计统、财务、人事等。多头开发,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标准不一,版本不同,给以后的统一规范和兼容造成很大难度,不仅增加了运营、维护和服务成本,而且给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等带来了很大不便。

(五)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准确性欠佳,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确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就目前而言,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修改性仍然很大,同时还须报送相当数量的纸质报表、凭证,信息伴随传递的过程逐步衰减、失真,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信息封锁比较严重,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注意了操作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而忽视其他方面各种有用信息的采集、利用、分析和深加工,缺乏对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制约了征管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六)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整合过程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例如,在大力推广税务信息网络化过程中,网上CA认证的问题就亟待解决:在远程电子报税系统中,网上认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认证怎么能合法,怎么去解决,需要从全局上考虑。另外,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人对于网络安全建设也非常困惑:安全建设要包括漏洞扫描、入侵检测、防火墙等等措施,安全厂商也提出很多方案,但对业务怎么评估,对网络安全等级怎么确定还不明确,物理隔离与信息实时交互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有些能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但是更多的还有待于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相应的法规和标准给予支持。

(七)信息化建设进度不均衡。从地区看,经济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从系统来看,国税系统快于地税系统。税务总局应全盘考虑,统一要求标准,分步统一实施。

三、税收信息化需要结合税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信息化的运行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以改进、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高质量的数据平台,强化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突破局域网的限制,完善“总局—省局—地市局—区、县局—科、所”的纵向网络,建立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互联网络。一方面应研究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维护、管理、分析与利用;另一方面,在区市的税务机关设立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的数据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督数据采集、加工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的原则,以电子方式在业务发生的源头进行。在此基础上,吸纳外部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的利用程度,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的一次采集、共享使用。

(二)、整合信息资源。对制度、业务、硬件资源等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融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实现部门、应用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而形成现代化的税收信息化应用格局。此外,通过实现主体应用系统的总局和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整合和统一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搭建一个立足于“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套数据标准”的全新应用框架。

1、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通过税收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三个子系统实现全系统税收业务的集中式征、管、查业务,这三个子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同时依靠系统流程控制来达到征、管、查各业务的协调配合和相互制约,实现税收业务的整体运作。

2、建立健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的日常办公和规范化管理;财务、资产的统筹管理;目标考核监督的量化、细化以及过程化管理。

3、建立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目的的外部信息应用系统。一是以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地税互联网站,推行各种形式的电子报税,开通“网上税务”,进行全方位的涉税服务。同时采用安全认证系统,保证网上税务的安全性、保密性和确定性。二是加快建立财税库联网信息系统,实现税务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形成社会化完整的税收监控体系。各联网银行发挥营业网点多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款划缴业务,既减轻了税务部门的征收压力,又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4、建立以税收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对象的决策支持管理系统。

在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基础上,建立税收预警、分析、决策等应用系统。在对全局税收数据的广泛收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通过数理统计模型,对税收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准确、高效的决策支持服务。

5、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一是制定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税务信息流程的监控,包括对流转时间、状态的监控及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统计等,使目标考核和征管质量考核贯穿于基于信息化的税收工作中。二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防范非法侵入,保护税收信息和公文信息的安全;加强操作权限管理,严禁越权操作,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规范的运行。

篇3: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税收管理是指主管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 代表国家对税收分配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旨在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信息化”一词, 首先由日本学者于1967年首次提出, 至今被世界各国所普遍使用。其主要表现在以电子计算机科技为基础, 借助网络信息传输手段, 实现空间与时间上的交接。故而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监管及服务的水平提升, 推动整个税务行政系统的现代化变革, 并能提升税务管理理念, 增进税务机构间的协作。以下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并且广泛应用于税收管理实践中。在税收征收、管理、监控及服务过程中均采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税收网络信息化。

2、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广泛采集和积累有效信息, 提升税务管理、监控、服务职能。通过有效、准确的信息积累, 为税务征收、稽查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减少税收管理工作量, 提升监控效力。

3、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入税收管理活动中, 并成为提升税收管理档次的有效机能。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应用能够带领税收管理走进电子化、数据化, 实现税务系统的升级,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税收管理的技术手段变革, 更是税收管理理念、职能、制度的现代化转变。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行不仅仅是要改变税收管理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变革税收管理理念, 将传统的“管制”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税收管理也应当是以纳税人为本, 将税收管理的服务质量作为税收管理的核心内容, 这才是真正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

