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2024-07-29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共9篇)

篇1: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一、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应用体系

篇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生态规划理论是相对于传统规划理论而言的规划理论,它强调规划应先从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入手。文章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是如何在唐山市新城总体规划中加以实践应用的。

1引言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需要新的理论方法以指导城市规划,并将城市规划付诸于实践来指导城市的有序发展。“生态规划”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生态规划”理论形成及发展历程

生态规划理论缘起自19世纪末Patrik 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到20世纪60年代I.McHarg的“自然设计”,已形成了一个以土地适宜性分析为特点的通过生态因子的层层叠加来确定土地利用格局的模式,并为国际景观规划界所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景观生态学把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作为研究对象。“生态规划”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生态规划”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新的理论及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应该首先从规划控制非建设用地,在余下的土地中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生态规划”将建设用地与生存环境”的“图底关系”进行了彻底的颠倒,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建设用地当做“图”,环境当做 “底”来设计的,而“生态规划”则刚好相反,更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及控制,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生态规划”对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土地利用、安全和健康的人居环境,特别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或有效的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起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规划体系。

3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框架与方法

篇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理论与途径

长期以来, 河道主要考虑的是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 造成河道断面型式单一, 走向笔直, 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由于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 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 各种水生植物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 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 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因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裂。同时, 由于忽视了对城市河道在社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价值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水边环境, 人们少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 城市也因此失去了灵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 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就成为现代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2 城市河道的作用

2.1 生态走廊

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 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 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 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 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 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1]。

2.2 休闲通道

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 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 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 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

2.3 开发热点

在今天, 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 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 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3.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1) 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 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 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2) 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 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 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 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2]。

3.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 宜弯则弯、宜宽则宽, 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 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 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 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 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 回流, 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切忌河道截弯取直, 避免直线段太长, 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 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

(2) 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 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 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 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 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 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 不仅种植植被, 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 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3)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 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 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4) 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 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 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 利用斜坡造鱼巢, 埋大柳纸、水杨纸等, 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避免土壤硬化和裸露。

3.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 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 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 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3.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 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 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 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 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3.5 河滨空间营造及亲水景观设计

河岸的亲水设计是河道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亲水平台和开敞的滨水空间, 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亲水, 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人们有兴趣亲水[3]。利用河岸植被的覆盖和自然生态要素, 不仅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而且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要求, 在河岸带上利用地形和地势营造植物生长、水流变化、昆虫活动、鱼类洄游、水陆过渡等不同区域景观, 实现亲水目的。

4 结语

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 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 应该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绿色休闲场所。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以及滨水景观, 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 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 重视城市河道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从而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6) :25.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倡导规划;公众参与;生态规划

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它也能够十分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随着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差,在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生态城市规划,积极相应国家的倡导。

1.倡导规划的意义

1.1城市规划服务社会的目的

城市在运行的过程中体现出比较强的复杂性,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所有的政策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城市规划的质量不仅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同时它也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利益,它的服务范围非常大,几乎涵盖了一个城市中的所有人,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实际上都是对市民需求和愿望的一种回应,在城市规划中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够为早日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而服务。

1.2城市规划的实践性

城市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城市规划一定要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需要以实践作为最终的指导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就是这一规划建设对城市运行相关活动的影响,而并不是城市规划本身,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和依据,城市规划要想具有更好的实践性就一定要在制定规划之前做好对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做好讨论和协商工作,同时还要使得公众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这样公众的利益才能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

2.对倡导规划的认识

城市规划是一种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利益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一种具有很强社会性的活动,城市规划中,其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都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城市规划活动也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一社会活动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响应。

城市规划人员有着非常广的范围,它可以指规划专家或者是行政人员,也可以指其利益和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的开发商或者是基团总裁等,当然也包括一个城市中最普通的民众,只要是关心这一问题的人都是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也是因为在城市规划中很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群的参与式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能够更好的对每个方面的利益都得以平衡。

3.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3.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重点在于:

3.1.1水资源利用

市区:对市区的规划可以采取各种节约水资源的技术,能够将雨水收集,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实现雨水和污水分别处理,同时在城市的规划中还要充分的利用相关的资源建设好雨水储藏设施,同时在路面的建设中应该选择一些更加环保节能的材料,对下水道也要采取一定的隔油措施,同时还要通过自然界实现水资源的净化。

郊区:要对灌溉过程中使用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业方面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一些水源相对比较充足的地区还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对居民的用地要进行集中使用,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一地块的使用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积极作用。

3.1.2能源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和风能等,同时还要使用一些具有良好密封性的材料,加强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时还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注意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证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予以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我国环境和资源的不利局面。

3.1.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3.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3.2.1生态建设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3.2.2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2.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够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

4.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城市规划以我为中心的传统的主宰思想正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的冲击而被打破,倡导规划理论能给我国城市规划的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体的沟通,使得规划成为社会中各阶层人在谋求自身利益时所应遵守的共同“契约”,城市规划通过城市土地调节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城市体系的平衡和冲突,而这一切又使我们看到城市规划是由一特定纽带聚合的“人群”的共同参与过程,是城市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接轨的目标要求我们每一个城市规划师真正地去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规划作自己应做的事情。 [科]

【参考文献】

[1]郭彦弘.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侯玉兰.城市规划与社会参与[J].城市问题,1998(3).

篇5: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

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

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

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

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

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

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

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 1

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

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

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

[6]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In D.Gordon.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8]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篇6:试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1.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①整体性、②高效性、③和谐性、④可持续性、⑤全球性。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3、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3.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①尊重规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③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④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⑤政府市场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⑥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2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

①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③生态人居环境规划;④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⑤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4、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对策分析

4.1科学规划和构筑生态型城市的发展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宏观上要求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制定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

(1)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

(2)注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格限制污染重、运量大、耗能多的工业项目,以调整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为主,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3)着眼于跨世纪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规划,各风景区和主要河道,道路干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与多种类型公共绿地构成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地系统。形成由大地绿化、城镇绿化和庭园绿化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的绿化网络,更好地发挥调节城市空气、温度,美化城市景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

4.2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与利用

(1)土地利用要讲求节约和高效性。各项建设都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尽量少占耕地,通过改善结构、布局等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还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考虑。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在以生态规划方法编制城市规划中应控制生态敏感地区范围,确定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先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这样,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损坏,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

4.3倡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1)倡导生态文化,创造高度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以生态文化逐步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诱导绿色、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

(2)生态型城市还应具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良好的社会风气、优良的医疗条件与祥和的社区环境。还要加强生态文化道德教育,提高市民生态素质。人们保持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自觉地维护公共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和消费观教育,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运动中来,共创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篇7: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第一,从设计布局角度来说,基于整体环境来全面统一规划,分析湿地系统所需要环境的实际特点,合理科学地设计和规划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和城镇发展的功能,以便于达到协调和平衡环境的目的,保证陆域环境和湿地环境的完整性。避免由于过分分割湿地环境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合理连接周围自然环境以及城市湿地,保证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通顺廊道,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第二,从工艺选择角度来说,依据水环境和水质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定量分析水体水质水量以及水污染情况,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明确处理水污染的规模和除去的污染物,从而保证可以合理设计湿地工艺,不断满足水质净化的实际需求。从人工湿地类型上分析主要有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及垂直流湿地。现阶段,构建的人工湿地是由一种类型或者一种组合的交替运用,也就是人工复合流湿地系统。

篇8:恢复生态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目前,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也称为生态恢复[1]。

2 恢复生态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城北分区规划为例

2.1 城北分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城北分区规划用地约13 km2,基地南北偏长,地势为南低西北高,区内有海拔110 m山丘3座,其余用地坡度平缓。从大环境看,南有北大河,北有平顶山,东有北大河水库水源保护林地,西有城市防护林地,整个分区被绿化空间包围,自然环境良好。但是,区内几座山地的植被不尽人意,局部地区有采石矿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弃置荒山地,绿化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从建设状况来看,用地比较粗放,空间分布具有沿主要交通线路密集分布的特点。南部有新建的住宅小区,北大河沿岸局部环境较好。

2.2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发

如果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使得自然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只有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3 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4 生态规划需要恢复生态理论的指导

城市生态恢复是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其核心与关键是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且使之能够自我维持。而环城绿带是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及提高景观活力的有效措施。环城绿带加强了孤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形成连续性的城市生态景观,是城市自然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之一[2]。

3 规划思路

3.1 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仅要使得为此所花费的经济成本最低,而且要考虑为此所牺牲的生态环境成本最低,即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2 城市与自然共生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总体上趋向网络化。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联系,由联系到融合,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日趋密切的同时,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渠道也将日趋畅通或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2]。

3.3 尽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

城市绿地规划尤其是环城绿带规划是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及提高景观活力的有效措施。只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结合使用各种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会实现区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4 优化空间布局

3.4.1 空间布局

为了体现环境与人文的融合,在宏观尺度上创造有差异的城市空间,使其更富特色,摆脱千城一面的空间均质状态。规划在《大连市金州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融入生态恢复观念,旨在强调空间布局与现有建设状况和自然条件相衔接。中心区是以分区级综合性公共中心片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十”字形的空间景观轴线和发展轴线,周围是各功能片区,构筑清晰简洁的城市空间格局。通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着重塑造,形成地域标志,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规划结构特点为:一个分区级综合性公共中心,一条生态景观绿廊,两条发展轴线,四大片区(见图1,图2)。