二、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跟随当代信息科技应运而生的, 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当前税务系统服务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可以说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行不仅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更是税务管理自身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因此, 对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作如下阐述:

1、有利于摆脱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 提升税务系统服务水平。

首先, 传统的税收征管效率低下, 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系统的信息不对称、缺乏资源共享平台, 以及税收机构设置的不科学性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低下。其次, 税收信息资源的滞怠, 纳税人信息资源缺乏科学、系统、有效地管理, 使得税收征管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纳税人税收信息不完整、不及时的现象。其次, 税务信息反馈的不及时性, 导致税务监管未能跟上。针对我国种种传统税收管理体制弊端,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科技、高速度、高效能的现代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 在改革传统税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优化税务队伍资源。

2、有利于税务行政效率的有效提升。

第一, 税收管理信息化有效推动税务申办流程、实现纳税形式网络化的变革。在电子科技的支持下, 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机关的官方网站进行纳税人信息登记,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申办、网上纳税等业务办理, 真正实现电子纳税服务。第二, 增强税务机关上下级、不同地区的税务信息共享。通过税务内部机构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税务机关及不同地区各地方税务机构均可以自由、及时上传信息, 共享信息, 实现税务部门上下级及不同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各税务机构之间的沟通, 节省了许多行政资源, 大大减少了税务协查、监督部门的工作量。第三,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还能实现与其他外部部门实现行政协作。通过网络互联网协议, 税务部门还能实现与外部部门如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间的协作, 实现部门间行政工作的相互协作, 提升各自的行政工作效率。

3、有利于纳税人成本的有效降低。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手工填写纳税人信息、纳税申报表等表格, 而是将税务办理流程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于税务官网上, 纳税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纳税人信息登记、税务流程申报、电子纳税等业务。这样无形中为纳税人节省了许多来往纳税机关的路费、时间等成本。

4、有利于规范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模式, 防止出现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税收工作流程在网络上进行了模式固定化、信息采集自动化, 使得纳税人本身更加熟悉纳税办理流程, 同时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 同时由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自动化也使得税务工作人员无权力随意改动税务信息, 而只能信息查询,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某些税务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更能够大大减少税务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量。

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1、从领导做起, 尽快实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各税务机关领导应从自身做起, 在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起主要、带头、领导作用。这就要求领导自身要认识到当前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性、紧迫性, 以高度负责任的使命感加入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 领导应亲力亲为地参与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确保各部门工作实际有效落实到位。其次, 领导要带头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 高度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再次, 领导要确保自己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并以此带动、指导下级人员。

2、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 计算机及网络内部、外部设备, 还有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并且这些现代化技术设备价格都相对高昂。为此, 税务机关应首先解决好基础设施的购买资金, 在税务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税务机关应该设立专门的款项资金用于支付基础设施购买, 并监督、保证基础设施质量以及长远开发、创新运用设施的购置。其次, 处理好软件升级过程中部门间的协调设施, 保障硬件设施维修、软件升级过程中的税务工作进行。

3、引进、培养专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人才是技术传播、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行同样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型人才, 才能更快、更有效得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学习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首先, 向社会招募熟悉税务知识、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 将他们作为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精英人才, 指导内部税务工作人员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同时为日后开发、创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其次, 努力培养现有内部工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 充实人才队伍。

4、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首先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及各税务系统内部工作岗位之间的内部网络平台, 实现税务部门自身内部资源共享。其次设置对外开放的官方网站及数据系统平台, 实现与社会公众相互连接的窗口。再次, 通过互联网协议, 建立与外部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 实现与公安、海关等稽查、人事部门的信息流通桥梁。

5、加强规范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任何的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对于电子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税务管理层次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 特别是电子信息方面一度处于缺失状态, 为此笔者认为税收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也应纳入税务管理的法律模块中, 并且应着重在信息化层面上给予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

四、结束语

税收管理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政手段, 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 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渗透, 使得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在研究、实践税收管理中应该重视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 并要求税务部门提升自身管理理念, 倡导信息技术与税务部门之间相结合、共发展。同时创建符合时代要求、国情发展的税收信息化管理系统, 积极创新税收管理信息化内容、技术, 不断发挥信息化作用, 推进税务管理新变革。可以说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践行符合建设健康、有序、稳定的税务管理体制, 提升税务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要求, 更符合目前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要求。

摘要:时代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及当前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的迫近, 使得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税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税收管理信息化内容、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进而提出如何进行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建设,思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曾国祥.税收管理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杨英飞.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发展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12) 。

[4]房慧闽.税收管理信息化及其路经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 (9) 。

篇4: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 综合征管软件 税制结构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启了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专项管理、“金税工程”与综合征管软件的研发应用为向标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改革。税收信息化改革提高了我国税收征管的效率,助推了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但在征管实践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推进和完善税收信息化依然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

1、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即: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将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征收管理、纳税服务、管理决策和行政管理系统在内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税收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税务部门将建成拥有1个全国性行业网络,2个国家级税务处理中心,71个省级税务处理中心,超过60万个内部工作站,年事務处理量超过100亿笔的全国性税务信息系统。

2、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以“金税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我国开启了税收控管的信息化时代,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但仍存有如下不足:

(1)在理念层面,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战略定位认知不足。

我国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认识仍然不足,既未认识到税收信息化对税制结构优化的基础作用,也未认识到信息化对技术的改观和制度的创新。即使在税务机关内部,也存在两种错误观念。一是“信息技术无用论”,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存储程序,流程更为烦琐,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二是“信息技术万能论”,对税收信息化建设期望过高,片面强调计算机及网络的技术性使用,淡化了对涉税信息的切实控管,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2)在技术层面,片面重视硬件设备投入,忽视综合管理软件研发。

税收信息化建设不仅意味着形式上配备一些硬件设施,更需要综合软件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实践中,一些税务机关由于欠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认为只要配备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设施就可以轻松实现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投入过多,在软件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的主要任务仅是存储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网络也只是用于发票开具的初级阶段,忽视了信息技术能够深度挖掘相关涉税信息、全面监督纳税人的功能。

(3)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筹划与组织协调机制。

首先是税务机关内部“征、管、查”分离的征管模式,使得税务机关内部不能实现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地区,国、地税机关也缺少有效的信息协调、沟通机制。其次是税务机关与工商、海关等其他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各部门各自为政,使用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信息割据格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3、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强化税收征管、保障税收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根据我国国情,应从以下方面切实推进我国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1)在理念层面,明确税收信息化在税制实践中的基础战略定位。

首先要形成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深层理念,明确税收信息化对整体税收管理体制、税制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技术革新、组织协调与制度创新而破解涉税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最终实现涉税信息的对称平衡。其次,加强信息教育、培育信息观念,使广大税务工作者明晰,税收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更是深层次的组织管理机制协调与基本法律制度创新,彻底走出信息技术“无用论”与“万能论”的两端误区。

(2)在技术层面,统一规划、科学开发税收综合管理软件。

税收征管软件的统一规划与开发是税收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支点。首先,打造全国统一的税收信息交互平台。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级税务机关共同构建,委托第三方统一开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少后期的运行、管理和升级成本,减少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其次,涉税信息的准确性是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各级税务机关应该加大信息审核力度,尽可能地在源头上保证信息采集质量,定期对存储信息进行相关的清理与深度开发,确保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实现信息化税收的控管绩效。

(3)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税务机关的涉税信息控管需要工商、海关、银行、财政、统计等部门的信息支持,所以,在部门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涉税信息共享的第三方数据库,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其中,在税务机关内部,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税务号码与电子信息档案,整合异源、异构的纳税信息资源,建立省级以上的数据处理中心,国地税共享纳税人的相关报表信息和征管质量信息,真正走税收信息化控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莲.基于税收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J].税务研究,2009(08).

篇5: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2006年07月18日

伍云

信息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主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是税收事业命脉所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税务部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税收信息化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涉及税务部门职能转变、依法治税的战略问题;“金税工程”已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架,税收信息化将由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整体规划、数据标准、应用整合、业务协同的时期;税收信息化将与税收征管改革相结合,深层次地涉及税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重组和再造。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寻找信息管理与税收征收管理的结合点,以促进我国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税收信息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纳税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财务数据、经营资料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纳税人依法申报的各种资料利用率较低,更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判断。加之各种数据零散参差,共享性差,使信息缺乏系统性、可利用性较差。这反映出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在税收信息化进程中,往往孤立单纯地强调用技术手段,忽视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创新;强调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忽视了以税收管理的优化为支撑点,期望通过信息化解决所有征管难题。这使税收信息化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落后、低效的框架上,高技术与低产出并存,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攀升。