3.4.2 道路交通

现状201,202国道从城区穿越,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规划依据上位规划对其城区段改线。201,202国道移至用地东侧,城区段改为城市道路,城区外保留现有线路。另外,规划针对本区道路结构不完善、功能层次划分不清晰等问题,现场踏勘多次,形成一个以主干路和次干路为骨架,并辅以支路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在交通方面,规划提出通过完善城区内常规公交网络系统、组团间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等手段合理引导土地开发建设。

3.4.3绿线区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文件的精神,对规划范围内各项建设进行分析,结合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现状土地利用状况,划定本区规划绿地控制界限,即禁止建设区用地范围。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为公园用地,不得改作它用,必须按照《公园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绿地建设(见图3)。

3.4.4绿化景观规划

城北分区绿化景观基本要素为:山、河、城、绿。因此绿化景观系统总体定位为:构筑山、河、城、绿相结合的生态化城市景观目标定位在建设花园式城区,依托自然山、河地貌,构筑点、线、面结合的大环境绿化景观体系。本区绿地景观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一带、六环、七园”。“一轴”是指贯穿城区南北的永安大街绿化景观轴,主要由沿线的公园,道路绿化带,高质量、有特色的建筑构成。“一带”是指北大河沿岸的滨河生态绿化带,控制宽度50 m~150 m,主要由河岸绿化带、北大河公园构成。“六环”是指区内规划主干道和外环路两侧20 m宽的绿化带,形成绿色景观廊带,同时通过实行乔、灌、草栽植,产生一定的生物栖息效应———防尘隔声、降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立体绿化的生态型城市交通主线。“七园”是指分散布置于区内的七个公园(含社区公园),通过每个公园的主题及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化环境、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见图4)。

4结语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城市规划会涉及更广泛、更深入的内容,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各方面因子相互联系非常紧密的统一体,任何的规划方法都不是绝对最优的,应当以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系统的状况,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总体最优的目的———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

摘要:在对恢复生态学的概念、认识及生态恢复途径论述的基础上,对大连城北分区的规划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简述,从而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

关键词: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32.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1-54.

篇9: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

摘要:对一个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城市整体的美觀度,本文通过对城市倡导规划的内容进行具体论述,以及生态城市规划化的阐释,以科学开发为原则,提出如何建立一个有序整洁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倡导规划;公众参与;生态规划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布局的一种模式,在我国今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应该更加受到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还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保证这个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1.倡导规划的意义

1.1城市规划服务社会的目的

城市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网络结构,任何一项政策与行动都是这个网络结构中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城市规划,它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它并不是仅仅为某一阶层或多数人而做的,其面对的目标是整个社会群体。城市的社会发展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动力与来源,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方式均是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社会普遍需求与愿望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城市社会系统进行检测与反馈,从而达到控制城市规划的目的。

1.2城市规划的实践性

制定城市规划不是理念上的构画,而是要将其应用在实际中,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划。空想社会主义告诉我们,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找到改造社会的出路,实质就是要将规划实施出来,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在于把城市建设的活动与过程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依据,对城市规划中的实施对象、方法、内容以及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政策的依据。公众的利益与团体的利益在讨论与协商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2.对倡导规划的认识

城市规划这项工作是由与城市规划有关或与利益有关的人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其对象反映的均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城市中各方面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很多,受到利益方的关注同样很多。

“城市规划人群”包括规划师、城市规划专家、规划行政人员、城市规划司法人员等,同样还包括社会领袖、集团总裁、财团首脑、开发商甚至普通居民,只要是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城市规划人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人人都参与其中,满足各阶层的要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提供多种选择,实现最终目标。

3.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3.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重点在于:

3.1.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藏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3.1.2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3.1.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3.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生态城市科学规划与开发的原则

生态城市科学规划与开发的八项原则:恢复和充分展示土地的生态健康和发展潜力,

平衡开发强度与处理好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阻止城市过度开发与郊区无序蔓延,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条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与游憩的空间,鼓励社区福利化建设,讲究生态开发策略,创造一个新型、现代的生态城市模式。

5.如何建设一个有序的生态城市

5.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5.2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要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在中国推行倡导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在保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民性,主体性,强制性,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体制来看,由于非政府的社区组织发育还不成熟,社会公众参与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及其辖区有关单位和居委会代表作为基层公众角色与到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7.结束语

在发展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将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深深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倡导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带给我国城市规划进一步的启发,还要求我们真正将改革做到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沟通是社会各个阶层在谋求自身利益时需要遵守的“契约”。土地调节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众多城市体系中出现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规划的参与人群是由特定纽带联结在一起的集合体,大家共同参与其中,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努力,是城市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接轨的目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规划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都能够参与其中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博.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蔓延控制[J].城市问题.2009(01)

[2]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上一篇:体育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下一篇:建安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弊端