(一)信息,至关重要的资源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有的三种主要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管理者对信息的占有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评价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物质使组织具有形体,能量使组织具有活力,而信息使组织具有灵魂和智慧。人类对信息的重视,与现代文明中管理与竞争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告别经验管理时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殿堂。

(二)信息,税收事业命脉所系

税收事业正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前进,强化信息意识,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信息管理是税收监控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涉税信息大量增加且日趋复杂,税收监控由简单的平面化监控向立体的多层次监控转变,由经验监控向科学监控转变。面对大量而纷繁的信息,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各种涉税信息作为重要管理资源,主动收集、整理并进行大量定性、定量分析,为征管工作提供依据。否则,税收工作将盲目被动,举步维艰。

2、加强税收信息管理是加强税收监控的主要内容

税收监控的全过程实际表现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并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先将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储存,以备随时检索提用。再对纳税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出现偏差;并把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据此进行管理决策;最后,管理决策的落实和执行结果,又通过信息的流动得到反馈。

3、信息管理的质量决定了税收监控的质量。

有效的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石,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管理基础上。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获得的时效,与税收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税源监控的前提;信息又是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的桥梁和纽带。

4、信息管理水平是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工作的最基本素材,其工作成果也往往以信息的形式体现。从税务机关对外的征管工作、为纳税人服务,到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下,直接从税收管理水平中反映出来。

(三)当前税收信息管理的两个误区

1、数据与信息、知识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信息是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对决策有帮助意义的数据。而知识又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具有指导性和创新性。拥有大量数据不等于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更不等于获得了知识。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各种征纳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IT)是基于计算机系统,满足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的需求的技术。它是利用信息进行工作并支持组织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组至关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作为组织的工具,其成功还要依赖于利用另外两种资源(人和信息)对IT进行认真的规划、开发、管理和运用,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进行工作。

信息化简单的说就是把现阶段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其内涵是相当丰富:技术内涵为三C技术(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的发展与融合;管理内涵有两方面:一是管理的信息化。包括:(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关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作为决策的基础。(2)管理方法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管理方法。(3)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减少管理中间环节,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带来管理组织结构和角色分配的调整与优化。(4)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胜任信息化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是指为保证信息合理有序的收集、利用、传播、利用而采取的方法。在这方面要注意信息的标准化和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信息化并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工作方法

在税收信息化的进程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明确技术内涵,忽略管理内涵;注重眼前功利性,对系统性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以具体方法、技术能力等表象上的革新,作为现代化管理本质上的改善;研究具体系统的实用价值,缺乏对信息化全方位的社会学、哲学角度的思考。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过一些偏差。必须明确,没有对基础信息的广泛采集,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的深入开发和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不可能真正实现与税收征管目标的融合。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四)税收,存在信息危机

无庸置疑,税务系统在“九五”时期,以卓越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居安思危,必须看到我们在信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潜伏着一定的危机。信息危机的形式主要有:

——信息泛滥 指信息量急剧上涨,流速过快,人们不能从大量信息中快捷有效地取得认识成果。造成社会信息利用率不断下降。又称为“信息爆炸”。形成信息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剪刀差”,极大浪费了社会信息资源。影响了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信息贬值。人们逐渐失去思考兴趣,思维变得懒惰。——信息污染 指信息流动混杂这许多陈旧过时、虚假伪劣的信息,以至危害信息系统,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

——信息障碍 包括自然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

反映在税收信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在于:

1、信息匮乏与信息泛滥并存

一方面,涉税信息存在不联贯、不完整的问题,有关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短缺,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面了解,导致税收监控不力。另一方面,大量过时、重复、无用的冗余信息又挤占了宝贵的资源空间,降低了使用效率。

应当真正树立信息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各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对信息精心维护,及时刷新。

2、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一是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存在隐瞒自身纳税能力的倾向。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连续。二是存在工作中的失误(如录入差错)。信息的真伪混杂,影响了有效信息的使用,容易对工作造成误导。

应当用制度、法律保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内,采用二次录入制、过错追究制;对外,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机辨识能力的同时,加大虚假申报的处罚力度。

3、信息分散,缺乏一致性

有关涉税信息分散于不同的征管环节之中,缺少系统整合。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认知力,加大了决策层对宏观税收运行情况了解的难度,不利于开展科学决策。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无法共享。由于各业务子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处理需要而由不同部门各自开发的,缺乏总体规划,数据库平台也不统一,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重复采集、重复使用,难于发挥整体效益。

应当建立数据仓库,充分挖掘分散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效益。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后台,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强大的处理能力、统一规范的易扩展的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再加工以及深层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要有一个统一入口和界面的良好服务平台。目前集中征收的征管改革是一个良好契机。

4、信息阻隔,内外流动不畅

(1)税收信息在内部传递不畅

基层税务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的传递到决策者,导致决策迟缓。决策内容经层层下达,容易造成信息损耗失真。在税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的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信息共享度差,缺乏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行政体制、部门利益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垄断现象,人为地造成信息封闭。这与现代化管理是格格不入的。由此造成的效率低下、重复劳动更是令人痛心的。

目前税收管理方式仍为计划经济时的多层次型管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扩大管理宽度,形成扁平结构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应通过法令、法规彻底打破部门、地区的信息壁垒,改变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使信息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富。正如美国信息专家所阐述的:“来源于信息的知识是强有力的。与同事一起共享这些信息能给组织带来难以置信的力量。”(2)涉税信息从外部获取不足

与其它社会经济管理的信息交换严重不足,信息采集面较窄,税收征管缺乏关联信息的支持。税务机关往往通过增加有关申报内容的方式,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际上,从与纳税人没有共同利益的第三方收集到的有关旁证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目前从立法层次,到实际工作中,这方面都极为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应当加强与社会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捕获企业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监控。如:与海关、外经贸委管理局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有效控制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土地管理等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息,掌握其经营、资产状况;与地税机关联网,交流相关税种申报纳税及其它经营指标信息,共享税务稽查掌握的涉税资料。

(3)为纳税人提供信息不足

信息权是纳税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目前,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信息载体落后,层次多,时效差,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给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业务咨询。

应当拓宽信息流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传播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提供

税收信息应准确、及时,方便纳税人进行经营决策和纳税筹划。目前在互联网上设立税务站点,将为给纳税人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税收政策法规辅导上,应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5、信息低效,缺乏开发利用

税收信息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目前的利用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对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导致对纳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控。

应在税收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推理、归纳、比对、还原等方法揭示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加强的基础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数据仓库,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发现数据的价值,并从中预测未来趋势,为领导和各级税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取向

(一)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理应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价值核心。对传统的税收行政架构和治理手段而言,“信息化”堪称一场革命性变革,必然会对税务系统内部运作和部门重组带来新的要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原有运作手段的技术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管理职能,再造其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服务,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将会带来技术、制度和理念的互动,冲击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传统的管理制度,带来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非自发完成的,如果没有与技术革命同步的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技术的生命力将会被遏制,先进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税收运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并非现代税收管理的代名词,但它是现代税收行政管理机关有效行使其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不能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它,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不必然造就现代的税收管理。必须把对信息化的评价纳入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之下,具体而言,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至少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率、低成本、法制化、推进经济增长、维护税收公平、民主、开放、廉洁、负责任、稳定。这些价值取向应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税收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中国新的《税收征管法》中对税收信息化作了如下论述:“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在《征管法实施细则》中再一次提到:“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在中国现代税收进程中,第一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把税收信息化建设纳入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律中。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尤其关键,而且显得极为紧迫。信息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客观上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高效率、低成本、民主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税收信息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税收管理史上的又一革命性变革,要确保这一项目的成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中央政府有必要率先构建统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结构,规范其职能,建立税收信息化的结构和职能的标准体系,然后才能上信息化项目。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建设程序首先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绩效评估委员会”(NPR),由计算机专家、会计师、效率专家、税收专家、法律专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构成,这一委员会负责对电子税务的结构和职能予以全面评估,形成相应的标准,然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这种严谨的作风确保了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成功。其成效显著,尤其重要的是,税务部门开始关心纳税人的需求,信息化拉近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距离,为创建一个更加民主、高效的税务机构提供了现实保证。

2、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改变以税种、以征管环节进行机构设置的做法,按信息管理节点设置相应机构。打破信息分散的格局,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征收的征收模式正是体现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管理理念。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多种申报方式,集中征收成为可能,既极大地改善了涉税信息的收集,又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3、注重解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强化税收管理的必由之路,已成为税务系统从上到下的共识。实现信息化,需要资金与智力的密集投入,对硬件、软件及人才的要求较高。从目前看,真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则是税收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

(1)税收信息的收集。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信息价值的确定,也就是说如何收集信息。信息有三个维度,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在人们需要信息时(时间维度),以人们希望的形式(形式维度),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维度)。对于税收管理者,必须明确五项基本职责:A、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B、知道如何获得以及在那里获得信息;C、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D、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E、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正确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收集作为起点,决定了以后的走向。

(2)税收信息的管理与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开发者认为信息需求者提不出明确的信息需求,技术开发缺乏针对性。而信息需求者又认为现有技术无法支持对必要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管理行为依据不足。这说明税收管理者对信息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信息收集的盲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全面系统,明确需求,疏通渠道,综合管理。这里,反映出税务部门急需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人才。领导干部应形成现代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信息整合与利用

合理利用征管数据,促进数据向信息和知识转化。在涉税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如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技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税收管理信息,为建立审核评税制度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由计算机和数据库构成支持系统,从整体上支持信息分析,实现信息分析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自动处理。主要内容是构造面向问题的专用数据库(DB)和信息分析用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

(4)人员培训

篇6:当下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调研思考

1994年税制改革和国税机构组建以来,**省国税系统步入大规模信息化建设时期,推动了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优势日益显现,取得了五个方面成效。一是带来了税收管理全方位变革。全省国税系统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

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实现了由保姆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由人管人向机器管人和机制管人的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二是促进了税收执法不断规范。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管理系统、综合征管系统、税务稽查系统等的推广应用,规范了各项业务流程和录入操作,防止了执法标准不

一、执法随意性问题的发生,促进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三是促进了税收征收率的提高。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促进了纳税服务不断优化。建立统一电子办税服务平台,全省有11.8万户增值税纳税人通过该平台申报缴税。12366纳税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国税网站发挥了宣传税法、政策咨询、纳税辅导等功能。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办税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纳税人普遍感到满意,纳税遵从度相应提高。五是促进了部门形象整体提升。信息化促进了税收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提高了国税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效率。同时,提高了“两权”监督能力,优化了部门形象。

二、当前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网络运行效率不高。由于现有的一些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年来分开设计、分步建设的,软件各自开发、功能各自为主、应用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系统分散的问题,各系统相互分割,信息资源分散,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降低了网络运行效率,与一体化总体目标不相适应。

二是信息应用水平不高。一方面,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不够高,数据采集的渠道不同、标准各异,导致信息重复冗余,降低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比对的增值利用工作做得不够,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业务与技术的协调机制不畅。有的应用系统与业务需求不相适应,对一些必要的业务需求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影响了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一些税收业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与相关系统的应用不匹配、不同步,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效能的发挥。

四是外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一方面,跨部门信息共享工作有待突破,税务系统的网络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与外部系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够通畅,对外部信息的占有和利用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给推行网上报税、推广应用税控装置等增加了难度,影响了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五是队伍素质不高。队伍的科技素质以及专业技术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既会信息化技术、又懂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技术骨干力量不足、技术队伍的活力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要正确把握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当前,在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下,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五种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应认真把握。一是高程度集中的趋势。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全面启动,综合征管软件省级集中模式推广到位后,将实现相关数据向总局集中,实现数据两级处理。二是集成化发展的趋势。随着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对信息孤岛进行集成和整合,资源的共享度越来越高,数据管理将由分散存储、分别使用,向集中存储、集中共享、集中处理方向发展。三是互动式共享的趋势。随着跨部门信息共享工作加快推进,依托公共信息网络,税务系统将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互动式交换和共享,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双向流动的信息流,更大程度地占有和利用外部涉税信息。四是高效率应用的趋势。如何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率、降低征税成本、更好地服务税收工作,如何有利于节省纳税人办税费用、降低纳税成本、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如何有利于基层便捷地使用信息、减轻基层工作负荷、更好地服务基层,始终是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五是低风险运行的趋势。随着信息的高度集中,风险也高度集中,如何有效应对网络风险、信息安全、灾难预案等问题,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是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一篇:如何给上级部门提意见下一篇:经典励志的段落摘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